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共同语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认的标准语音。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殷商时代。

(一)先秦:雅言

1、夏商周: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癸卯卜,今日雨”,这是占卜的一个总题目。“癸卯”表示日子。我国古代历法,将天干的“甲、乙、丙、丁”等十个字与地支的“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相加,用以表示日子或年份。这里说,在癸卯这一天占卜,占卜的内容是关于天时的情况,具体要问的是“今天下雨”的确切情况,究竟雨从哪一个方向下过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问到了。这是记录求卜人的问题的。然后由巫觋根据火灼龟甲出现的裂纹形状做出回答,一次占卜的过程也就宣告结束。卜辞不是文学创作,但其中有些卜辞的形式与写法颇近于诗,此篇《今日雨》在这方面上最具有代表性。《今日雨》中的四个问句,采用完全相同的句式,每句中只改换一个起关键作用的方位词。一叠四句,显得匀称、整齐、紧凑。而方位词的改换,虽只一字之异,却使句意顿然不同,从而使四个问句在整饬的同时,又并不显得板滞。就句意的形象而言,似乎云情雨意正捉摸不定地从东南西北四方袭来,气势颇为壮观。虽说不上是正式的诗,客观上却留给人以饱含诗意的印象。像《今日雨》这种整齐中略显变化、具有后世民歌中常见的铺排写法的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非仅见。如《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ǚ):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芣苢“芣苢”(fú yǐ):亦写成“芣苡”。“芣苡”古时本字是“不以”。“不以”也是今字“胚胎”的本字。“芣苡”即是“胚胎”。见《闻一多全集》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1]薄、言:皆语词;采,采取。这句写开始摘取芣苢。[2]有,收藏。一说,有,获取。

[3]掇:拾取。[4]捋(lǚ):捋取[5]袺(jié):拉起衣衽以盛放物品。袺之,拉起衣衽,把芣苢装进去。

[6]襭(xié):把衽插在衣带中以盛放物品。襭之,把衽插在衣带里,把芣苢装进去。

题解: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

又如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个时期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雅’有雅正的意思。”“《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镐话被视为典雅、规范、纯正的语言”“正是借助这镐京雅言,全国才能方便沟通交际,‘中央’才能有效控制地方。在我国语言史上,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此时已开先河。”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他们交流的语言就是雅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张尚芳认为:“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

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如何听懂夫子所言呢?孔子讲学是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其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伟大先驱。《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这不但在政治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记,而且对汉语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政策,消灭了文字异形的现象,使统一了的书面语言得到巩固和发展。秦帝国虽然幅员广大,可由于当时的小农经济,还没多少超越居住地的人际交流,而秦与六国之间的语言差别也还不是很大,秦始皇不需要也不可能提出“语同音”的政策。

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方言的。由于这个时期文字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先秦口头文学转向发展书面文学。

司马迁的《史记》和乐府文学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通语”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书面语。

【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早期曾以《长扬赋》《甘泉赋》《羽猎赋》等佳作闻名于世,与司马相如齐名。后来他又放弃辞赋之体,转而研究哲学,语言学,并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著有《方言》,记述西汉时期各地方言,成为汉代一大著述家。

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李白曾有诗说:“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说明子云亭在诗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更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名句,据记载:子云亭在历史上四川有三处,一处是成都扬雄故居的“子云亭”,此亭早已不存,遗址亦众说纷纭;另一处是修建在郫县城郊扬雄故乡的子云亭,清代乾隆年间迁建于扬雄墓侧,亭已不存在,只剩下土台一座。至今犹存的就是绵阳西山景区的子云亭。】

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朝古都)话为标准音。由于匈奴、鲜卑等部落统治中国北部,迫使汉族人民部分南迁。一方面,使汉语方言加速了分化;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言对维护汉语的统一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民族融合使这一时期五言诗、南北朝民歌,都创造了新的语言风格,丰富了书面共同语。

隋朝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编著《切韵》,音系以建康话为主。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扬州话又接近建康话,因此在社会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以首都长安话作为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此外,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用汉语表达的诗歌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人们作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晚唐五代后古文运动大兴,使汉语走向了通俗活泼的道路,出现了渐近口语的白话书面语,如:唐变文、宋话本、宋词等,跟唐代以前的文言相对立,这对统一的书面语言又是一个促进。

元代则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大都

(三)、明初之时,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南京话和北京话开始融合。

元、明、清时代,汉语方言仍然异常分歧,基本形成七大方言区。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今天的北京一带,这就使北方方言逐步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方言。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金元的杂剧,明清的小说,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均属白话文学作品。这是一种新型的书面语,在全国影响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通过这些白话作品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