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

合集下载

生态美学和

生态美学和

生态美学和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关注环境,考虑伦理和交流所有层面的审美考察的学科组合。

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作为“探讨当代生态困境的新的审美叙事的手段”。

主要方面:首先,生态美学是一种努力将审美和道德思考结合起来的学科组合。

它首先是一种审美学,它努力以一种客观的、实证的审美之路来考量和评价对环境的关注和改善。

它兼具审美和伦理的双重性,旨在实现实践的经验和知识的融合。

它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领域,帮助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其次,生态美学是一种探索生态的经验的学科组合。

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当今的生态困境,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环境的负责任及把生态保存融入艺术之中。

它从不同维度探讨我们如何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美感,并鼓励以可持续性的方式与这一环境建立联系。

第三,生态美学拓展了由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它认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建立在艺术家、学者、社会观察家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对话上,通过凝聚力与共通语言共进退。

它通过考虑生态和伦理因素研究不同层面的美学理论,拓展人与自然间的交流和合作。

它旨在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最后,生态美学补充了传统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它强调以生态的方式对待环境,而不是利用和控制它。

它旨在唤起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重新发掘自己大自然的关系。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是一种学科组合,旨在将审美和道德思考结合起来,以及探索生态的经验和实践。

它旨在唤起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重新发掘自己大自然的关系,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审美叙事,旨在拓展古典美学,并推动人们以积极参与的方式与环境立约。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产生背景

2、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根据托马斯· 伯里的观点,后现代文化体 现的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他认为“在具体化的生态精神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三个早期的文 化一精神发展阶段:首先是具有撒满教(Shamamic)宗教形式的原始部落时代(在这个时代自然界 被看作神灵们的王国);其次是产生了伟大的世界宗教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的超越为基 础);再次是科学技术成了理性主义者的大众宗教的现代工业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界实施外部控 制和毁灭性的破坏为基础)。直到现在,在现代的终结点上,我们才找到了一种具体化的生态精神 (同自然精神的创造性的沟通融合)”。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条件,可以认为,后现代信息经济 社会超越了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时代社会,这是走向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精神时代。

理论基础

2、生态哲学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和尊重自然界价值与权利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传 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同自然界关系时,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可”、“无所不做”的绝对 主体,这是一个“疯狂主体”,它消灭了人的理性、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的绝对界限,使人失去了任何 限制和约束。 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看,主体性不过就是事物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或者说,凡有目的性 和能动性的事物都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创 造,从而取得一定水平的适应环境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依据这样观点,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 在世界万物中,作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具有绝对的主体性。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人类是最高程度 的主体,动物次之,植物又次之……就人而言,无论人的能力怎样发展,人都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 分。因此,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界整体对它的限制,它始终是一个“有限主体”,始终都只有依 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环境。

而生态美学则是指在环境设计艺术中,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如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融之处。

生态美学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以此来规划建筑的布局、造型和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注重保护和弘扬自然环境的特色,让人们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和和谐。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景观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恬静。

生态美学还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生态美学要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环境,并且保持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室内植物、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绿色空间等手段,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室内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舒适。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鼓励设计师和规划者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加强环境规划和设计的生态意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需要倡导和推广生态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等,以此来实现环境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态美学1.“⽣态系统”⼀般由哪些要素组成?①⾮⽣物环境②⽣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2.从⽣态学得视⾓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喷泉,视野开阔,⽣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不同⼈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1.什么是⽣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态景观:在⼀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要审美追求,给⼈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物景观,经济景观,和⼈⽂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命体。

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物景观,还包括了⽆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态景观将设计与⽣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态功能的真正全⾯地融合,它让⾃然与城市不再孤⽴存在,⽽是让其消融,进⼊千家万户;它要让⾃然参与设计;让⾃然过程伴依每⼀个⼈的⽇常⽣活;让⼈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然过程和⾃然的设计。

2.什么是⼈⽂景观?它分为哪四⼤类?⼈⽂景观:⼜称⽂化景观,是⼈们在⽇常⽣活中,为了满⾜⼀些物质和精神等⽅⾯的需求,在⾃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化特点⽽构成的景观,它分:①⽂化古迹②⾰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化景观3.保护历史⽂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有着巨⼤的作⽤。

①见证城市的⽣命⼒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和⼈养性③更体现出⼀个城市的⽂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种延续,是城市⽣命⼒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的(空间感受)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空间)社交空间(公共空间)1.⽣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2.根据⽔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3.⼈民对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有哪些?(1)实⽤功能:满⾜⼈的⽣理和物质⽅⾯的需求(2)认知功能:提供住宅的标识。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定义及意义入手,探讨了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优势,如提升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同时也分析了生态美学面临的挑战与限制,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加强生态美学教育,提倡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

结论部分指出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强调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为了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

生态美学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定义、意义、优势、挑战、限制、发展方向、措施、重要性、发展潜力、前景。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尽管生态美学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未来,生态美学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论述生态美学的定义及意义,探讨生态美学的优势和挑战,分析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提出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生态美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展望未来生态美学的前景。

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议题,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启发。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定义及意义生态美学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借助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的审美感受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审美体验引导人们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生态美学可以扩展人们的审美视野,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美学理论,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同时也应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美丽的文化艺术作品。

生态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文化生态学。

自然美学是生态美学的基础,它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价值。

自然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对象,它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都是美的来源,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启示。

环境伦理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同时,人类也应该从自然环境中学习,探索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和智慧。

文化生态学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人类文化中的艺术、文学、音乐等作品都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更加尊重自然环境,更加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让我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加美丽和有意义的文化艺术作品。

例如,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都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更加尊重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生态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致力于探讨生态与美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旨在加深对生态美学的认识,推动生态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是一种本能的感受,源自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自然美的范畴包括山水之美、动物植物之美、季节更替之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山水画、采风写生等方式来感受自然美,进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并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性。

生态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生命尊严。

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审美旨在激发人们对环境的美的感知与理解,以此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通过倡导环境艺术、拍摄或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自然恢复自然恢复是生态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在面对人类破坏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自然恢复的关键是人类必须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予生态系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自我修复。

自然恢复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当代生态美学观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自然与美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美、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自然恢复等基本范畴,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核心理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些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尊重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指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文化价值融入美学思考和美学实践中,探讨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对人类美感和情感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生态美学从多个维度考察生态问题和环保问题,从科学、艺术、哲学等不同角度,对环境伦理、人地关系、文化传承、意义生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被赋予了美学属性,被定义为生命之源、生态之美、情感之园。

在这个视野下,人们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占有者”,更是保护和创造环境的“共同创造者”。

生态美学的实践正是通过这个角度对自然环境进行审美判断和价值评估,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既要保证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也要考虑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生态美学视野下,人们通过经验、情感、心理等多种因素来審美自然。

界定美、求美、享受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思考,从而提出关于环保的问题。

生态美学希望人的审美活动能够打破人类与自然分离的境界,带来对自然界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思想带不仅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选择,更是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赋予了环境保护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在生态文明的影响下,生态美学思想也将会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审美态度发生重大的转变。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彭立勋随着当代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也受到极大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并解决人类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如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心理学、城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

其中,正在形成中的生态美学可说是一枝新秀。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应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

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

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来看待的。

生态学认为,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即生态系统。

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形成有机的自然整体。

正是这种作为有机自然整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学的特殊研究对象。

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生态学世界观。

它推动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把有机整体论带到各门学科研究当中。

这一点对于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

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美是当代生态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其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美。

生态美指的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优美、完美和谐的状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美学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建设中应当追求的一种美学价值。

生态美的特点包括广泛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方面。

生态美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二是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

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主要指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方面的完善性和协调性;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等活动在环境上的影响及其秩序性。

1.广泛性:生态美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它是自然环境美学价值体系里的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

在生态美观念的启迪下,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提倡环保意识,展开环保行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思想和实践。

2.综合性:生态美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性。

生态美的形成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比如环境的水、土、气等要素的完善和协调。

生态美也需要功能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的转换等等。

生态美还具有社会价值的方面,对于人们的健康、精神安宁、文化习惯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系统性:生态美的系统性体现在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两个方面。

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了生态平衡的原则。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忽略各种生态系统中要素的互动联系。

三、生态美的实践意义生态美的概念贯穿了当代环保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深入认识它的原理和特征,探索其实践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助力于生态平衡的维护生态美的理念是环保行动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和谐”的思想。

实现生态美需要平衡各种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是自
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还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不仅
将美学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自然环境,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探索环境美学的概念和应用。

生态美学强调了环境和生物之间的互动、自然的有机生命,以及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特殊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自然景观和生
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化中的美学对象,而且也是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

因此,生态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是对整个自然世界的审美和人
类的生态引导。

生态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学特点、生物多样性
的美学价值、环境感知、环境美学教育、城市景观的设计等。

生态美
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实验研究、审美分析等。

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环境的美感
是从自然环境及其中物种相互之间的关系中而发现的。

因此,它关注
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和互惠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美有着
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因素,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理论思想在建筑、景观、城市规划、艺术创作等多个
领域得到了应用。

生态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可以帮助设计
师以更加环保、可持续以及生态友好的方式成为在城市、乡村、自然
保护区等场所的艺术创作以及建筑和景观设计中。

总的来说,生态美学是一种新的学科,它强调了环境与人类之间
的相互作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美学的概念、方法应用于自
然环境中,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引言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美的角度探讨生态问题。

在当前这个日趋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当代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探讨生态美学的涵义、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涵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审美的视野研究生态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生态环境的美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审美经验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尊重自然、共生共荣、保护环境、追求美感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美学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二、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美”与“道德”“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是多样化、完整的,是对生活的适当反映。

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康德在《论判断力批判》中强调了我们对于自然的认同感,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这些哲学家为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作为对此问题提出的学科,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瓦尔德克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与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是建立在以生态学为基础上的美学研究。

随着生态美学的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学科性。

生态美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真正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践性。

生态美学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倡导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艺术的创作与传播。

三是开放性。

生态美学是一门涉及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生态美学是一种哲学观,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美学中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交汇之处。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美的来源,而人类应该以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去欣赏自然的美。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在生态美学中,自然环境被视为一个整体,包括了生物、非生物、人类和文化等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的美丽和多样性。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应该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下展开。

这种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还是为了维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因此,生态美学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生态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还包括了人类的道德责任。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环境负责,保护它们的多样性和美丽,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权益。

这种道德责任的体现是通过人类的行动去实现的,例如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等。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是一种哲学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和道德责任。

它认为,自然环境是美的来源,而人类应该以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去欣赏自然的美。

同时,生态美学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生态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 1 -。

生态美学与生生美学的关系

生态美学与生生美学的关系

生态美学与生生美学的关系
生态美学和生生美学都是现代美学的重要分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系统与人类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美学。

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认为生态系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生美学则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探讨生命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美学。

它强调生命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多样性,认为生命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应该尊重和关爱生命,以实现人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可以看出,生态美学和生生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生生美学提供了生态基础;生生美学强调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生命视角。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美学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生态美学和生生美学也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例如,在生态美学的实践中,可以借鉴生生美学的生命视角,强调生态系统中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生生美学的实践中,可以借鉴生态美学的生态基础,强调生命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人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总之,生态美学和生生美学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美学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1. 引言1.1 生态美学的概念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学科。

生态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它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生态美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而非互相割裂、互相对立的关系。

生态美学强调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将这种尊重和保护体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中。

生态美学还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和精神联系,认为这种联系是人类审美体验的基础,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思维方式和生态伦理观念,旨在引导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衡、可持续的关系。

通过生态美学的视角,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环境,人类依赖自然赖以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的出现,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生态美学的视域来重新定义和建立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利用和压迫,而是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关系。

这种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互惠互利,人类应当更加谨慎地对待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理念引导并激励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亲密关系,使得人类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和谐之美。

生态美学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道路,引导人类在面临生态环境危机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应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态美学1、根据⼈与⾃然的关系,我们将⼈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原始⽂明、农耕⽂明、⼯业⽂明,⽣态⽂明(⼀是原始狩猎阶段;⼆是游牧农业阶段;三是封建采⾢农业阶段;四是商业相互依存阶段)2、“⽣态美”这⼀概念是由德国⽣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提出。

3、美国科学家⼩⽶勒提出的“⽣态学三⼤定律”:多效应定律;相互联系原理;勿⼲扰原理4、著名美国学家鲍姆加登将⼈的⼼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情。

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物:⿊格尔康德6、⽣态美学的三⼤研究层次:⾃然⽣态、社会⽣态、⼈⽂⽣态其研究核⼼是⽣态美。

7、⽣态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前提:以⼈的⽣命存在为前提出发点:以⽣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8、⽣命的本质特征:⼈的主体性。

9、“⽣物进化说”是由英国达尔⽂在《物种起源》中提出。

其核⼼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存。

10、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的类型:主体有3 种形态,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客体有4种形态,即⾃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我客体11、⽼⼦的⽣态思想的核⼼和精髓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精髓?“道”是核⼼和精髓理解:它是⾃然界运⾏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运动的宇宙本体。

12、“⽆为”体现了什么⽣态思想?⽼⼦提出“⽆为”的⽣态思想。

“⽆为”体现了顺应⾃然、天⼈合⼀的⽣态思想。

其⽬的是让⼈们尊重⾃然、顺应⾃然。

13、传统意识指导下的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态危机??⼈⼝俱增、盲⽬开垦采伐、狩猎⽆度14、西⽅对⼤⾃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艺思潮。

15、⽣态世界观的思想原则是什么?①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络组成的有机整体②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

这种整体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是事物内部⼒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量的动态平衡。

③⼈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然整体的⾃组织进化进程之中。

16、⽣态审美观:⽣态审美观是对⽣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作者:罗小平选题缘起: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

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

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

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

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

[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

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

[2]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

[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

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生态美学的新特质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新近,还体现在它所依托的生态学理论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相一致,与全球进入后现代的生态社会同步,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生态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既有生态学的特性,又有美学的内涵,既可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又可从经验美学之角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究。

[4]生态美学“从工具理性世界观过渡到生态世界观,从主客二分过渡到有机整体。

这可以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5]这是一种超越了主体性实践论,具有主体间性的理论形态,具有与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不同的生态存在论的哲学基础。

可见,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超越人类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多重审美对象与生态系统共存共生、协调发展的立美追求都具有新的特质。

2.研究成果显著该领域近20 年在中国的研究成果除上述论著外,还有张皓《中国文艺生态研究》、袁鼎生等撰稿的《生态审美学》、王诺《欧美生态文学》、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陈望衡《环境美学》、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会议论文集《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环境中的美学与文学》等,译著有美国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卡尔松的《环境美学》、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思考》等。

相关的学术论文已有400多篇,获批准的国家社科项目5项。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国外生态美学的研究,挖掘了中外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还对学科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理论构建等提出重要的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并在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批评三方面成果显著。

[6]3.研究队伍形成、研究动态活跃、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该学科已有逾百人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中国学者已达170人。

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的老、中、青学者有滕守尧、鲁枢元、曾繁仁、陈望衡、彭锋、刘悦笛、张华、隋丽等30多人。

生态美学界召开了有关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的会议10次,3次是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有国内的学者到国外参加国际研讨会,在美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曾繁仁教授在《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把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萌芽期(1987至2000年),二为发展期(2000至2007年),三为新的建设时期(2008年以来)。

[7]目前正处于新的建设阶段,一方面该学科对前两个阶段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则对新阶段的学科建构进行了新的构想和展望,整体发展的态势良好。

中国音乐界同仁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一些相关论述,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从音乐美学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的不多,中国音乐美学界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亦关注不够,在这种发展的思潮中没有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同时,生态美学家们对与此相关的音乐现象和音乐美学研究成果了解甚少,更无法深入其中提出创见。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与音乐美学的发展进入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视域,对中国音乐美学的构建与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并从生态美学的新角度来观察、分析音乐行为与创造成果,产生新的见解。

如中外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我们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此进行分析,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纳入生态美学的研究视域,就会有新的发现。

再如以生态美学的理论对原生态民间音乐、环保歌曲、器乐作品加以剖析,在作品内涵的领悟上,会更深入。

从美学层面来思考中外音乐文化生态状况,也会萌发独特的观点。

其次,生态美学观对音乐工作者主体思维模式与观念的更新、人格美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8]这种主客统一的有机整体观,使主体与万物、人与生存的环境共生、共存、彼此相关、协调发展。

“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

”[9]新的文化观与价值观克服了以人类为中心的偏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就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节约能源、善待万物,就不会穷奢极欲,浪费资源,进而追求生态的人格美,这“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的最终实现,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最终实现,而且是使这种和谐成为恒久存在的根本保证。

”[10]这种人格美具有超越类种的道德和众生平等的胸怀,不仅具有生态的意识还有生态实践、知行合一的行为。

若音乐工作者能有这种宏观的视野、博大的爱心、和谐的心境、崭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一定有新的飞跃。

再者,以生态美学观丰富音乐教育的理念,可强化音乐教育的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可通过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表演,培养青少年的生态审美观,或教师自觉地在音乐审美、立美的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这可使年轻一代逐步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

此外,通过音乐美学界在生态美学研究上的成果,为中国生态美学的构建与发展亦做出贡献,使生态美学的研究超越仅在文学领域发展的局限,更具美学研究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三、在生态美学视域中,音乐美学相关研究的论题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音乐美学相关研究的论题范围广泛,笔者初步设想如下:1.生态美学元理论的研究尽管,中外生态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须完善,重要观点的确立,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元理论的建构亦需要众多艺术门类的学者共同参与,所以,音乐美学工作者在基本理论的研究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2.生态美学与音乐美学结合点的探索以生态美学观分析音乐文化现象与创造成果,既要掌握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相同的共性,即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把握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审美、立美规律。

结合点准确才能使研究更有效、更到位,才能为生态美学的总体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比如音乐听觉环境、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环保音乐的设计和效应,音乐立美、审美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特殊价值等,都是音乐美学研究者可以思考的较为独特的生态美学的论题。

3.以生态美学观分析、梳理中外音乐观念中的生态意识资源无论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家的音乐思想,还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的音乐观点,都具有生态意识的因素。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音乐的和谐中体现了宇宙万物的本原”[11],柏拉图的和谐论不仅谈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是一致的,还把灵魂的和谐与音乐的和谐相类比,视音乐为人类与宇宙和谐的体现,肯定了音乐在宇宙和谐、人类精神和谐中的作用。

[12]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已关注“天”、“人”、“和”等概念,并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解释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种把音乐之和与宇宙之和相联系,认为最高的和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思想,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和的思想。

”[13]先秦以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淮南子》、《乐记》、阮籍的《乐论》中均有所体现,《乐记》提出的:“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论》强调的“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14]这种天、人、乐合一相和的整体观,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与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观。

再以西方音乐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为例,雷毅在《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浪漫主义文化意识与生态理论的关系:“这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在欧美是以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为深层生态意识提供了新的来源。

”[15]唐纳德·沃斯特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认为:“浪漫派看待自然的方式基本上是生态学的,也就是说,它考虑的是关系、依赖和整体性……浪漫主义基本上是生物中心论。

这种看法认为整个自然都是活的,凡是活的东西就有要求人类道德情感的权利。

以这种浪漫主义情感看问题,那种敌对的二元论便转而朝向融合论了。

而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对待自然的冷漠态度,便转化为一种对整个现有秩序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族关系的感知。

”[16]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对待生态的观点与当代生态学把人类中心转化为生物中心,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变成主客融合,与自然形成亲密的关系,超越人类道德范围,使之适用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等是相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