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哲学思想诞生了中医学

合集下载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感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自从踏入中医领域,我便对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不仅会针对感冒的症状进行治疗,还会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再次发生。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药方面,我认识到中药的疗效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方面,我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之处,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推拿方面,我了解到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预防为主。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位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了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也为我从事中医事业增添了信心。

六、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成书于东汉以前。该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病证等各个方面。该书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与创见,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的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载方269首,配伍严谨,疗效确凿故被奉为“经方”。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河逆,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269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题号2010-0002学号:2009024002姓名:林雯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战国至秦汉时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医学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有修订与补充。《内经》全面叙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与疾病的诊断、防治。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构建了藏相经络理论,较详细的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不但为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还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学分为上、中、下三品。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热以寒药,治寒以热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机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根底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 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根底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以下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看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 扁鹊11.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 李杲12.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清任13.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朱丹溪14.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理论的医家是:E. 王E.E.E.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 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 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王孟英D. 王孟英E.D.叶天士E.D. 王孟英E.D. 李中梓E.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进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 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 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 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亲热联系的表达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亲热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转变3.古人探求生命奇特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承受的观看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看法B.微观观看法C.直接观看法D.摸索法E.整体观看法〔四〕X 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底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根底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 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缘由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基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是一种综合的医学体系。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人体和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物构成,阴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 五行学说:中医学将自然界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3. 气的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力量,称为“气”,它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认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5.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传输气血,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同时有效运用经络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望诊、问诊、切诊等方法,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机理,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治疗。

7. 预防为主:中医学注重防病于未然,强调预防为主,比如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等方法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从传统哲学是中医理论形成基础;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应用等几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孙思邈说:“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医源是指医学的源头,即是哲学。

哲学高于具体学科而又指导具体学科,可见所有学科追溯其根源都属哲学范畴。

综观世界哲学发展史,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医学本身就根植于这个哲学理论体系之中,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

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六经”之一的《易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

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

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

二、重视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系统整体的思想蕴涵在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人合一”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

在天人关系中非常重视其“合”的一面,虽然“合”是以分为前提,但是中医哲学的分”是同构异形之分,即人道和天道之分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道中的具体展现,天人之分的本质是合,这种本质之合是天人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即天人都由共同的物质之“气”构成,这种内在同质性规定了宏观整体的统一性[1]。

中医的科学源头在哲学

中医的科学源头在哲学

中医的科学源头在哲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刊登了笔者的《中西医学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介绍了中西医比较研究的部分结论性观点。

笔者倾心于中西医比较的研究,已经近四十年了。

当初的主要目的,在于厘清中医的科学定位以及中西医的相互关系。

而当初最令人切肤之痛的,是中医学之魂在故乡的日渐衰亡。

而追寻其日渐衰亡的主要原因,则是中医界自身的传统哲学贫困和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在国内的泛滥。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重视中医学科学定位的研究,没有向我们所在的时代准确地回答出“中医我是谁”“中医是怎么来的”。

科学一词的来历与含义科学就是知识,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在希腊,科学最早的含义即知识(episteemee)。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卷第一句话便说:“求知是所有人的天性,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

”苗力田在其翻译《形而上学》(台北出版)一书的序言中强调“科学是目的不是手段”,是“关于永恒和必然的认识……知识也就是科学”。

在中国,《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表述,与亚氏的意思极其近似。

因此当科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之前,外来文献中凡应译为科学的地方,皆译作格物致知,或者格致之学。

“科学”是一个“出口转内销”而来的新名词。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学术蜂拥东进。

日本大学者福田俞吉按照分科之学的意思,把融入日文的“科”与“学”二字组合在一起,为“科学”一词。

科学一词是1893年传入中国的。

在康有为翻译的日本书目中,首先见到了它。

接着1896年严复在翻译《原富》一书时,将过去译作格物致知的地方,全部改为科学。

所以,科学一词源于中国文字,渗透着日本人的智慧,后来又回到了中国,成为今天妇孺皆知的词汇。

然而从本意上讲,科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科学。

进而准确、严密地讲——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科学门类涉及自然、社会、生命、思维各个领域。

在自然科学里,有以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有以构成事物的内在物质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中医学起源、发展与基础理论

中医学起源、发展与基础理论
刘完素 --- “寒凉派” 张从正 --- “攻下派” 李 杲 --- “补土派 ” 朱震亨 --- “养阴派 ”
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倡“命门学说” 清代:王清任著 《医林改错》
二、临床医学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吴昆 《医方考》 、汪昂《医方集解》和
《汤头歌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 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 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 天,积阴为地”。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整 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辩证治伤 寒,以脏腑辩证治杂病。
4、《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如中药的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等。
一、基础医学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阳:上部、体表、背部、外侧、腑、气 阴:下部、体内、腹部、内侧、脏、血

古朴的哲学思想诞生了中医学

古朴的哲学思想诞生了中医学

古朴的哲学思想诞生了中医学徐春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医院疾病控制处处长、前肝病科主任、名老中医关幼波弟子祖国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人类自身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及治未病的思维,所展现的不共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气、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

所谓因地而行,因人而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时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回首祖国医学治肝思想从《内径》至今对肝病中出现的黄疸、鼓胀、胁痛等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有很详尽的描述,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行之有效,很符合临床需要。

继承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中医肝病研究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形成了乙肝诊疗的一系列理论。

“肝病大师”关幼波教授独特的“虚淤痰毒”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仍然有效的指导临床。

虽然前期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理论、证候、治法、方药的研究颇多,但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旧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复杂多样,缺乏规范化的协调指导。

治疗中的经验缺乏整理、提高,辨证论治未成统一体系。

也没有将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纳入中医的辨证因子。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病证结合特点有哪些,中西医结合简单理解为西医诊断,中西药并用现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优化治疗诊疗方案及循证指南如何制定,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机制如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临床与基础如何衔接、采用中医怎样的方法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进展,或减少其复发、降低其病毒变异等等。

因此,为拓展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列病变过程的思路与手段,开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探索、中医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制订、基础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论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指导意义_王玮_冯清源_杨东方_赵岩松

论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指导意义_王玮_冯清源_杨东方_赵岩松

135第16卷 第2期 2014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2 Feb .,2014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治的学科,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用药思路都会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除了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以外,中和观、恒动观、圆运动等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1 中和观及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影响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中和”是指天地各得其所,万物生长发育,自然界处于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之中。

[1]其含义包括了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两个方面。

“中和”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以乐徳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

[1-2]此书站在伦理、社会道德的立场上,追求适度而正确的中间范畴,形成不偏颇、不极端的情感或行为的正确维度。

[3]“中”“和”表达出一种正确、适中、和谐的思想。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重要源头[4]。

书中也阐述了“中”“和”的思想。

如《尚书・盘庚》 :“各设中于乃心。

”《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中”指极致之理[5]、和也[6]。

“和”意即和谐[7]。

孔子进一步推崇“和”的思想,倡导“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8],其孙子思所作《中庸》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焉,万物育焉”。

其中“中和”指天地万物之根本,通行天下之达道;喜怒哀乐没有发出来称为中,发出来的合适称为和。

无不过无不及,有中庸道德。

[9]总之,“中和观”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无不过无不及,协调平衡的思想状态。

受“中和观”的影响,中医学有阴阳和、脏腑和、内外和等几种观点。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决”。

中医培训总结范文5篇

中医培训总结范文5篇

中医培训总结范文5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中医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培训心得体会1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中医哲学的概念

中医哲学的概念

中医哲学的概念中医哲学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经络学说等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中医哲学的概念涉及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医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就为中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探索。

墨子的“养生治病”思想则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这些哲学思想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医哲学的概念中包含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构成的,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是造成事物变化的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解释中,起到了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

第三,中医哲学的概念还涉及到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对宇宙事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化,构成了宇宙和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对五行学说的研究,旨在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中医哲学的概念中还包括了气的观念。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内的运行与调节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强调气的运行方向、质量和数量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调节气的运行状况,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最后,中医哲学的概念还涉及到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连接着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和平衡,可以达到疏通经络、疏导气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经络学说等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中医需要多实践的句子

中医需要多实践的句子

中医需要多实践的句子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

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

四气五味,各有所司。

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

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

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

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

你的精髓,广为传诵。

你的经典,终生铭记。

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

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大三中医学导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

大三中医学导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

大三中医学导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智慧与理论。

大三中医学导引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智慧,以传承中医文化。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中医智慧的内涵、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以及大三中医学导引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大三中医学导引如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代。

中医学的起源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最早的巫医祭祀,到后来的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再到《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哲学思想,融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多种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智慧。

二、中医智慧的内涵中医智慧是中医学中独有的智慧,是在长期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形成的。

中医智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智慧注重的是人体的平衡与调节,通过观察和治疗疾病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2. 辨证论治:中医智慧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辨别病因、病机、病情,以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3. 防病于未然:中医智慧注重预防保健,重视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总结和归纳中医智慧的体系。

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闻问切:中医学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2. 阴阳学说:中医理论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人体也是阴阳的综合体,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云南省建水县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建水县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建水县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金陵怀古(其四)王安石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前一句写敌国的黄旗不复飘扬,所谓“三百年王气”黯然而终;后一句用了龙泉宝剑的典故,“紫气空收”表明敌国君主的运数已尽。

C.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D.全诗语言概括精练,主题极富深意,既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也包含诗人作为思想家深沉睿智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发展,中医学将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完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理论构建,因而这些本为关于世界存在和变化的哲学观念与学说,亦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用、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绪论一、填空题1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科学。

2 .中医学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科学知识体系。

3 .中医学在()等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构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时期。

5 .古人探求人体生命奥秘,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 和() 两种。

6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等医学典籍的问世.7 .标志着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学典籍是() 。

8 .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学典籍是( )9 .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的著作是().10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 .11 .倡导火热论的金元医家是( ) ,后世称其为() 派的代表。

12 .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是( ) .13 .创立“疠气"说的明代医学家是() ,其代表著作是( ).14 .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 辨证体系;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 )辨证体系。

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 ) ,二是()。

16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 和() 两个方面。

17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18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生命的(),气为生命的() ,神为生命的()。

19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有一定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 ) 、()。

20 .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 或( )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1 .证是疾病过程中()或( )的病理概括。

22.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是:证候是病机的( ) ,病机是证候的( ).23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 ) ,() 。

24. 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强调( ) 与( ) 相结合。

二、选择题(一)A1 型题( 答题说明:从每题的A 、B 、C 、D 、E5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 个最佳答案。

夸奖中医的诗句

夸奖中医的诗句

夸奖中医的诗句【篇一:夸奖中医的诗句】1.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乃明医、儒乃达儒",是我已故恩师、全国名老中医、被誉为"肝病大师"的关幼波老先生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我们弟子语重心长的教诲,"明者通晓也,达者通达也",医不在"名"而在"明",不做沽名钓誉之辈,要做明白医生,不仅要做通晓医理之医,更要做通晓医德之儒。在我从医二十余
古朴的哲学思想诞生了中医学 徐春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医院疾病控制处处长、前肝病科主任、名老中医关幼波弟子
虽然前期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理论、证候、治法、方药的研究颇多,但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旧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复杂多样,缺乏规范化的协调指导。治疗中的经验缺乏整理、提高,辨证论治未成统一体系。也没有将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纳入中医的辨证因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病证结合特点有哪些,中西医结合简单理解为西医诊断,中西药并用现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优化治疗诊疗方案及循证指南如何制定,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机制如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临床与基础如何衔接、采用中医怎样的方法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进展,或减少其复发、降低其病毒变异等等。因此,为拓展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列病变过程的思路与手段,开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探索、中医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制订、基础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祖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人类自身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及治未病的思维,所展现的不共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气、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所谓因地而行,因人而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时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回首祖国医学治肝思想从《内径》至今对肝病中出现的黄疸、鼓胀、胁痛等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有很详尽的描述,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行之有效,很符合临床需要。继承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中医肝病研究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形成了乙肝诊疗的一系列理论。"肝病大师"关幼波教授独特的"虚淤痰毒"理论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仍然有效的指导临床。
年的短暂生涯中,我正是按照老师的教导将中医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在努力奋斗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