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知识点-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7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7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

《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灵活地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真正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熟语,对熟语非常感兴趣,掌握的熟语比较多,但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熟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并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熟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通过成语接龙导入(二)研习文本1、了解熟语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2、成语(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并且多有特定的出处。

(2)成语的来源A.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B.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狐假虎威C.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D.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高山流水通过收集和归纳“马”和“三”的熟语,理解成语的来源。

有关“马”的成语语:A.战争:兵荒马乱、千军万马、戎马倥偬B.生活:心猿意马、走马观花、青梅竹马C.品质:脱缰之马、马不停蹄、龙马精神有关“三”的熟语:A.制度典章类:连中三元B.伦理道德类:三从四德C.宗教信仰类:三生有幸D.历史人物类:孟母三迁E.时令民俗类:一日三秋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4)课堂活动:看图说出成语3、惯用语——打个比方(1)概念: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说课稿《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分析本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

《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高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难点:分析精选的最新影视剧、报刊等熟语方面的误用实例。

四、教法熟语,不论是旧课标下的高考还是新课标下的高考都属于必考的内容。

但学生仅仅是高二,如果过早的将学生裹进高考,势必会使学生错误的认为现在所学的熟语就等于高考题中的熟语,这样就大大狭义化了熟语的范畴,也可能给学生高三的熟语学习埋下审美疲劳的祸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的课程目标。

得法于课内,收获在课外。

语文学习与生活是不应该脱离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才下功夫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报刊中精选误用实例并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语文,减少学习了语文教材某一课某一节后仍然不知道学习了些什么,仿佛只有做题,只有像做数理化题一样的做语文题才感到心里踏实的困惑。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熟语的用法和含义3. 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活动法: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熟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引导学生领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分享心得。

5. 实践活动: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运用熟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熟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运用。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资料2. PPT或教学课件3. 讨论话题或场景设计4. 实践活动道具或工具5. 评价量表或评分标准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或教学课件。

3. 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

4. 教学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熟语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巩固所学。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定义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熟悉熟语的分类及常见类型1.2 教学内容熟语的定义与特点熟语的分类: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对联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概念讲解熟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熟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展示不同类型的熟语: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对联等,让学生进行区分与识记1.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熟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给定的句子中是否包含熟语,并解释其意义第二章:成语的学习与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进行表达2.2 教学内容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的来源与结构成语的学习与应用方法2.3 教学活动讲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成语的来源与结构: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与发展学习成语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2.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成语进行造句或写作第三章:谚语与俗语的学习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谚语与俗语进行表达3.2 教学内容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谚语与俗语的来源与分类谚语与俗语的学习与应用方法3.3 教学活动讲解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谚语与俗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谚语与俗语的来源与分类: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谚语与俗语的起源与发展学习谚语与俗语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谚语与俗语的使用技巧3.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谚语与俗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谚语与俗语进行造句或写作第四章:典故的学习与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典故的文化价值4.2 教学内容典故的定义与特点典故的来源与分类典故的学习与传承方法4.3 教学活动讲解典故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结构、意义及文化背景介绍典故的来源与分类: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起源与发展学习典故的学习与传承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掌握典故的文化价值,并思考如何传承与发展典故文化4.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阅读经典的典故,进行理解与分析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典故进行写作或讨论第五章:对联的学习与创作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创作对联5.2 教学内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学习与创作方法5.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对联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学习对联的学习与创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5.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对联,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对联进行创作或写作第六章: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熟语进行日常交流使学生通过熟语的使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6.2 教学内容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场景不同类型熟语的适用情境讲解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场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如何运用熟语分析不同类型熟语的适用情境:让学生掌握各类熟语的用法和适用情境6.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熟语进行日常交流,记录使用过程中的体会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熟语进行表达第七章: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熟语提升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表现力7.2 教学内容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运用案例7.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熟语如何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分析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运用案例: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技巧7.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含有熟语的文学作品,分析熟语在其中的作用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熟语创作一段文学作品第八章: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熟语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和价值8.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熟语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分析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和价值: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熟语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8.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研究某个熟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熟语表达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神第九章:熟语的误用与避免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误用现象使学生能够避免在表达中出现熟语误用9.2 教学内容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避免熟语误用的方法9.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和识别熟语误用的错误分享避免熟语误用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熟语的技巧9.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找出文章或对话中的熟语误用,并进行纠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避免熟语误用第十章: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技巧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技巧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和积累熟语10.2 教学内容熟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熟语积累的策略与建议10.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分享熟语积累的策略与建议: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积累和运用熟语10.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根据学习策略与技巧,制定个人熟语学习计划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熟语学习和运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熟语的定义与分类:理解熟语的概念及其分类是学习熟语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2.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步骤:一、引子讲解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

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

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

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1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导入:学习语言的一般进程:读音——文字——词语——词组词组:1、词组的概念2、词组的构成形式3、组合能力强的现代汉语词组(谦虚谨慎、美丽善良等)组合能力受阻的成语(否极泰来、叶公好龙等),引出成语。

二、了解成语1、成语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的词组短语。

2、课堂活动:成语接龙(按座位顺序,每生思考时间为3秒,3秒接不上,其他同学为他读秒(5秒),还接不上者,唱歌一首。

)(顶针)3、成语的特点(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①源远流长。

(课堂活动:举含“三”的成语,并分析其文化含义。

)②精炼含蓄。

(学生举例:成语这一特点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应用。

)③定型不变。

三、成语误用举隅1、介绍一篇趣文: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特地带我到动物园玩。

按照惯例,我们早餐吃地瓜粥。

今天因为地瓜卖完了,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

没想到那种在阳台上的芋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的自食其果。

出门前,我那半老徐娘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都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

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英俊的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

东施效颦爱漂亮的表妹打扮得艳光四射,趾高气扬的穿上新买的鞋子。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的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得到处广播,终于查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表妹,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到挤到猴笼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接着到鸡鸣狗盗的鸟园欣赏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大自然美妙的音乐。

后来爸爸口沫横飞地为我们指鹿为马时,吹来一阵凉风,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妈妈连忙为爸爸黄袍加身,也叮嘱我们要节哀顺便。

到了傍晚,因为假日的关系,餐厅家家雀占鸠巢六畜兴旺,所以妈妈带着我们孟母参迁,最后终于决定吃火锅。

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学习目标1、学问与力量培育同学使用熟语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分,整体熟悉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力量,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把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熟悉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学习过程(一)、课堂活动1.列举与“马”有关的成语。

(至少三个)2.展现课下收集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三)学问拓展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1、形容地震剧烈、巨大的成语: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3、汶川大地震,表现人们的心情的成语: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6、全国人民团结全都的表现:(四)阅读“工具箱”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概括填表格特类点型结构(字数)用法语体或感情颜色语义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五)课堂巩固1、推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2)、背黑锅、穿小鞋、唱对台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4)、情人眼里出西施、瑞雪兆丰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06浙江卷)A.马大嫂为人热忱,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最终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仿佛在目,令人赞美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抱负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制造了一个个奇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

①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4、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1)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中华文化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智慧之花——熟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课堂活动一:看图猜熟语(课件展示)(二)熟语概念及类型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一)成语1、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

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2、成语的来源①. 神话寓言故事的缩写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②. 历史事件的概括如:望梅止渴、三顾茅庐、指鹿为马③.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摘引的:如: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

④. 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活动2成语接龙:(1)1)向隅而()不成()泪俱()里巴()欢马叫2)毛遂自()贤举()者为()出无()落孙山3)老生常()虎色()本加()兵秣()到成功4)好景不()歌当()笑不()天独()颜无耻5)洁身自()事多()杵成()锋相()症下药(二)惯用语:“打个比方”特点: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也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特点:1.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动宾关系较多)为常见的代表。

高中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大家猜猜课本中几幅图的题目,并鉴赏使用成语的妙处。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二)课堂活动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感情色彩”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资料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资料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资料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走“马”观“花”
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
(1)看漫画,猜成语。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1。

高中语文第四课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第四课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重点 1.掌握熟语的类型。

2.积累熟语并能正确运用。

引子引用张大千劝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答案熟语是汉语词语的重要组成局部,准确灵敏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加文采,而且还能获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走‘马’观‘花’〞,考虑下面的问题。

1.漫画与成语有何关系?答:答案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有哪些来源?答:答案(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一般少不了它,因此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亲密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

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

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详细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

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1.如何定义成语?其特点是什么?答:答案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

成语一般采用“四字格〞形式,保存古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

2.如何定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请根据特点给它们分别分类。

答:答案熟语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有很多,较常用的是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

按词性分:动词性惯用语,如“走后门、碰钉子〞等;名词性惯用语,如“马后炮、定心丸〞等。

按褒贬分:含贬义的惯用语(占大多数),如“开倒车〞等;含褒义的惯用语(占少数),如“主心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大家猜猜课本中几幅图的题目,并鉴赏使用成语的妙处。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二)课堂活动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感情色彩”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

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

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

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

(三)知识拓展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交流,请小组展示成果)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工具箱),组内交流、探究、释疑,教师指导。

相关知识补充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

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

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

两者都言简意赅。

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

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成语惯用语成语惯用语置若罔闻当耳边风阿谀奉承拍马屁趋炎附势抱粗腿夸夸其谈耍嘴皮儿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

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

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

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

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

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五)学生做课后一、三题。

“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成语。

参考答案:“严阵以待”的意义是用严正整齐的阵势等待敌人的进攻,形容已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

此处美国是进攻方,不能用“严阵以待”。

“趋之若鹜”的意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

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含贬义,因此用“趋之若鹜”不合适。

“如出一辙”的意义是好像出于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样。

用在此处显然不对。

三、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内部各类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经验既可能在成语中体现,也可能在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中体现。

如果在学习熟语的时候能够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结合起来体会,将会事半功倍,对于语言表达也是如虎添翼。

参考答案: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灯芯织布──枉费心机;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眉毛上挂炮仗──迫在眉睫;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六)补充习题,视时间与学生程度选用。

(熟语的多种考查方式)1、判断用法。

【方式】:将成语和熟语混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成语、熟语使用的正误。

【样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06浙江卷)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解析】这一类题型应该是高考熟语考查的最主要的形式,考生应在这一题型上下功夫。

A项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胜其烦”,不是不怕麻烦,而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的意思;B项也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宛然在目”,不是尽收眼底的意思,而是仿佛在眼前;D 项犯了褒贬误用的错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指出类拔萃的人才或英雄人物。

C项中的“胼手胝足”是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运用正确。

2、歇后语“刘备借荆州”,可用于以下哪种情况?( D )A、向别人借东西前,先想好了充足的理由。

B、同学向你借用你的涂改液,最后只还你一个空瓶子。

C、同学跟你借涂改液,你因为没法帮他而内疚不已。

D、某同学十年前借去了你的一本参考书,但至今仍音讯渺然。

3、名句填空。

【方式】:与名言名句结合起来考查【样题】: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

②与“八竿子打不着”意义接近的熟语有。

③与“好死不如赖活”意义相反的熟语有。

④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答案】这种题的答案可以有多个;参考:醉翁之意不在酒;风马牛不相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4、成语替换。

【方式】:给出俗语,然后用相关成语替换。

【样题】: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②“豪强”与“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

③我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答案】①吹毛求疵②沆瀣一气③直言不讳④贪得无厌5、根据上下语境写出相应的熟语:(1).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哪个父母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

党政干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_____。

(换一个三字格熟语)【答案】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2).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____”、当服务员。

(换一个三字格熟语)【答案】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3).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

“______________”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

(换一个六字格熟语) 【答案】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6、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2分)(04全国)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答:①刨根问底②打破沙锅问(纹)到底7、比较下列关于“死”的熟语,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好死不如赖活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寻(等)死不如造反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中所包含的一个俗语,写一段不超过8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