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考点针对练(一)
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一 散文 高频考点三 含答案
高频考点三披文入意,览象外主旨——体会语句含意(2012·大纲全国)《听朗诵》(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规范:审题·答题”部分)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2)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解析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
那么“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当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充满无奈和隐忧.可综合以上分析作答.(2)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使青年作家的形象永远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2011·大纲全国)《针挑土》(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2.“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考点二及答案
考点二浓缩的都是精华——概括段(层)意、主题[](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几趟,带游人,带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经济收益的活计。
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
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的。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二章 专题一 散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种类1.写人记事类散文(1)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考点提升练(一)
考点提升练(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严冬,荒野,松柏郭枫[来源:Z。
xx。
k。
Com]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
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
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来源:学,科,网Z,X,X,K]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
走在风中,单薄而破敝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冽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寒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要被寒风席卷而去。
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
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
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
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
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
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
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
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
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 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考点讲解)
角度
分类
作用
案例分析
人物 正面 描写 描写
肖像 描写
《老王》中“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 揭示人物的身份际遇,
一层翳,……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以形传神,表现人物
写出了老王在行将就木之际毫无生气的样子, 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
可他还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来送 点
给作者一家,体现了老王对作者一家有着十 分真挚的感情
修辞 比喻
作用
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 印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 易于接受;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让人加深体会
案例分析 茅盾《白杨礼赞》一文中,“或者 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 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将西北高原 的白杨树比作坚强不屈地守卫着家 乡的哨兵,使伟岸正直挺拔的白杨 树形象化,加深读者对白杨树内在 品格和精神风貌的体会
文体知识
考点讲解
典例精析 考点特训
考点二:赏析语言 赏析语言可以从词语运用、句式、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语 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揭 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1.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 2.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 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瓣。
文体知识
考点讲解
典例精析 考点特训
感情 色彩
由于文章内容的需要或是情 感表达的需要,作者会使用 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时会反用其表达效果
《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 标致极了”,“标致”一词 看效果 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 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 是讥嘲其丑态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考点五(1)及答案
考点针对练(五) 形象内涵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山雨董桥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
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
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舒服。
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
老农荷锸归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
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
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
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
事实竟然不是那样。
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石初先生姓申)的。
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
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
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
散文阅读考点指导含练习题1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主旨归纳七法。
(1)从分析标题人手。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的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指明方向。
(2)从分析材料人手。
材料是表现文章主旨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主旨。
(3)从分析首段人手。
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分析篇末人手。
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主旨。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叙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同时,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散文阅读训练(一) 结构思路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
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
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
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
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
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
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梳理+题型解析+方法点睛+真题演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面备战(全国通用
专题14:现代文阅读(散文)一、考点梳理散文大致分为三类: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抒情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第一类我复习专题将其归为“叙事文”中复习,第三类初中不作要求。
本专题复习的“抒情文阅读”即指第二类写景状物类抒情散文。
此类散文又有两小类: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散文特一是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二是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所谓“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阅读考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表层、深层)。
这一考点基本与其它文体的阅读相同。
不过,抒情散文最讲究语言美感,所以分析(或赏析)字词的含义尤其重要,往往一个字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感,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语言中字词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字词的含义一般可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2.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这一考点与叙事文阅读的查考基本相同。
在抒情散文中,句子的表达作用一是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作用。
二是在文章内容上表现景物的特点、表作者情感、突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来解答。
3.概括作品或文段内容。
现代文阅读 二章专题一
专题一散文高频考点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作品结构(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往事(二)①冰心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近年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演题巩固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演题巩固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1 小说阅读演题巩固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1 小说阅读演题巩固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 1 小说阅读本训练共24题,共112分,训练时间112分钟。
一、规范题(28分,用时28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x(导学号61342389)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
中考语文专题1散文专题训练(解析版)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二 С读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针对练(一)情节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大学侯德云第一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
爹用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
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啊!”第二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
爹用他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
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啊!”第三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更多眼泪。
我对爹说:“爹,我不考了。
我笨,我太笨了,我永远也不会考上大学的。
”爹用他那一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
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啊!”爹说完这话,就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他一边哭着一边说:“儿呀,你不笨。
你像你妈,一点儿都不笨,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我妈确实一点儿都不笨。
她厌倦了小山沟里的穷日子,一个人悄悄地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爹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妈。
那几年的日子简直糟透了。
爹为了凑齐我复读的学费,起早贪黑到处打零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了。
他的手掌像砂纸一样,摸到我的脸上,火辣辣地痛。
我的情况并不比爹好多少。
我的心情跟我的学习成绩一样,越来越坏。
我对高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但是我不敢不考上大学。
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爹会受不了的。
可是,我真的能考上大学吗?听说高考的分数下来了,我赶到学校去看。
只看了一眼我就昏倒了。
老师和同学把我送到医院,舞弄了很长时间我才醒过来。
我号啕大哭。
我想我再也没脸去见爹了。
我想我肯定是天底下最大号的笨蛋,复读的时间越长,高考的分数越低。
我想我干脆死掉算了。
傍晚的时候我回到家里。
爹做了一桌很好的饭菜,还买了一瓶白酒。
他肯定把家里的那只大公鸡杀掉了。
至于他从哪里弄到了一条鲤鱼,我就猜不出来了。
我不知道爹为什么要整这么一桌饭菜。
不年不节的,搞什么名堂呢?爹打开酒瓶,倒了满满两杯酒,对我说:“来来来,咱爷儿俩好好喝两杯。
”我一声不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爹说:“儿呀,今年考得咋样?”我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话:“挺好的,差不多能考上。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考点三及答案
考点三披文入意,览象外主旨——体会语句含意(2012·大纲全国)《听朗诵》(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二‚规范:审题·答题‛部分)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清澈了下。
答:答案(1)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2)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解析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
那么‚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当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
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充满无奈和隐忧。
可综合以上分析作答。
(2)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使青年作家的形象永远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2011·大纲全国)《针挑土》(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2.‚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解析‚穿针引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用针刺绣,二是在‚负责任的旅游‛中起桥梁作用。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作品结构(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考点三及答案
考点三披文入意,览象外主旨——体会语句含意(2012·大纲全国)《听朗诵》(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二“规范:审题·答题”部分)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清澈了下。
答:答案(1)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2)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解析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
那么“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当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
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充满无奈和隐忧。
可综合以上分析作答。
(2)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使青年作家的形象永远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2011·大纲全国)《针挑土》(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2.“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 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解析“穿针引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用针刺绣,二是在“负责任的旅游”中起桥梁作用。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针对练(一)散文结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桃花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20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一 散文 考点针对练(二) 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二)文意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荒漠中的苇王剑冰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
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
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
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
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针对练(一)散文结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
桃花[来源:]
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
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20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节选自《木车的激情》)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②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来源:Z§xx§]
解析题目把“木车的激情”与“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对举出来,暗示解题须解说后者对照前者的原因。
这种原因,应该从内容表达与结构脉络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表达方面,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是为了衬托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的“激情”;在
结构脉络方面,是为了引起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宿乌镇(节选)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
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
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
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
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
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
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答案①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②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来源: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苔藓
李汉荣
苔藓。
苔藓。
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苔藓。
苔藓。
苔藓……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
……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
……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
……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
……[来源:学科网ZXXK]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
我们的身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
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来源:学,科,网Z,X,X,K]
苔藓。
苔藓。
苔藓……
(选自《散文》,有删节)
4.“苔藓。
苔藓。
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答案①是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感情;②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注意问的是“结构”的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