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1、秦代选官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官由郡守、县令任命,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由皇帝直接任命,九卿由三公任用推荐。
2、汉代选官制度:设立太尉、三公、九卿,并设置尚书、侍中、中书令等官职,官员除皇帝委任外,也有由考试选拔的制度。
此外,汉武帝初创的乡试制度也开始运用,即开设乡试,选拔有才华的人才。
3、唐代选官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分为三级:进士、举人、解元。
由于考试选拔的官员不易被贿赂,科举成为了唐代选官制度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4、宋代选官制度:设立了制科、殿试、诸科等考试,选拔人才进行官员任用。
初唐时政府还设立了制置三司,由三个宰相负责掌管,掌握重权,起到了振兴秦朝朝廷的作用。
5、明代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设立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并设立了理学、经学、经义等科目,从而综合考察官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和实际表现。
6、清代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八股文、四书五经等文化考试,考试中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品行,符合礼仪、廉洁和谦虚的基本要求。
此外,清代还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补贴制度,如文官补贴、官员财物阳历补贴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含义 •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
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 大体相当。 •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 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 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 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发展 (1)夏、商时期,“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
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2)西周世官制进入鼎盛时期,紧密结合宗法制、 分封制。受封的各级封君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 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评价
(1)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 面。
(2)“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 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
(3) “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 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 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 官吏才可能富于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人 选。
和进士经常举行。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
构思,故难考。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 。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
更是趋之若鹜。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3.科举制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含义 (1)“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
中国的选官制度

中国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朝代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方法 地方举荐
中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荐
选官标准
德、才——德—— 门第族望
才——门第
科举制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自由报考
考试成绩(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 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 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1、产生原因: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 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 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 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 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3、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 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 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 碍社会进步。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 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 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 ,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

古代四种选官制度古代四种选官制度包括: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指的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古代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后,立郡县,废分封制后,这种制度基本被废除。
二、察举制度,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
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
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
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的需求。
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权贵舞弊,察举制度失去效用。
后来鉴于察举制的弊端,三国时的曹魏政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但是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度仍然存在,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才告终结。
三、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所创。
曹操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
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的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把这评议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委以官职。
但是到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志,所以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了,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彻底被废除。
四,科举制,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官分九品,设中正官,负责选拔人才。
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造成士族弟子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把持朝政。
3.隋朝及以后(至1905年)——科举制
(1)背景:士族没落,士族兴起:以荐举为主的选官制度落后;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过程:隋文帝规定每年贡使三人,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3)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到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
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一、世卿世禄制(一)开始朝代世卿世禄制始于夏、商、西周(但夏商并无明确记载)。
(二)制度内容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官员选拔实行“亲亲尊尊”路线。
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相这样的高官。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三)基础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四)废除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军功爵制(一)产生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二)内容秦国军功爵制分为20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与之在战场上所杀的人数直接挂钩,即“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三)基础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四)盛行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代时期。
三、察举制和征辟制(一)朝代汉朝(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刘邦求贤诏开察举制先河,汉武帝达到完备。
察举制标准为“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 但考查名目繁多,分为岁举(常举)和特举。
岁举,即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人才,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以“贤良方正” 为最重要。
(三)征辟制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征,也称为“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九品中正制(一)朝代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为曹丕采纳陈群建议而设立。
(二)内容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列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1.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2. 军功爵制:秦国实行这一制度,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 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4.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5. 科举制度: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被采纳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有才能的人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世袭制到后来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为了选取出适合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它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
从周天子逐层类推,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权力体系。
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变法世卿世禄被军功爵制取代。
2.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从此之后有军功的授予爵位,官吏也必须从有军功爵的人里挑选。
每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按爵位等级规定占田亩数,奴婢数量和服装要求。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3.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但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出自任子或貲选,就是推举自家子弟或者花钱买官。
这样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于是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廉孝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正式确立。
除举孝廉为主要取士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取士。
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一般在郎署供职,然后再逐渐迁升。
4.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5.科举制,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时开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
制举是皇帝临时开科的考试,登科即可授予官职。
武则天时曾设武举。
宋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防止考官徇私考生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誉录。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1.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在唐朝开始,到清朝废除。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重视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后来的中国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任用制度:此制度在唐朝以前非常常见。
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皇帝的偏好和信任。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推举制度:推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举荐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另一种是民选制度,即由人民通过选举决定官员。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民主化的体现。
4. 功绩选拔制度:某些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也实行过以功绩为选官标准的制度,即通过评定官员的战功或政绩来决定他们的晋升。
这种制度强调官员的实际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官员过分急功近利或为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些是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家族背景和政治氛围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荐制度: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过程中,举荐是重要的环节。
一般由士人推举有政治才华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推荐给皇帝或上级官员任用。
举荐者多为知名学者、文人、士人等。
2. 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中,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士人;在会试中,进一步筛选;殿试是最后一道关卡,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
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为民主和公平,并且重视文化素养和才能。
3. 推衍制度:推衍制度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位的选官制度。
例如,医学官、法学官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领域的考试和选拔程序来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4. 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通过对官员执政能力和品德进行评议,来决定是否提升或降职的制度。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由同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5. 任用制度:任用制度是指确定官员职位的方式。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任命,任职后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确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包括皇帝征召与和公府与州郡辟除,是由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该制度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3、隋—清: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评价:科举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他冲破家族限制,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相联,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2)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③科举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
⑤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4)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先秦时期首先在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贵族世代继承父辈的官职,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代继承父辈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世卿世禄制延续的数百年间,靠着血缘关系巩固政治,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霸,这时这种用血缘连接的政治关系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各国也纷纷变法,于是军功爵制产生了。
军功爵制在秦应用的最好。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选拔官吏。
这种不再是凭借血缘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很明显的进步性。
而且在动乱的时代,军功爵制能激发战场上士兵的积极性,秦能统一六国,军功爵制可谓功不可没。
但战争不会一直存在,军功爵制也就不可能一直存在。
2.汉代时期到了汉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即由官员举荐一些德行好.学问高.通法律.性坚韧的人才,再组织这些人才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做官。
察举制为汉代选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选官标准的不确定性.考试的不严格性等弊端逐渐显露,选官制度再次变更。
3.三国时期三国曹丕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按照九品也就是人的出身.品德.才能,由中正这一类官吏来选拔人才。
三国时期,各国都在紧张地竞争之中,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开疆扩土都急需人才,而后来魏国政权被窃取,继司马家族崛起后,很多大家族也纷纷崛起,选拔官吏不再以九品为标准,反而更多地依靠中正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完全违背了当初选拔官员的初心。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依靠举荐来选拔官员,都带有一定主观的因素在,那有没有一种制度是公平的.客观的.可以广纳有才之士呢?4.隋朝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用考试来选取进士,“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由此产生,选拔官员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依靠举荐向依靠才学进行转变。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演变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选官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当时,部落首领通过选举产生,这种选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选官制度。
1. 前秦(公元前384年-前206年):在这个时期,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族、豪强。
地方官的任命多是由朝廷直接派遣,中央官的选拔则主要通过考试和推荐等方式进行。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逐渐改变了古代选官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公平公正,凡有才学者皆有机会参加考试。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的选官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设立了明经举、明经试、明经教等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同时,在地方上也采用“县举”的方法选拔官员,使得政府的官员队伍更加广泛。
二、选官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 社会地位决定选拔范围: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世族和豪强阶层在选拔中享有优势,这导致了选官制度的不公正性和阶级性。
直到唐朝的科举制度出现,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 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初期的考试主要侧重于文化程度和经验,而到了唐朝的科举制度,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才学和能力。
3. 官员流动性较大:与现代官员任期制度不同,古代官员在任期满之后,一般会被调往其他地方继续任职。
这种制度使得官员具备更广泛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探究
第四集 道高一尺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适逢三年一度的顺天 乡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乡试,朝廷动用了大 批军役,考生必须接受极为严格的搜检,不仅要脱 下衣衫,甚至连辫子也要解开检查。结果,搜出偷 偷挟带作弊工具的考生40余名,用以作弊的“小抄” 和“夹带”积如小山,更有将答案藏于笔管、空心 砚台、糕饼或蜡烛间,甚至抄写在衣物上用灰土覆 盖掩饰者,令人瞠目结舌。……在中国科举历史上, 此次搜查的严厉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世官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 给中央。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 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 落于明清。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进士及第的历史名人
陈子昂
王昌龄
韩 愈
岑参
王维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柳公权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 《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 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 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 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 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宋真宗《劝学篇》云:“富家不用买 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 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 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 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 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 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 庭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 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 府……”___伏尔泰
活动探究
第五集 穷途末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科举后,科举制被废止,这一曾被誉为中国“第五 大发明”的文化壮举,为何到了晚清,会遭到无情 的抛弃?
活动探究
第六集 ?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厉行考试,明 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 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 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 府……” —伏尔泰
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 郡守、二千石各择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汉成帝元延元年,诏公卿、博士、议郎“与内郡国 举方正能直言及谏者各一人……。”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 材料二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 详无地,故立九品中正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 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 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 卫瓘传》
材料三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 由于己。……。廉让之风灭,苟且之欲成。……或 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 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 主罔时,实为乱源。 ——《晋书· 刘毅传》 材料四 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各阶层的地主们,打 开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 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制也取得了高官厚禄, 参与政权。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 《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 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 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 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论科举》
活动探究
第三集 学优则仕 公元1014年的一个清晨,睢阳应天府书院如往日 一般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岂料,书院的早读还 不到一个时辰,学子们便纷纷丢下手中书卷,争 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原来是笃信道教的宋真宗皇 帝前去朝拜太清宫途径睢阳,学子们为争睹龙颜 而趋之若鹜。然而,却有一名学子手不释卷,诵 读依旧。同窗不解,学子答曰:日后再见,也未 必晚!第二年,这名学子参加科试一举及第,在 崇政殿参加御试,果然亲眼见到了皇帝。他就是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儒林外史》第三
回写范进中举后,张 乡绅立即送贺银和房 屋,范进的丈人胡屠 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 捧女婿“是天上的星 宿”,而范进得了消 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
升官发财。
这部小说讽刺的是什么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 在什么时期产生的? 选官的标准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 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遂埋此 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 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 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 己。……。廉让之风灭,苟且之欲成。……或以货 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 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 罔时,实为乱源。 ——《晋书· 刘毅传》
活动探究 2013年大型电视纪录片《科举》以宽 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 形式,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革存 废,《科举》共分五集,每集片长50 分钟,戏剧再现经典历史场面。 假如你是导演,你将运用哪些史实、 设计哪些历史场面或者台词?
活动探究
第一集 隋唐烟雨
活动探究
第二集 牧驭天下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这天,唐皇宫内锦旗飘扬, 气氛祥和。大殿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为新科进 士举行殿试。钦点完状元之后,唐太宗缓步来到殿 外。此时,旭日高照,乾坤朗朗,唐太宗极目远眺, 不禁心潮澎湃,他自豪地宣称:天下英雄尽入我彀 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