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_高祖本纪(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2、吕父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角度:眼光的敏锐和独到来自对世界的准确的认知与把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学
[语言积累]
1.解释5-14节重点字词
乃求见说沛公(劝说)摄衣谢之(整理)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啖以利(引诱)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秦军解(同“懈”)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属吏(交付,委托)止宫休舍(居住)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相对,相聚)案堵如故(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定约束(规约)今则来(若)内(同“纳”)距之(抵抗)然其计(认为对)欲以求封(求取封爵)旦日合战(明日)因以文谕项羽(道理明告)见谢项羽(道歉)得解归(解脱,逃脱)非有功伐(功劳)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实不用其命(服从)兵罢戏下(同“麾下”)诸侯各就国(到,去)东乡(同“向”)期会(约期会师)复入壁(军垒,营垒)堑(壕沟)自当之(抵挡)淮阴候先合(会战)纵(出兵攻击)复乘之(再乘势发动总攻)
[诵读感知]
1-4节写了刘邦的那些事情?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悟读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
[自主学习]
1、明代董份说:“意豁如也四字,最善状高祖。”你如何理解?
用性情阔达简易来描述,最适合形容高祖刘邦。
2.伯、仲、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
3.汉族之名:源于刘邦的汉朝。
在刘邦创立汉朝之前,没有“汉人”、“汉族”之说。而在汉朝创立之后,西方、北方等汉边界之外的民族,便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至于“汉族”一名起于何时,有些争论。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另一个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之后,便开始叫汉族。”他说的华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上两说虽有些时间差异,但他们都是说,汉族之名,源于刘邦创立的汉朝。

苏教版高祖本纪学案课时二导学案

苏教版高祖本纪学案课时二导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现象,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预习导航】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资料翻译1----4段。

第一段: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译文:第二段: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第三段: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第四段: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后。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卒与刘季。

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译文:【问题探究】探究一: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探究二: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观秦皇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很有心计),与项羽观始皇“彼可取而代也”对比分析。

探究三: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课堂小结】1、1、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2、评价小组同学表现【课后作业】预习5----7小节。

《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策略反思
思考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否 需要优化或调整。
自身素质反思
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课 堂管理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 方。
05
教学资源与拓展
推荐阅读
《史记》其他篇章
如《项羽本纪》、《汉武帝本纪》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汉朝历 史背景和刘邦的生平事迹。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传记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祖本纪 》的写作意图和风格。
汉朝历史相关书籍
如《汉书》、《资治通鉴》等,以获取更详细、更全面的汉朝历史 资料。
相关网站链接
史记研究网
提供《史记》全文阅读、研究论文、 学术交流等内容,方便学者和爱好者 学习和交流。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物方面的艺术成就。
难点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表达的历史观,以及这种历史观对后世的影响。
比较阅读《高祖本纪》与其他相关篇章
通过比较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篇章,深入理解刘邦、项 羽、韩信等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高祖本纪》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高祖本纪 》中的人物性格和历史事 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高祖本纪》的作者、成书背景 和历史地位。
刘邦的生平和政治生涯,包括起 义、楚汉战争和建立汉朝等。
《高祖本纪》中的重要事件和人 物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高祖本纪》 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以及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堂小测验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 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苏教版高祖本纪学案课时三导学案

苏教版高祖本纪学案课时三导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现象,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预习导航】借助资料翻译5---7段1、第5段: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

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西过高阳。

郦食其(谓)[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乃求见说沛公。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

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南攻颍阳,屠之。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译文:第6段: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

乘胜,遂破之。

译文:第7段: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高祖本纪》导学案研究目标】1.了解___笔下___的形象,通过文本领悟文言的常见现象。

2.了解《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___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课前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___(ǎo)须髯(rán)贳酒(shì)大泽之陂(bēi)每酤留饮(gū)酒雠数倍(chóu)乃绐为谒(dài)(yâ)酒阑(lán)箕帚(jī)轘辕(huán)(yuán)___(zhī)乃以秦王属吏(zhǔ)日夜跂而望归(qǐ)击筑(zhú)献飨军士(xiǎng)黥布(qíng)荥阳(xíng)___(yì)(jī)颍阳(yǐng)氾水(f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___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___,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___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水的北面);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繇”通“徭”。

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通“安”。

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内”通“纳”,“距”通“拒”。

7)乃___为义帝。

“详”通“佯”。

8)兵罢戏下。

“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

高祖本纪第四课时导学案

高祖本纪第四课时导学案

《高祖本纪》第四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代码评价【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熟读课文12-15节,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体会文中洋溢着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

【学习难点】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评价汉高祖这个人物。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指导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预习案】【教材自学】一、题汉祖庙李商隐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二、给下列加点字释义。

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2.及其锋.而用之3.不如决策东乡.4.汉王欲引.而西归5.彭越期会..而击楚军6.汉王复入壁.7.举.九江兵而迎武王8.遂略.定楚地9.示.鲁父老项羽头【微课助学】观看微视频,了解刘邦其人。

【在线检测】预习结束后,通过平板完成本课的“预习自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A.①为.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为.之虏矣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D.①系颈以.组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探究案】一、阅读课文12-15节,翻译下面的句子。

1.楚与诸侯之慕而从者数万人。

2.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3.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二、文本探究1. 12-15节定楚汉战争,,仔细查一下里面共有几个向刘邦进谏?刘邦是怎么对待的?这与他的力量从弱到强,最终打败了羽有没有关系?2.阅读教材旁注,理解史记的互现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高祖本纪》(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因”的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体会文中洋溢着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评价汉高祖这个人物。

2、比较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本纪:(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大泽之陂()高祖常繇()咸阳乃以秦王属()史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日夜跂()而望归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高祖奉玉卮()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此两家常折券弃责②遂坐上坐,无所诎③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④无内诸侯军……距之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⑥不如决策东乡(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今义作业:古义今义②诽谤者族古义诽谤:古义今义③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今义④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今义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微细:古义今义⑥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今义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都彭城②还军霸上③诽谤者族④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⑤会项伯欲活张良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⑧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⑨沛公然其计⑩单父人吕公善沛令4、解释虚词“因”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②高祖因狎侮诸客③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④蒙故业,因遗策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因人之力而避之5、翻译下列句子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默写《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刘邦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能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难点:《史记》的古文表述和文学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刘邦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包括刘邦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邦及其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家世:刘邦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起兵反秦:刘邦参与反秦起义的过程和贡献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过程和结果建立汉朝: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政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高祖本纪》的内容,绘制刘邦生平事迹的时间轴。

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2. 请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并结合《高祖本纪》进行具体阐述。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史记》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描写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对比了解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教学过程:(一)、朗读并疏通15-18段。

(1)疏通文言知识点:学生归纳(投影),老师总结。

(2)问题探讨: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3)提问:文中怎样评价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你还能说出哪些影响他们成败的因素?(4)阅读课文第18段及批注,这一段对人物主要采用怎样的描写手法?体现出司马迁写《史记》怎样的特点?(二)、朗读并疏通19-20段。

1、疏通文言知识点:学生归纳(投影),老师总结。

2、问题探讨:(1)、对比赏析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兵败垓下之歌,分析两者流泪的不同原因?:①高祖返沛,帝业已定,衣锦还乡,可谓人生巅峰,为什么还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2)《高祖本纪》刻画人物的手法:(三)总结全文:(四)布置作业:对比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篇文章,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则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

高祖本纪 导学案

高祖本纪  导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 2010-3-10[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现象。

2.分析刘邦人物形象,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呈现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前六段,在反复诵读中分析刘邦人物形象,在分析中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

二、学习过程(一)前四段的学习——刘邦的传奇生世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前四段,复述刘邦的传奇生世2、依据文中的事件与具体描述,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小组探讨)胸怀大略,抱负非凡第二段:“常有大度”第三段:观秦皇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很有心计),与项羽观始皇“彼可取而代也”对比分析。

虽都有伟大抱负,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项氏直率鲁莽,刘氏慎重心机。

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高祖常繇咸阳,仁厚爱人,喜施豁达与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好逸恶劳市井无赖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涉及到文言现象: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在刘邦的身世描写中,有些地方充满了与众不同的传奇性:出生时的蛟龙,独特的相貌。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母曰刘媪(ao)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bei)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gu)留饮,酒雠(chou)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这些迹象似乎都是对刘邦后来帝业的一种暗示。

(二)5、6段的学习智勇破秦1、默读课文,解决下列文言现象夺其军,可四千余人,郦食其为监门因张良遂略韩地辕。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降章邯,啖以利2、对于刘邦与秦军的战事结果,文中用一个词反复描述,请找出来。

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从这又能看出刘邦是个怎样的人?大破之——破之——大破之——大破之——破之采用了郦食其的与张良的计策。

导学案_高祖本纪(教师版)

导学案_高祖本纪(教师版)

《高祖本纪》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因文悟言,积累常见文言现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知识链接】: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学1、疏通文字,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走向成功的原因,初步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2、学会鉴赏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初步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对比法和互见法,及其在史书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1—4自然段,探究刘邦的个性特点学习难点:学会鉴赏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初步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对比法和互见法,及其在史书中的作用。

一:课前准备:补充资料: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

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

”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相鲁元,亦皆贵。

老父已去,高祖適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高祖问,曰:“未远。

”乃追及,问老父。

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兒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後人至,高祖觉。

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

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

高祖怪问之。

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高祖心喜。

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二:课堂活动文言知识积累:1、注音刘媪()大泽之陂()酒雠数倍()折券弃责()喟然太息()单父人()狎侮()乃绐为谒()好相人()箕帚妾()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坐,无所诎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竟酒,后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臣有息女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4、翻译: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教案1(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教案1(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教案1(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教案1(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教案1(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祖本纪》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掌握《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通过阅读和分析,《高祖本纪》中的思想、道德和政治价值。

4.提高学生阅读和研究史料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高祖本纪》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两幅图,说说它们代表什么。

(图片可用秦始皇陵和《史记》封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秦朝和“史记”,引出“史记选读”这门课程,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高祖本纪》。

第二节:教学首先,学生需要知道《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篇章之一,作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个天生的写作才子,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写出了一部汇集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杰作——《史记》。

其次,让学生简单了解《高祖本纪》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写作背景:秦朝的建立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改革,使得中国前400年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司马迁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下,写下了《高祖本纪》。

主题:《高祖本纪》是“史记”中开篇的部分,也是“始皇本纪”、“二世本纪”、“孝武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前半部分,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后代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示了中国三千年封建王朝的诞生和崛起,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帝王”价值观念。

然后,让学生对《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学习和思考。

针对不同的段落,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下:段落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一秦朝时期的国家建设与扩张二秦王政的失败,赵高的出现三秦始皇统一六国,明确了王权观念四秦始皇的改革与法律制度五-ch9 秦始皇后期的任官制度和法礼制提出备忘录五-ch10 秦始皇的取士制度六秦始皇的巡视和巨型建筑工程七秦始皇驾崩后,丞相欲反,项羽起兵反秦八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战争,刘邦的胜利九刘邦登基后建立西汉新朝,开始了中国封建王朝十刘邦的国家政策和农村统一制最后,通过学习和分析,《高祖本纪》中的思想、道德和政治价值。

《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高祖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和名句。

2、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相关知识:
1、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
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不虚美,不隐恶”
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
史德。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
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

互见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
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字词、句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刘邦的成功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刘邦成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邦的人物特点和历史意义。

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语文教材。

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高祖本纪》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言行等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重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的用法,“此天子气也”的判断句式等。

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包括他的政治智慧、用人策略、领导才能等方面。

122 难点文中所反映的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祖本纪》的导学案

《高祖本纪》的导学案

《高祖本纪》的导学案2019-09-08《高祖本纪》的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轘辕()()玉卮()击筑()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献飨军士()黥布()荥阳()郦食其()()颍阳()氾水()2、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7)第三部分(18—20)二、第一部分字词梳理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坐,无所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3)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4)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5)臣有息女(6)乃绐为谒(7)公始常欲奇此女(8)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9)因家沛焉3、翻译:(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6)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7)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三、探讨问题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3、刘邦不持一钱,却诈称“贺万钱”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4、这一部分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对这种评述,你有什么看法?四、当堂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D. 吕公者,好相人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①隆准而龙颜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②黑质而白章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 ①高祖为亭长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学案1 苏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学案1 苏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学案1 苏教版选修一、. 复习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二、《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bei )(2)高祖常繇咸阳(yao )(3)乃以秦王属吏(zhu )(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xiang )(5)日夜跂而望归(qi )(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ai )(7)高祖奉玉卮(zhi )2、解释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乃绐.为谒曰“贺钱万”(欺骗)有功者害.之(嫉妒)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3. 指出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 “憙”通“喜”“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4. 解释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5. 一词多义解释(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辙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于是、就)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经由、通过)蒙故业,因.遗策(因袭、沿袭)6、指出词类活用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意动用法认为……奇怪)降.章邯(使动用法使……投降)及见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现象)沛公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跟从)都.彭城(名词活用为动词定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意动用法以……为苦)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活用为动词驾着白马白车)沛公然.其计(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夜.往见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名词作状语在途中)会项伯欲活.张良(使动用法使……活命)吕媪怒.吕公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赶在诸侯之前)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作状语向北)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大王起微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民,卑微的身份)7、指出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诸将过此者多定语后置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遇彭越(于)昌邑状语后置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定语后置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8、虚词积累(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 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9、翻译下列句子。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语文高祖本纪导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二语文高祖本纪导学案 苏教版
降轵道旁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
诽谤
约束
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吾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道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会项伯欲活张良
(2)沛公然其计,从之
(3)沛公从百余骑
2、翻译下列句子。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5.称帝后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因文悟言,积累常见文言现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刘媪(ǎo )须髯(rán)贳酒(shì)大泽之陂(bēi )每酤留饮(gū)酒雠数倍(chóu )乃绐为谒(dài )(yâ)酒阑(lán )箕帚(jī)轘辕(huán )(yuán )玉卮(zhī)乃以秦王属吏(zhǔ)日夜跂而望归(qǐ)击筑(zhú)献飨军士(xiǎng )黥布(qíng )荥阳(xíng )郦食其(yì)(jī)颍阳(yǐng )氾水(f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水的北面)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繇”通“徭”(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通“安”(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内”通“纳”“距”通“拒”(7)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8)兵罢戏下“戏”通“麾”(9)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古义“非议国政”今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渐: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今义“山东省,省份名”(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没有赖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课前预习检查与反馈三、熟读全文四、用简练短语概括文章情节:教师明确: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五、人物形象探讨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本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

如高祖臵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五、练习布置:归纳整理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其义。

第二课时一、检查文言常识1.大泽之陂.(水边、堤岸)2.已而..有身(不久)3.高祖每酤.留饮(买酒)4.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5.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7.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8.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9.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10.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11.坐.之堂下(使……坐。

使动用法) 12.无所诎.(同“屈”,理亏)13.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2.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3.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4.迎之门省略句5.引入坐省略句6.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二、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三、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深入探讨(学生自由朗读1-4段)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学生自由朗读5-7段)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

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

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四、练习布置:整理并积累本课所学文言常识,记录本课尚未解决的疑问,下节课质疑。

第三课时一、检查文言常识1.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名作动)2.西.过高阳(向西名作状)3.可.四千余人(大约)4.昌邑未拔.(被攻占)5.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6.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7.秦军解.(同“懈”) 8.系颈以组.(丝带)9.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10.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1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遇彭越昌邑省略句2.昌邑未拔被动句3.与偕攻开封省略句4.代为上将军省略句5.啖以利省略句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7.系颈以组状语后置 8.降轵道旁省略句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省略句二、小组合作,朗读并疏通8-14段1.今则.来(如果)2.无内..诸侯群(同“毋纳”)3.沛公然.其计(认为……对)4.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5.沛公从.百余骑(使……从)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7.实不用.其命(服从) 8.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9.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10.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项羽乃号为雍王省略句2.欲以求封省略句3.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判断句4.何以得主约宾语前置5.是迁也判断句6.与项羽决胜垓下省略句三、走进文本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明确: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5.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

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四、小组合作,朗读并疏通15-17段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2.臣等以死守.之(坚持)3.有功者害.之(嫉恨)4.连.百万之军(统率)5.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6.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判断句2.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省略句3.此所以失天下也判断句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判断句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刘邦称帝、高祖臵酒洛阳南宫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小组合作,朗读并疏通18-20段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

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六、练习布置1.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第四课时一、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因:(1)因家沛焉(于是)(2)因敬重之,引入坐(于是,就)(3)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4)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依靠)相:(1)吕公者,好相人(给人看相)(2)无如季相(面相)(3)其在卫者,相中山(做相)固:(1)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2)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引:(1)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2)沛公引兵西(率领)(3)相如引车避匿(调转车头)(4)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解:(1)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2)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3)庖丁解牛(剖开,分割)则:(1)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2)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若,如果)(3)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以:(1)乃以秦王属吏(把)(2)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3)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4)啖以利(用)(5)可以有大功(凭借)(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认为)然:(1)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2)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3)喟然太息曰(……的样子)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 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