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论文

合集下载

简析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9•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和意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管理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改革市场化运作资源配置优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逐渐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03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0201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增强竞争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发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意义0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导致高校后勤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容易引发纠纷和矛盾。

产权不明晰使得高校后勤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难以引入社会资本,阻碍了高校后勤的发展。

产权不明晰使得高校后勤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增加了高校后勤的运营成本。

经营机制不灵活导致高校后勤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无法满足师生需求,制约了高校后勤的发展。

经营机制不灵活使得高校后勤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经营机制不灵活使得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降低了高校后勤的效益。

经营机制不灵活后勤员工素质不高后勤员工素质不高使得高校后勤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

后勤员工素质不高使得高校后勤难以有效控制成本,增加了运营风险。

后勤员工素质不高导致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稳定,师生满意度不高,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形象。

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高校后勤资金使用不透明,容易引发腐败问题,损害了高校后勤的声誉。

财务管理不规范使得高校后勤难以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后勤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没有后勤作保障,教学科研就上不去,高校教育就无法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设施问题和管理水平滞后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并已成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笔者认为,除进行运行机制上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只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后勤社会化具有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后勤管理;社会化;问题;对策;高校1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1.1管理体制明显落后首先,因学校的后勤部门从属于学校,无独立的决策权利。

其次,在执行上,很多高校将后勤管理工作权利化,形成官僚作者,导致管理失衡。

再次,后勤咨询体制不健全,体制上存在的典型问题还有:后勤企业是在运作上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分配上实行事业化分配。

1.2管理结构严重失衡很多高校后勤管理没有独立机构,从属于学校的直线管理,没有合法的法人地位。

这样,就无法按照企业运营的规律来设置自身的组织结构,也难以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后勤管理结构形式,造成后勤管理结构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

存在着管理渠道多、动作慢、协调配合难度大、不便于决策等缺点。

1.3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直以来,后勤管理很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的机制服务忽略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作用,内部组织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和所创造的利益严重脱节,形成“大锅饭”的局面。

再者,管理工作中极度缺乏激励机制,忽略了一些企业中激励手段的运用,造成个人缺乏积极和主动的竞争意识。

最后,后勤管理工作缺乏制约制度,使得相应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4管理观念较为陈旧陈旧的管理观念表现为:1)后勤管理部门将管理理解为“指挥”。

2)后勤组织机构及其员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旧体制、旧机制情有独钟,普遍抱有一种“得过且过”思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秀范文五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秀范文五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具体作法是组建后勤实体,以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同时,组建的后勤实体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是产权界定明晰、有权举债、鉴定合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企业。

由此,后勤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是由行政隶属转变为由合同、契约联结的关系,后勤实体对学校委托的财产负责保值、增值,学校“拨款制”转变为收费制和有偿服务制;另一方面,后勤实行与社会开放式地联系则是以市场为中介,按价值规律发生关系。

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如何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权关系模糊,从而使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施产权保护,通过产权界定使产权明晰化。

第二篇: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以满足高校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改革后勤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增强后勤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和承担后勤服务,形成开放性的高校后勤市场,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需要,形成多元化、开放性、全方位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的一个特定课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现状相结合的必经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型阶段,就是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企业化阶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后勤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困境与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困境1. 经费来源不足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校财政拨款、收入自主和社会筹集三种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资金来源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学校财政拨款往往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后勤服务的需求;自主收入受到监管严格和市场不景气的制约;而社会筹集则受到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难以稳定获取。

2. 缺乏市场化运作高校后勤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学校自行经营管理,缺乏市场化运作和竞争机制。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不高等问题。

需要通过改革手段引入市场力量,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

3. 人员管理困难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人员晋升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了人才流失和队伍不稳定。

由于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4. 意识观念落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中,但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对于社会化改革的理解和推动力度不够,导致了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二、路径1. 多元化经费来源解决高校后勤服务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需要打破传统的财政拨款模式,鼓励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可以通过建立后勤服务自主收入的财务制度、拓展社会资金来源、引进第三方运营模式等手段,扩大后勤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加服务的可持续性。

2. 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力量,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模式、推行产权激励政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手段,实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

3. 加强人员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所在。

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薪酬福利待遇等手段,激励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高校后勤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
.
,
资源 得不 到 充分利 用 等 问题 愈 来愈 突出 已 经 不适 应建 立社 会 主义市 场 经济 体制 的 要求 也 束缚 了机关后勤事业 自身 的发展
, 。 ,
,
,
但 思 想 上缺 乏紧 迫感 和使 命 感 行 动 上支持 不 力 如 有些高 校领导 虽然 也喊改革 议改 革 支 持改革 但思 想 上顾虑重 重 对后 勤想 放 又 不松 手 想抓 又 不投 入 为 了摆 脱对后 勤人 财 物的 投 入 要 求后勤 社会 化 但一旦提 出扩 大社 会 化 服务 按商品经 济规律 办事 又 害怕失去 控制 和 影响服 务质 量等 不 怎 么 赞成 社会化 了 有的学
“ ”
, 。 , 。 , , 。 , , , , ,
,
,
校领 导 看到 后 勤办 经济 实体 发展 第三 产 业兴
旺 了 就 来 个 杀鸡 取 蛋
, ,
,


,
把 后勤 的 实体 收走
,

还 有 的学校 领导 对后 勤 改革 的 思路不 清 不知 道 为 什么 要 改 怎样去 改 他 们仍然 习惯 于 计划 经 济下 那一 套 行政 命令 和经 验式 管理 面 对市 场 经济 下 出现 的许 多新 情 况 和新 问题 还 用传 统 的办法去 解决
, 。 , , , , , 。 、 、 , 。 。 , 、 、


这 里讲 的虽
。 ,
然是机 关后 勤 但 也符合高 校后勤 的实际 高校 后勤改革 的方 向是 社会 化 实行社会 化 不仅 可
以 减 轻学 校 的 负担 而 且有 利于 后勤 加 强 科学
,
管理 调 动职工的 积极性 提 高服务质 量和经济 效 益 增 强 后 勤 的 活力 从 根 本 上 摆 脱 被 动 局 面 因此 高校领导 特别是 党 政主要 领导 一定 要把 后勤 改革 放 在学校 综 合改 革 的重要 位置 纳入议 事 日程 认 真研究 搞好后勤 改革的措施 确定改革 的 目标和 任务 给后 勤 以 宽松的政 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困境与路径两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探讨。

一、困境1.后勤社会化进程缓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尽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进程十分缓慢。

一方面,高校内部存在着对社会化改革的抵触情绪,害怕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也让高校对于社会化改革望而却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受到了阻碍。

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社会化改革的一大困境。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着部门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高校的需求。

而改革以来,尽管一些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但整体来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完善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3.社会化程度不够高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本意是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和市场竞争,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一些原因,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市场化机制和竞争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甚至在一些地区和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变相的垄断现象,导致社会化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二、路径1.加强高校内部改革高校需要加强内部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内部改革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的调整、人员培训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方面。

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后勤服务的职责和责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人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升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后勤服务环境,为社会化改革创造条件。

2.促进社会化程度提升高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后勤社会化程度的提升。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引进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后勤服务的活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推出激励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体从事高校后勤服务,增加竞争和多样性。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摘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服务质量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

存在问题分析涉及后勤服务标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改进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后勤服务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

对策实施途径可通过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

需要对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以确保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总结建议应该强调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需在服务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持续改进,展望未来应谋划更好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问题,改进对策,对策实施,效果评估,总结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概述高校后勤服务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师生生活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选择将后勤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机构,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价格较高等。

为了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效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对策的实施途径也至关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

还需要对改进对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

通过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的提出,可以帮助高校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师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也可以为其他高校在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1.服务不规范: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大多以外包形式存在,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服务内容和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容易引发纠纷和投诉。

2.服务价格不透明:很多高校后勤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价格欺诈和变相加价等问题。

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服务费用,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

3.服务监管不到位: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较高,监管体系薄弱,监督难度加大。

服务提供方往往存在服务态度恶劣、违规经营等情况,监管部门难以有效发现和处理。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传统的后勤管理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当下高校的发展需求。

社会化改革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展开论述,在解决高校后勤管理难题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一、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校发展需求、提高后勤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的需要所在。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后勤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

传统的后勤管理主要由高校自身组织和管理,由于高校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有限,导致后勤管理效率低下,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而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引入专业化的后勤管理公司或者团队来进行高校后勤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社会化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高校后勤管理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传统管理方式下,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成本过高的问题,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通过引入社会化后勤管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后勤管理效率。

社会化改革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

传统的后勤管理机制下,由于高校自身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导致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而引入社会化力量,可以引进专业化的后勤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大大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和员工的需求。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是促进高校发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社会化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需求,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

1. 确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需要充分调研,确定自身的管理需求和服务目标,找准社会化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实施的方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分析与研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分析与研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分析与研究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任务的不断增加,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发展,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目标和路径,以及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和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指将高校后勤管理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办学需求。

在当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由于受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往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服务质量不高。

而通过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资源配置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而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后勤服务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而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市场化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三个方面。

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

要通过改革相关的政策法规,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转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坚实的政策法规基础。

管理体制创新。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方面都在谋求改革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后勤作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支撑保障,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决定高校能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务院的倡导下,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全国开展开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道路已经步入正轨,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逐步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道路的过程中,一些“瓶颈”性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后勤社会化道路长远健康的发展,需要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改革的步伐中得到运用。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前与计划经济相吻合的一些经济发展模式,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各大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也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因此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1999年国务院的倡导下,开始在全国开展起来。

其次,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稳步提高,社会经济局势逐步上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长后,国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逐年增强,开始不断地扩张高校规模,招收更多的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学习。

选择一个师资力量壮大、教育设施完备、后勤保障坚实的学校是他们的迫切愿望。

各大高校开始了各方面的改革调整工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被普遍运用到学校经营管理过程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就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实施至今,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果: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缓解后勤需求,减轻学校负担,为学校的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做坚实的后盾。

后勤工作不再是局限在一所高校的独门经营,各大高校可以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可以招标食品行业的公司入住校园经营,提高餐饮水平,满足学生需求。

2、学校后勤条件极大改善,后勤服务水平极大提高。

相比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食堂”、“大锅饭”,现在的食堂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美食。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进行社会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成为了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信息不够透明,往往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象。

有些高校在食堂用餐的人数较少,但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依赖于人工和纸质文件,工作效率较低,给师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

再次是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也给高校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为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社会化改革。

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引入市场机制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往往是由高校自行管理,管理模式单一、效率低下。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服务公司或者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来管理高校后勤,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

2. 强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通过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电、用水、用房等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分权分利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往往由高校统一管理,决策效率低下。

通过分权分利的方式,可以让相关单位或者个人自行管理部分后勤工作,并根据管理绩效来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4. 完善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管理应该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投诉管理系统、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时改进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浅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浅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浅析【摘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实际困难阻碍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本文分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五个困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症结所在,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改革。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困境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

随即,全国高校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围绕后勤社会化这个主题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配套政策,全国高校进入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期。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但近几年,这个改革势头逐步趋于平缓,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问题和困境,而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令人忧虑和困惑,不但制约了后勤改革的脚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体制“形离而神不离”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崇高的公益事业,是非盈利机构,为学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后勤公司不能像社会上的服务企业一样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美院与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了甲乙方分离,服务与管理职能分开,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和后勤集团形成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甲乙方关系,但是后勤实体从原来的行政属性转变为有经营职能的企业属性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从学校分离出来后的后勤实体生存能力不强,市场化运作不顺。

也就是说公司是市场化运作,而高校却是公益性的要求,使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公司陷入“两难”境地。

虽然后勤集团是独立法人,但是并非实质意义上的“独立”,后勤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依靠学校的支持,没有完全市场化。

原因在于:其一,后勤集团往往在本校后勤服务中占据绝对优势,一般学校都是直接委托给自己学校的后勤集团,以确保对后勤服务的指挥权、控制权,这样的结果是后勤集团没有市场竞争性,理所当然的继续按原有的服务理念与质量服务校园;其二,后勤集团作为学校的附属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学校,特别是有些重大项目,后勤集团无法通过自身寻求资金来源,往往都是学校再进一步拨款投资,以开发新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是为学校服务的,这使得后勤集团产生了一定的惰性。

论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论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论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第一章绪论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校园区内的非教学和非科研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供应的管理,是高校日常生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改革。

第二章高校后勤管理现状2.1 后勤服务质量不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食堂的卫生状况不佳、宿舍设施老旧、图书馆资源不足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学习。

2.2 后勤设施不足高校后勤设施不足是目前高校服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高校的宿舍设施老旧、图书馆资源不足、体育场地不够众多等问题,使得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

2.3 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后勤服务的宣传、组织、协调等工作难以开展。

这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三章高校后勤管理改革3.1 加强后勤设施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后勤设施的建设,提高设施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保证后勤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让其发挥更大的服务功能。

3.2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后勤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

3.3 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以及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4 引进社会资本高校应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后勤设施建设和改造,共同打造优质、高品质的后勤服务。

第四章后勤管理改革的实践通过实践,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经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高校优化了后勤服务流程,实现了后勤信息化管理。

高校的宿舍设施、图书馆资源等得到了改善,师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第五章结束语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日常生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

通过加强后勤设施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体制以及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

学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10篇

学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10篇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众多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工作内容多,琐碎繁重,若没有较高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很难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据后勤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务体系,首先确定管理部门的核心服务思想:“以残障大学生为中心,切身服务,主动服务”,如小儿麻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退,很难自主运动,肢体缺损,身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大多数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持一个博爱的心,将特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认真,多为特殊学生考虑,因其与正常学生不一样,更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爱护与帮助,更新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理念,转变为“主动性”服务;如聋人大学生,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身的手语学习;多交流,多沟通,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因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强化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前提是必须要有爱心,其次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掌握服务技术与理念,以“服务的特殊群体”为中心,一心多为特殊群体考虑,这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服务意识提高。
(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要提升管理效率,就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作为高校,要提倡和执行节约意识,就要先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尤其是物料领用等流程要完善,各种器材使用要及时做好登记等,这样可以清楚了解到后勤部门的资源消耗的去向。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各项工作使用材料和资源的数量,不能随意超过规定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强化节约意识过程中,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鼓励员工和领导相互监督,对于浪费资源现象要大胆指出并及时改进。
4.完善学校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对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它涉及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非常繁杂。因此,这就需要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这样也可以使后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重点考虑人性化与合理化,从学校人、财、物、事等方面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在管理中有完善的制度支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后勤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最早实行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终于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特别是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离《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多数高校还处在后勤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学校领导还没有真正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勤依然是高校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希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六部委在1999年联合下发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后勤社会化的远大目标,各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至2008年,这一目标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实现。

社会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逐步转变为后勤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二是为现有的后勤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在后勤服务集团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高校的剥离,使之走向社会。

应该说,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剥离或精简越来越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最终实现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探讨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探讨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探讨[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后勤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对如何加强后勤管理创新能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确学校与后勤之间的关系这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后勤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勤管理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意义所谓后勤社会化管理就是将学校的后勤工作进行分块,对社会招标,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或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来经营管理,走校企联合管理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地完善。

因此,在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随着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与运作模式,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1.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还不能适应。

后勤企业缺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意识,不能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部分后勤人员的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习惯将后勤部门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来看待,过多的对后勤部门进行行政干预,导致高校后勤市场的自我封闭、自我垄断,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服务质量都缺乏竞争力,后勤服务难以适应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2.后勤社会化的公益性和市场特性难以兼顾高校后勤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确保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随着后勤与学校由行政关系转为合同关系,后勤服务也由无偿性质转变为有偿性质。

高校社会化改革后勤管理论文

高校社会化改革后勤管理论文

高校社会化改革后勤管理论文一、在社会化过程中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后勤管理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是通过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实体、中心或集团,用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形式,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

因此,实现后勤管理的企业化经营,做到与高校分离是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中,虽然后勤管理的经费和人员与学校已经分离,但是后勤管理部门的资产仍归高校所有,使得后勤管理实体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后勤管理实体的人员和资金在与高校分离后,高校却抓住后勤的资产不放,造成以企业管理方式运行的后勤管理实体在自负盈亏的模式下,无法明确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

2、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体制不完善“后勤社会化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光伟全”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主要表现为监督和经营的体制不完善。

部分部属或省属的高校的主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只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具体的管理政策是由高校自行制定,这样一来,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也就变成这些高校独立的管理行为,使得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而高校中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受到专业水平和经验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往往无法与后勤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于监督也起不到作用,因此造成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另外,很多高校原有的后勤管理部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后勤集团代替,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后勤集团经常会将自己作为管理部门,通过管理代替服务与经营,使后勤部门的经营过程过于行政化,忽视了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差、员工没有积极性,与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和服务宗旨严重偏离。

3、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不健全对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最为缺乏的。

在学生食堂的运营管理中,高校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很多承包方由于过分追求利益,从而降低成本,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10-261-02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出现了徘徊局面,代表学校后勤
管理部门的甲方和原有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即乙方之间矛盾难以有
突破性改善,阻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本文通过对甲乙双方矛盾和社会化改革难点分析,探讨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化高校后勤后勤实体
一、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甲方”与“乙方”的矛盾表现)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很长一个时期处在徘徊,甚至是
反复的状况。

改革初期,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甲方和乙方。

“甲方”代表学校,是学校后勤服务的管理部门,“乙方”是原有学校后勤实体。

在这里,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学校和社会化的后勤之间的关系。

甲方可以聘用乙方也可以聘用其他社会服务实体来为学校服务,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将“乙方”彻底社会化。

然而,十多年来,顺着这一思路的改革的进展却十分缓慢。

甲乙双方矛盾表现也十分突出。

1.高校后勤甲乙不分的状况比较普遍。

都是“自己人”,都是平级的心态总是在起作用。

反之,认为甲方高乙方一等,心态矛盾明显,难以真正按甲乙双的正常的契约关系办事。

2.学校或各部门为了一时工作的方便,也总是习惯将乙方(学校后勤实体)当作自己的一个部门来用,而不坚持采用甲乙双契约方
式办事,这样,甲乙方管理方式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甲方形同虚设。

甲乙方情况不明,误会加深。

3.乙方为了占有和争夺校内服务市场,与甲方的不断引进校外
后勤服务力量之间矛盾突出。

乙方往往为此通过多种方式向甲方施压,甲方感到工作难以开展,后勤社会化的步伐也不得不放慢。

4.乙方争抢和行使本应归甲方的权力的情况十分普遍。

有些学校,”甲方”被“乙方”挤压的差不多了,干脆取消“甲方”,进行所谓合并。

取消甲方的经常听到、看到,而完全“取消”乙方使高校后勤彻底社会化的却少之又少。

长此以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达到袁贵仁部长提出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恐怕是其路漫漫了。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经历了十年多,应该有一个飞跃式的大
发展的。

十年前诸多后勤的专家、理论家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后勤战线的同志们认识到和探讨的:“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资产怎么办”的困扰,也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大难题”,随着十年的过去,应该是大有改观的,比如人,十年间,我们的老员工退休、退养等自然减员了多少?如华中师范大学从1999年到现在减少了200多个全民所有制的正式职工。

资产可以出售,不能出售的可以租用。

等等,这些问题比起十年前来应该不是那么突出和不可逾越了,而
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对来讲,都滞留了下来。

甲乙双方反反复复,难以前进。

二、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局面的问题在哪呢?笔者认为:
1.没有乘势引导好、规范发展好”甲方”是最大失误。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的“学校自主选择”中的“学校”,就是指的“甲方”,即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

这个部门不发展、不完善,甚至取消了,那么这个社会化性质的后勤保障体系还能建立吗?还有必要建立吗?
2.后勤集团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个或部分是一个权力部门。

权力保护着高校后勤市场,通过权力争抢高校后勤市场的现象极其普遍,这个部门还在希望着拥有更大的权力。

这极大的阻碍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社会化的进程。

3.对后勤集团认识模糊,舍不得萎缩和最终“丢弃”(剥离)。

高校后勤集团,还在千方百计的大力的发展学校的后勤产业实体,比如,不少高校又在源源不断的为后勤集团补充具有“正式工”性质的人力资源,使得原本期望通过10年、20年随“老人”的自然减员而达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想法彻底成了泡影。

又比如,在市场问题上,学校通过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方式来保护和扩大后勤集团在校内的市场,不积极引进社会服务力量来学校为师生服务,等等。

4.应该以后勤集团为主要队伍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行业协会没
有建立起来,没有去关心、促进、引导其建立。

高校后勤要社会化,那么高校后勤就要融入到社会中去,要按社会企业的运行规则,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的体制、机制来运行,在改革的过渡阶段,成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行业协会,逐渐与市场接轨。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这样,高校后勤才能慢慢甩掉学校这根拐棍,学校也才能慢慢甩掉后勤这个包袱。

三、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的对策思考
要较快和较大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尽快提高高校后勤
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规范高校后勤社会服务市场,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始终是要着力解决的。

1.尽快加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即“甲方”的建设,明确职责职能,并坚定不移地实施。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才是学校后勤的全部,后勤集团只是学校聘用的诸多后勤服务队伍中的一员。

2.中国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只允许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参加,重点
研究高校后勤的计划,规划、政策与管理问题。

为了综合研究,全面协调和提高效率,如房产、物业、水电、汽车运输、饮食、宿管、接待等等专业会可以取消,教育部高校后勤改革处只对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即“甲方”,而不直接面对各高校后勤集团。

3.切实认清后勤集团是高校自身建设后勤的最后消亡点。

“高校后勤集团”这一名词或高校自有的后勤服务实体,也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彻底地淡出于人们的视线,我们要大胆的舍得将校内市场分流,舍得不断萎缩和最终“丢弃”(剥离)后勤集团。

随着后勤集团“老
人”的不断减少,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如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引进了社会物业来管理了近9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下一步,还会有更多的楼堂馆所交由社会专业服务公司管理。

学校修缮中心业务从06年的产值900多万,到08年的产值460万,也是大大的向社会市场让出了份额。

校外个体汽车运输户的新车、好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学校有用车保障的新情况下,不再投资购车和增加人员,那么,后勤集团的汽车运输中心将随着车辆和人员的老化、分流而自然消亡。

这样,不断的进行下去,学校后勤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后勤集团就会尽快的“消亡”,袁部长所提出的目标就会尽快的到来。

目前,一些高校一方面高喊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另一方面又去大力发展自身的后勤实体,舍不得放弃一点点市场,这只会使包袱越背越重,使将来的工作更加难做。

4.高校后勤集团,要做市场服务的表率,要做高校后勤行业服务的倡导者、领头者、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带着学校特色,甚至是特权优势不丢,另搞一套。

高校后勤集团不参加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活动,而是要积极投入和参加到地方的、市场化的服务行业队伍之中,自觉接受行业指导,自觉规范行业行为,按市场和行业规范接受学校后勤(甲方)的聘用,并大力为各地方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前,高校后勤集团多数不是走向市场化的道路,而是紧紧抱住学校,依靠学校、依赖学校,以各种方式、方法给学校施加影响甚至
是压力,以获得后勤集团的发展。

而多数这样的“发展”是没有必要的,是完全可以市场化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没有深入进行,还没有较彻底地动起来,社会化做得好的还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国有老牌大学中。

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41万增加到1180万,增幅达453%;校舍建筑总面积由1.5亿平方米增加到6.6亿平方米,增幅达327%,然而高校为此背负了多少债?其中又有多少是为后勤埋的单?普遍的讲高校后勤市场依然是绝对地垄断在高校自有后勤集团的手中。

高校后勤和高校后勤集团仍然存在着对学校、对国家巨大的依赖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下大力气推进,在思想上要将后勤集团”剥离”出去。

在体制上,后勤集团要归属社会服务市场,而不能再成为一个教育部所领导的各高校的一个拥有权力的行政职能部门。

在做法上要稳妥,主要是要解决好“老人”的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问题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包括后勤集团)开放市场。

只有这样不懈努力,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并尽可能用较短的时间(再有10年或20年)全面、彻底的实现袁部长所提出的高校后勤新型保障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