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

合集下载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 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中国本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面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也在中国战斗。

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

然而,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大林无暇东顾了。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

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逐日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立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工。

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

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他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是因为,青壮年基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

由于缺乏施工机械,这些劳工只能胼手砥足,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

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日子: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人被牛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

一批人倒下,一批人换上,代价惨重。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

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

《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

最新-抗日战争故事之滇缅之战 精品

最新-抗日战争故事之滇缅之战 精品

抗日战争故事之滇缅之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深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失利后,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内,后又陆续空运补充一部分中国军队到印度,接受美国的装备和训练。

同时从缅甸撤到滇西的远征军,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于1943年4月在云南楚雄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陈诚任司令长官(10月起由卫立煌接任)。

6月,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两军准备从印度和我国云南西部同时向侵占缅甸和我滇西的日军进行反攻,并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10月,揭开了缅北滇西反攻的战幕。

其时,日军的缅甸方面军有11个师团,近30万人马,中国驻印军从印度的列多发南地区出发,身侵缅日军攻击。

我官兵经一年多作战,先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的巨大胜利,在中国远征军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亲乘胜向滇西畹町推进。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

1945年1月下旬,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著名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以中国远征军向缅北滇西进行反攻的事迹进行拍摄素材的。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XX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XX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XX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十八世纪中缅战争纪实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十八世纪中缅战争纪实

这种状况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即缅甸贡榜王朝建立以及清朝平定新疆后,发生了剧烈变化。尚武扩张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很快就以兵威压服中缅之间的诸多土司,而缅兵乃至缅属土司甚至多次到中国内属土司处征收贡赋。好大喜功的乾隆在平定新疆后,也开始逐渐改变原来云南边疆偏向绥靖的政策,不再容十日,缅军绕道戛鸠的北路兵二千余人,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仅十天时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军死伤数百,游击班第战死,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知道缅军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军开始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攻击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深没腰,火药皆湿。缅军伏兵突起冲杀,马成龙阵亡,除未及渡江的70余人,八百余兵死伤殆尽。十二月,北路缅军渡江进入户撒地带,李时升先后调2800兵至户撒抵御,双方交战不多,缅军看清军越来越多,干脆脱离接触,退往铜壁关。绿营又以大捷上报。
清军对此丝毫不知,云南提督李时升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达铁壁关,第二日,命朱仑率4000余兵出关攻击。十七日,朱仑抵达楞木,在高处扎营。十八日,缅军主动发动攻势,清军虽然居高临下,但装备的基本是火绳枪,射速既慢,向下射击时,弹药又往往未发就先掉下。而缅军装备的多是燧发枪(来自英、法等国,途径很多,或送、或买、或抢),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清军。结果双方交战四日,大家都互有死伤。但清军伤亡较大,首先感觉支持不住,急忙求援。提督李时升拨宛顶兵700名赴援。但清军战况依然不利,缅军树立营栅,逐渐逼近清军大营。二十三日起,清军坚壁不出。双方暂时休战。楞木缅军全数也不到六千,朱仑却以杀敌六千,取得楞木大捷上报。
缅军主力虽然深陷暹罗,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兵依然不少。在清军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军继续围攻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军数千(清方记载为三万,但据各方资料,大约只有六、七千),自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军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九月初,木邦土司无法抵挡,退往清军驻扎的遮放。新街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这时边境已经警报四起,但杨应琚依然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400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九月七日到达新街,清军总数依然不足千人。九月二十四日,数千缅军乘船抵达新街,迅即对清军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军坚持两日一夜,宣告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众退入云南。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

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缅甸共产党覆没的根由

缅甸共产党覆没的根由

缅甸共产党覆没的根由作者:徐焰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06期1966年夏,中国掀起“文革”风暴,缅共中央很快加以仿效,其根据地内每个村口都搭起竹木做的牌坊,上面并挂毛泽东、德钦丹东像,每天人们都要举行宗教仪式般的“早请示、晚汇报”。

从1966年底起德钦丹东还展开了“党内革命”,将与他过去有派别纠纷及不同意见的领导人,都上纲定为“修正主义分子”,随后又模仿中国的政治口号,将他们宣布为“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缅共的代理人”。

此时的中国因处于极“左”思潮泛滥的状态,对缅共公开表示支持,1967年允许缅共第一副主席德钦巴登顶在群众集会中亮相,《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他们的文章《缅甸的蒋介石——奈温军人政府必败!人民必胜!》。

缅共党内此时的斗争方式,完全重演了中共在20世纪30年代内部“肃反”的悲剧。

在德钦丹东直接掌握勃固山脉的中央根据地内,所谓“党内革命”进行得最为残酷,斗争方式是一撤职、二开除、三处决,为节省子弹,对被批斗者都由“红卫兵执法队”用竹尖刺死。

两年前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时逃到根据地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过去曾被认为是“革命新鲜血液”,随着深入清查成分,这些家庭出身较富裕的学生几乎全被杀光。

看到缅共内部发生大动乱,政府军于1968年春季以后,向勃固山区进攻。

德钦丹东提出“以我们的进攻粉碎敌人的进攻”,采取硬打硬拼,反对这一主张的军队领导人波吞迎于同年8月底被公审处决。

内部滥杀造成了人人自危,缅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巴刻被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后,逃至仰光,下层也掀起投降风潮。

同年9月,众叛亲离的德钦丹东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向东转移,9月24日在途中休息时被身后的警卫员谬苗开枪打死,此人随之也向政府投降。

事后,缅共另一个副主席德钦辛接任中央主席,并宣布“谬苗”是“敌人派来的奸细”,中国《人民日报》于1969年全文登载了这一公告。

缅共这种遇灾祸不检查自身缺点,反而一味推诿客观原因的做法,只能延续错误。

浴血滇缅

浴血滇缅

浴血滇缅作者:宋升堂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5年第05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川军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在南征滇缅的中国远征军队伍中,有近5万名川军将士,为了抗击日寇跨越国境,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8万日军大举进攻英属缅甸殖民地,企图切断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进一步孤立中国,迫使中国政府停战议和。

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利己主义的立场,退守印度,致使中国西南大后方告急,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最后生命线——滇缅公路告急。

危急时刻,1941年12月下旬,中国政府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决定按照中英双方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以保障滇缅交通线,保障盟军统一战线大业。

从1942年3月到1945年5月,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20余万人的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

远征军作战极为艰苦,缺员很多,同时,在与英军协同作战中,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知识匮乏问题极为突出。

为弥补兵源不足状况,改善兵源质量,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以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94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扩大了征兵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命令四川省军管区各县市选送300名知识青年补充远征军。

四川军管区随即派参谋长徐思平出巡川北各师管区宣传和督导。

绵阳中学学生邱永森等15人听了徐思平的演讲后,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当晚到徐思平驻地,表示愿服兵役并呈誓词。

随即,徐思平在三台县召集中学以上学生2000余人讲演,当场有男生200余人,女生30余人请缨。

一些女生因被婉谢,竟痛哭流涕地质问:“爱国无分男女,女子何以不能抗战杀敌?”在四川省军管区开始对青年从军运动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四川大学、光华大学、华西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校长也协助宣传,鼓励学生参军,其中川大、光大两校应征者各达百人,占数最多。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检讨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检讨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检讨
一、溃败原因
1942年春至8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的第一次滇缅作战,最终以中、英军撤出缅甸告终。

对于这一结局,中国方面认为:盟友是猪。

具体原因是:
目标不清:英国在跑,担心中国力量影响其殖民利益,因此对中国有所防范,使用中国军队主要在于掩护其撤退;美国在耗,想利用英、中军队消耗日军力量,以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在守,根据当时的态势,中国目标应明确为保卫国门,及缅北连通印度一线;
指挥不力:英、美、中多头指挥;
力量不强:除中线新5军外,东线之新6军,后方之66军,属弱旅;
二、战略意义
第一次作战时,美军从太平洋战场抽调飞机等支援北非战场,并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美英联军因此发动西西里登陆作战,并迫使德军从决战中的苏联库尔斯克撤出总预
备队,在关键时刻直接影响整个战场格局。

当年的缅共内部知青大清洗

当年的缅共内部知青大清洗
康国华断然地说:我们当然是为胜利而战,谁会为失败而战呢?至少我们当时以为,正义和革命战争是不应该失败的,所以许多人根本没有想过打败仗。
老邬讲了一件事。他说:L城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我从阵地上背下一个伤员,他眼看不行了,胸口中了两枪。他的神情很悲痛,眼神很绝望,他喃喃地质问我;敌人为什么还不投降?他们难道不是反动派吗?
O平静地说:不制止犯罪就是对革命的犯罪。
我的心头被一团由远及近的风暴阴影所笼罩,我小心地说:请问游击队一共镇压了多少反动分子?判刑多少?枪毙多少?关进监牢多少?有统计数字吗?
老人警觉地看我一眼,他的目光冷峻,没有说话,我感觉自己好像撞上一堵坚硬的石墙。
小G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知青,但是后来他一夜之间出了名,他的故事在游击队知青中几乎尽人皆知,可惜他的扬名是以死刑为代价的。许多老知青告诉我,小G是游击队树立的第一个反面典型,他的罪名是动摇分子和逃兵。小G之死还有另一层重大意义,那就是“大清洗运动”拉开序幕。
一阵轰隆隆的枪声穿越宇宙回响在我的大脑中。
蔡知青的鲜血溅起来,一直溅进我的书本里。一种说法是,犯人身中数弹仍然不肯断气,有人主动赶上前来向犯人补了一枪或者两枪。有人确凿地告诉我,那个补枪的知青就是老X。
但是老X坚决予以否认。
老知青吴庭正说:枪响过后天突忽然起了一阵怪风,直刮得天昏地暗,随后一片死寂,好像那么多人的斗争大会并不存在……我忽然听见人血哗哗流淌,像山泉一样丁冬歌唱。我从来没有听见人血会发出这样响亮的声音,直到今天我常常会在梦里听见这种像唱歌的声音。
我相信自己的嘴巴一定合不拢来,像只愚蠢的鸵鸟的屁股。我结结巴巴地说:大清洗……运动?
境外知青的革命热情遭受严重挫折
我说:请问,运动的宗旨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何种形式?清洗哪些对象?

缅甸共产党的兴亡及启示

缅甸共产党的兴亡及启示

缅甸共产党的兴亡及启示钟瑞添 汤志华摘 要 缅甸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还建立了根据地。

然而,当形势发生了变化之后,缅甸共产党逐渐丧失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缅共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地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

关键词 缅甸共产党 党的先进性作者钟瑞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汤志华,广西师范大学讲师 (桂林 541004)。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政党的发展历程都不可能背离这一规律。

缅甸共产党50年历程的兴衰成败具有典型意义。

一、缅甸共产党的兴起与衰亡缅甸共产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缅甸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为摆脱殖民主义统治争取独立的民族运动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缅甸进步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886年,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那时起,推翻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就成为缅甸人民的奋斗目标。

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人士和革命的知识分子逐渐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力量。

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 我缅人协会(由于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均在本人名字前冠以 德钦缅语,意为 主人二字,又被称为德钦党)于1930年成立。

德钦党人在领导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过程中,不少成员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在缅甸进行宣传和传播。

1937年12月,在德钦努、德钦梭和德钦丹东等人的倡议下,在仰光成立了红龙书社,书社是在德钦党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组织,成员有200余人,平时除翻译编辑介绍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读物外,还出版!红龙新闻∀、!新缅甸∀等刊物,定期举行政治理论研讨会,探讨民族独立斗争策略等问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缅甸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滇缅之战的经过和结局怎么样

滇缅之战的经过和结局怎么样

滇缅之战的经过和结局怎么样中国远征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

滇缅战争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滇缅之战的经过和结局,希望你喜欢。

滇缅之战的经过和结局滇缅之战是中国军队为支援英军,保护中国西南大后方,与盟国开展军事合作的一场大战。

此战耗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开赴缅甸战场。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缅甸冲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缅甸冲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缅甸冲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缅甸位于东南亚的边缘地带,自独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冲突问题。

这些冲突不仅威胁着该国的内部稳定,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缅甸冲突的历史,并对当前的冲突局势进行分析。

一、历史回顾1. 英国殖民统治缅甸在19世纪末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对该国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殖民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政策导致了不断的冲突,尤其是针对克钦族、克伦族和罗兴亚族等人群。

2. 独立与内战1948年,缅甸成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然而,该国面临了来自少数民族独立运动的挑战。

印度支那半岛的共产主义势力也加剧了冲突。

从1948年至2011年,缅甸一直处于内战状态,各个少数民族组织与政府军进行激烈的武装冲突。

3. 民主改革与和平进程2011年,缅甸军方执政的统治结束,开始实行民主改革。

随着政府与民主武装组织的和平谈判,冲突局势有所缓和。

2015年,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历史性的选举,民主政府得以组建。

然而,尽管实现了政治过渡,但冲突并未完全结束。

二、现状分析1. 冲突各方目前,缅甸的冲突各方主要包括政府军、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以及一些非政府武装团体。

政府军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而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则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主要目标。

2. 资源争夺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石等。

这些资源的控制成为各冲突各方争夺的焦点。

例如,在克钦邦,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之间的冲突主要与资源争夺有关。

3. 宗教与民族矛盾缅甸的冲突问题既涉及政治和资源争夺,也涉及宗教和民族矛盾。

尤其是罗兴亚人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人群在缅甸被视为“非法移民”,遭到政府军的迫害。

4. 地缘政治因素缅甸地处东南亚,对周边国家具有战略重要性,多个国家对缅甸的冲突问题产生了影响。

例如,与中国的边境地区一直是缅甸内战的重要战场。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平进程,希望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

5. 和平进程的挑战尽管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和平进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缅甸战役-精品文档

缅甸战役-精品文档
意志坚定
在战争中,领导者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决心,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信心。在缅甸战役中,坚定的领导者能 够鼓舞士气,带领军队走出困境,取得最终胜利。
THANK YOU
缅甸战役
汇报人: 日期:
• 缅甸战役概述 • 李定国德勒之战 • 帕加哈尔之战 • 英缅战争 • 缅甸战役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 缅甸战役中的关键人物 • 对缅甸战役的反思与启示
01
缅甸战役概述
缅甸战役的历史背景
战争爆发
1942年,日本帝国在亚洲和太平 洋地区扩张其帝国版图,侵略缅 甸成为其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从缅甸战役看军队素质对战争的影响
士兵素质
军队士兵的素质直接影响战斗力。在缅甸战役中,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士兵往往能发挥 更大作用,决定战争走向。
军官素质
军官是军队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战争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军官能够合 理调配资源,指挥军队取得胜利。
协同作战
军队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缅甸战役中,军队间的紧密配 合与协作能够实现战略意图,确保最终胜利。
为盟军在亚洲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
02
李定国德勒之战
战役背景
地域背景
缅甸战役发生在缅甸境内,是历 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
参战方背景
李定国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 将领,被派往缅甸平定战乱。而德 勒则是缅甸的一个强大势力,与李 定国发生了激烈对抗。
历史背景
当时的缅甸处于政治动荡期,李定 国的到来加剧了当地局势的紧张程 度,最终导致了战役的爆发。
思想基础。
04
社会动荡
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 荡不安,民生凋敝,对缅甸社会

缅甸战争心得体会800字左右作文大全

缅甸战争心得体会800字左右作文大全

缅甸战争心得体会
在缅甸战争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体会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

这场战争让我学会了坚韧和勇敢,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缅甸战争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战争中,军人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

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和狙击,我们不能退缩,必须坚守阵地,不畏艰险。

在火线上,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团结互助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战友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敌人的侵袭。

在战场上,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实现最终的胜利。

再者,战争是残酷的,唯有充分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最后,战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每一场战争都是生命的赌注,我们不能轻视生命的可贵。

在战争中,要珍惜每一个战友,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缅甸战争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铭记这段经历,不忘初心,努力奋斗,为和平与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在缅甸战争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和平与安宁而不懈努力!。

缅甸战争感想与收获

缅甸战争感想与收获

缅甸战争感想与收获在历史长河中,缅甸曾经经历过多次战争,这其中既有内部冲突,也有外部干涉。

这些战争给缅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缅甸战争让人们深刻反思战争的无情和毁灭,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缅甸战争中,每一个个体都承受着痛苦和损失。

无论是战士还是普通百姓,在战争中都可能失去亲人、家园,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悲惨的遭遇让人们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们更加渴望和平的生活。

战争让人们意识到,和平是最宝贵的珍贵,而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去维护。

除了带来痛苦和损失,缅甸战争也让人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人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实现和平。

战争让人们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奋斗。

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团结和和睦的社会。

缅甸战争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困难,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收获。

在战争中,人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人们也能够学会团结互助,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战争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团结,珍惜和平、团结的生活。

最终,缅甸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人们从战争中汲取教训,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团结的生活。

缅甸人民将永远铭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也将永远珍惜和平、团结的生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回顾缅甸战争的历史,人们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加珍惜和平与团结的宝贵。

缅甸战争带来的感想与收获,将伴随着人们一生,成为珍贵的财富和借鉴。

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珍惜和平、团结,摒弃战争,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英缅战争简介

英缅战争简介

英缅战争简介英国在扩展其海外殖民地期间,对多个国家发动了数次战争,其中仅仅对缅甸就发生过三次英缅战争,此战皆以缅甸战败而告终。

其中,第一次英缅战争持续了三年,第三次战争则让缅甸亡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英缅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英缅战争分析中文名称:英缅战争参战部队:英国、缅甸战争结果:缅甸战败时间: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地点:缅甸人物:马赫·班都拉阿美士德英缅战争详情第一次战争第一次战争(1824—1826)的起因是十八世纪末英国将其印度领地的东部边界向缅甸推进。

英国印度殖民当局利用阿拉干(1785年并入)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区接壤的边境上时常发生冲突为借口,向缅甸宣战。

英国作战计划规定在陆上以防御为主,派出登陆部队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

1824年3月5日,在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开始交战。

英军一支部队虽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未能攻下马拉—穆克筑垒要点。

并在雨季之初撤退。

5月,马赫·班都拉率缅军横渡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击溃英军。

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

但在缅军获悉英军在仰光登陆消息后,便不再扩大战果,而急速回师驰援国内驻军。

5月11日,英军登陆兵在仰光登陆,实出缅甸政府所料,因而英军轻取该城。

缅军在仰光城北占领阵地,把敌登陆兵封锁在市内。

夏秋两季,仰光地区一直处于激战之中。

英军在其他地段进展顺利,占领了缅甸大片领土。

1824年底,缅军转入进攻,但在12月5—9日仰光附近郊的战斗中遭到重创。

英军得到增援后,于1825年4月1日强攻达努彪防区,缅军被迫撤退。

此后,双方均未主动出击。

10月2日开始谈判。

英方的要求激起缅方的义愤,缅军于是发起进攻。

缅军虽获得几次局部胜利,但结果仍遭失败。

12月30日恢复谈判。

1826年2月,英军占杨达波,进逼缅京阿瓦。

同月24日缅王孟既(1819—1837年在位)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南部若开、丹那沙林两省划归英国,支付一百万英镑的赔款,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舰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缅甸接受英国派遣的代表驻在缅京。

缅甸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简评

缅甸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简评

作者: 王瀚黎[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学刊
页码: 40-4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9期
主题词: 共产主义运动;缅甸共产党
摘要:缅甸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萌芽和发展、陷入低潮、遭受重创、恢复发展和走向衰落的演进历程。

失败的原因是缅甸共产党党内教条主义盛行,背离人民脱离群众,自我腐化堕落,党的先进性丧失。

同时,也不能忽视缅甸社会深受佛教影响等客观环境因素,以及军政府长达20年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专制统治。

中国远征军入缅 一场应该铭记的惨败

中国远征军入缅  一场应该铭记的惨败

中国远征军入缅一场应该铭记的惨败
佳音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19
【摘要】长久以来,这场战役并不为人所知,国内大部分远征军人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这些国民党老兵们"窝囊了六十年",临死前还惦念,希望国家给他们平反,承认他们抗日1942年2月,国民政府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派出精锐部队组编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协同同盟国对日作战,这是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唯一一次跨越国境作战。

1942年的这场远征,10万精锐归国仅4万余,虽未完成守住滇缅路的战略任务,但中国军队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军,独自拖住了日军21个师团和20个旅团,导致日军投入南洋占领区作战的仅为11个师团,最后被美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佳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国内抗日的作用 [J], 石亚琼
2.略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其失败的原因——纪念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 [J], 蔡艳宁
3.八千里路血与火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而退 [J], 吕峥;
4.论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 [J], 陈利宽;刘艳娟
5.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原因探析 [J], 袁文权;刘杰;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缅甸近代史:昂山死后,谁才能拯救缅甸?

缅甸近代史:昂山死后,谁才能拯救缅甸?

缅甸近代史:昂山死后,谁才能拯救缅甸?缅甸近代史:昂山死后,谁才能拯救缅甸?前因:白皮书事件1945年,为了重新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英国政府通过了《白皮书》,企图通过傀儡政府来控制缅甸,最终在缅甸人民的反抗下,以失败结束。

▲重伤不治的昂山后果:缅甸独立1948年1月,在与英国的多次斗争后,缅甸终于脱离英国的控制,成立缅甸联邦,缅甸也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英属缅甸详细过程:一、战争之后的缅甸内部1947年7月19日,昂山正在办公室,与六位幕僚商议事情,突然,门外起了一阵嘈杂声音,还没有等大家弄明白怎么回事,一群暴徒突然撞开了大门。

“砰砰砰——”几声枪响与喊叫之后,昂山与幕僚均被射杀。

缅甸独立运动的领袖殒命,年仅32,震惊东南亚。

昂山这次遇刺,正是独立后的缅甸内部争权的高峰,究竟是谁要了昂山的命?战后,百废待兴,昂山最大的敌人却在缅甸人中。

原本缅甸同盟军汇集着缅甸各重要党派力量,集体为缅甸的独立发声,但是,缅甸共产党一直都不满同盟军对英国作出妥协让步,最终分离出了同盟军,同盟军的权力完全转移到了昂山的手中。

▲昂山(Aung San,1915年2月13日—1947年7月19日)新到任的缅甸总督休伯特·兰斯看到缅甸内部的分裂后,立刻采取行动。

兰斯首先拉拢昂山和一些资产家,成立新的行政委员会。

结果,在委员会表决是否要镇压罢工的时候,资产家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纷纷投票支持镇压。

这一下,兰斯的计谋得逞了,他就是想让缅甸人对抗缅甸人,造成缅甸人更大的分裂。

昂山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谴责,人们认为这是昂山在向英帝国主义妥协,缅甸共产党也公开批评昂山,但昂山清楚,失去共产党的同盟军,实力大受损失,无法与英国公开对抗。

此时的昂山不仅面临着民众的误解,还需要面对日益分裂的同盟军。

昂山明白,最重要的是还是缅甸实现真正独立。

于是,1947年,昂山前往英国与英国政府讨论缅甸独立的问题。

终于,在半个月的苦苦谈判后,英国政府同意,在形式上承认缅甸具有完全独立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随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的消息发布,大家对缅甸的关注自然升温。

而缅甸果敢特区消息和镜头传入国内,许多人惊愕地发现当地武装从服装到口号都与国内相似。

这些在云南境外的“自治”队伍曾是缅共“人民军”旧部。

可叹的是,那个模仿中国革命模式的缅甸共产党在21年前已经瓦解,其兴起和突然覆没的教训,很值得进行反腐斗争的国人反思经过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内政治宣传的人,对报纸和电台上曾大力宣传的缅甸共产党武装都会记忆犹新,部分红卫兵还曾凭着一时冲动搞过“国际支左”。

改革开放后,国内报道对缅共不再提及,其灭亡情况也不为人所知。

1994年,本人曾到中缅边境考察,听当年“国际支左”的红卫兵谈过这段经历。

其实,从自己的影子中往往最容易看到本身的缺陷。

缅共的前车之覆,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是很好的镜鉴。

抗日斗争中兴起,学习中共革命道路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历史上交往很深。

明朝末年一些反清的内地人逃入缅境,成为“果敢”人的最早祖先。

1939年,在英国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德钦丹东等读过马列著作的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缅甸共产党。

他们在普遍笃信佛教的居民中起初并无太大影响。

1942年日本侵略军入缅,打出“帮助大东亚共荣圈内的国家独立”的旗号,当地主张民族独立的德钦党多数领导人竟欢迎日军,只有缅共提出抗日口号,并发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从而威信大增,连后来长期执政的奈温也曾参加缅共并成为候补党员。

1945年缅共组织反日起义时,曾建立起2万人的武装,在英国恢复统治后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1948年缅甸独立时,缅共提出“和平发展”口号,曾放弃武装走和平议会道路,却未获成功。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缅共主席德钦丹东提出要“面向东方,学习毛泽东思想”。

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待缅共,中共中央一时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列宁认为世界革命是连成一体的,按这一原则要求,一国共产党掌权后便有义务支援同一信仰的他国党进行革命,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便以此原则要求下属各党。

但根据现代国际关系的共识,一国又不应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党际关系要求与国际关系准则存在的矛盾,曾使共产党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陷入“两难”处境。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开始处理国家外交事务后,很快便感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在对外宣传中便停止鼓动世界革命,与缅甸、印度等国政府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当时周恩来强调,中国想支持各国的革命进步事业,关键是把自己国家建设好,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他人。

1971年8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奈温(前排左二)。

此后,缅共得到的外援随之减少缅甸政府于1950年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中最早同新中国建交,因为缅共的存在,其政府对华自然抱有担忧情绪。

1954年缅甸吴努总理首次访华时,曾于北京饭店的宴会上坦率地讲了自己的心态,那便是:“中国如同大象,缅甸好比羔羊。

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时刻提心吊胆。

”当时因美国大力组织反华包围圈,争取缅甸中立和对华友好,便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环。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同吴努总理一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首次宣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时又说明“革命是不能输出的。

”周恩来、刘少奇访缅时,也都说明中国从来没有支持缅共来推翻政府,并以朋友的态度表示希望缅甸政府领导人与缅共坐下来一起谈,中缅两国关系由此进入非常友好的时期。

1955年以后,缅共因得不到实际外援,开始与政府和谈,其内部也分裂为“白旗派”和“红旗派”。

60年代初中苏分裂后,缅共重新凝聚起来并表态支持中共,并自称“国际共运由ABC支撑”。

所谓A,即是Albania(阿尔巴尼亚),B即是Burma(缅甸),C指China (中国),缅共俨然与阿尔巴尼亚、中国并列为马列的最正统继承者。

当时中共因在国际共运处于孤立状态,自然欣赏这一表态。

1964年9月,缅共中央会议上提出“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路线。

不久,缅甸国内发生了经济动荡和大规模学潮,在此形势下缅共于1966年进入了鼎盛期,其根据地在国内发展到九块,人口近百万,还建立了3万军队。

1963年8月,中南海,毛泽东与来访的缅共副主席德钦巴登顶边走边谈“党内革命”,内部滥杀人人自危1966年夏,中国掀起“文革”风暴,缅共中央很快加以仿效,其根据地内每个村口都搭起竹木做的牌坊,上面并挂毛泽东、德钦丹东像,每天人们都要举行宗教仪式般的“早请示、晚汇报”。

从1966年底起德钦丹东还展开了“党内革命”,将与他过去有派别纠纷及不同意见的领导人,都上纲定为“修正主义分子”,随后又模仿中国的政治口号,将他们宣布为“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缅共的代理人”。

此时的中国因处于极“左”思潮泛滥的状态,对缅共公开表示支持,1967年允许缅共第一副主席德钦巴登顶在群众集会中亮相,《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他的文章《缅甸的蒋介石——奈温军人政府必败!人民必胜!》。

缅共党内此时的斗争方式,完全重演了中共在30年代内部“肃反”的悲剧。

在德钦丹东直接掌握勃固山脉的中央根据地内,所谓“党内革命”进行得最为残酷,斗争方式是一撤职、二开除、三处决,为节省子弹,对被批斗者都由“红卫兵执法队”用竹尖刺死。

两年前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时逃到根据地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过去曾被认为是“革命新鲜血液”,随着深入清查成份,这些家庭出身较富裕的学生几乎全被杀光。

看到缅共内部发生大动乱,政府军于1968年春季以后,以主力第77师、第88师向勃固山区进攻。

德钦丹东提出“以我们的进攻粉碎敌人的进攻”,采取硬打硬拼,反对这一主张的军队领导人波吞迎于同年8月底被公审处决。

内部滥杀造成了人人自危,缅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巴刻被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后,逃至仰光,下层也掀起投降风潮。

同年9月,众叛亲离的德钦丹东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向东转移,9月24日在途中休息时被身后的警卫员谬苗开枪打死,此人随之也向政府投降。

事后,缅共另一个副主席德钦辛接任中央主席,并宣布“谬苗”是“敌人派来的奸细”,中国《人民日报》于1969年全文登载了这一公告。

缅共这种遇灾祸不检查自身缺点,反而一味推诿客观原因的做法,只能延续错误。

缅东北根据地由第一副主席德钦巴登顶直接掌握的“中央远方委员会”领导,在“党内革命”中注意学习毛泽东强调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政策上多少宽大些。

缅共中央转移到当地后,背靠云南边境,周围多是少数民族,政府军进攻也缓和了许多。

但新任主席德钦辛继续沿袭德钦丹东的极“左”一套,于1975年春在与政府军作战时战死,德钦巴登顶回国接任主席。

1971年,缅甸领导人奈温再度访华,中缅两国政府恢复了友好关系,缅共得到的外援随之减少。

此后十年间,缅共主要靠佤族山民和果敢等地的武装来勉强支撑,成员中还有不少抱着“世界一片红”幻想而越境的红卫兵。

毒品开禁,利益击败理想缅共中央退到贫瘠的东北山区时,根据地内百姓粮食自给尚未不足,百年来都是靠种植贩卖鸦片弥补生计,对“人民军”及脱产干部2万多人自然难以供养。

缅共领导人多年间习惯于住茅屋、穿草鞋,身无私物,中央级领导才配一台中国产半导体收音机以了解新闻,便以自身榜样号召学习“延安精神”,干部战士都耕地生产。

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差,种粮收获不多,缅共只好严重依赖外援“输血”,起初还严禁任何干部战士参与当地鸦片贸易。

1976年中国粉碎“四人帮”后,开始调整对外政策,70年代末完全中止了对缅共的支援。

严重依赖外援而自身又没有“造血”功能的缅共,为增加收入,于1978年内在东北根据地进行了“阶级排队”,按中国土改的模式清查地主、富农。

其实当地丛山中的经济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连土地买卖都未产生,哪有什么“地主”!硬性采取的“阶级排队”,只能将住竹楼、养水牛和口粮勉强够吃的人划为“地富分子”,并展开斗争没收他们几背箩就能装下的可怜财产。

同时,为了满足下属的四个军区和十个县委的拨款要求,缅共中央政治局只好在根据地加收粮米,结果造成大批百姓逃亡。

当缅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时,一些人提出利用鸦片贸易解决经费来源。

在中国深受传统教育的德钦巴登顶主席坚决反对,认为影响既坏又会腐蚀队伍。

但缅共领导人政治威信此时已大幅下降,无法约束下属。

各军区见部队仅能吃盐水泡饭,决定自筹经费,不择手段“创收”,德钦巴登顶主席最后只好妥协。

缅东北山区中的特产有柚木和宝石,当地人却缺乏销售经验和渠道,只有对鸦片最为熟悉。

70年代末缅共开始进行秘密的“特货”贸易时,中央曾做出严格规定,只限指定的“五一小组”经营,得钱全部归公,不许向中国贩运,也不准在“解放区”内销。

其外销方式是将老百姓种植的大量鸦片提炼成“黄砒”,以秘密渠道向泰缅边境输送。

当时缅共只允许加工“黄砒”,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黄砒”体积较之鸦片要小得多,便于运输;二是“黄砒”不能直接吸食,当地老百姓即使得到也没有用,便能达到不毒害解放区人民的目的。

缅共中央的这番考虑用心不可谓不苦,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放出来的魔鬼就难以控制了。

“五一小组”将鸦片生意作为中央主要经费来源后,四个军区乃至一些游击队看到毒品的巨额利润,也纷纷经营此道,获利后留为单位小金库或直接收入私囊。

缅共过去的“党内革命”已把知识分子为主体领导的党委、党支部砸烂,各民族武装实际形成了首长个人专权,经商后造成“枪-钱”结合,变成中央无法控制的一个个“独立王国”。

80年代中期以后,缅共“人民军”各部都各显神通赚钱,一些单位由贩黄砒发展为直场卖鸦片,甚至设厂加工海洛因,缅共中央的禁令在拜金主义冲击下完全失效。

据知情者透露,至缅共后期,除德钦巴登顶等几个人还洁身自好,其他中高级干部都或多或少卷入鸦片贸易。

归公的经费越来越少,某些领导(包括个别政治局委员及其亲属)个人的腰包却畸形膨胀起来,有的军区司令员还由茅棚住进了模仿云南私人豪宅而修起的小楼,根据地内还不断出现谋财害命的凶杀,过去生死与共的团结战斗精神荡然无存,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矛盾不断加剧。

缅共后期,“人民军”的主力已是彭家声的“果敢指挥部”部队和鲍友祥(佤族)指挥的中部军区。

他们长期感到“大缅族主义”压制排挤其他民族干部,对中央严重不满,最后发展到对抗地步。

此时,德钦巴登顶主席仍然拘守《毛泽东选集》中的教条,不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理论,制定新政策,僵化的传统政治教育已近乎对牛弹琴。

在这种党内凝聚力完全丧失的情况下,随着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变化,缅共解体已势在必然。

“果敢王”彭家声。

正是由于他的归顺政府宣告了缅共中央走向覆灭缅共镜鉴:如何跳出盛衰周期?1988年,国际大气候发生变化,缅甸奈温军政府下台,苏貌执政后宣布施行多党议会制和对外开放,对国内各派武装也采取“对话沟通”。

缅甸新政府同彭家声谈判并承认果敢地区“自治”,彭本人也决定同无法再革命的缅共分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