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给药法解读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动物体内RNAi药物(siRNA﹑miRNA﹑shRNA等)的一般给药方法与途径
动物体内RNAi药物(siRNA﹑miRNA﹑shRNA等)的一般给药方法与途径一般来说,给药方法可分为全身给药(systemic delivery)和局部给药(localdelivery)。
一、局部给药:迄今已有很多通过局部给药途径进行动物体内RNAi药物药效评价和国外RNA药物I-III期临床试验的报道。
给药方式:局部给药是将RNAi药物分子(siRNA﹑miRNA﹑shRNA等)通过注射﹑滴入﹑涂抹或喷雾等方式直接导进到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
适用范围:局部给药的组织或器官包括眼部、耳部、鼻腔、呼吸道、肺部、皮肤(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膀胱、子宫腔等。
优势:局部给药可直接应用裸RNA药物分子作用于靶向器官或组织。
另外,局部给药相对全身给药在用药量上要少一些。
二、全身给药给药方式:由于体内大部分器官组织并不能够通过局部给药的方法将RNA 药物分子直接导入,因此一般往往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全身给药。
适用范围:静脉给药适合于心脏、肝、肾、肺、肿瘤组织等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
全身给药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由于血液中存有大量的核酸酶(Rnases),会直接导致RNA药物分子的迅速降解,使得RNA干扰机制丧失或药效丢失。
如何有效解决裸RNA药物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是十分关键的。
其解决方案包括:1)化学修饰RNA分子(如,常规2′-OMe或胆固醇修饰等)2)利用功能高分子或脂质体载体包裹裸RNA药物分子,使其达到在血液中稳定循环。
这样不仅解决了RNA药物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同时,所做的修饰分子或包裹载体如具有特定靶向性,也可以解决RNA药物分子在全身传输中的组织器官靶向性难题,使其能够到达指定的病症部位或肿瘤组织。
动物体内RNAi药物(siRNA﹑miRNA﹑shRNA等)的一般给药用量参考综合大多数报道的研究结果,进行动物体内实验时可参考如下用量剂量:1、局部给药小鼠每次每个部位RNA给药量(小鼠一般体重约为15-25g):0.05-0.50mg 大鼠每次每个部位RNA给药量(大鼠一般体重约为150-250g):0.1-1.0mg2、全身给药小鼠每次RNA给药量(小鼠一般体重约为15-25g):0.5-5.0mg/kg大鼠每次RNA给药量(大鼠一般体重约为150-250g):1.0-10mg/kg。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防治鱼病,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于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法、全池泼洒法、机体浸浴法、挂篓挂袋法、注射给药法、局部涂抹法和间接投药法等。
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全池泼洒法。
此法给药其药效不受养殖动物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溶解均匀和泼洒均匀,所有塘内个体都可接触到药物即可。
二、机体浸浴法。
此法常用于预防鱼类疾病,是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将鱼苗集中在较小容器的水体中,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的药物,强迫养殖动物机体受药,对体表进行消毒处理。
机体浸浴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可以大大降低防治成本,但较为麻烦。
三、内服给药法。
该法又称药饵法。
该法是根据养殖鱼类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饲料摄入鱼类机体,从而鱼类体内发挥防治作用。
此法对于预防鱼类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但使用此法时要注意防止滥用药物和盲目增大用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以及延长用药时间。
- 1 -。
5.第五章 局部麻醉药及合理用药
丁卡因
丁卡因其局麻强度比普鲁卡因大10倍,毒性大10~12
倍,对黏膜穿透力强。
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也用于腰麻、 传导麻醉和硬膜外
麻醉。
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二、常用局部麻醉药
【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可产生中枢神经系 统和心脏毒性反应。
2.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潮红、荨
2.局部封闭 在压痛部位注射,可合用糖皮质激素, 缓解症状,改善微循环。
普鲁卡因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毒性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反应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
(1)严格控制剂量和浓度; (2)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 (3)若发现早期中毒症状,应及时抢救;
普鲁卡因
2.过敏反应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有者禁用。 (2)首次应用前应做皮试,阳性者禁用。 (3)一旦有过敏症状时,立即停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给氧和给抗过敏药物,对本药过敏者可用利多卡因代替。
乌苏市人民医院
蒲奕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局麻药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2.熟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了解局麻药的分类及给药方法
4.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做好用药指导和
宣教
一、局部麻醉与局麻方法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的局部
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 状态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通常情况下,局麻药的作用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 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
一问、二试、三观察、四控量、五监测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局麻药,与普鲁卡因相比,
具有起效快、穿透力强、作用强而持久的特点。 有全能麻醉药之称。 无过敏反应,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 临床常用于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以及硬膜 外麻醉。但腰麻慎用。 此外本品尚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室性心动过速)。
皮下注射法名词解释
皮下注射法名词解释皮下注射法是一种药物成分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的一种药物给药方式。
这种方式的用药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它的特点是以局部刺激方式使药物经皮肤迅速进入体内,具有速效、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成为近代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给药方法。
一、皮下注射法的基本原理皮下注射法是把药物以液体状态注入皮下,通过吸收来达到药物的作用。
它是利用皮肤下有大量血管、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等容易吸收药物成分的通道,使药物迅速进入体内,从而达到快速疗效的一种给药方式。
二、皮下注射法的操作步骤1、准备药物和所需用具:药物应该在使用前进行观察,确保其质量;准备好体外针头和注射器,要确保注射器内有药液;用煮沸消毒的盐水把针口清洗。
2、皮肤酸痒:找到注射部位,用手指搓揉表皮,使表皮局部敏感,以加强作用。
3、插入针头:将注射器的针头轻轻插入皮肤,插入时轻轻推动,防止滑出针头。
4、射入药物:滑动药液控制器,使药液慢慢注入皮肤。
5、拔针:仔细拔出针头,用纱布包扎注射部位,以防止滴液。
三、皮下注射法的注意事项1、皮下注射药物时要避免注两边血管,一般两边血管距离约在一英寸,可以选择皮肤较厚的部位注射,防止针头滑出。
2、使用新针头,再次使用同一针头时要严格检查,确保针头和注射器无破损。
3、在使用皮下注射药物时,应该避免穿过表皮,以免对表皮造成损伤。
4、皮下注射药物时可以选择比较宽敞的部位,血流较少的位置,防止药液溢出等。
五、皮下注射法的应用1、正常抗体的注射:用于血液透析、肾病治疗、补肾、体内免疫治疗等。
2、逆行注射:一般用于预防对抗细菌的性病毒、金属离子的毒性以及局部组织的抗原。
3、皮下吸收促进剂:用于有效地将药物细胞膜口细胞膜口口细胞膜外进入体内,以增加药物的有效性。
四、皮下注射法的安全性皮下注射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方式,操作步骤要求明确,操作过程要求严格,使用新的针头,配合规范的给药方法,以避免发生感染或出血等不良反应,确保安全性。
局部给药法ppt课件
1
滴药技术
定义:将药物滴入某些体腔产生疗效的给药技术。
(一)滴眼药法 (二)滴耳药法 (三)滴鼻药法
局部给药法
2
(一)滴眼药法
目的
用滴管或眼药滴瓶将药液滴入结膜囊,以达到杀菌、
收敛、消炎、麻醉、散瞳、缩瞳等治疗或诊断作用。
局部给药法
3
(一)滴眼药法
操作方法
局部给药法
4
(1)坐位或卧位。 (2)查对。 (3)拭净眼分泌物 (4)头稍后仰,眼向上看 (5)滴药(见书本) (6)轻提上眼睑,拭干药液,嘱其闭目2~3min (7)棉球紧压泪囊部1~2min
19
期待您的关注,下载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二)阴道栓剂插入法
目的 局部治疗,抗菌消炎
操作方法 1.备物核对
2.屈膝仰卧,腿分开
子宫 子宫颈
3.戴指套或手套,病人放松
4.利用置入器或戴手套将栓剂道下 后方轻轻送人5CM至阴道穹窿
5.平卧15min
栓剂
局部给药法
12
6.可用卫生垫,避免性生活,观察
三、皮肤给药技术
目的
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以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
6.服用下列药物时,如何进行用药指导: 稀盐酸、止咳糖浆、复方阿司匹林、磺胺嘧啶、干酵母
7.何种情况需要使用雾化吸入技术?如何选用药物?
8.做肌内注射,为了达到无痛要求,可采取什么措施?
9.破伤风抗菌素过敏试验结果:皮丘红肿,硬结1.7cm,有伪 足,病人无感不适感觉,你应如何处理?
局部给药法
18
局部给药法
5.轻捏鼻翼,使药液均匀布于鼻腔黏膜。
6.稍停片刻才恢复如常体位,用纸巾揩去外流的药液。
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药审中心2022年5月目录一、背景和目的 (1)二、适用范围 (2)三、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的特点 (2)四、临床试验设计的总体原则 (3)1.创新药 (3)2.改良型新药 (4)2.1已有系统给药药品上市,开发同一活性成分的局部药物 (5)2.2已有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品上市,开发同一活性成分的局部药物 (6)3.仿制药 (6)五、临床试验的特殊考虑 (7)1.进入临床试验的前提 (7)2.临床药理学研究 (8)2.1整体考虑 (8)2.2 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 (8)2.3 局部药效学研究 (9)3.探索性临床试验和确证性临床试验 (10)4.桥接研究 (12)4.1已有系统给药药品上市,开发同一活性成分的局部药物 (12)4.2已有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品上市,开发同一活性成分的局部药物 (13)5.等效性研究 (14)六、结语 (15)七、参考文献 (15)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背景和目的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locally applied, locally acting products,LALAP),是指应用于局部并在应用部位发挥作用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出现全身作用,则被认为是非预期的药物作用。
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涉及多种剂型,主要用于皮肤、五官、呼吸、消化、外科、妇科等适应症领域,包括:皮肤外用制剂(如乳膏、软膏、凝胶等),眼用制剂(如滴眼液、眼内注射液、眼用植入剂等),滴耳剂,鼻用制剂(如喷雾剂等),呼吸系统用吸入制剂(如粉雾剂、气雾剂等),妇科制剂(如阴道栓剂、阴道片剂等),经口或直肠给药而在消化道局部发挥作用的制剂等。
与系统给药药物相比,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在处方组成、剂型特点、给药途径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应针对性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包括局部给药后局部和全身的耐受性、安全性、局部和系统药代动力学、局部药效动力学、剂量探索等。
局麻药的给药方法
局麻药的给药方法局麻药的给药方法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药物给药方式,主要用于术中和术后镇痛。
据了解,局麻药的给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表面麻醉:这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法,适用于一些浅表局部手术或诊断操作。
常见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可以以喷涂、涂抹或贴剂等形式施用于皮肤或黏膜表面,通过药物的局部麻醉作用,使得患者的痛觉感受减轻或消失。
2. 行内麻醉:此方法是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冲洗静脉而达到麻醉目的的一种方式。
在手术或操作前,医生会通过静脉置管,将局麻药物缓慢地注射或冲洗到患者体内。
这种给药方法可以迅速使患者达到麻醉效果,但时间较短,常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或操作。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麻的重要手段,通过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神经丛旁,从而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方法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腰麻、神经导航及神经刺激等。
这种给药方法具有麻醉深度可控、麻醉时间较长的特点,常应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和术后疼痛处理。
4. 局部浸润:这种给药方法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手术部位附近组织内,从而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常常适用于皮肤切开术或肌肉、关节等局部手术。
药物一般以注射、滴注或局部浸润等形式给药,可以迅速麻醉患者,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痛感。
5. 病人自控镇痛:这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法,适用于术后疼痛处理。
病人自控镇痛是指将局麻药物父母静脉给药系统连接至患者,患者可根据自身痛感来自主控制麻药的给药速度和剂量,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这种给药方法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局麻药的给药方法根据具体病情与手术需求来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有其适用的范围及作用时间长短等特点。
其中表面麻醉、行内麻醉、神经阻滞、局部浸润和病人自控镇痛等都是常见的局麻药给药方法,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以确保手术执行效果,提高病人的手术满意度和镇痛效果。
药物传递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传递系统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药物传递系统是指一种用于传递药物到指定部位的技术或装置,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增加治疗的便利性。
一、背景介绍药物传递系统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药物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如口服、注射等,存在着很多问题。
口服药物需要经过消化道的吸收,受到胃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而注射药物则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
二、药物传递系统的分类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分为局部传递系统和全身传递系统两大类。
局部传递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表浅疾病,如皮肤病、眼部疾病等。
全身传递系统则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三、常见的药物传递系统1. 系统性给药系统性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传递到全身组织器官的方法。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可以将药物以固体或溶液的形式直接服用,通过胃肠道吸收。
注射给药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液或肌肉中,通过循环系统分布到全身。
2. 局部给药局部给药是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患病组织或器官的方法。
其中,局部敷贴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使药物直接接触到患病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眼药水、鼻腔喷雾等局部给药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眼部和鼻腔疾病治疗。
3. 控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以缓慢释放的方式传递到机体内,以实现长效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控释给药系统包括缓释片、微粒体系和可注射控释剂等。
四、药物传递系统的进展与应用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药物载体,使药物可以更好地靶向到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此外,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也逐渐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中,为治疗癌症等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它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肿瘤、炎症、感染等。
局部给药法解读
不挥发性的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酊剂;挥发 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醑剂。杀菌,止痒
棉签蘸药涂于患处,不宜糜烂性皮肤,黏 膜,口眼周围
6.粉剂
一种或数种药物极细粉匀制成干燥粉末, 干燥、保护皮肤 药粉均匀扑撒患处,有粉块形成可用等渗 盐水湿润后除去,注意观察用药感觉
四、舌下给药技术
原理: –药物通过舌下口腔黏膜丰富的 毛细血管吸收,可避免胃肠刺 激,吸收不全和首过消除作用, 而且生效快。 –如常用的硝酸甘油片剂,舌下 含服一般2~5min即可发挥作 用。 方法: –告知病人应放在舌下,自然溶 解吸收,不可嚼碎吞下。
复习题
1.若你保管病区药物,你如何做好此项工作?对破伤风抗毒 素、氨茶碱、乙醇、酵母片、维生素C片如何保管? 2.请列表对青霉素皮试、胰岛素、庆大霉素、50%葡萄糖溶 液的注射方法、部位、进针角度和注意事项作比较。 3.根据医嘱需为病人滴注青霉素,用1支80万u的青霉素,应 如何配制皮试液? 4.某病人在5分钟前做青霉素皮试(以前未使用过此类药
(6)轻提上眼睑,拭干药液,嘱其闭目2~3min
(7)棉球紧压泪囊部1~2min
(二)滴耳药法
目的 将滴耳剂滴入耳道,以达到清洁,消炎的目的
(二)滴耳药法
操作方法
1.备物 2.查对 3.头偏向健侧,患耳朝上 4.吸净耳内分泌物 5.伸直耳道 6.将药液2~3滴滴入, 轻压耳屏。用小棉球 塞入外耳道口。嘱病 人保持原体位1~2min。 7.观察有无迷路反应
8.做肌内注射,为了达到无痛要求,可采取什么措施? 9.破伤风抗菌素过敏试验结果:皮丘红肿,硬结1.7cm,有伪 足,病人无感不适感觉,你应如何处理?
3.戴指套或手套,病人放松
4.将栓剂插入肛门, 示指沿肠壁朝脐部送
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
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给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合理的给药方法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下面将就临床应用中常见的几种给药方法进行介绍。
一、口服给药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之一,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送入胃肠道,药物在胃肠道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血液输送到目标组织或器官。
口服给药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药物也能够长时间停留在胃肠道,缓慢释放,但受肠道吸收的不确定性以及胃酸等因素的影响,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二、皮下注射给药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的给药方法,药物通常能够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沉积,然后通过血管系统缓慢地被吸收。
皮下注射能够产生较稳定的药物血浓度,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或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但注射部位局限,注射过程需细心操作,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也需要密切观察。
三、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中进行快速吸收的给药方法,能够迅速达到最大药效,适用于急救、危重患者或需要快速效果的情况。
静脉注射需要专业技能,操作风险较高,需要注意给药速度和浓度,一旦发生注射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四、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能够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被吸收。
肌肉注射常用于一些注射剂型,对于需要较大容量的药物给药也比较适用。
肌肉注射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避免出现注射不良反应。
五、局部给药局部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涂抹或者敷贴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或者黏膜表面进行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疾病或者局部症状。
局部给药能够减少全身器官的药物暴露,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中的给药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在选择给药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综合考虑,合理搭配给药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在药理学领域中,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在被施用时主要发挥作用于特定组织或器官部位的现象。
而这种作用往往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以及接触时间等因素。
局部作用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如何在特定的局部部位发挥功效,以及其在局部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名词解释是药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名词的定义、分类、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有助于深入理解该领域知识。
在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中,常见的名词包括局部给药、局部吸收、局部代谢、局部毒性等。
局部给药是指药物通过直接涂抹、喷雾、滴眼等方法施用于局部组织表面或腔道内,以达到治疗、缓解症状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通过局部给药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副作用,提高药物在局部组织的浓度以增强疗效。
局部给药的药理学特点主要包括给药途径、局部组织的生理特征、药物在局部的分布和代谢等方面。
局部吸收是指药物在局部组织表面或腔道内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过程。
局部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局部血流、局部渗透性、药物性质和剂型等因素的影响。
在局部应用的药物中,有些可以通过局部组织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进而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整体效应。
局部代谢是指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发生生物转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酶系统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或活性物质。
局部代谢可以影响药物在局部组织内的稳态和药效特性,也可能产生药物代谢产物对局部组织具有毒性或过敏反应的风险。
局部毒性是指药物在局部组织应用时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或损伤,如刺激、烧灼、瘙痒、过敏等。
对于局部作用药物,合理评估其毒性,采取适当的药物浓度、用药频率和疗程是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研究和了解药物的局部毒性有助于制定安全用药策略和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总的来说,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是药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深入探讨药物在局部组织中的作用方式、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有效管理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确保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安全有效地应用。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上述方法的改进,接受液为血浆或白蛋 白,以5ml/小时的速度灌流,测定不同时间 灌流液的药量。以次测定皮肤的透过率。
.
23
六)皮肤光敏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受试物接触皮肤后遇光照 是否有光敏反应
2、试验方法 1)光敏反应试验 评价标准 2)光毒性试验 评价标准
.
24
第二节 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41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42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眼睛的结构
.
25
刺激作用
角膜结膜炎 炎症 角膜表面水肿
上皮脱落 结膜充血、水肿 灼痛、流泪、畏光
慢性结膜炎、睑腺炎、分泌物增多
.
26
试验目的 刺激性试验 试验方法
结果与评价
角膜浑浊 虹膜 结膜 水肿 分泌物
.
27
一)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眼睛接触受试物所产 生的刺激反应
二)试验方法 家兔,原液(原膏)加入眼睛肿0.1ml (0.1g),闭合5-10分钟。6、24、48和72 小时至7天眼刺激情况。
.
19
3)给药方法 4)给药后观察 4、结果判断与评价 1)皮肤损伤程度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皮肤肿瘤发生率计发生率与时间的关系, 评定皮肤致癌的效应。
.
20
五)皮肤吸收试验
1、整体皮肤吸收试验
化合物经皮渗透的量同皮肤微灌流量直 接相关,通过测量与皮肤灌流量相关的电 压,测算出化学经皮吸收速率。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原理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学原理1. 药理学简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药效学、毒理学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药理学原理涉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2. 局部作用的概念药物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全身性作用或局部作用发挥药效。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在特定部位直接发挥作用而不进入全身循环系统的作用方式。
例如,药物可以经皮肤、呼吸道、眼部等途径直接作用于相关组织,发挥局部治疗效果。
3. 名词解释•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称为药代动力学,它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各个阶段的浓度变化规律。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分子与生物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适应症、剂量-效应关系、药物选择等内容。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药物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它反映着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有效利用程度。
•副作用:副作用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表现,它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4. 药理学原理局部作用的药理学原理主要包括药物给药途径、药物在局部组织的作用机制和局部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
•药物给药途径:局部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表面敷贴、眼用、吸入、局部注射等,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特定的药物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式。
•药物在局部组织的作用机制:药物在局部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包括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干预细胞内信号传导、影响局部微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作用机制决定了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局部治疗效果评价:评价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需要考虑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局部组织的生理病理状态、药物给药途径和药物分布等因素,通过研究药物在局部组织内的浓度和作用效果,可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5. 结语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机制和药理学原理对于合理应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护理学第九章给药治疗与护理(5~6节)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过敏试验通常以0.l变化及患者全身情况来判断试 验结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青霉素治疗。 【目的】预防青霉素过敏反应。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操作前准备】 评估病人并解释
➢ 【评估】 ➢ 1.患者的病情、三史。 ➢ 2.患者是否禁食,空腹时不宜进行过敏试验。 ➢ 3.患者的注射部位皮肤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 4.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过敏试验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青霉素过敏试验液的配制
➢ 1.试验液配制:以每mL含200~500u的皮内实验液为标准,皮内试验的剂量 0.1mL(含20~50u),具体配制方法(表13-16)。临床青霉素G的制剂有40 万u、80万u、160万u、400万u,下表中以每瓶含青霉素G 80万u为例进行配制 。
➢ 表13—16 青霉素皮内试验液的配制方法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操作步骤】 结果判断 ➢ 阴性(-)
✓ 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 ✓ 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 阳性(+)
✓ 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l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 痒感
✓ 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注意事项】 1.青霉素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2.凡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用,以及在应用中更换青霉素批号时,均须
(1)呼吸道阻塞反应:因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促、紫绀、 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喉头堵塞伴濒死感。
(2)循环衰竭反应:因周围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导致循环血容量不 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血压急剧下降。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因脑组织缺氧可引起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 木、躁动不安、抽搐、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
局部作用名词解释药理
药理学介绍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
的科学。
在医学领域中,药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局部作用
所谓局部作用,指的是药物在体内作用于局部组织或器官,而不是通过全身循环系统进行作用。
局部作用的药物通常直接接触到病变组织,发挥其治疗作用,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不良反应。
名词解释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用于产生局部麻醉作用的药物,它们通
过阻断神经元的电传导,在特定部位产生无痛觉的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局部抗菌药
局部抗菌药是针对局部感染或预防感染而设计的药物,其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或杀死致病微生物。
局部抗菌药可以有效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对于治疗皮肤感染、疮疖等起到关键作用。
局部止痛药
局部止痛药是一类用于缓解局部疼痛的药物,通过作用于
疼痛局部,减轻疼痛感受。
局部止痛药常见的形式包括外用贴剂、凝胶等,可以快速缓解局部疼痛。
局部消炎药
局部消炎药是一类用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疼痛、红肿等症状。
局部消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
总结
局部作用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用范围明确,能够有针对性地治疗特定部位的病变。
通过理解各种局部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