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 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8课第2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8课第2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t课件

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
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一些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 手低,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量的积累,会导致创业失败。
[ 解析] 本题设问的指向很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观”。回顾教材知识可知,发展观的相关知识有:发展的普遍 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量变与质变。结合材料, 可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量变与质变两个角度作答。
2.“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事情越是到了最后越是
关键,为了成功,千万不能松懈。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量变和质变都是客观事物固有的状态,人在质变面前无 所作为 B.接近质变的量的积累是最重要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答案]D [解析]事情越是到了最后越是关键,越不能松懈,说明要
较完善的过程。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
的地方。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 和极力扼杀新事物。④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3.(教材 P65)(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 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 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 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插进河里,结果葡萄苗
被淹死了。
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 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让 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栽在粪堆上,结果葡萄 苗被烧死了。
第2课时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知识目标
(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 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ppt课件
复习巩固:
错题解惑
英国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 时,仅仅是输入的两个数据相差了一个小小数 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是晴空万里,一 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 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 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 理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如果我们死了,请大家不必大惊小怪,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 事。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我们希望不要影响整个计划 和进程,探索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
——1967年1月,“阿波罗1号”飞船在发射前的模拟 演习中突遭火灾,美国宇航员宇航员维尔基尔·格里森等 3人不幸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在.2实在践实中践追中求追和求发和展发真展理真优理秀pp(t共课32件张PPT)
疑惑点展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在.2实在践实中践追中求追和求发和展发真展理真优理秀pp(t共课32件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在.2实在践实中践追中求追和求发和展发真展理真优理秀pp(t共课32件张PPT)
自主探究p47-48: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条件性: 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的具体性:不断发展与完善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 地的实际.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指主观认识符 合当时的实际.
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就成为谬误 。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pt精品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pt精品课件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3.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4.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关系 意识
统一
对待谬误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提醒 真理的具体性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 调横向的变化。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识是客观

含 义
事物在人脑 中的反映,它 是相对于物
别 质而言的
性 质
属于主观范 畴,有正确和 错误之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 人们对事物及 科学理论是
对客观事物 其发展规律的 将真理性的
的反映,它是 正确认识是真 认识系统化,
相对于实践 理,否则就是谬 形成一定的
而言的

理论体系
属于主观范 畴,有正确和 错误之分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注意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 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 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 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件)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件)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相关链接: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判定一个事物究竞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 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 势相符合。
该“链接”首先指出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其次阐明判断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准,不是 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第一、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 著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 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第二、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 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议题:(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量的进 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或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涉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 思考的重心放在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这一问题上。不断增加的谷粒和不断减少的头 发,都属于事物数量的增减,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由谷粒变成了谷堆,头发减少 到秃头,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要把握发展的实质,关键是弄清变化的方向,辨别其是上升的前进的,还是 下降的、倒退的或者是重复的、循环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 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课件-PPT精美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课件-PPT精美课件
C.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 向
蜗牛 词曲:周杰伦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辩论】
新能源汽车能否战胜传统能源汽车成为车市主 流呢?我Fra bibliotek现场来辩一辩,
正方:新能 源能战胜传 统能源汽车
反方:新能 源不能战胜
pk 传统能源汽 车
自由辩论规则(1)时间5分钟; (2)辩论发言,要求抓
住辩题,提倡双方积极交锋,依次 轮流,如果一方放弃发言,则另外 一方可连续发言。

9.联系具 有客观 性,即 是事物 本身所 固有的 ,不以 人的意 志为转 移的。 要从事 物固有 的联系 中把握 事物, 切忌主 观随意 性。但 人们可 以根据 事物固 有的联 系,改 变事物 的状态 ,调整 原有的 联系, 建立新 的具体 联系。

10.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 则的要 求。坚 持为人 民服务 的工作 态度, 坚持求 真务实 的工作 作风, 坚持从 群众中 来到群 众中去 的工作 方法.
2.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畅谈收获
与生共勉
天生我才的信心 百折不挠的耐心 滴水穿石的恒心
1、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蕴含的辩
C 证法哲理相同的是( )
A.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 “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 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 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 有利的人口条件。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 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程。 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做相应调整。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 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人口政策已不 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于缓解人 口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小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图示 如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体现了两 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小提示:不能说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 是看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 础服务。
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_生__产__活__动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_生__产__方__式__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 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_决__定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反__作__用__。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推__动__作用;当生产关系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阻__碍__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_,表明了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共20张PPT)
② 要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 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 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认识世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 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⑥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探究3:“创新”的哲学依据 (理论原因)
唯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具有能动作 物 用,要重视思想、理论的作用。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论 一,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基本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规律)
综合真题练习
1.(上海高考)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 的思维过程。下图以鸡蛋加工的两种方式为例,类比一 种创造性思维模式。比较两图可见,“新加工方式”的新 颖独创表现在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文化角度
(1)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地位)
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
实践 实践方式
思维(认识) 思维方式
• 不同的实践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①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 辩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 证 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共24张PPT)
大哥大 → 摩托罗拉直板机 → 诺基亚铺天盖地 → 三星滑盖翻盖机 → 诺基亚N95 → iPhone3G横空出世 → 苹果三星诺基亚三分天下 → “中华酷联”瓜分市场 → 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
从上面手机的发展史来看,体现什么道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1、恐龙灭绝
12、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13、候鸟迁徙
14、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待
发展:2、3、5、6、7、10、12、14
2. 30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离别的
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电话、短信、微信、QQ中总有一款适合远行者扦
发别情,道声平安。联系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 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知识迁移
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统一,是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3.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有普遍性:①自然界 ②人类社会 ③人的认识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人的出现
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前进、上升的过程
一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①自然界 ②人类社会 ③人的认识
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的 更替说明了什么?
前进、上升的过程
一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①自然界 ②人类社会 ③人的认识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问题探究]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相比传统算命方式是否 可称为发展?为什么? 提示:不能。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 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 变化。电脑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代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算命”是落后愚昧思想的体现,是社会的倒退,因此, 尽管“科学算命”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但仍不是发展。
解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体现,B项当选。A、C两项未体现发展性;D项不符合 题意。 答案 B
3.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的哲理是(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世界上无静止的事物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解析 结合题意分析,冰雪消融,春风归来,反映了自然界 的变化发展,故A项正确;C项所述不符合题意;B、D两项 错误。 答案 A
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 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体现了( ) A.社会变化具有多样性 B.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的认识是 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
发展的 发展的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发展是普遍的,任何 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
发展的普遍性
[例1] 一直以来,人们都只把牡丹作为一种观赏花卉。现在人们 对牡丹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牡丹还可以做茶、入药,其 籽可以炼油、提炼精油等。这表明人的认识 ( ) A.是变化发展的 B.是因人而异的 C.随着牡丹花的变化而变化 D.是由错误到正确不断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知之较多
知之不多
知 不知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政治 必修四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政治 必修四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你能举出一些人类认识发展的例子吗?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政治 必修四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政治 必修四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关于“发展”的诗词名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
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
↓ 类人猿出现、人类出现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有生命物质 无生命物质
人类 高级
低级
思考2: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 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结论: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 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共24张PPT)

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共24张PPT)

•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 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 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小结:
社会发展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律:
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
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 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 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发展
社会存在
决反 作
定用
社会意识
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 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 社会的发展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想一想: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与人之间生产中的关系(生产关系)
问题导思:
2013年6月初,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过去十年是中 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未来十年是改革关键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中国经济“最好的十年”来源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 这些改革红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松动促进了民 营企业的发展;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造成的效率提升;第三,加 入WTO使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 “自由、公正、法治、民主”的社会,在经济上坚持自由市场和私 有产权制度,在政治上则建立宪政和民主制度。这一过程大概需要 30年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共40张PPT)

1. 刚开始火车有什么缺陷?
它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过程,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2. 当时的马车发展的怎么样 ?
当时马车的构造已相当完善,成了当时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 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固抵抗,扼杀新事物。 要抽上几鞭,就可以让蒸汽机车望尘莫及。
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马云谈创业
如果哪天我要写关于阿里巴巴的书,我会写《阿里 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这才是大家应该记住的 事情,应该学习的事情。
---事物的发展趋势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传统购物与网上购物哪个是新事物?
第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 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对未来充满信心, 支持新事物成长。
选择:F6 传统能源汽车。
可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
事物发展的道路 是曲折的
要求
做好准备,克服前进 道路上的困难。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方法论要求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要求我们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热情 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 壮大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 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新事物
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
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固抵抗,扼 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 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下列句子共同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裴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 波让后波 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 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③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应排除。 答案:C
2.从引进时速 200 公里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 发时速 350 公里、380 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 城际铁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的运营,到哈大高铁的 开通。我国正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 ) 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②自然界是发展的 ③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④任何 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4.教材 P63 【提示】 (1)说明事物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实质是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随 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2)新产品的出现、新工具的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的 形成都可以看作发展。 要从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去理解 发展的概念。
[问题探究]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 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观点的?请运用相关知识阐释该 观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 运动变化,①③符合题意。它是社会事物的发展,不是自 然界的发展,②排除;④表述错误,只有前进的和上升的 运动变化才是发展。故选 C。 答案:C
[问题探究] 从老式的“大哥大”到今天的“智能机”, 手机每天 都在更新换代。 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世界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 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运动过程中;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 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是发 展的,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 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 深的过程。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ppt课件:8.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ppt课件:8.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C、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D、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课堂练习
2、新事物所以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是
A.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比旧事物后出现 B.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C.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A、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 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 )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次序上发 生了变化引起的质变(总体数量不变)
金刚石
石墨
元素构成 都是由同一种元素C 相同 构成 结构不同 骨 架 型 结 层状结构 构 性质不同 坚硬无比 比较松软
排列不同导致质变

田忌赛马 7个音乐符号的组合
D
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用小米加 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队 而建设新中国?
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革命最彻底的阶级,代表着 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相比其它力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因而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因为: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 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 持
反对者
1、给生活带 来不方便。 2、增加生活 成本。 3、这样做治 标不治本。 4、会影响一 些企业的生 产。
限 塑 令
4.有偿使用 不会增加多 少经济负担。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08年,在我们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却

高中政治必修四各课结构图-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各课结构图-PPT
注意:二者之间有着严格得界限;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⑸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
注意: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得统一。真理就 是客观得,即真理就是绝对得,具有绝对性;真理又就是具体得、 有条件得,即真理就是相对得,具有相对性。
4、如何运用联系得观点分析问题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⑵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具有多样性与条件性; 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得固有联系改变事物得状态,建立新得具 体联系; ⑸整体与部分得关系; ⑹系统优化得方法。 5、如何运用发展得观点分析问题 ⑴一切事物都就是变化发展得,要求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⑵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⑶事物发展得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⑷事物发展得状态——量变与质变;
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法⑹瞧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主流与支流
(7)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
-法(7)两点论与重点论得统一
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 做到一分为二、全面地瞧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
承认矛盾得普遍性、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 题具体分析。
→另外应注意得观点 ⑴意识活动有目得性;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⑵自然界就是客观得,要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界与谐相处。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与控制作用。 ⑷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

1、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
中国在新得历史起点上向着新得奋斗目标迈进,文化得
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我国文化整体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与 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党得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 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文化兴国”,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得奋斗目标。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得共同思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复习课件(共30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复习课件(共30张PPT)
但本题在设问里提到一个观点,这就是材料依据。本题 的原理是发展观,根据材料: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这蕴含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会一帆 风顺,体现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
素养提升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
素养提升
精神,支持新事物发展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的保 守思想。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勇敢地面对挫 折与考验。事物的发展总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 们一方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 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 现事物的飞跃发展;还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发展的状态
核心突破
量变
质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结果
事物根本性质保持稳定,没有变成 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成了另一
一、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
核心突破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原理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高考真题
A
(2021年山东卷,15)1956年2月,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上海中共
一大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中国共产党在一大
召开时只有50多名党员,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 唯物辨证的发展观
.
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树,问东 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 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 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 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同一棵树, 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东方朔答辩道:“马, 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 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 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 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 道是固定不变的吗?”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



▪ 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



低等鱼类出现

▪ 古代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动物出现

▪ 鸟类、高等哺乳类出现



▪ 类人猿. 出现、人类出现
从生命产生到人类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 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运动过程中。
自 然 界 是 变. 化 发 展 的
十七大: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
看时间:六十年代时看时间是看天上,太阳快要落 山时也就快收工回家了。到了七十年代是看墙上, 墙上挂着个巨大笨重的挂钟很了不得。八十年代看 腕上,手表开始普遍起来了。九十年代就看腰上, 一个BP机挂在腰上成了多少个男人炫耀的资本。到 了现在,BP机全被淘汰了,人们看时间都是往口袋 里一掏,小巧玲珑的手机出来了。
议论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 就是新事物。 ※流行的、大众喜欢的就是新旧事物。
人的生活是不断发展的。
.
《祖孙三“带”》
“嫦娥奔月”的传说
“把酒问青天”的慨 叹
“可上九天揽月”的豪 情
探测月球
探索太空
问:人类对宇宙 的深入探求说明
了什么哲理?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人如“ 总 20算 天有和10材大年不 算料概,估等很计于多, 过方人 天近 去面三 两定的十 千知胜年 多识来 年将, 来出人 的现类总爆保可展创和炸护持造。性环续的预的知计突境发识到,
破和发展;到2020年,知识将比1995年增加3 对到唯4倍物;主而义2的05认0年识过时程人们:所动用的科技知识中, 20古世代纪朴末素的唯知物主识义可能只占1近%代,机即械9唯9%物的主义科技 知识是新辨总证结唯出物来主的义。”
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 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
▪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20世 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现 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 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可 见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 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
▪ D.事物是瞬息万变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
进步的变化
.
揭示运动变 化的趋向性
运动 变化
发展
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 运动比变化发展在范围上更广泛,
发展比运动变化在程度上更深刻。
.
分析以下事物的变化是不是发展:
A、“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B、计算机自问世至今,每几个月就有新产品出现, 每一两年产品就会更新换代一次。
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变化。
.
讨论
.
2、把握发展要着重注意两点
(1) 联系:
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
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 般变化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 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 退步的
没有直接表达 或规定运动、 变化的总体性 质和趋势
C、农业生产中培育出优良的品种。 D、在一些国家恐怖势力猖獗。 E、在我国,一部分群众被“疆独”、“藏独”的 歪理邪说所蒙骗。 F、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G.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计划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结绳记事
市场经济 经济利益至上 U盘等移动存储

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途
.

旧事物
判断:哪些是新事物?
①生物的进化(古猿进化为人) T ②社会形态的更替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T ③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 T ④从抽签测字到计算机“科学算命”F ⑤ 由猩红热到SARS病毒的出现 F 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F ⑦毛孩的出现 F ⑧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 T 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 . T
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社会形态的依次 更替表明什么?
低 .
百年回眸
100年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 ; 80多年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0多年前,中国饱受日帝的蹂躏;
5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走上强国之路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约18美元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900美元;总体小康水平 2005年,人均GDP1600美元 ,综合国力世界第六
想一想
东方朔的论辩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 动事物的发展
.
物质
联系主体Biblioteka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构 成
动中有静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变化发展
.
.
命地 吗球 ?诞
生 时 就 有 生
▪ 无机小分子物质(氨、无机酸 水蒸气、氢等)
B .
(一)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都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
.
简单 复杂
人算不 如天算
低高
人定胜天 浅深
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
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
(二)对发展的理解
1、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倒退下降的变化
前进上升的变化
▪↓
▪ 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单糖)
▪↓
▪ 有机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
▪↓
▪ 多分子体系(高分子物质凝聚成小滴)
▪↓
▪ 原始生命
生命的起源
.
植物的进化


原始生命


▪ 藻菌植物出现


藻类植物繁盛
↓ ▪ 原始陆地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出现
↓ ▪ 被子植物繁盛
动物的进化
▪ 原始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