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气法时论(阴阳)

合集下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

日中 长 戊 夏己
四季 秋 庚 辛
时段 夜半
起于
四 时日 时段 季
春 甲乙 平旦
平旦 夏 丙丁 日中
下晡 长 (日中) 夏
夜半 秋 (日昳)
下晡 冬
戊己 日昳 庚辛 下晡 壬癸 夜半
2、五脏相关在发病、病愈、加重、稳定、减轻 的规律:
以胜相加——发病
至所生——愈
至所不胜——甚
至于所生——持
自得其位——起
定五脏脉,以决病之间甚
3、五脏病的调理养护:
肝病—禁风;心病—禁温食、热衣;脾病—禁 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肾病—禁犯焠ai热食、温炙衣。
三、五脏疾病所欲与药食补泻的规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 酸寫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 用鹹補之,甘寫之。……脾欲緩,急食
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 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 之,鹹寫之。
[内容分析]
五脏所欲及五味补泻:
五脏 欲 急食


肝 散 辛以散之(君) 辛味(臣) 酸味(佐)
心 软 咸以软之(君) 咸味(臣) 甘味(佐)
脾 缓 甘以缓之(君) 甘味(臣) 苦味(佐)
肺 收 酸以收之(君) 酸味(臣) 辛味(佐)
肾 坚 苦以坚之(君) 苦味(臣) 咸味(佐)
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
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原文: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 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 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①, 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 間甚②之時,死生之期也,……。
[内容分析]

内经临床运用(治则治法)11.8.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经临床运用(治则治法)11.8.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经临床运用(治则治法)11.8.素问·藏气法时论经文分析本篇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依照“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基本原则,讨论了五脏病的传变规律、补泻法则和五脏虚实病候,论述了五色、五味、五气、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提出“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的重要原则。

本篇一开始就谈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依照这一基本原则,并根据五脏与四时、五味的关系说明五脏“所苦”及其运用五味治疗的方法,是《内经》“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重要内容,亦是对药物性味与疗效关系的总结。

第二段则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五脏病治疗、调养的禁忌和五味补泻法则。

同时认为五脏病变的逆从、得失与四时五行的“更贵更贱”有一定的关系。

一年四季的更替,一个月的气候变化,乃至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都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病变的进退、转归和预后。

同时也明确指出,气候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过程是复杂而多元的。

本文还用五气生克乘侮的规律来加以归纳概括,论述了这种影响产生的机理,在于邪气和五脏正气之间所胜和所不胜的相互关系,说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和邪正斗争的形势,是决定疾病发展趋向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列举了五脏的虚实病证,并叙述了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段论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的对应调养作用。

其中有关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对后世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以选药组方的原则有很大影响。

而关于饮食五味对五脏调养作用的论述,亦开后世饮食疗法之先河。

临床应用(一)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天人相应的生理观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阐释五脏与时令的关系。

在生理上,脏腑功能与季节、日期、时辰的变化相应。

明确提出了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为中介的天人相应的生理观。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反映了《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观念。

人形,概指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及其功能;四时,概指一年之四季、一个月之时日、一日之时辰等时令变化。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
LI C u - a g. U u f U h n y n W Xi —u
Sa dn nvrt o oioa hns Mein ,i n20 5 h nogU i sy fT dtn l i e dc eJn 53 5 e i r i C e i a
Ab t c : e vn crsa o t x uh a , h s a i h uz i ‘i y u n j s i i i u nziy n i u zig nx s a tR l a t eod b u “ l k u n J s i u ny s o h … xn uFa , h xa y ra h ,o gx nb h ,a i r e r n 1 i n a e
即本篇所称“ 酸收” 。江涵暾在《 笔花医镜》 中定“ 补 心 猛药北 五味 ”1, 经源 即本 于此 。 [ 其 ]
12 “ . 心欲软 ” 陶 弘景称 “ 心德 在软 ”f , 2 软与 坚 ] 硬相对 , 内经 词典 》 在《 中称 软 “ 一为 脉 象 软柔 形容
见智 , 从不 同方 面 阐释 其 意 义 , 用 于指 导 临 床 实 并 践 。其 中 的心苦 欲理论 对后世心 病治疗 的理论 和实 践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问 ・ 器法 时论 》 出的 素 藏 提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1 0年 6月 第 2 第 3期 2卷
J OUR L F I NA O JANG NI ER I Y T M2 1 o 2N XIU V S T OF C 0 oV l2 o3
《 问・ 素 藏气 法时 论 》 苦欲 理论 探 究 心
★ 刘春 阳 指导 : 符 ( 吴修 山东 中医药大学 济南 205 ) 535
摘要 :素 问・ 《 藏气法时论》 心苦缓 , “ 急食 酸以收之” 心欲 软, “ 急食 成以软之 , 用成补之 , 甘泻之。 等条文 , 示 了传统 中医药 ” 揭 理论中的利用药物 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 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 医家缘此 以为经 , 制 出了生脉散 , 营汤等千古 创 清 名方, 至今仍在临床 广泛使 用。在食 疗养生方面 , 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 4 健康饮食的 重要 法则 。笔者试 以五脏体 系 ,f -l

黄帝内经:素问第22章 藏气法时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22章 藏气法时论

脏气法时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翻译】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原文】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原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翻译】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2)原文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2)原文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2)原文藏气法时论(2)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就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气欲收敛,宜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忌食焠火热食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有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下来了.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主闭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夫邪气之客于身也。

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黄帝内经第六十九讲《素问.藏气法时论》

黄帝内经第六十九讲《素问.藏气法时论》

黄帝内经第六十九讲《素问.藏气法时论》教材246页,第四节,《素问。

藏气法时论》。

这一节是节选了《藏气法时论》,先说一下这个题目,藏气就是五脏之气,脏腑之气,法时就是取法于四时。

或者说是效法四时。

也就是说,脏气应四时,五脏之气于四时相应,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等等。

脏气应四时,因此治脏气之病必去法于四时,或效法四时。

再说简单一点,治脏器者,必应四时。

这就是说,还是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

我们中医在治疗五脏之病的时候,要考虑到时间问题,按春、夏、秋、冬考虑四时,当然还有其他的时间,比如月份,十干日,乃至于日夜的十二个时辰。

现在所说的二十四个小时,多和脏气有一定的相配属的关系。

这是关于这个篇名。

脏气应四时,故治脏气之病必应四时。

(或必取法于四时)第一段,我们选取的第一段,这段是讨论什么呢?是讨论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主春,其实这里也就是说,肝取法与春,肝与春季相应,肝气通于春,我们在讲《六节脏象论》的时候已谈到过这个问题,肝主少阳,春是少阳升发之时,所以肝与春相应。

本段不是讲的取法问题吗?所以“肝主春”,具体的意思就是肝取法于春。

如果肝脏有病,可以足厥阴少阳主治。

表里两经同治。

肝的经脉是足厥阴。

于其相表里的是胆经,足少阳经。

所以肝病要取足厥阴和足少阳,两经同治。

这个主治的治,其实这个治的本意是救治的意思,也有一个处理的意思。

这个病要怎么处理呢?当然作为处理的意思也含有治疗,所以你要具体的来讲,那就是说,肝有病,可以治疗主厥阴经和足少阳经。

如果针灸取穴的话,就取该二经之穴。

同时,取该二经之穴还有应时治之。

4.藏气法时

4.藏气法时

9、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 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 胆禀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 官。《类经》说:“胆禀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 类经》 而决断所出。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 而决断所出。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 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10、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10、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这里作为十二官之一,当指心包络。 这里作为十二官之一,当指心包络。 膻中者, 11、臣使:《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 臣使: 灵枢·胀论》 城也。 贴近于心,故为心的臣使。 城也。”贴近于心,故为心的臣使。
[翻译 翻译] 翻译
黄帝问道: 黄帝问曰: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十二 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个脏器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个脏器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有没有重要与次要的分别? 岐伯对曰: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 有没有重要与次要的分别?岐 请遂言之。心者, 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 也,请遂言之。心者, 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 请你让我尽量的告诉你。 君主之官也,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请你让我尽量的告诉你。心比 肺者,相傅之官, 如君主, 焉。肺者,相傅之官, 如君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 从之而。肺比如丞相, 治节出焉。肝者, 治节出焉。肝者,将 从之而。肺比如丞相,治理全 调节气血营卫。 军之官,谋虑出焉。 军之官,谋虑出焉。 身,调节气血营卫。肝好比智 勇的将军,运筹帏幄。 胆者,中正之官, 胆者,中正之官,决 勇的将军,运筹帏幄。胆性正 直而刚毅, 断出焉。膻中者, 断出焉。膻中者,臣 直而刚毅,具有正确的判断能 膻中象内臣, 使之官,喜乐出焉。 使之官,喜乐出焉。 力。膻中象内臣,负责传达君 主的喜乐意志。 主的喜乐意志。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2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素问·藏气法时论1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2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素问·藏气法时论1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2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素问·藏气法时论1第12课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我们接着上课讲最后一个自然段,“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管望色还是切脉,首先要分辨的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至于什么样的色属于阴之色、什么样的色是阳之色,我们逐渐地还会涉及到;什么样的脉属于阳、什么样的脉属于阴,这个过去倒有的医学家概括达,说“大浮数动滑阳脉”,大脉、浮脉、数脉、动脉、滑脉都属于阳脉;“沉涩弦迟属阴”,沉脉、涩脉、迟脉这一类的属于阴,不足之脉就属于阴嘛。

“审清浊而知部分”,看看面部、望色了,面色的清、面色的浊,是污浊之气呢,还是比较光滑、明润的现象,这是审清浊;还要知道“部分”,部分就是面部和五脏相对应的部位,比如鼻子属脾、下颌属肾等等,要知道面部的五脏所主的部分。

总之,审查清浊,知道病人的正气、邪气的盛衰情况,看看疾病在面部哪个部位上有了特殊的颜色改变,就可以知道它所属的哪一脏有病。

比如说左颊先红了就可能要产生肝热的病,右颊先红了就可能产生肺热的病,我说的都是《内经》的话了,这就是望色可以知道疾病将要发生的情况。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看病人喘息的形象,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病苦所在、属于哪一脏。

比如我这一篇前面所讲到的,病人是呼、是歌、是呻呢,从它的声音上来看还是角徵宫商羽这个五音,要从病人的音和声来判断。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权衡规矩是说的脉象。

权的本意是秤砣、在此代表沉脉,沉脉在正常情况下是冬季的脉、是肾的脉象,如果是沉脉,说明病在肾、在里,肾主里嘛。

衡的本意是秤杆、在此代表浮脉,浮脉在正常现象当中是秋季的脉、是肺的脉象,如果是浮脉,说明病是在肺、是在表。

规的本意是围圆之器、取其轻灵圆滑之意,说的是弦脉,弦脉在正常情况下说的是春季之脉、是肝的脉象,那不正常的、见到弦脉时,就要考虑肝、考虑风、考虑到痰,肝脉可以出现头晕、可以泛酸,脾气急呀,这不就看出来了嘛。

《内经选读》藏气法时

《内经选读》藏气法时

《内经选读》藏气法时“藏气法时”,是指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与四时五行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问· 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内经》藏象学说不仅从“象”来概括“藏”的本质,而且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生命的活动规律。

“藏气法时”体现了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本单元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它们相互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着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

二、原文导读【原文】 301【题解】灵室,兰台,皇帝藏书的地方;秘,秘密;典,典籍。

本篇主要讲是二脏之间的关系及心的君主作用,是内经中讲述脏象学说的经典之作,为显示其重要性,名之为灵兰秘典。

【提示】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

【校注】( l)十二藏:张介宾注:“藏,藏也。

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为十二。

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

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 2 )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

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 3 )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这里指心包络。

( 4)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

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

”( 5 )伎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决读:疏通水道的意思。

决,通也;读,水道也。

张介宾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脱;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读之官。

”( 6 )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分析】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

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

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

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

第三单元-脏气法时-(1)

第三单元-脏气法时-(1)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藏气法时”,是指五脏之气的生理 活动顺应四时五行规律而变化。《内经》 藏象学说不仅从“象”来概括“藏”的本 质,而且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生 命的活动规律。“藏气法时”体现了藏象 学说的基本特点。
素问·灵兰秘典论301
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 古代帝王藏书之所。秘典,珍重之辞, 即秘藏之典籍。本文篇末有“藏灵兰之 室,以传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 的重要性,故篇名。
素问·六节藏象论302
(四)肝 罷极之本
• 罷同“疲”: 极,劳甚;罷极,疲易过度。《素问
吴注》:“动作劳甚,谓之罷极。肝主筋,筋主运动, 故为罷极之本。”
• 罷同“羆”:《素问直解》:“罷,作羆。肝者,将
军之官,如熊羆之任劳,故为羆极度之本。”羆,棕 熊;极,高大任力。
• 罷当为“能”通“耐”;极,疲困。李今庸:“本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301
一、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 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明出焉 主宰精神活动 统帅协调整体
《说文》:“心,人心。在身之中。象形。” 《明堂五脏论》:“心者,纤也……无事不贯
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301
一、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 相傅之官—位高近君,辅佐君主 治节出焉 主呼吸,调节气机 朝百脉,助心行血 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从肉从市,会意字。市,通“芾”, 草木小而茂密的样子。 《明堂五脏论》:“肺者,傍也”
素问·节藏象论302
(二)肺
• 气之本—主气司呼吸 • 魄之处—附形之灵,舍于肺气 •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 阳中之少阴 生理: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通于秋气(金) 病理:肺失宣降;易感燥邪
素问·六节藏象论302
(二)肺 魄: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张介宾: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 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 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 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 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原文】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 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 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 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 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 藏,取决于胆也。
1.“藏象”的含义
【原文】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 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 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 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 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也。
“此受五藏浊气”


①浊气,指水谷精微,相对自然界清气而言 较浊故称浊气。“此受五脏浊气”即传化之 腑必须接受五脏所藏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 其正常的传化水谷的功能。 ②浊气,指五脏代谢后的废物。“此受五脏 浊气”,即五脏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所产生 的浊物,必须传之于传化之腑,由此排出体 外。
和胃止呕
攻下通便
六腑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清泻三焦 疏利膀胱 顺气利肠 通腑逐瘀
举例:



症状:少腹胀满,大便色黑,小便自利, 谵语烦渴,夜间发热,闭经腹痛,脉沉 迟有力。 辩证:痰热互结,血蓄下焦证 治则:通腑逐瘀 治疗:桃核承气汤

藏气法时论(阴阳)

藏气法时论(阴阳)

根据四时阴阳五行变化规律, 1.根据四时阴阳五行变化规律,阐 述人体五脏的生理,五脏病“ 述人体五脏的生理,五脏病“愈”、 “甚”、“持”、“起”的时日以 及运用药食五味等调治的原则。 及运用药食五味等调治的原则。 2.列举五脏虚实的一般症状及针 刺治疗原则, 刺治疗原则,为脏腑辨证体系的建 立提供依据。 本内容没有选) 立提供依据。(本内容没有选)
题解及提要] [题解及提要] 脏气,五脏之气。法时, 脏气,五脏之气。法时,即取法 四时。 四时 。 本篇论五脏之气的生理及其 病证的传变、预后、 病证的传变 、 预后 、 治法与药食五 味所宜等, 味所宜等 , 皆取法于四时五行的演 变规律。 正如马莳所说: 变规律 。 正如马莳所说 : “ 五脏之 必应天时, 而人之治脏气者, 气 , 必应天时 , 而人之治脏气者 , 当法天时,故名篇。 当法天时,故名篇。”
3.脾病 . (1)脾病愈、甚、持、起时间 )脾病愈、
脾病 愈(慧) 不愈 甚 不死 持(静) 起 年 秋 秋 春 春 夏 长夏 时日 庚辛 庚辛 甲乙 甲乙 丙丁 戊己 时段 日昳 日出 下晡
(2)脾病调治 )
1、脾欲缓,禁温(冷)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欲缓,禁温 冷 食饱食 湿地濡衣。 食饱食、 2、用苦写之 苦能泄 ,甘补之 甘能缓 苦能泄) 甘补之(甘能缓 甘能缓)。 、用苦写之(苦能泄
5.肾病 . 肾病愈、 (1 )肾病愈、甚、持、起时间
肾病 愈(慧) 不愈 甚 不死 持(静) 起 年 春 春 长夏 长夏 秋 冬 时日 甲乙 甲乙 戊己 戊己 庚辛 壬癸 时段 夜半 四季 下晡
(2) 肾病调治
1、欲坚(主闭藏宜充实 ,禁犯热食、温炙衣。 、欲坚 主闭藏宜充实 禁犯热食、温炙衣。 主闭藏宜充实), 2、用苦补之 苦能坚 ,咸写之 咸能软、能下 。 苦能坚), 咸能软、 、用苦补之(苦能坚 咸写之(咸能软 能下)。

西藏阴阳论

西藏阴阳论

西藏阴阳论
西藏在西南,地高而天寒。

寒则阳少,阳少则水静,水静则湿气不升,故西藏之地病因湿者当少也。

其气寒,太阳不升,故其病多在太阳经,太阳者膀胱也,大肠也,其为表里者,肺与肾。

故西藏之地,病在肺、肾、膀胱、大肠者当居多。

西南在卦为坤,坤为地,在人则为脾胃,西南土气盛,与脾胃相应,故西藏当养人之脾胃,而其病在脾胃者,当少也。

又有,八卦南为火,其西为金,火克金,而西南为火灼金之地,其又应燥之象。

小论阴阳,以测西藏病壮之因,是以西藏阴阳论。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内经》藏气法时论篇《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翻译】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原文】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原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翻译】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1.此段可以改造为:黄帝曰:“合人形以法五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何如而得,何如而失?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相生相克也,生则生,克则死;生则成,克则败。

而后定五脏之气之相生相克,间甚之时,死生之期可定也。

”2.贵:⑴生也;⑵合时时旺则贵。

贱:⑴克也;⑵不合时时则贱。

3.间甚之时:⑴五行与五季相配合;⑵间,病轻;甚,病重。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1.此段文字成表2.简称与全程3.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

4.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前提是每个脏病了,然后想回归本性,应表述为:“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

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是根据《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原文排列推导而来的,此为一解;五脏的本性或爱好就是散软缓收坚,此为二解。

5.五脏特性:肝苦急而欲散,心苦缓而欲软,脾苦湿而欲缓,肺苦气上逆而欲收,肾苦燥而欲坚。

法阴阳,和术数

法阴阳,和术数

法阴阳,和术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情生于知,启发此知者,耳目为之诱也。

”《吕氏春秋-贵生》中亦说:“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

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藏气法时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藏气法时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藏气法时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一篇一篇的阅读,可能,你从来为感觉到《黄帝内经》之中存在的体系。

可是,告诉你一个很不幸的事实,黄帝内经之中确确实实的存在一套体系。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与治则学说。

其实,这四大学说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开来。

其中涉及到的脏象学说是研究其他学说的一个基础,那么什么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也成为藏象学说,或者脏腑学说。

而藏气法时论,就是论证了五脏与时间的关系,同时也提到了五味对五脏的补泻之功用。

这一篇,我们先从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来研究。

我们前两天群发了一段文字,提到了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六经这个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也就是,天地之气对人体五脏的作用,是通过手足三阴三阳经进行传导,最终影响的是脏腑功能。

藏气法时论这一篇,告诉我们的就是对疾病防治结合的方法。

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那么也就是说,除了吃药以外,我们还要依靠食物来补充自身的正气。

这个如何补,如何泻,这里提到了气味合。

此时我们再去看《辅行诀》之中提出的方剂,结合内经之中的原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这段话理解透了,即使不用药,你也能进行自我调理了。

【肝欲散】,与《五运行大论》这一篇提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

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原文典籍

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原文典籍

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五味之药性-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22.1)

五味之药性-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22.1)

五味之药性-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22.1)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第一节五味之药性那191页,《黄帝内经》第22篇,脏气法时论呢,黄帝问,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这个就是我们把人体,身体里面的构造和天地四时配合起来,然后如何做可以顺天,如何做可以逆天,逆反天理,得失如何。

岐伯说我们五行啊,木、火、土、金、水,一样过亢,一样过弱,一样太过了,一样太弱了,都可以知道死生决成败。

所以,定五脏之气,问肾之时,死生之奇。

后面就解释清楚了,黄帝说,你一一说明吧。

当黄帝比较不要用脑筋。

192页,就开始讲细了。

岐伯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甲乙就是什么?阳。

肝主春天,少阳是管春天的,它的日子是甲,遇到甲日跟乙日。

我们每天都有日干跟日支,甲日跟乙日都是属于木。

肝苦疾,如果抽筋,其时肝以缓之。

这第一段就下了定义,甘能缓。

所以,以后再介绍本草的时候,甘味的药能缓,这个缓的意思,非常妙,你只要记得,任何东西急,统统用缓,要缓它,你就要挑甘味的药,甜味的药。

有人说老师,糖就可以了,这么笨,糖不是那个。

药味里面,本草,前面一开始讲过,吃金石,彩色的陨石,一些钟乳石啊,吃黄金,这种金石类的东西。

硫黄啊,这是金石类的药。

道家提炼金就是提炼成丹,他认为说黄金可以永远不坏,我就吃黄金,金刚不坏。

草药,本草的,木头、草木就是百年不坏,所以我们要吃本草,讲的这个是以本草为主。

当然了,所有金石类的药比较强,味道更强。

那心主下,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主治。

丙、丁、日是属于火。

心苦缓,就是心脏不喜欢缓。

它缓下来,心脏跳下来太慢了,这怎么办呢?及酸以收之。

我们在讲本草的时候,酸性的药,都是能收。

那比如说有一个人晚上睡觉梦游去了,很多人梦游,大家都知道这个跑掉了,我们要收他,我们就要用酸的药来收他。

还有人睡觉梦很多,神不守,或者是睡觉的时候,人卧血应该是归肝嘛,结果血没有归肝,是失眠了,就是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