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正义:一个生态学的论域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其中文化人类
学着重研究各种人类文化的特点、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
中的10个重要理论观点:
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
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象,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观念体系。

2.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
化和发展的,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
流构建起来的,人们通过共享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来建立意义和
理解。

4.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结
构的主要因素,文化规范和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5.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强调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来塑造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

6. 性别研究:性别研究关注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性别差异对于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7.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研究个体与特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对于人们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8.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

9. 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适应和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

10.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探讨文化对于人们的知觉、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10大理论观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文化生态学第1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1、概念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理论的借鉴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先的生态学不将人类作为研究的主体,随着“人类生态系统”的提法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生态学理论被引入人类社会中,最后形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3、概念归结起来说,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放到一定区域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探究它的生长规律,特别是探讨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具有特殊形貌的文化模式。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5、以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的分析云南元江位于哀牢山南部的末端,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高下悬殊2000多米,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云南亚热带山区典型的气候垂直性分布特征。

这是孕育梯田文化的自然环境。

哈尼族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高山地带气候寒冷阴湿,保存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是天然的绿色水库,也是梯田农业的水源;中半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既无高山的阴湿和多野兽,又无低谷的炎热潮湿和多毒蛇、昆虫以及瘴疠流行,是哈尼族村落的主要分布地。

既方便上山打猎,又易于下山种田。

下半山位于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气候暖湿,适于稻谷生长,是梯田所在。

人们还根据不同位置梯田的肥力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选取不同的谷种。

上述土地利用格局既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又反映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以及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最优的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

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

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作者:刘海龙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04期摘要:正义是理解生态伦理内涵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生态伦理走向实践的桥梁。

生态正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正义;种间正义;人际正义。

人与自然的正义是指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用与关怀的统一。

种间正义是指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物种。

人际正义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生态实践中权利与义务的平等、贡献与索取的对应。

关键词:生态正义;人与自然;种问正义;人际正义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15-04正义是关于主体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理念,它是各种伦理学说绕不开的一个永恒主题。

将正义理念应用于生态伦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各种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其在利益与道义上的均衡性与对应性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可以成为生态伦理步入实践的桥梁。

当代的生态伦理学开始将其视野扩大为“人一自然—社会”的复合系统,其不仅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注到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构成了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正义、种间正义与人际正义。

一、人与自然的正义:享用与关怀的统一人与自然的正义是指人类在生态系统中要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用与关怀的统一。

首先,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即在自然中栖息,利用自然的价值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作为一个生物物种,人和其他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面对着相同的自然环境。

人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都要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这是其自然性与生物性的体现。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人与自然、精神与存在的物质统一性,承认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上,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正是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决定了人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姑且不说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将无从谈起,甚至连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也难以维持。

《2024年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范文

《2024年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范文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篇一一、引言大卫·哈维是一位知名的社会理论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学术领域广泛涉及到社会正义、空间理论以及生态学等方面。

哈维的生态正义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当代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哈维生态正义观的理论内涵哈维的生态正义观主要包括以下理论内涵:1. 空间正义:哈维强调空间在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空间分配的不公正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因此,实现空间正义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

2. 生态系统性思维:哈维认为,生态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他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 历史性视角:哈维在研究生态问题时,注重历史性视角的运用。

他认为,生态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过程中的产物,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

三、哈维生态正义观的研究方法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证研究:哈维通过对具体地区的生态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状况,从而为生态正义的实践提供支持。

2. 批判性分析:哈维运用批判性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社会制度和政策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不公和矛盾,为生态正义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 跨学科研究: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他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正义的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四、哈维生态正义观在现实中的应用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现空间正义,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从而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

其次,它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运用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制定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环保政策,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文化与无政府主义(Culture and Anarchy)是一本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化评论家马修·阿诺德于1869年发表的作品。

这本书探讨了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方法。

阿诺德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提出了“文化”这一概念,不仅仅指艺术、文学和知识,更包括了道德、人类关系、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培养智力和审美能力,并且有助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然而,阿诺德在书中也指出了文化与社会的冲突以及文化的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他认为当前社会的问题在于文化的低下水平,导致道德堕落、社会不和谐和个体无法实现最大潜能。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化与政治之间应该保持平衡,并且文化应该起到引导和指导政治的作用。

阿诺德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文化水平,特别是对广大群众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促进道德和审美的提升,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建议建立一个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体系,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中,阿诺德还讨论了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力量,能够为社会提供道德和价值观的指导。

然而,他也指出了宗教在过度强调教条和限制思考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这本书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它呼吁社会关注文化的提升,并通过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现代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

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

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作者:汪禹辰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1期摘要: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

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

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

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关键词:戴维·佩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建设DOI:10.16397/ki.1671-1165.20220103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迄今西方学界对生态危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模式: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模式,把生态问题看作经济核算问题,认为生态危机的起因就是没有把商品中的生态成本计算进去,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的不平衡,其具体主张就是通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来改善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是收取碳税、生态税等;二是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主要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一切生态问题的源头,主张彻底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绿色资本主义理论。

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思考题

思考题整理柏拉图:伊安篇、裴德诺1. 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1.理念论:①三种存在②解释“理念”③“床”这是柏拉图在她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对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是理念的影子,那文艺则是影子的影子.2.模仿说: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柏拉图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现实世界是理念摹仿物.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2. 柏拉图对文艺的功能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中对文艺本性的基本看法,导致了柏拉图对文艺对人生的消极作用,这是他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主导性观念.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反对诗歌的柏拉图其实是一位诗人,懂诗,爱诗,对文艺的教育功能有清醒的了解.但是,就是因为了解,所以才将文艺视为洪水猛兽.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果”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二是摧残理性,迎合低劣的人性,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滋养情欲,危害城邦.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3. 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二柏拉图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危害城邦.三诗歌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带来的“诱惑力”背弃真理.四柏拉图要驱逐诗人、清洗文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艺对他的理想国不利.4. 柏拉图提出了哪些文艺对策,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柏拉图提出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驱逐诗人: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他攻击诗人是在丧失理智陷入迷狂状态时写成篇章的;断言诗只能捕捉影像,不能为人们提供真理;也指责诗歌诋毁宗教,败坏道德,只能产生极坏的影响等.因此他坚决地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将诗人和诗歌驱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国并不是真正地反对诗歌和诗人,主要是出于他的政治立场考虑,他的第一个理由是针对当时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辨家而言,第二个理由是针对民主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低劣的文娱活动.5. 柏拉图是在什么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法制化思想的,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思想表现:1、批评传统文艺古希腊文艺2、驱逐诗人.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城邦.④接纳能够有利于城邦的文艺.灵魂直接回忆的来的文艺.6.柏拉图提出了哪几种“迷狂”一、预言的迷狂,是指预言家们在预言未来时受神灵感召所陷入的迷狂状态;二、宗教的迷狂是指那些家族先世的血债而命数预定的人为赎罪免灾在祷告祈神时陷入的迷狂;三、诗性的迷狂,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的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四、理性的迷狂,柏拉图认为,这种迷狂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忆——对理念世界或真实本体界的回忆.与前三种迷狂相比,无论就性质还是就根源来说,无论就迷狂者本人还是还是令其迷狂的对象来说,只有这第四种迷狂才是最高最好的、真正神圣的迷狂,因为只有它才完全摆脱了现象界的羁绊,才是一心向着善和美的理念的.7、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神灵凭附.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神赐予的,诗人的创作由诗神暗中操纵着.这就是说,好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神给予的灵感、凭借神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不是诗人在现实中积累起来的技艺. 第二条途径是灵魂回忆.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通过这样两条途径,诗人们产生了灵感、表现出迷狂,而这种灵感和迷狂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世界本体的向往.灵感的真正源泉是世界本体.8、应该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 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及灵感.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 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1、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使人们对文艺活动本质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他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认为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2、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3、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过程. 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文学起源与创作的理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为模仿对象的不同,于是分别产生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的不同分别产生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亚认为文艺模仿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模仿所产生的文艺情节是可能发生的事.文艺模仿的真实性体现在哲学意义上的“可能律与必然律”9、亚里斯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1、文艺的本质是世界的一种摹仿.2、文艺作为模仿是创造性的,不是对对象的单一和简单的复制,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文艺可以模仿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3、文艺作为模仿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10、亚里斯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模仿的创造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他推崇文艺再现“应当有的事”.他承认艺术摹仿的三种对象:过去和现在有的事,传说和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甚至为艺术家创造的现实中不存在的现象辩护.文艺可以模仿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1、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模仿观有何特点1、他的文艺创作的模仿会所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贯彻现实主义原则,否定了柏拉图的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观点,认为文艺所模仿的对象本身就具有“完完全全的实在性”,把现实人生视为文艺的主要模仿对象.文艺的模仿不仅是再现现实人生,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是对人生普遍本质的表现.2、他认为艺术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感性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同时,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3、总之,艺术之所以要想像,要虚构,要表达理想,就是因为它是艺术.艺术要模仿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艺术是一种创造,但又不能脱离自然.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自然”的全部涵义.12、亚里斯多德是如何定义悲剧的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陶冶人的心灵,悲剧成分中,,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第二,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好选择.1.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3、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4、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3、亚里斯多德对悲剧情节提出了哪些看法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辞、歌曲与思想.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食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①“情节”是悲剧的最重要要素.即定义中强调的“行动”,悲剧不是描述一个人有什么样子的性格,而是这样性格的人做了什么样子的事. ②情节要完整统一,即定义中强调的“完整”.亚里斯多德说“完整”就是“有头,有尾,有身”. ③情节要有适当的规模.即定义中的“一定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很小的东西和很大的东西都是不美的.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情节应遵循哪些原则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是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应遵守上述原则.15、悲剧性格提出哪些具体要求悲剧性格的四点要求: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第二点,“性格”必须适合.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是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合.第三点,“性格”必须相似,此点与上面说的“性格”必须善良,必须适合不同.第四点,“性格”必须一致;即使诗人所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主要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道德倾向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二要求人物性格的逼真可信.三要求性格一致.16亚里斯多德提出的“过失”说是什么意思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过失,而非希腊传统观念中的命运.希腊悲剧中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悲剧美狄亚中的主人公美狄亚为了对丈夫伊阿宋进行报复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另一种是在不知不觉中犯错,如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亚里斯多德不赞成欧里庇得斯对美狄亚的写法,而认可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的写法.具有优良品质的个体在不自知的境况下陷入罪恶的渊薮,这才是好人犯错,才能引起怜悯和同情.这种“过失说”将悲剧冲突的本质归咎于人自身.而过失的根源也是人自身的情感失调及认知缺陷,这种诗学理论显示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高扬,展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亦即他对悲剧人物的界定.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着称”,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即厄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17亚里斯多德为什么说悲剧比史诗的价值更高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此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具体的人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在悲剧中,诗人们坚持采用历史人名,理由是:可能的事是可信的;未曾发生的事,我们还难以相信是可能的,但已发生的事,我们去相信显然是可能的;因为不可能的事不会发生,但有些悲剧却只有一两个是熟悉的人物,其余都是虚构的;有些悲剧甚至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物,可是仍然使人喜爱.因此不必专门采用那些作为悲剧题材的传统故事.那样做是可笑的;因为深知哪些所谓熟悉的人名,也仅为少数人熟悉,尽管如此,仍然为大家喜爱. 18亚里斯多德认为文艺对人格的养成提供了什么积极的价值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引起快感.文艺使人感受真实的愉悦,培育良好的艺术鉴赏力,而在艺术鉴赏中的净化,是一种谐和情感的心理治疗.亚里士多德举例说:“一些人沉溺于宗教狂热,当他们听到神圣庄严的旋律,灵魂感发神秘的激动,我们看到圣乐的一种使灵魂恢复正常的效果,仿佛他们的灵魂得到治愈和净洗.那些受怜悯、恐惧及各种情性影响的人,必定有相似经验,而其他每个易受这些情感影响的人,都会以一种被净洗的样式,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澄明和愉悦.这种净化的旋律同样给人类一种清纯的快乐”.这里所说的情感净化,在理智的鉴赏中实现,实际上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移情作用,平和那些极端激烈的情感,有益于培育中和、适度的健康心理.19“卡塔西斯”是什么意思“陶冶”原文作katharsis,作宗教术语,意思是“净说”;作医学术语,意思是“宣泄”或“求平衡”.历史上也正是围绕着这多种观点展开了许多争论.罗念生把“卡塔西斯”译作“陶冶”,是因为他把“卡塔西斯”理解为人欣赏悲剧是养成适当的情感强度的习惯过程.莱辛、黑格尔等大体倾向于“净化”说,朱光潜采取了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这种“净化”的观点,他对“净化”的理解是“使某中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另有一种解释就是“宣泄”说,如鲍桑葵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卡塔西斯”应译为“得到宣泄而减缓下来”,他所强调的是“激情的减轻,而不是激情的净化.”对“卡塔西斯”的理解有诸多分歧,但我们应该看到各种说法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使人的情感或情绪朝着积极方向转化,从而使人的心理达到或趋于健康的境界.文艺能够让人实现心理的健康.亚里斯多德认为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能太强或太弱.他并且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强的人在看悲剧演出的时候,只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弱的人于看悲剧演出的时候,也能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这两种人多看悲剧演出,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在这个习惯里形成适当强度的情感.这就是悲剧的katharsis,作用.一般学者把这句话解作“使这种情感得以宣泄”,也有人解作“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20比较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论思想1.哲学基础不同:柏:理念论;亚:不存在永恒存在的理念2.文艺的本质不同:柏认为文艺作为模仿,它从三点否定了文艺;亚承认模仿,但从两点承认了文艺.3.文艺的社会影响不同:柏认为文艺迎合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感伤+哀怜,但亚认为文艺可以带给人“审美快感”,并“陶冶”人的情感.4.灵感,亚更关心文艺发展学,即怎样发展、操作性格、情节理论. 5、对待文艺的态度不同: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肯定文艺的积极作用,但文艺不能放任自流,国家和社会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文艺价值与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精神相协调.贺拉斯诗艺罗马21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文艺原则贺拉斯的诗艺是西方诗人而非哲学家论诗的第一部着作.大体上说,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如下原则:一借鉴原则.主张在继承希腊经典艺术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二理性原则.三合式原则.四寓教于乐原则.22寓教于乐原则...提出的诗的美感和教化功能的命题.“乐”指诗在读者心中产生的美感.教指诗人通过对读者的教诲.贺拉斯说只有在乐中教才效力,没有教的乐也是不会受到人们欢迎的.23如何理解贺拉斯提出的“合式原则”是古罗马文论家贺拉斯在她的诗艺一文中提出,他认为诗歌要讲求“合式”,即要合情合理.合式原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整体统一、对创新的湿度把握和有节制原则上.依据这一基本原则,贺拉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则,如:1在类型关系相符合,如帝王将相的业绩和战争诗与荷马史诗的格式2人物语言须符合人物的身份.3“给不同的24应该如何理解论崇高中的“崇高”首先,崇高是一种伟大的事物和景观.它一方面存在于生活中,宇宙万物中.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植根于我们心灵中的热情与渴望.热爱崇高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培养了崇高的感情,对崇高充满渴望,我们的思想就会超越客观存在的界限,就会用想象力、创造力去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和美丽.欣赏崇高,领悟崇高,发现崇高,创造崇高,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郎吉努斯所谓的崇高,主要指文章风格的审美特质.其本质是美学上的阳刚之美.崇高的风格代表着高洁、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如浩海的气概,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光芒四射的文采.总之,崇高既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又是作用于我们主观的热情与渴望.崇高激励我们超越周围的界限,去发现,去创造.从根本上讲,崇高是一种宏大的境界. 25郎吉弩斯是怎样论述崇高的来源的的荣誉.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客观存在着能够使人感到崇高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的这种天性不断地观照崇高事物、从而进入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崇高的人格.郎吉努斯认为,崇高的根源在于崇高的事物和崇高的心灵这主客观两个方面.1.2.这要求感情真实,恰到好处.这两个崇高的条件主要是依靠天赋的.3.是运用藻饰的技术,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适当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使风格更为崇高.4.高雅的措辞,它可以分为恰当的选词,恰当的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辞方面的修饰.5.“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郎吉努斯把结构看作崇高风格的最终决定因素. 崇高的风格要求有整体性.在他看来,“庄严伟大的思想”是崇高风格的核心,“语言的才能”是崇高风格的前提.26郎吉弩斯是如何认识影响天才获高尚人格形成的原因郎吉努斯提出了培养伟大人格的两种方式.其一,诗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其二诗人从古典作品中也可以汲取伟大的精神.他所论述的崇高风格的五个基本源泉的共同基础是天赋,论崇高自始至终可以看成是对真正天才的颂歌.天才也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努力陶冶性情,使之达到高远的意境,孕育出高尚的美感.他所总结的崇高的五个源泉既可看做是天才的特征,又可看做是天才的培养途径.他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天才的可贵,冷漠对天才的败坏,以及技艺对天才必要的磨砺.。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

“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

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

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

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论是文化分析的三种理论观点之一。

文化生态论的观点基于这样一种观察:人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动物;我们这一种类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拥有了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指,是在文化进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乃至于文化成了人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从这种观点上看,文化的特性只有与它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通过考察人类生存其中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得到理解和解释。

有些文化现象,如一种文化内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人类为了适应人口压力、自然环境压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所选择的结果。

主要内容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生态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作出的选择。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又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

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范文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范文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正义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如何公平地分配生态资源。

大卫·哈维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理论体系在探讨生态正义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研究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并探讨其理论对于当前生态问题解决的启示。

二、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哈维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

因此,在探讨生态问题时,必须将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

2. 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哈维强调了生态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享受生态资源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生态资源的分配应当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生态权利。

3. 历史性因素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哈维指出,历史性因素在生态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的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等历史事件,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平等。

因此,在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历史性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生态问题的根源。

三、大卫·哈维生态正义观的启示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对于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1. 倡导整体性思维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2. 推动公平的生态资源分配哈维认为,公平的生态资源分配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

我们应该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生态权利,从而缩小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反思历史性因素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哈维的历史性因素观点提醒我们,在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反思历史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文化生态系统

论文化生态系统

论文化生态系统摘要把文化体系看作生态系统一样的有机体进行了考察,指出文化生态系统也出现了文化资源短缺!文化环境污染等系统失衡的现象,提出了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关键词文化生态系统;系统失衡;保护区;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文化生态系统?生态是生物通过同化和异化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新陈代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结合所构成的体系"现实中的文化知识存在于类似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之中,在这个系统里不同文化!人类思维与行动互相作用!互相滋养,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乔治#玻尔(PorGeorge)初创了文化生态学这个术语,他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5寻求组织智能6中,引入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以研究复杂的文化运动过程,探索知识创新!知识维护!组织学习的社会关系及行为方面的研究"文化生态学是介于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管理学科的范畴[1]"本文的文化生态和这个概念不同,文化生态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而且是把人类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看作一个互动的整体,这种互动的结果使得人类文化不断演化发展"武汉理工大学黎德扬教授独辟蹊径,把文化定义为/人化0和/化人0的动态过程,/人化0就是打上人类意志的烙印,/化人0是指感化和影响人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按照这种定义,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动态的文化网络称之为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真善美圣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文化生态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把自己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把文化体系类比为生态系统,目的在于正确处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三个角度探讨宇宙演化!发展的未来,有利于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以制定合理发展战略及对策"文化生态系统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存在的一个有机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人类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生态系统以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以物质!能量!信息等方式反馈给人类以影响其再活动的方式"文化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互相联系,共同推动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在罗马帝国后期,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思潮从内部阻止了希腊哲学的发展,为知识而求知的自由探索蜕变成为否定而争论的理性自杀,后起的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也丧失了自身的活力,新的伦理化宗教思想满足了人们的道德追求,使基督教文化成为当时文化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宗教文化日益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之中而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的宗教文化完全排斥异己力量,由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先驱者被当作异教徒大肆迫害,文化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失衡"20世纪初的德国处于一战后割地赔款的政治失利!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民族主义势力日渐抬头,促成了纳粹党主张的军国主义文化的形成,军事文化过度偏重,再一次使文化生态系统失衡"20世纪50年代后,科技的发展,使经济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发展经济!维护和平成为世界潮流,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时刻警惕文化生态系统运行偏离的迹象"目前,正如在自然生态系统出现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一样,文化生态系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的确不能掉以轻心"2 文化生态系统失衡2.1 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文化都是该系统中的一员,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保持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才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和稳定"但是,由于科技文化而产生的工业文明使交通发达!信息畅通,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模仿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使大量地方性!区域性文化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也许正如几种微生物消逝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化一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消逝并不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大量微生物的灭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千万个类似于这样的文化单元也完全消失的话,后果会是怎样的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它使世界各国相继拷贝这种以经济效益为价值追求目标的市场经济文化,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越过国界的流量日益增大"全球化要求各国创造引资条件,有效利用外资,迅速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建立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争先恐后地从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界投资中获得利益,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都注入了经济驱动力,金钱至上主义日益风靡全球,即使顽强抵制西方文化的阿拉伯国家也逐渐吸纳了这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世界提供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和发明创造,但近一二百年来有哪一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发明是在中国本土上出现的?又有哪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人提出的?而且很多国家的文化也像中国文化一样,正在失去他们的原动力,都只是在复制由少数先进国家输出的所谓先进文化[2]"正是这种文化在逐渐改变着其他国家文化创造的传统方式,割断了文化与其居住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压制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本土技术"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渗入到该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机体内部,诱发了当地人们过高的物质需求,冲击了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面临自然生态失衡的困境,而且有面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的危机[3]"人类的一些原始生态文化也许就如生物界的生物库多样性一样重要,某一天我们人类真的面临来自宇宙的某种危机时,或许要从这些原始的文化中寻找应付危机的智慧"目前,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抬头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文化一体化动摇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程度,才引起了民族文化反弹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全世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想办法去处理这一问题"2.2 文化垃圾污染后果严重如同环境污染使生态系统出现危机一样,文化垃圾也使文化生态系统偏离了主流方向,垃圾文化泛滥成灾已不再是危言耸听"比如,有些武侠文化提倡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拉帮结派!天马行空!不食人间烟火,内容都是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胡编乱造,缺少健康文化最起码的条件,心理描写!性描写!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对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言情文化中美丽多情的白雪公主和风流潇洒的白马王子成了那些情窦初开!单纯幼稚的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言情退化为滥情,滥情变成了猥亵下流!低级趣味,被鲁迅嗤之为流氓才子小说的才子佳人在小说中再度粉墨登场"鸳鸯蝴蝶派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神话爱情故事书成了专掏学生腰包的老虎机"戏说文化则任意篡改历史!无中生有!随便胡谄,公然违背历史,阴险毒辣成了雄才大略,残忍无比成了仁慈宽容,而且专门对那些荒诞无稽的宫廷秘闻!宫廷艳史极力渲染,以假乱真的程度真是登峰造极"如果这些文化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势必造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危及人类的发展"部分广告文化也迎合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向或明或暗地支持了以上文化垃圾的泛滥,一些挑逗性的广告词令人想入非非"封建迷信文化还在向科学文化进一步提出挑战,各种伪科学和邪教更是火上加油!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市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简单化!金钱化,进一步导致了精神的堕落和心灵的荒漠,使得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邪教烽起"加上法制建设不完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以及贩毒!抢劫!凶杀!诈骗!卖淫!贪污!浪费等社会弊病的泛滥,这也助长了垃圾文化的广泛流行"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某一初值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导致系统出现涨落,向新的状态演化"文化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垃圾文化扰乱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将进一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对出现的结果应当未雨绸缪!及早预防"3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不需要以上所批评的武侠文化!戏说文化!性文化,而是应当使这些东西处于它们的数量!程度和规模之内,不应当喧宾夺主,抢占主流文化的阵地"我们也需要发展经济文化,但是应当受到经济伦理的约束"经济伦理文化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文化是民族兴衰存亡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生态则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系统,及其与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关系的综合体现"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从狭隘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只顾眼前利益和自我利益,就会不惜破坏自然生存环境,以霸道和敌视的文化心理处理事情"保护文化生态的平衡可以使个体!民族!国家谋求多样性生存和稳定发展,使人!生物!自然界保持和谐和统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劲势头及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需要不同文化体系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但也要清醒反思自己文化的基础!结构!影响,从动态的角度把握文化发展变化的走向"我们倡导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特定地域之内!学术领域之间,保持民族文化结构的均衡性!合理性以及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从而使其持续!健康!稳定和有序地发展,永葆民族的根系"西方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信仰取向等等形成的冲击正在恶化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消解民族文化抵御力"连发达国家如法国!加拿大等也都在顽强地保护本国文化生态环境,保卫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为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不仅是指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还要保护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使一些民族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盲目趋同和从众,使民族文化日趋恶化"建立保护区就是保持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生态格局的现状,抢救正在消融的民族文化生态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保持民族文化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以鲜明的文化形象!独特的文化个性!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博大情深的文化内涵屹立于国际社会"面对文化全球化态势,必须建立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区"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走向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倾泄!排挤和侵蚀"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实行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是使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在国际文化秩序大变动!文化格局大调整!文化资源再分配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使经过优化组合的民族文化生态在文化全球化中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造福,为全人类共享"建立文化生态系统就是为了保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张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和行为方式应当注重生态性!系统性原则"在自然界中,每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都是一个生命网络,从最小的细胞到范围广泛的一系列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态系统都是如此[4]"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由无数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生命网络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系统遭到破坏时,这个系统的独特性就会遭到破坏,随之会影响其它系统,造成更大系统的失衡"作为社会原子的人与自然是处于对立之中的"而作为关系的人,则与自然是统一的"文化生态系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从人类活动的思维!世界观!人生观方面改造人的主观方面,进而影响人的客观活动,恩格斯说:/不断扩大商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走向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0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追逐利润,这就导致了它对自然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就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必须卖出去让人们消费掉,资本家才能获取利润,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又利用各种媒体引诱!误导人们去消费,使消费成了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的手段"这种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及过度消费!畸形消费的产生,必然会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5]"因此,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应重视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视健康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促使个体全面地!自由地!健康地发展"通过/软技术0和优秀文化的开发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李涛.知识生态学的新视角.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1(9):56~592 葛晓音.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2001(1):101~1093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2001(3):105~1134 刘平宇.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分析.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0(2):86~895 李俊奎.论文化系统与科学技术的互动.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77~79。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除了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外,也强调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肯定。

这是因为人类学家们认为社会和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演变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肯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批判方法:第一,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是指将西方文化视为“文化的标准”,认为西方文化是其他文化的“进步方向”。

这种观念忽略了不同文化间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背景,将所有文化都视为同质化的。

人类学家们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旨在呼吁尊重和体察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拒绝将西方文化当做“文化的标准”。

第二,批判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是指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受文化的决定。

文化决定论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把个人看作是文化的无意识受害者。

人类学家们批判文化决定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文化控制,社会和文化会相互影响。

第三,批判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指认为人口可以根据种族来分为优劣不同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没有科学根据,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问题。

人类学家们批判种族主义,旨在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被尊重、认可和包容。

第四,批判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不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很多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不平等,这会导致社会和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人类学家们批判性别歧视,呼吁尊重和包容各种性别,提高性别平等的意识。

社会和文化的肯定也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化肯定方法:第一,文化多样性。

人类学家们肯定文化多样性,认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这些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文化生态学。

生态文学的伦理文化诉求

生态文学的伦理文化诉求
式 如何影 响甚至决 定 人类 对 自然的 态 度和 行 为 , 如何 导致 环 境的恶 化和生态 的危机 。生态 文学的 出现给 危机 四伏 的 现 代文化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存和 存 在 的本体 论 思考 开 始 生 在生态 文学与 生态批评 中出现 。 自然伦 理被 重新 发现和 确 立, 一种新 的人类与 自然 和谐 发 展 的生 态文 化 形态 正在 缓
酸雨 、 酸雾及 “ 尔 尼 诺 ” 厄 等生 态 危机 现 象 频的生 存 , 自然 向人 类敲 响 了 大 警钟 ……人 存在 的方 式虽 然越来 越 合 “ 人意 ” 但是 如果 人 , 类无 所顾忌地 “ 改造 ” 为“ 作 自在之 物 ” 康 德语 ) 自然规 ( 的

角。
生态文化 与生态 文学 的兴起
随着生 态 危机 的 不断 加 重 , 类 终于 走 向了 不得 不关 人 注 自然环境 的全球 生态 时代 , 始 了人 类对 文 明的 自我反 开
事 实上 , 在文学 发展 史上 , 人的文学 一 直都 是 世界各 国
文学的主流 , 人的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化 中演绎和变化。由
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
危机之 社会根 源的文学 0⑧ 生态 文学 定义 为研 究文学 乃 ”把 至整个 文化与 自然 的关 系 , 示 了这 种 文学 最 为关 键 的特 揭
征 。作为一 种文学 创作 方 式 , 态 文学 有 着 显示 其本 体 特 生
果, 一些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展开了对
专著《 欧美生态 文学》 中对这一术语的 内涵进行 了界定 :
“ 生态 文学是 以生态整体 主义 为思想基 础 、 以生态 系统整 体
律, 就会最终出现恩格斯所说的: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 《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 《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

【阅读•思考】网络一代的习性问题布尔迪厄分析说,个人的行为动力或者说是原因可以用“习性”来解释。

我们在作出一个行为之前其实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不是单纯由我们的意志或是社会的规则所控制,而是被一种内化了的早期社会经验和预期所左右,这种经验和预期往往跟我们所处的阶层所认为的“合理”“有效”等判断有关。

由此,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再生产和帮助维持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布尔迪厄在分析“内化”这一过程时,假定了它会完美顺利地发生。

然而,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都表明,个体与群体经常误解与其同等的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

——在网络时代,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网络时代的我们接触到各种间接的社会经验和价值经验,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哪些是对应于自己所属的阶层特点的。

那些谈得来的朋友们,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与你拥有相同家庭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的人。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从初中开始接触网络,也接触了一些非主流文化(正处于叛逆期),这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交友状态,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

后来在大学被证明,我的这些选择已经与同我所属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去甚远。

用布尔迪厄逻辑来说,我所属的社会阶层对我的趣味和文化习性产生影响很小。

这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内化”过程没有顺利起作用,不过庆幸的是,这些早该被我认知的东西,还可以在我大学之后重新学习。

事实上,现在的我确实明白我所属的阶层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既然“内化”阶段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那么也能顺利形成所谓的“身体化倾向”吗?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毕竟无意识的接受与有意识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情况,后者如果不被行为者认同,就永远不会对他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这是否能说明网络时代打破了原有的习性生成机制,从而避免布尔迪厄所说的不公平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呢?这样真的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回到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关键在于习性所带来的倾向性。

失去“内化”阶段的人此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走上一条他明知道不符合他所属的阶层理性预期的道路,第二是他勉强自己回到“正途”。

《文化论》

《文化论》

《文化论》《文化论》《文化论》作者是马林诺夫斯基,是由他的弟子费孝通翻译过来的。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功能主义阐述对于文化的基本主张。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变得强大,开始对很多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但遭到了很多国家民族主义的反对,英国为了能够维护其统治地位,于是向人类学家求助。

因此人类学家在实证主义影响下去各个土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比如,马林诺夫斯基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去分析来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稳定,巫术在土著地区起着很大的功能,一方面能满足个人心理上(恐惧等)的需要,还能在巫族首领的指导下服从于一定的习俗、习惯、制度,因此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只要保持其土著居民原来就有的生活、控制好巫族首领(巫族首领的作用)就可以维持其统治。

因此,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01作者试图为我们展示一种功能主义的文化论。

他从分析人类的差异性入手,从而得出文化的功能造成了人类的差异性。

作者回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文化的功能)?02文化是什么?文化包括器物及其精神层面的文化。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需要用工具去改变着周围的一切,工具的不同,能够决定文化的效率。

在精神方面,文化还包括知识、语言、社会组织。

人类使用工具需要知识,而知识又是产生一切宗教、伦理的源泉。

语言,人类之间需要对话,这成为了一套发音的习俗的一部分。

而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之间会产生合作,也会有很多的规则规矩去束缚人类,这就是社会组织,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文化包括了一套工具体系及一套风俗体系。

也可以说是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

也就是说,物质、风俗、习惯、语言、制度、巫术、宗教、游戏、娱乐,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化。

03文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了解文化如何发生作用,需要对文化进行功能分析。

之前的人类学家对文化大都采用进化派、传播派的观点分析,这种观点认为文化的发展大都是自动的、偶然的、碎片的,马林诺夫斯基对他们进行了批判,认为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各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应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它在整个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2o18-o3—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 当代境 遇研究”(15YJC71OO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 青年项 目 “青少年 网络群体的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壁的双向破解研究”(17YJC71OO2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嬗变与 重构 :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 ”(2017BKS016)。
关键词 :文化 正义;失衡 ;生态学;路 径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006—0448(2018)03-0060一O6
文化 既是 一个 国家 的 精神 名 片 ,也 是 一个 国家 或 民族赖 以生 存 的精 神 家 园 ,更是 一 个 国家凝 聚力 和创 新力 的不 竭源 泉 。一 个 国家 只有把文 化建 设融 合在 经济 、政治 、社 会 和 生 态建 设 的全 过程 ,才能 真 正实 现文 化 的大 发展 、大繁 荣 。随着 世 界 各 国逐 步 加 大对文 化建 设 的投 入 ,文化 的地位 凸显 ,文化 竞争 成 为各 国综合 国力竞 争 的重要 标识 。 当前 我 国的 问 题是 ,经 济实 力 显 著 增 强 ,文 化 软 实 力 面 临 严 峻 挑 战 ,人们精神空虚 ,道德沦丧 ,精英文化式微 ,大众文 化繁芜丛杂 ,文化产品创新不足,低俗媚俗产品充斥 整个 文化 市场 ,人们 的消 费行 为异化 等 ,导 致文 化发 展 和正义 问题 凸显 ,文化 生态失 衡加 剧 。因此 ,从生 态 的视 角探讨 文化 正 义 问题 ,成 为 当前 文 化研 究 中 不 可忽视 的重 大课题 。
第 49卷第 3期 2018年 6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1.49 No.3 JunFra bibliotek2018 文 化 正 义 :一个 生 态 学 的论 域
张 兴 华
(河 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 乡 453007)
作者简介 :张兴华 (1970一),男 ,山东嘉祥 人,副教授 ,特聘研究员 ,法学博 士 ,从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 中国问题研究 。
第 3期
张兴华 :文化正义 :一个生态学 的论域
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 实 现 了跨 越 式 发 展 。 就 GDP总量 来 看 ,2010年 就 已 超 过 日本 成 为 世 界 第二大经济体 ,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正实 现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跨越。但是 ,资源 过 度消 耗与 浪 费非 常严重 的 问题还 没有 从根 本上 解 决 ,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有许 多亟待解决 的问题 ,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而 当下中国的问题是 ,由于长时期对 经济增长 的过度 追 求 ,不 仅 造成 了生 态 的严 重 失衡 ,而且 引发 了人 类 文 化生 态 的失衡 。表 现 在 多种 文 化 形 态 竞 相 勃 发 , 马克思主义 的与非马克思主义 的、精英的与大众的、 传统的与现代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 ,进而引发文化 占有分配消费的不均衡 ,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导致文 化 正义 问题 。这 种 以人类 为 中心 主义 的发 展模式 日 益 成 为制约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瓶 颈 ,人们 对 于美 好 生 活 的 向往 与 日益 恶 化 的环 境 之 间 的矛 盾 已 十 分 突 出 ,生 态 问题 引发 的文 化 生 态 失 衡 而 导致 的文 化 正 义 问题 凸显 。
一 生 态 学视 域 下 文 化 正 义 的 当 代 审视
自德 国生 物学 家 恩斯 特 ·海 克尔 于 1866年 提 出 “生 态学 ”概念 至今 ,有关 生 态 学 的研 究 经历 了从 纯 自然 科学 的实 证研 究到 与人文 社会科 学研 究交 融 的过 程 。现如今 ,与 生 态 有关 的人 文 社会 科 学 研 究 竞 相 勃发 ,诸 如 生态哲 学 、生态伦 理学 、生态 社会 学 、 生态 文学 、生态 美学 、生态城 市学 等应运 而 生 。生 态 理念已成为普遍的一种哲学智慧 ,也走进执政党治 国理 政 的思 想论 域 。
正义 、制 度 正 义 和 交 往 正 义 的复 合 建 构 ”[2](P51-56)。 傅 守 祥先 生 从 宏 观 和 微 观 两 个 层 面 解 释 了 文 化 正 义 ,宏 观层 面指 文化资 源 的公 平分 配 、文化 战略 的方 向选择 、文化 发展 的制 度 决策 和 国家 发展 的优 先 秩 序 ;微 观层 面指 文化 批 评 和评 价 的某 种美 学 和 艺 术 标准 ](嘲 。总体来看 ,学界还 没有找到文化 正 义与 生态之 间 的连 接 点 。为 解 决这 一课 题 ,本 文 尝 试 从 生态学 的视 域 分 析 当代 中国文 化 正 义 问题 ,力 图构 建一个 文化 正 义 的 生态 模 型 ,从 而 为文 化 正 义 的研 究开辟 新 的领域 。
目前 我 国学 界 对 文 化 正 义 的研 究 成 果 相 对 较 少 ,且 仅有 的少 量文 献多 是从 “文化 正 义 ”概 念人 手 探讨如何实现文化正义。比如 ,断峰峰先生认为,文 化正 义有 广义 和狭 义 之 分 ,广 义 的文 化 正 义 就是 文 化存在的平等 ;狭义的文化正义一方面指文化评判 标准的正义 ,一方 面指文 化资 源分配 和享有 的平 等 ’]‘ 。杨竞业先生认为 ,… 文化正义 ’是主体
摘 要 :长期 以来,由于发展 理念和发展 方式的不尽 合理 ,我 国发展 问题 凸显 。在 文化 层面的表现就 是文化事 业 和 文 化 产 品 发 展 滞 后 ,文化 建设 弱 化 。导 致 多种 文 化 形 态竞 相 进 发 ,如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与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精 英 的 与 大众 的、传统的与现代 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 ,进 而引发 文化 占有分配 消费的不均衡 ,文化 遗产 保护 不力,文化 正 义 问题 凸显 。其原 因主要有忽视精神 家 园建设、环境 失衡 、腐败 滋生 、贫富 不均等。展望 未来 ,构建文化 正义的 生 态环境是 国家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 ,必 须着力加 强主 流文化 形 态建设、文化 正义制 度建设 、文化 生 态消 费建 设 、法 治 文化 建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