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研究生教育教学政策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教育教学政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教学政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政策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包括政策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政策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政策包括提高研究生入学门槛、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推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政策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注重学术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导师制等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1+X”制度,即每个研究生都要在大学里完成1项自主项目,之后还要参与至少X项横向课题的实践。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三、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然而,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需要学校和导师在课程设置、项目指导、实验训练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也需要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个人观点和总结回顾在我的个人观点中,政策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
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着重讨论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以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的特点和实践策略,介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
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
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
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
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他们在学术、科研和实际工作中的发展。
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引导研究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习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激发研究生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加强他们对创新的认知。
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要靠创新思维,因此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思维培训班或研讨会,引导研究生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推广思维导图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关联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创新项目,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三、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提升,因此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或者科研实践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术论坛、学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给研究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并促进他们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者合作研究项目,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交流范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学校应该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可以设置创新科研基金,资助研究生开展创新科研项目;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或者实验室,提供实施创新项目的场所和设备;设立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研究
的 基础 和 前 提 , 新 除 了与 创 新 者 自身 的 创 天赋素 质有关外 , 创新 者 身 心 所 处 的 文 化 环 境 无 疑 对 创 新者 的 创新 活 动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力 营 造 产 学 研 的 实 践 环 境 和 努 百 家 争 鸣式 的 学 术 交 流 环 境 , 发 研 究 生 激 新 意 识 的 有 效 途 径 , 利 于 创 新 性 论 文 的 的 创 造 力 、 象 力 , 动 研 究 生 教 育 上 质 有 想 推 完成 , 利 于 形 成 良 好 的 团 队创 新 能 力 。 有 因 量 , 水 平 。 上 此 , 究研 究 生 科 研 实 践 训 练 与 研 究 生 创 研 因此 , 加 大 研 究 生 教 育 硬 件 条 件 的 要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关 系 , 研 究 生 成 长 为 成 熟 投 入 。 次 , 拓 宽 研 究 生 国 际视 野 , 对 其 要 设立 的 研 究 主 体 , 创 新 成 果 的 大 量 涌 现具 有 研 究生 短 期 出 国访 学 及 参 加 国 际 会 议 资助 对 重大意义 。 基 金 , 立 国 际 化 的培 养 平 台 , 其具 备 国 建 使 但从 由于 近 年 来 研 究 生 扩 招 使 学 生 人 际 视 野 和 素 养 , 进 在 校 研 究 生 的 国 际 合 促 作 与交 流 , 了解 各 学 科 领 域 研 究 的 前 沿 问 题 , 习和掌握新的研 究方法 , 拓视野 , 学 开 进 一 步 提 高研 究 生 的培 养 质 量 。 三 , 过 第 通 设 立 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的 方 式 , 助 研 究 生 资 进 行 创 新 项 目的 研 究 , 一 步 构 筑 创 新 平 进 台 。 目应 有 创 新 性 的 内 容 和 明确 的 研 究 项 目标 , 目实 施 须 有 专 门 管 理 组 织 和 学 术 项 指 导 机 制 。 研 究 生 的 学 习 创 造 自由和 谐 为 的学 术环 境 , 励 研 究生 探索 真 理 、 拓 创 鼓 开 新 。 养 研 究 生 敢 于 挑 战权 威 的 学 术 精神 , 培 敢 于 怀 疑 、 于 批 判 、 于 创 造 的 勇 气和 习 敢 敢 惯。
优化教育环境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刍议——对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
作者简介 : 史文 霞( 93 , , 西西安人 , 17 一) 女 陕 上海 交通 大学外 国语言文 学流 动站博 士后 , 西安交通 大学外 国语学 院研究 生英语 教学中心讲师 , 士. 博
’ 张建军( 9 3 , , 肃崇信人 , 17 一) 男 甘 西安 电子科 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施研究 生 创新 教育 的关键 。
、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现实要求
能最终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提高研究生培 养质量的角度 出发 , 本文认为 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 教育 的实 施 和推进 应注 意 以下几个 问题 : 1创新教育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的价值 向度 . 关于 创新 的 概 念 , 学术 界 有 着 不 同的 理 解 。百
第 5 总第 5 期[ 期]
21 0 1年 பைடு நூலகம் 0月
研 究生教 育研 究
J u n l fGr d a eEd c t n o r a a u t u a i o o
NO 5 .
Oc., 0 1 t 2 1
文 章编 号 : 0 51 6 ( 0 1 0 —0 10 2 9 —6 3 2 1 ) 50 1 —6
度百 科认 为创 新是 以新 思 维 、 发 明 和新 描 述 为 特 新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以现代技术知识为背景的 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要培 植 民族 的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 , 就必须实施创新教 育, 尤其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我 国作为一个 发展 中 国家 , 临着 多重发 展压 力 和挑 战 , 观现 实决 定 了 面 客 我国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2,2010第26卷JOURNAL OF EDUC AT IONAL I N S T ITUTE O F J IL I N PR OVINCEVol 26(总252期)To tal No 25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龚晓林(),男,四川自贡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龚晓林(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因而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要不断改进培养模式,鼓励创新,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2009102一、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1导师队伍力量不足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有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第一,部分导师学历偏低,而后期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出现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甚至还出现有些导师吃老本!现象。
第二,部分导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特别是一些导师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开办自己的经济实体,精力无法集中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
第三,一些学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导师的科研项目小、研究经费少,难以维持正常的校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谈不上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这样最终导致科研工作很难上水平、上档次。
第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过低,有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往往无暇精心培养,对年轻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第五,大学教师缺乏流动。
老师的自由流动是大学保持活力的有效机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流动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灵感。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愈发重要。
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术热情、强化导师指导、学生锤炼自身和搭建实践平台等角度讨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以期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措施[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1-0员49-0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薛亚强(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100)一、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的工作要点之一。
由此可知,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创新能力培养,这既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关系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还关系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报考人数也在快速增长。
在教育部2023年3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表示,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
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长9.64%[1]。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如何提高其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不足、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学位论文质量较低等方面。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指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首先,研究生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科研思维。
研究生应该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实践,掌握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研究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
研究生应该深入研究所选择的专业领域,掌握前沿的学术动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导和创新的作用。
第三,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重要要求。
研究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备创新设计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
最后,研究生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能力等。
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意识,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四个方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学术素养、专业精湛的研究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即文章目录的内容。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首先,第一个子章节将重点介绍第一个方针,并从三个要点展开论述。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阐述。
首先,学术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研究生培养旨在通过系统的学术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研究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学术交流等方面。
研究生应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撰写研究论文。
此外,学术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形式,与其他研究生、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与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科研能力培养包括科研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等方面。
研究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此外,研究生还应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通过与导师合作,积累科研经验和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或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
再次,综合素质培养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研究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学术素质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研究生应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素质,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研究生应具备敢于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不断追求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包括学术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培养方式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具备丰富的学术知识、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选择和实施,需要学校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研究生自身的努力和付出。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胸怀全局、思维敏锐、科研水平高的研究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国在 校 硕 士 和 博 士 研 究 生 的 总 和 已超 过 了 1育 、 国 防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前 沿 领 域 对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依 赖 程 度 越 来 越 大 ,研 究 生 教育越来越 成 为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重 要支 撑 力量 。
否具 有 创 新 能 力 。 创 新 能 力 是 指 一 种 包 含 创 新 精 神 、 要 问题 是 我 国培 养 的 研 究 生 创 新 能 力 不 强 , 主 要 表 现 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方 法 等几 个 方 面 内容 的一 种 综 合 能 力 。 因此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是 我 国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核 心 问 题 , 也 是 提 高研 究 生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标 志 。 江 泽 民 多 次 指 出 :“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进 步 的灵 魂 ,是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创 在 以 下两 个 方 面 : ( ) 缺 乏 创 造 力 。 主要 表 现 为 习惯 1 的接 受 、理 解 和掌 握 现 成 的知 识 ,简 单 地 推 演 或 论 证 ,
育 肩 负着 为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培 养 高 素 质 、 高 层 次 、 小 康 社 会 实 现 进 程 ,关 系 到 我 国 国际 地 位 的 提 升 。 经 济 的 发展 和社 会 的 全 面 进 步 ,其 关 键 在 这 些 人 才 是 养 质 量 问题 已引 起 了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其 中存 在 的 主
关 键 词 :研 究 生 ; 创 新 能 力 ;创 新 教 育
中图 分 类 号 :G6 3 4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9 1 ( 0 6 10 0 00 0 2 1 8 2 0 )1 - 0 6 — 3
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研究生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1. 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作为高级学术研究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具备创新能力。
专业知识培养是研究生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除了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研究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各种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研究生未来的科研工作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重点,通过培养这些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3. 研究生教育中的挑战然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挑战,影响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首先,知识爆炸和学科交叉使得知识面变得广泛且碎片化,研究生往往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所有相关知识。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研究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导师资源的不均衡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4. 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提供学术前沿知识的更新。
其次,倡导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推动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
此外,引入课程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与指导能力。
5. 结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通过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以及引入课程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措施来解决。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 讲座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讲座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创新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某一领域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2. 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学生应该能够主动掌握并运用科研方法和技能,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并在学术讨论和交流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
3.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对现有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4. 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团队中有效地协调各方面资源,同时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备责任意识。
总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核心理念的实
施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
外国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本因素、特点其启示论文
外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特点及其启示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技术的全球化竞争最终转化为各国人才的竞争,因此许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视为关系到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英美德法等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多维比较,旨在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因素和特点,并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为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外国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基本因素基本特点比较与启示一、基本因素1.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前提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所以首先要在教育战略上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美国研究生教育从政府文件法规入手,将创新能力列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之一,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以美国在1983年发表的《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例,该报告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应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并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不能机械训练;在研究生专业学习和创造精神方面应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研究生院所组织的活动必须有助于研究生创造、探索精神的发展,否则应予以取消;研究生教育计划应使学生智力与知识密切结合,不能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受到阻碍或拖延。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对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主题,采取了创新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带动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日本研究生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从科技论文数量来看,在sci、ei数据库中,日本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论文自1990年以来仅次于美国,一直稳居第二。
[1]2.完备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完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与学科相关的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两类。
研究生具备的能力要求
研究生具备的能力要求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延伸,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研究生具备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来探讨研究生具备的能力要求。
学术研究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之一。
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知识和学术方法论的掌握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
具体而言,研究生应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等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同时,研究生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解决科研难题,并能够将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或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研究生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此外,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研究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应用。
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研究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并能够转化科研成果为实际生产力。
研究生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
研究生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生具备的能力要求包括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从教学大纲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来深入开展以“提高质量、注重创新”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主线。
研究生课程教学通常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才展开学位课题的研究,研究生如果能在课程学习阶段充分培养科研能力,在随后的学位课题研究中将会举重若轻,而如果没有抓住课程学习这一培养科研能力的契机,研究生势必在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统计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
作为研究生的任课教师,结合材料学院建设科研型学院的目标,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课程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展了“科研能力导向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能力,实现了材料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变重“理论”培养为重“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重“传承”培养为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制定并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献,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反映的是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的教学大纲是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反映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
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
以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结构因素、观念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索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动力正逐步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转变为当前的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当前,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相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传统的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变为以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当前的国际竞争也呈现出创新竞争的特点,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及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者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发挥其探索、创造和革新的基本职能,通过新技术的传播、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扩散,为高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概述1 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其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
它包含四个要素,即政府的政策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作用、企业研究与开发的作用,这些因素彼此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
其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
1998年,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指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这一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学校的网络体系,其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和提高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准。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研究生培养的几个能力
研究生培养的几个能力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下是研究生培养中几个重要的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
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
他们需要具备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写作论文和撰写学术报告时,研究生应能独立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实证研究,能够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
此外,研究生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
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在现代社会,研究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完成。
研究生应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他们应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能够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能够有效地解决团队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研究生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之一。
研究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能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创新点,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他们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研究生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运用于研究工作中,从而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四、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应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实验。
他们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
在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还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此外,研究生还应具备实践能力的评估和反思能力,能够对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总结起来,研究生培养的几个能力包括学术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研究生的核心素养是评价其培养质量和能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方法。
一、专业素养的培养首先,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专业素养。
研究生应在所学专业领域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
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研究生应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核心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和独立研究,研究生应能够提出创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在团队中起到领导和协作的作用。
三、学术道德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道德的培养。
研究生应具备诚实、守信、严谨的学术道德。
研究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数据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促使他们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四、评价方法的改进对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考试制度不能完全评价研究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需要改进评价方法。
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虑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因素来评价研究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可以引入导师评价、同行评议等方式,全面评价研究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以及改进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业 调 整 、 划 修 订 、 程 改 革 、 材 更新 等 方 面 与 教 育 现 代化 相 适 应 。 计 课 教 以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为 代 表 的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 为 研究 生 教 育 现 代 化 提 供 了 良 好 的条 件 更 3 .紧 跟 科 技 发 展 步 伐 , 化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复 合 性 围 绕 当今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不 同 的 强 从 层 蒎 或 一 定 层 面 上 实 现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学 科 交 叉 和 融 合 。美 国 大 学 的 教 授 要 经 常 开 出许 多 知 识 新 颖 、 景 广 阔 、 科 交 叉 性 强 、 准很 高 的 研 究 生 课 程 和学 术 讲 座 , 其 是 科 技 领 域 中 出 前 学 水 尤
化 的 研 究 和 预 测 + 索 研 究 生 培 养 的 教 育 模 式 和 教 学 方 法 创 新 , 研 究 生 教 育 现 代 化 , 括 探 使 包
学 习 环境 、 学 方式 、 研手 段 、 教 科 技术 设 备 、 术 交 流 和 教 育 管 理 的 现 代 化 等 , 求 学 科 建 设 、 学 要
【 键词】 创新 能力 关 研 究 生 教 育
创 新 是 一 个 民旗 的 灵 魂 , 一 个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的 动 力 , 有 创 新 意 识 和 能 力 的 人 才 是 一 是 具 个 国 家 和 民 族 最 宝 贵 的 财 富 随 着 全 球 经济 一 体 化 的发 展 , 界 范 围 内 的 竞 争 集 中到 人 才 的 世 竞 争 , 其 是 集 中 到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 人 才 的 竞 争 上 。 发 程趋 势 看 , 究 生 教 育 的 国 际 化 、 尤 从 研 现 代 化 、 合 性 、 元 化 、 性 化 以及 刨 薪 性 已 成 为 2 复 多 个 l世 纪 研 究 生 教 育 发 展 的 主要 特 点 , 此 , 因 在 研 究 生 教 育 中注 重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就 显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本 文 拟 就 此 略抒 管 见 。
美 国 的 研 究 生 教 育 就 是 一 个 不 断 实 施 教 育 创 新 、 极 推 进 基 于 创 新 性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育 积 模 式 和 教 学 方 法 改 革 的 过 程 , 目的 是 培 养 一 大 批 能 够 参 与 全 球 化 经 济 与 科 技 竞 争 的 创 新 其
王 小 力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副 院 长 、 授 教 许 晓 雯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技 术 经 济 及 管 理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期 :2 0 0 2年 i月
维普资讯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是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棱 C
性 高 层 次 人 才 。 言 之 , 国研 究 生 教 育 创 新 是 在 全 球 经: 体 化 与 人 才 竞 争 全 球 化 相 结 合 换 美 齐一
的 平 台 上 进 行 的 。其 特 点 主要 养 , 施 研 究 生 教 育 国 际 化 。在 美 国 的 大 学 , 其 是 研 究 型 大 学 . 实 尤 从 校 长 到 教授 都 十 分 重 视 培 植 研 究 生 的创 新 意 识 , 学校 鼓 励 和 支 持 教 授 在 这 方 面 的新 思 路 、 新 方 法 、 模 式 和 新 途 径 同 时 , 国 的大 学 教 授 普 遍 与 社 会 、 业 、 场 之 间 联 系 密 切 , 术 视 新 美 ’企 市 学 野 广 阔 , 为 研 究 生 开 出许 多 启 迪 思 维 、 练 能 力 和 培 养 创 新 意 识 的 探 究 式 “ 口 ” “ 可 训 锚 和 接 口” 营 造 培 养 创 新 能 力 的 学 术 氛 围 学 校 通 过 各 种 活 动 , , : 推进研 究生 教育与社 会 、 业 、 断 企 市 场 以 及 国 际 间 多 种 层 面 的 交 流 , 断 扩 大 学 校 的 开 放 程 度 , 实 施 教 师 国 际 化 、 生 国 际 不 并 学 化 、 学 内 容 国 际 化 以 及 实践 场 所 国 际 化 等 举 措 , 许 多 新 理 念 、 思 维 、 进 展 、 技 术 、 教 把 新 新 新 新 需求 吸收到研 究生 教育 中来 。 2 .密 切 关 注 市 场 需 求 , 化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现 代 化 。学 校 和 教 授 根 据 对 人 才 市 场 需 求 变 强
维普资讯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是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核 心
王小力 许晓 雯
【 摘 要 】 本 文 通 过 研 究发 速 国 家研 究 生教 育 国 际化 现 代 化 、 元 化 和 十 一 化 的 发展 趋 多 胜
势 . 我 国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改 革 提 出 丁进 一 步 扩 走 国 内 外 交 流 、 除 学 科 壁 垒 、 对 拆 以^ 为 本 、 学 科 为 和 ^ 才 超 常 发 展 提 供 条 件 覆 教 育 管 理 制 度 创 新 等 建 设
现 的 新 热 点 、 交 叉 点 , 会 及 时 地 反 映 到 研 究 生 教 育 中 来 。 着 社 会 人 才 需 求 的 变 化 , 个 新 都 随 各
学 科 更 加 重 视 和 鼓 励 研 究 生 跨 专 业 选 课 、 学 科 学 习 , 研 究 生 对 科 技 前 沿 和 重 大 科 技 问 题 跨 使 具 有 浓 厚 的 兴趣 、 锐 的 眼 光 、 断 的 判 断 力 。 敏 果 4 .适 应 竞 争 , 进 研 究 生 教 育 的个 性 化 。 导 师 指 导 的个 性 化 , 师 更 多 地 体 现 自身 优 推 有 导 势 和 特 长 ; 有 学 生 设 计 的个 性 化 , 生 根 据 市 场 经 济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和 自身 特 点 自主设 计 自 也 学 己 ; 有 学 科 教 育 个 性 化 , 同 学 科 根 据 本 领域 的 发 展 趋 势 来 规 划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模 式 和 方 式 还 不 等 。 因 此 , 国 的 大 学 十 分 重 视 和 鼓 励 研 究 生 用 自己 的 方 式分 析 和 处 理 问 题 , 励 学 生 个 性 美 鼓 化 成 长 。 教 授 在 组 织 教 学 和 指 导 研 究 生 课 题 的 过 程 中 , 力 求 使 课 程 学 习 与 交 流 技 能 相 融 都 合 , 程 学 习 与 课 题 研 究 相 结 合 , 究 生 个 性 发 展 与在 实 际 科 研 中的 研 究 生 群 体 合 作 训 练 相 课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