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名词解释
寻租行为的本质与危害寻租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租金收益的行为。
在寻租过程中,人们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得对某种资源的控制权,从而获取高额的租金收益。
寻租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非道德的行为,它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了市场效率和公平性,并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寻租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寻租行为会导致市场失灵。
寻租行为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市场的效率。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会按照最优化的方式配置,但是寻租行为却会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
第二,寻租行为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寻租行为往往会导致少数人获得高额的租金收益,而其他人则被迫承担租金成本。
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破坏社会的稳定。
第三,寻租行为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
寻租行为会让政府的形象受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是社会公正的代表,不能参与寻租行为,否则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遏制寻租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寻租行为的监管,打击寻租行为。
其次,应该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
政府应该退出不必要的市场干预,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最后,应该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应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防止政府被寻租行为所影响。
寻租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非道德的行为,它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遏制寻租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加强社会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寻租名词解释
寻租名词解释寻租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个体或组织通过途径或手段,以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寻租行为通常指的是利用特殊资源或特权,利用权力或信息不对称等手段获取经济收益,而不是通过提供额外价值或创造新的财富来获得收益。
寻租行为通常是在政府和经济市场之间发生的。
政府在分配资源、制定规则和管理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市场则是资源分配和交换的发生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或组织可以通过影响政府决策或利用政府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常见的寻租活动包括行贿、政治操纵、垄断、特许权、补贴、贸易保护主义等。
这些寻租活动可能会导致资源和财富的不合理分配,损害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率。
寻租活动的经济后果是多方面的。
首先,寻租活动通常导致资源和财富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这使得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受到威胁。
其次,寻租行为会扭曲市场机制和破坏经济效率。
当个体或组织通过寻租活动获得经济利益时,市场的正常运行会受到扭曲。
资源的分配将不再基于效率和竞争,而是基于利益关系和政府干预。
第三,寻租活动可能诱发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寻租行为通常需要使用非法手段或操纵规则来获取经济利益,这使得腐败问题愈发严重。
同样,寻租活动的结果常常是不公正的,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特权和优势。
最后,寻租行为对经济增长和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寻租活动通常是通过剥夺其他个体或组织的机会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这会阻碍创新和动力的产生。
在没有竞争和激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将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寻租是一种利用政府权力和特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它通常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市场机制的扭曲、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的加剧,以及经济增长和创新的抑制。
因此,寻租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社会和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和防范的行为。
国际经济学寻租的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寻租的名词解释国际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称为“寻租”(rent-seeking),它描述了一种经济行为,即个人或团体通过寻求政府的特权或扭曲市场规则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对国际经济学寻租的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寻租的定义寻租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非竞争性手段获取经济收益的行为。
寻租行为通常发生在市场规则不完善或者政府干预较多的情况下。
寻租者往往不通过创造新的价值或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而是通过利用政府的特权或其他手段来获取额外收入。
二、寻租的类型在国际经济学中,寻租行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企业、个人和团体可能通过行贿、利用政治关系和操纵立法等方式来获取政府提供的特权,例如获取专利权或者垄断市场。
这种行为被称为政治寻租。
政治寻租的结果往往是损害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率。
其次,国际经济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一种典型的寻租行为。
国家可能通过增加关税、限制进口或实施配额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侵害。
这种行为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保护本国产业,但却会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还有一种寻租行为是利用国际金融体系的漏洞。
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套利、操纵外汇市场或利用税收优惠等方式,个人或团体可以获取非正当的经济利益。
这是一种通过金融领域的操作来获取收益的寻租行为。
三、寻租的影响寻租行为在国际经济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寻租行为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使得资源无法最优配置。
政府提供的特殊待遇或垄断权力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获得超过其应得的利润,而忽视了市场对资源的真实需求。
其次,寻租行为破坏了国际经济的合作和互利关系。
当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时,可能引发贸易战和紧张局势,加剧了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
此外,寻租行为也排挤了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机会,阻碍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最后,寻租行为还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腐败风险。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寻租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认为人们会利用他们拥有的资源和权利去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机会。
在教育领域,寻租行为可以指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董事会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利用其权力和资源来获得一定的好处。
针对寻租行为,在教育领域中不断出现了诸多的治理策略。
其中,最常见的治理策略包括:市场机制、监管机制、行政机制等。
市场机制是寻租理论的应用之一,它提倡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限制各利益相关方的寻租行为。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以保持学校竞争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
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可以依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教育机构竞争力和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减少了行政干预的可能,同时提高了教育机构的有效性。
监管机制则是另一个常用的治理策略。
它主张对各方利益进行监管以及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教育领域中的监管策略包括设立监管机构及纪律处分、规范行业监管,以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及教育质量。
例如,教育部门可以严格监管学校的评审制度,以避免评审中的非法交易和不当行为,从而减少各利益相关方的寻租行为,确保教育机构和教育计划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行政机制是一种强制性治理策略,由行政机关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对各方利益进行干预。
在教育领域,行政机制的实施通常包括开展一系列行政指导、强制性规定与政策制定等,以达到明确目标,提高制度的有效性,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总之,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可真正发挥其作用只有有多重的组合,既需市场机制的引导与促进,也需要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技术、法律等各方面的支撑,同时,合理开发行政机制的优势,尽可能限制和惩罚寻租行为,降低权力与金钱滞留的空间,从而增强教育系统的透明度、公正和有效性,提高全体学校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共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最新-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 精品
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租金,是指由制度或权力所造成的不同层次的人和组织之间的现实与预期的利益差距。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的活动,公共选择理论将其定义为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的活动。
正如定义所示,寻租行为的产生首先要有设租的制度存在。
所有的制度,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都是为各种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最大。
一、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表现借助布坎南对寻租行为的划分,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利用制度、规定等手段,维护即得利益或对既有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寻租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寻租行为是教育管理的权力主体通过有限准入的方式设租,产生租金并获取租金的活动。
该层面的设租行为主要借助教育管理者设立的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等形式来完成。
管理者设立这些制度的初衷是想籍此来甄选教育事业经营的参与者,汰劣存优,提高入场者的整体水平,但有限准入的管制无形中却为租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面的寻租活动,是指由于第一层面的寻租活动给管理者带来了好处,从而吸引人们耗费精力和钱财去争夺教育管理权的活动。
这种寻租活动在高校中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数量比上表现明显。
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合理高校人员构成是较少的管理人员和较充足的教学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教学力量去体现学校教育的天职。
我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早在上世纪末马雷曾作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校该项比为1225,而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高校的为1441,相差196倍。
作为当今中国一流高校的清华大学,其行政管理人员为886人,教学教师为2020人,比例达1228。
可见中国高校中这种寻租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第三层面是指管理者采取措施将暗租变为明租的寻租活动,通过合法手段赚取租金。
教育管理者的明租收入主要来自对学生征收的费用,而学生、学校只是完成校方或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于是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就成为该层面寻租活动的典型。
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按照寻租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的定义和阐述,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
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
寻租的根源是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将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一部人手中。
寻租从根本上是与劳动和公平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害和浪费。
寻租——Rent-seeking ,租,即租金。
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
寻租,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通过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如企业等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追求。
另一类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
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
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出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后者被称为寻租。
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
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
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我国金融市场寻租行为的分析2008-8-11 15:42熊剑庆【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寻租即租金的寻求,通常指经济主体寻求非生产性利润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大量寻租现象,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腐败行为也引起了经济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寻租形成的经济基础、我国金融市场寻租的表现、造成的社会后果以及如何有效遏制金融市场寻租行为。
一、寻租行为产生的经济根源(一)寻租行为的经济学基础1.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寻租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时,行业没有任何进入限制,各个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没有差异,任何人都不可能影响商品的价格,企业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因而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重合并且同为水平线,如图1.确定为oq,并获得了矩形abcp的面积所表示的超额利润。
寻租调研报告
寻租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寻租现象及其影响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寻租现象在中国社会经济领域日益突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寻租现象的特点、原因和影响,本报告对寻租现象进行调研分析。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通过广泛收集一定数量的调查样本和实时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三、寻租现象的特点1. 寻租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私利等,且呈现出多种形式。
2. 寻租行为具有隐蔽性、利益单向性和非市场化的特点,其实质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从公共资源中获取私利。
3. 寻租行为具有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失衡的特点,弱势群体容易受到寻租行为的侵害。
四、寻租现象的原因1. 制度缺陷是寻租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存在着法律法规的漏洞和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 人性弱点是寻租现象的重要推动力。
人们的私利观念和追求高额利益的欲望使得寻租行为得以滋生。
3. 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寻租现象的因素之一。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寻租现象的加剧,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寻租现象的影响1. 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寻租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错配,阻碍了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2. 社会公平受到破坏。
寻租现象造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
3. 政府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寻租现象使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影响政府形象建设,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六、对策建议1. 完善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将寻租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2. 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诚信和公平的行为准则。
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寻租现象的认知和警惕性。
4. 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
七、结论寻租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倡导诚信,以及加强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遏制和减少寻租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寻租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从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出发,阐述了在某些市场中,出现了为争取生产要素而采取的非竞争性手段,这种现象称之为寻租。
在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寻租行为,例如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升学机会等而采取的非竞争性行为。
因此,寻租理论的应用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治理策略。
教育领域的寻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因为某些个体或团体寻租而形成的不公平现象。
二是教育机会的侵占。
在招生入学、升学、毕业等环节中,也存在着因为寻求利益而损害公平、侵占教育机会的现象。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寻租问题。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寻求非竞争性的利益,而使得教育变成一种可利用的被剥削工具。
为解决教育领域中的寻租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策略: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要依照公平性原则,制定透明、公正、公开的规则和标准,引导学校和家长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同时遏制非竞争性的行为。
二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规范校内秩序。
学校要加强对于校内秩序、安全、食品卫生等问题的管理和监督,遏制学校内出现非正常的经济行为。
三是加强对幼儿园与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
对于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加强监管,执法力度要加强,建立负面清单,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总之,寻租行为在教育领域中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在治理寻租问题时,应该从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监管等方面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规章制度的滥用与权力寻租的防范措施
规章制度的滥用与权力寻租的防范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规章制度在各行各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一些人的滥用和权力寻租的行为,规章制度也面临着被扭曲和滥用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规章制度的滥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规章制度的滥用问题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而故意扭曲和滥用规章制度。
他们利用规章制度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不当利益。
这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影响了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监管和执行,确保其公正和透明。
其次,权力寻租是规章制度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通过滥用权力来获取非法的私利,这不仅违背了规章制度的初衷,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防范权力寻租行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同时,还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权力滥用的敏感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权力寻租的氛围。
第三,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也是防范滥用的重要手段。
许多人对规章制度的了解不足,容易被一些人误导或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意识。
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时,才能有效地防范滥用行为的发生。
此外,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也是防范规章制度滥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举报机制能够为受到滥用行为侵害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渠道,使其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得到保护。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对举报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确保举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规章制度的滥用行为。
最后,加强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也是防范滥用的关键。
规章制度的滥用往往与其本身的不完善和漏洞有关。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堵塞滥用的漏洞,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问题,确保规章制度的正常运行。
寻租的名词解释
寻租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经济学中,寻租(Rent-Seeking)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或组织通过通过利用权力或其他手段,将资源从其他人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行为。
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戴维·巴尔杰克(David Bordak)提出,并在之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扩展。
一、理论解释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即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的效果。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个体或组织可能通过寻找政府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帮助来获取额外的收入或利益。
这种通过通过政府或其他权力组织来获取资源、收益的行为被称为寻租。
二、实例解析1. 垄断市场寻租在垄断市场中,少数企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来获取超额利润。
这些企业可能会通过政府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从而保持或扩大其市场份额。
这种通过政府干预来获取利益的行为就是寻租。
2. 制度性寻租在一些国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或腐败问题,有些个人或企业可以通过行贿或其他非法手段来获得政府资源或特权。
这些特殊的资源或特权为他们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和利益,而这种行为就是利用政府的权力寻租。
3. 利益集团寻租在一些政治体制中,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制定过程,从而获取利益。
例如,某个行业的强大组织可能通过对政客进行政治捐赠或其他形式的支持来争取有利的政策或法律,从而获取额外的利益。
三、影响与应对寻租行为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
寻租者通过获取特权或资源的方式,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限制了其他个体或组织的发展空间。
这对于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系来说是有害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监管机制。
首先,透明的法制环境和公正的司法体系将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对于特权的分配应当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
最后,加强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寻租行为的风险和代价,也是减少寻租的重要手段。
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
租金,是指由制度或权力所造成的不同层次的人和组织之间的现实与预期的利益差距。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的活动,公共选择理论将其定义为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的活动。
正如定义所示,寻租行为的产生首先要有设租的制度存在。
所有的制度,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都是为各种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最大。
一、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表现借助布坎南对寻租行为的划分,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利用制度、规定等手段,维护即得利益或对既有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寻租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寻租行为是教育管理的权力主体通过有限准入的方式设租,产生租金并获取租金的活动。
该层面的设租行为主要借助教育管理者设立的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等形式来完成。
管理者设立这些制度的初衷是想籍此来甄选教育事业经营的参与者,汰劣存优,提高入场者的整体水平,但有限准入的管制无形中却为租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面的寻租活动,是指由于第一层面的寻租活动给管理者带来了好处,从而吸引人们耗费精力和钱财去争夺教育管理权的活动。
这种寻租活动在高校中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数量比上表现明显。
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合理高校人员构成是较少的管理人员和较充足的教学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教学力量去体现学校教育的天职。
我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早在上世纪末马雷曾作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校该项比为1225,而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高校的为1441,相差196倍。
作为当今中国一流高校的清华大学,其行政管理人员为886人,教学教师为2020人,比例达1228。
可见中国高校中这种寻租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第三层面是指管理者采取措施将暗租变为明租的寻租活动,通过合法手段赚取租金。
教育管理者的明租收入主要来自对学生征收的费用,而学生、学校只是完成校方或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于是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就成为该层面寻租活动的典型。
二、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分析纵观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表现,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1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寻租行为的主要因素1制度缺陷或政策空间在无意或有意中设立租金。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摘要】寻租行为是指在资源分配中通过非生产性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还会对经济效率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的存在导致资源向寻租者聚集,而非流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浪费。
效率损失是寻租行为的一个主要后果,因为资源未能被有效利用,使整个社会失去了潜在的增长机会。
寻租行为还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失衡。
对社会公平的挑战也是寻租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为这种行为阻碍了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加剧了贫富差距。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有效的制度和监督来遏制这种行为,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关键词】寻租行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综合影响1. 引言1.1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寻租行为是指通过非生产性活动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利用政治、经济或社会资源来获取不当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失衡,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由于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个人或组织能够通过政治权力或垄断地位来获取更多资源,导致资源向寻租者集中,而非被有效地投入生产活动或公共事业中。
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寻租行为会带来效率损失。
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人不再关注生产活动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是将精力放在获取非法或不当的经济利益上。
这导致劳动力和资源被浪费在寻租活动中,而非投入到更有益的经济活动中,从而降低整体经济效率。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公平。
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对社会公平和稳定构成挑战,需要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来限制寻租行为的发生,以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寻租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寻租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在没有为生产或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情况下,通过获取特权或利用市场不完全竞争等手段,获取额外的收入或资源的行为。
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
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是指监管者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进行的一系列非法行为。
对于监管机构的寻租行为,既有经济性的寻租行为,也存在权力性的寻租行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不当手段获取私人利益或彰显特权。
首先,教育监管中的经济性寻租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私人利益。
例如,监管者以收取“好处费”为代价,为在教育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提供保护、准入和执照等优先权;或者在教育机构考核、评估结果中掺杂利益诉求,收取不当费用达到营利的目的。
此类行为不但损害了监管机构的声誉和公信力,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公平竞争。
因此,应强化监管机构内部管理,严格规范行为准则,加大对行为不当的惩戒力度,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其次,教育监管中的权力性寻租行为主要是通过权力手段增强个人或机构的优势地位。
这种行为表现为监管者对于教育机构在公开竞争中具有的不公平优势的保护和允许。
针对权力性的寻租行为,应完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对于违反公平原则的教育机构,应采取严肃的行政处罚和追责制度,打击和惩戒违法违规行为;对于监管者本身,应强化其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切实加强行政监察等制度建设。
最后,针对教育管理中的多重利益诉求,需要更好地协调监管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利益关系。
只有从制度层面构建监管机构对教育机构的监管关系和信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中的寻租行为。
因此,在监管机构与教育机构之间建立对话与合作的机制,实施“与行业协作监管”的方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利益冲突,不断完善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能,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竞争。
总之,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是一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
合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加强对监管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依法惩处违规行为,将是得到过去出现寻租行为多的教育领域改革进步的关键。
经济转型时期寻租行为的法律规制
经济转型时期寻租行为的法律规制经济转型时期,寻租行为是高发的。
这里的“寻租”指的是在经济交易中,采取各种手段争夺收益的行为。
寻租现象的存在造成了经济效率的低下,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滞缓。
为了防范和遏制寻租行为的发生,法律规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寻租行为的概念、影响及其法律规制三个方面探讨寻租行为的现状和规制方法。
一、寻租行为的概念、特征寻租行为是指在各种市场经济交易中,参与者向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寻求“非正常”的收益渠道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手段的总和。
寻租行为一般有以下特征:1.非生产性行为:寻租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和非创造性的活动,并不会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
2.社会压迫性:寻租行为是被社会压迫的结果,寻租者往往并不具备生产经营能力,只能通过寻求各种非正常的手段获取个人收益。
3.短视性:寻租行为主要关注眼前利益,不具备长期的规划性和可维持性。
二、寻租行为的影响1. 低效率:寻租行为通常导致资源效率较低,使市场无法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
导致有效资源被浪费,财富失衡,社会整体效益降低。
2. 不公平:寻租行为不仅是一种非正常的游戏,而且由于许多寻租者缺乏实际经验,导致不同程度的市场不公平。
有些资质不高却有党派关系的寻租者,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资源。
3. 损害市场秩序:追求非法收益的寻租行为往往是非法的。
它反映了市场秩序的混乱,破坏了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交易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三、寻租行为的法律规制寻租行为是治理市场混乱的一种手段。
因此,市场监管机构和执法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打击和遏制寻租行为。
规制的主要方法如下:1.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创新监管手段,开展监管评估、评估和信息披露工作密切与市场接口。
完善各种监管机制、资质认证、行业标准,杜绝任何隐私操作或信息作假的行为,不断完善事前检查、事中监管和事后问责。
2.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促进品牌形象、商业德行、法律形象和社会声誉的创新。
对不具备市场精神和商业信仰的企业,不仅应该开展二次检查,而且应该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加强信用建设。
实训中心主任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防控管理
实训中心主任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防控管理引言概述:实训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
为了确保实训中心的廉洁和规范运行,必须加强对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防控管理。
本文将从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定义入手,分别探讨其在实训中心中的具体表现和防控措施。
一、廉政风险1.1 贪污受贿风险实训中心存在着财务管理、采购和招聘等环节,这些环节容易滋生贪污受贿行为。
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流程不透明、采购程序不规范和人员招聘不公正等问题。
1.2 权力寻租风险实训中心主任拥有较大的权力,如果权力不受有效制约,就会出现权力寻租行为。
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权力滥用、人事安排不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公正等问题。
1.3 违规操作风险实训中心存在着一些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如果这些规定不得到严格执行,就会导致违规操作的风险。
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招生、违规收费和违规培训等问题。
二、监管风险2.1 安全管理风险实训中心是培训学生实践技能的场所,存在着安全管理风险。
监管风险主要表现为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事故处理不当等问题。
2.2 教学质量风险实训中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存在着教学质量风险。
监管风险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不规范、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
2.3 信息安全风险实训中心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存在着信息安全风险。
监管风险主要表现为信息泄露、数据丢失和网络攻击等问题。
三、廉政风险防控措施3.1 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训中心应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包括制定廉政管理制度、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和加强廉政教育培训等措施。
3.2 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实训中心应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建立规范的财务流程和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3.3 加强人员选拔和管理实训中心应建立公正、透明的人员选拔机制,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权力寻租和人事安排不公正行为。
四、监管风险防控措施4.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训中心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安全培训和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教育场所廉政风险及防控手段摘要
教育场所廉政风险及防控手段摘要1. 引言教育场所是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廉政建设是维护教育公正、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石。
然而,当前教育场所面临着诸多廉政风险,如权力寻租、学术不端、资源分配不公等。
为了加强教育场所的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本摘要将从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手段两方面进行论述。
2. 教育场所廉政风险2.1 权力寻租教育场所中,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招生、分配资源、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寻租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公正和公平。
2.2 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篡改数据等,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2.3 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地域、贫富、学校等方面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3. 防控手段3.1 强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教育场所廉政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3.2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教育场所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3.3 推进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提高师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3.4 优化资源分配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机会公平。
3.5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和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4. 结论教育场所的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识别廉政风险和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我们可以有力地维护教育公正,保障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
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
首先介绍了寻租理论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针对教育领域的寻租行为制定的治理策略,并对影响这些策略实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理解。
最后从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文旨在为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治理思路和研究方向,以促进教育领域的良性发展和提高治理效率。
【关键词】寻租理论、教育领域、治理策略、影响因素、案例研究、治理意义、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机构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寻租行为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相应的治理策略,对于提高教育领域的效率和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寻租理论的角度切入,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分析相关的治理策略,旨在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分析其应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研究来深入了解具体实践中的情况。
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寻租行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和加强治理的建议。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讨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探索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未来提出更有效的治理策略,促进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寻租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潜在作用,为教育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寻租理论概述寻租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或组织通过非竞争性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寻租行为通常表现为利用权力地位、信息不对称等手段获取利益,而非通过创新或竞争来获得。
小学岗位廉政风险点及防范制度范文
小学岗位廉政风险点及防范制度范文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起点,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
然而,小学岗位同样面临着廉政风险,其中包括贪污、挪用资金、权力寻租等问题。
为加强小学岗位廉政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制度。
本文将针对小学岗位廉政风险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制度措施。
一、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是小学岗位廉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廉政风险点较为集中的地方。
小学拥有大量的经费、物资和资产,如果管理不善,将会面临贪污、挪用资金等风险。
为了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小学可以制定以下防范制度:1. 财务审计制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对小学的财务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资金管理制度:规定小学输入和输出资金的管理流程和权限,确保公款使用合法、规范。
3. 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将财务支出纳入合理的预算范围,并定期审查和评估预算执行情况。
4.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小学的财务管理流程和操作,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和监控。
二、招生管理风险小学的招生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入学资格、录取程序和选拔标准等方面,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出现权力寻租、腐败等问题。
为了防范招生管理风险,小学可以制定以下防范制度:1. 透明招生制度:建立透明的招生管理制度,明确招生的程序和标准,杜绝不公平、不合理的招生现象。
2. 招生监督机制:建立招生监督机制,由多个部门参与,对招生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公正、公平、公开。
3. 招生信息公布制度:及时公布招生信息,包括招生计划、报名时间、报名条件等,确保信息畅通,方便家长和学生了解和参与。
4. 防止权力寻租制度:加强对招生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明确禁止权力寻租行为,建立相应的惩处和问责机制。
三、教育教学管理风险教育教学是小学的核心任务,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出现腐败、舞弊等风险。
教师抱住权力较大,如果滥用权力,可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成长。
为了防范教育教学管理风险,小学可以制定以下防范制度:1.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定期对各个班级和科目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剖析“立法寻租”现象
剖析“立法寻租”现象【摘要】立法寻租指的是利用立法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来谋取私利的行为。
其现象包括议员利用立法权力获取财富或权力,以及非法行为的发生。
导致立法寻租的原因主要包括权力集中、监管不力等因素。
其影响则表现为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等。
对立法寻租现象应采取措施,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公众参与等。
需要对立法寻租现象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遏制立法寻租行为,保障立法公正和效率。
【关键词】立法寻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立法寻租的定义、立法寻租的现象、立法寻租的原因、立法寻租的影响、应对立法寻租的措施、对立法寻租现象的总结、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对立法制定的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立法寻租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规定来获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立法寻租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政府对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些政府官员或政治精英往往利用制定法律的权力来谋取私利,而非真正为社会谋福祉。
这种“立法寻租”现象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平,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深入研究立法寻租现象,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剖析立法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规范立法过程、维护公共利益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立法寻租现象,可以揭示立法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为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监督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立法寻租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丰富学术理论,促进学科发展。
研究目的是为了在立法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法治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更好发展。
违规寻租原因分析报告
违规寻租原因分析报告根据XXXX年XX月XX日关于违规寻租行为的调查,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下面是我们的分析报告:1.市场供需失衡:违规寻租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供需失衡。
在某些地区或行业,供需比例失衡,导致房屋租赁需求远远超过供应。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些租房者可能通过违规途径获取合适的住房,从而产生违规寻租行为。
2.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另一个导致违规寻租行为增加的因素是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
相关部门对于租赁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在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房东或中介机构可能利用监管的漏洞和执法的薄弱环节,进行各种违规租赁行为。
3.信息不对称:违规寻租现象还可能受到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房东或中介机构可能故意隐瞒房屋情况或虚报房租,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增加了租房者寻找合适住房的难度,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违规寻租的行为中。
4.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也是一些租房者违规寻租的原因之一。
在房租高涨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一些租房者可能无法承受高额的房租,只能通过违规手段寻求低价房源。
他们可能会选择与房东私下协商或寻找违规出租的房屋,从而降低租金负担。
5.法制环境不健全:最后,违规寻租行为的出现也与法制环境不健全有关。
在一些地区,对于违规寻租行为的处罚力度较低,或者执法难度较大,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和惩处手段,使得一些人不顾法律风险,仍然选择从事违规寻租行为。
综上所述,导致违规寻租行为的原因较多,市场供需失衡、监管不严、信息不对称、经济压力和法制环境不健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违规寻租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强化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以减少和遏制违规寻租行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监管中的寻租行为
租金,是指由制度或权力所造成的不同层次的人和组织之间的现实与预期的利益差距。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的活动,公共选择理论将其定义为“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的活动”。
正如定义所示,寻租行为的产生首先要有设租的制度存在。
所有的制度,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都是为各种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最大。
一、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表现
借助布坎南对寻租行为的划分,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利用制度、规定等手段,维护即得利益或对既有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寻租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寻租行为是教育管理的权力主体通过有限准入的方式设租,产生租金并获取租金的活动。
该层面的设租行为主要借助教育管理者设立的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等形式来完成。
管理者设立这些制度的初衷是想籍此来甄选教育事业经营的参与者,汰劣存优,提高入场者的整体水平,但有限准入的管制无形中却为租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面的寻租活动,是指由于第一层面的寻租活动给管理者带来了好处,从而吸引人们耗费精力和钱财去争夺教育管理权的活动。
这种寻租活动在高校中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数量比上表现明显。
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合理高校人员构成是较少的管理人员和较充足的教学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教学力量去体现学校教育的天职。
我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早在上世纪末马雷曾作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校该项比为1:2.25,而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高校的为1:4.41,相差1.96倍。
作为当今中国一流高校的清华大学,其行政管理人员为886人,教学教师为2020人,比例达1:2.28。
可见中国高校中这种寻租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第三层面是指管理者采取措施将暗租变为明租的寻租活动,通过合法手段赚取租金。
教育管理者的明租收入主要来自对学生征收的费用,而学生、学校只是完成校方或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于是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就成为该层面寻租活动的典型。
二、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分析
纵观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表现,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寻租行为的主要因素
(1)制度缺陷或政策空间在无意或有意中设立租金。
由于教育市场上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权利主体利用其权威性来设置规章制度。
但“有限理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可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制度。
于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最终产生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折中、调和的结果,很难会是最优化的安排。
不完善的制度导致各利益集团竞相利用这些缺陷或空间去寻求租金收益,前文提到的1.4亿四级考试费就是钻现有制度漏洞的典型例子。
(2)改革的缓慢提供了稳定的寻租环境。
目前我国的教育政策、制度的改革往往是试点后推广,双轨制改革并行的改革。
该过程存在着较长的过渡时期,使设租方不会担心自己的利益会立刻消失。
这就使寻租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成为了教育管理岗位抢手的原因。
(3)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使管理者手中掌握大量的教育资源,必然成为各类寻租主体寻租的对象。
一旦给付的租金合适,获得了管理者的认可,就意味着可以拥有管理者分配的教育资源,且不会再有竞争压力。
既然有这样一块租的存在,能够获得巨大的特权和优惠那么花费努力获取寻租收益亦是值得的。
2.供求不平衡是造成寻租行为的根本因素
租金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造成的。
教育投资额占GDP总量4%的目标久久不能实现,就说明了现有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倘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学校、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无差异的或差异很小的教育选择,那么即使教育管理者设立了租金,作为理性的参与者是不会花费高昂的成本去参与寻租的,寻租的市场也会逐渐消亡。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了有给不供的现象。
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供给意愿。
当管理者拥有一定的供给能力时,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他会暂时压抑自己的供给意愿,人为地造高人们对他手中这份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价格的上涨和额外设立费用的合理化。
在三个层面的寻租行为上,一旦管理者人为限制或人为制造出差别政策、创造了制造出来的稀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供求不均造成的租金就可能同时在这三个层面产生,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合理健康发展。
3.监管、处罚不力是造成寻租行为的重要因素
制度设计的初衷都是完美的、理想化的,可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远远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而当约束、监管制度执行效果的公众、参与者、主管机关无法监管或视而不见时,这个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
鉴于本身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职权范围,公众不可能仅凭被监管者所提供的部分公开资料进行监管,因为这样很可能受被监督者蒙骗和操纵,所以公众对教育管理中的寻租行为监管往往是有心无力。
而参与者(如学生、家长、一定情况下的校方)受制于管理者的权威和己方的既得利益,往往不愿主动检举或举报。
作为监管主力的主管部门,多与被监管者处同一系统,监管意愿不强烈,甚至监管方本身也参与寻租活动当中,如果不是事情极其严重,主管部门也不会“节外生枝”,自找麻烦。
三、治理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对策
针对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具体情况,若想有效地抑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关键措施:加强制度建设,设计完善制度
如果说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的存在是不合理的,需要予以取消,那么就要从根本上去取消设租的条件,不仅仅是取消一种审批权或一项不合理收费,而是革除这种行为所体现的不正常的制度。
新制度形成必须论证合理的进入标准、保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证能够有效调控市场资源,从而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保证教育质量、维护人才培养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
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完善与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明晰产权制度,避免资源的过度大量集中,在资源的分配中实现权责相当;引进市场机制,加快招生制度创新,营造公平市场;建立以教授委员会为主体、以学术管理学术的理念和机制,实现学术自治,制止学术腐败;采用社会化、专家化和不固定化手段,创新人事聘用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和回避制度,接受大众监管;针对难以避免寻租或已经出现寻租的活动,要建立妥善的处理机制,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租金收归国有,避免流入个人手中。
2.根本措施: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保持供求平衡
在切实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的同时,政府应继续成为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主体,保证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帮助实
现公民的受教育权。
从学校的角度讲,应注意不应垄断教育供给,应给于民办、私立学校更多的发展空间,形成合理的自由竞争,避免挤占过多的教育市场。
最终能够形成公办、民办共赢,公立、私立齐飞的良好局面。
借助对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的完善,增加有效、可选、多样的供给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买方市场。
与此同时,适当抑制过度教育,进行合理的就业及成才价值观的宣传,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降低当前我国过热的教育需求。
同理,在其他的寻租活动中,有意识保证教育供求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均衡,减少教育管理中寻租行为形成的条件,降低寻租者的寻租动机。
3.保障措施:加强监管处理力度,提高寻租风险
解决监管的问题,关键在于主管部门的作用发挥。
对主管部门实行在相似岗位上的定期轮换制度,使之不会碍于双方的关联关系而不敢履行自己的职责。
同时,建立管理者的收入与财产个人档案,实行相关重要信息定期公示的制度,加强教育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透明度。
应注意到的是,公众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对不完善制度的必要补充。
因此在健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作用,形成对教育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此外,加大对寻租者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的处理处罚力度,提高寻租者的寻租风险,使之权衡利弊后,会放弃寻租行为。
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尤其是外部审计的作用。
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的审计,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来确定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收益合理性,一旦发现寻租现象,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以严惩,从而有力地遏制寻租行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