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权运动的特点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和维护女性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思想体系,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女权主义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历史早在清朝晚期,中国的新妇女运动就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利。
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带动了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于1950年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女性被迫放弃了个人追求和自由意志。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逐渐走上正轨。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女权主义再次开始崛起,呼吁消除性别歧视,争取性别平等。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实践和思想在中国越来越广泛。
从职场到家庭,从公共空间到网络社交,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女性的发声和行动。
在职场上,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逐渐得到了改善。
尤其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女性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
女性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成员,不断推动着职业平等和晋升机会。
同时,一些女性也开始探讨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问题,呼吁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在公共空间方面,女性也开始在社会议程中发声。
多年以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批评中国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
比如,中国社会公众开始讨论女性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现象,呼吁更多的法律改革和社会教育。
在网络社交中,女性也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话题,形成了更加庞大的女性权益论述空间。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复杂的进程和多样的变化。
当前,尽管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女性权益的保护和争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女权主义的倡导也在悄然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历史时期,女子地位和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兴女学运动成为了引领晚清女子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教育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兴女学”运动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对社会风气和女性地位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兴女学”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来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
兴女学运动最早起源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兴办学堂思潮,提倡兴办女学,让女子接受教育。
兴女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赋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晚清女子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对传统的女性地位和教育习俗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兴女学”对晚清女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兴女学运动,越来越多的女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也催生了一大批女性教育家的出现,她们致力于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兴女学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赋予了女性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认识到了女性教育对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性,为晚清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兴女学”运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地位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应该守家、从养家和家务劳动中得到满足,而不应涉足文化教育。
“兴女学”在推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也遭受着来自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阻碍,这种观念的改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和推动。
在“兴女学”运动中,晚清的女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女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子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社会观念和制度体系的改变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今天,我们可以从“兴女学”中学到的启示是,积极推动女子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宣传和引导,形成社会共识,促进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转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动。
同时,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妇女运动的兴起。
一、传统封建观念下的女性地位在清朝时期,封建社会的严重压迫使得女性地位处于极低的水平。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主要作用被局限在家庭和儿女之上。
女性缺乏教育机会,只能接受有限的家庭教育,无法在社会中发声和发展。
此外,女性地位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束缚,男子承袭家业,女子嫁人成家,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
二、新思潮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随着现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与变革。
一些新思潮开始冲击传统的封建观念,提倡男女平等与女性独立。
在这个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地位的问题,并开始尝试解放女性。
在这个时期的报刊上,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女性权益与教育的文章。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推崇女性独立精神的观念。
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独立思考,并参与社会活动。
三、妇女运动的兴起清末民初时期,妇女运动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这个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和解放。
妇女运动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动女性地位的改善,包括组织妇女社团、开展教育运动、倡导女性参政等。
一些妇女社团在中国各地相继成立,这些社团旨在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传播妇女权益观念并推动社会改革。
这些社团在倡导女性独立和平等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改良家事法律等。
同时,一些妇女开始积极争取参政权利。
她们为女性参政权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包括发起请愿活动、联名上书等。
虽然当时并未实现女性的参政权,但妇女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变革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也对女性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
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妇女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的妇女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进行详细介绍。
晚清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近代教育的兴起,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关注妇女的权益问题。
在这一时期,妇女教育运动成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妇女教育,倡导妇女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中国妇女争取了一定的权益。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妇女的地位和权益,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呼吁妇女参与社会运动,争取平等的权益。
这一时期,妇女开始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高潮之一。
在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了“妇女解放即国家解放”的口号,呼吁妇女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在这一时期,妇女开始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妇女团体,积极争取妇女的平等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高度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将妇女解放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呼吁妇女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妇女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妇女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女权主义是近代社会兴起的一种社会运动,主张平等对待男女性别、推动女性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争取女性的平权和解放。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女权思潮的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的变化。
一、古代中国女权思潮的孕育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深厚,女性地位低下,主要以贞良妇女为典范,强调女性的纯洁和服从。
然而,古代中国的女性并非完全没有争取权益的思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孟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主张男女平等。
汉代贾谊的《女不器书》也批评了当时贞良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呼吁解放女性。
这些思潮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埋下了种子。
二、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女权思潮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女权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清代思想家严复在《梦梅录》中呼吁废除妇道人家制度,提倡男女平等。
康有为在《女续史演义》一书中探讨了儒家经典中的女性问题,并提出了妇女权益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契机,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并为女性的平等权益发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地位的变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于1950年颁布实施,废除了包办婚姻、封建家长权威等封建婚姻制度,保障了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此后,中国政府加强对女性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推动妇女参政议政,改善妇女的教育和就业条件,女性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女性地位的改善在中国持续发展。
《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妇女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妇女参与各个领域的比例不断增加,女性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现代女权运动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女性地位在中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在领导岗位和高薪职位上的比例较低,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受传统文化束缚的一种反抗,并试图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思想启蒙和社会改革的事业中,他们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文化运动积极推动了女性地位的变革。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受到男权制度的束缚,拥有有限的教育和社会参与权。
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呼吁女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他们提倡女性接受教育,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参与社会活动。
一些女性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去,通过撰写文章和演讲等方式,呼吁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妇女地位的提升。
这些努力为后来的妇女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女性地位的进一步变革。
其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经典的传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忽视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而新文化运动倡导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提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教育。
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包括提倡普及教育、推动科学研究和培养创造力等。
这些观点和理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思想受限,思想自由受到严厉的限制。
而新文化运动通过批判传统思想和文化,呼吁思想解放和思想多元化。
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启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世界的思考。
此外,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使中国人民接触到了更加广泛的文化领域。
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其中之一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的分歧。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主张摧毁旧文化,彻底西化。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新旧文化相互交融,社会变革浪潮汹涌而来。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运动,人们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摆脱旧有观念的限制,呼唤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及原因1、文化的滞后状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文化制度长期占据着中国的文化领域,故此,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受到很大的限制,故而需要一股强大的新思潮来推动中国的文化进步。
2、教育改革的需求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故步自封,教育思想停滞不前。
中国想要赶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改革教育,倡导新思想,才能获取新的知识。
3、外国文化的影响自1840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受了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多次战争,外国列强经济、文化等形式向中国进行侵略,这样的精神打击,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文化视野,使他们知道了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课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其中包括:1、鼓吹“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实用主义”等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中强调“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要求人们应该拥有自由的思想,并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尊重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
2、强调女权、宣传平等新文化运动中,女权观念逐渐被提出,呼吁女性同样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再局限于封建枷锁中。
3、探讨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时,大量传统文学艺术被重新评价,强调文艺创作应反映现实生活,并提倡文学艺术多样化,反抗旧有的文化观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影响新文化运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倡导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现代文化在中国的进程,减缓了社会的封闭以及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名思想家、学者和作家纷纷涌现出来。
这些人推动了思想和文化的革命,呼吁更大程度的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也被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清末女学教育是指清朝末年,女性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重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逐渐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推动和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改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清末社会,传统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女性的发展。
女性大多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中,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教育权利,并逐渐形成了女学家的群体。
清末女学的兴起源于洋务运动以及西方国家近代化的影响。
清政府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开始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一些先进思想家和改革者开始创办女子学校,并提供教育资源给女性学习。
这些女子学校的兴办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清末女性教育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
清末女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妇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关注,使得女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性教育有所区别。
女学注重培养妇女的家务技能和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对妇女知识的传授,使得女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清末女学教育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清末女学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教育机会不够普及等问题。
通过研究清末女学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首先给出对清末女学教育的整体描述,指出清末女学教育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清末女性教育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解清末女学教育的大环境。
接着,将详细探讨清末女学的兴起,包括女学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原因和过程。
最后,将对清末女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女学的科目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斗争。
本文将介绍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从清朝末年到当代,探讨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权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一、清朝末年的女性地位清朝时期,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的束缚。
女性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益。
许多女性被迫从小足,妇女教育非常有限,社会角色主要局限于家庭和生育。
妇女地位低下,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二、京剧与女性启蒙在清朝末年,京剧出现并风靡一时。
京剧为女性提供了难得的艺术表现机会。
一些勇敢的女性开始穿上男装,出演男性角色,展现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
京剧逐渐成为女性启蒙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对女性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起点。
在五四运动中,大批青年学生倡导民主和平等,并开始关注妇女的权益与地位。
这一时期,一些女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运动,提倡女性独立、平等的理念,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妇女开始在社会运动中发声,并逐渐争取到一些基本的权益。
四、新中国成立与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同时,中国妇女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广泛开展妇女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五、妇女解放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推进,也带来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实行了男女平等、自愿结婚的原则。
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保护了妇女的婚姻权益和财产权益。
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婚姻和婚姻平等的观念,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六、女性参与政治与领导层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和领导层崛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畅谈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
畅谈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
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男女平等维新女子教育天赋人权妇女解放一、传教士东来与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蘖鸦片战争后,随着《望夏条约》和《黄埔条约》的订立与1723年禁教令的废除,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仅1843-1853年10年间,来华传教会组织就由20多个增至165个。
来华传教士一般是“用宗教的鬼话来遮盖掠夺政策的人”[3](214),但出于“布道”的需要,他们又“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新闻、教育、医疗、图书事业等种种文明,其中也包括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女权运动信息和男女平等思想。
尤为注意的是,“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4](627),另外,相当数量的来华新教传教士和部分天主教教士本人即是妇女,她们来到中国后,对于中国妇女问题更敏感,将男女平等思想输入中国,也成为很自然的事。
来华传教士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输入中国的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通过对西方近代文明和社会状况的介绍,来传递男女平等的信息。
诸如,介绍西方人“既娶妻不准纳妾”,“欧美两洲女子亦都以读书为先导”;英国女子从军、美国女医生外出、美国妇女发起“禁烟运动”等。
二是通过兴女学和戒缠足的具体活动,开通中国社会风气,改善中国妇女地位。
关于女子教育,传教士利用其创办与主编的《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等刊物,介绍欧美和日本女学,利用基督教“上帝创世,男女并重”的教义,不遗余力地宣扬“女学愈先,国势愈强,欧洲之成效昭然矣”[5]。
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变革和思潮。
首先,清朝的内外困境催生了许多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内部,清朝的腐败和统治不力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人民对于清朝统治的不满逐渐上升,并形成了一定的反清情绪。
同样,清朝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陷入了困境,封建制度的束缚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愈发强烈。
而在外部,清朝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契机。
其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蔓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由洪秀全领导,他将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秩序相结合,提出了平等、公正、反对清朝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很强的农民色彩,它反映了清末农民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同时也对封建制度提出了挑战。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除了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思潮在清末还表现出多样性。
在北方,冯国璋领导的北洋政府通过改革军事和行政体制,试图改变清朝的困局。
而在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反清组织,如黄花岗起义和洪门民团。
这些组织力图通过武装革命来推翻清朝统治,真实地体现了人民的权利和民主要求。
另一方面,民间的社会变革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改变。
一方面,作为反封建的象征,维新思潮在清末民初蓬勃发展。
这些维新思潮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和制度,提倡科学、进步和现代化。
维新思潮对于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和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女性解放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
在清末,中国的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受到封建传统的严厉束缚。
然而,一些先进思想家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如康有为的《新民丛报》中的女权思想。
这些新思潮引发了中国妇女的觉醒,成为后来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锋。
最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思潮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主要派别及对我国哦女权运动的影响和启示
派别(一)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的主旨是建立社会公正,争取性属间的机会平等,实行家庭自治,获得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由。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最终走出性属,超越社会性别差别,通过人道主义的公正而获得新的解放。
二)激进的女权主义激进的女权主义看到,社会的不平等造成了性别阶级和性别阶级间的不平等。
正是男性家长制(父权制/男权制,男性沙文主义)压迫着女性:那是一个被权力,支配,阶级组织和竞争等特性规定的系统——一个不可能是改革的系统,但仅仅是一个枯枝败根的系统而已。
而它却不仅使得家长制统治成为合法的、政治上的、和必然倾覆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是社会的和文化的组织机构。
(尤其家庭,教堂和学院)。
但是激进的女权主义希望通过对社会造成的性属差异和对立的超越,实现“性别的对话”。
到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对父权制和由此产生的对女性的压迫和分离的权力进行各种揭露、斗争和抗争。
(三)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注重的是《女性:地位、阶级或被压迫的性别》等问题。
这一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求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论述,其根源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由于私有制出现,男性既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女性的拥有者,这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第二,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女子处于从属地位。
第三,女性体力弱小也是其受压迫的根源之一。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女性被排除于社会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女权主义,或被译作女性主义是指反对男权压迫,以寻求独立平等和个性的解放为其终极目标的思想思想学说。
它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女权主义,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
女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第一,西方女性理论对我国女权运动的影响和启示1、女性教育问题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普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等,都是当代女性所需要的。
中国近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中国近代的女性解放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解放。
这场运动起源于晚清时期,经过辛勤努力,终于为中国女性争取到了许多权益。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
一、晚清时期的女性状况在晚清时期,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着中国女性的发展。
女性被认为是家族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权。
她们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歧视,普遍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
这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并积极探索解放女性的道路。
二、起源和影响1903年,中国第一份女子杂志《自强》创刊,成为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起点。
从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团结起来寻求解放的道路。
一些具有创见的女性如宋庆龄、梁实秋等也开始倡导女性的权益。
他们通过行动和文字,为女性的平等权利呐喊。
三、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也给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带来了机遇。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领导的新政府开始推行近代化的改革,这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允许女性参与政治活动、接受教育,并保护其权益。
四、对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贡献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女性的权益争取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首先,女性的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其次,女性开始在政治层面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
许多女性进入政界,为女性的平等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女性解放运动还为女性的经济独立创造了条件。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职业活动,为自己和家庭创造财富,赢得了经济上的自主权。
五、挑战和展望尽管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女性仍然面临着就业歧视、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
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妇女地位提升的速度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努力,加强女性权益的宣传与教育,不断推进女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微观理论包括多个门类: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权主义理论 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权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 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在17世纪,英国的玛丽·艾斯泰尔(Mary Astell)成为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是最系统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行动 被誉为英国第一次稍具规模的女权主义抗争。这次抗争的形成原因是,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工厂里出现了女工,社会的性别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权主义游行在欧洲大陆,女权主义运动的源头一般被认为来自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法国 女性主义是世界妇女运动的第一声,它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 ,参加革命斗争的妇女人数非常可观。 1791年9月,著名女权活动家玛丽·戈兹(Marie Gouze,后改名奥兰普·德古热)代表她的俱乐部发表了世界上 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但大革命 中妇女们并不被认可,男人们的打击随之而来。1793年,法国妇女在努力成为法国公民的道路上挫折不断——奥 兰普·德·古热(Olympe de Gouges)、玛莉-简·罗兰(Marie-Jeanne Roland)以及其她女政治活动家被送上 断头台,女权俱乐部和社团被禁止,同时妇女也被禁止在公共领域参加革命活动,法国重回“男性共和国”。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的权利,他们的命运往往是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进步的一个重要节点。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有其背景。
在清朝晚期,封建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对妇女权益的侵害更加严重,缺乏教育、无学习知识和参与社会,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无法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妇女的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机遇。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国家开始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给了妇女们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推崇民主、科学、进步,提倡男女平等,倡导改变封建家庭观念和社会制度,呼吁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黄世仁等人在《新女性》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解放,激发了广大妇女的觉醒和自立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新政权建立后,国家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也保障了妇女的平等权益。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纲》,规定男女平等,取消了妇女丧偶后被婆家夺走儿女的权利,增设了许多妇女学校,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新政府还鼓励妇女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活动,一些妇女也开始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成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部分社会人士和家长对妇女解放运动抱有质疑甚至阻挠的态度,使得一些妇女难以真正地摆脱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制约,实现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清末民初中国女性地位转变的历史原因探析
清末民初中国女性地位转变的历史原因探析清末民初是中国女性地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逐渐从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中国女性地位转变的历史原因。
一、社会思潮的变革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开始兴起思想解放的浪潮,各种思潮涌现。
其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都对中国女性地位的改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思潮提倡科学、民主、平等等等价值观念,为中国女性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外国文化的传入随着清末中国开放的大门,许多外国文化开始进入中国,特别是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和女性地位的现代理念。
这些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启发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她们开始关注自身权益,争取平等的机会。
三、女性教育机会的增加清末民初,女性教育机会的增加也是推动中国女性地位转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和私人学校纷纷兴办女子学堂,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接受教育,女性意识到自己可以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并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四、社会经济的变迁在清末民初的社会经济变迁中,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改善。
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使得城市职业多元化,女性有更多的选择,脱离了以往仅限于家庭的束缚。
同时,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机会,使她们的地位相对提升。
五、妇女运动的兴起清末民初,中国的妇女运动开始兴起,为改变女性地位开辟了道路。
一些知识分子和进步团体开始关注女性权益,倡导女性解放。
而中国妇女的参政、改良运动也使得妇女权益得到了更多关注和保护。
六、中国女性的努力与奋斗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并不满足于封建社会的固定角色,她们努力寻求解放和平等的机会。
她们通过参与教育、职业、政治运动等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自覺和努力促使中国女性的地位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中国女性地位转变的历史原因包括社会思潮的变革、外国文化的传入、女性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变迁、妇女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女性自身的努力与奋斗等多方面的因素。
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研
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研究文 / 吕雪摘要:清末民初是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迭起,尤其辛亥革命的胜利对女性权利产生了较深影响,在女子体育活动范式上强调妇女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自由的思想。
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的肇兴,使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妇女参与体育活动是以健康身体、愉悦身心、追求自由和快乐的自然主义体育出现,学校女子体育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冲破封建思想藩篱,为现代女子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体育;体育活动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1-0186-03一、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活动兴起的背景清末民初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下中国传统文化表现逊色。
自“师夷长技以制夷”政策思想伊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良策。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人们开始广泛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尤其女性思想觉悟发生较大转变,数百年的女性缠足旧习逐渐淘汰。
女性解放运动使女性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文化,担当起自我拯救和提升的历史使命。
自清末戊戌变法开始,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维新人士非常注重女性个体觉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1]。
20世纪初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留洋的先进知识女性,站在民族振兴的角度,积极弘扬尚武精神,在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引入中华武术、兵操、军事体操等对抗性较强的教学项目,即“军国民体育”。
在强国保种、尚武精神和军国民体育思潮的鼓舞下,清末民初女子体育主要出现在一些女学中,整个社会基本没有出现正规意义上的女子体育活动。
此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的体操科内容主要是武术和兵操,较为注重体育活动的实用性和表现力,较少涉及到体育活动的影响与价值功用。
二、清末民初女子体育的活动范式(一)思想解放与认知活动这一时期的女子体育始终贯穿着男女平等、民族振兴、民主革命、救亡图存等思想,体育这一新的概念被引入,已然作为妇女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
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化发展下的女性意识觉醒
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化发展下的女性意识觉醒綦经纬 罗茗镱(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1901年始,清政府推行新政,其中针对工业的推广力度明显高于洋务运动时期,在吸取了洋务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之后,民办企业的创立也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此时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抵制洋货等爱国主义运动的掀起,将清末新政的工业化发展推向高潮。
女性在工业化进程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提供了外部环境。
一、清末新政时期轻工业中的女性身影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清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逐渐在经济、教育、工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改革。
期间,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等实体经济,逐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随后,官员、商贾的投资也带来了清末工业化的发展环境,轻工业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性纷纷加入到了纺织业、造纸业等行业中。
缫丝和纺织等轻工业的发展,吸取了大量社会劳动力。
由于当时女性行业的局限性和社会分工的明确化,女性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在此行业中,男女比例一度出现了严重失调。
女性员工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男性工人,这也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行业基础和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女佣的角色自古存在,一般以婢女、丫鬟的角色存在,与雇主间存在着廉价且极度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严重缺乏人身自由。
但是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工业化的进程也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女性的主动参与也刺激了娱乐行业的发展。
传统女性不再止步于相夫教子、深居浅出,随着茶馆、大烟馆、戏院、妓院等服务业的兴盛,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进行招募大量廉价女性服务人员。
随之,妓女、说书人、女伶也开始大量涌入历史舞台。
二、清末新政时期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了社会群体,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为了培养女子的生存技能,职业教育开始受到了重视和发展。
近代妇女解放过程简介
近代妇女解放过程简介引言:一是要求女子身体健康权。
先进女性组织不缠足会,创立女子刊物,通过画片、诗歌、小说、传单、唱词等形式,开展了史无前例的不缠足运动。
二是要求女子受教育权。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处于不断解体和重新整合时期,妇女地位也剧烈变动。
直至现在,妇女解放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重视,但总体而言,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在研究对象上,比较侧重微观研究,把研究范围限制在缠足等风俗习惯上;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以个案研究为主,忽视群体视角,很少去恢复当事者的声音。
所谓妇女解放,就其实质和内容而言,在近代意义上主要是为了解除千百年来封建的纲常伦理对妇女思想的禁锢和肢体的束缚,使妇女在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家庭诸领域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并获得人格的自由与独立。
中国女性的真正觉醒,应该说是在20世纪初期即辛亥革命前后的十余年间,其明显标志就是一批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洗礼的时代女性,在对男性思想家关于妇女解放的号召积极回应的同时,她们的自我解放意识日渐增强。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妇女运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内容。
具体来说,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立自尊自信的人格意识自觉确立。
20世纪初期先进女性十分重视“自立”的意义。
在她们看来,欲实现男女平权,首要的是从思想深处消除依赖之劣根,确立“天下事靠人是不行,总要求己为是”的信条。
自立、自尊、自信意识的自觉确立,是先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女性自强不息的动力所在。
实际上,先进女性兴女学,办实业,乃至投身反清革命,进而要求女子参政权,要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幕接一幕,一浪高一浪,正是这一认识的具体实践与深化。
第二,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普遍确认。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只有孝敬公婆、侍奉丈夫、养育子女、操劳家务的单方面义务,却不能享有女性作为人的普遍的权利。
对此,20世纪初期先进女性一改维新女性片面注重女子义务而忽视女子权利的倾向,以近代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鲜明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女权运动的特点摘要:清朝末年,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加以中国自身富国强民的需要,在争取人权运动的过程中,中国也掀起了女权运动。
文章对于这一阶段的女权运动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阶段女权运动具有如下特点:从男子为妇女争取权利到女子自身争取女权;女权运动是当时中国人权运动的组成部分;争取女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国权;女权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前提。
关键词:女权;人权;国权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08-02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80108)在平等权的含义中包含了男女平等,所谓男女平等,是指公民不分性别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不因性别的差异而予以歧视。
然而,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中外,在历史上都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妇女相对于男子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使妇女与男子能够享有同等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女权运动。
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清朝末年,在外来思想的传播和妇女自身觉悟的过程中,中国妇女也开始了争取女权的运动,从而在世界女权史和中国女权史上留下了影响。
总结这一阶段女权运动的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妇女运动的规律,认识妇女在这一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男子为女子争取女权到女子自身争取女权中国妇女权利问题的真正提出是在维新变法运动中,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倡导人权的同时,最先提出妇女问题。
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最先为妇女主张人权的是一些先进的男性知识分子。
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妇女权利的观点来分析,也体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思想中还没有摆脱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他们是站在男子的立场上主张给予妇女权利的,而给予妇女权利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妇女相夫教子,富国强民,成为新形势下的贤妻良母,而不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权利的个人。
当然在维新派中也有一些妇女投入女权运动,维新派妇女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凡物无能外阴阳者矣。
光有白黑;形有方圆;质有流凝;力有吸拒;数有奇偶;物有雌雄;人有男女,未有轩轾者也。
”人有男女之别就像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现象一样,是自然之理,因此男女没有贵贱,“形质不同,而为人之道则一也。
”[1]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先进的妇女投入到争取女权的宣传和革命活动中,其典型代表如秋瑾,而在理论上明确这一点的则是《江苏》第四期发表的龚圆常的《男女平权说》,文章首先指出当时需要倡导女权“与民权并现于社会之上,而有待于倡导者,实惟女权。
吾国志士,愤世俗之日非,阃内外显分畛域,遂倡男女平权主义,谓同具面目,不应有所轩轾,于理论上诚当如是。
”接着指出当时倡导女权的大多是男子“朝闻倡平权,视其人,则曰伟丈夫,夕闻言平权,问其人,则曰非巾帼。
噫!彼日倡导而我惟袖手,我愈袖手而彼益布告,此男子之爱情与?此与女子果有利于?吾不敢信。
”接着分析了为什么女子不能依靠男子给予自己权利,“盖期望人者,决不欲其有所依赖,而必求其独立。
善自助者,决不乐他人代为筹长策,男子之倡女权,因女子之不知权利而欲以权利相赠也。
夫既有待于赠,则女子已全失自由民之资格,而长戴此提倡女权者为恩人,其身家则仍属于男子,且男子既可以以权利赠人,必其权利之范围恢恢乎?游刃一国而有余,而后能施及帷房也,我中国之男子其果何如乎?”最后作者希望女界奋起而争女权,“空言无补,来日方长,我女同胞犹不振袖疾起,尽义务以求自立,恐载胥及溺之祸即在眉睫间也。
”[2]二、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是中国人权运动的组成部分中国女权运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另外一点是,近代中国的人权知识分子,几乎都把妇女权利运动与人权运动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国家则是在争取人权运动获得胜利后,由于最初取得的人权仅仅为男子所享有,广大妇女为了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掀起妇女权利运动,女权运动和人权运动在西方是分开的两个阶段。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决定,从历史上讲,中国妇女受到的压迫最重,所以提及人权,首先想到的就是受苦最深的妇女,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的人权运动与争取国权联系在一起,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仅仅有男子的参与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妇女也参加进来。
当然这也造成了中国妇女权利运动的一大缺陷,即女权运动很大程度上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保障妇女自身权利。
金天翮在《女界钟》中认为女权与民权紧密联系,女权运动不只是为了妇女权利,也是为了国家权利,“民权与女权如蝉联跗萼而生,不可遏抑也。
吾为此说,非独为两万万同胞姊妹说法也,为中国四万万人民普通说法也。
请试言之:国与天地必有与立,与立者国民之谓也。
而女子者,国民之母也。
”“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与有责焉耳。
”[3]《女子世界》第四期刊登丁初我的《女子家庭革命说》,文章也认为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直接相关,“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为民权革命世界;二十世纪,为女权革命世界。
今中国犹君权时代也,民权之不复,而遑言女权!虽然,女权与民权,为直接之关系,而非有离二之问题,欲造国,先造家;欲生国,先生女子。
政治之革命以争国民全体之自由,家庭革命以争国民个人之自由,其目的同。
”“论男女革命之重轻,则女子实急于男子万倍。
”“有学问而后有知识,有交际而后有社会,有营业而后有生利,有出入自由而后去种种之束缚、得种种之运动。
终之以婚姻自由,为吾国最大问题,而必为将来发达女权之所自始,”[4]三、争取女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权清末民初女权思想强调女子对于国家的责任,认为男女平等,女子要享受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今日中国女学渐普及矣,女权之说渐腾越矣。
抑知阴阳相配男女各半,国民二字,非但男子负此资格,即女子亦纳此范围中。
文明之国,男女有平等之权利,即有平均之责任,非略具普通知识雕虫小技谓能如是是已足也。
西人尝计中国民数曰:支那只两万万男子,而其女子两万万皆不知自立,且以生活累其男子。
我光荣美硕汉族华胄之女子,竟愿承认依傍此名词耶?”[5]1903年12月23日《俄事警闻》刊登《告全国女子》一文,文中强调妇女对国家的责任,“照西国人说,英雄豪杰,无一不是妇女生的,所以我们妇女,也不可自轻的,西洋男女并重,就是这个缘故。
他又说道,妇女识字比男子还要紧,因为教训小孩子,母教比师教还好,这正合着我国古人所说的胎教,孟母、欧母教子成名的意思了。
又说女子也是国民的一分子,国家的事也有责任的,也可干预的。
”并对于妇女提出殷切的希望“你们以后生下女儿,莫与他裹足,生下男儿,必须与他多读书,多习武。
吃鸦片等恶习,劝丈夫,嘱儿子,切勿吸食,已食者速令戒脱,养成军国民模样。
”[6]光绪30年(1904年)3月11日、12日《中国日报》刊登陈撷芬的《女界之可危》,文章也认为振兴中国,女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吾中国之人数也,共四万万,男女各居其半。
国为公共,地土为公共,财产为公共,患难为公共,权利为公共。
我辈既有公共责任,宁能袖手旁观,甘亡其国,甘失其财,甘弃责任,甘抛权利,甘为亡国之奴隶,甘为印度、波兰也?”由于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地位,依附于男子,在对待妇女地位的认识上,有些人认为由于妇女不尽任何义务,不承担任何责任,才造成妇女地位的低下,因而在主张女权的同时,也有学者要求妇女尽到对国家社会的义务,在该文当中也流露出这种思想“从前女界虽权利失尽,然义务也失尽。
既不尽义务,即有权利,亦他人与我之权利,非吾辈自争之权利也。
与其得不全不备之权利,则全让与彼可也。
今日则可尽义务之日矣!得完全权利之日矣!不奋勇而向前,岂真如彼男子鄙我曰:女子者奴隶性质也。
故吾辈即欲与之争,须先争尽我辈之义务,则权利自平矣!”[7]可见,作者主张女界应当先尽义务,然后权利自然可以享有。
在当时的《女子亟应自立论》一文中,认为中国女子不能自立是国家不能富强之故,“盖中国四百兆人,女子居其半,男则教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则概不预闻,岂女子独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乎?均是人也,亦具五官百体,亦衣亦食,殊非异类,置而弗教,相沿成风,视若玩物,俨如废人,然则四万万废者居其半,实则两万万而已,如千斤之物,一人肩之则不胜,分而任之则有余力,观诸西人皆富强,男女均自食其力故也,是贵自立焉!”那么女子如何才能取得独立呢?“设女学、阅报章、交游广、知识多而已。
盖欲阅报章,必由女学始;欲知识多,必由交游始也。
”作者认为男女平权是中国振兴之关键“故中国欲振兴,必男女平权,各求自立而后可。
”[8]《江苏》第三期发表胡彬的《论中国之衰弱女子不得辞其罪》,“吾中国积弱之故,彼两万万男子固不得辞其责,然吾所尤痛心者,乃两万万之女子也。
”“夫以两万万女子居国民全数之半者,殆残废无用愚陋无知,焉能尽国民之责任,尽国家之义务乎?”“自今而后,凡我女子,苟人人以中国之患难为己之患难,中国之腐败为我之腐败,抱此思想,达其目的,则中国之兴如反掌耳!”[9]认为女子如能尽到国民的义务,则国家之振兴易如反掌。
陈天华号召妇女起来承担救国的责任,“中国人四万万,妇女居了一半。
亡国的惨祸,女子和男子一样,一起都要受的。
那救国的责任,也应和男子一样,一定要担任的。
”“但是现在是扩张女权的时候了。
女学堂也开了,不缠足会也成立了。
凡我的女同胞,急急应该把脚放了,入了女学堂,讲些学问,把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替数千年的妇女吐气。
”四、女权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前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万国公报》刊登林乐知所写的《论中国变法之本务》,文章认为拯救中国必须释放女人,“所谓释放女人者何也?释放世人,固为第一要务,但释放女人一端,实为拯救东方诸国之良法,而中国为尤甚,因对症发药,非此不能奏效也。
查中国女俗之坏约有三大端,而轻视女人、薄待女人,犹其浅者焉!第一端,在于女学不讲。
……第二端,为幽闭女人。
……第三端,在于缠足。
”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女界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
随后作者从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国家。
“举半中国两百兆妇女,尽成为无用之人,即成为分利之人,国家之积贫而成弱,风俗之积陋而成愚,皆因之矣!女人为家之本,故论一国之教化,必观其女人之地位,以定其教化之等级,西方文明教化之国,其待女人皆平等,东方半教化之国,其待女人皆不平等,若在未教化人中,则其待女人,直与奴仆牲畜无异矣!中国为东方有教化之大国,乃一观其看待女人之情形,即可明证其为何等教化之国矣!”该文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归结到专制制度。
1909年,陈以益的《女论》出版,该书论证了妇女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妇女问题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世界之平和,必先改良社会,欲社会之改良,必先扶植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