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导学案可用

商鞅变法导学案可用

第一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

3、学习商鞅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2、合作与探究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一、大变革时代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2、经济状况(1)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出现,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建立起来,出现了__________阶级。

3、阶级力量(1)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政治权力,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

(2)进行社会___________,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4、思想解放(1)儒家的荀子主张“_____________”(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平民阶级的利益。

(3)法家则“____________”,主张除__________外,其他人都受法律的约束。

结论:_____________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_____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秦孝公立志图强(1)秦国落后于东方各国,被视为夷狄。

(2)公元前________年,___________废除人殉;迁都至______;允许进行商业活动等。

(3)秦孝公向全国发布“____________”,吸引各方有志之士。

2、商鞅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商鞅在魏国学习李悝的《___________》,学习法家的理论。

(2)商鞅游说秦孝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支持。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4)严厉打击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平息了他们的反对。

商鞅变法 导学案.doc教师

商鞅变法 导学案.doc教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人教版选修1)(教师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自主学习】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

【规律总结】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

读材料: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1)这反映了商鞅的什么思想?其理论基础是什么?(2)商鞅为什么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答案:(1)变法图强。

法家思想。

(2)个人因素: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时代因素: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追求建功立业二、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_____,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三、变法措施及作用: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革社会风尚习俗习俗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制定秦律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政治兵源得到可靠保证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军事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统一度量衡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为田开阡陌封疆经济作用措施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四、变法的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_____、经济____、军事_____、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_____,废除世卿世禄______3.历时最久:先后两_____次改革,持续18年4.成效最明显: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_____奠定了基础5.强调法治,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______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______的统治。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第八课《商鞅变法》导学案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一、学习目标: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2、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3、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前预习:1、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和国家?2、孝公为何支持商鞅变法?3、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变法给秦国带来哪些变化?三、探究学习:1、商鞅变法背景。

【活动一】图片解读——“铁农具”“战国形势图”,归纳变法背景,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2、变法前的准备。

【活动二】视频资料、名人名言分析,了解面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大臣和对变法充满怀疑的百姓,商鞅怎么应对?3、变法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小组讨论变法的主要内容,思考哪一条措施最重要?【活动四】探讨商鞅之死的启发。

4、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活动五】试用简洁话语归纳秦国的变化及影响。

四、巩固练习: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8、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最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称霸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9、商鞅变法中,能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措施是()①改革土地制度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④建立县制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10、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①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历史趋势②变法得到了所有贵族的拥护③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旧的势力进行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③农业产量的提高④人口的大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导学案教师版

商鞅变法导学案教师版

第2课“为秦开帝业”【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习方法】梳理教材,列表归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自主梳理】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一次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 ,是指用一种更符合生产力要求的新制度替代另一种已经过时的旧制度,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的准则,以利于贯彻执行秦朝的变法措施。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1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

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问题1:商鞅主张农战,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材料2 据《史记·商君列传》和《秦本纪》载: 公元前359年, 商鞅入秦并取信于秦孝公, 在战胜了保守派的阻碍之后, 开始了变法的准备工作。

秦孝公六年(前356年) ,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 开始主持变法, 这是变法的第一阶段。

10年后(前346年) , 商鞅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二道“变法令”。

整个变法的时间是20年, 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史书上说是“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乡邑大治”。

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材料3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1、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图像、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的解读,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2)教学难点:①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②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等)。

自主学习:1、战国前期,____________,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___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

___得到消息,来到秦国。

3、___年,在___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⑴______。

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⑵___。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⑶___。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⑷______。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⑸___。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

4、商鞅变法是___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___废除了,___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编定人:王若东【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习方法】梳理教材,列表归纳。

【知识链接】1、复习回忆已经学习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这些对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2、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风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孝公重用商鞅也举行了一场变法运动,那么商鞅在秦国是怎样进行变法的?【自主学习】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其人(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后因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何谓“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负责教育王侯大臣们小老婆所生的儿子)。

第4课商鞅变法 导学案

第4课商鞅变法    导学案

第4课商鞅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必要性及商鞅具体措施和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特征、政、经、文方面)2、秦国国情:(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

(必要性)(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4、从地图上看,秦国偏处一隅,免受六国干扰。

5、春秋战国各国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

二、指导思想:理论1、积极(1)对秦国而言:收之效,为秦奠定基础①打击了 ,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 ,稳定了 ,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②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③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向转型。

(2)对后世而言:产生深远影响2、消极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激化社会矛盾②、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五、成功原因1、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3、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5、支持是保障。

(重要因素)6、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7、两次变法,时间充裕,计划周密,贯彻有力8、★知识拓展商鞅变法和梭轮改革的异同比较同:(1)政治:都涉及等级划分,都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轮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

9课 商鞅变法(导学案)

9课 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

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励自己与时俱进,树立勇于变革、不怕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6-P47,完成以下问题:1、铁农具:()出现,()时期广泛使用,进入铁器时代。

2、牛耕:()使用牛耕,()时期推广,出现了两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3、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注意分点写):【学法指导】记忆顺口溜: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阅读课本P47-49,完成以下问题:1、战国时期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改革:1)2)3)2、以上这些著名的改革共同的目的是:3、战国初年因改革而最强盛的国家是:4、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答:1)背景(原因):2)目的:3)时间:人物:4)主要内容(注意分点写):5)历史作用:【学法指导】记忆顺口溜:孝公治国有心计,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之权利,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二)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

(1)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的原因是什么?(2)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为什么?(4)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三)拓展延伸1、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2、()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一、探源变法:《春秋》等书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桓公使管仲对楚使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昭王之不复,君其问...1.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从政治的角度)2.图片说明了什么?(提示:从经济的角度)3.秦国的地理位置怎样?“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司马迁《史记》材料说明秦国实力怎样,地位如何?4.阅读课本P20“商鞅其人”,观看视屏“南门徙木”,回答在变法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二、体验变法: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

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1.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2.剧中有一处细微错误请你改正过来。

3.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最大?为什么?3.虎符怎样使用?有何目的?4.秦律:5.“民有二男以上不分者,倍其赋”反应了什么?总结措施:三、评价变法:1.商鞅被车裂能否就说商鞅变法失败了?为什么?有哪些影响?(提示:变法对秦国和后世的影响)“使卫鞅施宽平之法,加之以恩,申之以信,庶几霸者之佐哉。

”——刘向《新序》反映了什么?2.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背景,过程,内容等方面分析)3.商鞅变法的性质:“废井田,开阡陌”(提示:商鞅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的?)4.作为现代人你如何看待商鞅?商鞅之死能否避免?(提示:从具体措施中思考)。

商鞅变法_导学案

商鞅变法_导学案

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及学习要求[学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知识连接][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鉄犁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封建阶级(生产)关系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关系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表现:旧贵族发生分化,没落的旧贵族转化为新兴地主;出现了自耕农等新的阶层③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政治原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途径: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代替世卿世禄制 ;b以实行俸禄制代替封邑制。

C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4、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主要是战争。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1、必要性:①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②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①君主权力较集中②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三家分晋,力量削弱⑤士人游说,追求建功⑥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⑦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5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

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

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 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二)导学案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二)导学案最全版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二)第 2 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教学设计姓名:班级:组名:设计者:审察人:学习高二学科历史课第 2 课:“为秦开教师年级题帝业”——商鞅变法课型新授课课时 1授课日期 2017年 3 月 2日学习认识商鞅变法的详尽举措和内容,认识其特点目标重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学习情况再现法、比较法、研究法方法【自主学习】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成长历程:商鞅原名,出生于,热衷于有(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卫鞅开初投身于门下,但没有重用他(3)投身秦国,建议引起的共鸣,被任命为,主持变法。

A、此时各处招揽人才B、他提出治国平天下主张,秦孝公任用他为,主持变法C、从开始,两次在全国实行。

他被晋爵为,并被赐封于,人们称其为或。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 :取销,以形式认同,赞同作用——保护,提高(2)重农抑商、:激励,生产粟帛多的,可;限制作用——( 3)一致:颁行标准的不得违犯。

作用——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根本目的:2、举措:A、奖励军功,:按授予爵位,官吏从优选,严禁作用——B、取销,激励:C、建立,拟定目的:D、宽泛实行:取销,分全国为由直接委派管理,加强中央集权E、“燔诗书而明法律” ,烧毁,拟定其他,在等域行了改革。

【合作研究】1、以下资料:资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百姓用,侯服,楚、魏之,地千里,到此刻治。

——《史 ?李斯列》资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苛刻人也。

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挟持浮,非其矣。

⋯⋯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良之言,亦是明商君之少思亦。

余商君开塞耕,与其人行事相。

卒受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 ?商君列》资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非古道,犹以本之故,国而雄侯。

然王制遂,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社稷。

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8课商鞅变法1.识记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革新,复述商鞅变法的基本过程,熟记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2.深入探究变法的历史条件,领会改革成为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3.通过虚拟历史场景,探究商鞅变法的作用,激励学生形成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意识。

4.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1.秦孝公求贤——商鞅变法的原因(1)背景: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国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

(2)决心改革: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发布求贤令,商鞅便来到秦国。

2.商鞅主持变法——变法内容(1)时间:公元前356 年。

(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国富奖励军功凡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兵强迁都咸阳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3.秦国的变化——商鞅变法的结果及作用(1)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商鞅变法的作用: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水利工程: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展示材料一: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一、基础知识自探1.欣赏视频,了解商鞅是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2.秦孝公为何发布求贤令?3.欣赏图片这是什么?注意,牛鼻子上套了一个圆环,说明?4.欣赏战国形势图,了解当时秦国的形势。

秦:地处西隅;政治守旧;经济落后。

秦孝公继位后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

5.面对守旧大臣,商鞅怎么办?在辩论中,商鞅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言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6.面对充满怀疑的百姓,商鞅怎么办?此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取信于民二、探究新知7.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商鞅变法的影响:9.商鞅之死意味着变法失败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10、秦国的变化:11.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给你哪些启示?1.发布求贤令的原因: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想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

2.铁农具(铁器)。

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当时济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9.商鞅变法的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建立县制;(5)严明法令。

10.商鞅变法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

(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富”)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剥夺了奴隶主无功受禄的特权;加强军队战斗力)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迁都咸阳;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明法令: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

(加强法治,为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11.商鞅之死意味着变法失败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没有。

因为法令没有被废除。

新制度促进了经济繁荣,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说明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阻力。

商鞅变法导学案

商鞅变法导学案
预习提纲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动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过程
方 法
时 间
导学练内容
死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Hale Waihona Puke 测评 内容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
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布置作业
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课后反思
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
讨论
辩论
抢答
板演
3分
5分
2分
10分
过程
方法
时间
导学练内容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扩展性知识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疑难性知识
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规律性知识
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导学案导学案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导学案导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难点: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导学案。

2、讨论法: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双基梳理(一)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2、秦国背景:秦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即位后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革。

3、个人因素: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的内容:(三)商鞅变法的结果:(成功)“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

(“法及太子”,法不阿贵)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有全盘计划,先奖励生产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五)商鞅变法的评价:1、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第6课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6课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一,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预习任务)1、春秋时代①东周分为____ 和____ 两个时期。

从____ 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②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_____ 的旗号,以避免 ______ 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春秋时期、、、和 ____ 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时代①公元前475年到秦灭六国这段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②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连同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秦四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③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社会变革,最先进行变法的是,收效最大的是商鞅变法。

④战国初年,秦国地处西北,国势不振,被东方各轻视,即位后,下诏求贤,决心变法。

三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发生在国,即位以后。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

3它的主要内容是4、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谋反”,惨遭而死。

商鞅虽死,但新法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为奠定了基础四、都江堰1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旱之灾。

秦国蜀郡守 -____ 为治理岷江修建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都江堰”。

2、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约亩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3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和两大支,内江蓄水用以,外江,调节水量消除了,又灌溉了。

(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当堂完成)1“数点忘祖”的故事说明了什么?2宋襄公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能否用口诀的形式表述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4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吗?看谁说的多。

5商鞅变法的内容你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吗?试一下。

6商鞅后来遭“车裂”而死说明了什么?7你能说说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五、自我检测题(预习任务)1 “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夏3、我国奴隶社会依次经历的四个时期是()A夏商西周春秋B夏西周商春秋 C夏商西周战国D夏商东周春秋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5、战国初年,被韩赵魏瓜分的国家是()A齐B晋C楚D燕6、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选修1商鞅变法导学案

选修1商鞅变法导学案

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导学案一、风雷激涌的时代——商鞅变法的背景【问题一】结合课本内容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秦国自身的情况:二、大刀阔斧的改革——商鞅变法的内容【问题二】根据材料及课本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若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探究一】相关措施结合知识链接 回顾必修模块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并评价此政策。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拔标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制度表现。

【问题三】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三、功过是非之我见——评价商鞅变法【探究二】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一: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时间 国家改革者变 法 内 容 作 用春秋战国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汉·刘向《新序》材料二: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

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材料三: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

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法致法,以言致言,则君务于说言,官乱于治邪。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商君书·靳令》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分析探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措施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问题探究】——根据课本和知识链接
1
探究活动一: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概括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有哪些?
2 :我们从商鞅变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概括总结:从改革成败中得到哪些认识和启示?
探究活动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抢答)
1 理论武器:
2措施
3方式
4性质
5影响
6 地位
【应用训练】——走进高考
2
命题视角一商鞅变法的根本性举措
例1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
命题视角二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谈谈你对两国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3
[总结与反思]
1:本课学习了哪些问题?对今天的深化改革有哪些启示?
2:怎样判断变法的成功与失败?
[课后作业]
1 :本课课后自测
2: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知识链接
1: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

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

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2: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告示称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

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秦国获得大治。

3:奖励军功:商鞅设立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功劳大小授予官爵,享受不同的政治经济特权,甚至可以用爵位抵罪或赎罪。

军功爵制增强了士兵的勇气,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凡在战争中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依次类推。

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4:奖励耕织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农作的,全家都要罚作官奴。

商鞅还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农役和兵役。

这些措施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加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