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663ae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6.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人的方式和行为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一些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内选择“宅”,即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刷微博等,而不愿意出去走动或与他人社交。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宅”现象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一、大学生“宅”的原因:1、课业压力大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课业是最大的压力。
无论是考试还是作业,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在家里“宅”着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以达到更好的成绩。
2、社交不畅一些大学生有社交障碍,不善于与人交流。
他们不愿意去参加活动和聚会,也不善于与同学打交道。
在这种情况下,“宅”成了他们逃避社交的一个方式。
3、缺乏娱乐资源一些大学生所处的城市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缺乏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另一些大学生所处的城市资源匮乏,缺乏娱乐活动和场所。
1、身体健康大量的宅在家,长时间的不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缺乏运动会减缓新陈代谢,影响身体机能,还可能导致肥胖、脂肪肝和心脏病等疾病。
2、心理健康大量宅在家里,很难去体验真实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孤独等。
3、职业发展大量宅在家里,缺乏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可能会影响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从而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如何缓解大学生“宅”的现象?1、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可以扩大社交圈,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宅现象。
定期进行运动,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外部世界提供充足的精力。
3、发展兴趣爱好。
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宅现象。
综上所述,大学生“宅”现象虽然有一些原因和影响,但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助去缓解和解决。
大学生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发展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健康、自信。
浅析“宅”生活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以某地方高校为例
![浅析“宅”生活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以某地方高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7b3cfaba0d4a7302763aa4.png)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3 ) 0 7 — 0 1 2 9 — 0 3
基金项 目: 渭南师 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 目( 1 2 X K 0 0 9 ) 作者简介 : 陈金风 ( 1 9 9 2 一) , 女, 河南洛 阳人 , 渭南 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 院 2 0 是 , 调查结 果显示 , 在对 “ 是/ 否” 型问题 的 回答 中 , 有 1 1 . 5 % 的学生 对 “ 无法 使 用 网
笔者通过对某地方高校 的实 际调查发现 , 半 数 以上 的大 学 生 每 天 “ 宅” 在 宿 舍 的 时 间 达 到 了
3~ 6 个小 时 。在 网络 、 3 G手 机盛 行 的大 学 校 园里 , “ 宅” 生 活 带 来 的直 接 结 果 一 方 面使 他 们 与 网络 、
一
、
“ 宅” 生活 与大 学生使用新媒体 的关 系
二、 大学生对新媒体 的使用现状及原 因分 析
( 一) 使 用现 状 笔者本次调查抽取 了某地方高校不同年级 、 不 同专 业 的 2 0 0名 学生 , 采取 了问卷调 查 和个别 谈 话
( 一) “ 宅” 的含义 与新 媒体 的外 延
现今社会 “ 宅” 一词有 它的流行 意义 , 指人们 痴迷 于 电脑 与 网络 , 足不 出户 , 困在 房子 里 。该 层
面 的意义 源 于 日本 社会 评 论 分 析者 中森 明夫 1 9 8 3 年提 出 的“ 御宅 族 ” 。
调查 两种 方式进 行 。此 次调查 共发 放 问卷 2 0 0份 ,
手机媒体高强度接触 ; 另一方面 , 新媒体高效率 、 省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9497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f.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学生“宅”现象在近年来逐渐突显。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学校或者宿舍里宅着,通过手机、电脑或者电视等电子设备来消磨时间。
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们担心大学生的“宅”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原因和影响,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大学生“宅”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宅”的频次和时间、“宅”时使用的设备和内容、“宅”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内容的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大学生发放。
我们还选择一些“宅”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宅”的原因和影响。
二、调查结果1. 大学生“宅”的原因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交压力: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压力,例如学术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
他们选择宅在学校或宿舍里,避免与人交际,从而缓解压力。
(2)虚拟世界吸引力:大学生对虚拟世界的各种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例如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美剧等。
这些内容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为他们宅的动力。
(3)便利性: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大学生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而不用离开自己的房间。
(4)缺乏意义感和动力:有些大学生表示,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选择宅在家里。
(1)身体健康:长期宅在室内,大学生缺乏运动、阳光和新鲜空气,容易导致肥胖、近视、颈椎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2)心理健康:宅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减弱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情绪。
(3)学业成绩:宅的大学生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和效率,影响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的提高。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ecc5272f60ddccda38a0c7.png)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摘要:媒介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御宅族”、“宅男宅女”、“宅一族”等词汇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而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问题涉及生活学习中与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选择、使用,生活状态、行为习惯等,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的充分了解,并对其进行反思,在反映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的同时,能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家更健康有效的“宅”,对现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宅前言: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联络感情,能够从网络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资讯,在网络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件等。
新媒体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当我们跟身边朋友的联系大多依靠网络的时候,当快递系统因网购火爆而崩溃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很多人不再愿意走出门和这个世界交流,而更愿意做一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秀才”,当这种情况不再小众,成为一种典型的亚文化,他们说自己是“宅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宅文化”,说着只有同类才懂的“火星语”……目前我国对于“宅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宅人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但本次课题以新媒体作为前提,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宅人”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众多学者所关心的群体,也是笔者最了解的一部分,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以网上和纸质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研读以往有关论文资料,希望借此反映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探究新媒体在“宅人”中所起的作用,为如何引导他们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也可以帮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人和我们所处环境。
一、“宅”的起源与发展人们常说的“宅男宅女”一词源自于日本的“御宅族”。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dae7c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3.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宅”现象在日益严重。
这个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长时间待在宿舍里,不愿意外出活动,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
这种现象既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宅”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和沉迷。
虚拟世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娱乐内容,满足自己的需求。
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虚拟世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大学生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
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从而形成了“宅”现象。
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还包括社交能力的不足。
社交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发展个人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在宿舍里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减少,缺乏社交经验,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不足。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社交环境时感到困惑和不安,不敢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更倾向于选择在宿舍里独自度过时间。
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是导致他们“宅”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期望,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业任务,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宿舍里安逸地度过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以减轻情绪上的负担。
长时间的“宅”生活不仅会导致学业上的滞后,还会加重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生“宅”现象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长时间呆在宿舍里,缺乏户外活动和锻炼,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虚拟世界的不真实性容易让大学生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和责任感减少,对社会的认同和认同感较低。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b9f3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0.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新型电子产品的推出,宅在家里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
然而,宅在家里的结果往往是耽误学业和身体健康。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途径,并提出个人建议。
1、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大学生“宅”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络覆盖了整个社会,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
所以,当大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或压力过大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以此来缓解压力。
2、学习压力和竞争激烈局面的影响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如高考、考研、求职等方面的竞争。
而这些竞争不仅是外部环境给予的,更多来自于内部环境。
考试、考研不断,重重压力下,大学生想要获得成功感、安全感,而宅在家里不需要面对困难、挫折,这被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3、经济负担现代大学生经济压力大,许多人选择了省钱、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宅在家里就可以减少外出消费,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
4、社交与人际交往的困难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一天应接不暇、努力学习,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大幅度降低,而且在社交网络那里已经可以很好的进行自主性交流与得到反馈。
此外,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人际关系困扰中,也是大学生不愿意出门的原因之一。
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能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学会相互协作,发展个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
1、身体健康久坐不动的宅在家里,大学生们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缺少户外运动导致的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颈椎疾病等。
2、心理健康长时间孤独,宅在家里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心理医生表示,一个人过度地关注自己的问题而忽视了周围人关注的事情,以及缺乏美好的目标和意义,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通过与朋友、同学的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灵。
3、学习问题宅在家里不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积累知识。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8578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1.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宅”现象指的是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游戏、动漫、小说等虚拟世界中,减少与外界社交活动和真实生活的互动。
这一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愈发普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宅”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大量的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忽视了与班级、社团、社会的互动,导致遇到一些社交问题,甚至影响到学业和就业发展。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问题,更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不健康趋势和价值观的扭曲。
大学生“宅”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宅”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推动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宅”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情况及其影响,探究背后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大学生“宅”现象也有助于引起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大学生“宅”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特点,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心理辅导提供参考。
研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认识和解决“宅”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9bea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8.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报告大学生“宅”现象调查报告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也成为高科技时代的主流消费人群。
作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受教育群体,同时作为信息时代影响最为普遍的人群,一些信息时代带来的问题和现象,也普遍出现在大学生之中,其中“宅”现象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宅”是近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时下很多年轻人喜欢以“宅男”“宅女”自居,“御宅族”也成为了继“月光族”、“啃老族”等新鲜族群之后的又一特色群体。
从近年的媒体和网络的评论和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经过前期的初步了解,在大学生“宅”群体之中,有的厌倦大学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追求,有的沉迷网络,寄托于虚拟世界,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为了深入了解“宅”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对“宅”群体提供一些温情和改进策略,我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学院内部进行,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
以下是本次社会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1、“宅”现象较为普遍在参与此次调查50名同学中,有26.82%的同学认为宅现象较为普遍,只有2.62%的同学觉得宅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常见。
另外,在本次调查中,7.1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个“御宅族”,还有78.57%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有点宅,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在我校,“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应该引起同学和校方的关注。
2、对“宅”现象的认识关于“宅”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有17.86的调查对象表示很清楚,77.38的同学大概清楚。
而同学们对宅男宅女的性格特点也有不同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是懒惰,不远出门,二是对生活没有计划,盲目从众,另外11.02%的同学认为宅男宅女一般比较自闭、害羞、性格内向,6.45%的同学认为宅男宅女抱有悲观的生活态度,逃避现实。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c6a56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b.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现代大学生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大学生“宅”现象。
所谓“宅”,是指大学生追求宅在家里,不愿意外出并且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
宅文化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通过网络和虚拟世界来获得满足和快感。
大学生“宅”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这些压力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宅”在家里来缓解压力。
通过网络游戏、动漫等方式,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困扰,并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一种安慰和满足感。
大学生“宅”现象和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今,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和娱乐资源,更容易迷恋于网络世界。
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宅”生活的条件,他们可以在家里上网购物、看电影、玩游戏,而不必外出消费和社交。
家庭环境也是大学生“宅”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引导孩子健康的消费观念等对大学生“宅”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喜欢宅在家里,享受一个人的宁静和自由。
大学生“宅”现象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宅在家里缺乏社交,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长时间沉浸于虚拟世界,缺乏现实社交经验和锻炼,容易导致沟通能力下降、孤独感增加等问题。
过度追求“宅”生活方式,忽视了现实的责任和任务,容易导致学业上的落后和懈怠。
宅在家里容易使大学生与现实社会脱节,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实践经验。
针对大学生“宅”现象,应该积极引导,找到合理的平衡。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学会面对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与挑战。
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主动与人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资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活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及德育对策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及德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43c6ef4693daef5ff73d00.png)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及德育对策作者:陈燕红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调查数据显示,“宅”生活已悄然成为大学生的新生活方式,网络成大学生“宅”居的重要原因。
“宅”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新的冲击和挑战,必须加以重视。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努力,自愿出“宅”门;学校要加强管理,吸引大学生出“宅”门;家长要注重沟通,引导子女出“宅”门;社会要给予理解,帮助学子出“宅”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宅男宅女;德育困境;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1604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宅男宅女”已不仅仅是新衍生出的一个流行词汇,更是典型地诠释了当下青年男女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很多年轻人以“宅男”“宅女”自居,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着电脑,戴上耳麦,身穿睡衣,脚踩拖鞋,披头散发,零食若干,过着“一入宅门深似海”的御宅生活。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宅”的行列,衍生出校园“宅一族”[1]。
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男宅女”,了解高校大学生“宅一族”的生活状态及其形成原因,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宅”生活现状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宅生活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本文对福建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93.78%,覆盖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
调查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宅”生活已悄然成为大学生的新生活方式75.4%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宅”在宿舍,而上网是大学生“足不出户”的“宅”居首选。
调查显示,70.3%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其中68.5%的同学用来网聊、追剧、游戏、网购等,真正用来学习搜集资料的时间少之又少。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10a22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3.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宅”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是让这种现象加剧。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及给出一些应对方法。
一、调查问卷设计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宅现象的缘由,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
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以下四点:1.问题需要具体每个问题都要限制具体的条件,而不是泛泛而谈。
例如,对于问题“你平均每周宅在宿舍/家里多长时间?”,我们要知道大学生指什么时候算是在“宅”呢?它不只是指在宿舍或家里休息的时间,还应该包括上课之余在椅子上坐的时间,精神上的宅。
2.区分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要区分大学生宅的不同原因,有人宅是被游戏吸引,有人宅是因为手机和社交媒体,有人宅是因为厌倦社交生活等等。
我们要结合现象调查,探究不同原因间的差别和联系。
3.让学生自己反思我们需要指导大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宅的影响。
例如,在“你认为自己宅的时间合适吗?”这道问题后,我们可以多加几个选择,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4.询问相关建议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需要向他们征求相关的建议。
这不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给予他们建议。
二、数据分析经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疫情”是主要因素其中,50.7% 的受访者认为,疫情是导致自己宅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多数大学生曾经外出旅行或自由地闲逛,但疫情将这些行为限制了起来。
失去自由和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愿意待在家中。
2.手机/游戏占主导在导致宅的因素中,手机与游戏吸引力最大,其次是社交媒体和其他娱乐活动。
在受访者中,有 52.2%,曾因为电子产品而宅在宿舍/家中。
3.有意识的宅这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大多数时候宅是因为自己有意识地选择的,而不是他们必须宅。
出于学习或工作的因素,有 42.9% 的受访学生选择在宿舍/家中宅。
4.社交压力和疲劳受访者中有很多人认为其宅并非是因为自己喜欢待在家中,而是因为他们对社交生活感到疲惫。
大学生宅家的调研报告范文
![大学生宅家的调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3e55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5.png)
大学生宅家的调研报告范文1. 研究背景自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封锁措施,要求居民尽量呆在家中,以减少病毒传播。
作为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面临宅家的情况。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宅家期间的生活状况和对此的感受。
2. 调研目的- 了解大学生宅家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安排。
- 了解大学生对宅家期间学习效果、时间利用和心理状况的主观感受。
- 分析宅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
- 提出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宅家期间的生活。
3.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发送问卷链接。
- 设计问卷包括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日常活动、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等。
- 问卷有效填写者共计800位,涵盖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
4. 调研结果分析4.1 生活习惯和日常安排- 67%的大学生在宅家期间保持了一定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充足的睡眠时间和饮食规律。
- 25%的大学生在宅家期间改变了日常作息时间表,导致睡眠和饮食不规律。
- 8%的大学生无固定的生活习惯和安排,日常作息混乱。
4.2 学习效果和时间利用- 52%的大学生认为宅家期间的学习效果不如正常上课。
- 36%的大学生认为宅家期间的学习效果与正常上课相当。
- 12%的大学生认为宅家期间的学习效果比正常上课更好。
- 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时间利用不充分,容易被社交媒体和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
4.3 心理健康- 42%的大学生感到宅家期间的压力增加,情绪波动大。
- 32%的大学生感到情绪稳定,能够应对宅家带来的困境。
- 26%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对未来感到迷茫。
4.4 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 58%的大学生在宅家期间增加了运动时间,保持身体健康。
- 32%的大学生在宅家期间增加了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 10%的大学生在宅家期间没有主动增加运动时间,保持了正常身体健康状况。
- 46%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与朋友保持联系。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40dc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0.png)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方式和偏好,以及新媒体对其生活的影响,并为今后的新媒体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00份。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新媒体使用频率、使用方式、使用偏好、对新媒体的看法等方面。
四、调查结果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所发放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确定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涉及各专业、年级和性别。
4.2 新媒体使用频率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较高。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70%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新媒体,其中约3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3小时。
4.3 新媒体使用方式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方式进行新媒体的使用,占比超过80%。
此外,部分受访者也使用电脑和平板电脑来浏览新媒体内容。
4.4 新媒体使用偏好在新媒体的使用偏好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主要关注新闻、社交媒体、娱乐和学术研究等内容。
其中,社交媒体是最受欢迎的一类新媒体内容,占比超过50%。
4.5 对新媒体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持积极态度,认为新媒体带来了便利和乐趣。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新媒体过于依赖和影响学习与工作。
五、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5.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较高,且使用时间普遍较长。
5.2 大学生主要通过方式进行新媒体的使用。
5.3 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偏好方面主要关注新闻、社交媒体、娱乐和学术研究等内容。
5.4 大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持积极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新媒体过于依赖和影响学习与工作。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d86c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3.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宅”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宅”指的是宅在家中,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愿外出参与社交活动,甚至忽视学业和工作。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思考。
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调查背景大学生“宅”现象存在已久,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一现象呈现出加剧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享受各种娱乐活动,满足各种需求,而不需要走出家门。
许多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宅在家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这种情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也对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调查内容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年龄段的学生。
2.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宅在家中的原因和习惯,通过访谈了解大学生对“宅”现象的看法和体验。
3.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大学生的宅在家中的频率和时长;(2)大学生宅在家中的主要原因;(3)大学生宅在家中的主要活动;(4)大学生宅在家中的心理体验和社交需求;(5)大学生认为对于“宅”现象应该怎样加以改善。
三、调查结果1.宅在家中的频率和时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周宅在家中的次数超过3次,而且宅在家中的时长多集中在2至4小时之间。
2.宅在家中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宅在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互联网娱乐活动,比如玩游戏、看视频等,占比超过60%;二是学业压力和社交焦虑,占比超过30%;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占比不足10%。
3.宅在家中的主要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宅在家中的主要活动包括玩游戏(60%)、看视频(20%)、学习(10%)、购物(5%)以及其他娱乐活动(5%)。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2a9e84a0116c175f0e48fc.png)
社会学家莫顿认 为 :个人若是缺乏文化所包含 的 目标
以及社会 所认 可的手段 ,就会产生退缩心理 ,导致个
人躲避任何与现实生活接触 的机会 ,拒绝任何 与社会
互动 的平台 。可见 ,大学生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 等 不 同层面存在边缘化倾 向。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 “ ”居生活 的主要 内容 宅
一
随着新媒体 的普及 与发展 , “宅 ’在高校的发展 ‘ 具有普遍性和高影响力” _ l 2 。沈燎等学者在浙江大学进 行 了 “ ”现 象 系 统 调 查 ,调 查 数 据 显 示 ,多 达 宅 8. 48 %的学 生认为 自身存在 “ 宅”现象 。就宅龄而言 , 有 6. 7 %的学生 “ ”了几个月到两年不等 ,有 1. 4 宅 2 % 2 的学 生 “ 宅”了两年以上。就每天 “ 宅”的时问而言 ,
地消费 。网络漫游型 :此类大学 生在 网上无 目的 、无
互联网发展带来 了一场革命 。在信息化 浪潮 冲击
下 ,主流文化和社会权威受到挑战 ,大学生等社会 边
对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所呈现 的 “ ”现象应 引起 足 宅
够 的重视 ,并开展相应 的研究 ,从而 为高等教育 的发 展提供支撑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
■
为” …。此 概念 流传至 中 国 ,融人 国 内文 化 因素 ,几
经演变而形成 “ ”这 一概念 ,主要指 因过多利用或 宅
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
为习惯 ,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文化 形 态的变化 。大学生文化素养高 ,对手机 、电脑 、网
I : 竺: : 塑 . 二 :: 童
1 大学生 “ . 宅”现象概念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d19c1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5.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宅”现象逐渐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所谓“宅”即指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走出家门,沉溺于网络世界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给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宅”现象,本文将对此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为大学生群体,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上网时间和原因、是否参加社交活动以及对“宅”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宅”现象。
调查对象中有80%的大学生称自己有“宅”的倾向,他们更喜欢待在宿舍或家中,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网络世界中。
他们认为网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和学习资源,可以满足他们各种需求。
他们宁愿通过网络购物、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来消遣自己,而不愿意外出和他人进行社交活动。
本文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些大学生表示,他们对外界的陌生与不安感使他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学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宅”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认为,宅在家里可以更加专注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他们有社交恐惧症,不擅长与他人交流,因此更愿意待在家里,远离人群。
大学生“宅”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大学生缺乏社交活动,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长时间呆在室内,缺乏运动和阳光,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和健康问题。
过度的网络依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挫折和压力。
为了解决和改变大学生“宅”现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指导,提供相关的咨询和帮助。
学校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交和体育活动,拓宽他们的交际圈子和兴趣爱好。
家庭和社会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大学生“宅”现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也有其原因和复杂性。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5882d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3.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宅”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喜欢整天待在宿舍或家里,几乎不出门,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动漫等虚拟世界,缺乏与人的社交交往。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了深入了解。
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大学生承认他们有宅的倾向。
男生中有70%的人宅的时间超过五个小时,女生中有60%的人宅的时间超过五个小时。
这说明大学生宅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于大学生宅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认为大学生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交能力和交际圈。
他们不善于与人沟通,对陌生人敬而远之。
有40%的人认为大学生宅的原因是网络和游戏的诱惑太大,过度依赖虚拟世界。
还有10%的人认为大学生宅的原因是学业压力太大,他们选择逃避现实。
这些原因构成了大学生宅的主要原因。
我们进一步对大学生宅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宅的主要影响是身体健康问题,包括近视、肥胖、缺乏锻炼等。
大学生宅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因为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虚拟世界中,导致学业上的落后。
大学生宅还会导致缺乏社交经验和交际能力,对未来的就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对于解决大学生宅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宅现象的关注和引导,组织一些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家长也应该对孩子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监督,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主动参与社交,多与他人交流,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应该要意识到宅的危害,努力改变宅的行为,争取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宅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是可以解决的。
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面对现实。
新媒体环境下“宅”现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宅”现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f481d74028915f804dc2e6.png)
新媒体环境下“宅”现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宅男宅女”这一族群。
本文对大学生“宅男宅女”人际交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宅”现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宅近年来,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宅一族”由此衍生,而其中,大学生“宅男宅女”更是日益壮大。
了解大学生“宅”现状、人际交往现状,以及“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握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状态及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正面引导又及其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宅男宅女”人际交往现状在互联网普及并高速发展后,在我国现代的“80后”、“90后” 受到“宅”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一批长时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沉迷网络,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聊天、休闲、订餐甚至谈恋爱,不愿意与人交流,疏离社会的群体。
人们习惯于称呼这一人群为“家里蹲”,“闷居者”,也有很多人将其称呼为“宅男宅女”。
”[1]如今,“宅”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模式,而且大学生“宅”现象突出表现于网络依赖。
“大学生“宅男宅女”自身性格上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自闭、孤僻、自卑,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得不到满足或者遭受挫折,对现实的失望导致他们把人际交往的需求寄托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寻找信任感、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系统。
他们往往过度依赖于网络,沉溺于微博、微信、QQ、人人等网络互动交友平台中的社交活动,并且满足于这种虚拟的接触,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互动。
不少宅男宅女患有人群恐惧症,不愿到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他们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即使是与人交往,也通常选择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或者通过网络聊天,发邮件等方式沟通。
”[2]二、大学生“宅”现状形成的原因大学生“宅”现象的产生主要由内外两因素导致。
大学生“宅”现象研究 PPT课件
![大学生“宅”现象研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611ac80975f46526d3e11c.png)
二、对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 与建议
(一)大学生“宅”现象是大学生群体不断寻求自我实 现的又一表现。 全球时代的不断前进,文化的持续繁荣不可避免地出 现新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宅”现象的出现和迅速 流行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寻求自我 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又一尝试。透过大学生“宅”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当代青年在自我实现上要求满足“尊 重”、“归属”、“显示”、“共感”、“创造”等 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宅”现象看做 是个体自我实现遇到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生活方式 的表现,而是应该把它归属为个体努力探索新途径以 实现自我的一种挑战。
二、对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 与建议
(二)“宅”现象有利有弊,应该引导大学生“宅一族” 去粗取精 优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宅男”“宅女”某种程度上 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引领时尚和深度生活的理念 使得“宅一族”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信息收集、分类 和处理的能力;被喻为“脱离社会的一群”正在无时 无刻地通过网络用他们独有的作风创造时尚、引导舆 论、挖掘真相,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一 群,俨然有超然于现实社会的态势。 缺点:大学生“宅一族”宅得并不健康,身体素质普遍 不高,缺乏锻炼和口头表达等
一、大学生“宅”现象
(5)交际、学业、就业等不断升温的社会压力是大学 生“宅一族”流行的又一动因。由于大学里各种考试 和课题研究的学业压力,加上金融危机和国内高校扩 招导致的就业压力,使在校大学生的压力倍增。他们 “宅”在寝室里目的在于避免接触竞争和角逐,寄情 于虚幻的网络、小说、漫画等来舒解压力。占样本总 数的27.3%的人认为只是因为自身“懒惰,不愿意出 门”;另有同学认为“宅”是学生个体“自闭,不喜 欢与人接触交流”或“沉迷于网络,无法离开电脑”, 各占总数的24.3%和9.9%。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有 一部分“宅一族”,他们并不以“宅”为乐,仅仅因 为欠缺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动力,因而选择独来独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摘要:媒介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御宅族”、“宅男宅女”、“宅一族”等词汇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而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问题涉及生活学习中与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选择、使用,生活状态、行为习惯等,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的充分了解,并对其进行反思,在反映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的同时,能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家更健康有效的“宅”,对现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宅前言: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联络感情,能够从网络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资讯,在网络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件等。
新媒体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当我们跟身边朋友的联系大多依靠网络的时候,当快递系统因网购火爆而崩溃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很多人不再愿意走出门和这个世界交流,而更愿意做一个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秀才”,当这种情况不再小众,成为一种典型的亚文化,他们说自己是“宅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宅文化”,说着只有同类才懂的“火星语”……目前我国对于“宅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宅人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但本次课题以新媒体作为前提,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宅人”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众多学者所关心的群体,也是笔者最了解的一部分,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以网上和纸质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研读以往有关论文资料,希望借此反映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探究新媒体在“宅人”中所起的作用,为如何引导他们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也可以帮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人和我们所处环境。
一、“宅”的起源与发展人们常说的“宅男宅女”一词源自于日本的“御宅族”。
御宅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动漫及电脑游戏(ACG)的人,后流传至中国,逐渐发展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宅人”。
简单来讲,“宅人”就是窝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人,男的就称为“宅男”,女的就称为“宅女”。
据析,宅人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年龄在15—35岁左右,其中20—24岁比例最高(恰与大学生年龄段相吻合);(2)对新媒体,如电脑、手机、网络等十分依赖;(2)不喜出门,不擅交际;(3)痴迷于某事物,伴有收藏癖好。
值得一提的是,“宅”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它已经逐渐趋向于中性。
更有一些人以“宅”为时尚!“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
例如,一些流行歌曲如罗志祥的《让我们宅一块》、周杰伦的《阳光宅男》,都显示出“宅”的魅力所在。
二、大学生“宅”现象大学生“宅”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不少人整日窝在宿舍,只要一台电脑,或者一本书,一些干粮,就足够他们度过整天,逃课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真正实现了“蜗居”。
调查发现,有近57%的大学生都属于宅人,另有28%有宅的倾向。
其中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区分不明显。
在被问及自身对“宅”现象的态度以及对“宅”一词的理解时,多数大学生持比较平和的态度,有72%的学生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存在即合理;另有22%的人认为挺好的,很喜欢;只有5%的人不能接受,感觉完全无法想象。
从这点可以看出,宅生活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看电影和各类视频、网购、搜索资料学习、上网聊天、浏览新闻、逛论坛、看小说等等。
他们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就占了20%!上网4~6小时的也占了高达35%,1小时以内的只有4%。
这一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居高不下,并有持续升高的趋势。
三、大学生“宅”的原因1. 客观原因新媒体的发展据调查,有50%的人认为大学生“宅”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网络发达、电脑拥有率高,38%的人认为是个人性格因素,学校因素次之。
媒介环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在这样一个网络流行的新媒介环境下,必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宅男宅女也随之兴起。
不可否认,网络的发展对“宅”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发达的校园网络平台给予大学生“宅”有力的保障。
QQ、人人等工具确保了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大量的新闻、视频充斥眼球,使大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子书、音乐、电影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网络游戏的出现更是牢牢霸占了大学生多数的课余时间……传统媒介虽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它永远也达不到新媒介所展示出的海量与飞速!在网络上人们瞬间便可搜索得到海量的信息资料,在新媒介环境下,我们处于一种现代视听环境当中,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宅男宅女们借助这样一个现代视听环境,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与人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时间久了便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不愿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逐渐与社会脱节,形成一种自闭的心态。
于是更加地依赖网络,把网络当做自己的眼睛和手脚以逃避现实,如此循环。
网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需要花费你太多的心思和努力,便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你的兴趣爱好、理想,甚至是幻想。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可以聊天、交友、看电视、购物、发帖子、谈恋爱……网络的相对虚幻性允许人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吐露心声,缺乏交往自信的大学生“宅一族们”往往可以遵从内心的愿望,做真实的自己,这也是部分同学喜欢宅的一个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就判定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病态的,是不健康的。
存在即合理,“宅”的生活方式只是顺时而生,没有所谓的对错,我们不能用没有标准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要妄图粗暴地将这种新兴的个性生活方式扼杀。
但社会学专家指出,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
因此,宅男宅女们还是应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不断地与人交往过程中提升自信,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
●社会压力近年来高校扩招,致使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一些人希望通过“宅”在寝室以逃避社会竞争,寄情于虚幻的网络来缓解压力。
●高校现状大学课程不多,课余时间相对充裕,为大学生“宅”创造了条件。
调查显示,有近53%的同学认为学校活动不够丰富有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另有36%的同学表示学校的课程或老师授课很无趣,所以宁愿“宅”而不去上课。
平时课业较少,学习懒散,到考试前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2. 主观原因●惰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再加上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里的父母长辈都十分溺爱孩子,恨不得所有能做的不能做的都替孩子打理好,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偏好舒适、懒散的生活,习惯于享乐。
●不善交际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书面知识,但在实践方面的教育却少得可怜,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们基本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长此以往学生的交往能力变差,不喜欢与人接触,性格愈加内向。
因此有些大学生会逐渐把视线转移到网络交往上来,在虚拟的世界可以畅所欲言而不会觉得尴尬、不知所措。
调查发现,相比较面对面交谈,宅男宅女们更加愿意通过QQ、人人、飞信等工具进行交流。
●逃避社会压力有些大学生已经习惯于接收父母长辈的照顾与安排,希望别人来帮他铺平前进的道路。
所以当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他们缺少直面困难的勇气,选择“宅”在寝室逃避压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寄情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满足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或理想,如爱情、事业、成功、财富……●沉迷网络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发帖子、逛论坛、浏览新闻、聊天、购物……上网可以干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虚拟网络中大学生获得了现实生活无法得到的满足。
于是他们渐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大学生“宅”的影响“宅”是现代网络背景下的特定产物,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宅经济”也顺时而生。
庞大的网民数量为“宅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更是作出很大的贡献。
据了解,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网购经历,他们认为网购可以节省时间,轻松货比三家,节约成本。
在这样庞大的消费大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开始进驻网络销售,尝试电子商务。
有些宅人自己也经营网店,并获得良好的收益。
“宅”更是引发各类论坛、贴吧的长足发展。
庞大的点击率吸引了商家的广告投放,赢得收益,更多的动力和经济基础来把网页发展的更好,如此良性循环。
再如,宅人们平日里在网络上的交流,又推动了QQ、人人、飞信等聊天工具的发展。
五、结论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更大的乐趣,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介环境必然同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就判定它的“死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所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及时建立新的有秩序的媒介环境,对其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透过大学生“宅”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大学生渴望被关注、希望与人分享内心感受、显示独特的一面等心理。
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寄希望于网络世界。
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宅”是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它也是一种探索新途径实现自我的挑战。
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和了解大学生“宅”现象,呼吁大学生要“宅”的健康,“宅”的有意义、有思想。
同时开展各类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课外实践等,引领大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校园,多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1]周敏.新媒介环境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3).[2]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3]群邑智库.聚焦“宅世代”——中国宅男宅女研究报告[J].中国广告,2008(6).[4]安莉.宅男宅女生活[J].东方养生,2008(5).[5]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