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所谓教学交往实践(3篇)

所谓教学交往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教学交往实践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师生关系的构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本文从教学交往实践的重要性、现状分析以及实践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学交往实践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良好的教学交往实践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交往实践的重要性1.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教学交往实践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教学交往,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学生也能在交往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 优化教育理念教学交往实践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交往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提升教育质量教学交往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交往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学交往实践现状分析1. 教师与学生交往方式单一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交往实践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单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教师对学生了解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交往实践中,对学生了解不足,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难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帮助。

3. 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当前,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学交往实践的深入开展。

四、教学交往实践策略1. 丰富师生交往方式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教育领域中,交往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两个方面来探讨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有亲和力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生之间的交往对于课堂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受益者,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学有所思,有所得。

在小组活动、讨论环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而如果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和谐,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不仅仅是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互相尊重的体现。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

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而学生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和尊重的基础上,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只有通过良好的交往,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交往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

教学交往本质观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教学交往本质观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教学交往本质观主要观点及其意义对教学本质的追问一直是教学论界的焦点问题。

人们力求回答“教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以指导教学实践。

在对教学究竟是什么的回答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本质的观点有十四种之多,即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多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践说、适应发展说、价值增殖说、学习说、关联说、交往说、应然本质说等。

近年来,随着对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交往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一)“教学的本质――交往”。

关于教学的本质,“交往观”的持有者有如下的表述:①教学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存在方式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简而言之,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③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特殊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④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认知交往活动。

⑤交往作为师生的基本存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产生、维系、发展。

如果离开了作为师生基本存在方式的交往,教学便无从产生、发展,完成教学对人类社会文明促进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便无从谈起。

⑥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实践、交往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多级主体间借助于各种中介(包括知识)的交往活动和活动关系形成转换的过程。

交往是以一定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为前提,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理解教学中的交往时,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定位:作为单纯的教学背景条件的交往;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交往;作为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的交往;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

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①“交往观”提出“交往既是由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的存在形式,又是社会性的个体的发展源泉”②,“交往的根本意义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③。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基本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交往的定义、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良好的交往等方面进行论述。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行为,包括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和行为互动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通过交往来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更有针对性。

首先,交往可以促进教学关系建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

通过交往,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学习状态,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交往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应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交往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交往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最后,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交流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何与人合作和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从而促进自己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交往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能力和关系不仅在学习中有用,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良好的交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对方,不要责骂、贬低或嘲笑别人,不要在交往中搞恶作剧。

其次,要关注对方,聆听别人的话语,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其三,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不要过于直接、冲动或无礼。

其四,要注意人际关系的维护,尽量不要与对方产生矛盾和冲突,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于教学效果、学习氛围、学生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交往关系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本文将从师生交往和学生间交往两个方面,谈一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师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对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师生之间的交往融洽,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知识的传输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归属感,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

而如果师生之间存在隔阂、矛盾等问题,就会影响教学氛围和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促进知识的习得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良好的学生间交往可以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还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动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相辅相成的。

师生交往是引导和传授的过程,而学生间交往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

二者共同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呢?教师需要树立尊重学生的观念,重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所提问题要真诚回答,对学生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倾听和思考。

教师需要树立平等、公正和公正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

教师还要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共同进步。

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动 。②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交往 。③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
特 殊 情 境 下 , 师 与学 生 的 交 往 活 动 。④ 教 学 活 动 实 际上 是 教 种多级主体 间的认知交往活动。⑤交往作为师生的基本存

在 方 式使 教 学 活 动 得 以产 生 、 系 、 维 发展 。如 果 离 开 了作 为 师 生 基本 存 在 方式 的 交 往 , 学 便 无 从 产 生 、 展 , 成 教 学 对 教 发 完
4特 殊 的 交往 机 制 。 . 般 社 会 交 往 的 发 生 是 随机 的 .交 往 中的 结 构 也是 松 散 的 。 教学 交 往 却 是 交 往 主体 双 方 的相 互 作 用 , 往 的 结 构更 而 交 为 紧密 , 制 更 为 精 细 。 机 5特殊 的交 往 方 式 。 . 般 交 往 方 式 具 有 自在 、 自发 和 非 理 性 的 色 彩 。 教 学 而 交 往 则 属 于 非 日常 交 往 的 范 畴 , 有 自为 、 具 自觉 和 理 性 化 的
究 竟 是什 么 的 回答 中 , 不 同的 视 角 出 发 , 到 的 结 论 也 截 然 从 得 不同。 目前 我 国关 于 教 学本 质 的观 点 有 十 四种 之 多 ,即 特殊 认 识 说 、 识发 展 说 、 识 实 践 说 、 本质 说 、 展 说 、 知 说 、 认 认 多 发 情 审 美 过 程 说 、 师实 践 说 、 应 发 展 说 、 值 增 殖 说 、 习说 、 教 适 价 学 关 联 说 、 往说 、 然 本 质 说 等 。 年来 , 着对 教 学 交 往 研究 的 交 应 近 随


( ) 教 学 的 本 质— — 交往 ” 一 “ 。 关 于 教 学 的 本 质 ,交 往 观 ” 的 持 有 者 有 如 下 的 表 述 : “ ① 教 学 是 以促 进 人 与 文 化 的 双重 建 构 为 核 心 , 以特 定 文化 价 值 体 系为 中介 . 教 与 学 的 对 成 为 存 在 方 式 的 师 生 特 殊 交 往 活 以 动 , 而 言 之 , 旨在 促 进 人 的 文 化 生 成 的 师 生 特 殊 交 往 活 简 是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交往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甚至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往,都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通过这种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帮助。

而学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导,同时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整体。

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在互相竞争与争论中促进自己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互助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从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往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往中,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解读和讲解,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

只有通过这样的交往,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所传达的知识,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交往对于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往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

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

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第一篇: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一.教学交往(一)概念所谓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也指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

中介主要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精神丰富、人格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

教学交往理念认为,对于教学而言,教学交往不仅仅是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没有不以交往而存在的教学「不是交往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教学交往,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活动、“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可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

没有沟通和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

(二)大学教学交往的本质特征1.大学教学交往的主体间性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呈现出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

而哈贝马斯重新定位了交往行动的核心———主体间性,认为交往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

[2]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本质概括为一种认知活动,但按照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念,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每一个具体的大学教学交往过程必须发生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互动的、双向的”关系当中。

因此,大学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运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教学主体与环境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构成的整体交往活动系统。

[3]在大学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主体,正是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性构成了教学交往的基础,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创造进取。

也就是说,大学教学交往的理想状态必须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主体性张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关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对于课堂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增强信任感和共情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在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等,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保持警醒,以避免遗漏教师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不友好,或是学生之间相互攀比,都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心理不健康。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温暖、关爱和信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最后,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提升课堂氛围。

教学中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课堂氛围愉悦、和谐,学生就会高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而如果课堂氛围紧张、矛盾重重,学生就会感到不安,影响到学习效果。

因此,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积极、舒适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但是要注意的是,良好的交往并不意味着轻松、纵容。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建立在严肃、尊重的基础之上,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

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交往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交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

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

一.教学交往(一)概念所谓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也指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 教学。

中介主要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精神丰富、人格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

教学交往理念认为,对于教学而言,教学交往不仅仅是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没有不以交往而存在的教学「不是交往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教学交往,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活动、“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可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

没有沟通和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

(二)大学教学交往的本质特征1.大学教学交往的主体间性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呈现出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

而哈贝马斯重新定位了交往行动的核心———主体间性,认为交往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

[2]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本质概括为一种认知活动,但按照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念,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每一个具体的大学教学交往过程必须发生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互动的、双向的”关系当中。

因此,大学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运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教学主体与环境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构成的整体交往活动系统。

[3]在大学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主体,正是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性构成了教学交往的基础,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创造进取。

也就是说,大学教学交往的理想状态必须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主体性张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2.大学教学交往载体的可逾越性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指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精选文档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精选文档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交往,即“相互往来”,有“沟通”“交流”之意。

人的活动、生活,甚至生命都具有社会性。

在此意义上说,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都是一种交往的实践活动。

离开交往的教育,不可能对人的发展注入实质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课堂生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对交往的重新认识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生活过程是交往的过程人在“他人之中”“他在世界之中”。

哲人马丁?布伯将人的世界划分为两种:“它”之世界与“你”之世界。

人生存于“它”与“你”的关系世界中,正所谓“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依‘它'生存者不复为人”。

胡塞尔反对“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生着的意义,主张“我生故我在”,只有“我生”“我在世界中”,它才是人的“生活世界”。

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人的世界之中,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理解事物和存在,否则人就会丢失生活的意义。

课堂教学,自然需要学生进入他人之中,进入世界之中,在交往中体悟意义,感受存在。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教育活动设计的精髓在于建构对话与沟通的途径和情境,促进人与人在精神上的契合。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教学交往更是构建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的重要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探究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一、交往的哲学认识1. 人本主义视角人本主义认为,交往是基于人类本性和人类固有的自我觉悟、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产生的。

在交往中,个体不仅要呈现出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同时也必须承认他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

2. 实用主义视角实用主义认为,交往是基于实用性和目的性的。

在交往中,个体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交往的。

这种目的性的交往,强调合作和协作,包括沟通、讨论、互助和竞争等多种形式。

3. 行为主义视角行为主义认为,交往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

在交往中,个体的行为受到性格特质和经验习得的影响,从而构建起一套规范化的行为模式。

这种交往方式,强调了奖惩制度和行为改变的方法。

二、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交往中,学生的主体性是理解和实践教育学习的关键。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尽可能地开放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探索。

2. 教师的专业性教师作为教育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应该以专业素养为基础,同时注重自我反思和不断改进。

3. 合作共建的精神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建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互信、互助和互相尊重的关系,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合作,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能力。

4. 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教学交往需要借助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答等多种方式。

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场景。

三、结语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必要基础。

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3篇)

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交往实践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活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即指在教学交往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以期对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之一:师生关系的建立1. 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1)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爱和支持。

(3)公正公平:教师应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的成绩和表现。

(4)以身作则: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三、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之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 教学方法的内涵教学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

2. 优化教学方法的策略(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交往实践的重心之三:教学评价的改革1. 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是指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2. 教学评价改革的策略(1)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4)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交往实践教学观(3篇)

交往实践教学观(3篇)

第1篇一、引言交往实践教学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交往实践教学观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从交往实践教学观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交往实践教学观的内涵1. 交往性交往实践教学观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

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氛围更加宽松。

2. 实践性交往实践教学观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教学性交往实践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4. 发展性交往实践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提高,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交往实践教学观的特点1.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交往实践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师角色转变在交往实践教学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 教学方法多样化交往实践教学观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多元化交往实践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的本质 交往说

教学的本质   交往说

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论析一、教学即特殊的社会交往在现有的教学本质交往说的研究中,有两种值得商榷的观点:一种以哈贝马斯(J. 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点,认为在教学中不应处处强化目的意识,也不必将其以明显的表式表现出来,教学中师生应是完全平等的主体间的交往。

我们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我们认识交往的价值很有必要,但这一理论中有许多是不切实际、脱离教学实践的纯粹思辩和假设。

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分为四类: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指主体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它强调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研究交往即是研究相互关系,“只有主体间的关系才算得上相互关系。

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称为相互关系。

”[1]事实上,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明确地指向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由是观之,教学交往是应被排除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范围之外的。

另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相互理解和一致”。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

我们说他们平等,是因为他们都是具有主体性品质的人格上平等的人,而且通过理想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他们都能达到一个相同的水平;我们说他们不平等,是指由于自身或社会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或情感发展水平等是不相同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使教学交往的目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实现更为顺利。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由于过多的理想色彩而决定了它不能成为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的理论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具有自己特有经验、态度、价值倾向的主体的人参与其中的社会活动,纯粹客观地描述其本质是不可能的。

根据谢弗勒《教育的语言》中所讲的三种定义: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应对教学进行纲领性定义,将教学归结为交往实质上就是一种纲领性定义。

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

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

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交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质量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本文将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策略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意义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和目标协调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更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良好的交往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增强情感联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交往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创设适应学生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要用理解、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一个和谐、互信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2. 提高学习积极性良好的交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同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促进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交往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教师在课堂交往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合作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策略为了促进课堂教学中的良好交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浅谈交往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是一种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交往能够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一种暖心的关怀和呵护,而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日的交往中去主动关心、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只有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上,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行为表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交往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交谈、讨论等形式的交往,学生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困惑,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交往,老师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交往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还可以成为情感交流的渠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怀。

通过交往,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严肃和责任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而对于老师来说,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交往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和指导,而应该是一种师生相互学习、启发和碰撞的过程。

通过交往,老师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相反,学生也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往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想法和新的体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开阔和学识增长。

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交往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往本质说

交往本质说

对教学特殊本质交往说的认识学号:200 姓名:李子妍院系:教育学院10公管我先阐述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教学的本质——交往”。

关于教学的本质,“交往观”的持有者有如下的表述:①教学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存在方式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简而言之,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③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特殊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④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认知交往活动。

⑤交往作为师生的基本存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产生、维系、发展。

而教学时特殊的交往,因为它自身的交往具备了几个条件。

特殊的交往主体,其主题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

他们是具有不同发展层次的两类主体。

特殊的交往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

特殊的交往内容,教学中的交往内容与中介合二为一,主要是教材和其他知识载体。

特殊的交往机制,教学交往是交往主体的相互作用,交往的结构更为紧密,机制更为精细。

特殊的交往方式,教学交往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具有自为、自觉和理性化的特征。

我们将对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认识论领域中,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教学也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交往。

这主要根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偏狭理解,即仅仅把实践视为认识论范畴而非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

教学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决非简单的知识授受或发展个体的智力潜能。

教学是一个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与形成、各方面潜能逐渐展现和完善的过程。

我们暂且将根本无法用知识授受来实现其教学目的的美育过程放在一边,先对德育进行一次重新审视。

众所周知,道德素质的优劣决不能仅凭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认知水平来衡量,它更多地要考察他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道德行为表现。

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情感、意志起着重大作用。

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决不是道德知识的授受所能实现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学本质的追问一直是教学论界的焦点问题。

人们力求回答“教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以指导教学实践。

在对教学究竟是什么的回答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中国论文网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本质的观点有十四种之多,即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多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践说、适应发展说、价值增殖说、学习说、关联说、交往说、应然本质说等。

近年来,随着对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交往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教学交往本质观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的本质――交往”。

关于教学的本质,“交往观”的持有者有如下的表述:①教学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存在方式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简而言之,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③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特殊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④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认知交往活动。

⑤交往作为师生的基本存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产生、维系、发展。

如果离开了作为师生基本存在方式的交往,教学便无从产生、发展,完成教学对人类社会文明促进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便无从谈起。

⑥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实践、交往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多级主体间借助于各种中介(包括知识)的交往活动和活动关系形成转换的过程。

交往是以一定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为前提,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理解教学中的交往时,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定位:作为单纯的教学背景条件的交往;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交往;作为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的交往;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

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①“交往观”提出“交往既是由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的存在形式,又是社会性的个体的发展源泉”②,“交往的根本意义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③。

而教学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活动,它“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地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④。

学生主体性的确定、弘扬和凸现,离开了交往就难以实现。

师生双方正是在通过共同客体的交往中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的。

因此,教学中的交往即教学本身,即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

(二)“教学――特殊的交往”。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但并不是所有的师生之间的交往都是教学。

对于这一点,“交往观”的持有者们达成了共识。

那么,究竟怎样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才是教学,或者说教学是怎样的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呢?概括来说,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特殊的交往主体。

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可以是任何人。

但是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其主体必须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

他们是具有不同发展层次的两类主体。

教师应该是具有一定知识素养、一定能力素养并且身心较成熟的人;而学生则是处于成长中的,知识、能力、社会生活经验均不丰富,但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特殊的交往目的。

一般的社会交往,其目的常常是指向交往主体某种需要的满足,这种目的的实现者可以是交往的一方或双方。

作为教学的交往,其目的却是被特化了的。

关于教学交往的目的,有以下
几种表述:①教学交往的最终目的明确的指向一点――促进学生的发展;②教学的根本目的――人与文化的总体生成;③教学中的交往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终极解放和自由自觉发展;④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角色使命,学生完善和发展自己。

尽管表述不同,但是不难看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

但是有的学者也提出教育还具有“文化”生成的目的,也即在人的社会化、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也被“人化”,并实现其生成。

3.特殊的交往内容(中介)。

一般社会交往的中介或内容是自然物或是人工产品,但教学交往中的交往内容则与中介合二为一,主要是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

这些知识是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衍生物,它们是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精髓和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种材料,其目的指向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实现学生总体人的生成。

4.特殊的交往机制。

一般社会交往的发生是随机的,交往中的结构也是松散的。

而教学交往却是交往主体双方的相互作用,交往的结构更为紧密,机制更为精细。

5.特殊的交往方式。

一般交往方式具有自在、自发和非理性的色彩,而教学交往则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具有自为、自觉和理性化的特征。

二、教学交往本质观的意义
(一)强调主体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与达成共识”。

⑤以往的教学本质观,尤其是“特殊认识说”指出教学中存在的是单一的“主体――客体”关系,要么把教师视作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客体;要么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视为客体;或把教师与学生视为互为主客体。

不论怎样划分,都将教学活动中的两个角色单一化。

而将教学视为交往,则正确地对待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双方通过同一客体形成主体的关系。

不论是教师主体与客体还是学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都受到另一个主客关系的制约,教师对中介客体的选择与加工其目的是实现教学的目的――学生的总体人的生成;而学生与中介客体关系则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通过与教师的交往、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内化并吸收。

因此,学生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发挥自身的认知、实践能力,才能与教师在中介客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上达成共识并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另外,尽管师生双方都是交往主体,但是在教学这个特殊交往中,地位仍有差别。

教师基于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所担任的社会特殊角色,在教学交往中仍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

学生要想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往,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差距,最终发展“对称的交往形式”。

(二)强调对话,有利于重建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本质观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一种“领导―从属”的关系,学生唯师命是从。

教师和学生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而连结在一起,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

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仅仅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彼此的理解和沟通是奢求。

将教学视为交往,则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

对话使交往双方的内心世界不再闭锁,变得敞亮。

通过对话,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当前所处的状态,并结合这些特点调整、改造自身的教学计划、方式;而学生通过对
话则更好地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同时在与教师的对话交往中受到教师人格魅力、道德情操的熏染,不断提升自身个体的发展。

这样,师生之间逐渐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相互尊重的氛围,并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网中,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充分地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出巨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注释:
①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②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
③④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⑤曹俊军.从交往的视角看教育过程:要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