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质过程。
-地壳的特征: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不均,沿海地区较薄,山区较厚。
-地幔的特征: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半固态岩石层,温度较高,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简短介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圈层结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地球圈层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视频:播放一些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演示、实际环境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5.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题型:请说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
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知识小结
梳理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课堂练习
展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学生练习,并回答
提高学生对内容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课程环节中应该注意教师高质量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把握上课节奏,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平铺直入
3、在案例和试题的选择上应尽量向高考的要求靠拢,突出在情境教学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延伸升华
让同学列举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落实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教师点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各章中对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进行深入了解。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我们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课程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2.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3.结合资料及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4、通过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产生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整理和完善思路,增强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把过渡到通过地震波的反馈来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引导规范学生读图1-18,比较横纵波的不同及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波速的变化。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2.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3.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2.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3.掌握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2. 教学要求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3.学生能够掌握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
2. 教学难点1.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常见地质学词汇和基本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和现象,探究地球构造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环节在上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上课时,通过提问和小测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前所掌握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学习内容讲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将为学生讲解有关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操作环节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构造和圈层结构的特性。
这里,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实验:1.制作地质样品,并观察矿物的成分、形态和结晶大小等特征。
2.制作球形地质样品,通过加热和冷却等操作观察地质样品的变化,以此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
4. 总结与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得到更充分地团体合作和积极思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建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教学提纲及课时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2.地震波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2.地幔3.地核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2.导入情境创设建议本节主要内容为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可以选用电影《地心历险记》作为视频素材,剪辑电影片段作为课堂引入。
3.情境问题设计建议针对上述导入情境,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若有一条隧道通向地心,沿途地层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会有什么变化?②随着深度的不同,隧道内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③是否可能存在这样的隧道?为什么?4.教材“活动”建议——P23探究——【活动内容】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探索的难度,为之后介绍将地震波作为工具“透视”地球内部结构做铺垫。
【活动建议】第一问教师可请多名学生分别回答。
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目前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可以指出,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此导入本节内容。
【参考答案】1.略2.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P27活动——【活动内容】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
【活动目标】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结构进行类比,便于学生记忆。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各圈层的结构。
【参考答案】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
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最新版本高中地理目录(2019年人教版)
最新版本高中地理目录(2019年人教版) 最新版本高中地理目录(2019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历史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单元小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单元小结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第三节海水的运动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单元小结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节地貌的观察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单元小结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第二节土壤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单元小结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教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单元小结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单元小结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单元小结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问题研究:实体商店何去何从?单元小结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问题研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单元小结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单元小结。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综合思维)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区域认知)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
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提示:(见教材P16)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球状况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8318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综合思维)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区域认知)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
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提示:(见教材P16)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球状况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各层之间的关系;2.能够描述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幔、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固态地幔和内核由矿物组成,而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
1.2 原核和地幔柱假说原核和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和地壳是由向上延伸的粘滞物质柱支撑着的。
这些柱的末端有一个熔融区域,从而形成了海底山脉和板块边界。
2. 地球的动力学2.1 地球的热力学地球的热力学包括地球的热量来源、地球的热量分布和地球的热量流动。
地球的热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太阳辐射。
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且随深度不断增加,而地球的热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对流。
2.2 地震成像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进行成像,探测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3. 地球的表面过程3.1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壳板块的移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爆发、洋底扩展和碰撞等一系列的地球表面变化。
3.2 内外圈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和生物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会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和水文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进化。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2.原核和地幔柱假说;3.地震成像技术。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地球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地震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主要圈层。
2. 理解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厚度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难点在于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具体包括:重点:1. 地球各圈层的名称、位置及基本特征。
2. 圈层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难点:1. 地球内部圈层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2. 结合实例分析圈层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高中地理》教材及地球结构相关的图示、模型或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有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正常运行。
3.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4. 教师准备:设计好教学方案,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 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壮丽与神秘。
随后,引入话题:“地球的美丽外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导入新课:简短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吗?每个圈层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开1. 圈层结构概述:首先,教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每个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 详细分析各圈层:针对每个圈层,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讲解大气圈时,可以介绍其组成、分层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讲解水圈时,可以讲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及保护等。
湘教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松阳一中阙火明323400【设计思想】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地理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本节知识点由于直观性不强,特别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内在关联性,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所以本节教材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1【重点推荐】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考试标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②地壳、③地幔和④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⑤莫霍面和⑥古登堡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⑧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⑨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⑩地核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⑪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⑫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⑬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⑮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⑯迅速减小。
2.水圈:由⑰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⑲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1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必考a 、b)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
[探究归纳] 地球的内部圈层方法点拨:通过联想鸡蛋的结构来记忆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就像煮熟了的鸡蛋一样,有蛋壳(地壳)、蛋白(地幔)和蛋黄(地核)。
[学以致用](2016·浙江模块测试卷)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利用地热取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3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结构学案湘
第3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结构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对应学生用书第14页) [识记—基础梳理]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1)八颗行星分类⎩⎪⎨⎪⎧ 地内行星:A 水星、B 金星地外行星: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理解—要点突破]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2.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2018·湖南长沙一中测试)我国预计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
读地球和火星资料对照表,回答1~2题。
【导学号:92040009】A.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比地球远B.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C.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D.公转周期比地球长2.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D.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1.A 2.B[第1题,本题考查太阳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地壳厚度的差异。
(区域认知)3.通过野外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4.保护人类生存的圈层,促进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① 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② 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③ 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④ 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传播介质传播速度纵波(P波)在固体、⑤ 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只能在⑥ 固体中传播速度⑦ 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3)作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壳(E )(1)范围:地面以下、C ⑧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⑨ 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特别提醒(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除氧之外,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
地壳下层为硅镁层,除氧之外,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大洋底部很少。
3.地幔(F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D⑩ 古登堡面之间。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3)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⑪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G+H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外核(G ):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呈G ______ 或熔融状态内核(G ):一般认为呈固态⑫ 液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 度迅速G _______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⑬ 减小2.水圈{组成:液态水、G _______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意义: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 不可或缺的⑭ 固态水和气态水3.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G _______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 下200米范围内⑮ 生态环境的总称4.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⑯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学习要点1.重点:A.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难点:A.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B.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震波有和之分。
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传播。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性质而变化。
4.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 .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
5.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约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和三个圈层。
6.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以外。
7.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千米。
8.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和。
9.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是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10. 顶部与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地核主要由和等金属组成,厚度约多千米。
1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和两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2.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3)地幔(B)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C)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2.水圈⎩⎪⎨⎪⎧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3.生物圈(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思考 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探究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000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答案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答案如下表: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答案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
地壳、地幔、内核为固态,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答案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
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2018年1月12日,缅甸中部偏远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震源深度10km位于地壳,故选D。
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故当地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故选D。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C.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2.岩石圈是指( )A.①的顶部B.②的顶部C.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③的外部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摆答案 1.C 2.C 3.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2题,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即软流层以上的固体部分。
第3题,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1000米,可能对国际航班和低空飞机构成威胁。
据此回答4~5题。
4.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5.这些在大气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4.D 5.A解析第4题,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5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为地球生命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____圈的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___圈传播。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适合呼吸的大气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渗透影响(3)地心岩石水生物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
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答案 1.D 2.A 3.A解析第1题,纵波与横波相比较,纵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相同的是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第2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会消失,石油是液态物质,利用这一特点可探测石油。
第3题,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地中喜马拉雅山处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播用时最长。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4~6题。
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 4.B 5.C 6.B解析第4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第5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第6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2019·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月考)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7~8题。
7.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8.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答案7.A 8.A解析第7题,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第8题,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时,居民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这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2019·郑州高一检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9~10题。
9.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10.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答案9.D 10.B解析第9题,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由固态进入液态波速会降低。
第10题,在地球资源勘探中常用地震波,传递声音利用声波,查虫害与测高度不属于地震波应用范畴。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1.C 12.B解析第11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