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称解释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名称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
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9.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10.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12.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4.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事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目的是接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际,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者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 认知心理学:目前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 信息加工途径:1.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2.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3.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7.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 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诸如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13. ER :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15. 人工智能:1.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好好想想这条~)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称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广义的学习是指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胡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胡变化。
2、狭义的学习即学生胡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胡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囿过程。
3、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4、顿悟—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5、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如果学习者未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6、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新发展。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9、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又叫学习策略,或者简称策略。
策略性知识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10、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学习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1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例如学生学习加减法以后对乘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如学习汉语拼音对学习英语的干扰。
零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例如体育训练对学习数学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12、所谓问题—在心理上是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13、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心理学—人的18型人格及分析
引言: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18型人格为心理学人格论最全新诠释简介:是中国学者尧谷子(原名张鹏)的最新人格理论,他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先分析出人性的十大层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
其内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纵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横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
人性、性格、人格的关系: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万物皆有性格。
人的性质就是人性,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人格是人的性格。
18个人性,每个有两个维度,这样有36个人格,每个维度有两个等级,这样共有72个人格类型。
人类所追求的是18个均衡性人格。
(一般18型人格特指18个均衡性人格)基本概念:人性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感觉、情绪、情感、记忆、判断、推理、精神、劳动、和成长十个基本层面。
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1.感觉性:描述健康的程度;2.知觉性:描述好色的程度;3.情绪性:描述快乐的程度;4.气质性:描述活跃的程度;5.情感性:描述善良的程度;6.态度性:描述真诚的程度;7.记忆性:描述聪明的程度;8.经验性:描述博学的程度;9.判断性:描述果断的程度;10.先验性:描述智慧的程度;11.推理性:描述完美的程度;12.超验性:描述幻想的程度;13.精神性:描述独立的程度;14.意志性:描述强势的程度;15.劳动性:描述勤奋的程度;16.社交性:描述开放的程度;17.成长性:描述成熟的程度;18.变化性:描述灵活的程度;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称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跨文化研究: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3.定向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成习惯化。
去习惯化:恢复了对心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4.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5.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成为观察力6.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7.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8.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9.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10.格式:动作的组织和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
11.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12.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3.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4.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15.电报句: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16.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7.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临床心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心理学名词解释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被看作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2、心身医学:它以人类疾病中的心身关系问题为核心,以心身疾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致病的机制和条件。
3、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4、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强调强调身体疾病的预防,主张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有碍身体健康的生活方法、行为和习惯。
5、心理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和不同环境中的人的特点,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6、归因风格:个体惯常使用的归因方式,体现了个体的人格质.7、防御机制: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合理化机制: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9、调节因素:是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大小的因素。
10、中介因素:是指介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能够说明这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机制的因素。
11、应激原:向集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称作应激原。
12、灾难化: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1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1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即各种应激原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生理反应15、固着:在心理,性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术语
心理学名词术语1.物质依赖物质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
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2.心电感应心电感应是人体特异功能所出现的超越五官感知不可思议的能力。
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士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经过气功修练到高深境界后所出现的,也有些是大难不死,如生重病或出意外之后出现的。
基本上它是一种人类潜在的能力,正式的名称应该定为“人体潜能”。
3.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4.心理动力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5.冥想冥想是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
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6.催眠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
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7.超感知觉超感官知觉简称ESP,心理学研究范畴。
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
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如可看到封闭在不透明容器内的东西;(3)预知,可预先知道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思想;(4)心灵致动,即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
手里学 计心的消生素心消的识心 商
,
段很的 其理分费产的理费行和理 业
。受研 心学析者、作学者为方活 心
中 国
重 视
究 在
理 效
研 究
、 购
的 心
商 品
用 。
研 究
心 理
问 题
法 解
动 及
理 学
这,以 果商买理流消市学。决其
方 面 的
成 为 商
市 场 经
的 评 价
标 、 包
行 为 的
规 律 ,
通 , 以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 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 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 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 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
(英文名称 Psychology)是研究
人和动物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心理学名称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心理学的英文名称Psychology来自古希腊文Psyche(心灵、灵魂)和logos (理论、学问)两个词源,意即心灵或灵魂的理论、学问。
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学标识符号“ψ”就是希腊文“心理学”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注意到了动物和人的心灵现象。
今天的科学证明了从单细胞动物到人,都有着进化程度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心理学的学科大家庭中就有了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科学家在研究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促进了对人的心理的探究,以致在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的异、同中发现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今天,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由这些方法所取得的知识,以及在一些主要人类实践领域内对这些方法与知识的运用。
本章作为本书开篇,主要介绍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内涵、外延以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要点:1、心理学的对象、目的任务;2、心理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与主要学派观点;4、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从古代人“修身养性”到近现代的职业咨询、心理健康运动以及人类潜能开发与知识创新运动,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理论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以及人类生活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人类文明进步中对“人”、“心”的探索有一定记载可考的人类文明经历了五千年。
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历史。
在文化繁荣、思想鼎盛的古希腊时代(公元前7世纪到前5世纪),哲学家从研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逐渐转向认识人类自身,从探讨“自然是什么”转到“人类是什么”。
从此,拉开了研究人类心理与人类行为的序幕。
此前,中国的哲人也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对“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的论题除了从总体上讨论人性“善”、“恶”的价值取向外,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面:(1)身心关系问题,身心一元论(唯心对唯物)与二元论(心身交感对心身平行)之争;(2)天性与教养问题,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主体活动论之争;(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精神决定论与物质决定论之争,意志自由、意志不自由、意志相对自由、现代自由选择与责任之争;(4)知识来源问题,理性主义(天赋观念)与经验主义之争①。
经典的心理学名称
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种心理效应1、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3,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4、月曜(yao)效应(星期一效应)——(休息使人后退)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5.外溢效应:FDI(外资直接投资商)公司对东道国相关产业/企业的各方面的影响.东道国的各方面能力要足以与FDI公司进行竞争才能引起外溢效应.6、认知地图效应:即老马识途.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7.棘轮效应:也称制轮效应,指人们在消费时的一种习惯。
当工资收入达到某个水平后,此时的消费习惯,如爱消费高档次的衣服和食品,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而当工资再一次提高时,消费习惯可能会上调,但是不会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低自己的消费水平.8.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定义: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优点:自然。
缺点:1.很难反复出现,验证困难,
2.变量多,难控制,不易精确分析,
3.想观察的现象未必会出现,
4.观察结果的分析,易受观察者兴趣、意愿、知识经验的影响。
2.访谈法(定义:研究人员用口问耳听的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的内容、特点和过程。
)
3.心理测验法(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二者之间的关系:高信度未必高效度,高效度一定高信度。
)
4.实验法(定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通常用系统地操纵某个变量来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
–自变量--因实验者操纵而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变量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
5.个案法(定义:通常就特定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尽地考察和研究,并据此研究结果对个案所总体的普遍意义作出恰当估计。
)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客观地观察人的心理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人的心理
教育性原则——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开展心理学研究
实践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神经元
定义: 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突触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射式
2.聚合式
3.环式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适应: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知觉的选择性
n 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n 知觉过程中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特性,即表现为对需要加工的某事物优先给予清晰的反映。
n 知觉的选择性反映了人的知觉的主观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对象的运动、刺激的新异性、主观因素、兴趣、爱好、实践任务、心境、定势、个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n 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的特性。
n 知觉的实际经验超越了部分刺激相加的总和。
n 整体知觉的优先性
n 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n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对它加以理解。
n 知觉理解性的两种现象:隐匿图形和不可能图形
n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是指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而知觉经验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知觉恒常性中最主要的四种:
1.明度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形状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立体知觉,远近知觉)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错觉概述:心理学上,将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称为错觉(illusion)。
错觉有很多种,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都会有错觉。
视错觉(visual illusion)是指凭眼睛所见而构成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
错觉不等于幻觉
意识的内涵
从心理状态看: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和注意集中;
从心理内容看: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报告的一切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往事的回忆等;
从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从哲学层面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注意的基本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注意动摇的原因: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
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环节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主要是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
高原曲线(“高原期”或“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
主要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在高原期之后,可以看到练习曲线上升。
)
动作技能的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
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又成为积极的迁移或正迁移。
动作技能的干扰: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即妨碍新技能的掌握,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干扰,又成为消极的(抑制性的)迁移,或负迁移。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某种客观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内驱力:是来源于需要的唤醒状态,或者说是由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内在的促动力量,它促使有机体作出行为来满足需要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动力。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
意志行动:人为了实现某个预定的目的而依据自我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和坚决地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去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叫做意志活动
意志过程是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即:自觉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其行动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