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全篇

《中庸》全篇

《中庸》全篇第dì一yī章zhāng天tiān命mìng之zhī谓wèi性xìng;率lǜ性xìng之zhī谓wèi道dào;修xiū道dào之zhī谓wèi教jiào。

道dào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道dào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子zǐ戒jiè慎shèn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乎hū隐yǐn,莫mò显xiǎn乎hū微wēi。

故gù君jūn子zǐ慎shèn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乐lè之zhī未wèi发fā,谓wèi之zhī中zhōng。

发fā而ér皆jiē中zhōng节jié,谓wèi之zhī和hé。

中zhōng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也yě。

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 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也yě。

致zhì中zhōng和hé,天tiān地dì位wèi焉yān,万wàn物wù育yù焉yān。

右yòu第dì一yī章zhāng,子zǐ思sī述shù所suǒ传chuán之zhī意yì,以yǐ立lì言yán。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中庸一词,源于《论语·中庸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其实,中庸并不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定义,而更多地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中庸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追求和谐和均衡的境界。

本文将对中庸的含义和应用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探讨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庸的含义中庸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中间平衡”。

在思想上,中庸主张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极端,寻求折中的道路,通过平衡不同观点和利益来达成和谐和共识。

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稳定而充实的人生态度。

对于行为规范,中庸也指出应遵循适度和恰当的原则,既不过度放纵,也不过分约束。

这种平衡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个人的言行、社会的秩序、治国的方式等。

二、中庸思想的源流中庸思想的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孟子》中,就有“中庸之道”、“中道而庸”等相关表述。

但是,《论语·中庸篇》给予了中庸思想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这一章节,由孔子的弟子曾子对于中庸的询问和孔子的回答组成,阐明了中庸的主要观点与修养方法。

三、中庸修养的具体内容中庸修养与个人的精神修养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中庸,个人首先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这需要个人超脱情感的干扰,避免一味追求物质欲望和名利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祥。

此外,中庸修养也与行为举止有关。

中庸要求个人在言行上要恰如其分,避免言行过激或过于保守。

适度的言行表达个人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共识的达成。

四、中庸的社会意义中庸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和追求,它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中庸可以用来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利益诉求。

中庸的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关照他人的需求与诉求,以包容和谦逊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意见和观念。

五、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领域,中庸可以指导企业的经营理念,平衡利润追求和社会责任。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以下是《中庸》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中庸(原文+翻译)

中庸(原文+翻译)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全文及其注释

《中庸》全文及其注释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 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译文】 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个意思是:保持中立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生活不会偏离和改变它的目标和主张。

这是一种持续成功的方式。

孔子曾说:“中庸是一种美德。

中庸是最重要的。

人民生机勃勃已经很久了。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种含义:中间是指善的含义和平庸的相同用法,即中间用法的含义。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也意味着人们应该坚守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立是世界的根基【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你可以马上离开,但你不能离开道。

因此,一个绅士的谨慎比他看到的要多,他的恐惧比他听到的要多。

不看隐藏,不显示微(3)。

因此,一个绅士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独立性。

幸福、愤怒、悲伤和喜悦的缺失被称为(4);头发和一切都在中间部分(5),称为和。

世界上的人也是世界的根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1)命运:天赋。

朱子解释说:“天堂与殷和杨和五个元素一起转化为万物,而齐则形成,而理性也赋予严和命令。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与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得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得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就是不可以片刻离开得,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就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得人在没有人瞧见得地方也就是谨慎得,在没有人听见得地方也就是有所戒惧得。

越就是隐蔽得地越就是明显,越就是细微得地方越就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得人在一人独处得时候也就是谨慎得。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得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与”。

“中”,就是人人都有得本性;“与”,就是大家遵循得原则,达到“中与”得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就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就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得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就是最高得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得原因,我知道了:聪明得人自以为就是,认识过了头;愚蠢得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得原因,我知道了:贤能得人做得太过分:不贤得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fú)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jué)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zāi)矫!中立而不倚(yǐ),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dùn)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中庸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

中庸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

中庸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
中庸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形容人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前不后,同类关糸常联,长期位向稳定,恒常势最大的,即为中庸。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其含义大致有三: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书名,有三层意思:1、为一般人说法。

中庸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中庸就是一般平常人。

2、中庸就是恰好。

中是不偏差,庸是常道,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一般人就是容易想的多说的多做的少;恰好就是父子夫妇兄弟相处恰 好,修道修心恰好,为人处事恰好,全力以赴恰好。

3、以中为用,也就是用中。

中是体,庸是用,明体才能达用,也才可以尽心尽性。

而中体是天命本性,所以本经由天命之性开始。

《中庸》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中庸》全文(诵读 释义)

《中庸》全文(诵读 释义)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 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中庸》全文诵读《中庸》全文及 释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 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zhōng 庸yōng作zuò者zhě:孔kǒng 伋jí《中zhōng 庸yōng 》原yuán 是shì《小xiǎo 戴dài 礼lǐ记jì》中zhōng 的de 一yì篇piān 。

作zuò者zhě为wéi 孔kǒng 子zǐ后hòu 裔yì子zǐ思sī,后hòu 经jīng 秦qín 代dài 学xué者zhě修xiū改gǎi 整zhěng 理。

《中zhōng 庸yōng 》是shì被bèi 宋sòng 代dài 学xué人rén 提tí到dào 突tū出chū地di 位wèi 上shàng 来lái 的de ,宋sòng 一yí代dài 探tàn 索suǒ中zhōng 庸yōng 之zhī道dào 的de 文wén 章zhāng 不bú下xià百bǎi 篇piān ,北běi 宋sòng 程chéng 颢hào 、程chéng 颐yí极jí力lì尊zūn 崇chóng 《中zhōng 庸yōng 》。

南nán 宋sòng 朱zhū熹xī又yòu 作zuò《中zhōng 庸yōng 章zhāng 句jù》,并bìng 把bǎ《中zhōng 庸yōng 》和hé《大dà学xué》、《论lún 语yǔ》、《孟mèng 子zǐ》并bìng 列liè称chēng 为wéi “四sì书shū”。

宋sòng 、元yuán 以yǐ后hòu ,《中zhōng 庸yōng 》成chéng 为wéi 学xué校xiào 官guān 定dìng 的de 教jiào 科ke 书shū和hé科kē举jǔ考kǎo 试shì的de 必bì读dú书shū,对duì古gǔ代dài 教jiào 育yù产chǎn 生shēng 了le 极jí大dà的d 影yǐng 响xiǎng 。

中zhōng 庸yōng 就jiù是shì即jí不bú善shàn 也yě不bù恶è的de 人rén 的de 本běn 性xìng 。

从cóng 人rén 性xìng 来lái 讲jiǎng ,就jiù是shì人rén 性xìng 的de 本běn 原yuán ,人rén 的de 根gēn 本běn 智zhì慧huì本běn 性xìng 。

实shí质zhì上shàng 用yòng 现xiàn 代dài 文wén 字zì表biǎ述shù就jiù是shì“临lín 界jiè点diǎn ”,这zhè就jiù是shì难nán 以yǐ把bǎ握wò的de “中zhōng 庸yōng 之zhī道dào”。

第dì一yī章zhāng天tiān 命mìng 之zhī谓wèi 性xìng ;率shuài 性xìng 之zhī谓wèi 道dào ;修xiū道dào 之zhī谓wèi 教jiào。

道dào 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 道dào 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 子zǐ戒jiè慎shèn 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 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 乎hū隐yǐn ,莫mò显xiǎn 乎hū微wēi 。

故gù君jūn 子zǐ慎shèn 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 、乐lè之zhī未wèi 发fā,谓wèi 之zhī中zhōng 。

发fā而ér 皆jiē中zhōng 节jié,谓wèi 之zhī和hé。

中zhōng也yě者zhě,天tiān 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 也yě。

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 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 也yě。

致zhì中zhōng 和hé,天tiān 地dì位wèi 焉yān ,万wàn 物wù育yù焉yān。

第dì二èr 章zhāng仲zhòng 尼ní曰yuē,「君jūn 子zǐ中zhōng 庸yōng ;小xiǎo 人rén 反fǎn 中zhōng 庸yōng。

」「君jūn 子zǐ之zhī中zhōng 庸yōng 也yě,君jūn 子zǐ而ér 时shí中zhōng 。

小xiǎo 人rén 之zhī反fǎn (有yǒu 书shū作zuò“小xiǎo 人rén 之zhī反fǎn 中zhōng 庸yōng 也yě”,也yě有yǒu 书shū作zuò“小xiǎo 人rén 之zhī中zhōng 庸yōng 也yě”)中zhōng 庸yōng 也yě,小xiǎo 人rén 而ér 无wú忌jì惮dàn 也yě。

」第dì三sān 章zhāng子zǐ曰yuē:「中zhōng 庸yōng 其qí至zhì矣yǐ乎hū!民mín 鲜xiān 能néng 久jiǔ矣yǐ。

」第四章子zǐ曰yuē:「道dào 之zhī不bù行xíng 也yě,我wǒ知zhī之zhī矣yǐ:知zhī者zhě过guò之zhī;愚yú者zhě不bù及jí也yě。

道dào 之zhī不bù明míng 也yě,我wǒ知zhī之zhī矣yǐ:贤xián 者zhě过guò之zhī;不bú肖xiào 者zhě不bù及jí也yě。

」「人rén 莫mò不bù饮yǐn 食shí也yě。

鲜xiān 能néng 知zhī味wèi 也yě。

」第dì五wǔ章zhāng子zǐ曰yuē:「道dào 其qí不bù行xíng 矣yǐ夫fū。

」第dì六liù章zhāng子zǐ曰yuē:「舜shùn 其qí大dà知zhī也yě与yǔ!舜shùn 好hǎo 问wèn 而ér 好hǎo 察chá迩ěr 言yán 。

隐yǐn 恶è而ér 扬yáng 善shàn 。

执zhí其qí两liǎng 端duān ,用yòng 其qí中zhōng 于yú民mín 。

其qí斯sī以yǐ为wéi 舜shùn 乎hū!」第dì七qī章zhāng子zǐ曰yuē:「人rén 皆jiē曰yuē『予yǔ知zhī』,驱qū而ér 纳nà诸zhū罟gǔ擭huò陷xiàn 阱jǐng 之zhī中zhōng ,而ér 莫mò之zhī知zhī辟bì也yě。

人rén 皆jiē曰yuē『予yǔ知zhī』,择zé乎hū中zhōng 庸yōng ,而ér 不bù能néng 期qī月yuè守shǒu 也yě。

」第八章子zǐ曰yuē,「回huí之zhī为wéi 人rén 也yě:择zé乎hū中zhōng 庸yōng ,得dé一yī善shàn ,则zé拳quán 拳quán 服fú膺yīng ,而ér 弗fú失shī之zhī矣yǐ。

」第dì九jiǔ章zhāng子zǐ曰yuē,「天tiān 下xià国guó家jiā,可kě均jūn 也yě;爵jué禄lù,可kě辞cí也yě;白bái 刃rèn ,可kě蹈dào 也yě;中zhōng 庸yōng 不bù可kě能néng 也yě。

」第dì十shí章zhāng子zǐ路lù问wèn 强qiáng。

子zǐ曰yuē,「南nán 方fāng 之zhī强qiáng 与yǔ,北běi 方fāng 之zhī强qiáng 与yǔ,抑yì而ér 强qiáng 与yǔ?」「宽kuān 柔róu 以yǐ教jiào ,不bù报bào 无wú道dào ,南nán 方fāng 之zhī强qiáng 也y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