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铁血宰相”俾斯麦
张玉凤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9级学号:1052409032)
摘要: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用其铁腕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改革为一个统一的发达的德国。
他用“铁”与“血”实现了普鲁士的霸主地位,成就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同时,俾斯麦既维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权益。
他巧妙地使两个阶层互相妥协。
他高喊民族主义的口号,使国内人民万众一心;在国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最终俾斯麦成就了德国的统一,而德国亦成就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
关键词:俾斯麦;“铁血政策”;德国的统一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被立为帝国的皇帝。
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重又屹立与欧洲大陆上。
在德意志的统一进程中,“铁血政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当时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俾斯麦审时度势,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一步步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一、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就国际环境而言:首先,普鲁士的最大阻碍——俄国,由于其盟友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背板,导致战争失败导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借此机会,俾斯麦发挥他在外交上的才干,利用俄同英、法、奥在中东和巴尔干的矛盾, 实行亲俄政策, 稳住沙俄, 牵制英、法、奥, 使俄不干涉德志内部事务, 在俾斯麦发动对丹、奥、法国战争时保持中立的。
英国,忙于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 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国运动; 同沙俄争夺中亚; 国内发生政治危机。
①法国拿破仑三世穷兵黩武,在国际上被孤立,国家整体实力下降,也就不会去干涉别国的斗争。
在国内,19世纪中叶,德意志的工业和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统一的商品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民族统一。
1858年成立的德意志经济学家协会,1861年,成立了全德性的商会“德意志商会”,都鼓吹德国的统一。
在政治方面,1859年9月成立了德意志第一个跨邦的政治组织。
这个民族主义组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的会员大多数来自于中层和上层的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提出政治上独立,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但因其最终未能提出一条独立的统一道路,他们的政治愿望未能实现。
由此,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与贵族结成同盟。
在1848年的革命中出现的“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60年代时都已分别成为奥地利和普鲁士君主国手中的工具。
②到底是由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领导统一的国家呢?
历史证明,普鲁士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19世纪50、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迅速,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迅速,其中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发展得最为
①张淑贤: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9 卷第1 期,2000,第24页。
突出。
伴随而来的是容克地主阶级的衰退。
因此,19世纪的普鲁士的社会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越发浓厚,不断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
资产阶级要求统一市场的愿望转变为要求民族的统一。
另外,普鲁士的关税同盟扩大为国内市场,这就使得小德意志国家的经济同普鲁士的经济逐渐融合,这促成了普鲁士的经济实力增长以及群众基础的不断壮大。
最后就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失去了霸主地位,并与奥地利决裂。
奥地利失去了靠山,且俄国与普鲁士结成了同盟。
这再次增强了普鲁士的信心。
普鲁士在经济和军事的势力都胜于奥地利。
此外,普鲁士能统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功不可没。
二、“铁血思想”的形成
1815年,奥托·冯·俾斯麦出身于勃兰登堡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
然而,在工业革命的侵袭下,俾斯麦代表的容克地主阶层“家道中落”,为资产阶级所打压。
俾斯麦曾担任候补文官,但他多次违反规章制度,对官僚政治及其作决定时采用的会议形式十分反感。
他所以最后辞去国家公职重返克呢帕霍夫家庭庄园当农场主,可能有一些外部原因,实际上这是这位乡村贵族的追求独立的决心作出的反叛行为,也是一种禀性的优越感对限制和监督的反抗。
①这可以视作他身上的资本主义自由因子的影响,为后来俾斯麦实行与资产阶级相妥协的政策埋下了伏笔。
在俾斯麦的政治思想中,“铁血政策”是最重要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铁血政策”的形成共经历三次转型。
最初,作为一个容克阶级的代表,他的使命是维护君主制政体。
俾斯麦进入联合邦议会,被称为“头号保守派容克”。
当时俾斯麦受到一些好友的影响,与波拉美尼亚的一些虔诚派教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一教派相信对圣经的逐字逐句的讲解。
把宗教上严格的正统观念和政治上一成不变的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
②这个时期的俾斯麦极力主张保护传统的社会制度,乃至保护领主裁判权和狩猎权。
到了50年代,特别是俾斯麦提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议会公使之后,他的政治思想从极端保守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
他的立场放大,从容克地主阶级利益扩大到国家利益。
他企图奠定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以此来维护容克地主的权利,巩固其地位。
俾斯麦见证了资产阶级权势的一步步扩大。
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和参政的呼声也越发高涨。
俾斯麦意识到资产阶级势力的强大,他主张应与其携手并进,共同合作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这就要求资产阶级与容克地主相包容,相妥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俾斯麦代表的宫廷党的政治势力正日渐衰弱,而自由主义贵族的《周报》党势力却不断上升。
俾斯麦不得不拉拢资产阶级以扩充普鲁士的革命力量。
1856年俾斯麦在周密的考察了普鲁士内政外交后,提出了系统的普鲁士对德意志兰和欧洲的政策备忘录。
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所谓“普鲁士国家利益”,要求把“国家利己主义”作为大国政策的“唯一健康基础”。
③这样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就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普鲁士国家的权益,就有义务打退他们共同的敌人——奥地利。
①【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思等:《德意志史(第三卷上)》(张载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16页。
②【德国】卡特·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os出版,1987,第124页。
约从1862年起,俾斯麦的政治态度再次发生转变,他从一个普鲁士的强权政治家变成德意志政治家。
他的野心再进一步,企图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
俾斯麦深受意大利战争的影响。
意大利自由的民族运动既战胜了民族主义者的过火行动,有战胜了欧洲列强的不信任,并且不顾重重阻力通过斗争建立了一个民族额宪政国家。
①从意大利国家的建立中,俾斯麦领会到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民族的统一意志。
他看到了民族统一的巨大力量,坚定了俾斯麦利用德意志人民的民族力量的信念。
1862年,47岁的俾斯麦被任命为内阁临时首脑,在9月30日的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上,他提出了统一问题上的政纲“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机会已被错过好几次。
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②俾斯麦要求用武力和战争的手段实现德国的统一,同时他提倡的民族主义为他招揽来资产阶级的力量支持,为他实现统一的目标减少了一道障碍。
这场演说成为日后俾斯麦“铁血政策”一词的来源。
三、“铁血政策”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三次王朝战争。
普丹战争,这是为了巩固俾斯麦自身在普鲁士的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作为容克地主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对俾斯麦十分排斥,因此俾斯麦必须为自己打好基础,在普鲁士站稳脚跟。
俾斯麦以丹麦于1863年颁布的新宪法不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为由,发动了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
1866年,俾斯麦将矛头直指劲敌——奥地利。
战后,普鲁士成立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国家,并且成功地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
普奥战争是德意志迈向统一的一大步。
普法战争,是实现统一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拿破仑三世将南德意志诸邦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所以俾斯麦必须打败法国才能将南德并入北德,实现统一。
1871年9月2日,在普鲁士胜利引起的一片狂欢声中,在拿破仑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饥饿和准备战斗的巴黎人民面前,俾斯麦正式宣告成立新的德意志帝国。
③这是俾斯麦“铁血政策”赢得的战利品。
四、总结
德国的统一是一个必然的历史事件,俾斯麦顺应历史的潮流,以自己独到的思想引领德意志人民加快统一的步伐。
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应该对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发挥的作用加以肯定。
事实上,德国早已回报给俾斯麦“著名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和民族统一的英雄”的实至名归的称号。
①【德国】卡特·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os出版,1987,第130页。
②【英国】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张连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98页。
参考书目:
①张淑贤: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9 卷
第1 期,2000年。
②丁建弘:《大国通史——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③【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思等:《德意志史(第三卷上)》(张载扬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④【德国】卡特·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os出版,1987年。
⑤【英国】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张连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