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
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中的比较
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中的比较
宋桂峰 蔚县县பைடு நூலகம்党校 0 50 770
得到 了消化和吸收 ,但是不 良资产仍然是 困扰我国银行业 的主要 问题 。在不 良资产 的问题上 , 印度与我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 印度的不 良资产 问题也 比较严重 。虽然印 度近年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银行的不 良 资产 ,印度总 的不 良资产与净不 良资产虽 有不断下降 的趋势 ,但总额还在扩大 ,尤 其 是 公营 银 行 的不 良资 产 比例 过 高 。 有不 少银行 出现亏损 ,1 9 - 00年期间公营 92 20 银行的平均盈利率仅为 0 3 %,而私营银 .4 行与外国银行分别为 15 %和 12 %。但 .5 .9 是造成 印度公营银行不 良资产的原因和我 国有很大的不 同。印度的发展主要是私有 化 的道 路 ,所 以 国家 从 一 开始 就 偏 重 私有 银行的发展 ,不断降低国有股权 ,力图通 过 降低政府对银行的控 制,让社会资本进 入银行 内部 。但印度本 身具有的社会特点 使其不可能走与话方国家相 同的道路 。在 印度社会 中, 一直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 并 且 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这样 印度的政 治经 济 实际上是集 中于少数具有高等姓 氏人的 掌握之 中,所以国家对 经济调控的能力很 弱 ,不可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公营银行 的不 良资产 问题。 而我国银行 的不 良资产问题 恰恰是 由于国家过度重视公有经济,即国 有企业的发展 ,致使银行与企业之 间的权 责利界定不清, 造成国有银行 的大量坏账 。 但是我国 已经成立 了资产管理公司,加上 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银行不 良资产的 问题 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 ( 三)资金配置效率的不 同 资金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 , 金融 系统 在资源配置方面 的效 率同样 十分重要。 在 这 方 面 ,印度 似 乎 表 现 出 了一 些 优 势 。中 国近三分之二 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 方式持有的 , 而印度 的这一 比例还不到二 分之一 。另外 , 国商业银行 的长期贷款 我 19 年 为 32 92 9 4亿元 ,占GD P的 1 .%, 47 而到 2 0 年底 , 到 70 7 04 达 9 7 亿元 ,占G DP 的 5 .%。这说 明在 目前的体 制下 ,由于 83 债券市场的 限制 、 股票市场的发行额度限 制 ,致使厂商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因而厂 商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 。 印度 银行贷款从 19 92年 的占 G DP 的 2 .%, 33 发 展 到 2 0 的 占 G P的 3 .%,银 行 0 4年 D 26 贷款 占 G DP 的 比重低于 中国,印度商业 银行将 3 %左右 的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 。 0 由此 可见 ,印度 的金融转 型还 是较成 功 的 ,其 已经 建立起颇具规模 的资本市场 ,
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汇管制法”17 年)规定直接投资的外资出资比率的上限为 4%。此外 , (93 , 0 印度还要求外资企
业 的零 部件 生产 逐步实现 国产化 。 4 印度的语言、 . 宗教、 种族制度 的多样性 , 加上议会制政治体制, 使得印度的经济发展 目
标呈现多元化。因此 , 为保证就业、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维持工农 间的平衡就成 为印度的首要 的课题 , 这也是印度无法轻易采取“ 先富论” 的原因所在。 比较 19 99年印 、 中两 国的经济指标 , 经济发展 状况 或 对外开 放 的方 面来看 , 从 中国要 比印 度领先一步( 参照表 1。改革开放( ) 经济改革) 前的 15 —18 年期间, 93 90 印度的 G P D 增长率年
的高度经济增长。而印度于 8 年代开始部分实行了经济 自由化 。 o 随着 1 1 新经济政策” 9 年“ 9 ( : 即 经济改革) 的导入, 经济 自由化全面展开 。印度的经济增长从 8 o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在 5
—
6 %左右 。
19 年, 99 印度 、 中国的人均所得分别是 40 5 美元和 70 8 美元, 虽然还属于低所得的国家范 围, 但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 分别是 24 美元和 39 美元。就 C P的规模来说 , 19 21 - N 中国仅次于 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 而印度只次于美 国、 中国、 本 , 日 居世界第 四位 。在科学技术方面 , 两国 都推行核技术的开发 , 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 星, 在亚洲确立了稳固的区域性强国的地位。 去年印度人 口突破 1 亿 , 0 到今年 7 月印度经济改革恰逢十周年。本文讨论重点主要着 眼
2 . 46
321 . 9
1 77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中印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 即便 印度 迅 速 加 大对 基 础 印度 的经 济 总量 与 人 均 G 要 低 于 指 标 是 9 DP
2 , 界排 名 l 位 。 0 8年 , 国 G 中 国 ,但 其产 业 结 构 中服 务业 的 比重较 设 施 的投 资力 度 ,若要 赶上 现 今 中 国基 % 世 2 20 中 DP
就 。两 国经 济的 发展 具 有较 高 的 可 比性。鉴于 此 , 文通 过 两 国经济 的发展 比较 , 发现 我 国在 经 济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本 来 [ 词 ]中 国; 印度 ;经 济发 展 ; 比较 关键
[ 中图 分类 号】F 2 . [ 3 03 文献 标 识 码】 [ 章编 号 】10 —6 6 (0 0)I-090 文 0 99 4 2 1 0 3 -2 1
61 第 %) 2 %。 9 中 印作 为 世 界上 经 济 发 展 最 快 的两 产量 已 由 19 年 的 1 6 吨增 加到 2 0 工 业就 占了 4 . , 三产 业 占 4 .5 90 . 亿 7 08 个 国家 ,的确 有 许 多相 似 点 ,如 :中 印 年 的 23 亿 吨 ,增 长 了 3 %。 . 4 3 二 、软环 境 比较 世界 经 济论 坛 ( E ) 布的 《 球 w F发 全
位 ,仅次 于美 国和 日本 。 P P法计 算 , 上 升 ,且 第 三 产 业增 长 迅 猛 。 由此 也 可 增 长 的最 主 要 因 素 。 于基 础 设 施 原 因 , 按 P 由
中 国的 G P在 2 0 年和 2 0 D 07 0 8年分 别 为 以发现 印度经济发展 的问题 :尽管 印度 在 印度 出 口商 品 的平 均 时 间 要 比 中 国多 70 1 15 . 美元 和 7 14 3亿 9 6. 美元 。 占世 独 立后 就 开 始 实 施工 业 化 战 略 ,但 印度 l 3亿 6天 。 界总 量 为 1. %和 l.%,是世 界上 仅 第二 产 业 的 发 展 在 国 民经 济 中始 终 没 有 07 8 1 4 次 于 美 国的 经济 大 国 。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制度有何异同?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制度有何异同?印度和中国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两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哪些异同之处。
一、全球化和贸易1.印度印度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外向型,其贸易政策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印度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虽然其受到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但最终在国际贸易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除此之外,印度发挥着其服务产业的优势,成为全球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行业的重要基地。
2.中国相较于印度,中国的经济模式更加内向,体现出保护主义倾向。
中国在过去30年中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方式开放了市场,但它仍执行着一定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产业,避免外来竞争,进而保持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不断加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向高附加值中游和高端制造业转型。
二、市场化和国有资本主义1.印度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侧重于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的竞争和自由度更大的市场经济。
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国有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被重点管理的城市知名企业通常从私人资本获得融资。
印度政府在预算中也给予较多品牌企业税务减免等激励政策。
2.中国相反,中国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国家对生产要素资本和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占据了相对比例较大的位置。
虽然中国逐渐深化和推进市场化改革,但总体上仍是一种类似国有资本主义的体制。
然而中国政府对重点行业的管理和配给更加灵活,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容易进行结构性调整和产业政策引导。
三、劳动力和雇佣1.印度在劳动力方面,印度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国家。
它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新人口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中,成为有着强劲发展动力的市场劳动力和创业者。
与此同时,由于印度的贫富差距较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中国相较于印度,中国在劳动资源配置和市场化经营方面更加灵活和自由。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
中印两国比较资料收集整理人:张子竹200925035 信管二班总述:本文收集了中国、印度两国一些基本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主要就中印经济差异的一个典型事实——外资的流入做了深入的比对分析。
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重要的影响。
一、两国概况中国:(来自百度百科)中国是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的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于1949年独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其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现耕地面积9497公顷。
中国现有人口13.70536875亿(2010年),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来自百度百科)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国之一。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于1947年独立。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实权由总理掌握。
印度政府宣称的领土面积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而且山地、高原的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配以热带季风气候以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击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的土壤,使得在印度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印度现有人口12.0310亿(新华网2011年数据),人口密度406人/平方公里(2009年),其中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如何?
印度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如何?随着印度和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两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印度和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并对两国金融市场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印度的金融市场1. 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印度自1991年采取市场化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并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的投资。
截至目前,印度的金融市场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证券市场是其中最为发达的领域之一。
2. 证券市场状况印度的证券市场主要包括巴姆贾证券交易所和国家证券交易所。
其中,印度巴姆贾证券交易所是全球联合证券交易所组织的成员之一,也是亚洲市值第二大的证券交易所。
印度证券市场的交易种类主要有股票、衍生品、债券和货币市场产品等。
相比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印度证券市场的种类相对单一、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发展速度也较为迅速。
3. 金融监管机构印度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主要是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印度中央银行。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监察,其中包括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的监管。
而印度中央银行则主要负责货币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监督和管理。
二、中国的金融市场1. 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
截至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
2. 证券市场状况中国的证券市场主要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种类主要有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和衍生品等,尤其是期货市场的体量和重要性在全球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3. 金融监管机构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
其中,中国证监会主要职责是对证券、期货及基金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市场健康和有序。
而人民银行则主要是管理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达到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
中国与印度利用FDI比较分析
· 48 ·
IEC, NO. 9, 2007
利用外资
表 1: 1979-2005 年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 单位: 亿美元)
欧美跨国公司和科技含量高的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尤其欢迎研
发机构在华建立, 并且随着市场
化程度提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
域。四是坚持稳步开放国内新生
的脆弱的资本市场。到 90 年代中
一、中印利用 FDI 概况
( 一) 中国利用 FDI 概述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 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 由于复杂 的历史原因,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 投资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以 来, 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发 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 段 : 1979-1986 年 起 步 阶 段 、 1987-1991 年 稳 步 发 展 阶 段 、 1992-1996 年 持 续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1997-2001 年 为 调 整 阶 段 和 2002 年 入 世 以 来 进 入 发 展 新 阶 段。 自 1979-2006 年间, 中国吸 收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约为 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 这在战 后世界各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 情况中是罕见的。资金来源遍布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吸收外
国直接投资的各种方式中, 以合 资经营方式的项目数与外资金额 最多, 此外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 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利用外 国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 二 ) 印 度 利 用 FDI 发 展 进 程概述
印 度 利 用 FDI 的 发 展 屡 经 波折, 大体经历了独立之初限制 FDI 进 入 阶 段 、80 年 代 印 度 FDI 政策开始松动阶段, 以及 90 年代 以后大幅度放宽外资投资领域, 提高外资股权阶段这几个阶段。 自 1991 年 印 度 经 济 自 由 化 以 来 到 2005 年间, 外国直接投资商对 印度的协议投资额为 672.1 亿美 元, 实际到位金额为 322.9 亿美 元, 占协议额的 50%以上。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当代中印经济改革比较及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成因分析
关键词 : 印度 经济改革 比较 中国 中图分 类号 : l ・6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9—5 5 (6 0 0 4 5 F14 4 A 10 1 2 0 )3— 6 —0
Absr c : l og h ak ru d o tnsad rsl fC ia SadIda Seo o chv n or ̄nf trs hi rfr t e ta t At u htebc gon scnet n eu so hn ’ n i’ cn mi aemaycr h t n m e ue ,ter e mai a o v
维普资讯
经济学研究
当代 中印 经济 改 革 比 较 及 两国经济发展模式 成 因分析
Co p rs n a d Co ta tb t e o e n Ch n ’ n n i sEc n mi f r sa d m a i n n r s ewe n M d r i a s a d I da’ o o c Re o m n o
二是两国都走的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 据国民经济的“ 制高点”更为有效地实现社会战略价值的实 ,
路。中 国受苏联以重工业为基础工 业化发展战略影响, 现。 为快 为此, 印度颁布了一系列的工业政府决议, 确定了一些
速建立完备的工业 体系, 0 在2 世纪5 年代开始推行了 0 典型 专为公 营经济保留的部门, 并采取了国有 增加对公有经 化,
缓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慢, 二元差距问题更加严重, 化问 贫困 即 促进经济 增长, 证充分就业, 保 实现经济 平等和社会公正, 题更加恶化。 也学习苏联的做法, 提出为实现发展 目 标的基本方针和重要 三是两国都严格限制私营经济, 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中
当代中印经济改革比较
20 0 7年第 l 期
NO 2 7 .1 00
四川 大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哲
J u n l fS c u n Un v r iy( o i l ce c iin o r a ih a i e st S ca in e Ed t ) o S o
总第 18 4 期
Sum O 48 N .1
§南 亚经济 、文化 与 国际 关 系研 究 §
当 代 中 印 经 济 改 革 比 较
赵 建 军
( 南 广播 电视 大 学 .湖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 04
摘
要 :国 情 相 近 的 中 国 与 印 度 . 目前 是 世 界 上 经 济 增 长 最 快 的 两 个 发 展 中 大 国 。 两 国经 济 改 革 的 背
1 .两 国在 改 革 前 都实 行 高 度计 划经 济 。两 国经 济发 展都 深受 苏联 模式影 响 ,都 把计 划经 济 作为 国 民经济 管理 和调控 的重 要手段 。中国在公 有制经 济 基础 上 ,实行 中央高 度集 中 的指令 性计 划经 济体 制 。印度在 公 私混合 经济基 础上 ,学 习 苏联 做法 ,建 立经 济计 划组织 机构 ,政府对 印 度 经济 实行 调控 。印度计 划 由指令性计 划 和指导 性
目标 、内容 、步伐 与结果 也有 许多惊 人相 似的地
方 ,但 两 国 因经 济 改革 的力度 、路径 等方 面的差 异 ,导致 两 国经 济 转轨 过程 中形成不 同 的经济发
展模式 。通 过 比较两 国 的经 济 改革 ,找 出异 同 ,
年代开始 推行重 工业 优先 发展 的赶超 战 略 。15 92 年 重 工 业 产 值 占 中 国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3 . , 55
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之比较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到 世 界 三 分 之 一 多 人 口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中 国 与 印 度 都 希 望 通 过 经 济 改 革 走 上 现 代 化 的 道 路 , 实 现 国 家 和 民族 的 复 兴 。 以 ’
都 曾 经创 造 了灿 烂 辉 煌 的文 化 ,也 都 曾经 沦 为 殖 民 地
年 里 , 济 发 展 都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 重要 的 是 , 经 最
两 国 都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并 且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中经 济 发 展
最 快 的 国 家 。在 许 多方 面 , 国 和 印度 都 具 有 可 比性 。 中
2 0 年 以来 ,继 美 国 高 盛 公 司 高 级 顾 问 乔 舒 亚 ・ 04
或 半 殖 民地 国家 。中 国 和 印度 都 在 2 0世 纪 大 致 相 同 的
上 世 纪 5 年 代 初 到 7 年 代 末 的 3 年 , 度 的 0 0 0 印 年 均 经 济 增 长 率 仅 为 35 , 被 已 故 经 济 学 家 拉 杰 ・ .%
时 间进 行 了 改 革 , 国 的政 治 制 度 不 同 , 在 过 去 的 2 两 但 0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4期
N O4 。 0 6 2 0
理
论
与
现
代
化
2 6— 0o 07
TH Eo RY AN D M o D ERN I ZA TI N o
J l2 0 u ,0 6
中国模 式与 印度模式之 比较
尹 倩
摘
要 : 国 和 印 度 被 国 际 上 称 为 亚 洲 经 济 的 火 车 头 , 国 模 式 和 印 度 模 式很 有 可 比 性 。 两 种 模 中 中
中国与印度:关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大公营经济范围,并在印度经济中占领了 “ 制高点” 。到 目 前为止 ,印度共实行 了十个 “ 五年计 划” 。另外 ,由于印度长期实行联邦制,各邦选择发展模式 自由度很大,像喀拉拉邦 、西孟加拉
邦等地 共产 党长期 执政 ,奉行 “ 共产 主义发 展道路 ” ,就 更难说 是 “ 资本 主义 ” 了。 印度经 济学家 兼经济 决策者 、现 任印度 政府 总理曼 ・ 亨 ・ 摩 辛格 M n oa ig 道 :“ am hnS h写 n 印 度采取 计划 性发展 建设是 为 了加快工 业增长 ,最有 效地 利用 稀少 的资源 ,保证 经 济平 衡 发展 。 ” 以尼赫 鲁 为首 的独 立 自主的 印度领 导 人 十分 珍 惜 国家 的有 限 资源 而 把 它用 到 经 济 发展 的刀 刃上 去 。独 立后 的 印度 一开 始便 以 “ 混合 经 济 ” 著称 :政 府集 中精 力 发展 国营 工业 ,已经 存 在 的 私
业的改造、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改革运动 , 建立起高度计划性的社会主义工农业基础。之后仅用了 七、八年时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村集地化。中国的工业化模式也基本上是采取了前苏联的
斯大林模 式 :即优 先发展 重工业 ,利 用工农 业产 品的剪 刀差从 农业那 里汲 取工业 化 资金 。 由于全 国人 民 的共 同努力 ,从 15 9 3年开始 实 施 的第 一个 五 年计 划 提 前顺 利 完成 。第 一个 五 年计划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为 中国 的社 会 主义的工业 化 打下 了坚实基 础 ,基 本形 成 了我 国高
发展 方式有 两大缺点 :一是受官僚 主义控 制、由不懂经济规律 的政客 瞎指挥 ,使 企业丧失 了独 立性和 自主性 ,二是 “ 一条腿走路 ”遏制 了私有 经济发展 ,使私 人积极 性不 能得 到有 效发 挥。 因此 ,二 十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
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
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
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
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
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
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
中国和印度发展模式的比较
自由化 改革 。独立后 的 印度 在政 治 上继承 了英 国统
治时期 的 自由主义 法律 和政 治 制度 , 予普 通 大众 给 选举 权 , 实行议会 制 民主 。从 获得 独立开 始 , 印度 就 是为数 不 多 的经 由 自由之 路 发 展 的 非 西 方 国家 之
一
,
其 中对人 的 自由和 参 与 的重 视 与对 经 济增 长 的 在 经济 上 , 19 年 自由化 之前 , 至 91 印度 主 要奉
政治
《 实事求是 》 2 0 0 9年第 3期
中国人 的受教 育程 度 、 均寿命 等都 有普遍 的提 高 。 平
() 3 循序 渐 进 式 改 革 的有 效 性 和稳 定 性 。中 国
族 、 阶层 的 国家 , 多 印度 社 会 具 有 明显 的 冲 突 性 特 征 。在 民主的程序 和 制度之 下 , 印度各 种族 、 阶层 各 具备 了一个 政治 参 与平 台 。在这 个 平 台之 上 , 度 印 社会各 种 团体 之 间具 有 了妥协 和协 商 的可 能 , 度 印
《 实事求是》 20 0 9年第 3 期
政治
中 国和 印度发 展模 式 的 比较
隋斌斌 张喜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共中央党校 政治学系 北京 10 9 ) 0 0 1
摘
要: 中国 自 17 9 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 比印度早了整整 1 年 。印度的改革主要集 中于经济层 面的调整和改 4
印度 发展模 式 比较 文章编号 :0 3— 6 12 0 }3 0 8 3 10 4 4 (0 90 —0 1 —0
社会 和政府 之 间达 成 了一种制 衡 的关 系 。社 会 内部 问的利 益沟 通 以及 社会 和政府 之 间的制 衡保证 了改 革 的适 应性 和稳定 性 。
欧美人对比中国和印度评价
欧美人对比中国和印度评价在欧美的眼中,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新兴国家。
虽然两者都是新兴经济体,但欧美人对于它们的评价却有所不同。
1. 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欧美人对于中国的评价要比印度高出很多。
事实上,欧美人普遍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这是由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实力所支撑的。
而印度虽然有着庞大的内部市场,但在制造业和出口方面却相对较弱,无法与中国相比。
2. 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欧美人对于中国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欧美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独裁的,缺少人民民主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中国的统治者拥有很高的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能够迅速实现改革和发展。
对于印度,欧美人普遍认为它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政府的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
政府缺少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经常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犯错。
3. 文化背景在文化背景方面,欧美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评价有所不同。
欧美人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
相比之下,印度的文化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宗教、哲学和艺术方面。
此外,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的状况要比印度好得多。
4. 跨国合作在跨国合作方面,欧美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欧美企业普遍认为与中国企业合作会让他们受益更多,因为中国的市场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竞争优势。
但在与印度企业合作时,由于它们的管理和执行能力较差,跨国合作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政策矛盾、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
综上所述,欧美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评价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政府执行和文化传承方面比印度更强大,但它也面临着政治制度问题的困扰。
而印度的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权和言论自由,但政府的官僚机构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
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在各自的劣势方面加以改进,实现全面发展和合作共赢。
中印财务制度比较分析
中印财务制度比较分析一、中印财务制度的背景1.中印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印两国的财务制度发展历程不尽相同。
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务制度严格遵循中央统一规划部署,各级财政由中央进行集中调配。
而印度则一直实行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财务管理分散在中央与各邦政府之间。
2.中印财务制度的特点中印两国在财务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财政体制相对较为集中,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预算管理制度,中央政府在财政调控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力。
而印度的财政体制较为分散,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共同管理财政事务,一些财政自主权由各邦政府独享。
二、中印财务制度的比较分析1.财政收入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而印度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印度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税收占比较低。
2.财政支出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的财政支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为重点,而印度的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等领域。
3.财政制度运行比较中印两国的财政制度运行也呈现出一些不同。
中国的财政制度相对较为规范和高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也较为协调。
而印度的财政制度则存在相对较大的混乱和不完善,中央与各邦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也较为复杂。
4.财政改革比较中印两国在财政改革方面也有不同的取向。
中国在财政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优化财政管理体制,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而印度则更加注重强化各邦政府的财政自治权,推动财政制度的分权化和市场化。
三、中印财务制度的启示与借鉴1.加强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中印两国都需要加强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分析朱林林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关键词:古代华夏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文明;文化;科学发展观。
提要:中国和印度拥有极为相仿的历史,在历史上都拥有极为耀眼的文明,都曾引领过世界文明前进的方向。
现在两国同样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两国都走在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但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相同。
通过对两国历史上和目前改革途中异同点的分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两国的发展。
曾经文明灿烂耀眼、文化影响深远的两个古老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都走向了衰落。
两个同样地处大河流域的国家,两个同样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策略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灿烂闪耀的古代文明。
1、古代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在长江黄河流域缔造了异常灿烂的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礼仪道德,华夏文明自炎黄二帝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制。
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发展独树一帜,自甲骨文开始,便走上了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道路。
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石器时代,通过粗浅冶炼得到的铜器见证了第二次人类文明的大发展的独特文明。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过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 "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古代华夏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为我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种思想文化中著名的有“五行说”、“ 八卦”、“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这些思想现在仍受很多人的追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摘要: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经济改革在改革的背景、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但在改革的动因与执行力、突破口、对外开放的侧重点、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等方面明显不同。
两国经济改革的对比,启示我们在改革中,要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改革效果。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 中国印度经济改革比较启示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都是发展中的大国。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发展速度很快,经济规模大增,与俄罗斯、巴西,南非一起被国际社会称为“金砖五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两国的发展与经济改革密切相关,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1年是印度经济改革20周年,对比两国的经济改革对于两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中国与印度的具体国情不同,但两国在经济改革的背景、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具有较多相似之处。
1.经济改革的背景相似改革的背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进行改革的。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两国的经济发展大体在同一水平。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印两国都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以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印度则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可以说,两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因而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苏联发展方式的自觉反思。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一直试图实行赶超战略。
但在经济改革之前,两国的企业普遍没有自生能力,因而很难实现赶超。
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比较稀缺、劳动力相对比较丰富而廉价。
因此,对各个企业而言,在从事的产业、生产的产品以及工艺技术结构的选择上,应主要选择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
但两国分别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很多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
总之,在经济改革之前,两国在发展基础与发展方式、宏观体制与为微观运行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2.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相似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经济改革或转轨,主要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思路。
渐进式改革由于实施的改革方案比较“温和”,开始时阻力成本会比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其阻力成本会不断增加;而激进式改革采取的改革方案偏向于“一步到位”,开始阶段阻力成本会比较大,但随着改革的推进,阻力成本会逐步下降。
20世纪末,东欧和前苏联的一些国家依照“华盛顿共识”选择了“激进式”的改革思路。
而中国和印度等则选择了在原有政治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渐进式”改革。
两国在改革基本思路方面趋于一致。
其共同特征在于,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为逐步解决广大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逐步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以此来带动国民经济向符合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而从微观企业机制转变角度来看,中国与印度的改革都通过放松对私营经济的管制,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机制使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感到竞争压力,以此诱导具有自生能力的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帮助企业解决自生能力的问题。
3.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相似从改革的主要内容来看,中印两国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一,都推行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印度通过取消许可证,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逐步取消价格管制,增强市场机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加快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步伐。
其二,都鼓励发展私营经济。
中国通过探索,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逐步扩大私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并将私营部门的组织管理逐步融入国有部门的组织管理之中。
其三,都重视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让权放利”着手,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印度为增强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减少对国有企业投资,出售国有企业股份,赋予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组甚至关闭部分国有“病态”企业,实施“自愿退休计划”等。
4.改革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相似两国通过改革都取得了很多成就。
通过改革,两国逐步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外贸大幅度增加,吸收外资大幅度增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10%左右,GDP从1978年的230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8786亿美元,规模居世界第二,相当于全球GDP的8.5%,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7.6亿美元。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GDP 从1991 年的1518 亿美元增加到2010 年的16245.52亿美元。
印度在对外投资方面发展很快,在投资的产业及投资区位选择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经济改革以来,两国也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
如失业及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并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及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还有不少问题,两国的投资环境也都还有待改善等。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不同之处虽然中印两国的经济改革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改革的动因与执行力、突破口、对外开放的侧重点、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等方面则明显不同。
1.改革的动因与改革的执行力不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动因不同。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主要是基于国内形势的变化,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而印度进行经济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迫于国际压力。
1991年6月,印度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严重短缺,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拉奥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机向印度施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进行了经济自由化改革。
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执行力也不同。
中国与印度的改革都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我调整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局稳定,政府的执行力很强,各级政府能够将改革政策措施较好地贯彻下去。
而印度党派众多,各党派在改革政策方面缺乏共识,特别是政局不够稳定,许多政策因政府的更迭难以持续贯彻,改革的执行力相对差一些,特别是中央政府与一些地方政府的矛盾和分歧较大,中央制定的经济改革政策在地方各邦很难得到有效贯彻。
2.改革的突破口不同中印两国的国家制度不同,在经济体制方面也有着很大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印度经济改革之前的经济体制却是一种计划与政府管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差别决定了两国在经济改革道路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
两国选择的改革突破口明显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选择的是农业,在农村首先进行。
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土地使用权,之后在城市进行工业、服务业的改革,在双轨体制的环境下通过个别试验的方法逐步推广。
而印度推行的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改革,首先选择的突破口是工商服务业,在城市首先进行。
随后也试图对农业进行改革,但由于没有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对改革的支持不多,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总体效果。
改革突破口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道路的走向。
3.对外开放的侧重点不同中印两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侧重点也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对外开放的侧重点在于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对外开放的侧重点在于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贸及引进外资方面绩效明显,而印度在服务业出口及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有关统计,2009年中国出口额为1.2万多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而印度的出口额仅为1500亿美元。
截至2010年11月,印度在华累计投资额已达10.01亿美元,而中国在印直接投资额累计却只有1.481亿美元。
中国1978~1982年实际吸收FDI为11.7亿美元,2010年实际吸收FDI达到1057.40亿美元;印度1991年实际吸收FDI为0.75亿美元,2008年实际吸收FDI达到415.54亿美元。
由于资金稀缺,而劳动力丰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引进外资、赚取外汇来弥补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印度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较为成熟,但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因而印度选择了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的战略。
4.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不同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三大产业的发展一般呈现一种趋势,即第一产业(农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工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逐渐上升。
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遵循这样一种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明显。
印度的发展却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经济发展跳过了工业主导的阶段,直接从以农业为主的增长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增长,走出了一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农业经济逐步萎缩,而劳动力和资本却被服务业广泛接纳。
通过经济改革,印度逐步完成了经济转型。
近年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印度经济的主导,服务业逐渐成为印度经济的支撑点。
从中国三大产业历年年均增长率来看,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而农业和服务业增长率较慢。
而印度自经济改革以来,服务业一直是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相对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而言农业和工业则呈现相对萎缩的态势。
三、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比较的启示由于中印两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改革面临的初始条件不同,两国在经济改革中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
通过对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在改革中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或促进作用。
因此,发展生产力就要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来实现。
这种变革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或者改革的方式,采取哪种方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矛盾与中心任务。
中国与印度国家制度不同,具体国情也不同,但两国的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内对国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都是在坚持国家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及环节,通过自觉的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两国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在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