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
浅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浅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摘要: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能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地位,发掘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充分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必然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客体性,因而对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缺失而陷入困境。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特征,不仅能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
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与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们的重视。
所谓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主体,即社会,并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就是说,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现实的主体是由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劳动器官构成的有机的物质系统。
各个现实的主体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以自身自觉的能动性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
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
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以各种书籍、录音录像带、电影拷贝、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等为载体的精神内容。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第36卷 第1期2020年2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6 No.1Feb.2020 收稿日期:2019-07-08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简介:余 斌(196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余 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者。
一些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并不牢固,人不仅能作为主体,而且能作为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的确大量存在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大量地或主要地存在于学校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
除了教师之外,国家、政党、社会、家庭等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教师还是具有客体性的主体,要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要在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且还能检验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间性;具有客体性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DOI :10.15938/ki.iper.2020.01.011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1-0053-04一、主体间性观点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中,主体间性的观点十分突出。
有人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有主体性,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
2.思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转化工作,是思想交流活动,属于精神劳动和精神生产。
3.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人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中才是有效的。
4.主体性(民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接受,唤起客体的主体性,促进客体的自我教育。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盾” … 。 1基本矛盾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就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 间的矛盾运动 。 在教 育过程 中, 这一 矛盾
运动 又表现为教育主体 对教 育客体施加影响 , 教育客体接受教 育影响并通过 自身言行反 作用于教 育主体 的过程 , 即 教 育主客 体之 间的双向互动。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内涵及其 关系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思 想政 治主客体之 间的双
强 ,逐渐 成 为主体 。也就 是说 ,二 者 的身份 和特 征 不是 义 和 自法 论 。 第 三 ,“多 元 主 体 模 式 ” 在 这 种 模 式 中 , 不 仅 教 育 。 绝 对 的 ,在 一 定 条件 下 是 可 以相 互 转化 的 。 当受 教育 者进 者 和 受 教 育 者 可 以 充 当 主 体 , 环 体 、 介 体 也 可 以 成 为 主 行 自我 教 育 时 ,他 已经 不 单 单 是 受 教 育 者 了 , 同 时他 还 是
向 互动 及 其 矛盾 变化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思想政 治教 育客 体;基 本矛盾
中 图分 类 号:D 6 4 文 献标 识 码:A 文章 编 号: 1 0- 2 1 ) 6 0 2 0 8 74 O 5 0( 0 0 0 - 1 - 2 0
一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体 和 客 体 的 内涵
体在一定条 件下也具有主 体性 ,并有可能转变 为主体 。当 治 教 育 主 体 的 主 导 地 位 ,把 客 体 在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中 的 地 位 受教育者对他 人进行教育 时,它 自身的主体性就会 逐渐增 和 作 用 强 调 到 了 不 适 当 的地 步 , 往 往 容 易 导 致 道 德 相 对 主
第 二 ,“ 体 中 心 模 式 ” 在 这 种 模 式 中 , 客 体 处 于 客 。 受 教 育 的 主 动 性 ,而 小 是 教 育 本 身 具 有 的主 动性 , 它 依 然 中心 地 位 ,主 体 处 于 辅 助 地 位 。它 强 调 个 性 的 自 由发 展 ,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客 体 的客 体 性 的 特 殊 表 现 形 式 , 我 们 不 能 因此 而 改变 思 想政 治教 育 客体 在 思 想 政 治教 育 过程 中 的客 体 强 调 个 体 的 生 活 经 验 与 道 德 体 验 。杜 威 是 此 种 理 论 的集 大 地 位 。 当然 , 我们 不 能 因为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客 体 不 是 思 想 政 成 者 。这 种 模 式 注 重 从 受 教 育者 的 发 展 需 要 、 自身 特 点 和 治 教 育 的主 体 就 否 定 它 的 主 体 性 。 比如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客 亲 身 体 验 出 发 开 展 教 育 ,但 它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否 定 了 思 想 政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主体性问题的内涵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性不足、思想觉悟不高等方面。
主体性问题的表现形式包括缺乏思想独立性、盲目从众等现象。
而主体性问题的原因则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我们可以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及创设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主体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加强主体性教育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出更加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内涵、影响、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提高、效果、重要性、主体性教育、关键。
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思想观和道德观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1.2 主体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议题,它关乎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主体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主体性即是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自觉接受、主动践行和应用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主体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及其当代意义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的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等主体性。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有更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以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两者的主体性,通过两者主体性的发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一)主体与主体性的含义1.主体的含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作为主体的“人”究竟是该如何定义,马克思在以后的实践中提出了“现实人的”概念,使人对自身的研究摆脱抽象的人性论的桎梏。
所谓主体,在哲学意义上说,有人类群体、特定群体和个体三个层次,在本体论意义上作为一种实体范畴,主体即实体;在认识论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认识活动承担者;在历史观上,是指一定历史范畴中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的、现实的人。
概括地说,主体是指主体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性的含义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便以正式确立,古希腊人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经过德国古典哲学家“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将主体性思想推向顶峰。
至今,主体性问题是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的主体主义思潮,体现为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及个人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主义理念体系。
(漆思:《现代性的主体主义理念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当代看来,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客体 中心模 式
它是以客体作为中心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体与客体之 间关 系的教 育模式 ,在这 种模 式当 中 ,客体 处于 中心地 位 。教育 者 处 于辅 助地位 ,主体 和客体 之 间的 关系是 为了服从 和适 应客体 的 需 要来 建 构起来 的。 这种模 式主 要客体 的 中心 地位 ,强 调个性 的道 德 体验 和 生活经验 ,强调 个性 的 自由发展 。 3 . 多元 主体模 式 它以多种元 素来 作 为主体来 构建思 想政 治教 育之 间的相互 关 系 的一 种思 想政治 教 育模式 ,在这 种模式 当中 ,不仅 受教 育者 和教 育 者可 以充 当主体 ,其他 的介体 和环 体也 是可 以充 当为主体 的 。多元 主体 论 看到 了媒 体 ,环境等 其他 的元 素在思 想政治 教 育中的重 要作
三 、思想政 治教育 主体和 客体之 闻 的相 互关 系 思想 政 治教 育 主体 和 客体 之 间的 相 互 关系 ,因着 相 互结 合 。 相互作 用和相 互联 系 的方式不 同 ,从 而就 形成 了不 同的模 式。 主要
有:
1 . 主体 中心 模式
主要是以主体为中间来构建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 要处 在绝 对的权 威和 中心 的地位 ,而客体 则处 于从 属和次 要 的地 位。主 体 中心 的模 式 曾经 在思 想政 治教育 历史 当中产 生过广 泛 的影
把 我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客体 ,还 要 把 我 思想 政 治 教育 客体 的类
的有翅 陛,本文深入的对 于这一课题进行探 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型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既包括个体客体 ,如干部 。学生和知识分 j 理论 意义。 子 ,又包括 思想 政治教 育课题 ,比如说 共产党 群体 ,工人 群体 。共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特点:主体性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基本属性。
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导性;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和⽀配的作⽤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超越性:既⽴⾜现实,⼜超越现实,引导性。
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类型⼀般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1、客体是指思想政治的接受者和受动者。
2、客体的最根本特点:客体性。
3、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受动性是指接受主体对其施加的影响和作⽤。
受控性是指受主体的主导、⽀配和调控(在⽹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除外)。
可塑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影响下,其思想性为能够按照主体所希望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的客体与⼀般的客体不同,他在接受教育,内化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具有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1、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的中介因素。
主要包括思想信息内容和教育⽅式。
2、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
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关联性: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传导性:介体总是承载着⼀定的思想信息,并且能输⼊和输出。
主体和客体通过介体达到沟通思想信息。
互动性:通过介体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互动。
3、介体类型:从属性看,可以分为物质介体和精神介体。
从发挥作⽤来看:可以分为直接介体和间接介体。
从介体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介体和现代介体。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1、环体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影响的外部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标结构、内容结构。
⼀、基本结构基本结构⼜称基本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政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
其根本特点是主体性。
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主体性即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导性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和⽀配作⽤,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超越性:既⽴⾜现实⼜超于现实,引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类型分为两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
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客体性。
表现为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般的客体不⽤,其在接受教育、内化的过程中不是被被动接受,⼆⽽是具有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动联系、相互作⽤的中介因素。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信息内容和教育⽅式。
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
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介体的类型:从属性看,可分为物质介体和精神介体从发挥作⽤看,可分为直接介体和间接介体从介体的历史发展看,可分为传统介体和现代介体(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环体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影响的外部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
环体的根本特点是:条件性。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定环境中进⾏的,没有⼀定环境,就不能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环体的条件性表现为具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具体性是指不是抽象的,综合性是指环境提供的条件因素不是单⽅⾯的,⽽是综合的。
开放性是指环境不是封闭的,历史性是指环境在⼀定条件下进⾏的,不是⼀成不变的,⽽是发展的。
环体的类型:⼤环境和⼩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纲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述(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和类型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与主导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1)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2)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女性教育主体和男性教育主体(3)按职业结构来分,可分为具有不同职业的教育主体等(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特点1.主动性2.主导性3.目的性4.创造性5.超前性(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能1.传递职能2.教育职能3.管理职能4.协调职能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分析(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性质脑体兼有的以脑力为主的奉献性的劳动(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1.潜在性和周期性2.综合性和间接性3.塑造性和奉献性(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1.精神形态价值和物质形态价值。
2.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及培养(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2.智能素质3.知识素质4.身体素质(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培养1.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2.进行信息交流3.积极地进行实践活动4.进行自我教育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含义和类型(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类型1.不同文化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2.不同区域的教育客体3.不同年龄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1.复杂性。
2.区域性。
3.层次性。
4.可变性。
5.平等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职能1.参与职能。
2.制约职能。
3.反馈、检验职能。
4.促进职能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基本动力(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动配合教育主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以自己的优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二)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强(三)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强烈(四)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五)逆反心理较重教育应对(一)目标: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二)关键:知行统一的教育路径(三)方法:说服引导为主的多样化(四)抓住关键时期是突破口。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及意义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 而作为主体的人,要进行活动,必须有相对应的 客体。主体与客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贯穿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过程必然包括主 体与客体问题,研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科学认识和把握主客体的特 征,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主体与客体 Nhomakorabea相互关系
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中 心进行道德教育,势必会过 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 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 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 体性。这种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和方式规定了教育者是 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被作 为直接受教育的客体和知识 的“容器”。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 和“教师中心”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教育的表现。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三)主、客体研究的历史考察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教育,教育的主 客体有明确的定位,二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其突出表现是教育的等级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 传统,教师被推崇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 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 业、解惑”的主体,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 位。受教育者则是按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 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 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 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摘要: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诸多观点,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对它们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其他范畴的确定,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及手段。
因此,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有“主导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是有“主体性”的客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学术界存在诸多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问题。
因此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助于对其他范畴的确定,有助于对想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手段等方面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及其对立的本质所谓主体,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
所谓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
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行为对象。
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构建了新的世界观,把对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他们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1]这一论断摆脱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束缚。
用对立统一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主体: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及其特点,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二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主体的。
因此,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和人的实践性角度来理解,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受教育者是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现实与发展和自身需要两个尺度,有意识地选择、建构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主体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摘要]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历来存在很多争议,随着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育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彰显,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受教育者是“主体性”的客体的观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客体性;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得以彰显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确认并得以彰显是与深刻的社会变革直接相关的。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侧重其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身要求与自身定位多元化、选择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目标凸显。
对学生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无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0]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重视个人发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
2.“育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2003 年 10 月,“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
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要着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尊严和发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已悄然形成。
网络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网络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维创造性,以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和交往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平等意识、主体参与意识等主体性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在网络条件下,信息的获取和交流都将更多地依赖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和娱乐,这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网络社会在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的同时又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
但毋庸置疑,“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人的主体性生长的自由空间,其积极正向的意义远大于其消极负面的意义。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反思与建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我认为,弄清楚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的考量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整体建构的基础之上。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
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不少论者似乎忽略了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区别,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而有必要厘清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
而主体性和客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各自体现出来的属性。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这种主体性如何彰显,最终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能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上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之所以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具有的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使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时,需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概念,以便更加清晰地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系统中,主体和客体在它们的
对象性关系中,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和运动轨迹。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是“主体性”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物质承担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定位的逻辑前提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教育学领域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争论的影响,本质上是“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争论的延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诉求。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视或者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性出发,建构符合其逻辑前提的学科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独立品格。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学科体系中的理论自洽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中的基本构成
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该活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实现理论自洽,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而提出的各种观点,必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其他合理成分之间的相容和统摄。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表现出来的理论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共识还未形成。
虽然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论者仅仅是各说自话,缺少必要的学术对话与论
争,从而达成共识,则无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这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研究存在泛泛而谈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理论混乱的局面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这一观点,一方面积极地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主体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探寻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价值的方法;另一方面关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内部不同理论成分之间的内在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视野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
参考文献:
[1] 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 缪志红.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论”[j].学海,2002,(1).
[4] 王颖.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特征[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2,(19).
[5] 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
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6]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0).
[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
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11] 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12] 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