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文欣赏

合集下载

明清八股文的特点。

明清八股文的特点。

明清八股文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明清八股文的主要特点:
1.固定的结构:八股文有固定的结构,分为八个部分,即
“提、承、转、合”,每个部分要求固定的字数和写作内容。

这种结构使得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变得机械而刻板。

2.正统思想的重视:八股文要求忠于传统的儒家思想,遵从
朱子学说和经典义理。

对于内容和思想来说,它强调了孔
子、朱子等经典思想的传统,重视正统道德观念的表达和
批判。

3.歧义与模糊性的运用:八股文以表达术语和经典文句为主,
其中经常出现一些含混概念或隐晦的描述,给人以虚构的
印象。

这种方式使得写作者可以在意义上模糊、含糊其辞,适应政治和伦理上的要求。

4.限制个人思考与创新:八股文对个人的思考和独创性要求
较低,重视对经典传统的机械记述和复述,逻辑思考较为
简单。

这种限制对于个性和创新的表达产生了约束。

5.文风僵化与语言繁琐:八股文在语言和表达上注重形式和
修辞,致力于通过繁复的句式、华丽的词藻和排比句法来
增加文章的华丽感。

这使得八股文的文风显得僵化、呆板
和繁琐。

八股文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特点受到了政
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它对于当时的制度稳定和知识传统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观念的转变,八股文的僵化和狭隘性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为后来新的文学和思想风潮提供了斗争和转型的契机。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优秀的状元更是明朝文化的代表。

在明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选拔机制,而状元则代表着最顶尖的才能和学问。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写作八股文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本文将介绍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一、背景介绍1.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状元。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文章形式。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按照固定模式编写。

每篇文章都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出处、原义、引证、赋义、正议、杂议和结语。

二、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特点1. 精通经典明朝优秀的状元必须对四书五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能够熟练引用经典中的诗词、典故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2. 文采飞扬明朝状元的八股文往往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 思想深刻明朝状元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符合要求,而且内容上也富有思想性。

他们能够通过论述问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见解。

三、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范例以下是一篇明朝优秀状元写作的八股文范例:题目:论孔子之治学思想出处:《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才能取得成效。

引证: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赋义:孔子的治学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正议: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

杂议:然而,有人认为孔子过于强调传统道德,对个人创新和自由发展有所限制。

结语:总体来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状元才子而闻名于世。

而在明代,状元们的八股文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被视作一种文学艺术的高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姿势多样,各有千秋。

在题材上,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既有以史为鉴的文章,也有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既有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论文,也有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作品。

不同题材的状元八股文各具特色,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形式严谨,条理清晰。

就其结构而言,状元八股文一般由正误分明、问题定位、论点阐述、论据佐证、总结概括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明代的状元们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善于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明代状元们纵观古今,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还流传至今,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于知识、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八股文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们既是明代才子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汲取精彩的智慧和启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充实、自信、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漫谈 I “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

国学漫谈 I “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

国学漫谈┃“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选官制度,延续千余年历史,影响深远。

期间,明清之际“八股文”取士既促成科举制发展的繁盛期,又迫使科举制进入没落期。

而“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而言,其僵化的套路显而易见,但也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乡贡进士榜书》明正德13年西安碑刻)一、八股文体例概说明清时期,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八比文等,是一种具有说理性质的韵体赋文。

首先,八股文具有固定的文体格式,通常全篇由九个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起股、入题(手)、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其中,“破题”揭示文章主旨,“承题”相当于副标题,“起讲”点明问题用意,“入题”转呈过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连用对偶句式论证;最后“大结”得出结论。

简言之,八股文的“股”即对偶之意,主体是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称“起比、中比、后比、束比”),类似四副对联,要求文义相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等。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五子登科》民国年画)其次,考试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如“志士仁人”出自《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章的字数有规定,如明初规定500字,清代康熙时增为550字,乾隆之后以700字为惯例。

引证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如对《四书》的理解必须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圭臬。

时至今日,需要理性评判八股文。

八股文的僵化模式,极大制约学人思想的自由驰骋。

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拟题》中直言:“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八股文更是被批判成“封建毒瘤”。

总之,“八股文”作为一种被推崇了五六百年历史的文体,它自身也有合理之处。

如同金克木老先生《八股新论》开篇感叹:“在下忽然不顾衰年,不惜余力,作文论八股,真是何苦来哉!”也就是说,写好一篇八股文,其实很“讲究”文笔功底和文学修养。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1.1 八股文的定义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定文体,也称为“策论”。

它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文章的写作。

八股文结构固定,内容刻板,常常陷入追求形式的泥潭。

1.2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文学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注重质疑批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来作答。

然而,明代以后,考试制度开始改变,开始强调对经典文献的死记硬背。

到清代,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的八股文写作技巧是取得功名的关键。

二、八股文的结构与特点2.1 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一般分为八个部分,包括题目(第一股)、承题(第二股)、起讲(第三股)、起承转合(第四股)、正中(第五股)、贴题(第六股)、束文(第七股)和结尾(第八股)。

2.2 八股文的特点八股文具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刻板陈旧:八股文的内容基本上是经过死记硬背的,缺乏创意和个性。

•机械生硬:八股文的写作格式非常固定,缺乏灵活性和流畅性。

•脱离实际:八股文注重理论抽象,往往脱离实际情境,缺乏实用性。

三、八股文的批评与推翻3.1 对八股文的批评八股文被广泛批评,认为它的刻板陈旧、机械生硬和脱离实际的特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批评者主张改革科举考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3.2 推翻八股文的尝试明代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文人开始尝试推翻八股文的束缚,寻求自由的表达方式。

他们主张追求真实、自然和个性化的写作,提倡以社会现实为创作主题,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四、八股文的影响与反思4.1 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它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固守旧观念,难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八股文的传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受到束缚。

4.2 反思八股文的意义八股文的存在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不以规矩题目选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因此作者下文提到“明”与“巧”两个字,由此展开论述。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破题)首先点题:不以规矩。

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

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

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

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

“舍旃”就是“舍之”,适当出现少见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哟~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

(入手)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股)亦曰规矩而已矣。

(过渡)以上三段重点论述“明”和“巧”:即便你真的具有这两种品质可以藐视规矩,但怎么才能证明你具有这两种品质呢?还是得靠“规矩”确定明和巧的标准。

所以说,“明”和“巧”也必须依赖规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要有规矩。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

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

(中股)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过渡)开始排比了: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

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

八股文

八股文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2主要内容编辑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3文体发展编辑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

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八股文示例 (2)

八股文示例 (2)

八股文示例清朝科举八股文赏析xxxx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翻译:xx对 xx 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蔽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xx菼 t ǎn(清)[破题]贤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贤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一生经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能够不穷于其际者,常常而鲜也。

迨于有能够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题 ]回乎,人有积平生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别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识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出题]回乎,试试与尔仰参时节,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题二比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犹如不用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犹如不用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二比 ]则试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以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其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中比对股,属于中二比部分)[后二比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适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大结]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沉默解也。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八股文也称“时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因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而名之。

说到底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结构,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诸如“引议联结”的行文模式。

回顾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有好多优秀的范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我们以明代会试状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来予以说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八股文。

先来看看白话文【白话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

(破题)国君的财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

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会有单剩下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诉鲁哀公,君与民本是相辅相成的。

(承题)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得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

(起讲)(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

(第一股)(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沧海一粟:这句翻译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养育孩子和给老人送终呢?),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第二股。

以上起二股)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出题)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

(第三股)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

(第四股。

以上中二股)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第五股)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第六股。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明清两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技能,其格式严谨、结构固定,却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本文精选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范文,带您领略这一特殊文体的韵味。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一、《论语》——孔子论仁【范文】孔子曰:“仁者,爱人。

”盖仁者之心,慈悲为怀,无论亲疏,悉皆关爱。

是以君子行仁,民胞物与,而国家安宁。

观夫天下,乱臣贼子,皆因不仁。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仁者之功效也。

二、《孟子》——孟子论性善【范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是以婴儿坠地,无不慕义而恶不义。

夫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而木之向阳。

苟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不能扩而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故君子求放心,以反身而诚,然后能尽其性。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中庸》——中庸之道【范文】中庸之道,民鲜久矣。

盖中者,不偏之谓也;庸者,不易之谓也。

君子之中庸,以其不偏不易,故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生。

明清八股文虽然形式固定,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今天我迟到了,在这里我为我的行为做一个深刻的检讨。

今天早上,我因为上学前去厕所,耽误了上课的时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作为一名学生,按时上课是我们分内的事情,但是我却没有好好做到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

其实本来我完全可以按时到达学校的,如果我能够早点做好上学前准备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迟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可以有很多的理由来迟到。

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按时上课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那些迟到的理由都是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

这些个开脱只会让我们对小错误麻木,导致屡教不改。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但是,如果我未能加入学生会是否就代表我的愿望都成泡影了呢?不!我肯定地回答:不!我未能加入学生会说明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能力还不够强。

我会不断自我锻炼,继续前进。

那时,自然有其他水平比我高,能力比我强的同学进入学生会,我一定会主动参加,积极参与。

只要能锻炼自己的勇气、胆量和能力,我是不会放弃和退缩的。

因为,我深深知道: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精神!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马超,级别比赵云高,《三国志》说他“多力”,曹操也忌惮他,他曾经杀得曹操很狼狈,但是什么斗许褚,让曹操割须弃袍,都是加工的,信不得。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明清八股文图集:八股文其实没那么不堪,文笔和书法都是一流

明清八股文图集:八股文其实没那么不堪,文笔和书法都是一流

明清八股文图集:八股文其实没那么不堪,文笔和书法都是一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

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

乡试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

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

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明清时期,八股文被视作科举考试中必备的文体,因其规范、简洁、精准的表达方式,成为当时政治、学术界的主流文风。

然而,这种文体也因其固化、机械的写作方式,遭致许多诟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明清八股文的特点、缺陷以及为什么要写八股文。

首先,明清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它由起讲、承题、申论、趋中、结尾、总结六大部分组成,每段要点均遵循“题意明确、论证透彻、语言简练”的写作原则。

其主旨最好遵循“总之”、“所以”、“因此”等逻辑转折词汇进行概括。

其次,明清八股文的写作要点逐个剖析,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例如在起訓中,要指出文体、经文、礼仪、政治、时事等方面的中心要点,借古论今,在阐明思想的同时表达当时社会的问题;在承题中,要精准把握试题的中心思想,并选取得当的典故、例证来形成切实可行的论点;在申论中,要以自己的观点和典故为基础,提出有效的论证过程,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趋中中,通俗易懂地分析重点问题,既要有深度,也要追求简洁朴实,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在结尾中,要着重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加强阐述剖析的论点,使文章凝聚起来,呼之欲出;在总结中,要归纳总结完整的文章,直观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明清八股文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如其机械性、套话式的表达和缺少独创性,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使其内容缺乏新意。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缺点,正是由于明清时期“考场情结”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最后,为什么要写八股文?它给我们提供了练习写作的一种途径,可以让我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矩,延伸思维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明清时期,八股文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传承文化的方式,也着重追求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意义。

总之,虽然明清八股文有其局限性,但也是一种值得我们练习的文学风格。

其规矩、精紧的表达方式和可借鉴性,可以对我们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带来莫大好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机械化和套话式的缺陷,突破八股文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大结)几篇明代的八股文范文: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最著名的八股文鉴赏

最著名的八股文鉴赏

最著名的八股文鉴赏最出名的八股文鉴赏,摆摆龙门阵嘿,朋友,今天咱们来摆摆龙门阵,聊聊那最出名的八股文,不过咱得用点儿咱四川的方言,让这古老的文章也沾沾地气儿。

你晓得不,八股文啊,那可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金钥匙,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死板,但里头学问大着呢。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看起来红彤彤的一片,里头可是麻、辣、鲜、香,啥味儿都有。

咱们就拿清代状元韩菼的那篇八股文来说,题目讲的是孔子和颜回讨论“用舍行藏”,听起来高深莫测,但读起来,嘿,那感情充沛得跟咱们四川人说话一样,直接又热烈。

韩菼那篇文章啊,开篇就“破题”,就像咱们吃火锅先烫个毛肚,热热身。

他讲孔子跟颜回说的话,那叫一个精妙,仿佛是在跟咱们说:“嘿,朋友,人生在世,有时候得用,有时候得藏,你得学会拿捏那个度。

”这就像咱们四川人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灵活得很。

再往后看,那文章里的“承题”、“起讲”,就像是火锅里的牛肉、鸭血,一样样地摆上来,条理清晰得很。

韩菼讲孔子怎么循循善诱,颜回怎么心领神会,那感情,就像咱们和好朋友聊天,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啥都懂了。

最妙的还是那“中比”、“后比”,简直就是火锅里的高潮部分,麻辣鲜香全来了。

韩菼写孔子和颜回讨论“用舍行藏”,不光是讲做官不做官那么简单,还扯到了天时、人事,跟咱们四川人摆龙门阵一样,东拉西扯,啥都能扯到一块儿去。

这种文章,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智者对话,心里头那个舒坦啊,简直没法说。

最后啊,咱们得说,八股文虽然死板,但韩菼这篇,那真是把死板写活了。

就像咱们四川的变脸一样,看起来一套一套的,但里头全是真功夫。

所以嘛,以后咱们再听到八股文,也别急着摇头,说不定里头就有咱们四川人的那股子热情和智慧呢!好啦,今天的龙门阵就摆到这里,咱们下回再聊!。

听说过八股文没见过吧,全国仅有的一份明朝状元卷

听说过八股文没见过吧,全国仅有的一份明朝状元卷

听说过八股文没见过吧,全国仅有的一份明朝状元卷
这份状元卷的作者是赵秉忠,现在保存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明朝三百年历史乃至科举制度实行1300年以来状元卷也仅此一份留存于世,不可谓不珍贵。

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状元,那一年他年仅25岁(大才子杨慎中状元时24岁)写下这篇《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这个绝对是稀世珍宝。

我们一直听说过八股文,但是八股文到底怎么写?殿试的卷子什么样?大家可能没有见过。

我们先一睹为快。

八股文前身起始于王安石变法,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八股文出现在明成化年间。

因为成化年间的八股文才有了明确的格式规范。

之所以后来人说八股文毒害文人思想,是因为八股文写作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你必须用圣人的思想写作。

设身处地想一想,又让你写作,又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何其难受!这里的圣人自然是孔子、孟子两位了。

为了方便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代皇帝也真是操碎了心。

请注意,那时答卷可不是用钢笔和圆珠笔,而是毛笔。

看看状元的书法,让自己沉淀一下。

直到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后,不再有科举考试,相应的也废除了八股取士。

希望诸位仁兄不要被近期王宝强和马蓉的那点子破事儿整浮躁喽,每天多了解一些有用的东西还是好一些。

八股文

八股文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九品八股文

九品八股文

九品八股文九品八股文,是明清时期中国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写作规范,要求考生按照特定的格式和句式来写作文。

这种写作方式被称为“八股文”,因为它被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五句。

九品八股文从题目、开篇、承题、起讲、反讲、求证、起事、结尾八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和句式。

首先,题目部分要求考生在题目前写明姓名和籍贯,并且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这是为了让考生明确写作的主题和要点。

接下来是开篇部分,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来引出文章的主题,并且写明文章的目的和态度。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且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思路。

第三部分是承题部分,要求考生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展开文章的议论,并且用两到三点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是起讲部分,要求考生详细地解释自己的论点,并且用丰富的细节和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接着是反讲部分,要求考生从反面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论点,并且用两到三点反驳自己的观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并考虑其他的观点。

第六部分是求证部分,要求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历史事件或科学研究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七部分是起事部分,要求考生写明自己的立场和行动,鼓励读者采取相同的观点和行动。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促使读者思考和行动。

最后是结尾部分,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来总结全文,并且给读者一个积极的启示或警示。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对文章有个整体的印象,并且思考自己的观点。

九品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考试技巧和规范。

然而,这种写作方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尽管如此,九品八股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其影响力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八股文欣赏转贴前的话:仅供欣赏,无其他意义。

不喜欢的可以不看。

八股文去世百年祭在中国历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龙。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

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

之后十年,他与刘伯温经过反复的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考试文体,这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横空出世,明清500年间,绝对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龙。

读书人皓首穷经,无不竞奔于科举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无一用。

如蒲松龄这样的奇才,放在当今,至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八股文写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辗转沟渠,一辈子当一个三家村的教书先生。

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横行之时,上下五百年,方圆五万里,几乎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由它而晋升的;几乎所有想当而未当成县处级干部的读书人,都是被它扼杀了的。

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时,神州大地竟是一片悲痛惊惶之声,读书人哀嚎,如丧考妣。

但八股文终于被废除了,这只文化恐龙终于死掉了。

八股文死去一百余年了,没有人再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再去研究它。

因为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一文行世,“八股”这个词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

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说出许多恐龙的名字,也可以描绘这些恐龙的模样,但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很少能说出八股文的子丑寅卯,我们对八股文的摒弃,可谓完全彻底。

然而,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既然一篇博士论文可以研究几百年前某个小地方的米价,一本专著可以研究一种很少人使用且已消亡的文字,而对于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股文为何如此不闻不问呢?明代十六帝,除开国之君太、成二祖外,大多昏庸乖戾,万历朝神宗竟数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朝熹宗放着国事不问,天天只醉心于干木匠活。

在这样的状况下,明代的政权还持续了二百六十六年,而且,大部分的时段是太平之世。

这就不能不归因于明代的取士制度,源源不断地为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即便在皇帝罢工的情形下,还维持着国家政权系统的正常运转。

八股文考出的这些干部,绝大多数是合格的管理工作者。

1644年清军入关,对旧明实力犹如摧枯拉朽,清朝统治者对明末政治的腐朽,应该是有深刻的认识,但他们认为八股文是个好东西,于是在科举考试中承袭下来,直至清末。

提到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说落后挨打,但不要忘了,清代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广的疆界,康乾盛世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力。

拔高一点说,中国这五百年间的辉煌,是八股文造就的。

清代学者、散文名家也是八股文大家的方苞说:“制艺(即八股文)之兴七百余年,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

”历史经验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最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以之为指导思想,并用以培养、选拔人才,最容易造成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明成祖朱棣颁行《御制四书大全》后,书中传注只取程颐、朱熹两家,士子们习八股文就不得不对这些内容读得滚瓜烂熟,其中的思想内涵也就会深深地进入他们的心灵。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格式有苛严的要求,由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提二比、中二比、过接、后二比、束小二比、大结等部分组成,结构严谨,章法细密,因此,写作八股文是一种极严格的条理化训练,逻辑思路不严密的人是写不好八股文的。

做事有条理,是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学习八股文是训练,考试八股文就是检验。

经过检验的人才,委以事务,他总可能处理得八九不离十。

简而言之,八股文的作用有二:其一,有效地向人们灌输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其二,训练、检验了国家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八股文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发展,功莫大耶。

在任何时代,稳定不都是压倒一切的事情么?八股文当然有弊端,那时的政治、社会模式也有弊端,这些弊端是体制中的原始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灶会慢慢地发生癌变,最后不可救药,但这不等于说八股文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指责那时为何不搞资本主义民主,为何不采用一种比八股文更好的考试手段,就好像五百年后的地球人责问我们这代人为什么不住到月球上去。

八股文自停科举之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偏激之词层出不穷,而且,八股文本藏书家不重,目录学家不讲,图书馆不收,曾经汗牛充栋的范文选本,百年间零落失散,已极难寻觅,因此,近现代以来,几乎没有人对八股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以至一些颇有名望的专家、教授,讲到八股文时也笑话百出。

今有龚笃清者,湖湘奇才,早年以小说名世,后入我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之门,研习民俗学,近年致力于明代文化的研究,先有《冯梦龙新论》行世,颇得学问家好评。

一次偶然的机缘,在旧书摊上购得一堆八股文选本,心中不由一动,于是悉心搜寻,积年而有成,自诩若论明清八股文古籍的收藏量,“鄙人虽不敢称第一,至少也要名列收藏最多者之列”。

好火遇到好钢,就炼出一本《明代八股文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洋洋五十余万言,材料翔实,立论精辟,言前人所未能言,言今人所未敢言,即便对雄才大略朱元璋,亦有诛心之语。

除了学理的探讨,书中还很多与八股文有关的名人逸事,读来饶有兴趣。

笃清先生此书出,如同发掘了一具文化恐龙的化石,我们参观之余,定会赞叹:真大!真霸气!它的影响还在吗?也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

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

”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

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

”。

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

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

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

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

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

“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

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

一比就是一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

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

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

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这个难度就很大了。

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

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

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

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

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

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

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

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