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诗歌鉴赏特点略说
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十首】
【导语】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琅琅上⼝的诗句让⼈⽿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娓娓动听。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结成霜。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那⼀⽅。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太长。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在那⽔中央。
河边芦苇密⼜繁,清晨露⽔未曾⼲。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岸那⼀边。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未全收。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边那⼀头。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洲。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认定为情⼈、恋⼈,那么,这⾸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这⾸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公的追求和失落,⽽是他所创造的“在⽔⼀⽅”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种格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的结构是:追寻者——河⽔——伊⼈。
由于诗中的“伊⼈”没有具体所指,⽽河⽔的意义⼜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切因受阻⽽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发⽣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种象征,把“在⽔⼀⽅”看作是表达社会⼈⽣中⼀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个艺术范型。
这⾥的“伊⼈”,可以是贤才、友⼈、情⼈,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的“河⽔”,可以是⾼⼭、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鉴赏诗歌主旨“五步法”
鉴赏诗歌主旨“五步法”“诗言志”,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着就是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水之源,木之本。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首自己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快速提纲挈领把握住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中心思想,这是许多考生梦寐以求的金钥匙。
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鉴赏诗歌主旨的解题思路,希望这几个角度能使考生有效的走出字句的迷宫,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一:擒贼先擒王,读诗抓标题。
“开头就像人的脸,题目就像人的眼”,诗人的许多情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6年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2007年江苏卷的诗歌题目《鹧鸪天送人》,这三个题目里都带有一个“送”字,由此我们仅从题目中就可以推断出这三首诗歌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就是离别之苦。
从题材上讲,这三首诗歌都属于赠友惜别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把握住题目,其实就已经把握住情感。
除了送别诗,一些怀古诗也往往从题目中可以找到答题的隐含信息。
比如2007浙江卷的《乌衣巷》、江西卷《金陵晚望》《金陵图》。
这三个题目都指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吊古伤今、暗讽时事是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而怀古咏史诗多数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或者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再或者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
既然从题目中已经确定诗歌的题材属于哪一类,那么考生针对诗面的提示从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里择其善者而答之即可。
参看这几道题的答案“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大家可以看出,其实抓住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类型。
而各种类型的诗歌表情达意往往很相似。
只要掌握各种诗歌类型大致的思想情感,考生就可以透过题目这个媒介打开诗歌的心灵之窗。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摘要:
一、王夫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王夫之简介
2.明朝诗歌创作背景
二、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
1.《登鹳雀楼》
2.《夜泊牛渚怀古》
3.《赋得古原草送别》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王夫之诗歌的艺术特点
1.豪放奔放的诗风
2.意境开阔,气象万千
3.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四、王夫之诗歌的影响及后世评价
1.对后世诗人的启示与影响
2.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诗歌的评价
正文:
王夫之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朝诗歌创作背景的影响下,王夫之创作了许多富有豪放奔放的诗篇,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意境开阔、气象万千而脍炙人口,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王夫之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诗风,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宏大的气势。
同时,王夫之的诗歌作品还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王夫之的诗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启示和熏陶。
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的诗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王夫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深刻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以下是我对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的一些探讨。
首先,王夫之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感情为核心,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他在《鸠山赋序》中说:“人有感情,以义理哀感之而突发于诗,人有思想,以意象意神之铸炼而冲冠于声”。
这表明王夫之注重诗歌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他认为只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才能成就一首优秀的诗歌。
其次,王夫之注重诗歌的形式美。
他认为,尤其是五言诗,诗句要在平仄、音韵、节奏等方面尽可能地达到完美。
他在《送李秀才赴九华寺》中说:“五言以声,形势要调,律韵要清,平斋俯作,寻思苦笔”。
这表明王夫之倡导诗歌应该是“声韵俱佳,婉转清新,优美动听”的。
再次,王夫之在诗歌创作中重视体验与感悟。
他认为诗歌是在感人的生活和人格磨练中汲取灵感,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找美和真理的过程。
他在《登科后集序》中说:“今吾常以林泉皆尽我心,同异句升降,毫不离群,天下无他异草,又何谓赏心焉”。
这表明王夫之注重从自然、社会、心灵等方面体验和感悟,用真切的情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最后,王夫之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态度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在《咏水龙词》中说:“项、羽论兵,非不德也;舜、禹成化,乃明天命”。
这表明王夫之认为诗歌创作本应该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命运,用自己的诗歌去呼唤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特点,他注重诗歌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注重诗歌的体验与感悟,强调诗歌的社会意义,并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王夫之的诗歌文体观:幽明之际
态, 是人的存 在的形式揭示 。诗歌文体的特点是“ 明之际” 它将 人的存在世界从 幽暗中彰显 出来 , 的思想情 幽 , 即人
感及种种体验能够 敞亮 和彰显 , 这正与气化万物聚散显 隐之动态 过程相一致 。王夫之 重视诗歌 文体 的体验性 、 现 场性和交 流性 , 诗召唤天 、 、 、 地 神 人共赴此一场域 。文 体形式是 自足 的 、 独立 的生命有 机体 , 的意义在 于开启一 它
体 之 上 的 某 种 终 极 意 义 ? 有 没 有 文 体 要 模 仿 的 绝 对
理 念?从 质 与文 、 内容 与 形 式 二 元 入 手 研 究 文 学 , 往
是刘 勰 的文 体 论 , 文 体 独 立 性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为
刘 勰 将 文 看 作 是 活 泼 灵 动 的 生 命 有 机 体 , 像 日月 就 山 川 、 草 树 木 、 凤 虎 豹 一 样 , 经 形 成 , 成 为 文 花 龙 一 就
往 将 完 整 统 一 的文 学 整 体 割 裂 为 两 部 分 , 视 前 者 , 重 会 陷 入 道 德 主 义 或 功 利 主 义 的 迷 局 , 学 成 为 为 外 文
在 目 的 服 务 的 工 具 , 如 船 般 载 道 , 作 时代 精 神 的 或 或 传 声 筒 , 学 自身 的存 在 被 种 种 宏 大 叙 事 所 遮 蔽 ; 文 而
独立 的生命形 式 和绚烂 的文 采 。总之 , 刘勰 看来 , 在 作 为 人 文 的 文 章 是 自然 而 然 产 生 的 , 在 语 言 中 形 是
成 的 , 由语 言 形 式 表 达 的 具ຫໍສະໝຸດ 有 形 体 和 声 响 的 生 命 是
体 , 同 其 他 自然 之 物 一 样 , 有 美 丽 的 文 采 , 且 就 具 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之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第一讲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C.读者 D.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集大成者,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王家先世以传习《诗经》见长,王夫之的两位叔父在诗歌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王夫之小时就开始教他学习声韵、对偶这些作诗的基础知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很深厚的基础,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面接受了感染。
他少年时攻读的书籍多数是儒家经典,家庭成员笃行礼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古来把忠孝与爱国看做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他后来以一介书生,招募义兵,抗击清人,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王夫之4岁时就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14岁考中秀才。
1639年,王夫之20岁在乡学读书时,与同乡人效仿东林、复社,成立了一个组织学术“匡社”,抨击时弊、评论朝政、议论改革,一心匡时救国。
1642年,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中举。
但是这时张献忠兵至岳州,很快就攻陷城池,王夫之只得倍道兼程赶回衡阳,与兄弟一起簇拥着70多岁的父母逃到南岳莲花峰下避难。
李自成攻陷北都,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紧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把李自成逐出北京,清人福临登基做了皇帝。
南京的守臣马士英伙同东林党死敌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号弘光。
偏安的南明政府并没有因为北都陷落、皇帝殉国而整肃纪纲,守土抗敌,却继续相互倾轧,耽于享乐。
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们不惜身家性命,召募义兵,举起反清复明的义旗。
1646年,王夫之夫人弃世,他的父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忧愤成疾病逝。
王夫之没有受此影响,与童年挚友管嗣裘等决定募集义师与官兵协同作战,收复家乡失地。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他们终于招集起一支义军,于永历二年(1648年)秋在衡阳起义了。
这支义军的领导是一伙缺乏行伍生活经验的书生,战士是一些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失败是从它开始组织的那天起就决定了的,他们苦撑不数月,初冬时节就被清军打败了。
浅析严羽“妙悟”说与王夫之“现量”说的异同
82浅析严羽“妙悟”说与王夫之“现量”说的异同邢业凯 河北师范大学摘要: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意为将佛学语言、趣味、意境等纳入诗歌鉴赏领域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诗歌鉴赏与研究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了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方法,以严羽和王夫之为例,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典型例子。
在本文中笔者将二者相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他们在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关键词:严羽;妙悟;王夫之;现量一、引言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意为将佛学语言、趣味、意境等纳入诗歌鉴赏领域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诗歌鉴赏与研究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了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方法,以严羽和王夫之为例,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典型例子。
在本文中笔者将二者相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他们在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二、浅谈“妙悟”说与“现量”说(一)浅谈严羽“妙悟”说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其所创作的著名古代美学理论著作《沧浪诗话》中的最为核心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史上起到着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用。
“妙悟”说并不是由严羽首次提出的,但在严羽之前,“妙悟”说一直未成系统,正是严羽将其发展为独立且完整的美学理论,因而严羽也一直被称为是“妙悟”说的集大成者。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是这样说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在这里,严羽将诗道与禅道相类比,认为妙悟不仅仅是禅道中的重要范畴,同样也可以放入诗道中加以运用。
而何谓妙悟呢?“妙悟”出自于僧肇大师的《涅槃无名论•妙存》,原句为“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既然严羽所提出的“妙悟”源于佛教中的“妙悟”,那么我们就从佛教中的“妙悟”入手来分析严羽口中的“妙悟”究竟指何种状态。
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诗歌鉴赏的常考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
这样写,对照鲜明,感情更加突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
例1: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寨主点拨:送别本来是很伤感的,但诗中出现了“红叶”“青山”这些颜色亮丽的意象,就是乐景。
这里诗人是用乐景写哀,在这么好的时节,友人却偏偏要离开,这不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例2:以哀景写乐情:《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首联在全文中的作用的?
寨主点拨:塞北萧瑟,五月仍然雪满天山,清寒孤冷。
这是哀景。
开篇的哀景,只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
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作者没有消沉,反而意气风华,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爱国之情跃于笔端,壮志豪情力透纸背,令人赞叹。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公元前70年—公元前6年),字子春,号东山,南阳宛人(今河南宛城),汉朝书法家、文学家。
他在《诗广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诗学的理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入手,探讨王夫在诗学领域的贡献。
王夫在《诗广传》中阐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他指出,诗歌应该以情感为主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诗歌也应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韵律和字音的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方向,成为了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
他主张诗歌应该以社会风俗、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描述人物、叙述事情来展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他强调诗歌作为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真实性和表现力,不能只是空洞的抽象思考,而应该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情感。
这种创作理念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
王夫在《诗广传》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规范。
他通过分析古代汉魏时期的诗歌作品,提出了诗歌的韵、律、章法、曲调等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也提出了关于诗歌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看法,强调了语言的精炼、明晰与工整,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范式。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标准。
他认为诗歌的鉴赏需要一定的常识和修养,要从诗歌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他还特别建议诗歌爱好者应该多加研读古代诗歌,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他的这些观点都受到了诗歌评论家的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范本。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不仅对于后世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学理论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至今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早秋》诗词鉴赏
《早秋》诗词鉴赏《早秋》诗词鉴赏《早秋》诗词鉴赏1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作者:许浑古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
大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
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
久之,起为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
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
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
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
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早岁尝游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广于霏烟,蹑石桥于悬壁,登陟兼晨,穷览幽胜。
朗诵孙绰古赋,傲然有思归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
以王事不果,有负初心。
后昼梦登山,有宫阙凌虚,问,曰:“此昆仑也。
”少顷,远见数人方饮,招浑就坐,暮而罢。
一佳人出笺求诗,未成,梦破。
后吟曰:“晓人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
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他日复梦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题余姓名于人间“遂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矣。
”浑才思翩翩,仙子所爱,梦寐求之,一至于此。
昔子建赋《洛神》,人以徒闻虚语,以是谓迂诞不信矣。
未几遂卒。
有诗二卷,今传。
注释: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赏析:写早秋的景色和感触,能自出新意。
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早秋》诗词鉴赏2《太原早秋》唐代: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诗歌的审美特性与语文教学的诗意追寻
作 品中 的情感 和鲜 活 的作 者联 系起 来 , 诗歌鉴赏 时,才能真正领悟作 在 者的情感与诗歌美感 的统一 。 其次 ,要探寻诗歌表情达意 的方 法 ,感 受 情 景 交 融美 。王 国维 说 : “ 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 ” ,因为诗歌在抒 发感 情 时 ,往 往寄 情于 物 、借物 载 情, 一般很少有脱离形象的直接议论
闻处处鬻男女 ,剖恩忍爱还租庸”的 民之 困苦。社稷飘摇 、民生凋蔽的时 代 ,孕育 了杜 甫的 “ 仁者 心” 、天 下 意识和忧患意识 ,铸造了 “ 诗圣”的 人 文 精 神 。正 如 沈 德潜 《 诗 语》 说 云: “ 有第一 等襟 抱 ,第一 等学识 , 斯有 第一等真 诗” 。时代 促使老杜抒 发 “ 致君尧舜上 , 使风俗 淳”的胸 再
在 教 学 中 ,引 导学 生把 握诗 歌 情 、景交 融的具体方 式或特 征, 进而 体会诗歌 的情景交融美 。
手段。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 均匀 ,就 会形成鲜 明的节奏。古代诗歌 中的停 顿是 有严 格规 定的 ,一般 是 四言二 顿 、五言三顿 、七言五顿。调配声调 也有助于加 强节奏感 。语音 有高低 、 升降 、曲直 、长短的变化 ,因而形成
把握 诗歌情感 的诗意 呢? 首先要知人论世 ,感受诗人 的情 感美 。诗 歌 的情感 是诗 人情 感 的外 化。经 由介绍诗人的人生阅历 、个性 气质 、思想 渊源 、写作 的时代背 景 ,
帮助学生体 味作品 中所 表现的感 情。 诗歌 的感情是火热现实生活与诗人 内 在激情碰撞 的火花 ,只有知人论 世 , 才能洞察 “ 火花”的璀璨 、耀眼与炽
“ 虽九死其 犹未悔 ”的深挚感情 。杜 甫亲历 了由开元盛世 到 “ 安史之 乱”
舟” “ 、 别君去 兮何时还 ,且放 白鹿 青崖 间 ,须行 即骑 访名 山” ,寄情 山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是其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主要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方面。
在这本书中,王夫之特别推崇古体诗,尤其是《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
他认为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感,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对唐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同时也对一些诗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他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认为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同时,他也指出了杜甫诗歌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如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有时会影响到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诗歌评论作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唐诗以及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夫之《唐诗评选》对孟浩然诗的评价
王夫之《唐诗评选》对孟浩然诗的评价
王夫之《唐诗评选》录孟浩然诗六首,在肯定其“风味深永”“布势较宽”的同时,指出“褊露”的内容特点及“轻俊”与“凉俭”并存的风格特征。
对孟浩然的诗史地位,王夫之作出“品居中下”的评价。
这种评价与王夫之所秉持的诗学标准相关。
这种诗学标准,又必须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中进行评价。
在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解”之际,王夫之经历亡国破家之痛,对儒家诗教复兴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执著。
孟浩然诗反映一己之情,决定了王夫之对它的态度。
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以乐景写裒隋”艺术
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以乐景写裒隋”艺术导读:本文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以乐景写裒隋”艺术,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以乐景写裒隋”艺术◎庞卫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乐景写哀情,作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应该怎样具体操作呢?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
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下面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谈谈“乐景写哀情”艺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人的本质能动特性在这里展开,在劳动中创造出美,社会艺术的优化表现,使美得到充分地展示。
在文学想象的感受中,一个美的天使正在生成,梭织的串动,衣剪似舞,伴箜篌阵阵,生诗韵情趣,美的形象缭绕在人的回味中。
美就是人在社会和自然的能动创造性地展示中,主客体和谐地艺术性感受,体验着生活,享受着舒欣的熏染。
王夫之学术研究的特点
王夫之学术研究的特点
陈国庆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5)005
【摘要】王夫之的学术研究及其特点是明末清初社会变革、政权更迭和学术演进的理性反映.他的学术活动和思想主张(包括实学学术和社会启蒙思想),引领清代学术与思想的发展路径,启开传统学术在近代转型的帷幕.他不是埋头书斋、闭门造车的腐儒,而是时刻关注现实社会发展,追随时代潮流的开明学者.他倡导稽考经典文本,辨虚取实;主张经世致用,忧虑国计民生;鼓吹思想启蒙,重视文化教育;借鉴诸子百家之优长,吸取儒佛道思想之精华.他在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及其特点,值得认真思考、分析、总结和学习.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陈国庆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2
【相关文献】
1.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历史借鉴思想的特点 [J], 陈安民
2.论王夫之的治《诗》特点与方法 [J], 蔺文龙
3.简论王夫之《老子衍》的写作特点 [J], 张枫林
4.王夫之诗歌鉴赏特点略说 [J], 肖振宇
5.从《宋论》看王夫之辩证比较史法的特点 [J], 高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王夫之《姜斋诗话》中的情景关系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最主要的着作形式,但它并不只限于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范围,好的诗话在此根底之上还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正是如此耐人解读并令人青睐。
它是一部着名的文学理论着作,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诗学论着。
这部诗话主要分为三局部,卷一?诗译?和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主要叙及的是诗论的内容,而卷三?南窗漫记?那么是王夫之对历年亲友能感动自己的诗作的回忆记录。
本文主要以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地位,情、景的内在联系以及象外有意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王夫之 ?姜斋诗话?中的情景关系。
一、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地位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重要位置,是由诗歌本身的美学特征决定的。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
古代抒情诗的特征不在于摩拟客观对象,而在于抒情、写意。
中国诗歌多采用“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诗歌运用具体的自然意象摹写自然、摹写生活。
王夫之看到了这一点,他首先强调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假设但於句求巧,那么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
〞①95在这里,王夫之指出感情在诗歌中起决定作用。
诗歌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一味地遣词造句,那么诗歌就失去了本身的韵味,从而也更加强调了“诗言志〞的功能。
同时,他还对诗歌创作中的情与景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认为只要诗人带着感情去观察、构思、描写,写出来的诗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也只有在对外界的事物有深入的体会中,才能激发人的千思百感,才能领悟某种深奥的真谛。
因而使作者的心情必须与所描写的事物合二为一,到达完全的契合,才能写出优美的诗句。
假设只知咬文嚼字,全然不动感情,写出来的诗便索然无味。
这正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的“境界〞说颇有相似之处,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鲜明真切地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王夫之,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进行探讨。
一、王夫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王夫之,字元仲,汉族,南北朝时期人,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
王夫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咏景、咏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具有典型的南朝文学风格。
王夫之生于五百七十年,卒年不详。
他的父亲曾任吴兴郡守,家境富裕。
王夫之从小聪明好学,先后学习了《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典。
从十四岁开始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自称“狂生”。
他曾经游学于临淮郡、临江郡、合肥等地,在不同的地方游历、考察、借鉴,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和文学修养。
二、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特点1.注重感觉的表达王夫之的诗歌创作注重感觉的表达,通过对景、物、人的描绘和展现,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和美的热爱。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到形象、明暗、音响、神情等手法,使诗歌表现得十分富有生命力。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壮观眼,何言见此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欲投人处宿,隔水听牛鸣。
”通过对夜色、江山、山水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豁达与宁静。
2.善于抒发个人情感王夫之的诗歌创作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他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形象、景物、人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滁州西涧》中写道:“望庐山瀑布,飞出三派泉。
疑似湘江图,尽在桃源前。
翠影红云里,自有千家雨。
十年九不遇,会饮一杯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滁州西涧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
3.形式多变,富有创意王夫之的诗歌创作形式多变,富有创意。
他创新了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使用比兴、夸张、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形式更为多元化。
例如,《登科后》中写到:“黄金榜上不胜愁,赢得青楼薄幸由。
路岐倏忽难知处,娇妻无人画圆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莫 能而 不宜 之 矣 。 ‘ 我 填 寡 ,宜 岸 宜 狱 ’ 哀 。填
寡 而宜 岸 ,填 寡 而 宜 狱 ,智 力 相 取 之 天 下 ,义 出 乎此 ,人 以为宜 ,未尝 非天下之宜矣 。 当世之所宜 ,
河 北 三 河人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中国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研 究 。
肖振 宇
( 淮海 工学 院 文学 院,江 苏 连 云港 2 2 0 ) 2 0 5
摘 要 :王 夫 之 是我 国 明 清之 际 的 思 想 家 、 史 学 家 、哲 学 家 、 文 学批 评 家 。在 他 一 生 的 著 述 中 , 有 许 多 涉 及 诗
歌 鉴 赏的 著 作 。 王 夫之 的诗 歌 鉴 赏具 有 以诗 为 引 , 宣 扬 思 想 ;评 说 之 中 , 阐述 理 论 ;上 下 联 系 ,前 后 对 比 ;主
流言 ,周 公 之 义 也 ;陈 蔡 ,孔 子 之 义 也 ;君 子 不 谓命 矣 。 ‘ 惠迪 吉 ,从 逆 凶 ’ 。惠 迪 而 宜 吉 ,从 逆
而 宜 凶 , 向威 大 明 之 天 下 , 义 从 乎 此 ,天 之 所 宜 ,
文学 的学者 皆知 ,在 中 国古 代 , “ 传” 是 解 “ ” 经 的 。传 《 》的著作 ,都 是对 《 经 》或 《 经 》 诗 诗 诗
中诗篇 的解 释 阐述 ,这 是 中 国古 代 诗 歌 鉴 赏 的 一 种 形式 ,如 毛 亨 ( 人 认 为 毛苌 ) 的 《 诗 故 训 有 毛 传》 ,朱 熹 的 《 诗集 传 》 。王夫 之 解 释 阐述 《 经 》 诗
的著作 是 《 广 传 》 《 广 传 》是 王 夫 之 阅 读 诗 。 诗 《 诗经 》后用 引 申发挥 的方 法宣 传 自 己思 想 观 点 的 杂感性 文集 ,所 以叫 作 “ 传 ” 广 。很 显 然 ,王 夫 之
不可 为 :所 爱 非 死 ,而 不 以死 为 息 肩 之 日;道 无
所 不 盈 ,耳 目心 思 无 乎 其 不 可 用 。故 日 ‘ 子 爱 君
在 王夫 鉴
赏 已取得 了较 大 的 成 绩 ,有 了 比较 成 熟 的 鉴 赏 思 想 和鉴赏 方 法 。但 王 夫 之 没 有 完全 按 照 前 人 诗 歌
日’ 。岸狱 之 日而不 丧 其 可 爱 ,况其 他 乎 ? 如 《 小 宛 》者 ,而后 君 子 作 圣 之 功 得 矣 ,不 仅 以寡 过 而 免于祸 也 。 “ ‘ 可 奈何 而 安 之 若命 ’ ” 无 ,不 知其 为 义也 。故 夏 台 ,汤 之 义 也 ;牖 里 ,文 王 之 义 也 ;
迁 也 ;欲 集 其 善 , 则 惟 恐 日 月 之 不 延 也 。 为 《 小 宛 》 者 , 悼 岸 狱 之 不 免 ,庶 几 寡 过 以 令 终 乎 ! ‘ 我
之 一生 的 著 述 中 ,其 中 涉 及 诗 歌 鉴 赏 的 著 作 有
《 诗广传 》 《 、 善斋 诗 话 》 《 诗 评 选 》 《 诗 评 、 古 、 唐 选 》 明诗评 选 》等 。 、《
吾 必 有 宜 焉 者 。 义 在 死 乎 !义 在 亡 乎 !义 在 集 木
第3 O卷 第 4 期
200 9年 8月
衡 阳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u n lo n y n r l iest o r a fHe g a g No ma v ri Un y
NO. 4Vo1 0 .3
Au g. 20 09
王 夫 之 诗 歌 鉴赏 特 点 略 说
山全书 》收 录其 著 作 6 7种 ,共 3 0余 卷 。在 王 夫 7
《 诗经 》篇 章 或 诗 句 为 引 子 ,宣 扬 他 的 哲 学 、宗 教 、历史 、政 治 、道 德 等 诸 多 思 想 观 点 。如 《 论 小宛 》一 、二 中 日 :“ 欲寡 其 过 ,则 惟 恐 日月之 不
鉴 赏的老 路 走 ,而是 在 部 分 继 承 前人 诗 歌 鉴 赏 传
统 的基础 上 ,更 多 地 进 行 了 大 胆 创 新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诗 歌 鉴 赏 特 色 。 大 体 而 言 ,其 诗 歌 鉴 赏 有 如
下 几个方 面特点 。 第 一 ,以 诗 为 引 ,宣 扬 思 想 。研 究 中 国古 代
抓 重 点 ,概 括 评 说 ; 两 面观 照 ,说 优 谈 劣 等 特 点 。 关 键 词 :王 夫 之 ;诗 歌 鉴 赏 ;特 点
中图 分 类 号 :I0 . 2 7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l 7 一 O 1 (0 9O 一 o O — 0 63 3320)4 O6 5
日斯 迈 ,而 月 斯 征 ’ ,胡 为 乎 若 将 挽 衰 乱 而 留 之 与 ?竹柏 不怨 凛 冬 而 欲其 徂 ,君 子 不 戚 贱 贫 而冀 以死谢 之 ,道 存 焉 耳 。人 之 迫 我 以 险 阻 也 ,可 以 贞胜者 也 。天 之俾 我 以 日月 也 ,不 以 险 阻 而 贱 者 也 。天 自有 其 宝 命 ,吾 自有 其 恒 化 ,无 可 为而 无
中各 篇 或 章 句 的 分 析 、评 论 ,但 更 多 的 则 是 以
先 生 ,是 我 国 明 清 之 际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史 学 家 、 哲 学家 、文学批 评家 。王 夫 之 一 生 著 述非 常 丰 富 , 岳麓 书社 1 8 9 8年至 1 9 年 间 陆续 编辑 出版 的 《 96 船
王夫 之 ( 6 9 1 9 ) 1 1 — 6 2 ,字 而 农 ,号 薹 斋 ,湖 南 衡 阳人 ,晚年 隐居 湘 西 石 船 山下 ,故 又 称 石 船
的 《 广传 》不 同 于 其 他 人 “ ” 《 经 》的 著 诗 传 诗
作。在王夫之 的 《 广传 》 中固然 有对 《 经 》 诗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