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21 身边的有机物时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1

合集下载

《身边的有机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了解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结构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身边现象。

二、导学内容:1. 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有机物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有机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活性。

2. 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化妆品、药品、塑料制品、洗涤剂等都是由有机物制成的。

- 有机物是生命的基础,参与构建生物体的组成结构。

3. 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结构特点- 乙醇:分子式C2H5OH,是常见的酒精,可用于消毒和燃料。

- 甲烷:分子式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于燃料和加热。

- 苯:分子式C6H6,是芳香烃的代表,可用于合成染料和药物。

4. 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身边现象- 为什么洗碗液能够去除油污?因为洗碗液中含有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油污分离并去除。

- 为什么橡胶制品具有弹性?因为橡胶中含有大量的弹性体,能够使其具有形变后恢还原状的特性。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制品,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进修:介绍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基本观点。

3. 实践: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分析其结构特点并讨论其用途。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化工等。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有机物的理解和应用。

四、导学评判:1. 能够准确定义有机物并列举其特点。

2. 能够分析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结构特点。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身边现象。

4. 能够思考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以外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对有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身边现象,提升化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身边的有机物》是中级教育学校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进修这一部份内容,同砚可以了解到有机物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同时,同砚可以熟识到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同砚对化学的爱好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进修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观点、性质和分类;了解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育同砚观察和试验的能力,提高同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同砚对科学的爱好,培育同砚对环境和生命的尊重。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基本观点;(2)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分类;(3)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4)试验操作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2.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试验:通过老师讲解和试验操作相结合,引导同砚深度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

(2)谈论沟通:组织同砚谈论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同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试验演示:通过试验演示的方式展示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过程,激发同砚的爱好。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让同砚沉思这些物质是如何应用在生活中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观点: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体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具有复杂多样的结构。

(2)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分类:有机物具有燃烧、酸碱性、溶解性等性质,依据结构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等不同类别。

(3)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材料等都是由有机物构成的,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试验操作设计有机物的性质试验和反应试验,让同砚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试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4. 拓展谈论组织同砚谈论有机物的应用和价值,引导同砚沉思如何保卫环境和合理利用化学资源。

身边的有机物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上同步课件

身边的有机物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上同步课件
有机物并不是只有生 物体才能产生—— 有机物和无机物没有 绝对的界限。
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下水道为什么会产生爆炸?
瓦斯爆炸酿成的惨剧
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俗称瓦斯。
来源: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由植物残体、 人畜粪便等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发酵的作 用而生成。沼气、天然气(80-97%) 、 石油气、坑道气、沼泽地含有甲烷。
无色、有特殊气味、微甘而有辛 物理性质: 辣味的液体,易挥发、可与水任
意比互溶。乙醇也是良好的溶剂。
化学性质: 易燃
点燃
C2H6O+3O2
2CO2+3H2O
用途:
燃料、溶剂、制药、染料、洗涤剂等。浓度在70%~75% 称为医用酒精,浓度在95%~99%的称为工业酒精。
甲醇:CH4O 物理性质和乙醇类似,但有毒,可致盲。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较稳定,但是可以产生氧化反应(可燃性)。
点燃
CH4+2O2
CO2+2H2O
甲烷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
如何证明甲烷燃烧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干燥烧杯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甲烷 ①
甲烷 ②
现象:①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产物中有水 现象:②中烧杯内壁出现浑浊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无机物同理)。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 一般来说,有机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状态:有机物的熔沸点一般比无机物低,常温下大多呈气 态或液态。
2、可燃性: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而且容易燃烧。 无机物很多无法燃烧。
3、溶解性: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 等有机溶剂。

九年级科学上册《2.1身边的有机物》(第1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2.1身边的有机物》(第1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身边的有机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能力目标: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后归纳出有机物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应用已有经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能力等。

2.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有机物和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协作交流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1.能意识到有机物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机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既要合理利用有机物又要防范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突出主体性,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品20组(蔗糖、面粉、酒精灯、燃烧匙、坩埚钳、火柴、打火机、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各1份)学生准备:每人收集西药类药品说明书一份、白色棉布一块四、总体设计意图学生自我创设教学情景和内容(矛盾产生)→师生共同形成教学资源(矛盾激化)→完成教学目标(矛盾的解决)图片三张。

百姓因分不清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已有激起学生探后留下木炭为学生搭建一个明书中药写学案。

获取知识的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物与无解,在师生互卧室图看图片寻找几种简单有。

生悟出检验方烃、酒培养学生对知板书设计: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2.1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定含食物中的有机物二、家中常见的有机物:其它:三、几种简单的有机物1.甲烷(沼气、天然气):CH4 温室气体2.乙烷:C2H63.丙烷:C3H84.丁烷:C4H105.乙烯:C2H46.苯: C6H67.甲醛:HCHO8.氟氯烃(氟里昂):破坏臭氧层9.乙醇(酒精): C2H5OH10.甲醇:CH3OH。

华师大版九年级(初三)科学上册身边的有机物_课件1

华师大版九年级(初三)科学上册身边的有机物_课件1
元素组成不仅含C、H、O, 还含有N、S、P
胃蛋白酶
蛋白质 胰蛋白酶 多 肽
肠肽酶
氨基酸
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氨基酸
分解成含氮的尿素、尿酸等物质排出体外 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8种须由食物中摄取,它 们存在于所有动植物及微生物的蛋白质之中,是构成蛋白质 的基本单位。
3.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是CO2的25倍)
(C6H10O5)n+nH2O
细菌
3nCO2+3nCH4
乙烷:C2H6
H H ︱ ︱ 结构简式: H — C —C— H ︱ ︱ H H
天然气、焦炉煤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 可燃性
2C2 H6 7O2 点燃 4CO2 6H2O
一般来说,有机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2、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而且容易燃烧; 3、 绝大多数有机物不易导电,熔点低; 4、 有机物所起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有的需要几 小时甚至几天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还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所以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以促使他们的 进行
维生素B6 作用:与新陈代谢有关, 故其需要量随蛋白质摄取量的多少来决 定。 来源:麦胚, 牛奶, 酵母, 荚豆类, 肉类, 尤以肝脏,与腰子为佳。
维生素C
作用:促进"胶原"的形成。胶原乃是填充在细胞之间, 使其排列 更为紧密,尤其血管细胞, 因胶原的填塞, 更能确保其严密性, 弹性而 不易出血。 来源:绿色蔬菜。 维生素D 作用:活化的维生素D, 可促进钙质的吸收进而使骨质钙化, 维 持正常的骨骼。 来源:鱼肝油,肝脏,蛋黄,牛奶。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如葡萄糖、乳糖、脂肪酸等的结构和性质;3. 培养学生对有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的探索欲望;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识别和描述身边常见的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3. 进行有机物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3)有机物实验:葡萄糖溶液的性质实验、乳糖的水解实验、脂肪酸的性质实验等。

2.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验: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有机物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对有机物的兴趣;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有机物的概念、特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领域;3. 实验操作(40分钟):(1)葡萄糖溶液的性质实验:老师向学生演示葡萄糖溶液的性质实验,并让学生在实验室里重复操作;(2)乳糖的水解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要求,进行乳糖的水解实验;(3)脂肪酸的性质实验:学生自主进行脂肪酸的性质实验,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4.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围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有机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有机物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1.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对其对有机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2. 实验表现评价: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3. 学生自评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华师大版)九年级 科学 上册 优秀教学教案(全套)

(华师大版)九年级 科学 上册 优秀教学教案(全套)
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 1 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2 158
32

6g
x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 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 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 158g 高锰酸钾加 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教学重点:
1、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难点:
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2)实验步骤: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平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 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1.1《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身边的有机物》是初中化学必修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有机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可以了解到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有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2. 有机物的性质3. 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探究:设置简单的有机物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堂课:介绍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堂课:进行“身边的有机物”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有机物的性质,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第三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展示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六、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次数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作业表现:出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

七、延伸拓展1. 深入学习:组织学生进行有机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展有机物知识面。

2.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有机物畅想”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创意实验或应用有机物的作品。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身边的有机物单元第4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有机物。

2、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有机物蕴含的知识。

能力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己来发现生活中的有机物。

2、让学生知道简单有机物的大概信息。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写出有机物的燃烧方程式。

知识目标1、认识并且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2、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有机物写法。

3、了解并且记忆有机物燃烧的实验现象。

重点 1.、认识有机物,理解有机物的定义。

2、了解身边的有机物。

3、认识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难点1、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东西才叫做“有机物”。

2、有机物燃烧方程的书写方式。

学法上课学习和课下找资料学习;实验帮助理解和记忆。

教法分析法、举例法、实验法、映射法、反推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引入:新装修的房子中有甲烷(CH4),冰箱制冷剂中有四氯甲烷(CCl4),人体中有葡萄糖(C6H12O6)······教师提问:观察以上物质的元素组成,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含碳化合物——有机物;有机物不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有机物,并且观察分子式找出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加有用。

让学生找物质的相同点,让学生更加了解。

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以及碳酸盐等这节课,这些就是我们讨论的主题,首先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我们学习:1.、认识有机物,理解有机物的定义。

2、了解身边的有机物。

3、认识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教师:请大家牢记我们的学习任务,下面就开始了我们的学习之旅。

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并带着目标来学习这一课。

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学习起来才找得到感觉。

讲授新课在化学领域,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我们之前学习的酸、碱、盐都属于有机物。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身边的有机物(第1课时)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身边的有机物(第1课时)

涂料:有机物合成 的涂料广泛应用于 建筑、汽车、家具 等领域
纤维:有机物合成 的纤维广泛应用于 纺织、服装、家居 等领域
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取有机 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
微生物:通过发酵、分解等 过程产生有机物
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石油化工:通过石油裂解、催化裂化等方法制取有机物 煤化工:通过煤的气化、液化等方法制取有机物 生物化工:通过微生物发酵、酶催化等方法制取有机物 合成化学: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
蒸馏法:通 过加热使有 机物挥发冷 凝后得到纯
物质
萃取法:利 用有机物在 不同溶剂中 的溶解度差 异将目标有 机物从混合 物中分离出

重结晶法: 将溶解在有 机溶剂中的 有机物结晶 过滤后得到
纯物质
升华法:通 过加热使有 机物升华冷 凝后得到纯
物质
电解法:利 用电解原理 将电解质溶 液中的有机 物电解出来 得到纯物质
联系:有机物和无机 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二 氧化碳和水可以转化 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 转化为无机物。
食品工业:有机物是食品的主要成分如糖、脂肪、蛋白质 等
医药工业:有机物是药物的主要成分如抗生素、激素等
化学工业:有机物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如石油、天然气 等
农业:有机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如氮肥、磷肥等
健康风险:有机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致癌、致畸等 防护措施:佩戴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有机物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有机物浓度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有机物引起的疾病
合成法:通 过化学反应 将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 质合成为目
标有机物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第四章1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九上

《第四章1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九上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身边的有机物》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有机物的概念、特性和分类;2. 认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了解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家庭生活中寻找至少五种身边的有机物,如食物、塑料制品等,并记录它们的名称、形状、颜色等基本特征。

3. 实验任务:学生需进行一个简单的有机物实验,如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辨别某些有机物。

4.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写成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所寻找的有机物的详细描述以及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

三、作业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作业,应明确以下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记录下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答。

2. 观察任务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记录所寻找的有机物的信息,不得抄袭或编造数据。

3. 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安全要求进行实验,并注意实验的细节和记录。

4.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观察和实验结果,报告中应包括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字数不少于800字。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2. 观察任务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3. 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记录的详细程度;4. 作业报告的规范性和分析深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初中科学课程<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教学重点:1.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1.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由此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师:同学们,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生:米饭、包子、鸡蛋、面包、牛奶……师:看来同学们早饭都吃得很丰富,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吃的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身边的有机物。

二、新课讲授:1.家中常见的有机物:师:无论是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醋酸等,还是我们用的塑料制品、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师(提示):当家里的饭烧得太过了,底上会有一层黑色的糊状物;塑料制品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灰烬,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生:是碳。

师:说明都含有碳元素,那么我们把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什么呢?生:有机化合物。

师:很好,我们把这类喊他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有机物除了含碳元素外,还含有氢、氧、氮等元素。

说一说: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举一反三,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那不含碳的化合物呢?生:无机化合物。

师:能不能简称为无机物呢?不能,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同学们还记得单质得定义吗,什么是单质?生: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很好,以前的只是还没完全忘记。

所以,同学们这里要注意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师:凡事皆有例外。

我们说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类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虽是含碳的化合物,但由于它们在结构、组成、性质上都跟无机物相似,所以我们把它们归到无机物中去研究。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物的概念和特点。

2. 认识到身边的有机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之外。

有机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功能。

2. 身边的有机物:举例说明身边的有机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有机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2.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身边的有机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有机物的用途和作用,如食物、药物、衣物等。

作业:1. 调查身边的有机物,列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 思考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糖类教学目标:1. 了解糖类的概念和分类。

2. 认识到糖类在身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糖类的定义和分类:糖类是一类含有多个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

2. 糖类在身体中的作用: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参与代谢和细胞功能。

教学活动:1. 引入糖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糖类的特点和分类。

2.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糖类,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3. 小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糖类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作业:1. 调查食品中的糖类,列出它们的名称和来源。

2. 思考糖类在身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脂肪教学目标:1. 了解脂肪的概念和分类。

2. 认识到脂肪在身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脂肪的定义和分类:脂肪是一类含有长链脂肪酸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2. 脂肪在身体中的作用: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参与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入脂肪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脂肪的特点和分类。

2.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脂肪,如动物脂肪和植物油等。

3. 小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脂肪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作业:1. 调查食品中的脂肪,列出它们的名称和来源。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

身边的有机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有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物的概念及特点2. 身边的有机物实例分析3. 有机物的用途和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物的概念、特点及身边的有机物实例分析。

2. 难点:有机物的用途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有机物的特点和用途。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有机物的图片、实物或模型。

2. 准备案例分析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机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机物。

2. 讲解:介绍有机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3. 实例分析:分析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如糖、脂肪、蛋白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影响。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出改进措施。

九、课程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有机物的专题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了解有机物的生产和应用。

3. 开展有机物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学生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有机物的代谢过程2. 有机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 有机物的环保意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物的代谢过程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第二课时)

《身边的有机物》教案(第二课时)

身边的有机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烷、丁烷、乙烯等,其都在工业领域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然而,除了在工业方面,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有机物,如食品中的大多营养物质就是有机物。

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列举你所知道的食品中有机物。

(学生列举后)教师给予简单的答案(结合学生所说):这节课,有机物依旧是我们讨论的主题,首先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我们学习:1. 认识食物中有机物,并了解其在人体内的作用2.学会淀粉,葡萄糖的检验。

3. 学习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区别。

教师:请大家牢记我们的学习任务,下面就开始了我们的学习之旅。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有机物。

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并带着目标来学习这一课。

一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不要有间隙。

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来列举例子,让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知识。

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学习起来才找得到感觉。

讲授新课我们知道食物中有六大营养素,分别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其中属于有机物的就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首先,我们来了解糖类:(1)元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一般学生大概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

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H:O = 2 : 1(2)举例:淀粉((C6 H10O5 )n )、葡萄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糖类习惯上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淀粉:(1)淀粉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或块茎中。

(2)淀粉在多种酶的作用下与水反应分解成易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C6 H10O5 )n +nH ₂O nC6H12O6请同学们思考:淀粉能在人体内被分解成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纤维素也属于糖类,那么,它也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吗?(学生回答后)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人体内又没有相应的酶使其分解,故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但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有益健康。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身边的有机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观点和特点,认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2. 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4.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进修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有机物的观点和特点;2. 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3. 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4. 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有机物的观点和特点;2. 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进修;2. 实验操作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 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机物的观点和特点1. 导入:通过展示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引发学生对有机物的兴趣;2. 讲解:介绍有机物的观点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3. 实验:进行火焰试验,让学生观察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燃烧时的不同表现;4. 总结:归纳有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引发学生对有机物的应用价值的思考;2. 讲解:介绍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领域,如食品、药品、化妆品等;3. 实践: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有机物,调查其应用领域并做简单报告;4. 总结:讨论有机物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第三课时: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的分类和结构;2. 讲解:介绍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和基本结构,如碳链、官能团等;3. 实验:进行酒精酸碱试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有机物的官能团;4. 总结:总结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第四课时: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方法1. 导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方法的重要性;2. 讲解:介绍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方法,如火焰试验、酸碱试验等;3. 实践:让学生进行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掌握实验操作技巧;4. 总结:总结有机物的实验检测方法,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九年级科学上册21身旁的有机物第2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21身旁的有机物第2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1

第一节身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能的概念和食物中的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特点及主要生理功能和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初步学习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一些区别。

【教学器材准备】试管、量筒、10% NaOH溶液、5%CuSO4溶液、10%葡萄糖溶液、酒精灯、火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学能的概念。

难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食物成份中主要有六大营养素,除水和无机盐外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都是有机物,让咱们首先来学习蛋白质。

*合作交流.探讨新知一.蛋白质1.蛋白质不仅含有C、H、O还有N元素等,是生命的基础。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连接而成,其中8种氨基酸从食物中摄取。

许多食物如鱼、虾、蛋、牛奶等中含有丰硕蛋白质(媒体)。

食物中的蛋白质尿素、二氧化碳和被氧化热量氨基酸组成各类蛋白质2.其重要性表此刻:①是组成细胞的大体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约占人体除水额外剩余质量的一半。

②蛋白质参与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因此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如A、参与化学反映的酶就是一种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

绝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但也有少数酶不属于蛋白质。

B、由蛋白质和血红素组成的血红蛋白在吸收O2和呼出CO2的呼吸进程中起载体作用。

二.糖类、油脂、维生素一、糖类探讨问题一:咱们天天吃的食物中有哪些糖类?谷物中含有的淀粉、蔬菜中含有的纤维素和蔗糖、葡萄糖等物质统称为糖类。

生活中常常利用的白糖、冰糖、红糖的主要成份都是蔗糖,它是重要的甜味剂(媒体)结论: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H、O原子数的比例为2:1,习惯上又称糖类为碳水化合物。

淀粉在酶的作用下与水反映分解成易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

化学式为C6H12O6。

而纤维素因人体中没有相应的酶使之分解,因此不能被人体吸收,但能增进大肠蠕动,帮忙排便,有利健康。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的能量有70%是糖类提供的,所以被称为生命活动的“燃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边的有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能力目标: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后归纳出有机物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应用已有经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能力等。

2.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有机物和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协作交
流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能意识到有机物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机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既要合理利用有机物又要防范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突出主体性,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
工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品20组(蔗糖、面粉、酒精灯、燃烧匙、坩埚钳、火柴、打火机、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各1份)
学生准备:每人收集西药类药品说明书一份、白色棉布一块
四、总体设计意图
学生自我创设教学情景和内容(矛盾产生)→师生共同形成教学资源(矛盾激化)→完成教学目标(矛盾的解决)
图片三张。

百姓因分不清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已有
激起学生探
后留下木炭
为学生搭建一个
明书中药
写学案。

获取知识的能
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物与无
解,在师生互
卧室图看图片寻找
几种简单有。

生悟出检验方
烃、酒
培养学生对知
板书设计:
第二章常见的有机物
§2.1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
定含
食物中的有机物
二、家中常见的有机物:
其它:
三、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沼气、天然气):CH4 温室气体
2.乙烷:C2H6
3.丙烷:C3H8
4.丁烷:C4H10
5.乙烯:C2H4
6.苯: C6H6
7.甲醛:HCHO
8.氟氯烃(氟里昂):破坏臭氧层
9.乙醇(酒精): C2H5OH
10.甲醇:CH3O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