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经济学的政策举措、改革成效与发展困境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经济发展上的创新是由:A.马歇尔提出的B.托达罗提出的C.斯密提出的D.熊彼特提出的2.发展经济学是:A.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B.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C.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D.研究后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3.经济发展是:A.工业化过程B.城市化过程C.农村化过程D.手工业发展过程4.隐蔽性失业是:A.失业B.有工作岗位但不愿意就业C.伪装失业D.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5.制度构成包括:A.非正式约束B.正式约束C.制度实施机制D.人们的思想6.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收支顺差说B.绝对利益学说C.剩余产品出路学说D.比较利益学说7.不可再生资源包括:A.粮食B.铁矿C.石油D.森林8.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A.家庭经营的农场形式最好B.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最好C.大型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最好D.国营农场体制最好1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2、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3、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小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

4、“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试述两缺口模型是如何论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的。

4、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D 2C 3AB 4ACD 5ABC 6D 7BC 8A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答:错误。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

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国外研究现状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

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

在此期间,也出现其他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

Jaffee和Modilian(1969)认为:银行的信贷供给曲线类似工业产品一样按标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

Dewatripant 和Maskin(1995)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了银行更趋于“大客户”的业务。

Hodgman(1961)和Martinell(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双短”企业即信贷历史较短与经营时间短的企业,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困难的问题。

Berger and Udell(1998)提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不同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大小和资金需求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外在基本因素。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印度五年计划

印度五年计划

印度五年计划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以指导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些五年计划的制定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在印度的五年计划中,经济发展始终是首要任务。

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中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方面。

通过这些举措,印度的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显著增长,国家经济的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扩大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印度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印度政府还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印度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收入,印度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印度政府还加大了对工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化进程,扩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产值,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印度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印度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印度的五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印度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

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

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将对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保持在7%以上。

这种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印度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

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红利,这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潜力。

其次,印度通过改革措施提升了营商环境。

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和促进国内企业的增长,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营商审批程序等。

作为成员国之一,印度也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如印度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三,印度的科技和创新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印度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专长,已成为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重要供应国。

印度的信息技术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印度政府也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并投资于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企业,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满足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其次,印度的人口红利也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年轻劳动力的大量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但也带来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印度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印度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

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改革的继续推进,相信印度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论文: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特点、动力与前景

经济论文: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特点、动力与前景

经济论文: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特点、动力与前景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研究,自莫迪政府上任以来,“印度优先”始终是其执政的核心观念,在莫迪2.0时代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并将其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的改革议程当中。

这期间,莫迪扩大了惠农政策,例如实施PM-KISAN 计划,通过该计划,印度约有 2 亿多农民享受了每年约6000 卢比的补贴。

另外,莫迪政府还将养老金计划范围扩大到小商贩和农民,在治理能力方面,莫迪政府三管齐下,一是大力开发印度人力资本;二是致力于消除政府腐败,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对外方面,印度也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多边治理体系当中。

在G7、G20、金砖国家以及上合组织等多边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印度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全球行动的领导者之一。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选题背景自2008 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0 余年,世界各国在此次危机之后都纷纷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调节力度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国际经济形势已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转型调整期。

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经济虽有所复苏但还仍难掩疲软之势。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为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虽不及危机爆发前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已经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新挑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内部也面临着结构转型的挑战。

同时,以美国为首的高收入国家在全球推行“逆全球化”浪潮,给国际贸易和资本流通带来一定的阻碍,这种保护主义倾向如果愈演愈烈将阻碍全球化的进程,还会给全球的贸易往来、金融互通甚至人文交流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各国还纷纷加快了新旧产能转换,试图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

创新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如德国工业4.0、美国互联网制造、日本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 等等,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成熟。

莫迪的“印度梦”:印度国家能力建设的三重任务

莫迪的“印度梦”:印度国家能力建设的三重任务

6465后发国家发展道路可贵的分析框架。

印度与中国同样面对“如何将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问题。

因此,“国家能力”为我们观察印度改革发展的历程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

王绍光与胡鞍钢在提出“国家能力”这一概念时,着眼于90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家经济调控能力衰弱的问题,聚焦于中央政府的经济资源动员能力,这是因为中国中央政府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已经积累形成了强大的国家能力。

与中国相比,印度政府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国家能力也相当薄弱。

因此,本文对“国家能力”这一概念进行扩展,采用涵盖社会整合能力、政治治理能力、经济调控能力的广义国家能力概念来审视印度的问题。

就印度来说,国家能力的缺失一直是阻碍其实现大国抱负的最大障碍。

代表国家的印度中央政府长期在国家能力的软弱无力中挣扎,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均受到重重掣肘。

在社会方面,印度长期陷入尖锐对立的社群矛盾中,以种姓、民族、宗教、阶层划分的群体各为其政、各谋其利,凝聚力孱弱,难以就形成国家前进方向达成广泛共识。

在政治方面,印度政府陷入机能失灵的治理困境中,政治理想泯灭,各级政府依赖选票割据,机制性腐败滋生,难以形成足以支持国家前进的政策执行力。

在经济方面,印度陷入错配的畸形结构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错位发育,各类经济主体固守既得利益,比较优势无法发挥,经济运行效率低下,难以培育足以推动国家前进的经济原动力。

如何进行社会整合、政治改型、经济转型以综合提高印度国家能力,是历届印度中央政府面临的紧要任务。

国家能力的缺失一直是阻碍印度实现大国抱负的最大障碍。

代表国家的印度中央政府长期在国家能力的软弱无力中挣扎,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均受到重重掣肘。

如图所示,社会整合为政治改型提供了党政重构的社会原料和资本,政治改型则为社会整合提供了社会动员所需的政治载体和平台;政治改型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冲破既得利益藩篱的政治资本,经济转型则为政治改型提供了增量分配带来的合法性支持;经济转型为社会整合提供新社会结构形成的土壤和空间,而社会整合则为经济转型提供市场化大生产所需的社会准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房地场市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施加两种约束的SV 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实证结果不仅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证实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房价短期高涨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指出: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我国的消费和非房地产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宏观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和结论,但大致可分为“货币渠道”(Money Channel)和“信贷渠道”(Credit Chan-nel)两大类。

“货币渠道”学派以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为基础,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通过货币途径完成。

“信贷渠道”学者(Bemanke,1999L12J等)则认为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信贷的可得性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渠道1.利率渠道从供给角度来看,利率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房地产投资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和产出也随之增加。

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体制原因,我国过去的投资利率弹性不明显,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正逐年增加。

除了直接影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利率渠道还会产生预期效应。

当人们预期房价上涨时实际的单位购房成本会减少,从而房地产需求会增加。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租售比一直都是许多学者批评房地产泡沫的关键,但其实正是预期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投资人的成本,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导致的不合理的租售比也能得到理论上的合理解释。

这种预期影响在我国近两年的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上涨过快的房价,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抑制政策,但调控政策效应依然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仍然实施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城市化、刚性需求大等其它原因。

人们的预期是房价依然会上涨,这样使得购房的单位成本降低,房地产需求也就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信贷渠道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信贷量增加,社会流动性充裕。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

同时,中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的开放时间是加入WTO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国内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在指定的地区可享受国民待遇。

中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正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强大冲击。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中国银行业个人业务拓展的可行之策。

论文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旨在阐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市场机遇和挑战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况,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和分类,个人理财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总结。

第二部分,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看,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广阔,但国内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部分,剖析了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与措施。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如政策、金融市场等和自身经营管理如营销技术、产品创新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劣势,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

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自身如何发展的角度,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经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塑造理财品牌、加快网络化进程、锻炼和培育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对策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residents have improved the awareness of modem financing and shown strong interesting in investment. As a result,the financial services arediversified. Individual Assets Management is becoming a key sector for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thesis:The first part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personal finance services.The second part,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The third part is the problem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personal finance services.The forth part which is also a crucial part of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 or China’s banks in personal finance services.Key word:Commercial Banks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Development Strategy目录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1)(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1)(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 (2)1、生命周期理论 (2)2、投资组合理论 (4)3、货币的时间价值 (5)(三)、个人理财在国外的发展和现状 (6)1、国外个人理财的发展历程 (6)2、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发展特点 (7)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8)(一)、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8)(二)、个人理财业务的供需现状分析 (10)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2)(一)、服务门槛过高导致需求不足 (12)(二)、产品大同小异,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 (13)(三)、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制约了理财产品的发展 (13)(四)、科技手段落后 (14)(五)、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 (14)四、推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15)(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15)(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降低分业限制影响 (17)(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服务的信息支持水平 (18)(五)、发展理财产品专门人才队伍 (18)文献综述 (19)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印度《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解读及启示

印度《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解读及启示

印度《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解读及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3年第10期2013年初,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第100届印度科学大会上宣布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The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 2013,提出2020年跻身全球科技五强的宏伟目标。

本文基于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前沿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对该报告内容进行了解读。

供参考。

执笔人:张毅菁、杨荣斌当前,全球竞争正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兴衰的战略焦点。

作为新兴国家,印度在摆脱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寻找增长新动力的过程中,将科技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成立国家创新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并将2010 -2020年定为印度的“创新十年”。

《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简称“STI政策框架”)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为塑造未来画出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

一、新的STI政策框架从科技走向创新印度科技政策框架的历史变迁,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

自建国以来,印度共制定了4套国家科学政策框架:一是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主要用于搭建国家科研体系的总体框架;二是1983年的《科技政策声明》,明确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同时提出实现技术的本土化,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是2003年的《科学技术政策》,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实现科技强国目标。

作为第4 套国家科学政策决议,STI政策框架的提出体现了印度国家科技战略的重大调整——从单纯关注科研能力走向注重创新的多元价值实现。

它提出了“包容性创新”的概念,即科研不光要抢占科学高峰,同时还要助力经济增长和社会民生,努力解决印度面对的紧迫挑战,包括能源和粮食安全、全民医保、环境和卫生设施、就业等,实现快速、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

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目录简介一、选择题:共133题二、简答题:共8题一、单选题1.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而言的。

A:发达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欠发达国家D:低收入国家正确答案:A2.在托达罗模型中,影响迁移者在城市就业概率的因素,不包括()。

A: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B:农业失业人口C:城市失业人口D:迁移者待在城市的时间正确答案:B3.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的战略措施。

()A:采取严格的抑制人口增长的措施B: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C:鼓励劳工到海外寻求就业机会D:加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正确答案:C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不包括()。

A:利率市场化B:汇率市场化C:指令性信贷D:融资多元化正确答案:C5.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A:资本B:劳动C:土地D:技术正确答案:A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要确保到()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A:2020B:2025C:2030D:2050正确答案:A7.两缺口模型中,当I—S<M—X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哪一项实现宏观经济平衡?()A:增加进口B:减少出口C:引入外资D:减少投资正确答案:C8.自然资源丰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影响。

如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产生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B: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正面影响C:不会发生任何影响D: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会发生,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正面影响正确答案:D9.在()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从手工业作坊制度逐步演进到机器大工业制度的变迁过程所做的系统而又缜密的分析,正是他研究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典型实例。

A:《资本论》第一卷B:《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C:《法兰西内战》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确答案:A10.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维持经济平衡的学科,其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末。

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由伊曼努尔瓜尔迪安(1723-1790)以及詹姆斯杰斐逊(1743-1790)倡导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当恰当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在一个基本均衡的经济中,可以持续增长。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两大条件是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

当市场竞争存在时,商品价格就会在最低水平,便利消费者,而多数经济行为活动也会见证到财富的分配,从而把财富拨入更有价值的用途,最终导致货币的流通,不断地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自由贸易政策指的是政府不会干涉货物和服务在各地之间的交易,这样存在于普遍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都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从而推进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货币的不断增加。

它认为,货币的增长,会导致物价的上涨,有利于提高货币的价值和经济的发展,而这又会有利于收入的增长以及商品的增多,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

虽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一些有益的贡献,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并没有对经济企稳有效果,也没有讨论如何解决经济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此外,它也忽视了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无法提供此类政策。

此外,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考虑到社会和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些否定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同时也限制了它的影响力和发展。

鉴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许多经济学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既能促进发展,也能缓解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约翰米勒、路易布拉德福德、约瑟夫索恩,以及约翰凡内蒂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府、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理论框架,使古典经济学突破了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边界。

养老金融理论溯源 分析框架与发展战略

养老金融理论溯源 分析框架与发展战略

中观层面主要企业层面的养老金管理和投资决策。在这一层面,企业如何设 计和管理养老金计划、如何进行养老金投资以及如何保障养老金的安全等问题成 为研究的重点。此外,还包括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等问题。
宏观层面主要国家层面的养老金制度和政策。在这一层面,养老金制度的设 计和改革、养老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养老金市场的监管和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 的重点。此外,还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
4、促进养老金融创新:养老金融市场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 要。政府和企业应鼓励和支持养老金融创新,包括开发新型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提高养老金融服务效率以及拓展养老金融服务领域等。
5、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都有各自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各国可以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参与 国际组织等方式加强交流与合作。
3、市场需求:随着大众金融知识的提高和金融需求的增长,对互联网金融 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预计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满足更多用户的投融资需求。
3、市场需求:随着大众金融知 识的提高和金融需求的增长
1、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内部的规范发展和自我约束。
参考内容二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 与实证检验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论框架的构 建与实证案例的检验,为监管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领域。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和执行 一系列政策,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并促进经济发展。金融 市场的发展则受制于市场本身的特性和外部环境,其中金融监管政策是一个重要 的影响因素。

经济学人双语阅读:莫迪是印度的救星还是克星

经济学人双语阅读:莫迪是印度的救星还是克星

【经济学人】双语阅读:莫迪是印度的救星还是克星?Leaders社论India印度Would Modi save India or wreck it?莫迪是印度的救星还是克星?India's Muslims have reason to fear Narendra Modi. He should reach out to them.莫迪令印度的穆斯林教徒害怕也是情有可原的,他应该与他们亲近些。

EVEN five years ago it would have been inconceivable; but, with a general election due by next May, Narendra Modi is the front-runner to become India's next prime minister.甚至5年前,那还无法想象;但值此大选将于明年五月份结束之际,莫迪成为最有可能担任印度下一届首相之人。

The long-serving chief minister of Gujarat has always had a core of passionate supporters for his mix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hardline Hindu nationalism, and because he gets things don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voters see him as the saviour of India's struggling economy.长期担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有几个核心支持者,赞成他的整体经济效益以及加固印度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因为他干了些实事,所以越来越多的选民认为他可以拯救印度惨淡的经济。

But Indian politics has no more divisive figure.但是此人在印度政坛中颇受争议。

印度PEST分析

印度PEST分析

印度PEST分析1362067 朱翊崴政治环境: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近代史上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度是“英王皇冠上的宝石”。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并于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国。

印度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经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诩。

议会总统制下的印度,总统虽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实际上不掌握大权。

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

总统根据议会选举结果,任命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总理。

以总理为首的内阁行使国家行政权,现任总理莫迪系2014年大选上台。

议会掌握立法权,上院为联邦院,下院是人民院。

司法体系方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分别是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审议国家重大事项、解决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监督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等。

除此之外,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和高等检察院,负责本邦事宜。

政党制度方面,印度实行多党制,但实际上国大党和人民党力量明显占优。

国大党是印度老牌政党,曾领导印度反英殖民斗争,长期执政并深得人心,但在2014年的印度大选中败给了莫迪领导的人民党。

人民党是印度的新兴政党,创建于1980年,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

除国大党和人民党外,印度还有共产党、泰卢固之乡党等小党。

此外,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众多宗教在印度都拥有大量信众。

在历史上,宗教变革是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宗教之间的矛盾也屡屡引发流血冲突。

与此同时,时至今日印度种姓制度犹存,社会结构等级分明,这无疑是制约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印度政治是一幅复杂的拼图,由地方主义、宗教、种姓、阶级和政党等图块拼凑而成。

从单个事件中,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北方邦议会选举结果仍代表着一种更普遍的态势。

贸易协定方面印度与东盟签订服务与投资自贸协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并与多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已经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印度的体制与制度

印度的体制与制度

印度的体制与制度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制度。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印度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体制和制度。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体制和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与制度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政治体制由总统、议会和司法系统组成。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但其职权主要是象征性的。

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是国家的立法机构。

而司法系统由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组成,负责维护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

印度政治体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实行了基于种姓制度的预留制度。

根据宪法,一定数量的议席和政府职位被预留给特定的社会群体,如低种姓、部落人士和其他弱势群体。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但也引发了争议和讨论。

二、经济体制与制度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体制是混合经济体制,既有计划经济的元素,也有市场经济的特点。

过去几十年,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印度社会存在着广泛的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印度的经济制度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上,保护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自由。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三、社会制度与民生保障印度的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将人们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等级,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尽管印度政府采取了措施来废除种姓制度,并通过积极的预留政策来确保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但种姓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印度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特别是教育和卫生领域。

政府推行了普惠教育政策,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并采取措施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

然而,由于印度面临的人口和资源挑战,这些民生保障问题仍然存在着挑战。

四、制度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印度的体制和制度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种姓制度的存在、经济不平等、腐败等问题对印度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了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

凯恩斯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

凯恩斯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凯恩斯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凯恩斯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对凯恩斯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森、约翰·理查德·希克斯、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罗伯特·M·索洛、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等诸多学者主要贡献有IS—LM模型、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索洛增长模型、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等。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3>.4.8—1989.5.20 )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论,从而使英美正统经济学大为改观。

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

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1887—197>75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发展了希克斯提出的IS-LM模型,被称为希克斯—汉森交叉图,并与他的弟子萨缪尔森提出了解释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原理模型,又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提出政府补偿性财政政策,认为在经济萧条期应以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是以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

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提出了“长期停滞理论”。

代表著作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希克斯—汉森”模型,即IS-LM模型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 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IS-LM模型IS-LM模型将消费、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莫迪格里亚尼(全文)

莫迪格里亚尼(全文)

莫迪格里亚尼9月25日,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经济学家中的巨人”的佛朗科莫迪格里亚尼(Frnco Modiglini),在美国麻省的家中一觉睡下,便没有再醒过来,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路。

仅在两天前,《纽约时报》上才登载了由莫迪格里亚尼联同其他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ul Smuelson)和索罗(Robert M. Solow)签名的信件,对一个支持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组织提出了批判。

贝卢斯科尼前不久说过一句话:“墨索里尼并没有屠杀任何人。

”信中说:“墨索里尼应对许多政治上的反对者和犹太人的死负责,他以带有种族迫害色彩的法律,令将近7000个犹太人被放逐并最终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

”“贝卢斯科尼已因他的言论对在意大利的犹太人道歉,但这还不够,”信中说,“他应向所有的意大利人道歉。

”对贝卢斯科尼的言论的愤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憎分明,还与莫迪格里亚尼的经历有关。

莫迪格里亚尼就是犹太人,1918年6月,出生在意大利的罗马。

17岁时,他提早两年结束高中学业,考入罗马大学,修读法律。

二年级时,他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组织举办的经济学方面的全国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他第一次撰写经济学文章,从此建立了他对经济学的兴趣。

也就是在那一时期,他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

1939年,有感于欧洲难逃血光之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他携妻子来到美国。

以后,他成为了这个GJ的公民。

莫迪格里亚尼是到了美国之后才正式开始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的。

194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此后,他在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74篇论文,即从26岁到85岁,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25篇。

任何量化都是对个性的扼杀。

刻画个性的一个不太糟糕的办法,是列出每10年内同一金融结构的“分离定理”和关于个人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型”。

发表这篇论文时,他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与提出“有限理性”假设的西蒙教授(H. Simon)关系紧密,也是在那里,他接受了他在公司金融理论方面的合XX和后来得到诺贝尔奖的金融学家米勒(M. Miller)作为他的研究生。

韦瓦第计划

韦瓦第计划

韦瓦第计划
韦瓦第计划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韦瓦第提出的,旨在通过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来实现国家经济的调控和发展。

该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和政策,旨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以下是韦瓦第计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韦瓦第计划主张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实现经济的调控和稳定增长。

他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波动和不稳定的因素,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平衡和调节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韦瓦第计划提出了增加公共投资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他认为,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韦瓦第计划主张通过扩大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可以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和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的繁荣。

第四,韦瓦第计划主张通过提高公共支出和扩大福利制度来改善社会福利。

他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扩大福利制度,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最后,韦瓦第计划主张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和繁荣。

总之,韦瓦第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虽然该计划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能受到一些质疑和争议,但其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强调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迪经济学的政策举措、改革成效与发展困境作者:王志刚于滨铜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06期摘要:自2014年莫迪出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经济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媒体将这一时期印度采取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称为“莫迪经济学”。

本文基于自由经济增长理论和资本援助视角,分析了莫迪经济学的理论内涵、政策举措与改革成效,并进一步剖析了其发展困境与理论局限。

研究表明,莫迪经济学以经济自由主义、资本援助经济和改善结构经济为基本理论内涵,以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与谋求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主要政策举措包括简政放权、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经济外交、发展“印度制造”、企业和劳工市场化与财税制度改革等;取得经济增速跃居全球第一、营商环境大幅改善、FDI持续增加、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得到有效控制等改革成效;但其亲商、亲市场、重投资的发展方式也使印度面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需求拉动增长疲软、外债危机风险加剧和失业持续居高不下等发展困境,存在分配失衡反噬经济增长的理论局限。

因此,平滑收入分配和扩大内需以刺激总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以提振总供给,或将成为莫迪经济学现实调整与实现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莫迪經济学;政策举措;改革成效;发展困境;理论内涵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20)06-0098-08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5月,人民党赢得大选,莫迪正式出任印度总理。

在其就职之初,印度面临重大的经济挑战与政府危机:印度经济增速下滑至5.9%,通货膨胀率却高达9.7%。

同时,政府内部腐败严重,极大地阻碍了经济计划与大型项目的实施,经济发展管理与社会问题治理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背景下,莫迪政府大刀阔斧进行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季风计划”等发展战略,大力扭转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颓势,取得了较好成效:2014—2018年的第一个任期内,经济增速平均攀升至7.3%,居于世界第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通货膨胀率则下降至4.3%;改善了信息网络、水道燃气和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印度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福利等[1]。

基于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媒体将这一时期莫迪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称之为“莫迪经济学”。

然而,2019年莫迪在新一届大选中取得连任之后,印度经济发展的画风却风云突变,经济增速呈断崖式下跌:2019年上半年平均增速降至5.8%,第三季度甚至跌至4.5%,全年增速只有4.9%[2-3]。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各大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萎缩,农业增速仅为2.1%,建筑业增速仅为3.3%,制造业甚至出现了1%的萎缩[4],城市男性失业率创下了45年来的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10月,印度失业率飙升至8.5%[5]。

外国直接投资放缓也是印度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2019年下半年以后,外资开始大量流出印度,印度股市出现45亿美元的外资外流,创下了20年最大的季度抛售。

印度经济的断崖式下跌引发国际社会政治、经济与金融界的不断质疑,纷纷怀疑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先天不足、决策失误以至于莫迪经济学的失灵,有媒体甚至报道称,印度经济在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实质是依靠外资和负债不断累积的“庞氏骗局”[6]。

那么,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究竟何在?其断崖式下跌的根本原因又是为何?其背后隐含着哪些经济学机理与理论内涵?印度经济能否迅速摆脱下跌泥沼,莫迪经济学又将何去何从?印度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和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笔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从莫迪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出发,剖析其主要政策举措与改革成效,进一步阐述其面临的政策瓶颈与印度经济发展困境,挖掘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与其增速骤跌的机理所在。

二、莫迪经济学的政策举措(一)政府简政放权,深化市场改革长期以来,印度僵化的官僚体制、腐败的官僚作风、冗杂的决策机制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决策和产业项目实施[7]。

莫迪上任之后,在首次内阁部长会议上即作出政府简政放权的11点指示,具体包括简化办事流程,依靠通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提高决策灵活性,规定文件传递层级不超过四级;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要求各部至少废除10项不合时宜、繁琐冗杂的规则或流程;决策快速反应,各部门产生分歧直接与总理办公室沟通;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决策与协商机制;及时处理公众不满和投诉;清除政府运行的混乱状态等等。

与此同时,其内阁在全国大力推行市场化改革。

2015年1月,莫迪政府宣布正式撤销把控印度经济决策65年之久的计划委员会,改设“全国改革印度学会”。

计划委员会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计划经济的产物,拥有国家最高经济决策地位,常常干预地方经济政策。

改制后,“全国改革印度学会”则更近似于决策研究机构,以“亲民、积极、参与性强”作为发展规划宗旨,并不强加经济计划和干预资源分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减少对本国私有企业限制,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

2015年4月,印度议会通过《煤炭(特别规定)法案》《矿山和矿产(发展和管理)修正案》,允许私人企业参与煤矿的竞拍、生产和销售,结束了多年以来国有煤炭公司的垄断地位[8]。

在2019—2020财年,印度决定将向社会出售包括航空、水泥等在内的23家国企股份,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与之相配套,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改革也在积极推行之中。

2019年末,在莫迪政府大力推动下,议会通过了《2019劳资关系法案》,提议合并《1926工会法案》《1946产业就业法案》《1947年产业纠纷法案》。

该法案给予企业在招募与精简员工方面更强的灵活性,改变印度企业通过中间公司雇佣合同员工等不合时宜的诸多做法。

在新法案下,企业可通过签订固定期合同直接招募员工,并可基于产业的具体季节效应灵活修改合同期的长短,给予劳动市场更大的招工灵活性和就业流动性,以此促进劳动力的合理就业,推动非正式部门就业向正式部门就业转化,并有助于改善非正式雇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改善投资环境,开展经济外交首先,莫迪政府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一直以来,印度采取“逐案审批制”的投资准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明显缺陷:一是缺少统一、明确的审批规则,给予审批机关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滋生腐败空间。

二是法律条文和程序繁琐,行政效率低下,造成极大的投资非便利性。

三是审批流程缺乏公开透明,审批时限和审批结果存在差别对待与不确定性。

因此,为净化和改善投资环境,2014年莫迪出任总理后,大力推行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废除外商投资许可,实施负面清单制度。

除部分国家战略性部门的“负面清单”以外,其他行业均采取“自动路径”审批制度,外商投资进入印度市场无需经过政府审批,极大地简化了投资办事程序和外资引进效率。

与此同时,放宽外资企业在本国投资建厂的经营许可,允许外商资本更大范围地进入本国市场。

一是通过提高外资企业在本国投资的股权上限,将外商投资项目金额上限由300 亿卢比上调至500亿卢比。

二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行业范围,在涉及国计民生的航空、国防、医药、食品和卫星通讯等诸多核心行业,首次打开对外资开放的大门。

三是将FDI比重根据不同行业属性逐步提高至50%、74%甚至100%,并允许外商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自由投资。

其次,坚定不移地推行“经济外交”发展战略。

自莫迪出任印度总理以来,通过不断出访世界各大经济体与贸易合作伙伴,大力推动印度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关系新发展。

经济外交以“联西望东”为主轴,“联西”吸收发达国家投资,与欧盟等建立投资便利机制;“望东”连通东亚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与日本等国建立“特别战略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并大力推进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

2014—2018年,莫迪先后出访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等贸易大国与自由贸易区,并多次访问中国,旨在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构建更为开放的贸易伙伴关系,呼吁加强对印度投资。

2015年5月,在莫迪到访北京期间,中印两国签署了总额达1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而同期在上海举办的“中印经贸论坛”上,中印企业又签署了高达22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9];2015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时,双方达成价值147亿美元的高铁建设协议,确定将采用日本新干线方式建设印度首条高速铁路。

在2016年第十三届印欧峰会上,双方提出建立印欧投资便利机制,于2017年7月正式实施。

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印度营造公平、透明与规范化的贸易投资环境,为欧盟在印度的投资提供便利和保障,从而吸引来自欧盟的大量投资。

(三)发展制造产业,打造“印度制造”自1991年印度市场化改革以来,形成了一条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制造业发展则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规模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2015年,印度制造业产值在GDP中占16%,成为制约其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2014年9月,莫迪政府正式推出“印度制造” 战略,提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医药保健、铁路航空和信息技术等25个制造产业,力争到2022年使印度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提高至25%,并在此期间创造1.1亿个就业岗位[10]。

“印度制造”战略的推出具有系统性,它不仅包括振兴制造业本身,同时包括“技能印度”“新创印度”“数字印度”“品牌印度”等关联性建设工程,以改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与配套服务水平,全方位提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供需动力。

与此同时,为发展和落实“印度制造”战略,莫迪政府进一步提出打造德里—孟买等五大工业走廊,五大工业走廊立足于不断完善和加速建设的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工业城市、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一个环绕印度的工业带和工业网络体系,成为“印度制造”未来发展的主阵地[11]。

“印度制造”战略的出台,旨在将印度打造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其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创造新的着力点。

(四)改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2018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经济论坛排名,以名义GDP计算的印度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名第七,而在全球138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水平排名中却远居第68位。

印度公路等级普遍不高,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港口堵塞十分严重,电信通讯条件落后,机场建设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所需。

在此背景下,2014年,莫迪政府主政以来,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强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网络通讯设备的改善投建。

一是针对铁路运力不足,印度推出高铁建设项目,在对现有老旧铁路线路进行翻新提速的同时,计划修建一条长度为1 700公里的德里—钦奈高铁,逐渐形成一张“钻石四边形”高铁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