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童年的发现语文S版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4《童年的发现》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4《童年的发现》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2学情分析我校是小班化教学,全班共有25名学生,15名男生,10名女生,学生总体素质较好。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
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主动阅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大量的时间交由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只在学生不懂之处点拨、引导即可。
3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难点是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前置学习要求1.自学课文内容,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并结合课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课文思路,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查找世界上有关科学家因为自己的重大发现与发明曾受到迫害的例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想一想,说一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的?你在六年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也有自己的发现吧!请你大胆地说出来,跟同学、老师一起分享。
2【导入】创境导入,板书设疑。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案(5篇)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增强自信、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发现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认读“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浪漫的时刻,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去看看他的童年有怎样有趣的发现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5、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三、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1、自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2)在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童年的发现》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童年的发现》,使学生了解作者童年时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3. 学会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童年的发现》中作者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执着。
2.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通过童年经历传达的对科学的热情和追求。
2. 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科学实验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童年的发现》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教学卡片:用于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4. 讨论话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童年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发现》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童年的发现》原文,理解作者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3. 内容解析:分析文中的科学实验和发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4. 情感共鸣: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相关问题,评估学生对《童年的发现》的理解程度。
3. 情感共鸣:通过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程度。
4. 拓展活动: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师:“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
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但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正音。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尽脑汁(zhī)困窘(jiǒng)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
(10分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3.推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过程① 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课件或黑板。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组词、造句。
3. 分析课文:(1)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和感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章,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年的怀念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勇于追求梦想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章,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童年的理解和记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4. 深入理解课文(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作者对童年的看法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童年故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写下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童年的发现》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学会珍惜童年时光,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欲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习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童年的发现》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相关教学案例和资料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氛围。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自行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设计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巧,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珍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描绘。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描写,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感受和思考。
2.2 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技巧: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学生通过实践,尝试运用类似的描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童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回忆。
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发现和经历,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和期待。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童年的发现》,理解作者的回忆和描绘。
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写作和表达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4.2 学生分析和讨论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形式,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通过互动和交流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课文《童年的发现》的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源。
写作和表达的工具,如纸张、笔和黑板等。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设计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2)能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或改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年的怀念和珍视之情;(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关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2)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或改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作者的想象创造力;(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3)培养学生对童年的理解和珍视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提问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和经历,引出课文《童年的发现》。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童年的发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作者的想象创造力;(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结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4. 课堂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童年的发现》;2. 多媒体教具:PPT或视频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这个发现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珍视现在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及其对一生的影响。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3.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的有趣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词义和读音。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情感。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发现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发现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等。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2)培养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导入课文《童年的发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学会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情感和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童年时光,热爱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童年的发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的短文。
3. 思考:如何珍惜剩下的童年时光,做一个快乐的人?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童年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会细节描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童年的发现》文本。
2. 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 写作素材或图片,用于启发学生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分享有趣的童年故事。
(2)展示课文《童年的发现》,提问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有趣情节和感悟。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5.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的童年”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练习。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写作素材或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文章结构。
(2)强调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7. 作业布置:(1)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堂学习的收获。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别人分享,提高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珍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特殊感情及对科学探索的执着。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有趣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举例说明生字词在课文中的运用。
(3)学生练习使用生字词造句。
4.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行交流和讨论。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努力成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
(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童年回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上台展示答案,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童年的发现》。
2. 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的小作文。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的童年趣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的能力。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性。
5.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4《童年的发现》语文S版
童年的发现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
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4 童年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把一个意思表达具 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积少成多(采摘园) 1. 我们下面要去语文采摘园转一转,采 摘 园为我们准备的是一首古诗——《四时田园 杂兴》,板书文题:四时田园杂兴
2. 简介《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著名诗人 范大成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 60 首,分为“ 春日”“ 晚春”“ 夏日”“ 秋 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 12 首。都是描写 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诗一首。
展开交流。)
六、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1. 围绕《童年的发现》,各自有哪些收获与启发?
2. 请对童年的“我”做出评价。
尝试用“‘我’是一个( )的少年。‘我’之 所
以被老师驱逐出教室,是因为( )。”的 句式展开评
评价性阅读,培养学
价。
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
度。
2
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4* 童年的发现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
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阅读、搜集有关科学家发现、发明的故事。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1
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4* 童年的发现
风真厉害,逆风行走很费劲。 (2)讨论与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第一组句子里,“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 这个意思,列举了三种表示方式。第二组句子 里,后面画横线的三个分句虽然表述不同,但 都说明了“风真厉害”这个意思。)
3补充练习。(展示课件第六屏) 补 充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童年的发现教案2语文S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 童年的发现教案2 语文S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 童年的发现教案2 语文S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 童年的发现教案2 语文S版的全部内容。
14 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发现和发现过程,感悟作者求知若渴、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以及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总伴随着驱逐和迫害”这个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进化方面的资料和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或者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条理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喜欢的词语。
2、检查生字读音。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依据是什么?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意思?哪部分是课文主要内容?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依据是先概括叙述,然后具体叙述,最后总结。
第一部分概括叙述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三、理解感悟1、自由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思考:(1)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句子的意思.(2)作者的发现分为几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梦中飞行——为什么会飞行-—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和作者大胆的猜想)2、再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1)作者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产生过哪些问题?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画出有关语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些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语文S版(2021年整理)
(1)富于幻想
(2)执着探索
(3)幽默风趣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再次读文 找童年的发现
(1)“我"的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理解句子的意思。
集体备课: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
3.作业布置:回家完成课堂生字本.熟读课文.
请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
自评,互评.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复备
一、课前展示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交流。
集体备课:
二、合作探究
(一)围绕“发现” 精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复备
三、达标测评
1。 (1)句子加工厂。
A.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改成陈述句:
B.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
C.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改成转述句:
请学生个别回答。有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1.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学难点:2.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童年的热爱。
2.2运用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造性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课题:“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分享有趣的发现。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组内互读。
3.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教师点评。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5.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发现和感悟。
5.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多媒体辅助教学6.1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6.2学生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8.课后作业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的发现。
8.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读“妨、碍”2个生字,读读记记“情不自禁、随心所欲”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时长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童年。
谈话: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的发现。
学生质疑: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童年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
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进课题,质疑课题。
】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按照课文的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概述了“我”童年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部分(3—13自然段)写“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探索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三部分(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验证了“我”的发现。
“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一个训练重点。
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 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
现在,这
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娃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重大的“发现”。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找出有关的依据。
3 课堂交流“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能够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关入监狱。
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体会或启发?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六、写法指导
写作中,怎样制造悬念?
写人记事的文章,开头写出事情的结局、结果,或事情的高潮,或事情的某个精彩的片段等,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这种开头方法叫做倒叙悬念法。
本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开头交代了结果: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点出因得意于自己的发现笑出声音,却受到责罚。
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开头的部分一定要巧妙安排,精心设计。
要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放到开头,让它真正起到悬念的效果,发挥吸引人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把教学重点放在作者童年发现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上。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紧扣“发现”来展开教学。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在读、议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作者童年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敢于提问,反复思考,大胆想象。
紧接着引导学生探讨“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教学中,仍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通过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我”是一个充满幻想、喜欢刨根问底、有幽默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