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1.1声音是什么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1节“声音是什么”。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具体教学章节和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提高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鼓、锣等)、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4.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5.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设计思想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
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
●教学资源
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探究声音的产生用摩擦、搓揉、指弹等。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1.1声音是什么教案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设计:1.1 声音是什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区分;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锣鼓、尺子、塑料管、泡沫球、布料;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报告册。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和特点;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扬声器、锣鼓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使用塑料管、泡沫球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4. 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使用尺子、布料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电话通讯、噪声控制等。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区分;2. 活动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电影、通信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 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因此,我选择了扬声器和锣鼓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亲眼看到和感受到声音的产生过程。
2. 重点和难点解析:声音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通过生活经验和例子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举例:在百米比赛时运动员是听到枪声再出发吗?
如何测量声速。通过速度公式,通过比值得到;可以运用听到回声的时间进行测量。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为340m/s,水中的传播速度快于空气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举例:在很长的一根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能听到几下声音,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课题: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纸、尺子、橡皮筋、笔帽等),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①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与讨论、得到初步的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动。
(2)液体传声教学
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密封于塑料袋中,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三:液体能够传声。举例:钓鱼最忌讳有人在旁边说话或者走动,这是为什么?
(3)真空能否传声
演示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悬挂在广口瓶内,满满抽出瓶内空气,声音将如何变化?(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弱,说明了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弱)引导推理得到结论三:真空不能传声。(提问:为何要悬挂于广口瓶内?)举例: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流吗?为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活动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相关特性。
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细线、泡沫球、玻璃杯、水、尺子。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将扬声器连接到音响,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变化。
(2)让学生用手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3.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让学生拿气球,对气球说话,感受声音在气球中的传播。
4.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1)用尺子敲击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泡沫球接触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观察泡沫球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5. 实践环节:声音的特征(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声音特征的区分和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物理八年级1.1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
第1节、声音是什么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难点是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测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和塑料杯,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和声音计。
学具包括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概念。
我会拿起一根尺子,轻轻拨动它,让学生听它发出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学生,他们能告诉我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测量声音的特性。
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气球,同时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用工具来测量声音的特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我会强调物体振动的重要性。
对于声音的传播,我会强调介质的作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声音的测量,我会介绍声音计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测量声音的强度。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能量。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研究声音的回声现象,或者探索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经验来感受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的直观感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声音是什么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生:……师: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那么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4、[归纳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音叉、玻璃缸(铁棒),水槽、衣架、锣、鼓、细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二、新课讲授
总结: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师:请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师:请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支持上述观点?
指导学生阅读声波
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
师:上述现象说明Biblioteka 什么?师:那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呢?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情意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
4、声速
5、声能
6、小结
7、作业
上课前出示:锣、鼓、音叉,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师:以一张纸为例,同学们有多少种方法能使它发出声音?
师:刚刚纸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纸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3.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进行分析,如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人耳听觉范围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听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尺子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桌面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从而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特殊的声音现象,如回声、超声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到20000Hz。
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物体时,物体会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明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缘故,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四】教学资源
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五、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们用细线吊着挂衣架或钥匙在桌边轻敲,一次在空气中听,一次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来听。
两同学一组,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师;这个声音是由笔帽的振动产生的还是由气体
生1:人说话、唱歌,小鸟呜叫,蝉呜叫,许多动物。
生2:机器,收音机,拍打桌面等。
生3:抖动纸张可以使纸发出声音,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可发出声音,敲击笔帽可发出声音,敲击水杯可发出声音。
生4:纸不抖动就不产生声音,物体不敲打就不产生声音。
生5:正在振动的橡皮筋,用手捂住它,使它不振动,它就不产生声音了。
生:因为水能传声,会吓走将要上钩的鱼。
生齐答:能
生齐答:因为固体、液体能传声。
生齐答: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
教后记
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什么?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用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教师分别找学生演示并说明
师: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生6: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备课
的振动产生的?
师: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帅;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振动现象,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我选择了扬声器、话筒和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直观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3、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及超声、次声。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发声现象,能描述归纳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声速表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声速的特点,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生感受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陶冶情操。
2、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执着追求,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声音产生条件和传播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音叉、铁架台、鼓、纸屑、喇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先来播放一段视频,同学来看看和听听。
师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带风景优美的画面),让生感受声音。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和传递情感的主要渠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知识:第一节什么是声音。
二、探究新知:1、声音的产生:(板书)(1)过渡:刚才我们听到的美妙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学生感受:师:这张纸现在在发声吗?(没有)你能有哪些方法让它发生?(折、吹、弹、甩、揉等)学生手摸自己的喉咙并说话,感受手的感觉(发麻)。
播放动画、用喇叭播放音乐,观察喇叭的纸盆。
观察音叉的振动;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下(发麻),之后音叉靠近小球、师提示这是一种放大效应,便于我们的观察,也是物理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发体的共同特征: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抽一位学生到台上打锣,然后按住锣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还有声音吗,说明什么?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板书)(4)了解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教师出示PPT,演示一些乐器和动物的发声,并请学生找出它们的发声部位,同时进一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声波具有能量【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 1.1探究声音的产生:器材: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或其他的一些物品)问题:你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分组实验:把尺子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拨动露出桌面的部分,尺子发出声音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各小组汇报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波”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 内容完成下列各空: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在中传播最快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观看视频了解声能。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教学难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三、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new)
(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会利用声速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回声现象,知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4、了解声音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声音的传播,声能。
教学难点:声波,利用声速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奶粉罐、打火机、蜡烛、土电话、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声音是怎样产生。
2、声音是怎样传播。
板书课题:一、声音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声能:活动1:图1—5水波观察水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2:图1-6弹簧中的疏密波观察疏密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3:图1—7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通过类比推知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知道声波的概念。
问: “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声波的传播引起人耳鼓膜强烈振动,因而产生声音响度大耳膜有被震破的感觉,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评价:声速较快,传声时间较小,而人有一定的反应时间,这会使时间测量的误差太大A、只能听到出发时在音乐会上听到的那个声音B、仍能听到音乐会的演奏C、认为音乐会已经停止演奏了D、以上说法都可能(三)、回声现象及其应用知识介绍:(阅读课本P27)(回声现象辨别:1空旷房间内喊一声有嗡嗡声与大钟敲一下有嗡嗡声;2对障碍物喊一声听到两次声音和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区别。
)应用:回声测距;回音壁1、要想能辨别出回声和原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多远?2、某人站在两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喊一嗓子,在0。
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40m/s,求山谷的宽度。
3、把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返回海面,共经历2秒,设海水中的平均声速为1500米/秒,则该处海深___________米.⊃; 新问题: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弯折?(声音的折射——速度大的介质中的角度大)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是夜半?“顺风而呼,闻者彰"的原因是什么?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五、教学后记:声音是什么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
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
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
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
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WWW . 1.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
B 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
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