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评析
《岳阳楼记》解析
《岳阳楼记》解析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写作背景- 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写信请范仲淹作记。
当时北宋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范仲淹自己也正处于被贬官的状态。
他借为岳阳楼作记,一方面表达对好友的劝勉之情,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文体二、内容解析1.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叙事- 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一段简洁地叙述了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后,治理有方,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并请作者写文纪念的事情。
- 第二部分(第2 - 4段):写景抒情- 第2段:描写岳阳楼的大观- 先总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里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浩渺气势,从时间上写出了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变化多端。
- 第3段:写阴雨天气中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 描绘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阴冷、凄惨景象。
在这样的景色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迁客骚人触景生情,产生了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等悲苦情绪。
- 第4段:写晴朗天气中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描写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明媚、祥和景象。
此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又因美景而感到心旷神怡,忘却了荣辱得失,满心欢喜。
- 第三部分(第5段):议论抒情- 作者在这一段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进一步阐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记赏析王安石《岳阳楼记》是一首杰出的文学佳作,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赏与借鉴。
这是一首用抒情文体描绘岳阳楼的悲哀景象的长篇叙事诗,把王安石看到的“事物”全部放大,把这段历史把握得栩栩如生。
《岳阳楼记》共有七节,节节清丽,语言活泼。
第一节以唐代王安石的入军之见起航,一笔刷过特有的文学笔法,把岁月的沧桑,把拙政的悲凉,把岳阳楼的破败一览无余。
其后五节,描述了岳阳楼的悲哀,第七节时,流露出王安石的深情,他对破败残垣的惆怅,以及对宫廷政治的愤怒和反抗,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王安石当时坚持原则、反抗政治不公和乱象的精神。
《岳阳楼记》全诗语言充满深情,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把王安石心中对残破岳阳楼的伤感用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王安石通过把岳阳楼比作人来言说,表达自己对物质破败所感受出的忧伤,他能够把古楼的物象描绘得特别清晰,加上细腻的诗意,充分彰显出其艺术笔触的高超与巧妙。
他在丰富的抒情中添加了许多细节,素来高贵的建筑之美,经过时间的变换,早已消失。
《岳阳楼记》也是讽刺宋朝政治的文学作品。
王安石通过把岳阳楼比作人,用抒情文体讽刺宋朝政治,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侠骨仁心尚可全”,暗示了宋朝拙政的败坏,在考试、官制等方面的不公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指曾经辉煌的宋朝,早已归于凋零,失去了原有的繁荣,这一句诗亦抒发了作者对宋朝拙政的心态,也表达了王安石心中对宋朝政治不公的愤慨。
作为一首文学佳作,《岳阳楼记》历经千古,深受国内外学者的赞赏与借鉴。
它既是一首充满深情、富有情调的抒情小诗,又是一篇充满洞察力的历史笔记,它将宋朝拙政一览无余,把王安石对宋朝政治的反抗的精神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岳阳楼记》的意境深远,文字清新,表达出来的感情真挚,足以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
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岳阳楼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楼为三国东吴所建。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记:一种文体。
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
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
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
《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有气势。
岳阳楼记古诗文鉴赏
岳阳楼记古诗文鉴赏《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古文,被广泛称颂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和历史意义,借以抒发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忧虑。
整篇文章以描写岳阳楼的背景、历史和风景为主线,情感激昂,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下面对文章的几个重要段落进行具体解析:首先,文章开篇就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闻岳阳楼之歌,时值白社之宴”。
这一句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岳阳楼之歌和白社宴的节日喜庆,都不能让作者忘怀祖国的疾苦,引出了文中接下来的思考。
然后,范仲淹在文章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历史和风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
他写道:“非天子,不能致仕,孰能无忧?忧思难忘”。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痛心,他在岳阳楼中触发的思考,让他无法忘怀,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思。
接着,范仲淹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历史,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反思。
他写道:“昔闻洞庭之滨,有《君山》之称,岳阳之际,洞庭之[美],采石之利,岳阳楼已经五层之高”,几个简短的句子,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昔日繁荣和现实衰落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复兴的希望。
最后,范仲淹在文章的结尾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岳阳楼与古代名楼相比较,表明了他对岳阳楼的赞扬和思考。
他写道:“死者唯埋骨,哀哉!生者可以死,奈何?”,这句话用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并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仍有希望和奋斗的决心。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历史和风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和思考。
文章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被广泛称颂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岳阳楼记》课文赏析
《岳阳楼记》课文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著名散文。
通过对岳阳楼的景色和情感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下面从语言精练优美、结构严谨完整、情感表达丰富、主题思想深刻、文化内涵深厚、艺术手法多样和自然景物的描绘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精练优美《岳阳楼记》的语言精练优美,用词精准,句式灵活多变。
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律感。
二、结构严谨完整《岳阳楼记》的结构严谨完整,层次分明。
作者首先简述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概况,然后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接着阐述了作者的忧乐思想和政治抱负,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期望。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三、情感表达丰富《岳阳楼记》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同时,作者也通过阐述自己的忧乐思想和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主题思想深刻《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阐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这种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五、文化内涵深厚《岳阳楼记》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作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
同时,整篇文章还融入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道家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内涵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六、艺术手法多样《岳阳楼记》的艺术手法多样而独特。
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更加出色。
岳阳楼记点评与欣赏
岳阳楼记点评与欣赏摘要:一、岳阳楼记概述二、岳阳楼记赏析1.背景与历史2.文章结构与主题3.语言特点与艺术风格三、岳阳楼记的价值与影响四、结论正文:一、岳阳楼记概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岳阳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岳阳楼记赏析1.背景与历史《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 年),当时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废除新政,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任知州。
在巴陵期间,范仲淹见证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世的散文。
2.文章结构与主题《岳阳楼记》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和修建过程,以及作者范仲淹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以及对贤明政治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对岳阳楼的赞美,抒发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语言特点与艺术风格《岳阳楼记》的语言优美、简练、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此外,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岳阳楼记的价值与影响《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岳阳楼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四、结论《岳阳楼记》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名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岳阳楼记全文讲解及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讲解及赏析一、文章结构《岳阳楼记》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本文的原因和宗旨。
本文从交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事实入手,通过对岳阳楼盛衰变化的描写,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二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衰原因及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其中“余观”一句在写景和抒情方面总领以下文字。
“此其所以然者”一句总结上文。
以下就是对形成岳阳楼“苍然”之景的原因的具体说明。
第三段,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一阴一晴的自然景观,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悲”“喜”之外的旷达情感。
第五段,总括全段,点明全文的主旨。
先写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然后直抒作者的胸臆,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二、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简练、传神,句式整齐,音节铿锵。
1. 简练。
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撰写,却取得了“前人之述备矣”的效果。
作者对岳阳楼的描绘,语言精炼传神。
如写水天一色之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以“一阴一晴”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写洞庭湖的君山,只用“衔远山,吞长江”八字,便概括了君山与长江、洞庭湖的关系;写“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只用十一个字便写出四种动物的活动和体态。
这些都表明作者用较少的笔墨,就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概括丰富的内容。
2. 句式整齐。
本文多用对偶句,四字句和六字句交替使用,读起来节奏感强。
如写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朝晖夕阴”是四字句,“气象万千”是六字句;写月下洞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长烟一空”是四字句,“皓月千里”是六字句;写渔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渔歌互答”是四字句,“此乐何极”是六字句。
作者还运用平仄声的交错配合来描绘景物,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增添了音节美。
如:“衔远山——吞长江”中,“衔”“吞”二字位置平仄相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北”“南”、“通”“极”四字平仄相对。
《岳阳楼记》古诗词鉴赏
《岳阳楼记》古诗词鉴赏《岳阳楼记》古诗词鉴赏《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下面介绍的是《岳阳楼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岳阳楼记原文【作者】范仲淹【朝代】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记》赏析《岳阳楼记》赏析导语《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岳阳楼记》赏析,欢迎阅读!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
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
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
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
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赏析《岳阳楼记》的美
赏析《岳阳楼记》的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赏析《岳阳楼记》的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岳阳楼记》的美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篇章。
这篇文章不仅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打动着世人之心,而且能用文中的“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洗涤世人之污浊而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现赏析一二,供各位同仁品评。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基础,以写作背景为依托的,而课文的内容又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受的材料。
因此,在教学作品时,我尽可能的选择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探究文章中的美。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感触到《岳阳楼记》的美主要体现在:一、雄伟壮丽之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从文中可见洞庭湖气势之恢弘,覆盖之广袤。
湖水动而非不安,静而非无物。
动静相接趋于和谐。
湖面开阔、大气、水域无边,月色千里,看到这种景色,使人内心趋于激动,但不会不安;使人心潮逐浪,但无压抑。
置身于其中,会使人感觉到己之渺小,自然之雄伟,湖景之磅礴。
真可谓壮美之极至以。
二、柔弱优雅之美文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等句。
小巧玲珑,清谈秀丽,圆融清新,轻盈流畅,幽雅宁静。
空中飞舞的沙鸥,夜晚湖面上渔歌的互答,岸边的幽草,水中嬉戏的锦鱼,使人直接感到愉悦,心旷神怡。
此景平和、舒畅、宽朗、静谧,使人保持祥和的心态。
外加此时此景把酒临风,真可谓一个“爽”字,幽雅之极至以。
三、色彩之绚丽美文章在描绘阴雨图景之时,色彩略显暗淡。
而在描绘岳阳楼之大观时,则有碧绿的湖水,青色的远山,白浪滚滚的长江,金色浮动的朝晖。
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
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岳阳楼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楼为三国东吴所建。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记:一种文体。
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
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
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岳阳楼记》全文及分析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及分析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开头,交代了写作的背景。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第二年就取得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成绩,于是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来记述此事。
这一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事情的缘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予观夫巴陵胜状”到“前人之述备矣”,作者描绘了岳阳楼的雄伟壮观和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几句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浩瀚与变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第三部分,“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一个过渡段,由写景转向抒情,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不同感受。
古诗岳阳楼记翻译赏析
古诗岳阳楼记翻译赏析《岳阳楼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楼为三国东吴所建。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记:一种文体。
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
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
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
岳阳楼记范仲淹赏析
岳阳楼记范仲淹赏析岳阳楼记范仲淹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范仲淹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诗简介《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岳阳楼记》评价 -回复
《岳阳楼记》评价-回复《岳阳楼记》是明代文学家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
该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楼的历史渊源,表达了作者对乡愁、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岳阳楼记》进行评价。
一、文学艺术性评价《岳阳楼记》描写生动,文字优美。
茅盾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
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既有饱满的情感,又展现了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例如:“仰以天光,俯以人寿,虽九层之台,其入无难,虽九门之路,其行无咎。
”这样的描写给人以一种神奇的感受,使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岳阳楼上一般。
二、乡愁情怀评价《岳阳楼记》以对乡愁的溯源和怀念为主题,通过描写岳阳楼与岳阳城的历史渊源,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故土乡情的思念之情。
茅盾通过文字将乡情细腻地描绘出来,读者读来会不禁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无尽眷恋。
这种情感通过《岳阳楼记》传达给读者,引起了共鸣。
三、自然观与人类命运评价在《岳阳楼记》中,茅盾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感触。
他把自然景色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柔弱与威严、依赖与独立的关系。
茅盾通过描写岳阳楼楼梯的高低起伏,以及楼与山水之间的关系,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人类自身在自然面前的微小与渺小的思考。
四、历史文化意义评价《岳阳楼记》作为明代著名诗文作品,不仅呈现了当时岳阳楼及周边地域的历史文化,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茅盾通过以岳阳楼为载体,回顾了楼的历史渊源,展示了当地的风物人情,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岳阳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岳阳楼记》以其文学艺术性、乡愁情怀、自然观与人类命运、历史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茅盾独特的创作才能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这部作品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故土乡情、自然观和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岳阳楼记》的评价
《岳阳楼记》的评价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岳阳楼记》的评价:
1. 文学价值:《岳阳楼记》以流畅的文风、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2. 思想深度:《岳阳楼记》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情感上也有深刻的内涵。
它通过对岳阳楼的历史、地理、风俗和文化的研究,表达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关怀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精神价值。
3. 艺术魅力:《岳阳楼记》的文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景物的描写,将岳阳楼的美丽与历史、《长恨歌》的哀怨与深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艺术和文化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岳阳楼记点评与欣赏
岳阳楼记点评与欣赏【最新版】目录一、岳阳楼记的背景及作者二、岳阳楼记的文学价值三、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绘四、岳阳楼记中的情感抒发五、岳阳楼记的赏析结论正文一、岳阳楼记的背景及作者《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忧虑。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岳阳楼记的文学价值《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以对岳阳楼的描绘为背景,通过对楼外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文章中,范仲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绘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外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他写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这几句描绘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天气阴晴变化的描绘,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变幻之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些景物描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岳阳楼记中的情感抒发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忧虑。
在文章中,作者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和人民的疾苦而忧虑,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欢乐的情感。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自己政治抱负的抒发,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五、岳阳楼记的赏析结论《岳阳楼记》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篇。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外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语言表达上,范仲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
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
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
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
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
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