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种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发生变化,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团队精神和学习习惯。
如何较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要鲜明突出。
教材内容的呈现往往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有些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面教学就能顺利掌握,有些内容较为复杂,具有综合性,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如教学《我心中的“星”》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收集心中的“星”的各方面资料,因为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甚至成为这些“星”的忠实的铁杆“粉丝”,但不少孩子只停留在对“星”外形的模仿上,羡慕“星”外在的光鲜荣耀,只是浅层次的追星簇。
我把探究的主题定为心中的“星”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梳理,在充分的交流和探索后,孩子们逐渐把对“星”的外形崇拜转化为对其内在品质的挖掘和模仿,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掌握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顺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二、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要灵活多变。
常见的小组活动,按座位自然分组,四人进行讨论,这样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操作方便,老师省心省力,但长期采用这一单调的形式,将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平常的组织活动中可以增删组合的人数,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课《手拉手交朋友》,我让兴趣相同的孩子组成合作小组在一起活动,这样做能促使刚入学的小朋友寻找共同的话题,引发共鸣,从而帮助小朋友克服交往中胆怯、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增强小朋友交往意识,加深小朋友之间的交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
【自我总结】道德与法治是一档早间档栏目剧,于2012年1月14日开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栏目剧,每期节目播两个故事,12月1日,扩版到130分钟,每期播三个故事,成为播放时间最长的一档电视栏目剧。
以下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大胆地展示自己,课堂热烈而有序,这样的小组合作课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习成绩也进步较快。
下面谈谈我在思品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一、首先建立小组,确定组员位置二、小组合作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需要具备的要素1.通过导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这个环节一般为五到七分钟。
此环节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保证团队里每个成员都要自觉去预习。
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都是要围绕着导学案提出的合作探究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展示——异组交叉点评的步骤进行,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得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点拨、解疑的作用。
通过学案导学,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选好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非常重要,有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的,如果再拿出来讨论就没有意义了,也浪费时间。
教师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控制(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责任。
自主不等于自流。
在教学中,每次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出现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摘要: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们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既可以充实课堂的形式,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让同学们一起成长,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具备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认识。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各个学校全面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作者在“小组协作”这一环节上,有了一定的实践体会。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作者从“课前预习”、“课中三个环节”、“课后反馈”等方面,努力创建了一门以“小单元”为主体的《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小组合作;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身为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依据。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在笔者看来,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把学生的小组作为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习,从而产生了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的知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展开了小组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的过程。
课堂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良好习惯,另一个是确定教学目标,这两个方面可以相互促进,为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很好的先决条件。
1.促使学生养成上课之前预习的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刍论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刍论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接受者,更是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合作,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学会分工合作、集思广益。
通过小组合作的培养,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得各种资源和信息得以共享与传递,从而丰富了学习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和应用已有的知识,更需要能够进行思考和创新。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激发出各自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得到他人的反馈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思品课堂中合作学习论文
浅谈思品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思品课堂中的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更成功呢?在教学的探索和学习中,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小组结构搭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男孩女孩》一课时,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交流生活中,你最欣赏什么样的男孩或者女孩?,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在班里寻找“知音”,组成小组。
如有五六位同学崇拜的明星都是刘翔,组成小组后,从刘翔的成长经历说到他的优秀品质,又交流了自己喜欢他的原因,气氛非常热烈。
再看其他小组,有共同崇拜科学家的,当然也有共同崇拜歌星的,因为“志趣”相同,大家畅所欲言,共享了资源,分享了乐趣。
在接下来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中,更可谓精彩纷呈。
二、分工明确职责明析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摘要:本文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道德教育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合作精神和情感态度。
在法治教育方面,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以及法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平台,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合作与思辨能力,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实效性与深度,培养学生全面的价值观和法治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精神;价值观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强调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与共享,通过互动合作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小组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通过组内互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激发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内,学生需要共同协作,协商解决问题,这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技巧。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道德议题的研究和呈现,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有效沟通的能力。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多元思维的碰撞。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经验、观点和知识背景,在小组中,不同的思维可以相互碰撞,产生新的见解。
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拓展了其他成员的思维边界,让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它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促进多元思维的碰撞,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领域的学习和成长。
有关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研究论文
有关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研究摘要:作者针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
它不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也是现代人的合理内涵、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是新世纪的教育目标[1]。
1、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1.1实践活动性即合作学习不只是文本式的学习方式,不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发展。
1.2亲历参与性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1.3教师指导性显而易见,学生从事合作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如内容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疑难解答等都不可离开教师的点拨、组织和鼓励。
1.4形式开放性这主要是指合作学习主题的开放性,从课程形态来看,合作学习的主题,既可来自学科课程也可以来自活动课程;既可以来自分科课程也可以来自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几个误区2.1缺乏实质的合作,形成分组即合作的局面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改变了教学观念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老师提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下,或者让程度好的同学帮助程度不够的同学。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的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2]。
2.2事事都需合作,导致了不合理的合作时机“合作教学法”得到推广和实施后,很多老师将其奉作法宝,凡事不离“合作”,而很多学校更是将这种方法当作了一种“制度”,课堂教学因此也变成了一项必须是在此制度下才能完成的活动,如果一刻不将“合作”运用于教学,老师心里不踏实,领导心里不满意。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论文
浅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摘要:新课改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就要变换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老师授课的方式,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成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尝试应用最多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
而在听课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现象使我引发了一种思考,那就是教师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到底怎样去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这就是本篇文章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用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互助合作,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尤其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常成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
其实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但并非否认老师老师的存在,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学习,设置活动内容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率。
在这两年的课堂实践和听课学习中,不论是在我身上还是其他老师的身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学生的自由合作过于自由在一些课堂上,当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但实际上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有的聊一些和任务无关的化;有的学生满地乱窜;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
而有一些老师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既不指导学生交流,也不监控,更不倾听,全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使得小组合作出现了无序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乱七八糟。
二、学习任务布置的不合理,实效性不强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任务仅仅依据于教材、教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不论什么问题难易与否,一律让学生讨论,有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没完没了,难题不进行点拨讲解还是让学生讨论,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结果学生高谈阔论,“讨论”的热闹非凡,效率低下。
提高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有效学习策略论文
提高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帮助,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可运用合理分工、设计多种合作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竞争等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策略新课程改革主张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被众多一线教师积极推崇,这种教学模式也成为很多学校教学改革进行试点探究的重点。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互助性地学习。
它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最常见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安排4~6人为一组,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
一、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我校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反馈,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问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表现不积极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针对某一问题布置任务下去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些学生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期间不是默不作声就是在一旁做其他事情,讨论很多时候只是在个别同学间进行。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合作往往是低效的。
2.得出的结论不是小组集体分析的结晶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检查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学生个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集体探究分析的结晶,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3.学生对布置的任务不知如何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讨论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时不知如何进行解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时间浪费了,却不知道问题该从哪方面开始考虑,有时瞎讲一通,达不到预期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分析【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效果的策略和建立良好氛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建立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激励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策略分析、学习氛围、学习目标、成员激励、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促进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文概要: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观察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的总结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评价。
除了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还要有阶段性的评价。
在教学中,应从班级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应使班级各组人平均分大致相同;③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④在前三条的基础上先选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根据自己了解的学生特点选出组员,可以锻炼小组长的能力,也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
在实践一段時间后,结合小组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组。
精心培养小组长,实行定期培训、随机培训与个别帮扶相结合,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帮扶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技巧,发挥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坚信“一个优秀组长就是一个优秀小组”。
组长负责小组的一切日常事务,包括座位的安排和调动、工作汇报,组长有权对组员进行奖惩记分,推荐班级或本小组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和检举违反纪律的同学。
一、教师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形成共识。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老师要加以调控,不能让合作过程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使合作环节形同虚设。
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以关爱、平等、民主的态度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学会自控。
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必然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这是思维活动的一次飞跃。
朱熹说:“读书无意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方是长进。
”可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发现是创造之源。
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提倡、鼓励、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87 润物细无声 德育要先行———淅川县寺湾镇德育教育活动纪实■白松涛 王栋梁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 474490)【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87-01 “我是奋进不止的学子,我充满理想;我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我志坚如钢……”每天早上,从寺湾镇各学校门口走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倾听,一排排整齐的身影笔直地站立,一句句铮铮誓言振奋人心。
这是寺湾镇学生集体诵读励志信的情景。
围绕每月励志教育主题所设计的励志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励志信不长,几分钟便可以读完。
但信中的誓言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实现,小树经过修剪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也正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来约束和激励自己。
”寺湾镇中学生张晓阳这样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紧紧围绕“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正能量”的德育工作主题,以落实常规德育工作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平台,以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为切入点,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健全德育机制,探索新途径,创造新载体,形成新亮点,铸造新品牌。
养成教育为基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淅川县寺湾镇第三小学,学校把“十星级评选”作为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法规”。
评选细则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两操、升旗、晨读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细化,“两操”时学生动作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教室、校园卫生干净整洁;学生举止文明、谈吐文雅、互帮互爱。
朗诵星、安全星、礼仪星、卫生星、歌唱星……每一颗星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而这,只是该镇“养成教育”中的一个细枝。
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把养成教育之根深入进学生心灵,把各年级德育目标细化于每一个细节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生活的一点一滴,真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校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育人场景:地上的一片纸,教师随手捡起;及时关掉亮着的灯;拧上滴水的水龙头;下课后收拾好讲桌;餐厅中关注学生就餐;宿舍中询问学生冷暖等。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然后分别探讨了小学品德教学和社会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以及其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结论部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品德教学、社会教学、学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思路、重要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小学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发展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增强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完成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其在小学品德教学和社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
文章还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品德教育、社会教学、应用探讨、案例分析、问题与挑战、促进作用、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知识,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社会认识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一个小组内,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和分享知识、技能、资源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合作性强: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
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摘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模式不仅能充分匹配学生个体的差异,而且能深入挖掘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火花在合作探究和互补优势中的碰撞与融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此,在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适应教育模式的变化趋势,积极实践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极具互动成分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期待,从而加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小组合作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引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
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学生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
为了解决个体学习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借助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学习障碍,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合作与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的动力,小组内互帮互助,在智慧的碰撞下开阔视野和收获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力,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如何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功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增强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为此,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为学生创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课堂,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刍论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刍论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们能够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协调。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需要他们灵活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和任务,他们需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整个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小学阶段的学习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适应现代学习的要求,提出自己的新的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种被越来越多学校和老师采纳的教学模式。
本文就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促进品德教育。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体会和认识团队合作的优势,他们可以从对方的表现中学习勤劳与责任,学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关心他人,也学会拒绝抄袭、遵守规则,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宽容、乐观、正义、合作等品质。
协作让学生们更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正确的认识世界,做好自己,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认识。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同样可以推动社会教育,突出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过程,它注重学生的社会化,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做事。
在社会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以理性的社会行为改变社会环境,释放他们的社会能力,学会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在学校的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会和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分担忧虑和劳动,让他们明白合作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风俗,学会和谐共处,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的自身修养。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会有效沟通、关心他人、协调矛盾,开拓视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小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性的历史、社会、文化理解。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做正确的事情,并有能力主动去行动,在学术、生活、社会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把握能力。
以上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在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和提高学生做事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与组员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协作解决问题。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一些团队项目,比如制作海报、设计社区服务活动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反思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组员的交流讨论,将各自的观点汇总整理成为团队的观点。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归纳整理和总结反思的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和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反思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摘要】实施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形式。
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互动交流,合作学习。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自觉内化为道德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9(b)-0141-01
实施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形式。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充分地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观点交锋,去体检感情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小学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即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情感上、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而且在互相学习等方面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在思想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合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摸索出部分思品课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1 开放式
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
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1.2 半开放式
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
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1.3 集中式
基本式:邮全体同江这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举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
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
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
例如:就“环保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级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2 思品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既应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共同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必须当他们的参谋,起好组织、引导作用。
学生离开课堂的学习、考察过程,应比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有更大的难度,需要勇气、胆魄、恒心和能力在过程中教。
2.1 选择小课题的指导。
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联系知识、能力、生活实际,结合教材,选择合适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学生的研究小课题。
课题类型一般分为知识探究型、知识运用型、问题解决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注重知识探究型这种最初始的研究性课题比较好,以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激发学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完成研究的信心。
指导选题切忌大求全,好高骛远。
选题确定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起好指导参谋作用,切忌越俎代疱,一手操办,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如有学生崇拜英雄,就指导他们选择这一方面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战斗英雄黄继光》、《少年英雄赖宁》等,并把研究结果以革命故事比赛进行汇报。
有的同学关心环保,就指导他们选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树木的功能》、《为什么要保护鸟类》等小课题,促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我们还根据少年学生的爱好和生活特点,向学生推荐诸如:“我最喜爱的小玩具的设计和制作”、“爷爷、爸爸和
我的零花钱的调查”、“某某风景区环境污染的观察”、“市区盲道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从效果看,有些小课题很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课题成为无人问津的“冷课题”。
2.2 研究过程的指导。
确立课题的时候,研究小组一般都已见雏形,教师应做好激励工作,教给他们分工的方法。
小学生的动手和社会交往尚有限,应让能干外向、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组长,具体指导、安排研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步骤。
教师应教会他们一些参考研究的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对策,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虎头蛇尾。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重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不刻意追求其结果。
但也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去取得成功,培养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2.3 结题的指导和评价。
思品课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的结题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资料分析总汇、小论文、小制作、手抄报、宣传画、倡仪书等。
如何给自己研究的内容结题,应在合作学习小组代表自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拔。
教师对结题的评价应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与过程的指导紧密结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分工协作,交流讨论,总结概括,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并促使他们的身心潜能、整体素质和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把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为高尚的思想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
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