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佛经翻译家支谦

合集下载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对佛经译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译文,不但要求准确,而且要求具有可读性,早期那些笨 拙的直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 要。而这些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需求,为佛经翻译史上意译 派产生创造了契机。意译派的代表人物支谦,主张不死扣 原文,改“胡音”为“汉意”,注重译作的词藻文雅,在文字质 量上确实提高了,但却产生另一个偏向,就是删削较多,文 简而不能尽表原意。”于是竺法护依自已的优势(曾游历西 域诸国且会 36 种语言) 出来纠正这种过于自由的意译倾 向。竺法护“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提倡存真偏质,反对随
纵观我国佛经翻译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翻译理论从 最初的“案本”,“重质朴,轻文采”到玄奘的“求真”和“喻 俗”,以及后来的“文”“质”交融,呈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形的 上升趋势,一步步发展,一步步成熟,构成了我国早期的翻 译理论。这些理论与后来的“善译”,和严复著名的“信、达、
雅”,“直译、意译”,“信、达、切”以及鲁迅等人的“忠实、通 顺、美”和揉合其它多种因素,从而形成的一种最高的翻译 境界的“神韵”、 “神似”、“化境”,发展到当前,“忠实、通顺” 成为我国译界普遍认为比较恰切的标准。还有金堤等翻译 理论家,通过合理吸收国外翻译理论家的经验,而逐渐形 成的“等效”、“等值”等理论,在精神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成 的。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翻译理论大致是 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完全是一个不 断深化、逐步完善、逐渐提高的过程。从最初一丝不苟、简 单模仿原文句法的“质”(直译),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允许在 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灵活的“信”(意译),最后又在“信”的基 础上,演变成充满创造精神的“化”。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高晨霞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 忻州 034000)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翻译标准发展

翻译标准发展

翻译标准发展一、我国古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我国的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的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译者安世高是公元二世纪来华的西域人。

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人支娄迦谶来中原,译了10多部佛经。

他的译文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的争议。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的名人。

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有“传实”、“贵其实”、“勿失厥义”、“因循本旨”的提法,这就是主张注重传输原著实质性内容,也就是严复所谓的“信”。

这一“信”字在唐代译家尤其是玄奘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中长期被奉为圭臬。

支谦在同一篇文章中还说他最初不赞同另一译者将炎的译法,说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近于质直。

仆初嫌其辞不雅。

”嫌其译得“不雅”,说明支谦最初也认为“雅”是翻译标准之一,后来才有所更改。

由此也可见关于“雅”这个翻译标准即使在当时,就已经在我国译界争论不休了。

当时与支谦在一起的人主张“今传胡义,实宜径达”。

可见“达”字翻译标准当时也已经提出。

到了符秦时代,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蜱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在这期间,道安请来的生长于西域龟兹的天竺人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著,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方法,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译风格,主张意译,并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

他的译著表达了原作风貌,译文生动形象,为我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08年)译界巨星玄奘出发去印度求经,17年后才回国。

在他组织下用了19年时间译出了75部佛经,共1335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外国介绍的中国人。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为“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支谦翻译理论

支谦翻译理论
的包括《阿弥陀经》、《须 赖经》《维摩诘经》、《法句经》等二十 九部经书 • 理论代表作: 《法句经序》
政治背景
• 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而月支为佛 国,亦中国早期佛教的输入地之一
• 汉朝数通西域,联手月支,两国的亲密关 系促进了彼此的密切往来 • 西域凿通之后,月支人入居内地者累代不 绝,佛教东传即彼地文化输入的一个重要 内容。
翻译理论与主张
• 在实践中又“因循本质,不加文饰”。 • 维祇难强调译经不必讲究“饰”和“严”, 有人还引用老子和孔子的话,强调译经 “实宜径达”。 • “因循本质,不加文饰”了。 • 在翻译理论方面是动摇于“文”、“质” 之间的
对翻译理论的其它贡献
1. 加入本土思想 • 擅长用中国本土思想改造佛经,尤其擅长 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对佛经进行翻译。 • “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 从文丽”,“曲得圣义,辞旨文雅”。
社会背景
• 三国处于“汉赋”向“骈文”的过渡期
• 对美妙文辞和非凡想象力的追求,即从质 朴趋向藻饰,这对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并催发了文派的产生 • 佛经翻译家用文质概念评价译文的优劣 • 例如用道教术语对佛经进行“格义”, 《般若 道行经》重译时改名为《大明度无极经》
翻译理论与主张
• 总的来说,在理论上强调“文质并举” • “质”、“雅”共求,尤应追求“文雅” • 而在“译胡为汉”时,难在“审得其体”, 至少“虽不能密”,也应该“粗得大趣”。 • 《法句经序》中指出,以前译人所出之经 颇为“浑漫”,“其所传言,或得胡语, 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对翻译理论的其它贡献
3. 译文加注
用“自注”填补译句的不足,使译文变得准确完整 、明白晓畅
译者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解释的方法,将注释加进 译文之中,使译文更能完整、准确表达原意,从而 使译文更加完美。

从中国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看福柯的权力话语的解释力

从中国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看福柯的权力话语的解释力

王瑞生(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无处不在的支配力量。

作为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翻译无不受到各种权力因素的影响。

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赞助人的隐性权力和翻译者的显性权力对佛经翻译的操控可以看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中国的佛经翻译同样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佛经,翻译,权力话语,解释力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167-03一、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当代著名的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

受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

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翻译的关系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一经提出,即在西方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正如徐贲在他的《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地》中所讲的那样:“由于他的著作的跨学科性质,每一种学术性学科……都能从他那里得到某种启发。

”[2]权力话语理论使当代文艺理论走出了纯理论的思辨,走向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文艺活动实践中去。

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翻译也是权力话语制约作用下的产物。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被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话语实践所规定。

在大的人文社会环境下,翻译已不是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相反,它成了这类冲突的场所。

正如王东风教授所说:“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往往会对翻译过程发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这种制约所表现出来的强度会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中的政治形势越敏感,涉及政治的翻译所受到的压力就会越大。

这种制约既有来自政府的出版检查方面的,也有发自译者个人的政治意识的。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中国翻译思想史简介

中国翻译思想史简介
我发现音乐史上有三类作曲家,他们各 自的音乐创作方式有所不同。
A big nation has its problems while a small nation has its advantages.
大国有大国的问题,小国有小国的 好处。
He spoke with firmness, but his face was very sad and his eyes were dim.
严复
《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群学肆言》Study of Sociology 《社会通诠》History of Politics 《穆勒名学》A system of Logic 《名学浅说》Primer of Logic 《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 《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
玄奘:“既需求真,又须求俗”——直 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印度柏乐天教授“在中国以外没有这么 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文化中,只能 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佛经的翻译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 当的功劳。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 一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语言’去翻译 印度日尔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语 言—梵文。第二,佛经的翻译事实上开 始了白话的御用——宋儒以来的语录其 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中国最早的白话 文学也是在佛经影响之下发生的。敦煌 石窟的唐五代俗文学,实在是最早的说 书(讲经)的记录。佛经的翻译从汉到 唐的进化,正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进化。”
He intends to take an action in grand style. 他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支谦

支谦
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 他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 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易解的缘故。支敏度给予他的翻译 文体的评语是:‘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 入者也。’假使他不能深刻的明了原文本意,译文就难恰到好 处。看他所改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对般若‘冥末解悬’的 宗旨是比支谶《道行》更能阐发的。他用‘得法意而为证’等 译语,虽借用了道家‘得意忘言’的说法,但般若‘不坏假名 而说实相’的基本精神,他已经掌握到了(因此,他的自注说 ‘由言证己,当还本无’。本无即指的实相)。
人物生平
特别是对支谶的重要译本如《道行》、《首楞严》等,著意加 以重译。同时他又帮助从印度来华的维祇难和竺将炎翻译。传说 他到东吴后曾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叫他辅导太子登:后来太子 死了,他就去穹隆山过隐居生活,年六十岁卒于山中。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贵霜帝国佛教僧人,其本为月氏国人他 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 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
谢谢
徐文迪 陈婷
翻译成就
译文数量: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晋道安的经录里就著录了 三十部,梁僧佑又据《别录》补充了六部。慧皎《高僧传》 说有四十九部。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旁搜杂录增广到一 百二十九部。其中很多是别生或传抄的异本,不足为据。 现经考订出于支谦翻译的只有下列二十九部: 1、《阿弥陀 经》(又称《无量寿经》)二卷, 2、《须赖经》一卷, 3、 《维摩诘经》二卷, 4、《私诃末经》一卷, 5、《差摩羯 经》一卷等
人物生平
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 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 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 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 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吴黄武元年到建兴中 约三十年间(223—252)搜集了各种原本和译本,未译的 补译,已译的订正。

支谦的翻译思想及其现代阐释

支谦的翻译思想及其现代阐释

支谦的翻译思想及其现代阐释作者:华满元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在佛经翻译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求信”、“求雅”的翻译理念究其本质就是清末学者严复所归纳出来的“信达雅”翻译观。

支谦的翻译思想是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起源,它植根于中华文化之沃土,成长于佛典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挖掘支谦的翻译思想,并以现代视域加以阐释,旨在将之纳入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体系,古为今用;同时也修正我国译界某些学人对其片面的解读,更正其滥用西方翻译话语理论予以随意裁剪之行为。

关键词:支谦的翻译思想;“求信”;“求雅”;现代阐释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3-6822(2015)02-0041-081. 引言支谦是我国古代汉魏时期的伟大翻译家和翻译思想家。

他秉承中华古代诗学传统,将自己的翻译思想旗帜鲜明地与其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代翻译新风,为中国古代佛典翻译思想的发展和“译道”知识谱系的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支谦的翻译思想是他对翻译活动思考之结晶,既能显见于他亲手撰写的《法句经序》,也能领略于史书中对他的评价,还能体味于其佛典汉译作品之手笔。

然而,我国译界常有学人误读其翻译思想,将支谦冠以“文派”之代表;有的认为支谦的翻译观就是“意译”(曹明伦,2006:122-125);还有的认为,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翻译方法,故其翻译评价标准就是“辞达而已矣”(王福美,2011:77-80)。

对此,我们要正本清源,还之以历史的、客观的解读。

本文认为,支谦的翻译思想可简述为“求信”、“求雅”,这一思想既是其个人对翻译佛典的精细体悟之反馈,又是时代诗学影响之使然。

换言之,支谦的翻译思想所展现出来的内涵就是“信达雅”。

正确解读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支谦翻译思想的价值,将之纳入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体系,古为今用。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译文
北宋
翻译理论
提出
东汉末年
发展
传达
翻译理 论
翻译
中国
强调
玄奘
中国
研究
佛教
原则
进一步
准确
流畅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是一本全面梳理和阐述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学术著作。该书 以时间为主线,从东汉末年的支谦到北宋初年的赞宁,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翻译理论的主 要观点、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活动逐渐兴起。支谦作为早期翻译家的代表,提出了“质直 译经,不失本旨”的翻译原则,强调忠实于原意,追求准确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主要的是 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随着佛教的兴盛,唐代的玄奘在译经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即 “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进一 步丰富了翻译理论。玄奘注重译文的表达和修辞,力求译文的流畅和优美。 到了北宋初期,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此书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翻译,正是这种交流的桥梁。通过翻译, 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为其他文化的引入提供了可能。《中国翻译 理论:从支谦到赞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中 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精彩摘录
在《中国翻译理论:从支谦到赞宁》这本书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翻译理论的演 进与发展,更深入地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本书所选择的精彩摘录, 不仅仅是对翻译理论的提炼,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体现着他的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所 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 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必 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 是鲁迅从事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文学 翻译活动的宗旨。
梁启超这种翻译爱国、翻译强国的思想, 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对树立中国文学翻 译思想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2).译书“当首立三义”
梁启超对翻译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系统而深人地 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 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 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 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 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 译之才。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 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 学习,16岁中举人。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学家介绍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3个历史时期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译文具有“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品味。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

宗教术语,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通过异化移植的方法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佛陀”(Buddha,指修行达到三觉具备者),“菩萨”(Bodhisattva,指修行到达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陀的人),“阿弥陀佛’(Amitabha,指大乘佛教三世佛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通常在前面加的“南无”则译自Namo一词,表示信仰、皈依),“弥勒佛”(Maitreya,指未来佛),“菩提”(Bodhi,指彻悟的智慧和达到彻悟的途径)等等。

这些外来的佛教术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佛教文化也渐渐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到中国来,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6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李之藻翻译了10卷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概论》,最早介绍西方逻辑学,他创用的某些逻辑术语已成为逻辑学的专门词语,沿用至今。

第三次翻译高潮指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组织了一大批学者翻译有关西方自然科学书籍。

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介绍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译作和文学名著的译本问世。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和《社会通全》等。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的推⼴,这主要得⼒于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

⼀、佛经翻译历史 根据我国佛经翻译的发展历程,⼀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从东汉到西晋的佛经翻译萌芽期;第⼆阶段,从东晋到隋的佛经翻译发展期;第三阶段,唐朝时代的佛经翻译成熟期。

中国最早的正式佛经翻译⼤约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睡觉时梦到⾦⼈于是派遣⼤使到天竺寻访佛法,天竺僧⼈迦叶摩腾跟随使前来洛阳,翻译了《四⼗⼆章经》⼀卷。

到了东汉末年时期,⼀些古印度和西域僧⼈来到汉地,以洛阳为中⼼,翻译出⼤量的佛教典籍。

⾃此,中国的佛经翻译⽇渐兴盛,所以翻译学界⼀般把这个时期视为考察起点。

但是这时的佛经翻译⼤多为个⼈⾏为,⽆组织性,因此⽂体杂乱。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主要有⼤⼩乘两系统:⼀是以安世⾼为代表的⼩乘禅学派;⼀是以⽀娄迦谶为代表的⼤乘般若学。

从东晋开始,佛经翻译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开始出现⼤规模的翻译组织,佛经翻译开始蓬勃。

这时候翻译佛经的⼈⼤多来⾃印度,他们既通梵⽂,⼜懂汉⽂。

翻译出许多的佛经经典,主要有⼤⼩乘经论、密教经、律典等,涉及印度佛教各个流派。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是传译较完备,译经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确⽴翻译⽂体,翻译作品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佛经的发展期。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分重视佛经翻译活动,因此在⼈⼒财⼒⽅⾯给予了极⼤的⽀持。

特别在唐太宗时期,为⽞奘⼤师开设译经院,译经者达三千⼈之盛,这是中国译经的巅峰期,同时也是佛教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译经师则以中国⾼僧主持译事,典型代表是⽞奘、义净,他们不但精通华⽂、梵⽂,佛学造诣更是博⼤精深,且以朝廷⼒量设置组织完备的译场,进⾏⼤规模的译经事业。

⼆、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东汉⾄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次⾼潮,也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时期。

支谦翻译理论

支谦翻译理论

对翻译理论的其它贡献
2. 会译 “会译”方法实际上就是将所译佛经的各种版本 进行对勘 区别本(母)末(子),分章断句,上下排列,进 行重译,将原来艰涩难懂的语句变得豁达顺畅, 通俗易懂 用“会译”取代“音译”也就是说在深刻理解原 文的基础上创造译文新词,做到“音译”与“意 译”的互换,进一步改进译文
支谦:翻译理论
翻译成就
• 译作:可考证的包括《阿弥陀经》、《须 赖经》《维摩诘经》、《法句经》等二十 九部经书 • 理论代表作: 《法句经序》
பைடு நூலகம்
政治背景
• 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而月支为佛 国,亦中国早期佛教的输入地之一
• 汉朝数通西域,联手月支,两国的亲密关 系促进了彼此的密切往来 • 西域凿通之后,月支人入居内地者累代不 绝,佛教东传即彼地文化输入的一个重要 内容。
会译方法实际上就是将所译佛经的各种版本进行对勘区别本母末子分章断句上下排列进行重译将原来艰涩难懂的语句变得豁达顺畅通俗易懂用会译取代音译也就是说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译文新词做到音译与意译的互换进一步改进译文译文加注用自注填补译句的不足使译文变得准确完整明白晓畅译者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解释的方法将注释加进译文之中使译文更能完整准确表达原意从而使译文更加完美
对翻译理论的其它贡献
3. 译文加注
用“自注”填补译句的不足,使译文变得准确完整 、明白晓畅
译者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解释的方法,将注释加进 译文之中,使译文更能完整、准确表达原意,从而 使译文更加完美。
对翻译理发展的影响
1.通过翻译活动和成果,增强对外来佛教学说与中 国文化之间的求同倾向和融合之势
2. 建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理论,在《法句经序》 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
社会背景

《支谦翻译理论》课件

《支谦翻译理论》课件
总结词
支谦翻译理论在学术著作翻译中,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思想,同时保持 学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详细描述
在学术著作的翻译过程中,支谦翻译理论强调对原文信息的准确理解和表述, 确保译文的学术价值和规范性。同时,注重保持原文的思想脉络和逻辑关系, 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等效的信息和思想。
商业文件翻译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面临着语言多样性、文化差异等 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支谦翻译理论将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不仅局限于文 学、影视等领域,还将渗透到经济、政治、科技等各
个领域。
面对挑战与机遇,翻译行业需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 完善支谦翻译理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人类
文明的交流与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支谦的译本语言优美、准确,深受当时人们的 喜爱。他的译本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 后世的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支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后来的佛经翻 译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信、达 、雅”原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创造性
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 再创造。
忠实性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随意改动或曲解原 文。
平衡
在创造性与忠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在 翻译中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确保译 文对原文的忠实性。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支谦翻译理论的实践应 用
“求信”是指译文应保持原文的信息和 风格,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精 髓。
支谦翻译理论的特点

支谦法句经序原文及译文

支谦法句经序原文及译文

支谦法句经序原文及译文在佛教经典的浩瀚海洋里,有一部独特而充满智慧的经典叫,而支谦所作的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今天啊,我就和大家好好唠唠这的原文和译文。

先来说说原文吧。

这原文呢,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风。

它的文字就像是一把古老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佛教文化传播和经典翻译的大门。

不过啊,对于咱们现代人来说,直接看原文可有点像在迷宫里找路,不太容易理解呢。

咱举个例子啊,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古老城堡,那些弯弯曲曲的走廊和神秘的房间就像原文中的文字,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但是只要你慢慢探索,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宝藏。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和一位研究佛教文化的朋友聊天。

我就说这的原文看起来好难啊。

朋友就笑着说:“这才有趣味呢,就像解开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

”他这么一说,还真让我燃起了斗志。

那这原文里到底写了啥呢?它讲述了关于的一些翻译情况呀,还有当时佛教传播的一些背景。

它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再说说译文吧。

这译文可就像是一座桥梁,把我们从那古老难懂的原文世界,带到了一个能理解其内涵的地方。

好的译文就像一个贴心的导游,把那些古老的智慧,用我们能听懂的话讲出来。

我有个邻居,对佛教文化也有点兴趣。

有一回我给他讲的译文,我刚说了几句,他就两眼放光,说:“哎呀,原来这么有意思啊。

”这译文的魅力就在这儿,它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经典里的智慧。

比如说,原文里一些比较晦涩的表达,在译文中就变得通俗易懂。

就像把一道复杂的异国菜肴,重新加工成了符合本地人口味的美食。

这译文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关于的一些重要观点。

它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边轻声叮嘱。

在翻译的过程中啊,译者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就像一个工匠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

他们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让现代读者能轻松理解。

这可不像咱们平时说话那么简单。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小的文化讨论组,大家就在讨论这的译文。

有人说:“这译文真的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 译 :i u a isi a gh u LnR h i e Y n z o . d n
例 ( )贾 蔷 ) 是斗 鸡 走 狗 、 花 阅 柳 为 事 。 2( 仍 赏
霍 译 I. o k f higd g rcn .n oa iige c rin .c c — g t o —a ig a db tnzn x uso s . i n


东 汉 灵 帝 时 率数 百 人 来 华 定 居 , 故支 谦 生 于 中 国 。 受业 于 同 他 族 支 亮 , 支 亮 受 业 于 支谶 . 人 均 闻 名 于 世 , “ 下 博 知 , 而 三 有 天 不 出 三支 ” 谓 。 献 帝 末 年 . 谦 为 躲 避 战乱 入 吴 . 之 汉 支 因聪 慧 过 人 , 人 称 其 为 “ 囊 ” 孙 权 赏 识 他 的 才 华 , 为 博 士 , 导 太 时 智 。 拜 辅 子 孙亮 。支 谦 博 览 群 书 . 晓六 种 语 言 , 吴 孙 权 黄 武 二 年 到 通 从 孙 亮 建 兴 二 年 约 三 十年 间 , 出 佛 经 《 明 度 无 极 经 》 《 阿 译 大 、大 弥 陀 经 》 八 十 八 部 、 百 一 十八 卷 , 作 了 《 菩 萨 连 句 梵 等 一 创 赞 呗 》 契 , 翻 译 以 大 乘 “ 若 性 空 ” 重 点 , 安 世 高 、 谶 以 三 其 般 为 为 支 后 的译 经 大 师 。 他 虽 不是 僧 人 , 对 佛 教 的 贡 献 却 十分 巨大 。 但










卢 峰 同 明 慧
( 南师范学院 , 西 渭南 渭 陕 74 0 ; 军 工 程大 学 , 西 西 安 10 0 空 陕 705 ) 10 1
摘 要 :支谦 是 中 国早 期 著 名 译 经 家 , 其代 表 作 为 《 句 法 经序 》 此序 体 现 了支谦 矛盾 的 翻译 理 论 与 主 张 : 理 论 上 强调 。 在 “ 质 并举 ”在 实践 中又 “ 文 , 因循 本 质 , 不加 文 饰 ”尽 管如 此 ,法 。 《 句 经序 》 具 有伟 大的 意 义 . 仍 堪称 我 国译 论 史上 的 开篇 之 作 。 此 外. 支谦 的翻 译 风格 对 后世 的佛 经 翻 译也 产 生 了较 大影 响 关 键 词 :支谦 《 句 经序 》 翻 译 风 格 佛 经翻 译 法 支 谦 其 人 支 谦 一 名越 , 恭 明 , 为 月 氏人 , 姓 支 。 祖 父 法 度 于 字 原 故 其
如 果 在 译 语 文 化 中 无 法 找 到 与 源语 文 化 相对 应 的 说 法 , 时 , 这 语 义 的 忠 实性 显 得 更 为重 要 。 因此 . 者 不 妨 采 用 意 译 法 , 译 直 接 用 和 源 语 意 义 相 同 但形 式 不 同 的 词 汇 、句 法来 译 出原 文 的 真正含义。 例 ( ) 如 海 捐 棺扬 州 城 。 ( l 回 ) 1林 第 4
sur ” e

例 ( ) 真 物在 人亡 了 ! 2真
杨 译 : h a dw r man o ht k rSg n . e t h
“ 棺 ” “ 在 人 亡 ” 意 思 中 国 人 一 看 就 能 明 白 。 如 果 捐 、物 的 但 采 取 直 译 法 , 语读 者 肯 定 会 觉得 一 头 雾 水 。 英 如果 用 替 换 法 。 采 用 英语 中相 应 的 委 婉 表 达 法 , 委婉 语 气 的保 留 方 面 , 实 不 在 确 失 为 良策 , 由 于英 文 中关 于死 亡 的 委 婉说 法 远 远不 如 汉 语 丰 但 富, 因此 , 译 、 译 在 很 多地 方 都 采 取 了直 译 本 义 的做 法 。 杨 霍
三 结 语
sa gtr fr d l r e w e n a d h s a g tr i — a . l n m u t yb t e n ama n i u h e - n l w ) e oa e d
焦 大 仗着 救 过 太 爷 有 功 。 着 酒 兴 破 口大 骂 , 贾 家 腐 化 接 将 堕 落 的 丑事 一 并 都 说 都 出来 。“ 灰 ” 的 是 翁 媳 之 间 的乱 伦 爬 指 关 系 杨 译 采 取 加 注 法 . 既保 留 了原 文 之 “ ” 同 时 又加 了脚 形 , 注 对 原 文 之 “ ” 行 解 释 , 补 了 译 语 相 应 词 汇 空 缺 带 来 的 意 进 弥 问 题 : 霍 译 纯 粹 商 译 “ te—n l o ei te s e ” 恐 怕 而 f h r i—a p k h s 。 a w nh a
it eGa d n o l a u e . n ot r e f e s r ; . h P .
此 处 霍 克 斯 的 翻 译 运 用 了 委 婉 语 “ eG re f l — t ad no Pe h a 这 是 带 有 典 型 的 西 方 色 彩 的委 婉 语 , 种 表 达 出 自《 这 圣 经 》 亚 当和 夏 娃 就 是 在 伊 甸 园 偷 吃 了禁 果 的 , 文 采 用 了归 , 译 化 的手 法 样 更 符 合 两 方 渎 者 的 口味 , 补 了英 汉 双 语 的文 这 弥 化差异 。 3力 注法 由 于 文 化 背景 语 言 习惯 的 不 同 , 文 中不 可避 _ 日 译 免 会 出 现 为 译语 读 者不 能理 解 的事 物 ,为 了保 留源 语 的 文 化 语 言特 色 注 法 可 以 弥 补文 化 差 异 给 译 文带 来 的不 足 。 加 例 ( ) 1 偷 狗 戏 鸡 . 灰 的 爬 灰 , 小 叔 子 的养 小 叔 1 每 3家 爬 养 子. 我什 么 不 知 道 ? ( 7 ) 第 回 杨 译 .. a na dd yo t cac igi eah s 注 释 : .d yi n a u rthn t s e…( . s nh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