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案例分析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称社交焦虑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紧张和恐惧。
本文将通过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分析其症状、影响和治疗方法,希望可以对社交恐惧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症状表现小明在面对社交场合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他觉得自己无法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交流,总是害怕被别人评头论足。
每当要和别人交谈时,他就会出现手汗心慌、呼吸急促等焦虑症状,甚至会出现躯体不适,比如头晕、恶心等。
由于对社交的恐惧,小明开始回避与同学的交流,选择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度过大部分时间。
他甚至开始逃课,以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在学术上,他因为逃课而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学习内容,导致成绩下滑,甚至开始对自己的学业产生了怀疑。
在生活上,他因为不愿意和室友交流,导致了宿舍生活的孤独和冷漠。
社交恐惧症还影响了他对未来的期望,他开始觉得自己注定要孤独一生,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治疗方法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我们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以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帮助小明重新建立对社交场合的信心,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小明缓解焦虑,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我们还可以鼓励小明参加一些小团体活动,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增强自信心。
药物疗法也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来缓解其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私自服用。
总结社交恐惧症对于患者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幸运的是,社交恐惧症是可以治疗的。
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结合,患者可以逐渐克服对社交的恐惧,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社交恐惧症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社交恐惧症,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分析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本个案分析了一位大二男生的社交恐怖障碍。
分析了症状形成的各种因素:认知方面、性格方面、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
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心理障碍的治疗。
1、一般资料:1.1求助者人口学资料:刘某男20岁,身高约1.70米,偏瘦。
某专业大二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生子。
第一次咨询是由亲戚陪同来的。
1.2个人成长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出生及发育正常,随父母生活,与同学、邻居伙伴交往正常,性格偏内向,胆小。
母亲能干泼辣,大大咧咧,父亲性格内向老实。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无重大生活事件及人际关系障碍。
自诉在大一时,一次英语课上,不经意抬头间,发现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正微笑着注视自己,他不知不觉心狂跳起来,认为老师也喜欢自己,控制不住地天天想她,经常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上着课甚至想象着与老师发生亲昵行为。
每天盼着上英语课,但又怕上英语课。
对此一直有一种羞耻感和负罪感,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下流。
由于不能专注学习,学习成绩下降,压力加大,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如以前和谐。
一次在宿舍与一位舍友因琐事发生争执,舍友大声吵闹:“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的那点丑事小心我给你说出去”!求助者便疑心舍友说的是自己暗恋英语老师的事。
非常担心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老师和同学会怎么想?从这以后,求助者上课时,就开始紧张,担心同学从自己的脸上发现自己的“丑事”。
上课时不敢抬头看老师,逐渐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发展到有同学在就无法学习,后来看见女生就脸红。
总是担心同学知道了他的事,想象同学对他评头论足,在背后议论他。
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与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有人注意他,他会出现心率加快,手抖,面红,出汗等症状,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抑郁悲观,对前途没有信心,每天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再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住宿舍睡不着,现暂住亲戚家,而且经常逃课。
1.3精神状态:情绪有些紧张不安、焦虑、压抑和自卑。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对社交场合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恐惧。
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甚至影响到其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大学生独立生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以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为例,详细介绍其病情和治疗过程,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对此类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患者简介患者小王,男,18岁,于去年9月进入某高校读大一。
据其家人介绍,小王自小就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恐惧症状。
自从进入大学后,小王的社交恐惧症状逐渐加重,表现出对与陌生人交流的强烈恐惧和焦虑,甚至连和同学之间的简单交流都难以进行。
这种情况引起了家人的关注,并带他前往心理医生处就诊。
病情描述小王在就诊时描述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症状: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他会出现心跳加快、手颤抖、面部潮红、无法正常说话等症状,整个人处于极度紧张和恐惧的状态。
甚至在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课程、活动中,他也会因为无法应对社交压力而选择逃避,导致学业和社交生活受到影响。
小王还表示,自己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很苦恼,但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惧和焦虑。
心理评估在对小王进行心理评估后,心理医生确认了其患有社交恐惧症。
心理医生从小王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发现小王是一个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由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对其要求较高,小王一直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新生活、新环境和新人际关系等各种挑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小王社交恐惧症加重的情况。
治疗方案针对小王的社交恐惧症状,心理医生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王了解自己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和原因,并通过认知重建的方法改变其对社交场合的认知和态度,减少其对社交的恐惧和焦虑。
其次是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并逐步应对社交场合的压力,以达到缓解社交恐惧症状的目的。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许多人都会受到其困扰。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
案例人物是一个大一学生,叫做小明。
小明是一个非常内向害羞的人,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起深入的亲密关系。
在大学里,他常常感到孤单和不安。
他在课堂上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更不用说和他人建立友谊了。
他总是觉得自己会说错话或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因此害怕面对人群。
日常生活中,小明的社交恐惧症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去食堂吃饭时总是选择一个角落的桌子,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共坐。
即使面对熟悉的同学,他也难以完成一个简单的对话。
他常常觉得自己的话不够有趣或有吸引力,担心会让别人觉得无聊。
他选择了尽量少与人交流,尽量减少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除了这些外,小明还有一些生理症状。
他面对人群时会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甚至有时出现胃疼。
这些症状使他更加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社交恐惧症。
为了了解和帮助小明,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他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在心理方面,小明可能有过一些社交方面的负面经历,比如被嘲笑或驳斥。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他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被他人拒绝或嘲笑。
他可能还存在一些社交技巧或自尊心方面的问题。
在生理方面,小明的症状可以归因于自律神经系统的反应。
当他感到紧张或害怕时,自律神经系统会释放一些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出汗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与他的社交恐惧症有关。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建议小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他一起探讨他的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和影响,并帮助他改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咨询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让小明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轻他的焦虑和恐惧。
咨询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技巧的训练和建议,帮助小明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情况。
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小明有希望逐渐克服社交恐惧症,提高自信心,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关系。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强烈的不安、恐惧或焦虑。
近年来,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交恐惧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患者张某,男,18岁,大一新生。
自入学以来,张某在社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
具体表现为:1. 课堂上不敢发言,即使对老师的提问有答案也不敢举手。
2. 在参加集体活动或聚会时,常常选择独处,避免与他人交流。
3. 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出紧张、手足无措,担心自己的言行引起他人的反感。
4. 在网络社交中较为活跃,但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显得较为生疏。
三、案例分析1. 病因分析:结合张某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个性特点,分析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的培养;(2)家庭环境中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3)面对新环境、新同学的压力;(4)对自我评价过低,担心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
2. 症状评估:根据张某的表现,其社交恐惧症已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
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其症状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与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建议张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调整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减轻恐惧和焦虑。
2. 社交技能训练:组织张某参加社交技能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帮助其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与张某的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建议,以改善家庭环境对张某的影响。
4. 药物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以缓解焦虑情绪。
五、治疗效果与跟踪观察1. 治疗效果:经过心理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庭支持等措施,张某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患者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本报告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入学以来,他一直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
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社交聚会等场合,他总是显得紧张不安,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出汗和发抖等症状。
他害怕自己的表现会被他人评价和嘲笑,因此常常选择独自一人,避免与他人接触。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使他无法正常融入校园生活。
三、症状分析小张的症状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他不仅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还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我们发现其症状可能与其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关。
小张从小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父母对他的期望较高,常常对他的表现提出严格要求。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形成了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敏感和焦虑情绪。
四、治疗方法针对小张的症状,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恐惧行为,并引导他逐步面对和接受自己的恐惧情绪。
其次,我们通过暴露疗法让他逐渐暴露于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通过实际的体验来逐步减轻他的恐惧感。
同时,我们还为他提供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能训练,以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不安,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
五、预防措施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首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其次,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信和社交技能。
高三男生社交恐怖症案
高三男学生社交恐怖症案例报告摘要:刘阳(化名),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
两年多以来,该学生与人交往时紧张,讲话时不敢直视对方。
一说话脸就红,像做了亏心事,眼睛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起鸡皮疙瘩,全身都在发抖。
怕别人看出不自然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明知这种反应不合理,却难以自我控制而反复出现,特别是最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痛苦了两年多。
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1、一般情况:刘阳(化名),男,19岁,高三学生,住校,家住农村,父母健在,一个姐姐,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业,经济状态一般。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家住城郊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从小性格内向,怕见生人,特别爱面子,有些争强好胜。
父母对他要求极严甚至有些苛求,尤其是父亲,经常因所谓的错误动手打他。
有一次因放学做值日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贪玩,也不听解释,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他几个耳光,脸上被打的起了红印子,火辣辣的疼。
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怕。
求助者的父母是农民,初中文化程度,思想保守、正统、古板,家规很多,不准求助者和女孩子交往,认为“男女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很容易使孩子学坏走向斜路。
”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求助者很少在外玩耍,也从不和女生交往。
上学时,见到男女学生之间的往来就会很反感。
3、精神状态:衣着干净、整洁,符合年龄特征。
见面说话讲礼貌,多使用敬语,但谈话过程中总是低着头说话,不敢与人对视,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
自己明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但考入高中特别是离家在学校住宿后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时紧张、脸红、心慌、气促,好像全身发抖;自己独处或者与非常熟悉亲密的人(父母,姐姐等)相处的时候无任何反应。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紧张、害怕和不安。
本文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述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紧张和不安,与人交往时容易脸红、出汗,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
他非常害怕与陌生人交流,也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独自一人。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但因为社交问题,导致他在课堂上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失语。
三、症状分析1. 紧张和不安:患者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过度紧张和不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
2. 脸红、出汗:这些症状是患者在紧张情况下出现的生理反应。
3.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些症状表明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在紧张状态下出现了异常反应。
4. 避免与陌生人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这些行为是患者在恐惧心理驱动下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
四、原因分析1. 遗传因素:患者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家庭环境: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较为内向,缺乏社交锻炼和自信心。
3. 学校环境:患者在新的学校环境中不适应,缺乏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
4. 心理因素:患者可能存在自卑心理和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在社交场合中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五、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
2.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应对能力。
3.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4. 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六、治疗效果评估经过一个学期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他能够更自信地与人交往,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他的生理反应也得到了缓解,不再容易出现脸红、出汗等症状。
此外,他还学会了更多有效的社交技巧,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社交恐惧症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
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
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
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
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
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
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
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
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
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
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
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
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社交恐怖症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
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
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焦虑症状,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焦虑和害怕。
这种焦虑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本报告将以一位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为例,对该病症进行分析和讨论。
患者简介小李,男性,19岁,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因父母工作原因在城市生活。
小李从小就比较内向害羞,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
在上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交恐惧症状。
来到大学后,这种症状更加严重,并且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症状描述小李在社交场合中常常出现以下症状:面部潮红、出汗、手抖、心跳加快、说话结巴、思维紊乱等。
他对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不适,即便是跟同学交流也感到很紧张。
在公开场合发言或者做演讲时,他更是焦虑不安,甚至会因此拒绝参与一些社交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避免一些需要与人交流的场合,比如去食堂吃饭,去商店买东西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也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诊断和治疗小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经过心理医生的评估和诊断,被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在确认诊断的基础上,为他制定了相关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采用抗焦虑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心理治疗方面主要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社交情绪和行为模式。
治疗过程中,还结合了一些放松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
在治疗过程中,小李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进展比较缓慢。
主要原因是他对治疗的积极性不够,心理医生在与他的交流中发现,他对改变自己的社交行为和情绪模式缺乏信心和毅力。
他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也比较薄弱,这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李的家人对他的病情并不太了解,他们认为他只是有些内向害羞,并没有把社交恐惧症当作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理解和帮助也比较有限,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源和人力都比较紧张,无法给予小李足够的支持。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引言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时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紧张,并经常出现回避社交场合的倾向。
本文将通过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案例,来深入探讨社交恐惧症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位26岁的年轻职业人士。
他在公司负责与客户进行业务沟通和销售工作,要求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交场合。
然而,他却深受社交恐惧症困扰,对于和陌生人交谈或在人多的场合中发言感到非常紧张和恐惧。
他对自己的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出现口干、手颤抖、心跳加速等身体上的症状。
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他经常回避社交场合,尽可能地规避与他人的交流。
影响社交关系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给他的社交关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他发现自己很难与同事建立起亲密的工作关系,面对客户时也常常表现得笨拙和紧张。
这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发展,还阻碍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他总是回避社交场合,他逐渐与同事们疏远,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工作机会。
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导致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心理健康问题社交恐惧症给小明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在长期的社交压力下,逐渐变得孤僻和沉默寡言。
他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嘲笑和批评,因此宁愿选择独处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突出的心理负担导致他的情绪愈发低落,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开始避免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对他人的关心也变得敏感并且回避。
日益加重的社交恐惧症使得小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孤独和不快乐。
治疗和康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障碍,通过合适的专业帮助和治疗方法,患者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康复。
针对小明的案例,心理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小明逐渐学会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他可以通过与临床心理学家的定期咨询来逐步展开面对自己的恐惧,增强他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第1篇示例: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人际交往造成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个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并探讨其症状、原因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一新生,来自一个小城市。
在高中时期,他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学生,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做事情,很少参与班级活动。
他对于与他人交流感到十分不安,经常觉得自己会说错话或做出尴尬的举动。
在大学的新生迎新会上,小明感到十分焦虑和不安。
当他看到陌生人时,心跳加快,汗水不断涌出,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
他不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总是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别人聊天。
即使有人主动和他交谈,他也会表现得很羞涩和局促不安,很难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上课、实验、宿舍乃至食堂,小明总是感到被别人注视和评判,他害怕和别人交流,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社交场合。
他经常因为参加班级聚餐、社团活动或者做报告而感到极度的不安和压力,甚至做噩梦。
由于无法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小明在大学的生活中感到孤立和失落,对未来感到十分悲观。
症状分析:小明表现出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包括对于与人交往的焦虑、自卑感、社交回避、对他人评价的担忧等。
他的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建议: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社交焦虑是不合理和过度的,教导他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来应对社交场合。
2.暴露疗法:逐渐让小明接触到他害怕的社交情境,通过反复暴露和适应来减轻他的恐惧。
3.药物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辅助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来减轻小明的焦虑和不安。
4.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小明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总结: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患者应及早求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尽快缓解症状,重建自信和社交能力。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1. 概述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极度恐惧社交场合的心理障碍。
本案例报告将讨论一位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病例,分析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
2. 病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自从上大学以来,他面临着社交恐惧症的困扰。
他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担心自己会被他人评价和嘲笑。
在讲台上做报告时,他会紧张到说话结巴,心跳加快,甚至会出现面红耳赤的情况。
他尽量避免与人交流,选择独自一人或与亲密朋友相处,以减少焦虑感。
3. 病因分析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是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小明的情况下,有几个可能的病因:第一,过去社交经历的负面经验导致了他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第二,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成员有类似的社交焦虑症症状。
新环境和新人群的压力增加了他的焦虑感。
4. 症状分析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他会感到紧张、自卑和害怕他人的评价。
在社交场合中,他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面红耳赤、手颤抖等。
这些症状对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5.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选择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2)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来改变他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负面自我评价。
(3)支持和理解: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理解他的困扰并鼓励他勇敢面对社交场合。
(4)社交技巧训练:向他提供社交技巧训练,帮助他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6. 预后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心理障碍,但需要持续的治疗和支持。
对于小明这样的病例,经过综合治疗,许多患者可以显著改善他们的症状,并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更自信和舒适。
恢复过程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的个别情况进行调整和评估。
7. 结论本案例报告讨论了一名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病例,从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常常避开社交活动,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对社交恐惧症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障碍,并为相关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小明,一位25岁的大学生,是一个外表文静内向的人。
他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但在社交方面却备受困扰。
每当面对人群,小明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悸等症状。
他害怕与人交谈,更害怕被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因此,他经常躲避社交活动,甚至拒绝参加一切需要与人交往的场合,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极度恐惧和回避,患者常常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他人嘲笑或批评,因此会极力避免与他人交流。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外貌、言谈举止过分在意,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在社交场合中,他们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颤抖等,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家庭环境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交能力。
同时,社会上对外向、自信的价值观也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加自卑和焦虑。
长期以来的负性体验也会加剧社交恐惧症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社交恐惧症患者,应该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首先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社交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增强自信心。
其次是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中,让患者逐渐适应和克服恐惧,缓解焦虑情绪。
此外,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提供帮助。
首先是理解和支持,不要嘲笑或歧视他们,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
其次是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但不要强迫,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社交恐怖症案例及治疗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社交恐怖症案例及治疗___是一位二十一岁的大学三年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被心理障碍所困扰,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对她的生活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她提出了会面的要求,并希望能够保密,不让别人知道。
心理医生按照约定时间将门敞开,她进来了,神色慌张而羞怯。
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这些毛病导致她很少去社交场所,也很少与人接触。
她曾试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但是效果不大。
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包括研究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正在争取入党,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
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从___的叙述和她与心理医生的面谈经过,心理医生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这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
只要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可以逐渐消除。
治疗方案包括认知领悟疗法和放松训练法。
帮助___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增强自信心,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逐步改善社交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___的症状逐步减轻,她能够更加自然地与人交往,研究成绩也有所提高。
第二次会面时,心理医生首先对她进行了原因分析。
他指出,她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她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此外,她父母对她的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也使她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她的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在少年时期,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面心理印痕。
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面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本文将通过一个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来介绍该疾病的症状、原因、影响和治疗方法。
患者简介:小李,男,19岁,大一新生。
他高中是一个非常沉默内向的学生。
他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过恋爱经历。
在家里,他和父母交流也很少,总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在大学刚开始时,他觉得很孤独,很难和宿舍的同学交流,上课时也不敢举手发言。
他觉得自己和别人总是有隔阂,容易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偶尔出现心悸和手颤的症状。
症状:小李的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对与新人交往和社交场合的恐惧。
在面对陌生人或者和人交流时,他会感到紧张、害怕和自卑,害怕被别人批评或嘲笑。
他还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如心悸、手颤、出汗等。
他总是避开社交场合,拒绝和他人交流,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非常有限。
原因: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等。
在小李的个案中,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孩子,家庭教育也比较保守传统,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交的恐惧和回避。
社交恐惧症也可能与脑化学物质的失衡有关,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导致对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过度。
影响:社交恐惧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学业方面,患者因为躲避交流和社交,会错过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患者会因为害怕社交而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人际关系的支持和情感的满足,导致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生。
治疗方法:针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可以选择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反应,来缓解焦虑和恐惧。
心理咨询和支持性治疗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提高社交技能,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心他人评价、害怕尴尬和担忧被否定的一种焦虑障碍。
下面是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描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经历以及咨询师给予的帮助。
案例:患者小明(化名),二十五岁,大学生。
小明一直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十分不安,与陌生人交谈时会紧张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甚至会出现言语不连贯的情况。
他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自己的话题会让别人觉得无聊或尴尬。
在学校里,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而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这种持续了数年的社交恐惧症状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的社交恐惧症是源于他年少时的一次尴尬经历。
他记得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他突然紧张起来,脸红如血,发抖不止。
当时,他的发言忘词了,全班都在嘲笑他。
自那以后,他对社交就感到畏惧,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以免再次遭到尴尬和嘲笑。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与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咨询师了解到小明对社交的恐惧主要是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害怕被拒绝。
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小明理解他的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目标。
首先,他们一起探索小明的自我认知,并试图改变他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消极思维。
咨询师鼓励小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咨询师引导小明通过渐进式曝露的技术来面对他的恐惧。
他们从一对一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小组对话,最后尝试参加社交活动。
这样的慢性疗法帮助小明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了他的不适感。
另外,咨询师提供了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
小明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感。
咨询师还建议他通过积极思考来应对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尴尬的时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病例,探讨其病情特点、症状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评估。
这位大一学生名为小明,来自一个小城市,对于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在进入大学后,他发现与陌生人交流时会感到极度的紧张和恐惧,无法主动与同学建立联系,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他常常因此感到孤独和沮丧,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主要包括害怕被别人评判、害怕出丑和害怕尴尬等,这些症状导致患者避开社交场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和焦虑。
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预后评估显示该患者有良好的康复潜力,但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支持。
通过本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交恐惧症的特点和影响,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字数:278】1.2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社交恐惧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该病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交恐惧症对个体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该学生社交恐惧症的具体症状表现,探讨其在学习和社交中的影响;2. 探讨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3. 对该学生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4. 展望未来,探讨社交恐惧症研究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病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一学生,来自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家庭。
他性格内向,平时不太善于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独自思考和阅读。
在上大学后,他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明显不如同学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开始担心被人排斥和嘲笑,因此避免参加社交活动,也很少和同学们交流。
社交恐怖症案例精神分析解析
社交恐怖症案例精神分析解析案例1、小吴,女,34岁,职员,上初中时,喜欢一位男同学,高大帅气,且学习成绩很好,但自己长相普通,成绩平平,所以很自卑,不敢向对方表白,甚至不敢和他说话,平时遇到他就紧张,有这位男同学在场的场合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不自然,逐渐发展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感到不自在,尤其是在一群人面前走过时,感觉到大家都在注视着自己,常紧张得不知道该迈哪一条腿,眼睛盯着地面,不敢看任何人,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上课时也不敢主动发言,被老师叫到时非常紧张,感到自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
之后逐渐去其他公共场合时也紧张,如坐公共汽车,老觉得别人在盯着自己看,很拘谨,不敢看任何人,十几分钟的路程感觉象好几个小时那么漫长。
为此不敢出门,能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也不愿与人交往。
这样一直持续至今。
2、小李,男,19岁,大一学生。
上高中时,同桌很喜欢在上课时小声回应老师讲课的话,这让他很反感。
曾经和同桌沟通过几次,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回应老师的话,但同桌答应后,仅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就旧态重萌。
自己也不好意思老是说他,就通过咳嗽、动肩膀等动作暗示同桌,希望他能收敛一些,但同桌似乎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暗示,依然如故。
这让他很生气,感到同桌在故意气他,于是自己更加频繁得做这些动作,同时又觉得后面的同学都在盯着他看,觉得大家都能看出他做这些动作很做作,不自然,同时觉得别人的咳嗽或动胳膊等动作都是针对他的,暗示他们不喜欢他,所以就很关注周围的同学有没有人做这些动作,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成绩下降。
后又逐渐发展至外出到公共场合,如坐车、去医院里甚至在家里,每当别人有咳嗽、清嗓子等声音或动动胳膊等时就觉得是针对他的,虽然自己也知道他们可能不是针对自己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这种想法,而且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不适当的,很担心别人的看法,为此很痛苦,不敢去上课,也不敢去其他公共场合。
病理心理机制社交恐怖症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
[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分析一位病休生的综合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心理治疗方法
[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分析一位病休生的综合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心理治疗方法【1、1】案例表现:根据病人临床特点,在一定心理原因下起病,病程5年,主要表现为对同学、老师等人际交往恐惧,并伴回避行为,根据“cl一90”、“lcd一10诊断为学校恐怖症。
病人是重点中学初二女学生,14岁,主因长期(近1学年)以病逃避到学校上学,体检未发现器质性生理病变。
病人是在母亲因病去世后,因一次感冒发烧,恍惚看到母亲站在门口跟她讲话。
自此,病人多次出现幻视、幻听,感到紧张、害怕,非常敏感,出现恐怖心理。
后又因同学的一次失约,她认为同学看不起自己,连老师课上批评同学也认为是针对自己,从而拒绝上学,出现头痛、失眠、恶心、腹泻等不适症状。
病人将自己锁在北屋,一天有时只吃一顿饭,不见任何人,包括父亲。
屋内布满了灰尘,鞋、衣物等乱扔在地上,好像许久无人住。
病人则自己躺在靠南墙的、由长沙发口对着墙搭成的两边高中间窄的“床”里。
家庭环境:父亲是中专老师,中年得女,因此对病人期望高,非常溺爱病人。
父亲年过6旬,与病人年龄、相貌悬殊,病人系其养女。
生活史:病人自小要求上进,小学、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智力较好。
生活朴素、作风正派,病人平时好强,要面子、害羞、敏感。
身体健壮,身高1、65米,体型匀称,发育正常,月经13岁初潮,规律。
病人自小随母亲生长,对母亲非常依赖,感情较深厚。
父亲平时一人在外工作,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对于病人的日常关心与照顾较少,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很亲密,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
【1、2】问题表现:症状本身使内驭力得到异常释放,(原发性获益)有助于症状的固定。
病人害怕见到已逝母亲的影像,是由于当母亲去世后,因不能承受失去母亲的孤独无缘,在她生病、发烧时,出现幻视幻听;后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敏感,当同学失约时,老师上课批评同学时,她泛化为对所有人的恐俱。
加之从不与父亲沟通,心中的郁闷得不到及时排解,从而形成了学习恐怖症的病症。
【1、3】原因分析:诱发事件:母亲因病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周梅 华(9 5 ) 女 , 16 一 , 山东文登人 。讲师 , 士 , 硕 主要从 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研 究。
7 6
周梅华 , 沙登 阁: 交恐 怖症案例分析 社
21 00年第 2期
回避 与人交 往现象 , 人多 的场合 紧张 、 自在 ‘ 在 不
7 病 因分析
一
考上大学后 , 习 同样很 努力 , 一直很 好 . 因经 学 成绩 但
济条件所限 , 生活很节俭, 穿戴很朴素, 时常感到很 自卑. 她和同寝室的同学沟通很少, 觉得 自己的事跟别人讲也没 有用 , 只能让别人可怜、 看笑话. 她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
为 , 一想 到 自己的毛病 , 但 就非 常绝 望.
7 1 生物 性原 因 .
5 诊 断 结果
() 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 首先 , 来访者有 主动求治
的意识 , 自知力 完整. 次 , 其 来访 者对 自己内心 的 困扰有 外 在 的痛 苦表 现 , 明内在 的精神 活动 与外 在 的行 为 表现 是 说
一
青少 年学 生性 意识 已经觉 醒 , 故对 性信 息或 性刺 激非 常敏 感 . 当与异性 目光 相 对 时 , 意 识 和 性 冲动 可 能 同时 性 被激 发 出来 . 由于 害怕 对 方窥 探 自己心 中 的秘 密 , 但 因而
作用不大 .后 来她哭 诉说 , ” 这个怪 毛病严重影 响 了她 各方
因被撤了职 , 时常借酒消愁 , 乱发脾气 , 李敏常处在恐惧之
中. 变故 引来一 些人讥 讽 的 目光 和冷 言 冷语 . 了给 家里 为 争 气 , 敏拼命 学习 , 别 的同学穿 戴 比她好 , 李 看见 家境 比她 好 , 虽装 着若 无其事 、 她 很开 心 , 内心 很难 受 , 不如 人 但 有
现了. 无论和同学还是和老师说话 , 她都紧张, 特别是在上 课发 言时 , 更是 紧张 、 出汗 、 哆嗦. 腿 在餐厅 吃 饭时 , 觉得 老 别人在看她 , 不敢与别人的眼睛对视 , 总是匆匆忙忙吃完 饭就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 她有意识地躲着同学和老师, 班 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找借口避开 , 心里很烦躁、 很痛苦。
4 观察与 了解
来访者在咨询过程 中有害怕被注视 , 说话紧张、 不知
所措 等症状 . 同时 , 了解 , 访 者 与 同学关 系 紧 张 , 在 经 来 存
长, 她都紧张.
上大学后 , 开始时还 好 , 时间一 长 , 的这个 毛病 又 出 她
收稿 日期 :0 9—0 20 9—1 8
发育正常 ,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 在家排行老 幺, 上有父亲、 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 母亲去世较早 , 家族无精神病史.
一
2 来访者 主诉
“ 我觉得我有毛病 , 不敢看人 , 跟别人讲话时紧张、 出 汗, 腿发抖. 我不愿与 同学来往, 最怕接触男生 , 只要有男 生出现, 我就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 上课时不敢看老
3 个 人成 长史
李敏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 从小内向、 胆小, 父母很传 统, 家教较严. 父亲原是矿上一名科长, 家里经济条件也不 错. 在李敏十六岁时 , 母亲得了一场病 , 为治病 , 家里的积 蓄花光了, 但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 而这时, 父亲因工作原
师, 常常因为害怕, 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自己曾力 图克服这个怪毛病 , 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 图书, 按照社 交技巧去指导 自己; 用理智说服 自己, 用意志控制 自己, 但
的感 觉.
面的发展 : 学习成绩下降, 交往失败, 同学们说她清高. 我 “ 心里很痛苦 , 我觉得我是个怪人. 真不知道该怎样办? ” 经过慢慢引导 , 分析与别人说话时紧张的起因 , 她迟
疑地说 起 一件 往 事. 一 时 , 访 者 放学 回家. 到 楼 下 高 来 走 时, 经常有 一同单元 的男 人 盯着 她 看 , 她往 储 藏 室放 自 从 行车 到她上楼 , 直看 着她 . 一 她非 常 害 怕 , 总是 低 着 头. 这 件事她没 跟家里说 , 感觉那 人居心不 良. 那 以后 , 但 从 再见 到这个男 人 , 就更加 害怕 、 她 紧张. 虽然此 事 因搬 家 而告一 段落 , 但随着 时光推移 , 渐地发展 到无论男 女 看她 , 间 渐 时
周梅 华 , 沙登 阁
( 东水利职 业学院 学生处 , 山 山东 日 262 ) 照 786
摘
要: 社交恐怖症 , 又称社 交焦虑症 , 是一种影响到 了患者 正常生活 的心理 疾病。在 对一名 来访 者进行
咨询的过程中, 运用认知疗 法, 启发来访者对这一心理 疾病 的形成原 因有 所领 悟和认识 , 再用 系统脱敏 疗 法逐 渐减轻来访者与人交往时的羞 怯、 紧张、 恐惧感。最后 , 完善来访 者个性 , 建立 良好 人 际沟通模 式 , 促进 全 面发
展 , 到 治愈 的 目的. 达
关键 词: 社交恐怖症 ; 认知 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中图分类号 :8 8 8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4— 28 2 l }2 0 7 17 5 4 (o o o — 06—0 4
1 基本 资料
李敏( 化名) 女,9岁, , l 大学一年级学生, 身体健康 ,
第 2 卷第 2 0 期
Vo . 0 No 2 12 .
四川文理 学 院学报
S c u n Unv ri fArsa d S in eJ u n l ih a ie st o t n ce c o r a y
21 0 0年 0 3月 Ma.0Fra bibliotek r 2 l
社交恐怖症案例分析
致的. 再次 , 来访者主诉和资料反映出, 其个性是稳定
像做错事情一样 , 总想办法躲开, 以至于由害怕一个异性 而扩展到害怕所有异性. 【 而李敏正处在这个敏感期 , 2 加 之在遭遇楼下事件的时候 , 正值月经初潮 , 因而感到紧张、 心慌意乱、 面红耳赤. 再后来发展到别人看她 , 也十分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