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重难点】1.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2.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学习过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目的是将其作为侵华工具)。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

(4)20世纪前期: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②国民党:《中央日报》。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3.繁荣改革以后,报刊业发展迅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①1931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1935年)。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转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2、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简表》,用数据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影响;2、搜集相关资料,探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结构: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近代前期(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等。

(2)国人自办的报纸:,陆续出现。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

____________,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_________创办报刊,同________展开论战。

____________,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___思想。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_》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后(1)改革开放前:《__________》《_______》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分析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自学案】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58年,电视台(即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被称为“三大媒体”。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媒介”。

【探究案】
探究一: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

思考: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
探究二:P74学思之窗
探究三: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1)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2)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

(3)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大事年表。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型教学案_1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型教学案_1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纲课标解读】大众传媒的变迁。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概括梳理】一、报刊业1.表现:(1)19世纪中期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影视业 1.表现:(1)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联网 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优教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优教导学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1)1872年创办的《 》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3)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2008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深化探究主干梳理图解图示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史料二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史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二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1.(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1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1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初、高中知识联系1、报刊业走向繁荣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在上海,外文报纸、中文报纸先后出现②中文报纸当时最著名的是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③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9课《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②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和作用。

二、问题探究1、报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互联网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言之有理即可)三、重要概念1、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2、网络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而产生,它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具有以下特点: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四、知识巩固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答案提示: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象、声音皆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

2、问答题: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请谈谈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提示:第一问:四大媒介指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网络媒介。

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如四大媒介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

学案8: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8: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阅读与整理——走向繁荣的报刊业。

整理中国近代前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时期和类型主要报刊作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起)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活动二:创新与设计——不断发展的影视业。

①请你为CCTV(中央电视台)和CCTV—6(中央电视六套)各设计一个互联网网址,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②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看电视了解其详情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A.开国大典B.中共八大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活动三:感受与认识——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说说大众传媒对社会进步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参考答案【活动方案】活动一:活动二:①CCTV(中央电视台):或。

理由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CCTV—6(中央电视六套):或。

理由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开始起步。

②选C。

理由:开国大典发生于1949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1958年北京电视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开始于1958年。

活动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资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媒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传媒博物馆、报社、电视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
(3)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媒领域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对传媒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种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报纸:介绍报纸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强调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广播:介绍广播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广播在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优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
1.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传媒图片,包括古代的报纸、近代的广播、现代的电视和互联网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传媒形式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媒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传媒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第16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前自主学习.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

190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新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新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法指导】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历史必修二导学案16

历史必修二导学案16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21世纪初,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3、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2)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3)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究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网络是资料查找的途径之一,但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
D.因为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所以我们严禁青少年上网
5.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实现了历史的突破,让全国人民都感到激动和骄傲。小明不仅观看了电视现场直播,第二天又上网浏览了相关报道,在学校听了广播的奥运报道,还在当地的日报上看到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请指出在小明接触到的上述大众传媒中,历史最悠久的是()

(教师版)学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师版)学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结构填空】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1)《》(2)《》2、中国人开始自办报纸-----世纪年代主要是介绍、发表或讨论。

3、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宣传思想。

如: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严复等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等。

4、辛亥革命时期:派与派展开论战。

如:1905年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创办的《》5、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如: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卷起改名《》)6、20世纪前期(1)中共创办的报刊《》、《》、《》、《》等政论性报刊。

(2)国民党控制的报刊:《》7、新中国初期(1)党报党刊:《》、《》(2)文化生活报刊:《》、《》8、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1)党报党刊:主导宣传(2)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真实、及时、客观、讲求新闻价值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的发展(1)起步------《》1905世纪末,西方出现电影。

不久,传入中国。

1905年11月,中国人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

(2)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电影《》193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获得国际性荣誉的影片《》《》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和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2、中国电视的发展(1)诞生------ 年电视台试播(2)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②受生活水平限制,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节目也比较简单。

(3)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①电视逐渐普及到2003年,电视观众亿。

电视从黑白小电视到大屏幕彩电以及液晶电视。

②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三、互联网的兴起1、产生及发展诞生于20世纪年代末,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驱动,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媒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3.小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传媒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传媒变迁的了解,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时代观念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始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传媒工具,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媒的发展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传媒变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从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方面分析传媒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传媒变迁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传媒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时代观念。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会充分关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每个环节,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本节课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传媒工具,引发学生对传媒变迁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传媒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传媒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媒变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

3.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及其影响。

4. 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和小组活动。

3. 准备相关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众传媒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 发展历程:介绍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4. 新媒体产生:讲解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6. 案例分析: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如报纸、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2.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总结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主要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强调大众传媒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素养。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
4.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古代印刷术、制作新闻报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要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PPT或展板,展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传媒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大众传媒史》等,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阅读心得。
4.观察与思考: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础掌握】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3)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2、电视事业的发展(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3)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2、发展: 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1)具有迅速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于一体,还能模拟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重难点】1.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2.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学习过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目的是将其作为侵华工具)。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

(4)20世纪前期: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②国民党:《中央日报》。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3.繁荣改革以后,报刊业发展迅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①1931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1935年)。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转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识记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基本史实。

2.联系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原因。

3.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联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当今交通通讯的日益变化,体会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作用。

知识点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末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5)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限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知识点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前发展概况电报有线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此后,逐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编写人谢雕审核郑孝科时间2013-05-08 班级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编号________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要求】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
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4.认识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期或时间代表影响
第一媒介报刊业19世纪中期前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
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申报》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重大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

《人民日报》《红旗》等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光明日报》《文汇报》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后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第三媒介影视1905年《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
影片
《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
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第四
媒介互联网20世纪60年
代末诞生
优势:1、集报纸、广播、
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功能
众多,更有表现力和感染

2、更方便快捷,主动获取
信息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价格低廉
影响:1、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快捷与方便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与
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探究学习】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报刊业的影响。

材料一我国民报(指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指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之所为。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指改旧换新),虽在穷乡僻壤,亦结数人合订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指明清时鄙视八股文选本的叫法),而服习不外乎是。

——《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材料三《清议报》1898年创刊于日本,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

……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

《清议报》……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哲理”启迪国民。

材料四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情命”为宗旨,揭露清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

内容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行销盛广。

——材料三、四摘自《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五《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

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是很大的。

……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

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

——《新闻研究资料》第9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19世纪末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因素。

(2)分别说明材料三、四、五中报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3)依据材料四,概括《民呼日报》“行销甚广”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三、四、五,归纳报刊所具有的功能。

(1)因素:西方的影响;科举改革的影响;社会的需要。

(2)作用:《清议报》:宣传维新思想(或倡导民权、启迪国民或推动维新运动)。

《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或推动革命运动)。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人民群众中起了宣传、组织作用;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抗战的活动和政策。

(3)原因:适应形势;内容丰富;易于阅读(或图文并茂)。

(4)功能:传递信息;社会教化;舆论监督;休闲娱乐。

探究二: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

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

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

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人民网
材料三: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今天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

……例如86%的中国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55%;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对应的比例仅为36%。

——自助学习网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

功能: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网络的消极影响。

你认为应该如何抵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1)消极影响: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现象值得警惕;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也值得重视。

(2)抵制:①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合理运用网络;
②加强立法,加强对网络及网吧的监管;
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

【巩固练习】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D)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
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B)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C)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5.报刊的主要功能有(D)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开启良知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C)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是(A)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南方周末》 D.《文汇报》
8.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A)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9.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A)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