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摘要】汉民族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历史 原因。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字】 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方言 白话 官话 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这也就是发展沿用下来的文言。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

《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雅’有雅正的意思。

”“《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1]。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

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镐话被视为典雅、规范、纯正的语言”“正是借助这镐京雅言,全国才能方便沟通交际,‘中央’才能有效控制地方。

在我国语言史上,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此时已开先河。

”[2]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有弟子三千,分别来自四面八方,其语言各异,孔子讲学是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伟大先驱。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doc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doc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谈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变迁下

谈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变迁下

鉴于各地官员各操乡音而“ 不可通晓”为官则难 、
越来越大,文” 言” “ 与“ 日渐脱离 , 隋唐时代产生 了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 白话” 白话反映了当时 , 口语的实际面貌, 它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的, 唐五代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都是用“ 白话” 写
成的。这些通俗的文学读物流行广泛 , 对汉 民族
Key words: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 Chinese ; histor f ux y l (接上期)
(四 )隋唐宋时期— 中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
语“ 正音”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 隋唐时 代终于实现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封建统治者为了
巩固自己的统治 , 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收稿 日 期:2005- 04- 13 作者简介 : 肖永凤( 1969- )女 , 贵州六枝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一 44 一
韵》到了宋代重新修订, ; 名为《 广韵》 。由于隋唐 宋时期科举用韵标准的规范统一, 使得全国各地
的文人士子提高了对汉民族共同语的认识 , 意义 深远、 影响很大。 魏晋以前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和 口语是统一的; 魏晋以后 , 书面语和 口语的差别
关键词: 共同语; 汉语; 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 055X (2006)02- 0044- 02
On The Historic Flux of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Language ( part two)
XIAO Yong- feng
措施, 使封建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 为中古时代 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隋、 唐都建都长安, 北宋建都汁梁(今开封) , 都以中原洛阳一带语音为共同语的基础, 当时称 为“ 中原正音” 中原雅音”洛阳的政治 、 或“ ; 经济 地位一直都很受统治者重视。例如, 隋场帝为了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1.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

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国语运动”的开展,又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在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下,口语和书面语就彼此接近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1.2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共同语形成以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言中。

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进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以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1.3现代汉语形成的历程怎么样?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经过近代汉语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书面汉语的文体形式经历了从方言——近代白话——现代白话的一系列变革。

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意义深远。

汉字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是非常完善的文字体系了。

但是中间经历了2000多年诸多朝代的变迁,最后冠以“汉”名,至今仍称之为“汉字”,足以说明汉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中原文明与周边其他并存的文明之间,互相接触和渗透,配合和冲突,归化与流散。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

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

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言语义语法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

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

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

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

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

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

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

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摘要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是现代汉语的狭义含义,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在中国,使用现代汉语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以上。

在世界各地,有一千多万华侨、华裔使用汉语,它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历史等因素。

1955年10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拟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委模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

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

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镐话被视为当时的官方语言,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即由此开始。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各异,他讲学就是用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家。

他推行了“书同文”政策,消灭了文字异形的现象,使统一了的书面语言得到巩固和发展。

到了汉代,封建经济有了飞跃发展,汉语也有了显著变化。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10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1005019119 姓名:张亮摘要: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

什麼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取决於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各方面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北方方言官话普通话口语书面语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古代汉语共同语。

春秋时期,这种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而》),汉代称为“通语”(杨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相传黄帝部落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汉字。

这套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最大区别,是依据东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脱离了语言羁绊的、能够控制语言的文字系统」。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随着汉字的产生,汉语便形成了与口语相辅相成的书面语。

当口语交际发生障碍时,操不同方言的人便不约而同地借助於书面语。

而书面语的作用一旦得到公认,人们便会想方设法为其汉字「正音」,即确定一种公认的标准读音。

这种标准读音一经推广,书面语便成为部落的共同语。

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称为「雅言」。

它形成於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方言即「夏语」为基础。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雅言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对学生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普通话一、普通话的发展历史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

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

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语。

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

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

19世纪末受日本语文生活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也从日本传到中国,明清时期我们的共同语叫官话,清末从东瀛日本传过来一个词“国语”。

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些语言改革家提出我们学习日本,在我们国家也要推广国语。

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汉民族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说法,有雅言、通语、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

名称不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也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

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

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和推广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标准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任何一个要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必须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准音。

普通话语音系统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以及变调、轻声、儿化等。

一、声母普通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2个。

(拼音后为例字,下同)b 巴步别p 怕盘扑 m 门谋木 f 飞付浮d 低大夺t 太同突 m 南牛怒 l 来吕路g 哥甘共k 枯开狂 h 海寒很j 即结净q 齐求轻 x 西袖形zh 知照铡ch 茶产唇sh 诗手生r 日锐荣z 资走坐c 慈蚕存 s 丝散颂“零声母”安言忘云普通话22个声母中有21个由辅音充当,我们可以根据辅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给声母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普通话的辅音声母可以按发间部位分为三大类,细分为七个部位。

1)唇音以下唇为主动器官,普通话又细分为两个发音部位:双唇音:上唇和下唇闭合构成阻碍。

普通话有3个:b 、p 、m 。

齿唇音(也称作“唇齿音”):下唇和上齿靠拢构成阻碍。

普通话只有1个。

2 舌尖音以舌尖为主动器官,普通话又细分为三个发音部位:(也叫平舌音)舌尖中音舌尖和上齿龈(即上牙床)接角构成阻碍。

普通话有4个:d 、t 、n 、l(也叫舌翘音舌尖后音舌尖向硬腭的最前端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

普通话有4个:zh 、ch 、sh 、r 。

(也叫翘舌音)3)舌面音以舌面为主动器官,普通话又细分为两个发音部位:舌面前音:舌面前部向硬腭前部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

普通话有3个:j 、q 、x 。

舌面后音:(也称作“舌根音”):舌根向硬腭和软腭的交界处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

普通话声母有3个g 、k 、h 。

2、按发音方法分类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方法有以下五种:1)塞音成阻时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持阻时气流积蓄在阻碍的部位之后;除阻时受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使积蓄的气流透出,爆发破裂成声。

普通话有6个塞音:b 、p 、d 、t 、g 、k 。

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您这大题目不是《话说推普》吗?怎么说了半天方言,还没说到普通话呀?”是啊,该说说普通话了。

可是,因为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所以在说普通话之前,我还想跟大家聊聊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我们的民族共同语经历了从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到官话、国语、普通话的漫长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而且有记载的方言分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相当严重了。

当时中原地区管“虎”就叫“虎”,可是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却叫“於菟(读作wūtú)”。

《孟子》里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也。

”大意是说,有个楚国官员想让他的儿子学会楚国话。

请一位齐国人教儿子学齐国话,可是周围的楚国人都说楚国话,实际上是干扰他儿子的学习,虽然每天都严厉地督促他儿子努力学习楚国话,却总是达不到目的。

而吧他儿子送到齐国的庄岳住了几年,就学会齐国话了,这时再每天严厉督促他学楚国话,却又学不会了。

孟子用这个例子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以认得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却从这里了解了早在孟子那个时代,方言分歧已经是很严重了,而且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与方言同时并存着天下共同语,叫做“雅言”。

这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你想啊,当时天下百家争鸣,论辩和游说十分盛行,法家、名家、墨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各派人物周游天下鼓吹自家学说,能说别人不懂的家乡话吗?只能说天下各国都听得懂的雅言。

苏秦、张仪奔走七国宣传合纵连横也必须说雅言。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是说孔子在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典礼的时候,都是说雅言而不是说自己的家乡话鲁国方言。

孔子有来自天下各国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以推想孔子在讲台上一定是说雅言而不是说鲁国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两个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普通话”,意思是“普通”“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汉字手抄报早期汉民族共同语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早期汉民族共同语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早期汉民族共同语
早期汉民族共同语
殷商时代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聚居区,就有了汉民族共同语的萌芽。

历经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时间的发展融合和传播,汉民族共同语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商朝迁殷(今河南小屯附近)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需要,就有了早期共同语的萌芽。

夏商周和春秋时,民族共同语称“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

《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或“凡语”、“凡通语”、“通名”。

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

《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的记载。

正音就是北魏都城洛阳的语音。

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前言汉民族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汉民族内部有很多方言和地方话,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难以相互理解,这给沟通、交流、商务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民族在历史上不断尝试创造和发展共同语,也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古代共同语在古代的时期,汉民族的共同语主要是方言的共同点和其他语言文化的借鉴。

早在唐朝时期,唐太宗就下令编纂了《训蒙诂》一书,为民众提供通行普及的字词和语法系统,以促进文化统一和语言交流。

《训蒙诂》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最早范例之一。

现代共同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民族共同语从古代的方言共同点和文化借鉴,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汉语普通话。

在中国现代史上,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尤为重要。

自清朝末年以来,汉族就开始了统一汉语的研究和推广。

20世纪初,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开始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进行,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普通话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重要形式。

汉民族共同语的启示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共同语的形成需要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

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身处各自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的人们,如何获得更多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以下是我们可以从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交流能力共同语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共同体验。

我们需要多访问大家不同的地区,了解其文化背景、语言差异和人文风情,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交流能力。

加强语言规范化共同语的表达需要语法、文化和风俗的规范统一。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语言规范化的培养和应用。

例如,通过各种工具如汉语词典、KK音标等来学习语言,而不是只是纯靠口语交流。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共同语的形成非常依赖科技手段,例如每天接触新闻和文化时就可以选择看汉语新闻或者在各个汉语社交媒体上交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在线工具、虚拟交流平台等手段扩大语言交流范围和层面。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汉民族共同语的开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汉民族共同语是不断开展的,从古至今历经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等开展阶段。

汉民族共同语的开展历程给新时期普通话推广工作带来三点启示:一要更新语言观念,认识普通话推广普及的重要性;二要与国情结合,与时代开展同进步;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快普通话推广步伐。

<p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开展历程启示<p 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

从古至今,汉民族共同语是不断开展的。

汉民族共同语的开展给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也带来诸多启示。

<p 一.古代汉民族共同语<p 汉民族共同语产生的年代还不是很确切,不过最晚在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当时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河南洛阳一带为核心。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他弟子三千,所操方言各异。

孔子给他们讲学,诵读?诗??书?,执行礼仪的时候,不用家乡山东曲阜一带的方言,而用雅言。

?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在?左传?、?孟子?中还出现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p 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要求中央与各地文书往来,不仅文字形式相同,所用的书面语也要相同,一定程度上标准了汉民族共同语。

<p 汉代,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西汉杨雄编著的?方言?就是一部用通语来解释各地方言的书。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推动了民族共同语的开展。

<p 到了元代,汉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

这时,元杂剧盛行,民族共同语有了很大推广。

从当时的音韵学专著?中原音韵?可以看出,天下通语的语言面貌、语音系统都已相当接近现代的普通话。

<p 从明朝开始,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来是满洲语

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来是满洲语

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来是满洲语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来是满洲语一、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它的具体内涵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即普通共同的意思,它是现代全体汉民族普遍、共通的交际工具。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过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其基础方言的基础上经过经济和政治的集中逐步形成的。

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早期、中期、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

1、早期汉民族共同语殷商时代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聚居区,就有了汉民族共同语的萌芽。

历经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时间的发展融合和传播,汉民族共同语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商朝迁殷(今河南小屯附近)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需要,就有了早期共同语的萌芽。

夏商周和春秋时,民族共同语称“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

《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或“凡语”、“凡通语”、“通名”。

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

《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的记载。

正音就是北魏都城洛阳的语音。

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2、中期汉民族共同语隋唐宋时期,是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中期阶段。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

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

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

汉民族共同语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认的标准语音。

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

殷商时代。

(一)先秦:雅言1、夏商周: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癸卯卜,今日雨”,这是占卜的一个总题目。

“癸卯”表示日子。

我国古代历法,将天干的“甲、乙、丙、丁”等十个字与地支的“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相加,用以表示日子或年份。

这里说,在癸卯这一天占卜,占卜的内容是关于天时的情况,具体要问的是“今天下雨”的确切情况,究竟雨从哪一个方向下过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问到了。

这是记录求卜人的问题的。

然后由巫觋根据火灼龟甲出现的裂纹形状做出回答,一次占卜的过程也就宣告结束。

卜辞不是文学创作,但其中有些卜辞的形式与写法颇近于诗,此篇《今日雨》在这方面上最具有代表性。

《今日雨》中的四个问句,采用完全相同的句式,每句中只改换一个起关键作用的方位词。

一叠四句,显得匀称、整齐、紧凑。

而方位词的改换,虽只一字之异,却使句意顿然不同,从而使四个问句在整饬的同时,又并不显得板滞。

就句意的形象而言,似乎云情雨意正捉摸不定地从东南西北四方袭来,气势颇为壮观。

虽说不上是正式的诗,客观上却留给人以饱含诗意的印象。

像《今日雨》这种整齐中略显变化、具有后世民歌中常见的铺排写法的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非仅见。

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ǚ):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1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

1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

1.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1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2.普通话等于北京话吗?有人认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比如可以说“她会说普通话”,也可以说成“她会说北京话”,这就是把普通话跟北京话当成一回事。

其实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普通话与方言》这个相声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话同北京话的区别。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

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一般认为,这个定义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加以规范。

汉语标准语的的形成过程和继承性

汉语标准语的的形成过程和继承性

汉语标准语的的形成过程和继承性*金薰镐一.序言汉语标准语的问题,历史上来讲,主要是指语音问题,因为词汇、语法的差别没有语音那么显著。

1对于某一个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础方言扩展说,二是融合选择说,所谓‘基础方言扩展说’就是某一个方言土语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而发展成全民使用的共同语。

所谓‘融合选择说’就是不同方言土语之间的交流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困难,于是产生一种互相能够接受的、不是以任何一个方言土语为基础的共同语。

这个共同语可能包含了各各方言土语的成分,但是不同于任何一个方言土语。

中国汉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语,是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先秦有“雅言”,汉魏有“通语”,唐宋有“正音”,明清有“官话”,现代有“国语”、“普通话”。

这就是各代共同语的不同形式称谓。

汉民族共同语—雅言包括语音规范(标准音),语法规范和语词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雅言规范的需求,雅言的三方面规范也不断发展、明确和成熟。

现代汉语普通话2三方面的规范已经相当明确和成熟。

当然也有某些人为的规定成分在内。

人为的规定不是凭空的或从主观愿望出发的,而是根据雅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确定的。

3几千年来,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雅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

先秦时期的谐声字和《诗经》、《楚辞》音系跟中古时期的《切韵》音系有所不同,《切韵》音系与近代的《中原音韵》音系不同,《中原音韵》音系与现代的普通话也有差别。

可是另一方面又有它的继承性,作为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汉语之中,跟汉语的各个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它又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

这是汉民族共同语的特殊性,跟世界上其他民族语言有所不同。

二.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雅言主要应用于教学和著书立说以及朝廷官厅政务,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

周代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根据缪钺的研究,其中274篇用韵,入韵字1654个,异部合韵只有90处,绝大多数是同部相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