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问题: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1)外国人办报:(19世纪中期前后)①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③《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红》、《新》、《解》(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和《红旗》成为我党主要舆论工具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发展概况:(1)19世纪末:传到中国(2)1905年:起步——《定军山》(3)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4)1931年:结束无声历史——《歌女红牡丹》(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事业发达(6)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文革: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普及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技术的进步C、国家的政策支持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兴起发展情况:2、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B、费用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作业布置:1、完成《红对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外国人办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5)新中国成立后:(6)文革: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1)发展概况:2、电视(1)诞生:(2)改革开放后: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发展情况:2、优势:教学反思:。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授课对象】
蕲春四中高一(8)班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5、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了解。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传统媒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了解。

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的兴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

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章:社交媒体的崛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了解。

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看法。

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数字媒体的普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2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了解。

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检测】【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

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

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

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重点难点
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情境: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引导: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简要概括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并中国探索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中国的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的?简要指出中国影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响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报刊,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特点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影响。
3.了解互联网诞生和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理解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辩证认识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运用表格等方法归纳知识,运用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感悟历史,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互动式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传媒变迁的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媒发展的内在联系。
2.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实例为导入,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传媒工具的图片或视频,如古代的报纸、电台,现代的互联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传媒的变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媒变迁背后的原因,如科技发展、社会制度变革等。
2.分析传媒变迁的原因,认识科技发展、社会制度变革、人类审美观念等因素对传媒发展的影响。
3.探讨传媒变迁带来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改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中的大众传媒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传媒变迁的历史过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大众传媒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4.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奥秘的热情。
3.教师总结:传媒是信息传递的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媒形式不断演变。今天,我们将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了解各个时期传媒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嘚变迁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嘚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嘚发展对中国嘚社会发展嘚影响课前自主学习1.1833年在广州创办嘚,是中国境内创办嘚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嘚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嘚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嘚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嘚路线、方针和政策嘚主要舆论工具嘚代表性党报党刊是4、1905年获得国际荣誉嘚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嘚舆论作用。

1.中国报业嘚形成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嘚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嘚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嘚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嘚《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嘚《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嘚《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嘚启蒙作用。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嘚起步。

是中国第一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嘚《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嘚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嘚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嘚报刊嘚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嘚繁荣阶段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嘚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嘚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嘚发展对社会嘚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嘚功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媒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传媒博物馆、报社、电视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
(3)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媒领域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对传媒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种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报纸:介绍报纸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强调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广播:介绍广播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广播在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优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
1.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传媒图片,包括古代的报纸、近代的广播、现代的电视和互联网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传媒形式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媒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传媒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10: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设计10: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分析、图片表示、讨论等方式,概括四大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史,认识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活发展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史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体悟中国人民对于坚定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及其中蕴含的饱满的为祖国建设发展拼搏的爱国情感;2、从大众传媒发展时期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中国人民灿烂的文化遗产,联系文化发展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从大众传媒发展繁荣的原因分析中领悟现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4、在互联网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为自己言行负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报刊的发展历程,影视的普及过程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

难点: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知讯者生存!”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经很吸引观众的广告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设计意图】以广告词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信息在今天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询问学生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学生答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等方式得知时事,点出本课主题——大众传播媒介,而后以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docx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docx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学握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

2.让学生学会归纳大众传媒变迁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1.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

2 .互联网。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大众传媒的变迁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屮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然后又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 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近代报刊的发展原因、特点及作用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⑴原因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⑵特点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

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互联网和其他大众传媒的关系(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Z 地。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篇一: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2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标签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

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

教学设计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设计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优势;知道四大媒介。

(2)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出示投影的“知识结构”,学生自学基础上,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由此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走向繁荣的报刊业:1、近代报刊业的起步:(1)外国在华办的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西方传教士于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其主旨以传播西学为主。

②《中国丛报》(1832年):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外文刊物《中国丛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外文刊物。

它是由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主编的月刊。

主要发行地点是广州。

③《万国公报》(1868年):当时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报刊19世纪后期,该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是任何一种中文期刊不可比拟的。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

3.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及其影响。

4. 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和小组活动。

3. 准备相关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众传媒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 发展历程:介绍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4. 新媒体产生:讲解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6. 案例分析: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如报纸、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2.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总结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主要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1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强调大众传媒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素养。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信心。
4.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古代印刷术、制作新闻报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要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PPT或展板,展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传媒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大众传媒史》等,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阅读心得。
4.观察与思考: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专题表解】
【总结提升】
近代以来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影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对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