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声音是什么-两课时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2(苏科版八年级上)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是初二学生起始学科,“声现象”作为教材中现象篇的第一章,是因为它与生活联系紧密。
这也导致学生接触这一章节时更易接受。
但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谓教会学生研究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
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研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部分同学往往会感到物理与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四、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资源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
七、教学过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第1节 声音是什么(一)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过程一、提前候课,了解学情二、引入新课,揭示目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大家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三、预习检测四、新课研讨(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几种方法使一张纸发出声音?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然后进行回答。
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让学生进行探究:(1)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然后发出声音,手指有什么感觉?(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然后敲击鼓面,观察现象。
(3)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你有什么感觉?在探究后,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教师介绍什么是声源?强调“正在”二字,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演示图1-2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两次听到声音的区别并对其原因进行猜测。
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 演示图1-3所示的实验,并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演示图1-4所示的实验并总结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交谈的?——通过无线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教师: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五、课堂检测六、课堂小结七课堂作业八、预习布置。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区分它们。
3.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音乐、噪声等,感受声音的特色。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特征和传播原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实验报告: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1. 教材练习题答案。
2. 实验报告答案:观察到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了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内容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量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传播中的作用;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准备音叉、钢尺、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铁衣裳架、真空罩、两用打气筒、水、塑料袋、手机.活动内容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创新点【活动1】:教师敲音叉、敲桌子产生声音。
【活动2】借助教学工具和学生身边的现有工具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活动3】借助教学工具,感受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声音.【活动4】一、课堂引入:明朝顾宪成有这样的一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里的声音我们是可以听得到的,还有一些声音是听不见的,但都可以传递信息或能量。
其实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
声音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提问】:请问你对声音这一现象还存在哪些想问的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又是怎么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不需要速度?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活动2】:试一试:纸、橡皮筋、笔帽、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特别?想一想:①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做一做:讲话时,摸一下自己的喉咙有什么感觉。
观察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怎样?【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3】:议一议,思考一: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思考二: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思考三: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晃动水瓶发出声音,把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也可以发出声音)【归纳】:1. 、、都能发声;停止,发声也停止。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苏科版八上物理 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课时: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波具有能量。
4.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5.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的一章——声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下声音是什么?二、新课讨论1、探究声音的产生首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并发出“啊~”的声音,并请同学们说出手有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肯定会回答道:手感觉到在振动,接着请同学回答当我们的不再说话的时候,声带在不在振动?同学们肯定回答:不在振动。
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那么谁可以告诉我这些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接着请同学们观察一个音叉的实验敲击音叉发出声音,那么说明这个时候音叉在怎么样?学生说在振动。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呢?学生说可以用手摸,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敲击音叉后我们可以将音叉慢慢的接触水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水花溅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同学们说说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学生会回答: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不发声的物体不在振动。
接着请同学们看书上P8的填空。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声音是什么-两课时
一、声音是什么(1)【教案类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复备时间】月日【复备教师】【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班级】八()【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向开放性和独特性方向发展。
3.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学习难点】1.采用转化的思想显示微小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器材】纸、橡皮筋、笔帽、杯子、水、音叉、绳子、衣架、乒乓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再播放鸟鸣声,蛙叫声,狗叫声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声音是我们进行情感交流、愉悦身心、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
二、目标展示:三、预习导航:四、互动突破:(一)声音的产生条件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做一做:1.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有什么感觉。
2.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例如:1.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瓷的振动发出的。
2.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子中的空气振动引起的。
3.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水的振动引起的。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活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1.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2.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
3.分组活动:A.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两次声音是否一样响?B.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搭档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声音吗?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搭档敲打,此时你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3.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声音的定义; 2. 声音的产生原因; 3. 声音的传播方式; 4. 声音传播的速度。
四、教学准备材料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黑板、粉笔;3.实验用的水杯、铃铛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图片或物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引入新课A. 声音的定义在黑板上写下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被人耳听到的。
”解释声音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B. 声音的产生原因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可以用水杯和铃铛进行实验,让学生敲击水杯和铃铛,并观察声音的产生。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C. 声音的传播方式在黑板上画出声音传播的波动方式。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的振动传播。
D. 声音传播的速度通过实验展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敲击铃铛的方式,让学生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和距离,然后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3. 深化理解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 声音为什么需要介质传播? 2. 介质对声音传播有哪些影响?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异吗?4. 活动与实践A. 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学生在教室中选取一个指定位置,其中一人用力敲击桌子或其他物体发出声音,其他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观察完毕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操场上设置起点和终点,由两名学生同时敲击铃铛,并记录时间。
一名学生在终点接收到声音时停止计时,另一名学生在起点停止计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难点是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测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和塑料杯,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和声音计。
学具包括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概念。
我会拿起一根尺子,轻轻拨动它,让学生听它发出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学生,他们能告诉我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测量声音的特性。
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气球,同时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用工具来测量声音的特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我会强调物体振动的重要性。
对于声音的传播,我会强调介质的作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声音的测量,我会介绍声音计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测量声音的强度。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能量。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研究声音的回声现象,或者探索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经验来感受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的直观感受。
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上《声音是什么》教案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xYzKw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优中考网xYzKw]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概念;2.导入新课学优中考网xYzKw](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探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xYzKw(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学优中考(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学优中考(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7.课堂练习:(1).教材P10 WWW . 1. xYzKw(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A 声音被手挡住了B 声音被手吸收了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学优中考(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学优中考xYzkW。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3.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进行分析,如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人耳听觉范围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听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尺子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桌面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从而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特殊的声音现象,如回声、超声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到20000Hz。
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物体时,物体会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
教学课题:声音是什么教学时间(日期、课时):教材分析:重点: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使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形成思维的形式向开发性和独特性发展。
教学准备纸、橡皮筋、笔帽、杯子、水、衣架、细绳、音乐芯片、广口瓶、抽气机、弹簧、音叉、点燃的蜡烛、收音机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意见:教学应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多方位认知。
资料:《物理教学参考资料》、《物理教师教学用书》页边批注页边批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活动1.1 探究声音的产生(师)怎样让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发出声音?(生)纸:弹、搓、撕……橡皮筋:弹、咬……笔帽:弹、吹、掷……水:倒、泼、洒、搅……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活动1.2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师)“细绳衣架”实验“水中铃铛”实验“芯片真空”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师)演示水波、弹簧波,过渡到声波四、声速(师)猜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举例证明(生)……(师)百米赛跑时,先看到远处发令枪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或同时?(生)……结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生活物理社会”——声能声音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
板书设计页边批注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四、声速:340m/s (空气)五、声能:声音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
作业设计P11 WWW 1.2.3.4.5教学反思课堂调动学生兴趣因应人而异;评讲习题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水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讲解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声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有关响度:振幅有关音色: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钟时,钟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去。
在空气中说话时,声音也会通过空气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声音变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是什么教案2 苏科版
[教学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 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测量声音的速度。
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呢?
选择设计中的最佳实验方案,带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分好小组(4人一组),安排组长,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指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
3、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水中约1500m/s
做实验前看书,并猜想结论。
实验后,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屏显:声音也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
学生回答:( ……)
教师小结,应用举例产量;
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
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先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
钢铁中约5200m/s
四、巩固练习 :
⑴拔动琴弦,琴发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⑵击打音叉,小球振动说明什么问题,
⑶敲响音叉A,音叉B 也会发声,靠在音叉B 旁边的小球会被弹起,你能说明原因吗?
五、课后作业
WWW 1、3题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 动手实验 ,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声音是什么》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一、声音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传播速度。
【难点】声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声音是一种波[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引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
但是人眼看不见。
[演示]图1-7实验[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学生分析总结:不一样;需要测量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时间;测量工具:皮卷尺和秒表。
[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用皮卷尺量出一段300m以上距离,当站在终点的人看到起点发令枪冒烟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听到发令枪声时,按停秒表,读出时间,算出速度。
[点拨]师: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s。
[小结归纳](板书)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声波具有能量【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 1.1探究声音的产生:器材: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或其他的一些物品)问题:你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分组实验:把尺子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拨动露出桌面的部分,尺子发出声音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各小组汇报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波”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 内容完成下列各空: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在中传播最快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观看视频了解声能。
苏科版物理八上1.1《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上1.1《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强、操作性高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发现声音、了解声音。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认识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3.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各种发声玩具、气球、纸杯等;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我带领孩子们做“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让他们闭上眼睛,通过听到的声音来猜测我手中的物品。
2. 发现声音: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并尝试自己动手产生声音。
发声方式,并记录下来。
4. 分享发现: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大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实验过程。
5. 声音的传播: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科学现象。
同时,我也计划开展更多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触到声音这个概念。
2. 发现声音: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不久,所以在实验探究时要指导的细致一些。
本节教材中涉及了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其中频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应该创设出学生熟悉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能够且容易理解。
另外,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我认为响度比音调在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容易理解一些,知识的处理上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更为合理。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已有的认识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对音调和响度两个特性总是容易混淆,也总把影响因素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我认为在课堂上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和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理念】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参与游戏、自主探究等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自主探究体验并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有效问题为主线,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情境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游戏声高“大战”让学生掌握“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其中游戏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转转”和“换换” 让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同时掌握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女子十二乐坊视频播放让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通过游戏声高“大战”学会转换法和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学生自带部分乐器表演及即兴声乐表演提供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骨传导知识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学习他好学上进、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区分音调与响度。
●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鼓、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转转”和“换换”、铁架台、气球、梳子、瓶子、橡皮筋、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吧!注意眼耳并用,听完后用形容词描述听到的不同声音(播放视频女子十二乐坊表演片段)生1:声音大小不同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
生4:声音强弱不同生5:…………将学生回答的词语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1.2 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二、新课教学(一)知识点击: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音调、响度和音色表示声音的不同特性并板书。
1、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乐音的特性: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色:表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不同感觉的声音。
提问: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
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请学生眼耳并用观察视频中的小棍碰触转速逐渐变大的自行车轮上的辐条时小棍的振动并仔细倾听声音的变化,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学生1:振动的快慢不同学生2:速度越大声音越尖学生3:速度越小声音越细学生4:音调可能与振动快慢有关…让三位同学上讲台,两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两端将一段橡皮筋拉直,另外一位同学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拨动橡皮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橡皮筋两次振动有什么不同?学生1: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学生2:用较大的力时振动幅度大学生3:用较小的力时,振动幅度小学生4:用较小力时听到的声音小学生5:用较大的力时听到的声音大学生6:响度可能与振动幅度有关由此,学生猜想原来声音的响度可能和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音调的不同可能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教师总结并板书:3、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物理学中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符号是Hz。
从而引出问题:振幅和频率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二)游戏:“声高大战”────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两组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鼓、“转转” 、“换换”、铁架台来使“转转” 、“换换”弹跳地尽可能高。
比赛规则:1.要求“转转”、“换换”弹跳高度逐渐增加2.要求小组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动作有连续性3.要求小组成员间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前后走动,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观察。
请学生将游戏中看到的游戏中听到的讨论交流生1:声音大小不同。
用力敲鼓,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声音强弱不同。
用力敲鼓,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3:我走到教室后面听到的声音小,走到教室前面听到的声音大。
生4:轻轻敲鼓时声音小转转”、“换换”弹跳地低;用力敲鼓,声音大,“转转”、“换换”弹跳地越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并板书:4、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响度还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距发声体越近,声音越集中,那么声音损失就越少,响度就越大教师问:你是怎样知道鼓面振幅的大小的呢?学生答:“转转”、“换换”弹跳高度越高,说明鼓面振幅越大。
评价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换法。
教师介绍: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和可见、易见的现象一定是有相关性);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难测准的物理量(根据它和其他量的关系)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活动: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设计并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探究一定让学生真探究)【成果展示与总结】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
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方案示例:生1: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
生2:用相同的力敲装水量不同的几个烧杯。
生3: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并拨动(注意保持振幅不变)生4:用硬卡片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的齿生5:用笔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实验室的试管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学生展示:(由于学生物理语言较弱)将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写在纸上老师选几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正好展开学生互评,教师评价6、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让有声乐方面特长的学生分别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
学生举生活实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给水壶灌水视频播放再次让学生理解和巩固频率语音调的关系明确: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五)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游戏:1闻其声知其人播放音频: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2耳朵“辨”乐器。
播放录音:梁祝1(小提琴演奏)、梁祝2(古筝演奏)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让带乐器的同学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同一片段,让大家再次感受音色的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同一个人的音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
三、课堂小结幻灯片展示,以表格形式总结复习本节课内容。
四、课堂练习:1. 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不是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很大。
3.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你仍能分辨出熟人的说话声,是因为每个人的不同。
4.女同学说话的声音通常比男同学“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的缘故。
5.小明的二胡断了一根细琴弦,他用一根粗弦代替后,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将()A、保持不变B、变高C、变低D、无法确定6.节日庆典用的鼓,是将鼓皮紧绷在一个圆形木箱上做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皮绷的越紧,响度就越大;B、鼓皮绷的越紧,音调就越高;C、击鼓的力量越大,响度就越大;D、以上说法都对。
五、课外知识拓展: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请你想一想,我们挠脑袋时,吃饼干时,刷牙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传进大脑的?有没有感觉到这些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其它途径直接传入大脑的?对,这就是通过骨传导原理所听到的声音。
据说,生活在海洋里的蛇是通过下颚骨获取在水中声音的振动然后传到耳朵;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指挥棒,另一头放在钢琴上,通过指挥棒把钢琴所发出的声音转入听觉器官,这些都是骨传导原理。
我们已经在无意识当中亲身体验着它们。
教师通过骨传导知识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学习他好学上进、身残志坚的精神。
六、音乐欣赏:欣赏男低音John Denver与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体会音调的高与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学习七、布置作业:1、课本P15第1、2、3题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或水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