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合作机制探析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衔接与协同机制研究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衔接与协同机制研究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核心经济发达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
然而,在实施一体化发展政策过程中,政策的衔接与协同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体化发展意味着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各级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进行衔接与协同,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政策衔接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和政策差异。
例如,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而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注重推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这些差异性给政策衔接带来了挑战。
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协商和沟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重点政策进行合作研究和协商,确保政策的衔接性和可实施性。
其次,协同机制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保障。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各级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各级政府之间存在自我保护、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力推进政务合作平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政务合作平台,可以实现政府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激励各级政府共同参与一体化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并且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协同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效果。
此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还应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人口密集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环境和资源压力加大。
因此,在制定一体化发展政策时,应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考虑,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建设。
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加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于长三角区域人大联动协同的实践与思考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完善,对于国家发展全局意义十分重大。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
今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如何发挥长三角区域各级人大联动协同作用,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治理效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展现人大作为、贡献人大智慧,是需要各级人大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三角区域各级人大联动协同取得的初步成效早在2014年,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沪苏浙皖人大常委会座谈会制度》,2018年,在杭州签署了《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协议》,形成了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机制、秘书长沟通协商机制、地方立法工作协同机制等。
法制、社会、财经、代表联络、环资城建、民宗侨外等有关委员会也相继建立协作机制,就长三角地区共性问题加强研究,开展立法、监督协同,推动执行层面协作不断深化。
2018年11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近两年来,长三角各级人大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有作用,在助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谋创新、求实效,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9年,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了以“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一体化”为主题的视察调研活动,今年还将继续深入开展代表联合视察调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宁滁两地部分全国和省、市人大代表围绕江北轨道交通建设、干线公路互联互通情况开展联合视察。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的“青吴嘉”三地人大选择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情况开展联动监督,为畅通三地交通连接助力。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长 三角 城 市 群 协 调模 式构 想
色。行政 区经 济向区域经济转型 , 使企业 、 非营利组织 、 居民等
在区域决 策 、 管理 中的地位不断 凸显 , 成了 区域的利 益相关 构 者和共同体 , 推动着区域的决 策模式 由原 来的政 府单中心模式 逐渐向以政府 、 企业 、 第三方组织 、 居民等共同参与的 多中心体 制模式转 变。区域协调 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 可 以考虑在 长三 角地 区条件成熟 的领域或 行业组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性的社会 中介组织 , 如建 立研 究咨询类 中介组 织 , 包括 建 立专家学 者为主体 的咨询委 员会 , 从而 为重大规 划及重大事 项提供咨询 。
上 , 别要建立跨 区域层面 、 特 区域 内部各城市之 间的水平 合作
机制 。事实上 自 19 97年长 三角城市 经济协调 会成 立以来 , 至 2 1 已召开 十届协调会议 , 00年 达成二 十多个合作专 题 , 水平合 作机制 目趋成熟。
2 长 三 角城 市群 协 调模 式 的 市场 性 、
邻近 区域且又分 属于不 同行政区 的多个城市 实现一体 化 的协调发展 , 是世界范围内城 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达 国家
分为三个层 次 : 是国家层面上 , 一 由中央 政府加 强宏观政 策与 规划综合协调 ; 二是 两省一市层面上 , 建立定期 协商会议 机制 等; 三是长三 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 , 构建 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 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 , 区域内各城市 自上而下 的垂 直领导和 利益互动机制 已经较为成熟 , 在充分发挥 已有垂 直合作 的基础
比统一市场 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 域立法机构 , 实现一体化 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 。这 种思路与 现行的《 立法法》 相冲突 , 不具 备可操作性。因此 , 如何实现城市 群一体化协 调管理 , 在现行 条件下实 现协调发 展的效果 , 到 达 针对性与可行 『 生的统一是值得深 入探讨的问题 。
深化合作 共谋发展 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
主要 领导座 谈会 精神 ,加大统 筹力度 , 携 手应对各 种挑 战 ,加强合作 ,共 同推
合 国家 发改 委进一 步修改 完善 了 《 江 长
积极 探索泛 长三 角区域合 作 的机制 和 内
容 ,从 今 年 开 始 安 徽 省 参 加 长 三 角 区 域
步认清 当前形 势 ,坚定信 心 ,把 思想 和行动统 一到 中央决 策部署 上来 ,坚定
重 大政 策 ,有 效 促 进 区域 联 动 协 调 发
展 。 抓 住 长 三 角 地 区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的
不 移 地 贯 彻 保 增 长 促 发 展 各 项 政 策 措
施 , 全 力 以 赴 巩 固 经 济 向 好 局 面 。 同 时 ,要 进 一 步 认 真 落 实 宁 波 长 三 角 地 区
明确 了新一轮合作方 向和重点 。 ( )拓 展 合 作 范 围 ,探 讨 合 作 二 形式 ,初 步构建 泛长三 角合作 框架 。根 据 国务院 长三角 《 指导 意见 》的精 神 ,
按 照 “ 易 后 难 、逐 步 介 入 ” 的 原 则 , 先
机遇 ,进 一 步加大 区域统 筹力 度 ,增 强
展 、异地 就 医 管 理 服务 协 作 、电 子 口岸 实
体平 台建设 、公平交易执法等一批重点事 项,积极开展合作 ,取得显著成效。
( )加 强 统 筹 协 调 , 协 同 出 台 五
机 ,加大 区域统 筹力度 ,加快 经济 转型 升级 ,共 同推动 长三 角地 区在新 的起点
上 实现新 发展等 议题进 行 了充分讨 论 ,
题 和新任务 ,作为轮值主席方 ,江苏省切
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机制研究
在 三角 ” 区、 江地 带乃 至全 国经济 地 沿 海、 江苏 、 浙江三地 , 地缘相近 , 人文 某一 区域经济 和社 会 的发展 速度 , 相亲, 经济 相融 , 构成 世界 第六 城市 知识 经济 的新 时代 中, 文化和 经济不 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于 如此认识 , 长三角 近年经 济 群和 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 区域, 市场 再 是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 渗透融合 , 经济高速 发展 , 对人才资 源的协 同发 互为表里 ,在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 展和高级 人才 的需求越 强烈 , 三地 经 中 , 文化因素 同样起 着非常重 要的作 济地 位 的迅速 升温 和提 升 要求 长 三 用。文化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 的推动 首 文 角经 济一 体化 , 呼唤着该 区域 的一 体 与制 约 : 先 , 化协 调发 展为 长三 角一体化提 供认 同基础 。其次 , 文化 化。
势 E趋 明显 , l 在此 宏 观背景 下 , 长三 角出现经济一 体化 的发 展态势 , 这是 化 经济发展 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 势。上
2 、区域发展 中的文化 经济一 体 赢 、 共同发展 , 持 “ 保 长三 角”经济持 续高速增 长 的发 展态势 , 加快 打造世 界级 的城市 带 , 而牵 引和推 动 “ 从 长 不 同的文化特点 , 阻碍或加 速 会
一 一
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 然而 , 在这一进
程 中 , 资源 的培养 、 人才 流动 、 优化 日 益显 现 出重要 性 , 由此 引发 出对合 作 的呼唤 。事 实上 , 江浙 沪在教育 优势
圈的规划上是相对落后的, 而这种情
长 l 、文化特征 的认 同是 人才 资源 协调 发展 为长 三 角一体 化提 供 精神 况 又与 “ 三角”地 区所拥有 的优质 动力 。再 者 , 文化协调发 展为长三 角 教育资源相背离 , 长三角” “ 区域的教 体化的先决条件 育市场现 状是分 割的 , 三省市有 各 自 体化提供了竞争新优势 。 任 何深 刻 而重 大 的社 会历 史 变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转型情况与一体化合作路径
当前,在“数字中国”的战略指导下,长三角各地在顶层设计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布局,这为推进城市群数字化转型合作提供了基础,三省一市各有侧重的特色推进路径也为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提供了契机。
但从合作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转型一体化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然存在战略新兴领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数据要素跨域流通阻滞、数字技术创新合作水平较低、数字服务一体化“共识易、落地难”等问题。
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阶段,长三角应该更好地发挥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海量数据、丰富场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探索形成城市群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三省一市数字化转型特色道路当前,长三角以数字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三省一市根据自身的愿景目标和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
上海市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目标,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重要驱动力,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以重点应用和关键场景为牵引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
面对数字技术的迭代出新、接踵而至的外部风险挑战以及来自兄弟省市的激烈竞争,上海以制度建设和标准建设牢牢把握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转型情况与一体化合作路径文 顾洁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其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面向未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发布元宇宙、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行动方案,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创新与落地应用。
在标准建设方面,2022年上海发推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目前,浙江已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96个,创新打造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累计建设未来工厂5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01家,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47个,认定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服务商121家。
在民生领域,浙江探索创建数字化未来社区,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依托数字技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
院上海经济规划办公室” 到 9 , 0年代后期的“ 长江三角 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 直到后来启动 的“ , 二省 一市省市 长联席会议制度” 经过 2 , 0年的尝试 , 长三角各地在地 方政 府协调方面取得 了相当 的成果 , 区域整合 的力 量
从 中央政府 主导逐步 向地方政府行政 驱动直 到市场驱
社会合作 的理论研讨活 动空前活跃 。如 “ 长三角城市
作者简介 : 张洁梅 (95一 , , 17 ) 女 山东博兴人 , 管理学硕士 , , 讲师 研究方向为外向型经济管理。
维普资讯
・
7 6・
惠州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0 7年第 2 7卷
制、 构建 中国首个无障碍区域性旅游整体市场 的协议。
召开会议已经形成制度。重大 区域合作 与发展方针在
达成共识 的基础上 , 20 从 0 1年开 始 , 每年 召开一次 由
、
长三角 区域 合作机 制的现状
常务副省( ) 市 长参 加 的“ 沪苏浙经 济合 作与发 展 ( 高 层) 座谈会 ” 以共谋发展 为主题。围绕 进一步统一 大 ,
制 度
整优化资源配置 , 优化经济结构 , 实现规模经济 和外部 经济 。实现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 , 将使 长三角成 为推动 中国经 济增 长的引擎 , 将加快 和完善 长三角大都市经 济圈的建设 , 将有助于提升长三角 在世 界城市群 中的
位次和国际竞争力。
一
从长三角 区域发 展的过程来 看 , 高层 领导人定期
在, 但是 , 长三角 区域政府合作 的意识 已经基本形 成。
划, 加快经济一体 化进程 , 能够克 服单个 省市在资 源、
幅员 、 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不足 , 在更 大的区域 范围内调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由资本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日益拓展和丰富。
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却向我们揭示出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政府间关系的协调的忽视,由于在中央放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致使地方政府的经济权限产生了“放大效应”。
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的、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行政区经济”。
作为一级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往往会置大区域整体利益于不顾而过度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按照法同经济学家SandraPoncet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
1987年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了21倍。
因此,寻求——种能够协调好区域经济合作中各地方政府间关系,以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的区域经济——体化途径,已成为学界、企业家及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有效途径的获得需以问题原因的分析为前提,只有搞清楚问题的原由,才能够“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问题。
由此,本文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和原因子以阐述和剖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间关系不协调的表现(一)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在于,区域内各个地方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整体利益的需要,定位自身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实现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的共赢。
但在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辖区经济指标的关注,不能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大多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被区域内其它地方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而忽视宏观的经济效益。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长三角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考核制度 第二节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 第三节建立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
读书笔记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长三角研究系列)》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 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长三角研究系列)》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 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序言全球化转 型、统一市场
1
建设与长三角
一体化
第一章长三角 2
一体化发展的 历史与演变
3
第二章转轨中 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与制度创
新
4
第三章创新长 三角政策制定
与执行的协同
机制
5
第四章长三角 统一的标准体
系管理制度建
设
第五章长三角 1
公共服务一体 化发展与创新
第六章建设统 一开放的长三
2
角人力资源市
第一节标准体系建设与区域一体化 第二节标准化体系需求及制定 第三节长三角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的协同实施与监管
第一节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与意义 第二节各地公共服务: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地方实践与积极探索 第四节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空间与障碍 第五节加快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第一节产学研融合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基于知识分类和创新分工看产学研合作 第三节专利视角下长三角产学研合作的特征事实 第四节产学研融合促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国资运营平台实现一体化治理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驱动国资运营平台从竞争转向合作的机制 第三节四种股权合作路径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推动国资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长 三角 区域 经济一体 化现状
对于长三角 , 可从地理概念、 工业经济概念及泛长三角 的概念等不 同角度来理解 , 目 但 前通常从工业经济角度来分析 , 即长三角是指由苏 、 、 浙 沪两省一市 1 个地级 以上城市组成 5 的复合性 区域 , 具体包括上海市 ; 江苏省 的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 镇江、 扬州、 南通 、 泰州及 浙江省的杭州 、 宁波、 嘉兴、 湖州、 绍兴、 舟山等 l 个城市。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5 截至 目前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以民间 自发推动为重 即: 要特征的阶段 、 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的阶段 、 以市场和政府推动型为主的阶段、 以市场推动
等城市、 6 1 4 个小城镇全部纳人“ 小时都市 圈” 4 3 。尽快建立以公汽、 地铁、 轻轨为主的大城 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 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 高强度、 高密度、 清洁的城市空间。 尽快建设沪通 ( 上海一南通 ) 大通道、 杭州湾大通道, 打通上海一宁波的快捷通道。
制和公共管理非一体化 、 产业非一体化、 市场非一体化。体制和公共管理非一体化主要体现
在城市发展规划 的制度障碍和公共管理的制度障碍 ; 产业非一体化则主要表现在产 业的结
构趋同, 同时导致了产业竞争激烈; 市场非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商品、 要素和服务市场的非一
体化。 从经 济学角度很容易发现长三角一体化进 程中的问题 , 但关键是找到这些 问题背后 的 原因。研究表明 , 政府缺陷、 市场缺陷及组织缺陷等“ 三个缺 陷” 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 非 体化” 形成的主要诱因。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 , 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 的方式 , 也是一
维普资讯
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 一个发展极 ( 上海 )两个支撑 点( , 南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策论园地长三角髙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研究赵思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要求区域内各个领域都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和全面性等特征。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深入推进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提升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受到行政分割壁垒的制约、顶层设计不足的束缚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影响,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合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遥因此,应通过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地方政府合作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长三角一体化是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个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和长三角区域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长三角区域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上海为核心建设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于1992年,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首的15个长三角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步入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以区域间政府合作建制为主的阶段,“通过平等磋商,以共赢为目的,大力展开体制机制对接,形成了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在内的三个层次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冶[1]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发布,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长三角一体化也从最初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生态、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转变,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是高效益的一体化、可持续增长的一体化、高水平的一体化”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为了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效益效能的最大化,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和行政分割,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构建起开放包容、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发展格局,以实现高质量、高层次的共生共享”(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特征1.时代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国收稿日期:2021-03-05作者简介:赵思杰,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建设创新共同体成为了当前中央政府和各地区政府的共同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机遇。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1.政策背景自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特别是中央政府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纲领和政策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发起者和实践者。
2.发展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总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²,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创建创新共同体,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端资源和产业集群。
通过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将各方优势进行整合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2.提升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来到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1.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和特色,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制度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制度机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这其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协调机制
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政策协调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确保各项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要通过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完善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协调的实效性。
二、资源共享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的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需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项目合作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依托项目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需要建立起分享风险、共同投资的项目合作机制,为区域内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推进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四、信息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
需要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为区域内的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支持,推动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人才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区域内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需要建立起人才交流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区域
内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为区域内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主要做法与成效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主要做法与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由此驶上快车道。
结合当前中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海办事处对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经验做法进行了调研与梳理,现呈上供市领导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加强合作与发展的指导原则(一)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在继续加大集聚生产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妨碍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三)发挥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特色长三角各城市按比例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地区融合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在生产组织区域化、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各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特色。
(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合理布局生产力理顺各地区经济关系,深化区域分工体系,加强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区域大市场大流通、大交通等经济一体化发展。
(五)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历史悠久、科技实力较强优势,全面带动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从2009年起,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工作按照“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
三级运作机制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组成,区域合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到一个全面务实推进的新时期。
决策层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每年召开一次,审议、决定和决策关系区域发展重大事项,是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2001年起,安徽省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并正式成为轮值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区域经济 合作机制 长三角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 990年, 中 国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提出 了以浦东 开发开放 带动上海 、 带动 长三角和整个长江 流域发展的战略构 想,从此拉 开了长三角区域 经 济发展 的序幕。
然而长 三角区域江、浙 、沪三部分分属三 个独立的省市, 新中国 成立 以后,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 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 式” 、“温州模式”、 “上海模式”等不 同的经济格局, 同时充分利 用外 部及国际资源要素 、市场, 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 区经济发展的国 际空 间, 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 势, 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 国 际 竞争力 。
2 、市 场 取 向 (1 )建 立区 域性专业市场。区域市场的整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 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具体门类的 专业 市场着手,本着先易后难的原 则, 运用国际统一标准 规范市 场行为, 重构统一的商业信 誉体系, 逐步整 合 区域内的各 类商品市场 与生产要素 市场。广 泛利用来 自社会各 界 的多 元化主体, 引导各类资本共同 投资培育、建设并 竞相开放面向本 区 、全国和 全球的大 型商品 、生产 要素市场。 (2 )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 在形 成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的基础 上, 大力倡导 长三角区域内企业 的联合、整营。 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 域, 提倡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活动 。从 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 场交 易成 本过高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 使外 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使 交易 成本降低, 从而有效地提升经 济活动的效率。通 过企业之间多种 形式的广泛合作, 改善企业间过度、无序竞争的关系, 增强分工 与协作, 最 终形成 区域内合 理的产业 结构。 3 、 制 度取 向 (1 )改革GDP体制与政绩考核制 度。第一,GDP指标只 衡量行政 辖区 本地经济发展的状 况, 已不适 应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展的趋势。将 经济 增长的统计框架由单一的GDP体制变为GDP与GNP双轨制, 将属 地 原 则的财政税 收体制改革 为更加灵活 的属地和 异地并存 的税制。 第 二, 中央政府 应制定更为科学的 政绩考核制度。 除了考核地方官员发 展 经济 的能力 之外 , 还应 注重 对其在 社会 管理、 发展 教育、 社会 保 障、 环境治理等工作中 成绩的考核, 以引导其注重社会 的协调发展。 (2 )完善 相关法 律制度 建设。 加快制 定各类 法律法规, 一方面使 区域 内经济活动微观主 体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应制定相 关法律以规范 和 约束地方政 府的行为和 职能。政 府制定各种 条例、命 令、规定 要 合法, 同时要树 立依法行 政的观念, 真正做到 依法办 事, 杜绝行政超越法 律的 现象。地方政府在 依法行使社会经济 管理职能时, 要做到有法必 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坚决杜绝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意处 置 权, 克服主观 随意性。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 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 经济 合作的背后,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 江、浙、沪根 据自 己的 特色, 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 域取 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 各级 政府对各自区域的 经济发展都偏爱有 加,对自己 区域形成的产业 结构 也是衷心耿耿、不 愿释怀。到目前为 止,江、浙 、沪三地的分工 与 合作仍然相 对封闭, 甚至 有所排斥。
区域经济
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合作机制探析
王威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在中国加入WT 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江、浙、沪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 作不断增多。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公认程度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 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 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2 、区 域内企业 实力不强 , 地方贸易 保护严 重。长三角 地区的企 业, 或者源于 乡镇企业和个体手 工作坊, 或者由外资兴建, 对于前 者, 一 方面, 经营者缺 乏现代化 企业经营理念, 往往局限 于传统经 营模式, 满足 于眼前利益,缺乏将企业做大, 作强的动力和能力, 所以这类企业在经 营 环节 中, 充当加工生产的角色, 而对于品牌、技术这些企业核心能力 不 太重视。对于外资企业, 因为经营年限限制, 一般没有长期经营 的计划, 他们 的目的只是要利用 廉价的劳动力和各 种优 惠政策赚钱, 至于企业 将来 怎样, 并不再考虑范围内。在正常年份, 这些企业依靠提供物美价 廉 的商品, 发展 势头很好, 可是 一旦在如现 在这种经济 萧条阶段, 一 方 面, 目标市场 萎缩, 一方面,受到 贸易保护主义的 干扰, 企业很快陷入困 境。
二、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1 、区 域内合作机制不完善。长三角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划的 事 实, 客观上造成了地区间的各自为政, 对内开放程度远落后于对外开放 程度 。市 场准入方面,地区间壁垒重 重, 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 割 裂。 同时, 各地制定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时缺 少协 调,竞争大于合作。如 在长 三角几个核心城市 中, 它们的 核心产业均是电信 、汽车、材料、 生物 医药工程等, 趋同率达7 0 %以上。
民众 为代表的民间组织, 充分发挥 这些非政府组织参与 决策咨询、舆 论监 督、参与经济社会 活动管理等作用, 逐步向政府 、企业、民间组 织 等利益主 体共同参 与管理社 会事务 的区域公共 管理模 式发展。
(3 ) 切实转变政府 职能。坚持政 府的改革方 向, 还资源于市场 , 还权 于企业, 最终转型为服务型政 府。切实解决政府 对市场直接干预 过多 、过 深,而公共产品和服务又严 重不 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 着力 点转到创造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体制 、政策和法律环境 上来,转 移到 完善 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上来, 真正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 础 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