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名族精神的内容

名族精神的内容

名族精神的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综合体。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1. 历史意识: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2. 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内涵着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包括语言、习俗、宗教、哲学、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3. 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道德、伦理、人生观等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如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主义、自由、平等、公正、勤劳等价值的认同。

4. 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包括乐观豁达、勇敢坚韧、团结互助、善于创新、忍耐努力等。

5. 社会责任:民族精神还强调一个民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包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心弱势群体、倡导协作合作等。

总体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涵盖多个方面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

它在塑造民族特色、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

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名族精神的名词解释

名族精神的名词解释

名族精神的名词解释民族精神的名词解释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所共同具备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质。

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民族凝聚力和集体认同的重要体现。

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经验、价值追求以及精神追求。

首先,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包括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并发展,融入了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族精神正是这些文化传统的精华所聚集,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富有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次,民族精神还包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们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产物,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判断。

例如,中华民族具有尊老敬老、重视家庭和睦、崇尚和平等价值观念,这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

同时,民族精神还体现了民族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追求。

作为一个集体共同体,民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将这种认同感视为一种使命和责任。

民族精神在这种自我认同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励着民族成员们为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例如,在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抵抗运动就展现了他们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坚守与追求。

民族精神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精神在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传承可以使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而创新则是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

总而言之,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集体认同和凝聚力的体现。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民族理论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民族的起源、发展、性质和特征等问题,旨在理解不同民族在共同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以下是对民族理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民族:民族是指一群人在共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并且自认为拥有共同身份和历史的群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多元性的基本单元,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使个体和群体感到归属感,并与民族其他成员形成共同认同。

3. 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指在一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民族特征包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语言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4.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特定民族独有的艺术、习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它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书籍、艺术品、音乐、舞蹈等方式传承和表达。

5.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依据的国家形式。

它是一个由共同民族组成的政治实体,具有独立的政府、领土和主权。

民族国家的建立通常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自主,使民族成为国家的主体和权力的归属者。

6.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它强调民族的独特性、优越性和相互竞争关系,并主张民族利益高于其他利益。

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冲突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 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权益、历史、文化等问题而导致的敌对、对抗和暴力行为。

民族冲突可能包括民族矛盾的加剧、民族分离主义的抬头和民族仇恨的升级等情况。

8. 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政策倡导,强调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它认为多元文化是社会的财富,提倡实行平等待遇、包容性和多元审美的社会制度。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激起了国家人民的反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地 区开始发展,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民 族民主革命运动。在亚洲中、西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和民族中,出现了与宗教合流的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在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和印度地区诸国,掀起 了反对英、荷、日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 命斗争;在中国有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指 导思想是实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内容之一。亚洲 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兴起,表明殖民地、半殖 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具有强大的活力。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 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
而非民族国家。



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 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 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 两洲的黎巴嫩人。 国内主义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 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 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 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其表现包括 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包括 美国主义,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 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 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主义。

也是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中其中一种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

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

“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

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

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在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也是最有破坏力的一种。

2,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50-60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

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它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主权与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

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民族主义运动是近代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社会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民族利益,追求民族独立、统一和强大。

在大众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民族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及其意义探析两个方面来探讨民族主义运动的内涵和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开始兴起新的社会运动,其中民族主义运动是重要的一种。

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当时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的主张,试图从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文化侵略中解放出来,去追求自由与独立。

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国民国家的逐渐兴起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与此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民族主义的意义和内容将注重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并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理论,如民族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革命、民族自决主义等。

在非洲和亚洲等地,白人殖民主义强化了民族自主意识和民族认同,并对西方政治和文化体系产生了质疑和批评。

此外,中东地区的半殖民地和被侵占的国家,在抵御外来侵略和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也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民族主义的意义探析1. 促进了民族独立与统一民族主义运动在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民族独立和统一,打破了原来的神圣主义和皇权体制,开启了民主与自由的时代。

通过保护并推广民族文化和语言等民族特征,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内容和形式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反映了民众的诉求和要求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民众的利益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感越来越强烈,并且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高。

民族主义的宗旨也为民众争取利益和发表诉求提供了一定的舞台和机会。

3. 创造了多种文化和政治形态民族主义运动创造了一种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政治形态,使得各国民族之间更加互相理解和尊重。

各个国家也可以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以区别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特色。

4. 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成为了基础和推动力,有助于广泛加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1. 概念解释民族主义是指一种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将保护和维护民族利益视为首要任务,强调民族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民族主义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在19世纪初的欧洲,它是对抗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主义开始与反殖民主义相结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增长。

3.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有紧密的联系,甚至可说是国家主义的一个基础。

在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系统中,国家形象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实体,而国家利益也几乎完全与民族利益相平行。

因此,民族主义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国家主义的发展。

4. 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主义的情绪愈发强烈。

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欧洲的反移民浪潮、日本和印度的民族主义固有的荣誉感等,都是民族主义在现实中的体现。

5. 民族主义与世界和平民族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会导致恶性的互动和强烈的对立,导致战争和紧张。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应该在保护自身民族利益的同时,积极向外交流,加强互信和合作,并最终达成共赢的局面。

结论:民族主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应用领域中都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克服过于强调民族利益的短视情绪,加强与世界的合作和交流,为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概述: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其核心是对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利益的强烈情感和意识。

这一思想追求民族自尊、有机体意识、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民族主义在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形态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通常与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1. 民族主义的起源: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当时许多国家逐渐成立并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民族边界。

2. 民族主义的扩散: 民族主义思想在20世纪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的主导思想。

3. 民族主义的分化: 民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分化,一些民族主义把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目标,而另一些则将它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来看待。

二、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1. 文化民族主义: 通过文化传承和保护来表现民族主义,如语言、历史、传统。

2. 政治民族主义: 强调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如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

3. 经济民族主义: 维护本国利益和文化,妨碍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4. 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通过扩张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纳粹德国。

三、民族主义的利与弊1. 利: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它为国家统一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2. 弊:民族主义会导致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敌意,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它也会引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的加剧。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1.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 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屈辱和风雨飘摇的岁月,因此民族主义在中国会有更加特殊的表现。

2. 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革: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阶段,民族主义的表现方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例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国家的崛起期,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崛起。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和特殊性。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民族理论是社会科学中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试图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提供解释民族的形成、发展、演变与关系的理论框架。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如下。

1. 民族:民族是指具有相同历史、语言、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人群的集合体。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即认为自己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成员,并具有相应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

3.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强调民族利益、民族自主和民族优越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认为民族应该优先于其他群体的利益。

4.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以某一特定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型态,国家政权和控制力的行使主要以满足这一民族的利益为目标。

5. 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指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民族冲突、少数民族权益、多民族国家治理等问题。

6. 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自觉和认同,即一个人对自己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成员有明确的意识,并具有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

7.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特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民族身份:民族身份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基本身份认同,是个体与其所属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9. 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指由于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价值观念的差异、历史仇恨等原因导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民族冲突可能包括民族歧视、仇恨犯罪、民族骚乱等形式。

10.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指给予少数民族在一定地区内享有权力和自治权,保护和维护他们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权益。

民族自治是解决多民族国家治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以上是对民族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名词的解释。

民族理论的研究旨在探讨民族之间的关系、冲突和如何构建和谐的多民族社会。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如何解释中国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如何解释当今中国的“国族”?在全球化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的未来?概念“民族主义”的五个含义:1、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赋予民族主义概念更为精细的意义。

民族主义的意识或情感——零散的、一定程度的觉悟,潜在的,没有意识形态化2、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政治运动——强调民族认同和文化建构4、民族的语言和象征——独特的与民族意识、情感、认同相关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符号。

5、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赋予民族主义以象征和运动以力量和方向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基本目标: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民族查尔斯·蒂利——在政治词典中最令人迷惑和最有倾向性的术语之一罗杰斯·布鲁贝克——应该考虑没有民族的民族主义,“民族为一个实践的范畴,民族地位为制度化的文化和政治形式,民族性为暂时的事件和意外”两种定义方法:一、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内解决。

民族的思想激发出大众情感,由民族主义凸显出来,所以,民族是被感受到的活着的群体,属于行为的范畴,属于想象的范畴,并且是需要其成员采取某些行动的群体。

二、独立于意识形态范畴。

一,强调客观因素——语言、宗教、习惯、领土、制度(斯大林)。

二,强调主观因素——行为、感受感情(安德森)。

问题:主观太过宽泛,客观不够包容(马克斯·韦伯)。

作者定义:“具有名称,在感知到的租地上居住,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公共文化化,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法律与习惯的人类共同体”我的看法:民族是一种具有某种共同认同(无论是怎样来的)的人类共同体,这种认同基于被认可的共同记忆(历史或神话),以这种共同体的形式存在是与现代世界的运转相适应的。

(民族只是一个阶段)族群:与领土有关,拥有名称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和祖先,共享记忆并有某种或更多的共享文化,且至少在精英中有某种程度的团结。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
民族主义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情感。

民族主义有助于团结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

首先,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

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而努力。

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不能维护自己利益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其次,民族主义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的共同性和一体性,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天下之民,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民。

”说明民族是一个整体,应该团结一心。

因此,民族主义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团结,是值得提倡的。

反方辩手:
然而,民族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民族主义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

民族主义者强调自己民族的优越性,容易产生排他性和敌对情绪,导致民族冲突和战争。

例如,二战期间,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思想导致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

其次,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对他族的歧视和排斥。

民族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民族高人一等,对其他民族持敌对态度,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

例如,南非曾因种族隔离政策而饱受国际谴责。

因此,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狭隘的,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应该警惕和避免。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既有利于国家团结和发展,又存在引发矛盾和冲突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民族主义,既要重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利益,又要避免狭隘排他的民族主义思想。

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民族主义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
l e a u e f o n t n ls a d r n t a e i d H o v r h o n l b l a i n h s d i e S t h i r t r r m a i a t n a d i h t p ro . t o we e ,t e c mi g g o a i to a rv n U o t e z n t n l y o ie a u e wih a wo l — wi e v s o n e s fp r ii a i n a i a i fl r t r t r d o t t d ii n a d a s n e o a tcp to . Ke r s n t n l m ;n to a o m ;n t n s i t e a e a d d l e a i n y wo d : a i a i o s a i n lf r a i p r ;d b t n e i r t o i b o
文 学 ” 张 的提 出 与论 战 ; 民族 形 式 ” 主 “ 的讨 论 ; 以及 从 思 想文 化 层 面 上 对 “ 民族 精 神 ” 的提 倡 。 这 些 主 张 与论 争 对 于 我 们 思 考 文 学 民 族 性 问题 具 有 重要 的启 示 意 义 。上 世 纪 2 一4 O O年 代 关 于 文 学 民 族 性 的 论 争基 本 是 从 政 治 与 现 实 需要 出发 , 习惯 于从 民族 本 位 的 立 场 出发 思 考 文 学 民族 性 问题 , 更 而在 一 个全 球 化 来 临 的 时 代 , 于 民族 性 问题 的 关 思 考 则 应 该 具 有 一 种 世 界 性 的 眼 光 与参 与 意识 。
‘ to lS r t Na i na pi i ’— — Th b t n lb r to f t e De a e a d De i e a i n o he Na i n lt fLie a u e b t e 2 s a 4 s to a iy o t r t r e we n 1 0 nd 1 0 9 9第 2 6卷第Fra bibliotek2期 湖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强调民族的团结、独立和利益。

它认为民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历史和血缘群体,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自决权和自主性,认为民族应该拥有独立的国家,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民族优先原则,即将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

它主张民族团结和民族利益的实现,反对外来文化和影响对本民族的侵蚀。

一些民族主义者还主张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认为民族应该居住在一个统一的领土上,并拥有独立的国家。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激发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独立和发展。

然而,民族主义也有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过分强调民族利益可能导致排外和歧视他者,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民族主义面临挑战,因为它难以与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相适应。

因此,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应该是辩证的,既要认识到其积极推动民族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导致的偏见和冲突。

在实践中,需要平衡民族利益和多元社会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包容和对话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

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

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
一、明确民族主义的含义和特点
民族主义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和民族仇恨等多
种形式。

具体来说,民族主义者通常倾向于重视本民族的独立性、自
主性以及文化、历史和传统等。

他们常常坚信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
更优越,以至于会对非本民族的成员进行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行为。

二、分析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1. 优点
良好的民族主义,有助于凝聚本民族的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各
领域的发展、加强国家建设,同时也能够保护本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
的利益。

2. 缺点
民族主义的过度表现容易引发群体性情绪或者野蛮行为,比如仇外心理、种族主义、歧视、排斥等,甚至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和冲突。

三、明确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和限度
1. 重要性
民族主义体现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当被妥善应用时,能够使各民族
和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和繁荣。

2. 限度
民族主义不应成为国家发展的终极指导思想,也不能成为个别群体、
政治组织或个人攀附权力的工具,否则将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结语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别的,主要看它被怎么使用。

因此,在探讨民族主义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思考,切勿走向极端化,而应该寻求平衡点,使民族主义在和平、友好和合作的基础上得
到积极运用。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笔记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笔记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笔记在阅读《民族与民族主义》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图景。

首先,我了解到民族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强调的是民族的独特性和集体利益。

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会强调他们的共同文化、历史和语言,并可能采取行动来维护和促进这些共同利益。

这种集体意识和行动有时会导致一些争议和冲突,但也能增强民族的团结和认同。

作者还提到,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也改变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认同和追求政治权利的一种方式。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在一些国家,民族主义可能表现为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关注,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表现为对少数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民族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也可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谐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努力实现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民族主义问题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影响,也认识到了它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于这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正方,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自豪和保护,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民族主义可以凝聚国家人民的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主义也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首先,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民族主义强调对本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保护,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性,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蚀。

例如,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民族主义可以凝聚国家人民的力量。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可以凝聚国家人民的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

例如,二战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民族主义演讲激励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帮助英国战胜了纳粹德国。

最后,民族主义也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事务中,民族主义可以帮助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权益。

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演讲中强调“美国优先”,倡导民族主义政策以保护美国的利益。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凝聚国家人民的力量,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民族主义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反方,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容易导致排外和冲突,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民族主义强调对本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保护,容易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加剧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首先,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歧视。

民族主义强调对本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保护,容易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歧视。

例如,纳粹德国的民族主义政策导致了对犹太人等少数民族的迫害和种族清洗。

其次,民族主义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民族主义强调本国民族利益的至上,容易导致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发展。

例如,20世纪初期的民族主义浪潮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最后,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国家的孤立和边缘化。

名族精神的内容

名族精神的内容

名族精神的内容民族精神的内容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

它是由一系列共同特征和信念组成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自豪感和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核心要素,它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来探讨民族精神的内容。

一、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记录着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轨迹和经历,这些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英勇事迹,激励着民族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历史的荣辱成为一种激励和指引,激发出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文化特质民族精神是由特定文化因素滋养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源泉。

民族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独特的文化特质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仁爱”、“和谐”、“忠诚”等价值观念的传承,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义务的平衡。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并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得以传承下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

三、社会风俗民族精神还体现在民族社会风俗和民众行为规范中。

社会风俗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它承载着民族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礼节规则。

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人的“和谐”与“尊重”精神,体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友好待遇、尊重长辈和崇敬祖先的行为上。

这种社会风俗植根于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国民性格。

四、共同目标和使命民族精神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作为支撑。

这种共同目标和使命既可以是历史中的抗争和斗争,也可以是面临的挑战和命运共同承担。

例如,以色列民族在追求犹太人民族自决权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他们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奋斗,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民族意识 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民族意识 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66文化建设C ulture construction以包容著称的中华民族,其灿烂文化曾一次次经受血与火的考验而愈加光彩夺目。

利剑和重炮无法砍断和摧毁的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精神。

然而,所谓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冲击,却似乎使“民族”这个字眼的呼出更象一声声呐喊。

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心声,是祖国的期望。

摆在中国理论界面前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去认真研究。

本文将试从以下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方面对此加以阐述:增强民族意识我们所说的民族意识,是指民族认同感。

也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现状和未来,特别是所处环境的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广义的民族意识指民族国家意识。

中华民族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在非洲,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是许多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诞生,同时留下深深殖民烙印的新型国家遭受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字,优秀的哲学、文学艺术及以人为本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这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坚实基础。

今天,我们强调增强民族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怎样确保党和政府的决策始终不违背这样一个根本的原则,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增强民族意识,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外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以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从任何臆想和推断中找答案、下结论。

背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就会泛滥。

而对理性主义的随意发难,必然使我们陷入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陷阱之中。

对进化论的攻击决不能被认为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蒙昧主义的本质是否定人类的进步。

新蒙昧主义企图将人们再一次引入宗教的迷途,目的是宣扬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05-10[作者简介]毛宣国(1956―),男,湖北宣恩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与诗学.[摘要]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特别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这一关注具体表现在:“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与论战;“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

这些主张与论争对于我们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的论争基本是从政治与现实需要出发,更习惯于从民族本位的立场出发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而在一个全球化来临的时代,关于民族性问题的思考则应该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与参与意识。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形式;民族精神;论争与思考[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80―06‘nationalism’,‘national form’and ‘national spirit’mao xuan?guo(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是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李泽厚在《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一文中说,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知识界与学术界有三次大的论战:一、20年代科玄论战;二、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三、40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他认为,这三次论战恰好包括了哲学(科玄)、历史(中国现代和古代社会性质)和文艺(民族形式)等基本人文领域,同时说明了“救亡”压倒“启蒙”的主题在学术思想领域内的一些具体过程与情况。

??[1]不过,李泽厚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主要是围绕胡风和向林冰(赵纪彬)的观点展开,材料和观点选择十分有限,远没有说明这场理论论战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40年代胡风与向林冰之间的论战,仅仅是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的民族性问题论争的一个片断,而实际情况是,在上世纪20―40年代,无论左翼文艺界还是右翼文艺界都非常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所以引发了多次论战。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论战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

还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论争的许多问题今天仍在延续,而这些对于我们思考文学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论争作一番思考与回顾,它大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国民党文艺阵营“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及其所引发的论争;二、左翼文艺界关于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与思考。

一“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一个重要方面是围绕“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展开。

这一主张的提倡者主要是30年代初期“前锋社”和40年代以陈铨等人为代表的“战国策派”文人。

1930年6月,“前锋社”成立,并在前锋周报上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前锋社”是由一批国民党文人和亲国民党的文人组成,他们在《宣言》中宣称,近代在政治上是一个民族主义时代,明确主张要创造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文艺。

他们提出这一主张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左翼文学及其阶级性理论,有人认为“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提出是为了配合国民党政权围剿红军、统一中国政令思想的政治需要。

所以主张一出就遭到左翼文艺界的坚决批评。

1930年8月4日,左联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把民族主义文学派称为“文学上的法西斯蒂组织”,表示“不管新月派怎样板起脸孔来说文学的尊严,也不管民族主义文学派怎样在叫嚣,也不管取消派怎样在开始取消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然而,他们在蓬勃的革命斗争事实之前,只暴露自己的反动的真相,在群众中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2]鲁迅、茅盾等人都对前锋社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

就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发表的同年10月,鲁迅发表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一文,认为民族主义文学“不过是飘飘荡荡的流尸”,民族主义文学的目的是消灭无产阶级的文学。

??[3]同年11月,鲁迅发表《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一文,认为国民党为剿灭左翼文学得用文学的武器,“作为这武器出现的,是所谓‘民族文学’,他们研究了世界上各人种的脸色,决定了脸色一致的人种,就取得同一的行为,所以黄色的无产阶级,不该和黄色的有产阶级斗争,却该和白色的无产阶级斗争”。

??[4]鲁迅主要是从阶级性立场出发批判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

茅盾的批评则更加深入。

他不否认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中,存在着以民族革命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文学。

但是他同时认为“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社会组织,所以被压迫民族本身内也一定包含着至少两个在斗争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压迫的工农大众。

在这种状况上,民族主义文学就往往变成了统治阶级欺骗工农的手段,什么革命意义都没有了”。

??[5]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毛宣国:“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前锋社文人从政治上考虑,把文学只看成是“民族主义”的文学,左翼文艺界从阶级立场出发对前锋社“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进行批判,当然是集中要害的。

不过,左翼文学阵营的批判始终将这一主张看成是为国民党政权帮闲的政治主张,而未能论及这一主张的深层文化动机,同时也没有从文学理论方面对其做出分析判断,则是将这一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若回顾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前锋社提出“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实不难理解。

这是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一直是现实的第一需要。

要实现这一需要,国民需要建立起民族的自信,需要有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正像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民族国家是解决现代社会一体化的方案,公民国家需要民族国家作为其共同体的形式,民族使得国民们有了归属感,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共同体。

??[6]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话语,而从孙中山开始的国民党政权更是一贯重视民族问题。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他不仅开创了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事业,而且也一直关注民族心理文化建设问题。

他说:“夫国者,人之积也。

人者,心之器也,国家政治者,一人群之心理现象也。

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

”??[7]他认为中国人久处专制政体之下,奴性很深,但是在固有道德方面,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优势。

所以,“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7],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关于民族文化心理建设的思想在后来的国民党官方思想和意识形态中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但是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以及以民族理念为核心的建国思想,却使民族主义成为国民政府一直信奉的意识形态与理念。

这一选择也不难理解,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的政治需要。

在民族主义研究方面,有两种观点很有影响。

一是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现代的民族主义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为了适应世俗社会的现代性发展人为建构的产物的理论??[8],一是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强调现代的民族主义不能凭空而来,只能在原有族群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理论??[9]。

后一种观点更适合于解释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民族主义的存在,因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存在一直都有强大的族群传统作基础,它对民族国家的重构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国民党政权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它一直高扬民族主义的旗帜,将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统一起来,将民族主义看成是维护政权、和谐社会人心的工具。

前锋社“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其深层的动因也在于此。

也正因为此,前锋社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提出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国民党文艺政策的一贯体现。

倪伟撰有《“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一书,对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国民党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作了系统考察。

从这一考察可以看到,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南京政府文艺政治与文学组织活动所关心的问题。

从20年代末开始标榜“三民主义文学”,到30年代初在国民党宣传机构支持下,组织民族主义文学社团如“前锋社”、“中国文艺社”等,到30年代中期,一些杂志鼓吹“民族文艺”论调,呼应国民党的文化统制论。

抗战全面爆发后,民族救亡压倒一切,国民党领导下开展了通俗文艺运动,发动群众。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西南联大的“战国策”派发展出更为精细的民族主义阐述,在文学上也提出相应的主张;等等,都是围绕着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民族主义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10]。

其实,不仅在文艺政策方面,在哲学和思想文化领域,国民党当局也有很多举措。

陈立夫在1934年曾经数次作了关于文化建设的演讲。

为呼应这些演讲,1935年1月,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位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全国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宣言》惊呼中国文化的消失,惊呼中国的政治形态、社会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失去了它的特征,所以“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1]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上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时,重要的不是评判这个口号提出的本身以及它如何与国民党“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拂不去的焦虑与主流话语,意识形态取得一致。

这是因为,主张“民族主义文学”实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批判文学的个人主义倾向,要求文学必须与民族、阶级、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表现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不过,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左翼文艺界的国际主义和阶级斗争立场,他们对“民族主义”话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忌讳的。

正因为此,国民党文艺政策对于民族问题的重视,文学前锋社和“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我们还应看到的是,前锋社特别是后来“战国策”派关于“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从文学理论自身建设方面来看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

比如,“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陈铨认为“文学家不但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还要保持民族的个性”??[12],“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来说,一个民族对于世界文学要有贡献,必定要有一些作家,把他们的民族文化充分表现出来”。

??[12]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还不失于对于文学民族性的有价值的认识。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给以“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过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