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深度报道背后的多角色转换——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出镜记者的角色功毹
出镜 记者 在报 道之 前 ,对 整个 事件 应 该 已经有 了基 本 客观 完整 的出现在 观众 的面前 。 的 了解 和 全 局 的 把握 。但 是 为 了还 原 整 件事 情 的调 查 过
程 ,记者 首先 是 以一名 普通 观 众 的身份 ,把 自己放 在起 点 游 一 样 , 带领 观 众 来 到 虐猫 事 件 的 发 生地 黑龙 江 的 萝 北
现 给观 众 。出镜 记者 则 贯穿 整个 新 闻事件 的 调查和 采访 过 程 中, 穿针 引 线 的带领 观众 进入 到 事件 的 中心 , 根 溯源 , 追
望 ?” 这些 疑 问恰 恰 也是 普 通观 众 所想 要 了解 的 ,因此 而 节 目也 才 能吸 引观众 继 续往 下看 , 记 者一起 探 究事情 的 和
作者简介:郜淅琳 ,女 ,河南大 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硕 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 电视 电影文化传播研究
13 3
今传媒
2 1年第9 01 期
记者 :利 益会 让一 个人 丧 失感 觉吗 ?
李 某:你 说呢 。
传 媒 实务
萝 北 县对 当事 人进行 采访 , 恰恰 是观 众最 想看 到 的也是 最
想 了解 的事情 核心所 在 。
如果 说这 是一 件正 在法 庭进 行审 理 的案件 , 么记 者 那 恰 恰就 是 一名 主持 公正 的法 官 。原 告 、被 告 、证 人 、辩 护
在 这 个采 访 过程 中,柴 静 所 说 的最 多 的两个 词 是“ 怎
查过程 的见证 者和 亲历 者 , 个 节 目的每 一环 都有 出镜 记 么” 什 么” 整 和“ 。比如 : 你告 诉他 们 的用 意是什 么 呢 ?” “ “ 、 你 者 的参 与 ,而 在 每一环 中,出镜 记者所 扮 演 的角色 和所 起 看 到 的只是 一张 图片 ,毫 无线 索 ,你 怎么 去 找 ?” 你 怎 、与 者 ,对 这次 人 肉搜 索最 有 发 言 作 权 的即 是这三 位 网友 ,而 此刻 的记 者所 要做 的就 是倾 听 ,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上网用户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现如今网络传播环境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事件充斥着现实生活。
受众心理研究是传播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顺应受众心理,积极引导受众心理等能加强传媒传播效果。
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由于受众心理的不同,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网络事件来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一、主体意识在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既可以是受者也可以是传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逐渐由被动接受信息者转化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受众以及媒介信息消费权利人。
网络时代使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网络受众成长为独立的具有自主思考意识的理性个体。
传统媒体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受众在接受他们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也被信息背后的观点所影响,从而使媒体完成引导舆论的职责。
然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传播权的现状,使人们更加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
因此, 在充斥着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网络中,受众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 逐渐学会了思考, 作为一个理性个体来判断每条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大小, 从而确定自己的意见并发布, 而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体安排好的“议程设置”。
例如:2007 年10 月12 日, 陕西省林业厅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宣布陕西安康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消息,从而宣告失踪20 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现“庐山真面目”,有关专家称这一发现足以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惊。
当多家比较有权威性的媒体发布这则消息时,然而网络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断对照片进行质疑,一则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便首先出现在色影无忌论坛, 网友们从专业角度对虎照提出一系列疑问: 为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机位拍摄的老虎, 斑纹却几乎完全重合? 老虎身上的色调为什么与四周的环境不协调?“照片明显是计算机合成的”、“拍的恐怕是‘纸’老虎吧? ”一时间, 质疑之声迅速升级。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采访对象
•
•
•
二、如何确定采访对象
“如果想知道怎么擦 地板的话,找清洁 工就够了。” 找到那些能够为新闻报 道提供准确事实的消息 来源,依据与事实的接 近程度。 距离事实最近的包括当 事人、目击者、参与者 等等。外围的包括受影 响者、监督者等。
1、人作为采访对象:
1、直接采访对象:事件当事人,包括参与者、 执行者、策划者、监督者。 2、间接采访对象:围绕采访目标求证新闻事 实可靠性的人,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旁 观者、知情者 、受影响者等。 3、相关领域的权威部门代表或者权威人物。
4、其他媒体涉及过的人物 • 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或者谈到的新闻人物,是一 种可以借鉴的信息资源。 比如在报道关于中日关系问题时,有媒体曾经引 用过某位专家的话,那这位专家就可能是你报道 此类题材时可以考虑采用的采访对象。
5、注意消息来源的平衡
• 很多消息源,都具有自己的目的,在接受采访时都有操纵 记者的意图,希望通过记者把自己的话说出来,记者一定 注意消息源的平衡,记者要采访到新闻事件的当事各方, 以做到公平和公正。同时消息源应该尽量做到多样。 • 关于性别 • 关于民族 • 关于宗教 • 关于职业 • 关于文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者和目击者那里得 来的消息会使报道更加直 接。
• 在采访中,间接消息源提 供的内容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也要注意可能具有诽 谤性或者其他控制及者的 意图。
2、物作为采访对象
1、自然形成的物 2、人为形成的物,包括历史档案、文件、书信、录 音、录像、照片、图书资料等等。 真实的既有资料作为消息源,既可以加强人物提 供信息的可信度,也可以削弱其信息真实性。
3、中介: 你的采访通常需要很多消息源,在采 访过程中你可以通过被采访者获得更多线 索,这时候你可以要求你的采访对象为你 提供消息源并为你起到介绍人(中介)的 作用。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作者:姜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调查类节目,以“探寻事实真相”为节目口号和定位,通过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与深度报道,系统呈现最接近真相的事件事实,在百姓和高端媒体评论界都有着优秀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
自1995年节目创办以来,《新闻调查》秉承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在伴随着中国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十几年间,《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加人民对于社会生活的认同度和幸福感,成为从宏观到微观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选题是一个电视栏目创作的出发点。
就选题而言,《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因此,其选题均不约而同的具有重大性或社会性的特点。
更多时候,《新闻调查》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看起来或许不是十分重大但却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性和影响力的事情上,比如在网络上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和讨论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深度报道之所以能够成就其深度,首先便在于报道内容有重大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能够在死水一样的社会激起波澜。
其次,解析的多层次与理性化是《新闻调查》有别于其他深度调查栏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当下社会,每一个角落都是新闻现场,每一个公民都是新闻当事人。
这是一个从来都不会缺乏新闻素材的时代,在此情况下,媒体对于显而易见的新闻事件所进行的何种的深度加工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当下媒体界从来都不缺乏热眼发现者,但却有太多媒体在急匆匆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走马观花式的热眼旁观之后就一哄而散下落不明,没能去利用自身的优势提出一些有效的评论和引导。
新闻专题节目特点
从《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新闻调查》栏目作为《焦点访谈》的延伸于1996年开播,之所以叫做《焦点访谈》的延伸版是因为作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焦点访谈》的节目是长短限制了节目报道的深度,《新闻调查》就是对《焦点访谈》的补充,下面将以节目《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
一、选题与立意的特点作为新闻类节目,对于节目的选题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本例中《新闻调查》选材了最近发生的并且在网络上反应影响较大的"虐猫"事件进行报道,从中得知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基本属性是新闻。
从立意上分析,作为一个新闻专题或者说是新闻深度报道,它的时效性有限制,当一个新闻事件被人们所熟知的时候只有通过一个新颖的立意才能引起广大受众收看的兴趣。
在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报道中,将矛头均指向了虐猫者将他们口诛笔伐,而这些虐猫者也没有在媒体中露过面。
《新闻调查》从节目的一开始便引出了主题:"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
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
"整个节目的立意都透露出了新颖的角度,从介绍虐猫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入手,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人为什么要虐猫,最后开始了对于人类心灵、人性的反思。
二、设置悬念悬念是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创作中常用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在本片中节目的编导有意的设置了几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第二个悬念:当事人在网上刊登出检讨书,之后便消失在网络中,他们为什么参与这件事,他们又是怎样的人?之后引出了对于当事人王某同事、领导的采访,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于王某的那一段采访。
深度报道背后的多角色转换——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出镜记
深度报道背后的多角色转换——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出镜记者的角色功能郜淅琳【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报道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与其他节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整个调查的过程呈现给观众。
出镜记者在《新闻调查》这档栏目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用《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这期节目作为例子旨在分析出镜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的多角色转换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出镜记者;调查采访;深入报道;角色功能【作者简介】:郜淅琳,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视电影文化传播研究。
【责编介绍】:思涵,女,今传媒杂志社执行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引言《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报道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与其他节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整个调查的过程呈现给观众。
出镜记者则贯穿整个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中,穿针引线的带领观众进入到事件的中心,追根溯源,调查事实背后的原因,再一步步揭开事件最终的真相。
节目的调查性也由此得以体现。
可以说,出镜记者是支撑起《新闻调查》的基石与支柱。
2006年2月26日一个网站贴出了一系列女子将一只猫踩踏致死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
《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度采访,即是《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这期节目的结构是叙事性结构。
节目先由记者在演播室里对整个事件进行概述,介绍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继而由出镜记者进行不断深入的调查采访,最终再由记者对事件进行总结并发表简单的评述。
总之,出镜记者是整个调查过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整个节目的每一环都有出镜记者的参与,而在每一环中,出镜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又不尽相同。
二、出镜记者即是观众出镜记者在报道之前,对整个事件应该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全局的把握。
但是为了还原整件事情的调查过程,记者首先是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把自己放在起点上,想观众之所想,问观众之所问。
在这期节目的开头,演播室中柴静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事情的起因及发展,并以观众的身份对当事人虐猫行为的最初动机发起了质疑——“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而这些疑问恰恰也是普通观众所想要了解的,因此节目也才能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和记者一起探究事情的真相。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 这个帖子迅速以口口相传以及网络转贴的 形式在网上广泛地传播开来,到了2月28日, 这张图片已经从一个名叫猫扑的网站传播 到天涯网、新浪、搜狐、淘宝、网易等各 大网站,一度成为点击率最高的热门图 片。有网友甚至将虐猫女的头像制成“宇 宙A级通缉令”,让认识的网友提供线索。
•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鹊桥不归路” 的网友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他在网上下载到了踩猫影片的完整视频,发现影片前后还有踩其它动 物的部分。 • 几个小时后,“鹊桥不归路”在猫扑网站上发文,公布了自己的 初步调查结果。CRUSH踩踏网站的注册公司是杭州 “银狐科技”公 司,注册人是该公司的总经理郭某,英文名叫Gainmas,并且,由他 注册的踩踏网站不止一个。那么,踩猫事件是一个有组织的行为吗? • 解说:于是,郭某迅速被列为“踩猫事件幕后黑手”。围绕这个郭某, 网友又开始搜索。淘宝网上的网友意外地发现了郭某在网上的购物记 录,全是清一色不同尺寸的高跟鞋。接着,又有网友在车友论坛中发 现一个叫做Gainmas的人,拥有一辆银灰色普力马,并查到了车号。 到3月1日,这个郭某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车牌号、地址,甚至 大学履历都已经被公布在各大论坛上。因为查出的郭某的信息都在杭 州,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虐杀光盘的拍摄地点就是杭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报道的目的不一样,我见你们的原因呢是因为你们节目定位,我认为这个适合于我的出现。 解说:在网上的道歉信中,李某说,他受雇于一个叫常龙的网友,负责联系踩猫的表演者,动物和拍摄设备都是对方开车带来的,他并不是拍摄者。采访中,李某的坦率让我们吃惊。 记者: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呢?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一呢不需要牵扯我的精力,二呢不违法,他提供一切,我就负责联系人,我认为这事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就是一个挣点零花钱。 记者:成本很低。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对于我们来讲没有成本。 记者:你当时觉得有风险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当时觉得没风险。 记者:为什么呢?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因为这些东西不违背法律。 记者:假如当时这个行为是违法,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你觉得你会做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不可能。 记者:绝对不会。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这个底线坚决不能超越。 记者:那你当时考虑过道德这个问题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在这个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里也没说不让虐待动物,也没具体说。 记者:也许这一切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行为规范,但很多人的理解是觉得人敬畏生命 怜悯生命,这好像是很多时候人道德的一个共识。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其实我也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呢,这个坦率说,这里头不有一个利益关系嘛。 记者:你说得很坦率,这是你做的唯一因素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是。 解说:在视频中,我们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小猫几乎没有太多的挣扎。 记者:动物在之前经过麻醉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麻醉。 记者:为什么要麻醉?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减轻痛苦。 记者:不是要尽量残忍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给别人看是尽量残忍,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减少痛苦,刚开始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比较残忍。 记者:看到,后来十几分钟看到后面的时候能接受了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已经麻木了。 记者:麻木?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嗯。 记者:利益会让一个人丧失感觉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你说呢。 记者:我不知道,所以我想问你。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那我也得请教你。 记者:你的这个原则如果是发生在人和人的身上,你也会用这个原则吗?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在朋友之间多少钱都不行,做人也得有底线。 记者:你的底线是什么?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在这方面我自认为我还可以,我从来不出卖朋友,不做有损于朋友的事,至少在主观上。 记者:那你为什么会把朋友之间这种感情看的比利益更重要?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这还用问吗? 记者:用。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这么简单的问题。 记者:不简单。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如果一个人真正的是为了追求利益什么都不顾了,那他也根本就没有什么利益可谈了,谁能去跟你谈利益去。 解说:在采访中,许多人告诉我们,李某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 李某的同事:他非常正直,觉得他和我们同事之间关系处的也非常融洽,很融洽,就是在2005年春节的时候吧发现一个村,挺贫困的四个孩子没有父母,就是李主任领着我们这些(记者),每个 人都捐了一百块钱,三十那天去买的饺子 买的肉,去跟贫困这些一家人在一起吃的饺子。 记者:是谁这样决定? 李某的同事:这是李主任发起的,就是他本人发起的。 解说:在当地的电视资料里,我们还发现,李某曾经为一个重病的少女发起过一次大的慈善捐款,帮助她治病并重返校园。 李某的同事:据我了解他救人已经是,我记得,我没记错的话已经是四条生命了,可以说是人。 记者:救人? 李某的同事:对,他经常就是说出车祸碰着以后,他给送医院,他自己对这个不太张扬,后来也是听他们聊天之间听出来的。 记者:你帮助过陌生人,那些小孩 老人,跟你生活没有关系的人,为什么? 李某(黑龙江萝北县广播电视局):让我赶上了,人有良心呢,你不能眼瞅着他死你不管,人都不能见死不救,他们处于这么危险困难当中,做个举手之劳的事就把他们给救了,他坐上我的车他的 生命就有保障了,我要弃他不管,他们就是等待着死亡。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一直在探索节目的发展的道路。
作为一种电视调查文体的存在,为专题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新闻调查》将目标定位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栏目对“调查性报道”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制作理念。
首先,从采访角度上看,《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是非常及时的。
2006年2月26日网上贴出踩猫事件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
《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度采访,并于4月26日播出节目。
沿果索因,由一只猫的死亡造成的社会影响,来寻找不寻常事件的缘由。
设置悬念,引出当事人。
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探求幕后的故事。
用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用冷峻的蓝色来定位节目的基调——理性。
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引发寻找行为动机,寻找事件真相。
它并没有用宣教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事件接触者的切身感受和体悟来提出解决的方法。
这种以当事人来发表建议的方式,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将节目的人性化体现出来。
并不是要批判谁,也不是审判教育谁。
而是需要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再者,主持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解说者,她同时是调查的参与者,带着疑问与观众一起去探寻虐猫事件的真相。
从而从起初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事件的思考范围。
柴静的提问方式,理性的思路,感性的交谈。
态度不是强烈的质疑而是疑问。
以真诚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去对待她的受访者。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为,但你应该尊重他。
尊重人,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和态度。
当记者问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为什么在视频里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面临的压力都没有过多地去想。
眼见定为实?—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之节奏
眼见定为实?—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之节奏摘要一千多年前,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子瞻写下了这样一句诗“钩帘归乳燕,怜蛾不点灯”用一种细微的爱来观照世间万物。
一千多年后,当萝北县平静的海边一只尖利的鞋跟刺穿了一只可怜的小猫时,当数以万计同情与辱骂的言论在网络上恣意之时,《新闻调查》用几近冷峻的客观,张弛有度的节奏向我们展现《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背后的利益与欲望的驱动,理性与人性的碰撞。
本文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为例,来分析《新闻调查》的节奏,通过紧密严格的叙事结构,探究新闻语言叙事节奏的显著特色。
关键词:新闻调查节奏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丰富的视听用它的独特雕刻粗砺而真实的灵魂。
通过节奏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使观众的情感真正与视听结合到一起。
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冷静深蓝的色彩定位理性的基调,节目开始时对踩猫事件反问式的解说搭配悬疑紧张的的背景乐让观者的心不由悬起,短暂紧张后柴静冷静的独白又给予观众一丝缓冲,节目中用严肃背景乐装饰的蓝色片花共出现五次,开头结尾各一次,中间采访三位当事人时每人出现一次,这样剪辑的用意其实是为了在长时间的压抑紧张中寻求短暂的舒缓平和,让人们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更好的认识与思考事件深层的本质,也为观众带来更为舒适的观看体验。
节目中不时插入的关于虐猫事件的报纸网页截图及动态视频在丰富画面信息表达的同时也加快了节目的节奏,让人们的心跟着倏忽明暗的事件跌宕起伏,而空镜头不时地串场也为节目的整体节奏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使其节奏循序渐进,跌宕有致。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紧紧围绕虐猫事件的时间线进行叙事,节奏随着事件或模糊或明朗的变化而变化,在节目前后四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点上,展现的分别是寻找虐猫女人的开端及虐猫网站的纵容者郭某的一番话,这些都是对整件事有标志性影响的片段,符合观众正常的审美心理,叙事在对三个当事人及热心网友的采访中开始,让各方面都代表自己的利益站出来说话,平衡冷静的风格中带着一丝阴郁,采访过程的正反打镜头长度较为一致,较好的保留了对被访者的客观对待,在“寻找—找到—采访”的过程中观众与主持人一起亲历事件,在疑问之中层层剥茧,节目的节奏也重复着由舒缓到紧张,再由紧张到舒缓的连贯的自然周期,让观众的心随着事件的起伏而律动生姿。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一《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以上是摘自央视官方网站对于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介绍,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该节目的性质、特色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事实上,个人认为,《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确实做得相当值得肯定,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也非常为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
以下仅就该节目中的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来做下评析。
首先,从节目选题角度来分析。
一个选题是否有价值,需要放在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衡量,要符合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条件,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从大背景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用类动物的种类和量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以前不能吃的动物现在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吃的动物现在也敢吃了,但是人们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却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于虐待和猎杀动物的现象司空见惯,把虐猫事件做为选题,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条件。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节目开始便介绍了对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调查是从事件发生2个月后开始的,调查较为及时,符合时效性的要求,由此可以判定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做为选题是非常合适的。
从节目结构来看。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节目为观众设置了四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小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中国传媒大学 2010---2011 学年第二学期节目构思与分析课程题目小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学生姓名陈婷婷学号 200901213020班级 09传播学(媒调)学生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任课教师方毅华教师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成绩小评《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摘要:《新闻调查》作为央视的一款主打节目,既是同类节目中的佼佼者,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从新闻类评论调查节目所要求的“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以及主持人的表现五个方面对《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这一期节目进行了简要的评论,为节目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出镜记者(主持人)正文:从央视的官网上我找到这样的一段话:《新闻调查》栏目是隶属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深度报道栏目,节目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结构主线,力求客观、深刻。
想必这个就是节目组对节目的定位了。
老师上课多次提到的《广播电视简明词典》中对“调查报道”的定义为“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
相对于一般性的动态消息,新闻调查被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它侧重于强调运用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why)”和“发生了什么(what)”,即重在揭示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注重分析……那我们就抓住这几个点,对本期节目进行一个浅层的评价。
首先是节目的新闻性方面。
节目内容是当时在网络上影响巨大的虐猫事件,作为一个引发众人围观的新闻事件,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了新奇性和显著性的特点。
然而由于网络的浮躁和信息松散等特点,“围观者们”其实很少有人能真正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所以,节目在对事件的还原和深入剖析上还是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的。
节目选这个主题,在对新闻性的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的。
然而,最后把事件归因为心理压力,反而却降低了事件固有的新闻性。
从节目的社会性来看,不管是“虐猫”还是“虐人”,其实都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到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一《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以上是摘自央视官方网站对于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介绍,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该节目的性质、特色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事实上,个人认为,《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确实做得相当值得肯定,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也非常为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
以下仅就该节目中的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来做下评析。
首先,从节目选题角度来分析。
一个选题是否有价值,需要放在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衡量,要符合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条件,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从大背景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用类动物的种类和量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以前不能吃的动物现在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吃的动物现在也敢吃了,但是人们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却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于虐待和猎杀动物的现象司空见惯,把虐猫事件做为选题,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条件。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节目开始便介绍了对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调查是从事件发生2个月后开始的,调查较为及时,符合时效性的要求,由此可以判定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做为选题是非常合适的。
从节目结构来看。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节目为观众设置了四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深度报道背后的多角色转换r——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出镜记者的角色功能
深度报道背后的多角色转换r——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出镜记者的角色功能郜淅琳【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报道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与其他节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整个调查的过程呈现给观众.出镜记者在《新闻调查》这档栏目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用《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这期节目作为例子旨在分析出镜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的多角色转换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2页(P164-165)【关键词】出镜记者;调查采访;深入报道;角色功能【作者】郜淅琳【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责编介绍】:思涵,女,今传媒杂志社执行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报道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与其他节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整个调查的过程呈现给观众。
出镜记者则贯穿整个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中,穿针引线的带领观众进入到事件的中心,追根溯源,调查事实背后的原因,再一步步揭开事件最终的真相。
节目的调查性也由此得以体现。
可以说,出镜记者是支撑起《新闻调查》的基石与支柱。
2006年2月26日一个网站贴出了一系列女子将一只猫踩踏致死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
《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度采访,即是《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这期节目的结构是叙事性结构。
节目先由记者在演播室里对整个事件进行概述,介绍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继而由出镜记者进行不断深入的调查采访,最终再由记者对事件进行总结并发表简单的评述。
总之,出镜记者是整个调查过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整个节目的每一环都有出镜记者的参与,而在每一环中,出镜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又不尽相同。
出镜记者在报道之前,对整个事件应该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全局的把握。
但是为了还原整件事情的调查过程,记者首先是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把自己放在起点上,想观众之所想,问观众之所问。
电视解说词写作要点
镜头1,清晨骑着自行车锻炼的人流, ( “骑车是锻炼”)
镜头2,有人推着自行车跑步, (“不骑车也是锻炼”)
镜头3,一个人双手大撒把,东倒西歪地哼 着小曲,横冲直撞地骑了过来。 (”但是千万不能这样练”)
24
“所有的青年都有这样的权力” “在这样的时间内,更多的家庭是这样度
过的” “他们为什么如此紧张” “这般热闹的场面” “根据这两块石头的距离”
※当她横刀夺爱的时候 你忘了所有的誓言 她扬起爱情胜利的旗帜 你要我选择继续爱你的方式
太委屈
※我从春天走来,你在秋天说要分开
为爱痴狂
※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
伤痕
63
歌词
You never close your eyes anymore when I kiss your lips
Righteous Brothers She was just 17, and you know what I mean
44
《焦点访谈》生猪屠宰
45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再说长江〉”告别家园”
46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47
镜头:青藏高原的一段公路上,横亘着一 块巨大的岩石。
“ 1975年,这里发生了一次大滑坡,10位 坚守着自己岗位的年轻的汽车兵被滑动 的山体掩埋了,他们的身躯从此和山崖 紧紧铸合在一起。大山从此有了灵魂。 每当过往的汽车兵看见它,就象看见十 位战友永存的微笑”
14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15
具象的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不具 有的作用,画面是一种”模糊语言”,比 之抽象的语言符号有更丰富的信息含量。 它可以突破语言符号逻辑思维的限定, 使人们可以获得难以名状的直接感受。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作者:于丹第一部分庄子何其人(2)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
他还要处处求人,等米下锅。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足、难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庄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贫困的呢?在《山木》篇他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
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绑着,一副邋遢相。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顿啊?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啊。
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啊。
大王你没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树、梓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援跳跃,惟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对它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让它们身处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敢乱跑乱跳了。
这不是它们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啊。
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可见,庄子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庄子自己对这个“利”字看重吗?他周围有的是有钱的人啊!他在《列御寇》篇又讲了一个故事: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
有一次他很荣幸地为宋王出使秦国。
那个时候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他走的时候,宋国只给他配备了几乘车马。
曹商到了秦国,不辱使命,特别得到秦王的欢心,回来的时候,秦王浩浩荡荡送了他上百乘的车马。
曹商回国以后,趾高气扬,对庄子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让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里,窘困地每天织草鞋度日,人也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要我这样生活,我估计我没有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一直在探索节目的发展的道路。
作为一种电视调查文体的存在,为专题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新闻调查》将目标定位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栏目对“调查性报道”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制作理念。
首先,从采访角度上看,《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是非常及时的。
2006年2月26日网上贴出踩猫事件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
《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
度采访,并于4月26日播出节目。
沿果索因,由一只猫的死亡造成的社会影响,来寻找不寻常事件的缘由。
设置悬念,引出当事人。
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探求幕后的故事。
用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用冷峻的蓝色来定位节目的基调——理性。
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引发寻找行为动机,寻找事件真相。
它并没有用宣教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事件接触者的切身感受和体悟来提出解决的方法。
这种以当事人来发表建议的方式,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将节目的人性化体现出来。
并不是要批判谁,
也不是审判教育谁。
而是需要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再者,主持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解说者,她同时是调查的参与者,带着疑问与观众一起去探寻虐猫事件的真相。
从而从起初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事件的思考范围。
柴静的提问方式,理性的思路,感性的交谈。
态度不是强烈的质疑而是疑问。
以真诚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去对待她的受访者。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为,但你应该尊重他。
尊重人,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和态度。
当记者问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为什么在视频里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面临的压力都没有过多地去想。
她说她把那只猫当成了她心中的仇人,踩猫行为给她带来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快感,是一种极度的发泄。
其次,从主题上看,《新闻调查》的节目话题的选择是非常有深度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踩猫事件弄得沸沸扬扬,但众多网民只是停留在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的愤怒上,并不了解事件的缘由和动机,存在着诸多疑虑,《新闻调查》的报道恰好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并且,事件本身也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性方面的诸多探讨,内容深刻。
除此之外,事件中包含的网络传播及其人肉搜索的影响力也得以呈现。
因
此,这个话题的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
虐猫背后,浮现的东西很多很多,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人不是孤立行走在世间的动物,人与动物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淡忘隔阂,多交流沟通靠近彼此的内心世界。
经济腾飞军事发达的社会不叫和谐社会,只有在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愉快地过上各自的生活基础上的经济腾飞和军事发达,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希望社会都能来关心这样特殊的群体,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交流与沟通,慢慢把心里这种仇恨化解。
最后,从反映内容角度来看,《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可分为“片头—演播室主持人导语—调查过程—演播室结束语”,其中调查过程往往采取叙述结构。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即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这种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简短的导语:两个月前当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的强烈的义愤很声讨,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发起了寻找,他们找到了三位当时人,但两个月过去了,当
事人却并未在媒体出现过,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带着关于动机的疑问,记者开始了调查。
最后通过寻找与调查的不断深入,记者首先找到了当事人的同事、领导,从侧面了解当事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之后直面当事人,询问动机。
得出了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三种结论。
最后节目在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化解仇恨,应该怎样权衡利益,应该如何满足欲望的问题中结束并且升华。
这样一种结构即引起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又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心中的疑问。
从这期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不仅采访当事人,而且与事件的相关人和见证人也都接受采访,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力求公正、平衡、客观。
在调查过程中对“故事人物”的全面叙述,更是让观众在记录与展示中了解到发生了的客观事实,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故事人物”及其事实真相做出判断。
本来踩猫事件在社会上一片谴责,但在《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调查》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公正原则,让当事人及相关人物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完全把当事人置于被谴责或有罪的立场,记者只是通过自己的个性调查和客观报道,让事实真相如冰山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