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燃烧的秘密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3.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内容
1.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2.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步骤
1.引入燃烧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的原理是什么。
2.介绍燃烧的条件,包括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讲解燃烧的过程,包括点火、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燃烧产生光和燃烧产生气体等。
4.通过实验演示燃烧的现象和过程。
5.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2.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验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估
1.课堂讨论和答疑。
2.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七、教学延伸
1.让学生观察家庭中的燃烧现象,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访谈采访消防员,了解更多关于火灾防范和疏散逃生的知识。
《燃烧的秘密》 学历案

《燃烧的秘密》学历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篝火晚会中跳跃的火焰,还是厨房炉灶里燃烧的天然气,亦或是汽车引擎内燃油的燃烧,燃烧都在默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燃烧背后的秘密呢?燃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它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可燃物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煤炭、汽油等;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气体也可以充当助燃物;而着火点则是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以木材燃烧为例,木材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成分是可燃物。
当我们把木材放在火上加热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木材就会开始燃烧。
而空气中的氧气作为助燃物,与木材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些其他的燃烧产物。
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火焰的温暖,并看到它发出光亮。
这种能量的转化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比如,通过燃烧煤炭来发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我们的家庭和工厂提供电力;利用燃烧天然气来加热水,为我们提供温暖的沐浴水和舒适的室内温度。
然而,燃烧并非总是有益的。
有时候,燃烧会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控制燃烧的方法,对于预防火灾至关重要。
比如,在存放易燃物品的地方,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温度过高,防止可燃物与助燃物接触等。
燃烧的速度和完全程度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燃烧速度取决于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温度以及压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粉末状的可燃物比块状的可燃物燃烧速度更快,因为粉末与助燃物的接触面积更大。
而燃烧的完全程度则与氧气的供应是否充足有关。
如果氧气供应不足,燃烧可能会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燃烧的效率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人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燃烧技术。
例如,在发电厂中,采用先进的燃烧设备和控制技术,使煤炭能够更充分地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0课《燃烧的秘密》。
本课从观察燃烧的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生成了新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利和弊。
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完成科学学习。
我首先深挖教材确定目标,然后选择教法、学法,最后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能力目标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能把自己知道的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是: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实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木条、棉花、树枝、蜡烛等实验材料以及录像、图片等媒体材料。
为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学生的探究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我就作一个燃烧纸的小实验,提醒学生注意颜色、气味的变化。
当我把纸点燃时,这一直观的感受立即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纸在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回想刚才实验后,就从颜色、灰烬、气味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老师顺势引入课题“物体燃烧过程中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燃烧的秘密)。
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 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方法的选取和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火柴、蜡烛、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魔术引入课题:烧不坏的手绢。
2. 学生观察手绢在火焰中燃烧后并没有烧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燃烧实例,让学生说出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3.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探讨燃烧的条件。
三、燃烧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a. 实验一:水与酒精的燃烧。
b. 实验二:木条与氧气的燃烧。
c. 实验三:铁丝与氧气的燃烧。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燃烧的条件。
四、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介绍灭火的方法:吹灭、罩上、剪刀剪掉烛芯等。
2.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灭火方法的效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
五、应用拓展(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魔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并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自己用

梁杰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32号选手。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我说课的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步:(课件展示)教材分析:(一张)本课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这一单元中的一课。
本单元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一些物体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是可逆的,而有的是不可逆的,鼓励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过程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步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设计的。
燃烧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课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物体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知道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为将来的化学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懂得利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点,解释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燃烧。
燃烧有哪些危害,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一张)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
同时他们对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所产生的新物质会非常的感兴趣。
教学目标:(二张)(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新物质。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认识安全标识,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能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一张)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材料:(一张)教师准备:课件。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理解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3. 学会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掌握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燃烧实验器材(火柴、蜡烛、火盆等);3. 安全用具(火焰熄灭器、灭火毯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引入燃烧主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家里有用火的设备吗?你们知道火是怎么产生的吗?Step 2: 介绍燃烧的概念和过程(20分钟)通过PPT课件的辅助,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动画,了解燃烧时的火焰、光、热等现象。
Step 3: 燃烧实验(30分钟)准备一些火柴、蜡烛和火盆等燃烧实验器材,并将其放在实验台上。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先向学生强调该实验需要安全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1. 火柴实验: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根火柴,并解释它的结构和用途。
然后,请学生点燃火柴,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
2. 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并了解其构造和材料。
接下来,请学生点燃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烛芯吸引蜡烛液体,液体被加热后变成气体并通过蜡烛顶部与氧气反应,形成了燃烧的火焰。
3. 火盆实验:设置一个安全的火盆,点燃火盆,在观察火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火焰的热量。
解释火焰通过火焰三角,也就是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的相互作用形成。
Step 4: 安全用具的介绍和使用(2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安全用具,如消防器材、灭火器、灭火毯等。
解释这些安全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然后,在实践中演示正确使用火焰熄灭器和灭火毯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物体
实验记录表
火焰颜色
气味
其他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板出课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二)实验一:燃烧的变化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实验器材: 酒精灯、镊子、铁托盘、打火机、 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等
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住纸板 ,用打火机点燃纸 板以后,把燃烧的纸板放在铁托盘上 观察燃烧的纸板火焰是什么颜色?产生什 么气味?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实验二:燃烧的蜡烛
实验器材: 蜡烛、干燥的烧杯、石灰水、打火机、湿毛巾等
实验过程: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杯壁发生 了什么现象?
再将石灰水倒入杯中,晃动以后倒掉石灰水,再罩 在蜡烛上,观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蜡烛燃烧是本节课的难点,设计这个实验就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PPT名师课件
•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 燃烧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反馈自己 的实验结果,分析结论,找出不同物质燃 烧时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白燃烧的 不可逆变化再举出燃烧带来的利与弊,并 借此增强自身的用火防火安全意识
《燃烧的秘密》 学历案

《燃烧的秘密》学历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温暖的炉火、璀璨的烟火,还是车辆发动机内的燃料燃烧,燃烧都在默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燃烧背后隐藏的秘密?燃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但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蕴含着无数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和原理。
要实现燃烧,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可燃物、助燃物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煤炭、石油等。
助燃物,常见的有氧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氯气等也可以充当助燃物。
而着火点,则是可燃物能够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它们同时满足,燃烧才会发生。
以木材燃烧为例。
木材主要由纤维素等有机物质组成,这是它能够燃烧的基础。
当我们把木材放在火上,首先木材会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当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木材开始燃烧。
在燃烧过程中,木材中的碳元素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氢元素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燃烧的速度和剧烈程度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接触面积。
同样是木材,如果把它劈成细小的木条,与整块的木材相比,燃烧会更加迅速和剧烈。
这是因为细小的木条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氧化反应更容易进行。
氧气的浓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纯氧环境中,燃烧会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
这是因为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分子碰撞的机会就越多,反应速度也就越快。
此外,环境的压力和温度也会对燃烧产生影响。
在高压环境下,可燃物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反应更容易发生,燃烧速度可能会加快。
而在低温环境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所需的时间会更长,燃烧可能会变得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燃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钢铁冶炼中,通过燃烧煤炭等燃料来提供高温,使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铁。
在发电领域,燃烧化石燃料驱动涡轮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然而,燃烧也并非只有好处。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一课,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交流。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变化”为主线,而这一课正好体现“变化”这一主题。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这一课是本册书最后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们学习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以及生物变化之后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变化。
学生由认识物体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发展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知识的一个升华,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教材就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能生成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整理资料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蜡烛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我初中学到的化学变化)最后让学生知道燃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平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一些防火标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火意识。
目标分析:(一)科学探究目标探究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1、以燃烧轻小的物体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1)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第20课。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了解物体燃烧的秘密。
难点在于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燃烧后的生成,了解燃烧属于不可逆变化。
最后通过探讨燃烧的利弊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燃烧及预防由于燃烧引起的灾难。
教学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观察到不同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对物质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5.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3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6.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1.观察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3.了解燃烧的利弊。
教学难点:了解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CAI 酒精灯镊子蚊香盒火柴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蜡烛棉花瓷砖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一块用棉花贴着“火”字的瓷砖上沾上酒精,点燃后观察。
师问:看到什么?研究过火吗?燃烧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仔细观察过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吗?二、探究新授(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1.出示不同物体。
问:你的桌上有哪些可以燃烧的物体呢?(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蜡烛)你认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师给予鼓励,引导大胆思考)2.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燃烧进行观察。
问:你准备怎么做?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实验前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易炮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3.提出实验要求。
CAI出示:1.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蚊香盒点燃。
2.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4.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用手捏一捏布条(或其它)燃烧后的灰烬有什么感觉?有些一下就碎了,有些却很硬,这是为什么?5.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种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教学准备:CAI课件托盘火柴烧杯纸片木片布片蜡烛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在科学课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做实验)问:(拿出火柴)这是什么火柴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物品,火柴由擦燃到熄灭,你会看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火柴擦燃,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火苗、烟)教师讲解,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板书课题)二、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为了进一步的认识燃烧,我们来进行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安全的易燃材料,小组内的同学们,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说,火柴、纸片、木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的要求及方法:看CAI课件(找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按照实验要求,请小组成员先分工,然后开始实验。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个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燃烧现象?(学生说燃烧现象:火焰、气味、灰烬、烟雾等)问:变成烟了,变成灰烬了,还能反过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回答)三、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问:蜡烛燃烧后还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呢(学生说)那么,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引导学生猜一猜,学生有的猜到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证明咱们猜的对不对,我们通过什么来证明呢(实验)那好,我们这就来做这个实验来看看我们猜的对不对。
看CAI课件实验方法(介绍演示如何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并告诉学生注意观察干燥的杯子和有石灰水的杯子,杯壁上各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指导同学们刚才试验时,做的都很认真,观察的都很仔细,哪个小组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干燥的杯子有水珠出现,有石灰水的杯子变浑浊)教师讲解:变浑浊的石灰水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总结: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成的这些新物质不能恢复到蜡烛原来的样子了,所以蜡烛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板书)四、生活中的燃烧问: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的(学生自己说说)看CAI课件,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呢问:燃烧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片段,看CAI课件上的视频哪位同学说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说火灾带给我们的危害和感受)总结: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建筑,在几秒钟就被烧光了,燃烧的破坏力真的很大啊!五、拓展燃烧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烧的秘密,其实,关于燃烧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怎样让物体燃烧的更旺些,怎样让燃烧的物体熄灭等等。
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

2.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燃烧时会有新物质产生。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3.掌握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探究目标1.根据物体燃烧时的现象,提出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的假设。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结论。
态度目标1.对探究物体燃烧的过程有浓厚的兴趣2.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交流形成统一观点。
3.善于通过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取预防烧烫伤的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难点:根据物体燃烧的现象,提出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的假设。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燃烧的视频(例如,篝火、燃气、烟花)。
师:这是什么现象?生:燃烧现象。
师:燃烧的过程,你都看到了什么?生:发光、发热,形态改变。
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燃烧的秘密吧!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燃烧,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燃烧师:不同物体的燃烧现象一样吗?请你选择三种物体进行燃烧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镊子、身边三种常见的可燃物。
分组实验:一人负责将三种物体分别燃烧,一人负责记录现象,一人负责紧急灭火(利用灭火沙袋或湿毛巾).其他成员共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发光、发热,产生特殊气味,形态改变实验结论:物体燃烧会发光、发热并生成新物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燃烧得出燃烧的一般现象,并提出燃烧会有新物质产生的猜想,为下一步验证燃烧的产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实验材料:2只500 毫升的烧杯、2 支蜡烛、1根细铁丝、澄清的石灰水等。
分组实验:(1)将干燥的烧杯望在燃着的蜡烛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2)将点燃的蜡烛用铁丝绑住,放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取出,摇晃烧杯,观察水质的变化。
实验现象和结论:(1)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水。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8篇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1活动目标: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能积极探索并仔细观察、记录蜡烛在不同情况下燃烧的情况。
适合年龄:大班活动材料:1.每组大小相同广口玻璃瓶两个和大小不同的广口玻璃瓶1个。
2.每组大小、粗细相同的蜡烛两根和大小粗细不同的蜡烛两根。
3.记录卡、笔等。
活动玩法:1.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在上面罩上一个玻璃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记录结果。
2.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瓶,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是大瓶子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并记录。
3.幼儿动手点燃粗、细不用的蜡烛,同时罩上一样大小的玻璃瓶,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是粗蜡烛先熄灭,还是细小的蜡烛先熄灭?记录结果。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2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活动过程: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
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
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
2.会用已有知识(二氧化碳、氧气、热空气等)对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
3.培养细致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容积不同的透明容器;长短、粗细不同的蜡烛;打火机;记录单;橡皮泥(固定蜡烛用)。
学生:直尺、笔(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呈现情境,提出探究目标两根燃烧的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罩住,哪个先熄灭?本课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回答网友的这个问题。
二、小组讨论,作出猜想猜想要有合理的依据作支撑。
哪只蜡烛先灭?我想有以下可能:1.二氧化碳下沉,使短蜡烛先灭。
2.长蜡烛周围的空间小,氧气少,先灭。
3.热空气带动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上升,使长蜡烛先灭。
4.氧气足够,都能够烧完,短的先灭。
5.用小容器,则热空气上升造成长的先灭;用大容器,则热空气上升后的影响不明显,二氧化碳冷却下降造成短的先灭。
6.杯内空气是循环流动的,空气对蜡烛的影响相同,同时灭。
7.如果考虑容器底部缝隙,则漏进去的氧气对短蜡烛的支持明显强于对长蜡烛的支持,长的先灭,因为长的先缺少氧气。
8.如果考虑容器底部缝隙,则漏进去的氧气对短蜡烛的支持明显强于对长蜡烛的支持,短的先灭,因为短的先烧完了。
9.氧气比空气重,长的先灭。
10.靠近容器风口的一端接近新鲜空气,后灭。
11.如果考虑到蜡烛的其他因素。
则还有:蜡烛细,所需氧气少,后灭。
蜡烛芯短,火焰弱小,容易灭。
蜡烛芯长,耗氧量大,容易灭。
蜡烛粗,易形成头部外高内低的现象,影响氧气流通,容易灭。
蜡烛质量差,容易灭。
以上还是罩在同一个容器里的情况,如果分别罩在两个容器里,那可能性就更多喽。
三、制订实验计划因与学生不熟,就在格式化的记录单上直接填写,节约时间。
问题:猜想:实验器材与示意图:结论:新的猜想:四、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1.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实验结果。
《燃烧的秘密》 学历案

《燃烧的秘密》学历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篝火晚会中跳跃的火焰,还是厨房里炉灶上的燃气燃烧,亦或是工厂里的大型熔炉,燃烧都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燃烧背后的秘密呢?燃烧,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这意味着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快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通常以光和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要发生燃烧,需要满足三个关键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煤炭、石油等。
助燃物提供了燃烧所需的氧气,没有氧气,燃烧就无法持续。
而着火点则是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以木材燃烧为例。
木材主要由纤维素等有机物质组成,当我们将木材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就会开始燃烧。
在这个过程中,木材中的碳、氢等元素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烧的速度和剧烈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可燃物的性质。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特性不同。
例如,汽油比木材更容易燃烧,而且燃烧速度更快。
其次是助燃物的浓度。
氧气浓度越高,燃烧通常就越剧烈。
再者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也会越充分和迅速。
比如,将木材劈成小块,会比整块木材燃烧得更快。
燃烧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电厂,煤炭的燃烧产生的热能被转化为电能;在钢铁厂,焦炭的燃烧提供了高温环境,用于冶炼钢铁。
然而,燃烧也并非总是有益的。
火灾就是燃烧失控的结果,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了解燃烧的原理和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至关重要。
在消防领域,消防员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灭火。
灭火的方法通常有三种:隔离可燃物、隔绝助燃物和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例如,使用灭火器喷出的物质可以覆盖可燃物,隔绝氧气;用水灭火则是通过降低温度来阻止燃烧。
此外,燃烧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

疑难部分: 1.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燃烧生成了什么 今天主要尝试解决第二个疑难实验, 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原实 验
蜡烛、澄清石灰水、250ml烧杯等。 实验器材: 如右图。 实验过程: a. 寻找烧杯壁上的水珠。 b. 用杯壁上粘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去 检测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2. 实验疑难及原 因 疑难一:烧杯壁上的水珠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蜡烛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
烧杯壁烫手,使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条件不易满足。 疑难二:烧杯壁上不易观察到白色物质。主要原因是:杯壁上的碳酸氢钙很 少,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钙反应产生的白色碳酸钙也极少。
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尝试改进
鉴于原实验效果不明显,尝试改进如下:
蜡烛、试管、漏斗、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夹等。 实验器材:
探究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 实验目标:
实验改进及效果:
a.第一个实验改用试管来冷凝水蒸气,效 果较明显。 b.第二个实验改用试管收集二氧化碳,向 试管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后石灰水变 浑浊现象较明显。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漏斗升温迅速,防止烫伤。
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反 思
实验的改进之处主要在于: 1.把用于冷凝的容器改成容积较小的试管,便于水蒸气集中凝结。 2.在蜡烛和试管之间加一个漏斗,避免火焰与试管直接接触, 使试管壁始终保持较低温度,为水蒸气创造更好的冷凝条件。 3. 用试管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进行第二个实验,能使二氧化碳 与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触,现象更明显。
答 疑
实验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科学
燃烧后生
城南小学 李万红 By Liu Xi
说课记录1

说课记录
时间:2011-5-6
地点:
课题:《燃烧的秘密》
授课教师:
说课人:
说课记录:
1、我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由此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意识,以学生的自主创造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参与,增长了自主学习的才干。
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了研究的天地、探求的天地、创造的天地。
2、本课的教学思路:(1)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提出假设,再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3)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结合课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危害。
(5)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秘密》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20课《燃烧的秘密》。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燃烧时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从观察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引领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生成了新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探究目标: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能对蜡烛燃烧是否生成新物质进行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地看待试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实验。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木条、毛线、树枝、蜡烛等实验材料和录像、图片等媒体材料。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我确定了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教法和教师点拨引导探究的学法。
教学环节设计为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本节课能够顺利进行,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学生的探究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我让学生看火柴的燃烧,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着进一步引出,布片、木片、纸片、蜡烛等这些可燃物,进一步让学生观察,这一直观的感受立即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颜色、灰烬、气味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既考察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个环节的教学分两步进行
1、在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活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并记录下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完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样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都产生了热量,都变形了,但是都变不回原来的样子,也就是说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板书不可逆)这样进入第二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2、在上一部分实验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
体现了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和层次性。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融入到各组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把自己的记录结果与大家交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探究提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现象;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
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杯壁的现象。
大多数学生都能观察到干烧杯壁上有水珠,对于石灰水的变化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
这样根据探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二氧化碳和水、蜡油等物质,也就是说物体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并且是不可逆的。
(板书生成新物质)这样进入第三大环节。
三、实践拓展,巩固新知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燃烧的图片,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认识了燃烧的利与弊,最后引领学生以游戏猜猜看的方式认识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同时进行安全用火教育。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燃烧现象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得以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