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七大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十七大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在全校中层干部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郑州轻工业学院院长剧乂文
同志们: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
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以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科学系统的治国方略、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新观点、新概括和新举措,尤其是有关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指导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要站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同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变成统一认识、振奋精神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的过程,变成求真务实、开创我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过程,努力实现我校教育事业的新发
展。

一、深刻领会十七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把全校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对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七大报告不仅在社会建设部分把教育问题摆在首位,而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其他部分也对教育相关的使命和任务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形成了许多新的战略思路和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
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地位、作用是我们党历次党代会报告中认识最深刻的一次。

十二大报告是把科技、教育和能源、交通一并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提了出来。

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论断。

十四大报告提出来教育要优先发展;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有一大段关于教育的论述,特别是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标题提出来。

而且,还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论断。

这就把教育事业的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最深刻的一次。

十七大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还表现在结构安排上。

一是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提了出来,充分显示了十七大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是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

三是将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有”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第一要求。

四是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五是第一次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在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突出作用。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新发展,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800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一个可资借鉴的数据是:2006年,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提出的《迎接风暴》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毕业了大约50万工程师,印度为20万,而美国仅为7万;到2010年,中
国培养理工科博士数量将超过美国。

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

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可以这样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受高等教育人口群也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角度,突出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正是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立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的重要决策。

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

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按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将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以
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崇高事业,所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在于“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纵观我国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既是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的宗旨与使命的过程,更是促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教育方针的要义:“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与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贯要求是密切相联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于1999年发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此,素质教育观念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相关改革。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这些为十七大报告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定下了基调。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在高素质的教师。

按照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位置,采取一切有利的政策措施,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培训进修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尽快提升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

应该说,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从党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倡导以来,许多地区一直在探索实践。

这次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地加以阐述,充分反映了党对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期望,也是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从长远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依靠“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适应人们的谋生就业和持续发展的需求,注重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打牢基础、学以致用,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创造和拓展更为多样、宽松、灵活的学习机会,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在实处。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有全局性的任务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

”这一论述,阐明了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了学杂费,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开始建立,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年惠及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各级各类教育男女学生比例趋于平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户口学生比例已提高到52%。

教育收费和办学秩序进一步规范,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成效十分显著。

但是,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社会上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却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与发达国家存量劳动力文化程度差距依然很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

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差距不小,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关。

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部分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一要求深刻地展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更高期望和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党政部门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同时,从各地实际出发,还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拓展教育资源。

逐步使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基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注定了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能够实现的公平程度
以及质量水平的有限性。

而且,教育周期比通常的经济周期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仅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更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为此,我们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统筹教
育发展、改革和稳定,引导社会教育需求朝务实方向发展。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既要尽力而为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

这样,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满意状况,才能逐步调整到与国情环境和国力条件相契合的程度。

第四,优化教育结构,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从国际可比指标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如暂不考虑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大、中、小学教育的入学率大致相当于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已经达到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总量排位略好于人均经济总量排位。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程度大约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

今后,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改进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力争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十七大报告在“十一五”时期“普及、发展、提高”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新的战略部署,这是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具体工作方向。

其中,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有用
性与就业出路的问题,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撑,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

按照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我国将力争做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让全国城乡所有学龄人口都能接受免费、均衡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和毛入学率超过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更加扎实,高校科技创新贡献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十七大报告是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将不仅限于社会建设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按照这一思路,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有关部分中,都对教育的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新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道路的重大部署,相继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高校应当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高校应当继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优势,不懈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形成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公益性问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而产生的,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被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整个90年代,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生了两个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变化。

一个变化是就教育领域的内部关系而言的,是80年代以来政府与学校关系调整的一个直接结果。

这场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形成一个既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又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学校又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这样一种新型的权力关系。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向学校放权,这势必会使教育领域内部的社会关系发生质变。

就政府与学校这对关系而言,二者的地位及其职权、职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先相当大的一部分具有行政性质的关系开始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这种体制性的改革导致了政府与学校这两个主体之间的角色分化,从而使传统的利益格局开始分化,逐步向一个多元化的利益结构过渡。

上述变化尽管还处于萌芽状态,各方主体的地位及其权责也还没有确定,但已经对教育公益性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

另一个变化是就教育领域的外部关系而言的。

社会由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导致分化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领域。

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以私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一种契约精神,使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间求得平衡。

调整这一领域运行的是市场经济规则,而不是超经济的政治力量。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教育领域曾长期处于封闭的、与市场无涉的状态,学校主要听命于政府,与政府构成的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行政法律关系。

社会的大变迁带给教育的最大变化就是,教育不得不面对市场。

在这种变化中,原先的政府与学校关系领域开始分化和改组,市场开始介入,出现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力量。

教育体制的变革使中国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却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是因为市场的介入使原有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机制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并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公益性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问题。

教育成了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领域。

也正是针对人们关心的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一是必须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十六
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表达了党和人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但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左右,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待提高,教育还面临着产业化的诱惑,乱收费现象还偶有发生。

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拒绝非公益性因素干扰,把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二是必须扶持教育的弱势群体,切实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教育的公益性还体现在它的平等性上,必须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我校把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作为坚持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我校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2005年以来我校共计为8067人次贷款3898.77万元,其中2007年有246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1067.1万元。

在现行的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高校承担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了风险补偿金比例为14%(高校和政府各负担7%),这个比例(14%)远比各大商业银行预测的要低得多,但同时也规定了当贷款违约额超出14%时,超出部分由高校、国开行河南省分行、省教贷中心按50%、40%、10%的比例分担。

实际由省教贷中心承担的10%也要由高校承担,高校实际承担60%,此外,高
校还要缴纳贷款额0.6%的贷款管理金。

我校今年11月30日前支付去年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金和管理金近88万元。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三是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和扶持教育事业。

从温家宝总理的穷人教育学,到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教育公益性,只有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真正变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实际行动,“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得起学”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总之,要认认真真地研读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地学习十七大报告,实实在在地领会十七大精神,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
大任务上来,推动我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我校各项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十七大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视野,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发展方向、拓展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推动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统揽全校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下功夫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四个新”。

第一,在完成重点工作上要实现新突破。

新校区建设、更名大学、博士单位建设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也是近期的重点工作。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思维、强化开放理念、发扬进取精神,抓住机遇、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