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db9cadaf1ffc4fff47acaf.png)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城市做为人们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娱乐休闲,创造着温馨的家园,同时也建设着城市,促进着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常常应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进行城市建筑的格局布置,在城市空间与平面布局上,依据图底关系理论进行规划与设计,发挥图底关系在建筑布局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理论;布局;1.前言城市做为我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记忆片段,在城市中展现着社会的各种文化发展与变化。
如果将城市比作“似文本”,那么城市在被赋予了形态性与空间性的前提下,形态性与空间性之间的形态关系,形成了图与底的关系。
如果把不同的建筑形态看做城市的“图”,也就是具备形态性的建筑体;把城市空间看做为“底”,建筑体在空间中不同的形态反映,构成了城市的图与底的关系。
那么城市文本则是“图”与“底”的完美结合。
对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则是在城市文本中对“图”与“底”的布局进行规划。
2.图底关系的分析2.1 图底关系理论简述图底关系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中图底关系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鲁滨逊的“杯子还是人脸”图,又被称为鲁滨杯(如图1所示)的这幅图。
这幅图中的图底关系,要看注视者的焦点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注视的焦点不同,显示的画面也不同,这种图形又被称为双重意象。
如果焦点集中在白色部分,则两边黑色部分为底;如果焦点集中在黑色负形上,则白色部分成为底。
这种“矛盾空间”就是利用了注视焦点的交替转换,在二维或三维图像上显示出的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了空间错乱与交替现象的空间状态。
由此分析得出,图底关系中,被包围的或封锁的容易被看成图,包围者容易被看成底(如下图2所示);其中图底中面积较小部分常被看作是图,而面积相对较大的部分常被看作是底;亮色部分易成为图;暖色部分也易被当做图。
图3 云南某城市部分空间图底关系理论布局图在我国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中,通过空间与关体的相互依赖来展现图底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2156c576a20029bd642db2.png)
图底关系“图底关系”,从格式塔心理学引进到建筑领域的分析图解,经过几十年在设计研究中的运用,已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建筑学人早已熟悉。
说到图底关系,脑海里会浮现一幅轮廓清晰的图像,图像的具体形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早已认可这种黑白分明的表达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使用空间和结构设备体系的关系,分析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关系,分析形形色色城市空间的用途,规模,形状和模式,图像外表性格一样,内容却多种多样。
图底关系作为工具,今天仍然发挥作用,但是人的感觉和生活实际都有了变化。
我们在这里讨论图底关系,有的说法可能会与已经习惯的理解有所不同,不过在掌握其它工具以前,可以暂时借用它来加深对变化了的现实生活的理解,尝试地探讨这些变化对建筑的影响.今天我先谈谈关于“图底关系”我的一些看法,谈到“图底”说的通俗一些,也就是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如何去考虑,大家的心中浮现出来不外就是,城市和区域,场地和建筑物之间的这种“图底”尺度关系,但是不光尺度的“图底关系”,还有颜色的“图底关系”;还有秩序的“图底关系”;还有内部功能的“图底关系”。
说这么多“图底关系”,不明白的人可能越弄越迷糊,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这些语言的出现不是代表秩序而是代表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怪,每一件优秀建筑作品,无不反映“图底关系”的秩序有力组合和对比,在建筑作品中各种“图底关系”的使用技巧让人折服,他们反映的是什么呢?是主次之分,功能的合理组合,巧妙发掘环境和功能组合之间切入点。
要想找到“图底关系”的掌握技巧,首先需要培养综合和分类各类要素的能力,培养尺度和体量,方向在建筑设计中准确合理,有效的使用。
了解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社会人对建筑的心理认同,了解现今社会传媒的发展方向和突出表现的内容,了解科技对建筑的影响,综合这些内容,经常思考这种要素,那种要素要是加入建筑设计中回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加入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在那,有什么难点,不想象和构思就不会可能有效掌握建筑中“图底关系”内容,也不会有突出的建筑设计作品出现的。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2eefcb50e2524de5187e44.png)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72cae11ff00bed5b8f31d07.png)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看不见的城市里的看不见的建筑
1996年柏林市政府提出内城主要计划Planwerk Innenstadt的发展愿景,尊重城 市历史的发展意义及都市未来的发展。计划重点是柏林市内城区的再开发,并 赋予其多元化发展的都市目标 和英国对历史名城的改造发展一样,组成传 统城市肌理的townhouse以及街道、街区、 广场等元素被重新重视起来。
Transitional Page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中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1)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 组合形式. (2)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3)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4)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5)以大空间为中心,四周环绕小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6)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全面的空间组合形式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4c21d5a21614791611283c.png)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视角的越来越高,曾经“被遗忘的顶面”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在谈论城市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谈及图底关系。
本文着重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如何在北京的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古今以来的案例来分析图底关系如何应用到城市设计中,例如图底关系是如何关系到城市肌理的形成和空间序列的好坏。
并且对今后的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城市设计,空间序列,城市肌理0引言图底关系理论近年来愈发多的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通常将建筑描述为图,将户外空间描述为底,也就是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这样可以使人更容易更直观的看到户外空间在城市中的系统性以及建筑实体在塑造户外空间中的效果。
以图底关系为研究手段,研究城市建筑单体外的空间关系。
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直观的看清户外空间形式间的关系,理解城市平面形态,体会建筑体块之间的空间序列关系。
再与现有城市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方法。
不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构想,还是目前新兴的城市研究,比如空间句法,都可以运用图底关系进行研究。
图底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城市人类行为发展趋向的一种方法,用来发现特定的城市聚落和人类聚居的规律,利用对比一个城市图底关系的演变方向,来推算人类聚居的习惯,从而便可以分析人们喜好聚居场所的元素,以便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用这一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极有可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有关,所以也能顺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
1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圣马可广场周围的建筑每个都堪称经典,它们彼此又十分融洽和谐地围合出了一个经典的广场,说明了圣马可广场建筑界面封闭性很好。
一个具有良好图底的城市,建筑密度一定要大;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相互连接,剩余的虚空间也相互连接,有助于图底反转;空间尺度要宜人,“图”与“底”可以相互反转,说明建筑与剩余空间的分量相近,界面也要有封闭性。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49c4e1524de518964b7d92.png)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3谭文勇, 阎 波(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
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图底关系;城市设计;外部空间;密度;适应性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6)02-0028-05Recon si dera ti on of“Theory of F i gure-Ground Rel a ti on”T AN W en-yong,Y AN Bo(College of A rchitecture&U rban Plann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is s ought thr ough p reli m inary intr o2 ducti on of the theory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s paces of traditi onal cities and current cities.A t the sa me ti m e,the au2 thors point out the reality of m isapp rehensi on and m isapp licati on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current urban design.I n conclusi on,the adap tability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current urban de2 sign is p reli m inarily discussed by combining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with concrete cases.Keywords:figure-gr ound relati on;urban design;exteri or s pace;density;adap tability1 图底关系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a3ce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8.png)
再以某传统建筑为例,其外立面形式构成的图底关系则与上述例子不同。传 统建筑的立面通常由复杂的图案和装饰组成,而图底关系的表现则更加微妙。由 于传统建筑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比例,所以其图底关系的运用通常与整体的形式 和风格紧密相连。例如,在某个传统建筑中,图元素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雕刻,而 底元素则是建筑的整体外观。人们通过观察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协调感,从而获得 对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的理解。
感谢观看
1、北京798艺术区:该艺术区将 原有的工业遗址和厂房进行改造
2、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 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图底关系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也将不断发 展和演变。未来,图底关系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动态交互性:未来的图底关系将更加注重动态交互性,建筑与周围环境 不再是简单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可以通过 传感器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反馈。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公共空间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底蕴:南头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也保留了传统风貌, 如古色古香的建筑、历史悠久的公园等。
2、文化氛围:南头古城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其公共空间充分展示了多元 文化的特色,如民间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
在某些情况下,图底关系的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增强其识 别度。例如,通过将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作为图元素,可以从底元素中脱颖而出, 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论
视知觉图底关系在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图底关系的 分析和运用,建筑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视觉感受和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具吸 引力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探讨视知觉图底关系与建 筑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图底关系来指导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对图底关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将为相关学科的发展 提供有益的参考。
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简述
![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841e99a8453610661ed9f4c6.png)
最新历史版本:图—底理论对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作出最好诠释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地图将城市表现为一个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系统(图4-2)。
建筑实体所覆盖的范围比室外空间更加密集,从而衬托出公共开敞空间的形态,换句话说,它创造出积极的空间或者“具有物质形态的容器”。
罗马的开敞空间被建筑实体勾勒出来,作为连接室内外空间与活动的连续流动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地面建筑覆盖,空间将不可能连续。
在诺利地图中室外市民场所是一个积极的空间,比界定它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图形”的意义。
与周围建筑实体密切相关的空间才是一个积极的空间实体。
这与现代空间的概念正好相反,只有建筑才具有图形意义,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而空间则变成不具物质形态的容器。
在诺利的概念中,空间就是图形。
图4-2诺利地图中的图一底关系具有整体连贯性,描绘了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网格关系。
主体建筑被门前较大的市民空间和连续建筑群体或具有“细腻肌理”的街区与广场所衬托。
因此,“公共”与“私密”的反差使公共建筑(用首层平面表示)从周围的“城市袋形界面”中脱颖而出。
“袋形界面”这个词在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中经常用到,它是明确外部空间虚体的一个建筑实体的空间范畴。
袋形界面在技术上是指墙、柱以及其他建筑实体,通常在建筑平面图上以涂黑表示。
然而在室外,城市袋形界面是一个支撑结构,它“标志”着空间景观,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空间中,在平面上创造一种连续。
在空间处理方面,就是将公共领域的设计与单体建筑的设计融合。
波士顿的市集中心(Marketplace Center)用诺利的图一底理论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当代城市袋形界面的实例。
图4-3图一底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形态主要是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时候,如现代景观中常见的塔楼街区(point—block)、板楼或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连续的城市空间(图4-3)。
图底关系PPT课件
![图底关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ade379650e52ea54189851.png)
a.垂直界面图底关系
营业时立面图底关系
b.平面组织图底关系
多数为两层层高,另有一部分为一层,临江部分点缀三层 建筑。店铺尺寸基本上在2.4米—4.2米之间,基本上是历史 原态尺寸.入口一般居中,兼具与外界联系、采光通风的功 能。因为商业的关系,入口一般等同于或者略小于店铺尺 寸,与开窗面积结合形成尺寸较大洞口,洞口面积超过立 面的1/2,成为立面构图的“底”,而白色墙体成为 “图”。夜间商业功能转换成单纯的居住功能时,图底关 系反转,入口的洞口关闭,与墙体结合成为“底”,洞口 虚体“图”的部分只剩下窗户,加上灯光的关系,使得图 底关系更为明显。
12
13
良好的图底关系特征
■ 意大利建筑的内部与街道的外部空
间,在质量上是相近的,街道,广场与建 筑之间没有什么不明确的空间,因此 将图反转没有什么不妥。
■ 日本江户古版地图,内容表示为用
地与道路划分的关系,而非表示建筑 与街道的关系,道路与建筑之间有大 量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反转 失去意义。
■ 如图:重庆某区商业中心的城市设计,设计着为 了或得空间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时配合商业步行 系统的特点,将建筑与空间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中, 建筑的整体感比较强,除建筑外的剩余空间也得到 了刻意的设计,从图形学的观点来看,建筑和空间基 本可以互换,图底关系明显。
26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五、其他高密度城市建设项目:
9
“图底关系” 理论的适应性: 1、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 2、旧城的改造和更新的项目 3、城市商业中心或大型商业步 行系统(核心地带,低价高,建筑 性质导致其层数较低,建筑向水 平发展,建筑密度高,同时为了加 强城市各商业建筑之间的相互 联系,强化商业空间的活力,空间 的性强,尺度较小) 4、城市中心区大型,复杂的城 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5、其他高密度城市建设项目
建筑景观环境中空间形态的“图底关系”理论应用初探
![建筑景观环境中空间形态的“图底关系”理论应用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af46b6583c4bb4cf7ecd1b4.png)
建筑景观环境中空间形态的“图底关系”理论应用初探作者:杨小军来源:《设计》2012年第02期摘要:人对空间形象的信息感知总量的85%来自视觉信息,因而人对空间形态的视觉感受与体验将成为建筑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建构的重要基础。
文章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理论和相关的实践入手,分析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构成原理及方法,对城市建筑景观空间形态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景观环境图底关系空间形态视觉结构应用一、图底关系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通过对知觉组织一系列较明显的规律研究,深入揭示了“部分”与“整体”、“图形”与“背景”以及“知觉”与“记忆”之间的关系。
其中,“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图底”关系。
任何建筑景观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因为建筑景观环境不论大小,必然有限定它存在的边界线。
由于限定空间的边界线的存在,若把由它所围合的空间领域作为“图形”来考虑,那么边界线以外的空间就可以成为“背景”。
人们往往在习惯上将两者关系绝对化,而实际上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反相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
正是这样,可以为论述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提供重要的线索。
最初将“图底关系”理论具体、系统地运用于建筑领域的是丹麦建筑史家拉斯姆森,他认为把“图底关系”理论分析建筑景观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在建筑景观空间中应用“图底”关系,是在对原有空间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该空间赋予“图形”要素,或把一向作为“背景”考虑的空间,有意识地改作“图形”来考虑。
通过对空间形态“图底”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建筑景观环境。
毫无疑问,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图底关系”理论应用于现代建筑景观环境中,不仅具有美学和心理意义,而且具有设计观念上的提升,对塑造富有个性特征的城市建筑景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ec413c31126edb6f1a10f7.png)
图底,连接,场所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
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系。
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
柯林罗与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我们来简要地集中关注一下传统城市典型的美德:实体和连续网格,或者肌理,为它的对应情况———特定空间提供能量,随之而来的广场和街道就作为一种公共释放的阀门,并能提供可识别的结构,而且重要的是,起支撑作用的肌理或图底的丰富多样性。
因为,作为一种随机组织建立起来的连续建筑的场景,它并没有受到来自自我完美或明显功能表现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有了公共立面的稳定作用,它可以灵活地按照当地要求或当时所需来表现”。
鉴于“图底关系”理论中“图”与“底”可以相互转换、建筑密度较大的特点,结合城市设计各分项项目的自身特征,我们认为,“图底关系”理论比较适合在以下项目中应用:1)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2)旧城改造与更新项目。
传统城市(区)有很好的“图底关系”,在对其进行改造与更新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空间特色,延续其空间格局,有必要进行“图底关系”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f43f7c8c1c708a1284a4440.png)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时间事件
虽然图形背景论最初是用来研究人类对二维和三维意象的感知, 但它也可以用来解释一维时间轴上的事件。 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是: A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 B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 Principle of psychophysical isomorphism
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cerebral activity.
Psycho-physical field & Isomorphism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类似原则
类似的部分倾向于被一 起知觉为一组。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接近原则
在时间或空间上紧密在一 起的部分似乎是相属的, 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
Gestalt Laws or ori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variable the particular value of which is the salient issue.
The ground is a reference object with respect to which the figure’s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36e6d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e.png)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是新兴的空间研究领域,为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空间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总结和分析空间的本质和性质,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表达和改变,这样空间研究就会贴近实际。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属于这一发展领域,它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理论,并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介绍图底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抽象网络。
图底理论强调了空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试图在空间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形成的条件和本质。
它不仅与现存的空间理论有联系,而且还解释了空间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连接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和连接,它强调了空间中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体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知识的,并且可以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被观察到。
这就是空间研究领域常常被引用的“空间网络”的重要概念。
连接理论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分析空间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拼接在一起的不同空间和联系单元,以便分析形成的整体空间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各个空间单元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后,让我们介绍场所理论。
这一理论关注空间的层次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以及它对空间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场所理论强调,空间是一种多样性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有效地使用环境,并且能够使用者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体验。
同时,场所理论也认识到空间不仅是一种可用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存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空间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空间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它们提出了空间模型和空间网络,以及空间的多样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82a292b83c4bb4cf7ecd198.png)
一个有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密度大,建筑密度40%以上,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和街道广空 间等空于空间越接近,就越利于或得良好的图底关系。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互相连接,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时,建筑 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简直(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反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图”与“底”能 相互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 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 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 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建筑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 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 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 界面。
图底关系理论的多学科应用:
平面设计
1 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2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
单体设计
艺术作品 3 艺术设计 诗歌
图底关系理论与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包含两个层面: 1)总体层面,即从城市整体来 观察和组织空间。如城市的空间 总体结构,城市的空间等级,城市 的城市肌理特色等。 2)微观层面,即对某一具体空 间的观察和研究,入对某一城市 广场,城市街道等空间的观察和 研究,图底关系理论有组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这两个层面 提高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预见性, 积极的促进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城市“图”与“底” 的含 义: 图:即都市实体,一般包括公共 建筑物(视觉焦点,最重要形 态),都市街区地区(次重)和 具有方向性或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底:即都市虚体,一般包括入口 前庭,街郭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 络,公园,庭院,及线性开放空间 系统
“图底关系”理论的重点:
图底关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操 控,组织都市实体和都市虚 体. 研究都市形态时,理论由建 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 手,用于界定机理的质理,模 式,及其他空间次序。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c33ca39eff9aef8941e0646.png)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图底关系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认为人们在 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 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elements
在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布局中也可以找到 图底关系极其反转的“根”。传统空间布局的 概念是“阴阳相易”,“易”字所强调的正是图 与底、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依赖性,两者相互 补充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存在了。
城市设计 —— 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08城市规划杨帆 20082521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图底关系”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在格式塔心理学中 认为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 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 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 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 明背景的格局特征。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完整版)第四讲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完整版)第四讲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bb1d612f60ddccdb38a028.png)
3、开敞空
间、半开敞空
间、私密空间
• 其空间布局形式如 图可看出,贯穿南 北的连续空间为该 地块的主要交通和 景观轴线,两侧不 均匀地分布着东西 排列的建筑实体, 它们之间由大小不 等的空间虚体来联 系,即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同时 也是对主轴线的交 通、视觉渗透空间。
4、空间层次
• 空间层次为: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 场空间-私密空间。 以主轴线作为联系各 个层次空间的纽带,具有渗透作用。
场所的自明性与场所感。
3、 场所理论对城市空间分析的意义 (1) 城市设计师的工作目标:不仅仅 是玩弄形式、制造空间,更在于塑造环 境、创造场所;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在于 实质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在现 代使用者的需求欲望与文化保护之间寻 求最佳的设计方案;一个成功的场所设 计,通常是对社会及实质环境的干扰降 到最低程度,避免进行激烈的变革。
有所变化。半开敞或者私密空间围合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而
地块中心的开敞空间则为底层建筑。越是开敞的空间其建筑高 度越低。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地界面
• 步行街北段西侧有以下沉式广场,集购物、餐饮为一体 的下沉空间。广场铺地采用同心圆发射状的方式装饰, 体现其功能的聚集空间。
6、空间尺度比例
• 街道的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尤其是在正阳步行街,沿 街建筑高度多为2层,道路宽度约为7米,所以D/H约 等于1,空间有很好的封闭感,同时又不失给人以一种 亲切感,符合步行者的空间感受。
(2) 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文脉的连续与 文化的弘扬;
(3)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环境的保护与 场所的保护
小结
1、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 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 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 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d86f2e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2.png)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
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 M。
威特海姆(M.Wertheimer)称为“简洁律”。
格式塔的视觉组织原则成为元素组合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是,视觉组合的心理组织应该在环境条件的允许下,形成“好”的图形。
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简洁律,好图形的诞生是知觉过程中按照规律性、对称性、单一性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洁明了的结构,解除了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得到消除。
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简洁是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
(3)相似组合相似性组合原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A)位置相似:位置相邻或接近有利于组织起来。
(B)形状相似:以形状特征实行分野,促进组合。
(C)大小相似:大小尺度的相似成为组合的标准。
(D)方向相似:方向的一致性促进了组合的实现(E)运动速度相似:运动速度成为评价因素的尺度。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f92ae22ccc7931b765ce1594.png)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作者:皮文君蔡克中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
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
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7-021 图形的图底1.1 图形的“图—底”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未能形成语言及文字的传达,沟通都是靠一些简单的、相互熟悉的肢体动作作为交流的基础。
久而久之,当想要表达的事物逐渐复杂的时候,简单的肢体动作,便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图形上的表达。
人们开始通过利用一些石头,沙尘等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使大家明白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图形便由此而生。
1.2 “图—底”共生图形图面与图底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视觉现象之一,在中国古代白勺《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讨论了有关阴阳的概念、存在与否以及是非虚实。
并由此产生了太极和八卦等经典传统图样,非常值得后人考究。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引起视觉的扩展,或者是图像在脑海中呈现的延伸感,同时增强视觉形象的动感效果。
利用定向张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好的刻画形态陛格[1]。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为了增强画面视觉力场的形式,从不存在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在太极图形中张力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这是一种静态的扩张,可以被视觉经验直接把握,不需要借助联想的手段。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手段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扩张,也可以是意象性的延伸,同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的动势。
在设计传达艺术图形时可以借助趋向性的动势张力这种有效手段[2]。
2 “图—底”关系的整体性认知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判定哪些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图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e34b3d2cc58bd63086bd86.png)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江丽来源:《美与时代·上》2019年第12期摘要:作为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传递信息符号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对“图—底”关系的理解认知,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秩序感的理性思维方式。
视觉传播不仅是“视觉符号”的传播同时也是“听觉符号”的传播。
将这一理论在新的设计趋势下以新的研究观点作为一个教学课题,引入到设计教学中去,对于视觉传播设计中信息符号的有效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底”关系原理;视觉设计;视听语言;心理学认知;课程设置一、浅谈“图—底”关系原理(一)“图—底”关系原理的由来大多数人在拍摄照片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境况,拍出的某些照片中,原本力图表现的主体物被淹没,画面变得十分嘈杂。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拍摄者没能处理好前景与背景的关系,也就是没能确定画面的“图—底”关系。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图,而其他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
在多数情况下,“图—底”分离并不困难,但也有难以区分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一个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为心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彼得—保尔”高脚杯现象(如图1),到底是一支高脚杯,还是两个人头侧影?前景与背景频繁交替。
或者说,在前一分钟被视为前景的东西,在后一分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
(二)“图—底”关系原理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意义如果要达到分辨图形的目的,就需要造成“图”与“底”的一定差别。
一般地说,差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认出,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无限度的。
“图”与“底”永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通俗意义上关于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一种信息符号传递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图形秩序感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信息接收中关乎心理尺度与认同的感性表达。
对于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并运用视觉元素进行视觉设计的视觉传播专业来说,“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fd19ecf61fb7360b4c6556.png)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阐释图底关系理论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体会和心得,以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为载体,来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在总图设计、平面功能布置、立面造型推敲、模型制作等多个环节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建筑设计;教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
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
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
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对建筑设计教学同样有帮助,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教学环节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建筑设计课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建筑学二年级课程设计笔者认为仍然主要靠老师引导。
如果说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仅仅是建筑入门的话,那么二年级就要帮助学生“登堂入室”,慢慢揭开建筑学的神秘面纱。
1.生活中的图底关系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深奥的理论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
图底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家装设计中,家具、灯具、装饰壁画等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就是“图形”,而地面天花板便可称为“底”;山林中的寺庙建筑是绿色背景里面的“图”;一群女孩子走在一起,最漂亮的那位成为“图”,跳出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3谭文勇, 阎 波(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
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图底关系;城市设计;外部空间;密度;适应性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6)02-0028-05Recon si dera ti on of“Theory of F i gure-Ground Rel a ti on”T AN W en-yong,Y AN Bo(College of A rchitecture&U rban Plann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is s ought thr ough p reli m inary intr o2 ducti on of the theory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s paces of traditi onal cities and current cities.A t the sa me ti m e,the au2 thors point out the reality of m isapp rehensi on and m isapp licati on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current urban design.I n conclusi on,the adap tability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current urban de2 sign is p reli m inarily discussed by combining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with concrete cases.Keywords:figure-gr ound relati on;urban design;exteri or s pace;density;adap tability1 图底关系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Roger.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 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底, Gr 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
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系。
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1,2]。
个别而论,这些空间的大小不同,但都是封闭的,且彼此间仍保有某中特定的秩序关系”。
无独有偶,柯林・罗与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我们来简要地集中关注一下传统城市典型的美德:实体和连续网格,或者肌理,为它的对应情况———特定空间提供能量,随之而来的广场和街道就作为一种公共释放的阀门,并能提供可识别的结构,而且重要的是,起支撑作用的肌理或图底的丰富多样性。
因为,作为一种随机组织建立起来的连续建筑的场景,它并没有受到来自自我完美或明显功能表现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有了公共立面的稳定作用,它可以灵活地按照当地要求或当时所需来表现”。
从金巴提塔・诺利1784年所绘制的罗马地图来看,罗马城呈现出明显的“图底关系”(如图1)。
建筑与空间互为图底,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空间图形层面上明显有别于现代低密度的城区图形。
从空间感受层面来看,中世纪欧洲旧城无论是尺度、界面还是活力都比巴西利亚式的现代城市空间更具人性化,更有场所感。
所以Roger.Trancik把“图-底关系”定为城市设计三大理论之一。
毫无疑问,城市外部空间的设计对城市形象来说非常重要,城区是否受欢迎、是否有特色,外部空间营造得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4]。
Roger.Trancik 的“图底关系”理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实体城市第28卷 第2期2006年4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J ianzhu UniversityVol.28 No.2Ap r.20063收稿日期:2005-11-18作者简介:谭文勇(1968-),男,湖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设计与社区研究。
图1 意大利旧城的图底关系的症结所在,为现代城市设计理出了一种现实可行的分析操作方法。
在日常城市设计方案中经常可看到“图底关系”分析图,规划与建筑方案评价过程中也经常听到“图底关系”的话语。
可以说,“图底关系”理论,影响着中国几代城市设计师。
2 “图底关系理论”的特征然而,一个良好的城市外部空间非得要符合“图底关系”理论吗?“图底关系”理论果真如此重要,成为城市外部空间的必要条件,或是说“图底关系”理论是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灵丹妙药?要完成此问题的探究,我们先从对“图底关系”理论特征的解读开始。
2.1 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差异无论是西方的罗马、威尼斯、锡耶那还是中国的丽江古城、苏州园林,确实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典范,人们喜欢徜徉在城区弯曲多变的街道上,喜爱在界面明确的广场上闲座,喜欢在回廊里看外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
作为一个活动参与者或是旁观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先民门所创造的城市空间无穷的魅力。
正是对传统城市的迷恋和进一步的研究才出现“图底关系”理论。
从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的角度,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传统城市受欢迎的几个方面(图2~6):(1)怀旧情绪;(2)旧城中的趣味性与偶然性;(3)亲切的空间尺度;(4)旧城充满活力;(5)界面封闭性好;(6)多样化的统一。
当然,传统城市魅力的体现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以上六点是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来看,“图底关系”理论与第3条和第5条有密切关系,与其它各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
现代城市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以追求效益为前提,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导致城市剧烈膨胀,交通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特征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连续性被破坏。
同时为了获得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筑间间距拉大,建筑密度显著降低。
在以上条件影响下,现代城图2 佛罗伦萨Signoria广场图3 四川泸州佛宝古镇图4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旧城商业步行街图5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市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空间蔓延、建筑离散与孤立,从理论上说,“图底关系”彻底丧失了。
2.2 良好“图底关系”城区的一般特征92第2期 谭文勇,等:“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 图6 威尼斯局部鸟瞰在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得出,一个有着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密度大。
建筑密度在40%以上,也就是说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与街道广场等空余空间越接近,就越有条件获得较好的“图底关系”。
云南丽江四方街、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城中心,它们的建筑密度都超过了50%。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与相互连接。
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建筑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时,建筑(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翻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
“图”与“底”能互相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空间界面封闭性好。
建筑是周边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界面。
3 理论与应用的误区现代人为着追求阳光、空气、卫生、景观和开放的生活工作空间,提供了一种实体化城市,然而当这种闪烁着人类智慧、满怀希望的城市成为一种现实时,它却事与愿违,体现出机械、冷漠的一面,缺乏人情味。
在注重人文主义的今天,我们批评乃至诅咒这种千篇一律乌托邦式的城市,问题到底在哪?缺乏“图底关系”被认为是现代实体城市的致命症结之一。
Roger.Tran2 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还指出:“当都市形式由水平改向垂直发展时,点状高楼、集合住宅或现代景观中常见的摩天大楼等,几乎不可能创造一个和谐的都市空间”。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现代建筑对实体的迷恋(实体不是一个物体)是我们目前所关心的,这是由于它涉及这种即将发散的城市。
因为在它当前和未发散的形态中,现代建筑的城市变成了一堆明显杂乱的实体,与它所想取代的传统城市同样的困难”。
现代实体城市问题是如此严重,也许并非是西方理论家杞人忧天式的胡思乱想,问题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对传统城市的迷恋也好,对现代实体城市的彻底失望也好,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过度迷信“图底关系”的借口。
实际上,有着良好“图底关系”的传统城市空间并非完美无缺,现代实体城市空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一定的条件下,现代实体城市一样充满活力,一样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都市空间(图7、8)。
图7 垂直的实体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户外空间图8 高层集合住宅圈合出和谐的都市空间空间是否受欢迎,是与空间的本质密切相关的,其社会学意义远远比建筑学意义更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述。
而03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8卷“图底关系”仅仅是空间在图形学方面的表现特征。
在现代城市设计过程中,过分迷信“图底关系”,势必会犯重视问题的表象,忽视问题本质的错误。
现实生活中,很多受欢迎的城市外部空间并不符合“图底关系”理论,如一段优美的河岸,一块开敞的草坪,一个热闹的广场,一个有良好视景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图9),该空间仅有一面围合,其余三面开场敞,由于视景良好,加上周边有会所、游泳池及健身设施,很受居民的欢迎。
图9 重庆某小区受居民欢迎户外空间可以说,现代城市的大多数空间都不符合“图底关系”理论,然而它们并非都是失落的空间,并非在城市中起着消极的作用。
反过来说,符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城市空间不一定就是良性空间,处理得不好,也有成为失落空间的可能(图10)。
该空间封闭性强,尺度宜人,绿化环境良好,然而缺乏好的吸引人群的媒介,图10 重庆某小区庭院空间仅成为一个通过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