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教学--项目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改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改革作者:杨小庆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文章详细论述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思路,将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高职教育的技能性相结合,集中体现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设计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课程;远程教育;技能性机电工程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电气类、机电类及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该门课程已顺利通过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11年校级课改课程的验收,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团队。
一、网络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本网络课程教学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系统整体划分为三大结构区,用户学生区、教师区和管理员区,七大功能模块:课程信息、理论学习、实践实训、虚拟实训室、试题库、资料库、学习论坛七大模块。
这些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其页面风格为操作便捷、交互性强、清新自然、醒目、以冷色调为主。
其主要模块介绍如下:课程信息:该模块是网络课程的导学模块,主要是对该门课程相关信息资源的描述。
主要采用网页和图片的方式进行展示;图文并茂,拥有权限的帐号可在网站后台对页面内容进行编辑修改。
理论学习:该模块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为充分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网络课程通过课程知识点学习和视频课堂两个子模块来展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十个章。
每章前设计章节课前导学,包括章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说明和阐述。
其次,知识点学习栏目设计了电子教学设计、ppt、知识点在线习题联系、知识点小结、互动交流等子模块。
第三,视频课程子模块是根据每章的重难点内容对其进行讲解,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实训项目:该模块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实训课程标准(1)
《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实训》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实训》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以信息的获取、转换、显示、处理为主要内容。
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
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在讲授内容上,力求反映国内外该方向技术的最新进展,在讲述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原理与应用相结合。
无线移动通信是现代通信产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基于无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网和基于IP 技术的Internet 网构成了现代通信的两大网络,而无线局域网技术亦已迅速发展成为计算机网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介绍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无线信道特性、调制和编码、接入和网络技术、无线系统和标准。
1.2课程设计理念由于现在社会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感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该课程可和《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合并起来一起上,实现一体化教学。
把传感器有关实训项目加进去,实现有关数关量的采集、转换、显示和系统的控制。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熟练掌握无线传感器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设计接近实际应用的项目,让学生设计相应的测量转换、显示以及有关的控制电路。
通过反复的检查与调试达到实训目的。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有关无线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包括:无线信道、协议特征、信号编码技术、扩频技术和差错控制。
2.较好掌握有关各种无线网络的基本结构,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包括蜂窝网络、IEEE802.11、802.15.4标准。
4.进一步了解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2职业目标1.查阅资料和学习能力—利用手册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2.规范操作能力—装配、检测和调试实验设备;3.设计能力—根据需求设计传感器测量控制系统;4.整理技术资料与文件书写能力—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5.语言表达能力—讲述、说明、分析、回答问题、答辩。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教学--项目六
2、辅助电路
由于气敏元件自身的特性(温度系数、湿度系数、 初期稳定性等),在设计、制作应用电路时,应予以考 虑。如采用温度补偿电路,减少气敏元件的温度系数引 起的误差;设置延时电路,防止通电初期,因气敏元件 阻值大幅度变化造成误报;使用加热器失效通知电路, 防止加热器失效导致漏报现象。
3、检测工作电路
气体传感器选用二氧化锡气敏元件。 工作原理:
当气体传感器探测不到酒精时, 加在A5 脚的电平为低 电平; 当气体传感器探测到酒精时, 其内阻变低, 从而使 A5 脚电平变高。 A为显示驱动器, 它共有10个输出端, 每 个输出端可以驱动一个发光二极管, 显示推动器A根据第5 脚电压高低来确定依次点亮发光二极管的级数, 酒精含量 越高则点亮二极管的级数越大。上5个发光二极管为红色, 表示超过安全水平。下5个发光二极管为绿色, 代表安全 水平, 酒精含量不超过0.05%。
(2)气敏元件的灵敏度
是表征气敏元件对于被测气体的敏感程度的指标。它表示气体敏 感元件的电参量(如电阻型气敏元件的电阻值)与被测气体浓度 之间的依从关系。表示方法有三种
(a)电阻比灵敏度K
K Ra Rg
Ra—气敏元件在洁净空气中的电阻值; Rg—气敏元件在规定浓度的被测气体中的电阻值
RC1 RC 2
(5)气敏元件的恢复时间
表示在工作温度下,被测气体由该元件上解吸的速度,一 般从气敏元件脱离被测气体时开始计时,直到其阻值恢复 到在洁净空气中阻值的63%时所需时间。
(6)初期稳定时间 一般电阻型气敏元件,在刚通电的瞬间,其电阻值将 下降,然后再上升,最后达到稳定。由开始通电直到气敏 元件阻值到达稳定所需时间,称为初期稳定时间。初期稳 定时间是敏感元件存放时间和环境状态的函数。存放时 间越长,其初期稳定时间也越长。在一般条件下,气敏元 件存放两周以后,其初期稳定时间即可达最大值。 (2min)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电子技术教案第5次
班级:编写时间:课题:射级输出器 授课时数2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和方法。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射极跟随器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教学难点:射极跟随器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 : 7.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7.4.1 温度变化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 IC 将增加,使Q 点沿负载线上移,容易使晶体管 T 进入饱和区造成饱和失真,甚至引起过热烧坏三极管。
7.4.2 分压式偏置电路稳定Q 点的原理: 若B 2I I >>,CC 2B 1B 2B B U R R R V +≈,基极电位基本恒定,不随温度变化。
若BE BU V >>,EBE BE B E C R V R U V I I ≈-=≈集电极电流基本恒定,不随温度变化。
2.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旁批栏:估算法:CC2B1B2BURRRV B+≈EBEBEC RUVII-=≈CBβII≈EECCCCCERIRIUU--=3、动态分析7.5 射极输出器7.5.1 静态分析EBBECCB)1(RRUUIβ++-=BE)1(IIβ+=EECCCERIUU-=7.5.2 动态分析电压放大倍数LbbebLb)1()1(RIrIRIAu'++'+=&&&ββLbeL)1(1RrR'++'+=ββ)(电压放大倍数Au»1且输入输出同相,输出电压跟随输入电压,故称电压跟随器。
2. 输入电阻[]LbeBi)1(//RrRr'++=β旁批栏:。
第五章-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5.2.4 检测单元的参考本地控制程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检测单元的PLC控制及编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检测单元的PLC控制及编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检测单元的PLC控制及编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检测单元的PLC控制及编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检测单元的PLC控制及编程
返回
图5-2 检测单元控制程序框图
返回
表5-3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测试记录
学生姓名 专 业 学 班 号 级
课
程
指导老师
第一阶段 测量数据
下列清单为测评依据,用于判断学生是否通过测评已经达到所需能力标准
测 评 项 目
是否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是否熟悉原理图中各气动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分值
10 1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检测单元的结构
该传感器与变送器一起构成一个测量工件高度尺寸的传感系 统,由电阻式传感器将测量杆的位移量转变为电位器电阻值 的变化量,再经变送器转换为0~10 V的直流电压信号输出。 输出的电压值与测量杆位移量之间呈正比例关系。 测量模块由一个精密滑台气缸驱动,以实现高度测量动作。 3. 升降模块 升降模块的作用是将工件由下方运送到上方,以准备检测和 分流。它主要由一个无杆气缸、一个双作用直线气缸和一个 工作平台组成。 4. 滑槽模块 滑槽模块提供了两个物流方向。上滑槽可以将工件(合格工 件)分流到下一个工作单元,下滑槽可以用于模拟不合格工 件的流向(即从本单元剔除)。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份。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路线 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1 课程目标设计1.1 能力目标(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4)能够设计普通电子检测产品;(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 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晰各组成部份的功能及其特性。
1.3 职业目标(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毅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
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辟市场调研、产品电子路线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 1。
表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模块子模块课时市场调研传感器常识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4电子路线设计制作传感器选用模块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6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6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4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4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集成模块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4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4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10小组答辩2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 10 个项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课改实践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在培养学生设计、维护、管理、应用产品能力及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直接需要的。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活动模式研究与实践,按照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这几个阶段来组织教学。
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思想为指导,突出能力培养为重点,将各分散的知识点模块化、项目化,让学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熟悉掌握传感器应用的设计思路,能够灵活应用分析方法解决实用传感器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并具备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问题的表达能力,从而充分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秉承“能力为本”、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历时半年多的时间内,通过下相关企业调并集体研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自行设计编写了包含五个具体工作项目的授课讲义。
与讲义配套下发使用的还包含相关项目的“学生工作页”和“考核评价表”,通过此页表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学习知识点,明确了学习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1课程内容根据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企业调研,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教学项目内容。
通过改进过的项目化课题实践,使学生能熟悉掌握传感器应用的设计思路,能够灵活应用分析方法解决实用传感器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具备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问题的表达能力,从而充分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2教学组织与安排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打破传统课程按章节讲授的束缚,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特点和要求来设计学习情境过程。
2.1项目序列合理可行首先以传感器本身难易程度组织排序,符合学生对原理技术的认知过程。
项目式教学法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电大理工2009年3月Stud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RTVU.第1期总第238期项目式教学法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张明月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沈阳110034)摘要项目式教学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法。
本文介绍了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具体步骤,以及应用项目实践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以往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中,往往只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而对于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则介绍很少。
绝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原理,而对于如何应用则并不了解。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1什么是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简言之,项目式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
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
具体地说,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①该项目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②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③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⑤学生能独立地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
⑥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⑦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2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为例。
如果单纯讲授它的工作原理,那么学生对这种传感器到底能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 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2.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3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3.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4.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LabVIEW和Python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共计10个课时。
基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作者:邵娴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9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项目教学法,作者结合自身在该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体会,从项目教学的必要性、项目选取的注意点以及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项目教学改革传感器与检测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教学现状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工科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各种常见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的检测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基本仍以理论为主,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所脱节;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概念、原理分析以及公式的推导,传感器具体应用及检测电路分析则较少涉及。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数采用满堂灌,对于传感器在自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基本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产品的应用原理分析和设计,这使得大部分同学会对该课程有原理深奥、过程繁琐,设计、分析无从下手的感觉,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此外学习该课程还要求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电工电子基础,这些科目本身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情况也一般。
我校五年制高职很早就开设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也配有专门的传感器实验室,但一般都是先在教室里上理论课,再到实验室做实验。
实验室配备的仪器平台也都是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插件形式组接电路,学生见不到内部结构,更没有机会自行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
教师在实验课上一般都是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点等方面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被动操作,最终得到一个实验的数据,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只有按岗位能力、岗位任务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开创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新路。
科创职业学院--电感器
品质因素Q是表示线圈质量的一个物理量,Q为感抗XL与其等效电阻的比值,即Q=XL/R。
Q值与线圈的工作频率、电感量以及导线的直流电阻有关。线圈的Q值愈高,回路的损耗愈小。常为几十到几百。
3.分布电容
线圈的匝与匝间、线圈与屏蔽罩间、线圈与底版间存在的电容被称为分布电容。分布电容的存在使线圈的Q值减小,稳定性变差,因而线圈的分布电容越小越好。通常采用减小线圈骨架,减小导线直径和改变绕法减少分布电容。
(2)敏感元件的型号命名
例:MF11-普通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1.1.2固定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标称阻值
指电阻器表面所标阻值。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电阻器的标称阻值为下表所列数值的10n倍。见教材第4页表1.2所示。
旁批栏:
电感线圈的主要参数:
1.电感量L
电感量L表示线圈本身固有特性,电感量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尺寸、内部有无磁心以及绕制方式有关。
课堂交流:
提问、评析与讨论
色码电感器的识读?电感器质量的检测?
旁批栏:
磁心:通过调节磁心在线圈内的位置可改变电感量的大小。
屏弊罩:为了减小线圈自身磁场对周围元件的影响。
3.电感器型号命名
(1)电感线圈命名
电感线圈全称:型号-工作电流-电感量-偏差
(2)中频变压器型号命名
1—产品名称:T中频变压器;
2—尺寸:1表示7mm*7mm*7mm,2表示10*10*14,3表示12*12*16,4表示20*25*36。
按材料分:
碳膜、金属膜、线绕电阻、氧化膜、热敏、光敏。
按用途不同分:
通用电阻器、高阻电阻器、高压电阻器、高频无感电阻器和精密电阻器。
按引线不同分:
轴向引线型电阻器、径向引线型电阻器、同向引线型电阻器和无引线电阻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1)
教案20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学时 56 学分 3.5 开课学院开课教研室授课教师职称授课班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56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二、学习者分析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大学第×学期×××专业的学生。
学生已具有了《模拟与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
学生对模拟与数字电路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班学生普遍热爱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活跃,对智能控制知识有一定的兴趣,能够较好的把模拟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和传感器知识相结合,且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构建传感器系统的能力。
同时还能较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学习。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过程参数检测的基础知识和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课程重点介绍参数获取过程中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
本课程理论严谨,逻辑性强、运用了一定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实验来进行测控系统的分析和传感器的应用、同时和工程实际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工程应用等。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并提高对测控系统进行分析和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1. 具有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及仪器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选择传感器及仪表的能力。
2. 组建一般测试系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 对一般测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测量控制及仪器系统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4. 将测试系统应用于其他工程技术过程的能力,具有跟踪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自动化设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13年05月修订5.27)(1)
附件:《自动化设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自动化设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三年制高职专科>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学制:三年二、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自动化生产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修等能力,具备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一)职业岗位群自动化设备专业职业岗位群如表一所示。
表一自动化设备专业职业岗位群(二)人才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1)初步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和服务重庆市经济建设观念。
(2)能够以扎实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理论为基础,进行较强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服务和管理。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具备创业激情,并具备较强的能适应重庆市快节奏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耐受力。
2、知识要求(1)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相关管理知识。
(2)理解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法规知识;(3)初步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所必需的电工电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自动控制技术,FMS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工程安装、调试、保养、维修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能力要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岗位及岗位群的相关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等)(1)初步掌握电气和机械设备以及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和管理的基本知识;(2)掌握编制常用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以及常用机电设备维修工艺的能力;(3)熟练掌握常用机电设备验收、安装、调试、判断设备故障及维修的能力,并具有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或某种主要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感测器说课稿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感测器说课稿
本课程的设定主要基于对应用电子专业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包括: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生产技术与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服务岗位。
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包括:
归纳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
确定专业课程。
其中就包括感测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
本课程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课程的重难点:
解决方法:在教学工程中採用动画课件及**教学软体,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测器的相关知识。
教学团队:
师2名,
基本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为本课程服务的实训室有机房、感测器实训室、电子产品组装实训室等,设施装置包括感测器综合实训台,感测器**实训平台。
能够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
教材所选用的教材是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向学生推荐的参考资料包括:为了更好的掌握新型感测器的应用技术,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网路资源:另外,採用
从而使四、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在专案完成过程事先有计划和方案,中间有记录和图表,最后有结果和报告,还要能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学特色:
本教学单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从生活例项入手,创设
一定的专案情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五、课程考核
六、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工作原理 平行极板电容器的电容量为:
C
S
d
0 r S
d
S ——极板的遮盖面积,单位为m2; ε ——极板间介质的介电系数; d——两平行极板间的距离,单位为m; ε0 ——真空的介电常数,ε0 =8.854×10-12 F/m; εr ——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由式(4-4)还可以看出,在d0较小时,对 于同样的 Δd变化所引起的ΔC可以增大, 从而使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但d0过小, 容易引起电容器击穿或短路。
为防止击穿或短路,极板间可采用高介电 常数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 云母片的相对介电常数是空气的7倍,其 击穿电压不小于1000 kV/mm,而空气的 仅为3kV/mm。因此有了云母片,极板间 起始距离可大大减小。同时传感器的输出 特性的线性度得到改善。 一般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 20~ 30 pF之间,极板间距离在25~ 200μm的范围内,最大位移应小于间距的 1/10,故在微位移测量中应用最广。
bx b(l x)
1 2 bx b(l x) x C CA CB C0 (1 ) d1 d 2 d1 d 2 l d1 1 1 2 1 d2 2
1
(3-1-7)
式(3-7)表明,电容量C与位移x呈线性关系。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接近开关 被测物体 感应电极
C
c)
A(1
) C (1 ) 0 (3-1-3) d
(3) 图3.1.3b中极板采用了锯齿板,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遮盖面 积,提高灵敏度。当齿板极板的齿数为n,移动△x后,其电容量 nb(a x) b 为 C n(C x)
d
0
d
C C nC0 n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改变激励频率 或者更换传输电缆时都必须对测量 系统重新进行标定。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2.边缘效应 题 以上分析各种电容式传感器时还忽略了边缘效应的影响。
实际上当极板厚度h与极距d之比相对较大时,边缘效应 的影响就不能忽略。这时对极板半径为r的变极距型电 容传感器,其电容值应按下式计算:
Δx x
当动极板移动△x后,覆盖面积就发生变化, 电容量也随之改变,其值为
C=єb(a-△x)/d=C0-єb·△x/d 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
C C C0
(3-1-2)
x a
b
b
d
d
a
图3.1.2 直线位移型 电容式传感器
x C0
其灵敏度为
K
C b x d
测量头构成电容器的一个极板, 另一个极板是物体本身,当物体 移向接近开关时,物体和接近开 关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得和 测量头相连的电路状态也随之发 生变化.接近开关的检测物体, 并不限于金属导体,也可以是绝 缘的液体或粉状物体。
振荡电路
被测电容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1.优点: ●温度稳定性好 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值一般与电极材料无关,有利于选 择温度系数低的材料,又因本身发热极小,影响稳定性 甚微。而电阻传感器有电阻,供电后产生热量;电感式 传感器有铜损、磁游和涡流损耗等,易发热产生零漂。 ●结构简单 电容式传感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易于保证高的精度, 可以做得非常小巧,以实现某些特殊的测量;能工作在 高温,强辐射及强磁场等恶劣的环境中,可以承受很大 的温度变化,承受高压力,高冲击,过载等;能测量超 高温和低压差,也能对带磁工作进行测量。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图4-11 带有保护环的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3.静电引力 电容式传感器两极板间存在静电场,因而有静电引力或 题 力矩。静电引力的大小与极板间的工作电压、介电常数、
• 为消除极板的边缘效应影响,可采用如下图所示保护环. • 保护环与极板具有同一电位,,就把电极板间的边缘效 应移到了保护环与极板2的边缘,极板1与极板2之间的场 强分布变的均匀了.
1
2
3 加保护环消除极板边缘电场的不均匀性
1----极板 1
2----保护环
3----极板2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1)图3.1.2是一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 示意图。
Rs L Rg Cp C0
图4-8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图中L包括引线电缆电感和电容式传感器本身的电感; C0为传感器本身的电容; 题
Cp为引线电缆、所接测量电路及极板与外界所形成的总 寄生电容,克服其影响,是提高电容传感器实用性能的 关键之一; Rg为低频损耗并联电阻,它包含极板间漏电和介质损耗; Rs为高湿、高温、高频激励工作时的串联损耗电组它包 含导线、极板间和金属支座等损耗电阻。
(d ) d 02
0 2
(4 3)
C C0 C0
此时C与Δd呈近似线性关系,所以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
d0
(4 4)
器只有在Δd/d0很小时,才有近似的线性输出。
d C C0 d
1 C C0 K d d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 结构
图4-2 电容量与极板间距离的关系
(3-1-3) 可见增加b或减小d均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角位移变面积型
x x
x θ a) b)
图3.1.3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派生型
a)角位移型 b)齿形极板型 c)圆筒型
(2)图3.1.3a是角位移型电容式 传感器。当动片有一角位移时, 两极板间覆盖面积就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电容量的变化,此时 电容值为
电容式传感器变极距(d)型: (a)、(e)
变面积型(S)型: (b)、(c)、(d)、 (f)、(g) 、(h)
变介电常数(ε )型: (i)~(l)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
结构
下图为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原 理图。当传感器的εr和A为常数,初 始极距为d0时,其初始电容量 为: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2.缺点
●输出阻抗高,负载能力差 电容式传感器的容量受其电极的几何尺寸等限制,一般 只有几个皮法到几百皮法,使传感器的输出阻抗很高, 尤其当采用音频范围内的交流电源时,输出阻抗高 6 8 达 10~ 10Ω。因此传感器的负载能力很差,易受外界干 扰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现象,严重时甚至无法工作。
105 N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具有平均效应 例如非接触测量回转轴的振动或偏心率、小型滚珠轴承的 径向间隙等。当采用非接触测量时,电容式传感器具有平 均效应,可以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等对测量的影响。
电容式传感器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因其带电极板间的 静电引力很小,所需输入力和输入能量极小,因而可测 极低的压力、力和很小的加速度、位移等。 可以做得很灵敏,分辨力高,能敏感0.01μm 甚至更小的 位移。 由于其空气等介质损耗小,采用差动结构并接成电桥式 时产生的零残极小,因此允许电路进行高倍率放大,使 仪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C0
C0
0 r A
d0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Δd,电容量增大 d ΔC,则有 C (1 )
0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 结构 d A
C C0 C
0 r
d 0 d
1
由式(4-3)知传感器的输出特性C =f(d)不是线性关系,而 是如图4-2所示的曲线关系。 (d ) 2 1 在式(4-3)中,当 d d 0 1 时, 2 1,则上式可 d0 简化为: d
题
●动态响应好 电容式传感器带电极板间的静电引力很小(约几个 ), 需要的作用能量极小,又由于它的可动部分可以做得很 小很薄,即质量很轻,因此其固有频率很高,动态响应 时间短,能在几兆赫兹的频率下工作,特别适用于动态 测量。又由于其介质损耗小可以用较高频率供电,因此 系统工作频率高。它可用于测量高速变化的参数。
低频时,传感器电容的阻抗非常大,L和Rs的影响可忽 略;等效电容Ce=C0+Cp;等效电阻Re≈Rg 。低频等效 电路如下图所示。 高频时,电容的阻抗变小,L和Rs的影响不可忽略,漏 电的影响可忽略,其中Ce=C0+Cp,而Re≈Rs。高频等 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L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 题
A
d
r
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
差动式变间隙型电容传感器
初始位置时,
定极板 动极板
S d1 d 2 d 0 C0 d0 动极板上移:
C1 d1 C2 d2
d 1 d 0 d , d 2 d 0 d 定极板 S d
C1 d 0 d C 0 C0 d0
S d C2 C 0 C0 d 0 d d0
电容量的相对变化为 :
C d 2 C0 d0
2C0 d C C1 C 2 d0
灵敏度: K C 2 C 0
d d0
提高一倍
C
0 A
驻极体电容传声器
它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作为振动膜片。这种材 料经特殊电处理后,表面永久地驻有极化电荷,取 代了电容传声器极板,故名为驻极体电容传声器。 特点是体积小、性能优越、使用方便。
b
d
x
其灵敏度为
K
C b n x d
由前面的分析可得出结论,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的灵敏度为常数,即输出与输入呈线形关系。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
当电容式传感器中的电介质改变时,其介电常数变化,从而引起了电容量发生变化。此类 传感器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多种,图3.1.5为介质面积变化的电容式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用来 测量物位或液位,也可测量位移。 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传感器的电容量为 C C A CB ;其中:C A d1 / 1 d 2 / 2 ; C B (d1 d 2 ) / 1 bl C0 1 设极板间无ε 2介质时的电容量为: d1 d 2 ;当ε 2介质插入两极板间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