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潜力的重要性与实践
幼儿园关于农耕文化课题 幼儿园农耕文化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传统习俗,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认知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借助农耕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课程中,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结晶,它涵盖了丰富的农耕知识、农业风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
通过农耕文化的教育,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养殖技术、农民的生活习俗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农耕文化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关于农耕文化的课题设置为了将农耕文化有机地融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幼儿园可以设计以下相关课题:1. 植物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种植小菜园,让他们亲身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农耕习俗的传承:通过讲故事、观摩传统农耕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古代农耕的生产方式、农事习俗等内容,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 传统农耕工具的介绍: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古代农耕工具的种类、用途等,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好奇心和向往心。
三、幼儿园开展农耕文化课题的意义幼儿园开展农耕文化课题,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 增强文化认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参与种植、观察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促进全面发展:农耕文化课题的开展,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四、教师在农耕文化课题中的作用教师在农耕文化课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 指导者:教师需要指导孩子们进行种植、观察等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读《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有感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读《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有感作者:王绪堂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3期王绪堂(山东省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山东沂南276325)摘要:《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一书的基础篇有助于人们更新课程观念,操作篇告诉人们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模式篇则概括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全书充分吸收了来自教育一线的鲜活案例,道出了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本真意义,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73-02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一书,感受很深。
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可学可用。
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更新了教育观念,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符合教育规律,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新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院校纷纷开展了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新农科建设的背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农业科技正日益融入到农业生产中。
高效、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二、耕读教育在农业院校的意义耕读教育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为了加强耕读教育的实施效果,农业院校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农业院校加强了实验教学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农业实地研究基地,并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条件。
其次,农业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农业生产和科研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农业院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农业技能比赛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农业院校积极与农业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四、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的效果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学生们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与作用
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与作用简介: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贡献和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1. 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过去,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乡村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
然而,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乡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基础。
2. 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的另一个贡献是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其素质的提高对于乡村振兴起到关键作用。
农村教育在为农民提供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农民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类工作。
3.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农村教育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传统观念使得农村年轻人对创业缺乏兴趣和勇气。
然而,一旦他们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就能激发出积极的创业意识。
这样的创新创业精神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4. 引导科技与农业结合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而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科技与农业结合。
通过培养农村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将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将推动乡村农业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还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5. 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农村教育发展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通过农村教育发展,可以向农村学生传授乡土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样不仅能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魅力和活力。
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乡土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对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效果评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与优化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价值,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重要性,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课程开发、应用研究、教育效果评估、课程改进、优化、教育资源课程的价值、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乡土教育资源是指那些源自于乡村环境和文化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乡土文化、乡土生态环境、乡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资源。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土教育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变得愈发重要。
而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深入研究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课程,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将乡土文化、乡土经济、乡土生态等元素融入教育课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和归属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对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还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评估,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乡土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教育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乡风文化、传统手工艺、乡村风物等。
这些资源不仅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方意识、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内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农学教学实践基地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学教育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
因此,加强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1.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农业人才。
农学教学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农学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农学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农学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学校吸引优秀生源和科研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三、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应具备实用性,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2.前瞻性原则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应具备前瞻性,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
3.安全性原则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应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4.可持续性原则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应具备可持续性,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支持。
四、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1)土地资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确保基地建设所需土地。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农村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在农村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资源,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针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类型、特点、开发方法、利用方式以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也从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呼吁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乡土教育,助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概念、类型、特点、方法、实践案例、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往往忽视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导致了农村学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缺乏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课程资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农村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间传统、乡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怀和文化内涵,是农村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家乡的重要途径。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够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对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解析,探讨其类型及特点,介绍开发方法和利用方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最终,总结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深入挖掘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的贡献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的贡献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始终比城市相对匮乏。
但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逐渐改善,城乡教育差距在逐渐缩小。
其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提升农民素质。
农村居民大多从事农业劳动,相对文化知识较为匮乏。
而通过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将来就业、创业等增加更多选择。
第三,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教育水平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通过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
传统意义上,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相对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通过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更好地融入社会大潮流,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而良好的基础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都是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七,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拓展农村学生的视野。
传统上,农村学生的视野受限于家庭和地域,了解的世界较为狭窄。
而通过接受更广泛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可以加强农村和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是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成为了当代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具体讨论之前,有必要明确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概念和意义。
一、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概念和意义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农村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多个方面。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整合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教育资源,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平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农村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整合资源能够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互补,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 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路径和措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路径和措施,以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目标。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方面:1. 加强政府主导和协调。
政府在推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明确责任分工,推动资源整合工作的落实。
2. 强化合作与联动机制。
各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应建立有效的合作与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 发展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教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农村教育的远程教学和数字化教育,弥补农村地区师资不足和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质量监控。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确保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摘要】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背景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其必要性和途径方法。
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评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展望未来发展,并分析实践能力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方案,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培养、途径、方法、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效果评估、未来展望、职业发展。
1. 引言1.1 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的背景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是指以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学科领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要。
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涉及农业科学、生态学、农村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科学的农业生产观念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该专业学习期间将接受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掌握农业生产现代化所需的各种技术和技能,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
对于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来说,培养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做出贡献。
1.2 实践能力在农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在农学专业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探究个广告我们在电视上看过。
那个老奶奶有点孤独......”接着,我抓住契机让他们准备几分钟后,即兴表演自己最熟悉的一段“电视广告”。
孩子们兴趣很高,多数人表演得惟妙惟肖。
我这时不失时机地问:“你们这么喜爱电视广告,把它写下来难不难?”“不难,这太容易了。
”学生们口出“狂言”了。
于是,我专门制定了以“电视广告”为主题的习作训练,要求他们认真观看指定的“电视广告”,每周写一篇。
再利用午写时间或者阅读课让学生大胆上讲台表演,朗读习作,然后进行集体讲评、修改。
其实“电视广告”作文训练集看图作文、课堂角色表演、留心观察他人之所长、融学生课外生活与课内活动于一体,集课外学习与课内娱乐于一体,在学生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不失为一只“引路”的“蜜蜂”。
四、信息技术利于学生拓宽眼界数学讲究发散思维,作文训练,能否采取“一活动,多训练”呢?我也进行了一次次有益的尝试。
其中一次具体做法是:(一)要求学生到文具店买一个自己喜欢的日记本,将过程拍成小视频和大家分享,为“看物体说话”做准备。
买日记本也并不那么简单,怎么问?怎么挑选?怎么要求调换?怎样讨价还价等都有学问。
为此,我创设了情境,进行了专门的训练。
(二)以《我的日记本》为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买的日记本。
以介绍封面图案为主,兼介绍日记本外形、作用及自己为什么买它、怎么爱护它,用视频的形式说完了,并写下来,文题即是上面的话题。
(三)老师看过视频后,询问买日记本的经过——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买的这个日记本?营业员态度如何?有没有遇到麻烦?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口述,那就只好写下来,让老师自己去看。
题目就叫《买日记本》。
我再三强调,老师主要是想了解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一定要让事实来说话。
于是,孩子们极尽刻画之能事,把营业员写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者不乏其人。
(四)写应用文。
评讲课上,我选了几篇写得特别生动的作文,分别展示在白板上给同学们看。
对服务态度好的营业员,大家油然而生敬意;对于态度差的都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指责。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农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涉及农业生产、动植物种植、农业技术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创新和进步。
一、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与意义农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学术成果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农学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支持。
而传统的农业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产学研合作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通过与产业的合作,可以更快速地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与此产业界的需求也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动力和方向,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农学特色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具有多种形式和模式。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 专业实习:学校与相关农业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2. 科研项目合作: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在某一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3. 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对接。
4. 专业培训: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举办专业培训班,针对不同行业需求,为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以上这些合作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进行组合和调整,实现最佳效果。
精品课程《农学概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年 教 师 培 养 , 强教 师 团队 质 量 ; 学 内容 不 断 丰 富、 学 模 式 不 段 改 进 , 渐使 课 程 形 成 一 定 的教 学 特 色 ; 写 本 加 教 教 逐 编
课 程 相 对 应 的教 材 , 善 教 材 体 系 ; 建 网 络 教 学 平 台 并 进 行 教 学 实 践 , 该 课 程 的 教 学 实 现 资 源 共 享 和 师 生 互 完 构 使
第 1 3卷 第 2期 2 1年 6月 01
河北农 业大学学报( 林教育 版) 农
J u n l fAg iu tr l iest fHe e( r u tr o r a r lua o c Unv ri o b iAg i lu e& F rsr u ain y c o e tyEd c t ) o
i r v h t d n s ntaie I h r ,e c i gr f r o h n r l n r d cino mp o et es u e t ’iiit . n s o t ta h n eo m ft eGe e a to u to f Agr n — v I o o
收 稿 日 期 :2 1 0 0一l 1~1 5
基 金 项 目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项 目“ 度 开 发 农 科 教 学 基 地 功 能 , 升 青 年 教 师 教 学 实 践 能 力 ” 0 一 B 8 ; 深 提 (8 2 ) 2 0 、 0 0年 省 级 精 品课 程 《 学 概 论 》 设 项 目。 0521 农 建
作 者 简 介 : 红春 (9 9一 , , 北 武 强 人 , 士 研 究 生 , 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作 物 栽 培 生理 。 孙 17 )女 河 博 讲
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既能够提升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农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农村人民的素质农村教育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帮助农村居民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的普及,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得以提高,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1.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通过推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保障,他们能够接受与城市孩子相当的教育资源,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拓宽职业教育渠道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发展还应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拓宽职业教育渠道,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机会,农村居民可以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教育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人民的素质,还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培养农村人才,农村教育可以为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村教育发展应重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农村教育发展应当注重培养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关的人才,包括旅游管理、服务和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为乡村旅游提供专业支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三、凝聚农村人心农村教育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村人民的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还能够凝聚农村人民的力量,增强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和动力。
3.1 传承乡土文化农村教育发展应注重传承乡土文化。
通过向农村学生传授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弘扬农村文化特色,能够激发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支持力度。
农耕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耕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生命
现代社会,别说孩子,很多家长似乎都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
电子产品、各种辅导班将孩子牢牢绑住。
很多孩子经常三点一线,连在街上散步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味一下自然的美景了。
开展农耕教育,可以让孩子真正接接地气,亲近一下大自然,感悟一下自然的生命,生命的灵动与神奇,往往都蕴藏于其中,学生可以学到,也应该了解我们的农耕文化,从中获得自己独到的体会。
二、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传统文明
传统农耕活动,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当陌生。
在学校中开展农耕教育,弘扬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可以让孩子了解植物和粮食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萌发的神奇和不易,进而珍惜粮食,珍爱生命。
同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明有着巨大作用,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繁荣富贵发达,凝结着先人无数的智慧。
了解农耕文明,学习农耕知识,对于学生,对于家长,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这样农耕文化才不会断代,不会被遗忘,不会只陈列在博物馆中,在现代社会也能变的鲜活起来。
因此,很多学校目前开展农耕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悟自然,体会生命,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同时让中国的农耕文化不致断代,有效得到传承。
-文化如同细流,可以长久滋养人的心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农耕文化也应该在现代社会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张泽鹏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06期农村中学由于位于农村,具有大量优质的大自然教育资源,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中学应当充分利用既有优势,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建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真正做到五育并举。
一、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一)农作物资源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的劳动教育具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其中农作物资源正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资源。
农村中学生身处在大自然环境之中,长期与各种农作物相伴,能够真实见到各种不一样的农作物。
对农作物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农作物资源纳入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中,引导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中认知各种家乡常见的农作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播种要点等。
(二)农具资源农具同样是农村中学校独有的校本劳动教育资源。
和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能接触到各种农具,其中既包括传统、原始的农具,也包括现代化、机械化农具。
将农具纳入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对各种农具进行研究,并将一些农具的使用方法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形成理实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农耕园农耕园是开发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重要方式。
借助农村中学的用地优势、农业生产优势等,深化学校与当地种植户的合作,建设农耕园,能够让农耕园与校园有机融合,给农村中学劳动教育创造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
将学生常见的农作物如西瓜、草莓、麦子、稻子、高粱等种植到农耕园中,并让学生亲自到园中去感受、实践、理解,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支持。
二、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据实而言,农村本身就具有很多劳动教育方面的资源,针对农村中学而言,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就要对这些资源予以有效运用,将其整合归纳,在一定方法的运用下,建立起相应的校本课程。
具体来说,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体现出个性特色。
农学实践的意义
农学实践的意义
农学实践是农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技能水平。
农学实践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锤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农学实践的意义在于:
1.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
5.借助农学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类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总之,农学实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农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传统农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传统农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与措施摘要:农学是科学领域中的传统学科,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大学中的优势学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的特殊时期,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传统农学学科教育一、开发传统农学学科的必要性(一)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学科是教育发展的龙头,建设优势学科,发挥学科优势,是学校发展教育、形成特色的首要任务。
传统农学学科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历史最长的学科,鉴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正是社会需求与农学学科的功能相吻合,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该学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该学科的建设,同时该学科培养的人才为我国农业科学、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建设,目前该学科在农业大学中往往是师资队伍水平高、研究条件好、科研经费多、综合实力强、优势明显的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说,农业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传统农学学科的优势是否得到利用,利用程度如何。
当前,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的潜力,对于扩大高等农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二)适应农业功能转化的新形势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必然对农业教育和农业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结束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农产品数量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应当说,传统农学学科为实现这一跨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农业内涵正由单纯的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延伸,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化,由就农业抓农业向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 轮垦农业 、 自然农业 、 驯化农业 、 有机农业 、 无机农 业、 生态农业 、 适应农业 、 旱作农业 、 灌溉农业 、 节水农 业、 海水灌溉农业 ; 根据动力和能源可分为马拉农业 、 石油农业 、 工业化农业 ; 根据地区和区域环境可分为 都市农业 、 郊区农业 、 庭院农业 、 盐土农业 、 海洋农业 、 沙漠农业 、 干旱农业 、 热带农业 、 异地农业 、 全球化农 业、 太空农业 ; 根据农业的功能可分为自给农业 、 创汇 农业 、 外向型农业 、 观光农业 、 旅游农业 、 环保农业 、 市 场农业 、 计划农业 、 保健农业 、 优质农业 、 数量型农业 、 定单农业 、 合同农业 、 加工农业 ; 根据生物及其作用可 分为一圃制农业 、 二圃制农业 、 三圃制农业 、 立体农 业、 基因农业 、 生物农业 、 微生物农业 、 籽种农业 、 木本 农业 、 再生农业 ; 根据人们调控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 可分为掠夺农业 、 循环农业 、 投入农业 、 集约农业 、 粗 放农业 、 精细农业 、 精准农业 、 数字农业 、 虚拟农业 、 设 施农业 、 核农业 、 激光农业 、 工厂化农业 、 自动化农业 、 温室模拟农业 、 智能化农业 、 超级农业 、 无土农业 、 网 上农业 、 知识型农业等等 。根据众多的农业形态类型 可以看出 ,作为研究农业的科学即农学是渗透力强 、 影响力广 、 功能多样的科学 。 目前 , 我国对农业的理 解有狭义 、 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农业指农作物生产 业 ,是种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即传统的农业 , 主要涉 及粮 、 、 、 、 、 棉 油 糖 麻 烟等栽培植物的生产 。中义农业 指农业生产 , 包括种植业 、 养殖业 、 农产品加工工业 等 ,是指以生物为对象的生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 产 。广义农业指大农业 ,即农业生产产业再加上为农 业服务的其他部门 ,如农业行政管理 、 农业科研 、 农业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 ? 6 期 44 ?
教育 、 农村建设 、 农业金融等 。与之相对应 , 研究农业 的科学即农学也有狭义农学 、 中义农学和广义农学 ( 大农学) 之分 。根据目前我国的学科分类 , 传统的农 学主要指研究作物生产的科学即作物学 ,包括作物栽 培学与耕作学 、 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学科 , 是我国农 业高等学校中农学院的主要学科 。 二、 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潜力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 学科是教育发展的龙头 , 建设优势学科 , 发挥学 科优势 ,是学校发展教育 、 形成特色的首要任务 。传 统农学学科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历史最长的学科 , 鉴于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 殊历史时期 ,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 , 与人们生活相关 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供需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正是社会需求与农 学学科的功能相吻合 ,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该 学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 物力和财力 , 加强了该学科 的建设 ,同时该学科培养的人才为我国农业科学 、 农 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 过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建设 ,目前该学科在农业大学 中往往是师资队伍水平高 、 研究条件好 、 科研经费多 、 综合实力强 、 优势明显的学科 。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 院为例 ,农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1906 年设立 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 ,至今已近百年 。先后培养本专 科生 、 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 5500 余名 。现有教职工 71 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 , 教授 29 人 , 副教授 16 人 ; 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一 二层次人才 1 人 , 博士 生导师 10 人 ,硕士生导师 23 人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 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山东省重点 学科 ; 学院拥有 “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 农业部重 点开放实验室 、作物生物学” “ 科技部与山东省共建实 ( 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 、植物遗传工程” “作 验室 “ 和 物高产栽培生理” 省重点开放实验室 ; 设有作物学一 级学科博士点 、 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作物栽培学 与耕作学 、 作物遗传育种学 、 遗传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 自 “七五” 以来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50 余项 , 其 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 ,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 , 全院 仪器设备总值 1800 余万元 , 占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 近 1/ 7 ,年均科研经费 800 余万元 , 占全校年均科研 经费的 1/ 4 。这种凸显的学科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 以比拟的 。因此 , 在某种意义上说 , 农业教育能否健 康持续发展 ,取决于传统农学学科的优势是否得到利 用 ,利用程度如何 。当前 , 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 源的潜力 ,对于扩大高等农业学校的办学规模 , 提高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 ( 二) 适应农业功能转化的新形势 马克思认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 ,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的变 化 ,必然对农业教育和农业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农业已结束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 历史 ,实现了农产品数量供需基本平衡 、 丰年有余的 历史性跨越 ,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 , 应当 说 ,传统农学学科为实现这一跨越作出了历史性贡 献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 型、 效益型转变 ,农业内涵正由单纯的产中向产前 、 产 中、 产后的产业化延伸 , 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 、 生 活、 生态多功能转化 , 由就农业抓农业向农业 、 农村 、 农民全方位统筹 、 城乡协调发展转化 。农业现代化 、 农业产业的非农化 、 农业的集约化 、 农业经济体制的 多元化 、 农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增强 。党的十六大也 明确提出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 区域经济发展不 平衡 “三农” ,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 点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我国农业生产形 势、 功能 、 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无疑会对农业教育产生 重大影响 。农业发展的新动向一方面拓展了农业教 育的发展空间 , 为传统农学学科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 给开发传统学科教育资源潜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农学学科固有的办学思想 、 教育观 念、 人才培养模式 、 课程体系 、 教学内容等带来了严峻 的挑战 。抓住发展机遇 ,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 迎接挑 战 ,主动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 是传统农学学科持续 发展的历史选择 。 ( 三)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五大指出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 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 发 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 , 关系 21 世纪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 , 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 。十六大进一步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 人才的基础 ,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 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此 , 党和国家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 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 , 高等教 育的招生数量增加 ,学校规模扩大 。要解决好 “三农” 问题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关键 , 要提高农村劳 动力素质又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因此教育就成为开 发农村劳力资源的关键性因素 。高等农业院校尤其 是优势农学学科作为农业教育的龙头 ,理所当然的应 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在建设小康农村 进程中 、 在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带头作用 。但传统农学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 , 专业口径狭窄 , 招生规模扩张空 间小 ,教学内容陈旧 ,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够 , 基础 课程 、 人文科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相对薄弱 , 培养模
摘要 : 农学是科学领域中的传统学科 ,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大学中的优势学科 。在高等教育大 众化 、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的特殊时期 ,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文 章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近年来深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提出了开发该学科教育资源潜力的 措施 。 关键词 : 农学学科 ; 教育资源 ; 开发 中图分类号 :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1981 ( 2004) 620043204
■学科建设 SUBJ ECT CONSTRUCTION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ll rights reserved.
收稿日期 :2004203201 作者简介 : 陈雨海 ( 1962 - ) ,男 ,农学院 ,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学科建设 SUBJ ECT CONSTRUCTION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im0hnuxjpq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等农业教育 ,200426 ,6 :43246 Higher Agricult ural Education ,200426 ,6 :43246
开发传统农学学科教育资源潜力的重要性与实践
陈雨海 ,邢金亮 ,王洪刚 ,赵延兵 ,仵云峰
(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18)
一 、 农业发展与传统农学学科的界定 农学即研究农业的科学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 古老的产业 ,它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随着 社会 、 经济和科学的发展 , 人们对农业的认识逐步拓 宽和深化 ,农业概念和内涵也不断变化 。我国甲骨文 里就有 “农” 字的记载 。 《汉书? 食货志》 中说 “辟土殖 : 谷曰农” “辟土” 。 是指耕作土地 “殖谷” , 是指种植五 谷 。即当时的农业主要是指作物种植业 ,这种概念延 续了 2000 多年 。进入 20 世纪以后 ,农业被视为是利 用土地和太阳能 , 通过植物转化 , 生产人类需要的食 物 ,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过程 , 即农业也主要指种 植业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分 工日益细化 ,农业除包含种植业外 , 又增加了养殖业 ( 含畜牧业和渔业) 和加工业 。我国 《辞海》 中给农业 的定义是 ,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机能 ,经过人工培育 , 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一般包括种 植业和畜牧业 。现在又将动植物拓展到整个生物 , 即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 ,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 条件 ,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 植物 、 动物和微生物) 的生 命活动过程 ,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 根据时间 、 地域 、 人们调控手段和途径 、 农业功能 等的不同 ,目前有多种多样的农业形态 , 从这些农业 形态 ,可以看出农业的变迁 、 发展和作用 。如根据时 间 ,农业可分为古代农业 、 原生农业 、 早期农业 、 原始 农业 、 传统农业 、 近代农业 、 现代农业 ; 根据社会制度 可分为部落农业 、 奴隶制农业 、 封建主义农业 、 资本主 义农业 、 社会主义农业 ; 根据物质投入可分为烧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