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7
【快乐考生】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理教材 析考点 悟规律) 第7讲 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课件 新人教版
![【快乐考生】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理教材 析考点 悟规律) 第7讲 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d19c6addccda38376baff8.png)
+
n[Ba(OH)2]=1:2,此时 n(Al3+):n(OH-)=1:4,故 B 正 确;D 选项,当 C 式恰好反应来自,再加 Ba(OH)2 溶液,
2 反 应 方 程 式 为 2Al(OH)3 + Ba2 + 2OH + SO 4
+ - -
===BaSO4↓+2AlO-+4H2O, 沉淀的物质的量将减少。 2
2 下列离子方程式表示:2Al3 +3SO4 +3Ba2 +6OH
+ - + -
===2Al(OH)3↓+3BaSO4↓ D.随加入的 Ba(OH)2 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沉淀 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
[解析] 当 Al3 恰好反应时,离子方程式与 C 同,
2 故 A、C 正确。当 SO4 恰好反应时,n[KAl(SO4)2]:
[答案] C
+ +
盘点二
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 白 色固体, 难 溶于水,有很高的 熔点 。 (2)化学性质
2.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白 色胶状不溶于水的固体,有较强的 吸附 性。
(2)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②受热分解: 2Al(OH)3=====Al2O3+3H2O
[解析]
Al与Fe3O4配成的铝热剂恰好反应时有:
高温 8Al+3Fe3O4 ===== 4Al2O3+9Fe。第一份铝热反应的生 成物为Fe和Al2O3,只有Fe与HCl反应放出H2,由方程 式8Al~9Fe~9H2,即生成9mol H2;第二份Al和Fe3O4 直接与NaOH溶液反应,只有Al与之反应放出H2,由 电子得失守恒8Al~12H2,即生成12mol H2。故生成气 体在相同情况下的体积之比为9mol:12mol=3:4。此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b340c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2.png)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构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经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经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经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明白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教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资料)教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一下SO2.【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能够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81e26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9.png)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通过对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1 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及性质1.2 离子与化学键的特点及类型1.3 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类型2.2 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2.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守恒3. 第三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3.1 常见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3.2 酸碱盐的分类与反应3.3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4.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4.1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4.2 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4.3 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5. 第五章:化学实验与探究5.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5.2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5.3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复习和巩固化学知识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化学试题,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结合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3. 学生反馈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教学资源1. 化学教材、教辅资料和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如化学教学视频、在线试题库等。
3. 化学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六、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续)4.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推断4.4.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方法4.4.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技巧4.5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4.5.1 烃的衍生物及其性质4.5.2 有机反应类型及其应用七、第五章:化学实验与探究(续)5.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5.4.1 实验目的与原理的理解5.4.2 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与评价要点5.5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5.5.1 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5.5.2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八、第六章:化学计算与化学平衡6.1 化学计算的方法与技巧6.1.1 物质的量的计算6.1.2 质量守恒与反应方程式的计算6.2 化学平衡的原理与应用6.2.1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影响因素6.2.2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九、第七章:现代化学技术与应用7.1 现代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7.1.1 电化学技术的应用7.1.2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7.2 现代化学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7.2.1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7.2.2 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技术十、第八章:化学与STSE8.1 STSE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8.1.1 STSE教育的目标与原则8.1.2 STSE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8.2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8.2.1 化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8.2.2 化学与资源的合理利用8.3 化学与科技伦理8.3.1 化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3.2 化学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评价:9.1 定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12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12](https://img.taocdn.com/s3/m/827794c7ec3a87c24028c4b8.png)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和同一种物质的比较(二)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类型:⑴碳链异构是指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次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⑵位置异构是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链或碳环上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
⑶官能团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所含官能团不同的异构现象。
包括以下几种:①环烷烃和烯烃;②二烯烃和炔烃;③醇和醚;④醛和酮;⑤羧酸和酯;⑥氨基酸与硝基化合物等。
判定:①分子式相同;②主碳链结构或官能团位置不同;③可以同类,也可以不同类;④联想空间结构(三)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1、有机反应的重要条件有机反应的条件往往是有机推断的突破口。
⑴能与NaOH反应的有:①卤代烃水解;②酯水解;③卤代烃醇溶液消去;④酸;⑤酚;⑥乙酸钠与NaOH制甲烷⑵浓H2SO4条件:①醇消去;②醇成醚;③苯硝化;④酯化反应⑶稀H2SO4条件:①酯水解;②糖类水解;③蛋白质水解⑷Ni,加热:适用于所有加氢的加成反应⑸Fe:苯环的卤代⑹光照:烷烃光卤代⑺醇、卤代烃消去的结构条件:β-C上有氢⑻醇氧化的结构条件:α-C上有氢2、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活性比较3、有机物结构的推断有机物结构的推断主要依赖于:①实验现象;②有机物的性质;③计算等事实,更多的是由性质去推断。
现列出一些性质与有机物结构的关系如下表:(四)烃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1、烃C x H y完全燃烧的通式:C x H y+(x+y4) O2→xCO2+y2H2O2、有机物每增加1个CH2多耗O2 1.5mol3、若烃分子组成为C n H2n(或衍生物C n H2n O、C n H2n O2),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4、若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里完全燃烧、其燃烧所耗氧气物质的量(或体积)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或体积)相等,则有机物分子组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5、烃燃烧时,决定消耗O2量的因素有:在等物质的量时,分子中碳原子数越多,O2消耗越多(芳烃有例外)。
高考化学知识教案七篇
![高考化学知识教案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cbdc1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1.png)
高考化学知识教案七篇高考化学知识教案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情感目标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高考化学知识教案篇2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
【恒心】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突破系列配套课件【四川专用】:第7讲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恒心】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突破系列配套课件【四川专用】:第7讲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14a6e75a3c1ec5da50e270bc.png)
3
+H2O
2― 3
H2CO3+OH―(HCO (HCO
―
3
水解平衡),HCO
―
3
H++CO
+ -
3
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H2O H +OH 。离子
+ ― ― ―
2 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Na )>c(HCO 3 )>c(OH ) >c(CO 3 )>c(H
+
)。
知识体系建构
高考命题视角
-
判断正确的是
+
(
-
)。
A.与AlCl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 +3OH === Al(OH)3↓
- 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NH+ )· c (OH )变大 4
C.用HNO3溶液完全中和后,溶液不显中性 D.其溶液的pH=13
知识体系建构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学科素养提升
解析 c(NH
盐酸中的c(H+)。
知识体系建构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学科素养提升
2.常温下,将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与0.06 mol·L-1硫酸 溶液等体积混合,该混合溶液的pH是多少? 答案 假设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的体积均为 1 L,硫酸
溶液中 n (H + ) = 0.12 mol ,氢氧化钠溶液中 n (OH - ) = 0.1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学科素养提升
考点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角度1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013· 福建,8)
知识链接
(1)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溶液中含有弱电解
质分子、电离出的阳离子、阴离子及水分子、H+、OH-。 (2) 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升温、加水稀释、加入能反应的 物质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加入同离子则抑制弱电解质的电 离。
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最新考点分类解析 考点7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201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最新考点分类解析 考点7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https://img.taocdn.com/s3/m/206e35cb5fbfc77da269b188.png)
【考点7】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Z单质可制成半导体材料,W与X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元素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B.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比Z弱C.化合物YX、ZX2、WX3中化学键类型相同D.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 Y>r Z>r W>r XAD 解析: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金属性、非金属以及化学键类型、同周期与不同周期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
最后推出的元素为:X:O ;Y: Mg ;Z:Si ;W:S。
2.下列有关元素锗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锗的第一电离能高于碳而电负性低于碳B.四氯化锗与四氯化碳分子都是四面体构型C.二氧化锗与二氧化碳都是非极性的气体化合物D.锗和碳都存在具有原子晶体结构的单质【答案】BD【解析】锗是金属而碳是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要低于碳,故A错;C和Ge都是第ⅣA 族元素,四氯化锗与四氯化碳都是分子晶体,其分子构型相同,故B正确;锗是金属,金属的氧化物不可能为气体化合物,故C错;锗和碳是同主族元素,晶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D正确。
3.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WC.原子半径:T>Q>RD.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D 解析:根据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猜测T、Q、W为第三周期的元素,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则T为Al,Q为Si,W为S,R为N元素。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b679e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7.png)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教案目标1. 回顾和巩固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
2. 针对高考要求,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等。
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等。
第三章:无机化学基础1.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氧、氢、碳、氮、金属等。
2. 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酸、碱、盐的定义,酸碱中和反应等。
3. 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烷烃、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等。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燃烧、取代、加成、消去等反应。
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合成、药物化学等。
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萃取等。
2. 常见仪器的使用:显微镜、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3. 实验安全与防护:实验室安全规则、事故处理、个人防护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组织章节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室设备、仪器、化学试剂等实验资源。
3. 网络资源、学术期刊、参考书籍等学术资源。
六、化学计算与应用第六章: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等。
高考化学复习课程教案七篇
![高考化学复习课程教案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c0e6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高考化学复习课程教案七篇高考化学复习课程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
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
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高三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江苏教育版
![高三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江苏教育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68312ca5e9856a56126067.png)
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
[课时安排] 本专题内容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和限度,共分 三个单元,建议7课时完成,其中3课时用于完成三个单元 内容的课堂复习,3课时用于课后练习分析,安排1课时专 题小结与讲评。
返回目录
• 考 向 互 动 探 究 • 典 型 易 错 必 纠 • 教 师 备 用 习 题
第十九单元
返回目录
第十九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 考 向 互 动 探 究
[解析] A N2(g) + 3H2(g) 2NH3(g) Δn 1 3 2 2 0.25 mol 0.75 mol 0.5 mol 0.5 mol 0.25 mol v(N2)= =0.05 mol· -1· -1 。 L min 根据方程式 1 L×5 min - 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可分别求出: 2)=0.15 mol· 1· v(H L min -1 ;v(NH3)=0.10 mol· -1·min-1。故 A 项正确。 L源自化学反应速率返回目录
考试说明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 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 作用。
返回目录
网络导图
返回目录
第十九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 考 向 互 动 ► 探究考向一 • 探 究 浓度的减小 •
化学反应速率及计算 —— 知 识 梳 理 — 浓度的增大
2010年
2012年
福建12(选 择);课标全 国27(解答); 浙江27(解 答);山东 29(解答); 广东31(解答) 浙江27(解 答);江苏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之中。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要涉及 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也就是化学 反应速率的问题;二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就是化学 平衡问题。因此,在历年的高考命题中,化学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测试的范围比较广,且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 现的频率较高。 化学反应速率是高考的常考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理解,对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认识,以及运用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进行有关的简单
2014高考理综化学教学案
![2014高考理综化学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3cad8eec3a87c24028c438.png)
高考全日制班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材---化学(内部使用)“基础知识网络”+“考点理解”+“实战演练”=“高考本科” 梦想从这里开始,收获在这片“土地” !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教学案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 第二章 碱金属第一课时 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碱金属元素第三章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第四章 卤素第一课时 氯气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卤族元素第五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第四课时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第五课时 晶体的类型和性质 第六章 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 氧族元素第二课时 硫、硫酸第三课时 接触法制硫酸第四课时 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第七章 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课时 碳族元素第二课时 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八章 氮族元素第一课时 氮与磷第二课时 氨、铵盐 第三课时 硝酸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课时 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十章 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电离平衡第二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值第三课时 盐类的水解第四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一课时 金属的概述第二课时 镁、铝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 铁及其化合物第四课时 金属的冶炼第十二章 烃第一课时 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第二课时 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第三课时 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课时 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第十三 章 电化学原理第一课时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课时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第十四章 烃的衍生物第一课时 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 第二课时 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 第三课时 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第四课时 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第五课时 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 第六课时 有机化学实验探究 第十五章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第一课时 糖类第二课时 油脂第三课时 蛋白质第十六章 合成材料 第一课时 有机反应规律 第二课时 有机合成方法高考全日制班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材---化学(内部使用)“基础知识网络”+“考点理解”+“实战演练”=“高考本科” 梦想从这里开始,收获在这片“土地”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讲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 【考纲要求】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第7章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第7章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d882c15028ea81c758f5788e.png)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考纲解读] 1.了解可逆反应的定义。
2.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
3.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考点一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____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____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1.反应2H2O 电解点燃2H2↑+O2↑是否为可逆反应?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O2催化剂加热2SO3,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______2 mol(填“<”、“>”或“=”,下同),O2的物质的量________0 mol,转化率________100%。
(1)可逆反应的可逆是指同一反应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中任一物质的浓度都不能为零,而是介于完全正向转化与逆向转化之间。
(3)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转化率不等于100%。
考点二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_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将0.3 mol CO和0.2 mol H2O(g)通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
(1)反应刚开始时,________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______浓度为0,____反应速率为0。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________,正反应速率逐渐________;生成物浓度逐渐________,逆反应速率逐渐________,最终正、逆反应速率________,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均____________。
(3)依据以上叙述画出的反应的v-t图像如下:(4)由v -t 图像可以看出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因为______________,即反应仍在进行着。
新课标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第7章 第3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含答案解析)
![新课标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第7章 第3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f6c7f35022aaea998f0f70.png)
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化学反应的方向[考纲定位]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aA(g)+bB(g)mC(g)+nD(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小提醒:,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若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了,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如加入催化剂;但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
巩固练习:1.一定条件下C(s)+H 2O(g)CO(g)+H 2(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1)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平衡 移动;(2)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平衡 移动;(3)充入水蒸气,反应速率 ,平衡 移动;(4)加入碳,反应速率 ,平衡 移动;(5)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 ,平衡 移动。
答案:(1)增大 增大 逆反应方向(2)增大 增大 正反应方向(3)增大 正反应方向(4)不变,不 (5)增大 不2.对于反应2SO 2(g)+O 2(g)2SO 3(g),向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 2和1 mol O 2,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c(SO 2)=a mol/L ,c(SO 3)=b mol/L ,若将容器缩小为原来的12,达到新平衡时,a mol/L c(SO 2) 2a mol/L ,c(SO 3) 2b mol/L 。
(填“>”“<”或“=”)。
答案:< < >知识点二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自发过程(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能量);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014年高考化学一轮知识梳理课件:7-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76张PPT)(鲁科版)
![2014年高考化学一轮知识梳理课件:7-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76张PPT)(鲁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c9fb10a76e58fafab0033a.png)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说明:新课标各高考考区的考纲、高考试卷、新课标课程标准 上都有 “等效平衡” 问题呈现 ] [考纲展示]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 计算。 4.理解外界条件 (浓度、温度、压强 )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 其一般规律。 5. 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 生产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cc C · cd D 浓度商 Q= a ,则 c A · cb B
<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v正 >v逆 Q= 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v正= v逆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v正 <v逆
(3)判断可逆反应的反应热
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 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温 度
降温
压 强
加压
a+ b>c+ d 时,平衡右移,α(A)、α(B)均 增大; a+b<c+ d 时反之 a+ b>c+ d 时,平衡左移,α(A)、α(B)均 减小; a+b<c+ d 时反之
减压
【特别提醒】 和转化率的计算。
(1)K 仅是温度的函数,常应用 K 考查平衡浓度
(2)固体和纯液体不能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对于给定的化 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反应 aA(g)+b [C]c· [D]d K= a [A] · [B]b (4)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限度的关系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 K 越大, 说明 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cC(g)+ dD(g)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0ac18bcd126fff7050bac.png)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除杂;2、用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教学难点、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除杂教学过程:知识点1、常见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与装置(一)、分离和提纯的原则:首先应分析各组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然后再选择适宜的方法,且一般要遵循①提纯过程中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③被提纯物质要复原;④除杂试剂应过量且过量试剂必须除尽;⑤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⑥分离与提纯方法简便易行等原则。
(二)、分离提纯常用到方法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①固——固混合分离型:灼烧、热分解、升华、结晶(重结晶)②固——液混合物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③液——液混合物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1).固体灼烧:除去固体物质中含有的易升华、易分解物质或除去结晶水合物的结晶水等。
如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2).过滤:分离固体与液体互不相溶的混合物,如除去NaCl溶液中的BaCO。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上烧杯口紧靠玻棒,玻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下烧杯内壁例:a粗盐的提纯的步骤:溶解→加试剂产生沉淀→过滤→蒸发b.每个步骤操作的方法:c提纯后的精盐中还有哪些杂质(怎样去检验出这些杂质):d如何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的杂质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加入的试剂与顺序是:(3).蒸发结晶:加热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分离出来,如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
注意事项:加热过程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水蒸干。
(4).降温结晶:降低饱和溶液温度,适用于分离随温度变化溶解度有很大变化的物质,如KNO3的结晶提纯。
注意事项:先用热水配置浓溶液,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结晶析出,最后过滤得到KNO3晶体。
201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辅导教案
![201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辅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da414cc77da26924c5b015.png)
【专题七】金属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1.理顺网络、抓住重点二轮复习本专题,要突出重点物质,以典型物质为信息源联系非金属元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联系无机化工生产和实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线"将重点知识串联起来,主要抓住四条线:(1)典型物质线。
碱金属抓住钠、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盐等;铝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抓住铝、铝盐、偏铝酸盐、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铁及其化合物重点抓住铁、铁的氧化物(以氧化铁为主,了解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等.镁及其化合物主要掌握镁的性质。
铜及其化合物中,氧化铜、氧化亚铜、氢氧化铜等出现频率高;(2)物质之间转化线。
同一条转化线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联系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离子方程形式书写等。
例如,铁、铁盐、亚铁盐之间转化,铝盐、氢氧化铝、偏铝酸盐之间转化都是高考命题热点;(3)制备线.工业上常以金属冶炼为线联系晶体性质、环境保护以及化学计算等.电解法冶炼钠、镁、铝,还原法冶炼铁和铜,工业冶炼铜原理可以与硫酸工业联系起来,而冶铁原理是教材介绍了重要化工生产范例。
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铝、硫酸铝、氧化铝、氧化铁、氯化铁、硫酸亚铁等典型物质制备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4)实验线.研究近十年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不难发现高考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载体命题实验题成为高考重点,其中近三年发展新题型值得关注:①猜想式命题,连续三年广东化学都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探究其价态;②定量分析命题,如宁夏等高考以金属纯度测定为线,评价实验方案与实结果的关系,开放性、探究性是新高考实验命题新趋势。
2.突破瓶颈,攻克难点(1)反应条件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要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其中重点掌握以下条件:①铝热反应条件:只有比铝活泼性差的金属氧化物才能被铝还原,如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钡等活泼金属与铝不能发生置换反应;②镁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硅反应,其中产物硫、硅继续与镁反应生成硫化镁、硅化镁;③铁的价态与氧化剂、反应条件有关,铁在电化学中发生氧化反应、与硫,碘,H+,不活泼的金属阳离子反应都只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产物是氧化铁,而铁丝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④氢氧化铝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氨水,碳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1 海水——化学元素宝库
1.海水中的元素
微量元素:锂、碘、铀。
常量元素(在每升海水中的含量均大于1mg):氯、钠、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
说明:常量元素的总量占海水所溶解物质总量的99.9%。
溴被人们称为“海洋元素”,因为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蕴藏在大海中。
2.氯化钠、锂、碘、铀的重要用途
氯化钠:食用、生理盐水、化工原料
锂:热核反应的重要材料之一,是锂电池、特种合金等的原料之一。
碘:碘酒消毒,人体必需元素
铀:核燃料
3.氯碱工业
(1)概念: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NaOH、Cl2和H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称为氯碱工业。
(2)原料:饱和食盐水
(3)原理: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Cl2↑+ H2↑
(4 ) 设备: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槽
【交流·研讨】
①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
②粗食盐水中含有泥沙、Ca2+、Mg2+、 Fe3+、 SO42-等杂质,不符合电解要求,思考如何除去杂质,使食盐水得到精制?
解答:① 2Cl + 2 H2 O 电解 2OH- + H2↑+ Cl2 ↑;②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SO42-
完全沉淀,再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除去Fe3+和Mg2+,再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2+和Ba2+,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调pH为7即可。
【领悟·整合】
海水中共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它们在海水中的含量差异很大。
人类通过海水晒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食盐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是人体必须的物质,更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氯碱工业等进行综合利用。
2 镁和海水提镁
1. 海水提镁的方法
(1)海水提镁的3个环节:①碱的制取——贝壳高温分解产生CaO,再与水反应得碱。
②Mg2+的浓缩——海水加碱,得氢氧化镁沉淀,将沉淀分离出来,再加盐酸,得到浓的MgCl2溶液。
③Mg的制取——MgCl2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干燥,得到MgCl2固体,电解熔融的MgCl2得到Mg。
(2)相关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①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②Mg2++2OH-=Mg(OH)2↓; Mg(OH)2+2H+= Mg2++2H2O
③MgCl2通电Mg+Cl2↑
2.镁的性质
(1)物理性质: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小于水,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与其他金属易构成性能优良的合金。
(2)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Mg + O2点燃2MgO 3Mg + N2点燃Mg3N2 Mg + Cl2点燃MgCl2
②与酸反应
与镁与非氧化性酸,如稀硫酸、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Mg + 2H+=Mg2+ + H2↑
与镁与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酸等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Mg + 2 H2SO4(浓) = MgSO4 + SO2↑+ 2H2O
③与某些氧化物反应2Mg + CO2点燃2MgO + C
【领悟·整合】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说法不是绝对的。
二氧化碳对大多数可燃物是良好的灭火剂,而对于K、 Ca、 Na、 Mg等可燃物则是助燃剂。
(2)镁是活泼的金属,易被氧化,但镁又具有抗腐蚀性能。
这是因为在常温下,镁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氧化物薄膜能够阻止金属的继续氧化,故镁有抗腐蚀性能。
3 溴和海水提溴
1.与溴关系密切的一组元素——卤素
溴和氯、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同一纵列(同一族)里,常一起研究。
由于这些元素易形成盐,所以它们被称为卤素(卤是“成盐”的意思)。
2.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1)实验探究溴和碘的物理性质:重点色、态、味及溶解性。
(2)萃取
实验探究溴水和碘水中加入CCl4的现象
实验表明,用CCl4可以提取溴水中的溴以及碘水中的碘,这种分离方法叫萃取。
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叫萃取,萃取所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领悟·整合】
溴、碘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溴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保存时应盛放在棕色、磨砂玻璃塞、细口瓶中,通常还加入少量水,形成水封,减少挥发。
碘易升华,遇淀粉变蓝,这是碘的特性。
3.氯、溴、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知识·链接】
①碘的氧化性较弱,遇变价金属得低价化合物。
如碘与铁反应生成FeI2
②氯、溴、碘的单质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HCl、HBr、HI都易溶于水,且都是强酸。
③氯、溴、碘的单质都能与水反应:X2+H2O=HX+HXO,但反应程度依次减弱。
④ AgBr为浅黄色难溶物;AgI为黄色难溶物。
二者见光都易分解。
⑤卤素离子的检验:在含有Cl-、Br-、I-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分别生成白色、浅黄色、黄色的卤化银沉淀,若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AgF能溶于水)。
4.海水提溴与海洋的综合利用
(1)海水提溴:溴单质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因此海水提溴可以选取氯气作氧化剂。
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浓缩:海水中的Br-的浓度很小,大约0.067g/L,海水晒盐剩下的苦卤中的Br-浓度较大,可作提取溴的原料。
氧化:向苦卤中通入氯气。
Cl2+2Br-=2Cl-+Br2
提取:向溶有溴的苦卤中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使溴挥发而分离出来。
溴的用途很广泛。
可用于制造燃料的抗爆剂、感光材料、杀虫剂、镇静剂等。
(2)海水的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溴、钾等还处在发展中,海水中大量的宝藏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重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