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合集下载

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三、结论
三、结论
综合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资本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 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风险控制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方法和背景不同, 这些理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 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权衡理论是在MM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企 业债务的增加会带来财务风险的增加,因此企业应该选择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 组合,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债务的增加可以带来税盾 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债务的增加而递减,同时财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 企业应该选择最优债务水平,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西方资本结构理论
1、MM理论
1、MM理论
MM理论是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提出的,该理论假设市场无摩擦,企 业的税收环境为无税,以此为基础得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1963 年,这两位学者对原来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考虑了税收的因素,发现由于债务利 息的抵税作用,企业价值会随着债务的增加而增加。
1、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力 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包括技能、知识、健康和经验等,这些因素对经济 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研究, 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
2、人力资本的计量与评估
2、人力资本的计量与评估
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西方资本结构理 论
03 三、结论
02
二、国内资本结构理 论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资本结构理论梳理一、前言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

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把资本结构的理论系统地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按照这种观点,公司获取资本的来源和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债权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但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经加权平均计算后,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从而,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3、传统折中理论。

核心思想: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经典的MM理论可分为最初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2]。

1、最初的MM理论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

核心思想: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2、修正的MM 理论1963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又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结构:一项修正》一文,将企业所得税引入到无企业税模型中。

核心思想: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产生的利息减税会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会随着负债的增加而不断上升[3]。

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一、资本结构的定义与重要性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是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

它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通过优化债务和权益的比例,企业可以找到一个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其次,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稳定性。

适当的债务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的管理层,使其更加谨慎地进行经营决策,同时也能为企业在面临经济波动时提供一定的缓冲。

此外,良好的资本结构还能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一)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当债务融资比例达到 100%时,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然而,净收益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忽略了随着债务比例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加大。

过高的债务水平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

(二)净营业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无论企业的资本结构如何变化,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的价值也不会因为资本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该理论的依据是,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是由其经营风险决定的,而不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等因素决定的,与资本结构无关。

因此,企业的价值也是由其经营业绩决定的,而不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

净营业收益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它没有考虑到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三)传统理论传统理论是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的折中。

它认为,在一定的债务比例范围内,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会随着债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企业的价值也会随着债务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公司金融基本理论2之资本结构理论

公司金融基本理论2之资本结构理论

第四节 资本结构理论一、资本结构的定义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由负债和权益两部分构成。

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仅包括权益资本、长期债务资金,还包括短期债务资金。

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长期债务资金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包括短期债务资金。

最佳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一些零散观点,没有用典型的经济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更谈不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 )与米勒(Miller )首次将市场均衡理论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MM 理论,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

此后经过了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以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目前)和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

(一)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在著名的《价值与资本》专著中找到资本结构踪迹。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

他把当时对资本结构的见解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Theory )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

1、净收益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报酬率K s (即股东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中重要的是负债资金的比率问题。

关于资本结构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是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基础。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净收益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由于债权资本成本率一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率,因此公司的债权资本越多,债权资本的比例越高,综合资本成本率就越低,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大。

这种观点忽略了财务风险,如果公司债权资本过多,债权资本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就会很高,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就会上升,公司的价值反而下降2、净营业收益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多少、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

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债权资本比例的变动会产生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可能影响到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率但实际上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可能是一个常数。

公司净营业收益的确会影响公司价值,但公司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净营业收益。

3、传统观点。

按照这种观点,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

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就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1、MM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MM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不是其各类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MM资本结构理论得出的重要命题有两个:命题一------无论公司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予以折现。

命题二: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期股权资本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权资本比例的上升儿增加。

资本成本较低的债务公司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会被股权资本成本率的上升二抵消,最后是有债务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等于无债五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所以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公司资本结构理论

公司资本结构理论

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公司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在运营中所使用的各种资金方式和资源的组合。

资本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稳定性和股东权益,因此是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许多学者和实践者都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1.杠杆理论:杠杆理论是公司资本结构理论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米勒和莫迪格利亚尼于1958年提出。

根据杠杆理论,公司资本结构对市场价值无影响,市场价值只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有关。

杠杆理论认为,公司可以利用债务资金来降低权益资金成本,提高股东的收益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2.静态财务理论:静态财务理论认为,公司在选择资本结构时应该追求最大化股东财富,即最大化市场价值。

根据静态财务理论,公司应该根据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的比较来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当债务成本低于股权成本时,公司应该增加债务比例,反之则应该减少债务比例。

3.成本理论:成本理论认为,公司的资本结构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成本。

根据成本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融资活动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实现最大化股东财富的目标。

成本理论还提出了债务税盾的概念,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利用债务税盾来降低总财务成本。

4.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融资和重组的交易费用。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公司应该选择能够最小化融资和重组交易费用的资本结构。

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收集费用、协商费用和执行费用等。

5.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认为,公司在选择资本结构时应该考虑到投资机会的成本。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公司应该选择最适合其未来投资机会的资本结构。

如果公司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应该选择较高的贷款比例,从而能够使用更多的权益资本来开展新的投资项目。

总之,公司资本结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公司的融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公司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经营特点、市场环境、财务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以实现最大化股东财富的目标。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资本结构的理论观点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20世纪50年代之前,早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从收益的角度来探讨资本结构。

是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他们分为三个理论:1.1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债务资本融资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杠杆,产生税盾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以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负债融资优化其资本结构。

该理论极端的认为,当负债达到100%时,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将降至最低,此时公司的价值也将达到最大。

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如果介入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这时候是可以因为负债从财务杠杆中获益的,这种情况下,负债确实对公司的价值有益。

实际上过多的债权资本比例,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当资金的投资受益率小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过多的债务资本比例只能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净收益理论是不够科学的。

1.2净营业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比例的多少,实际上与公司的价值就没有关系。

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固定不变的。

这是因为,债权的成本率不变,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债权增加,财务风险变大,投资要求的汇报越高,反之亦然。

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是不变,所以企业融资并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公司的总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决定公司价值的应该是经营业务收益。

1.3传统折中理论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是两种极端观点,传统折衷理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

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该理论假定:债务融资成本、权益融资成本、加权资本成本都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但债务融资成本是小于权益融资成本。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daviddurand1952年系统的总结了提出了三种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净收益理论、净营运收益理论、传统理论。

1、净收益理论:当企业的资金全部源于负债即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小,此时资本结构最优。

2、净营运收益理论:是另一个极端理论,财务负债扩大所带来的财务好处被增加的权益成本所抵消,结果是投资者仍以原来固定的加权平均成本衡量企业的净营运收益,企业价值没有变化,即不存在最优资本决策问题。

3、传统理论:介乎两理论之间,企业负债融资的负债促进作用就是存有一定限度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上升后下降,企业价值则存有下降变为上升,其转折点处资本结构为最佳资本结构。

二、经典资本结构理论美国学者modigliani&miller在1958年6月首次将崭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领域至企业金融研究领域,明确提出mm定理。

mm定理中心命题是在一定假定条件下推导的,其基本假设包括:企业的经营风险可用息税前利润(ebit)的标准差来衡量;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收益及风险的语气是相同的;公司无破产成本;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投资者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无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期值为固定值,ebit固定不变,财务负债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

由此假设启程许多经济学家一次收紧一个或多个假设,从而明确提出了种种改良理论:1、mm无关性定理:由于市场上的套利机制的作用,在不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将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相等。

2、1969年修正的mm定理:按税法规定,公司对债券持有人缴付的利息减免公司所得税,而股息开支和税前净利润应当交纳公司所得税,因此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公司所得税方面可以享用优惠。

由此得出结论公司的资金全部源于负债即100%的负债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小。

3、1977年,miller提出米勒模型:个人所得税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负债的节税利益,但是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节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一、前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

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把资本结构的理论系统地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按照这种观点,公司获取资本的来源和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债权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但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经加权平均计算后,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从而,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3、传统折中理论。

核心思想: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
经典的MM理论可分为最初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2]。

1、最初的MM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

核心思想: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2、修正的MM 理论
1963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又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结构:一项修正》一文,将企业所得税引入到无企业税模型中。

核心思想: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产生的利息减税会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会随着负债的增加而不断上升[3]。

3、回归的MM理论
1976年,米勒发表《负债与税收》,将个人所得税因素引入修正的MM理论。

核心思想:当企业所得税提高,资金会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以获得节税效益,此时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并且股利收入的税率低于债券利息收入的税率时,资金会从债券转移到股票,此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

4、权衡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森和麦克林(1976年)、瓦勒(1977年)、梅耶斯和海吉拉夫(1984年)针对MM理论的缺陷提出了“税负利益一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

核心思想: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税赋节约,减去与其财务拮据成本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

最优资本结构存在税赋成本节约与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相互平衡的点上。

此处,企业的价值最大。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4]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在其《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5]中,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与资本结构相关代理问题。

核心思想: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财务资本的增加,债务人的监督成本会随之提升,债务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2、信号传递理论。

1977年,罗斯提出了资本结构信号传递理论。

核心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市价的信息。

按照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理论,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权资本,反之亦然。

3、优序融资理论
1984年,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在罗斯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优序融资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将先选择债券筹资,在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这种筹资顺序的选择也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比例影响的信息。

(四)后资本结构理论
1.控制权理论
1964年,亨利·曼尼提出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的控制权是由内部经理人掌握的,而不是股东,因此公司的很多经营决策是出于经理人利益的考虑,并非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

2、产业组织理论
1984年Titman考察的是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产出品或投入品特征之间的关系。

认为公司破产可能会给其客户、雇员、供应商带来麻烦,客户因此而不能获得零部件及技术支持,雇员拥有的一些技能在别的地方派不上用场等。

1986年Brander Lewis研究的是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上竞争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股票的期权性质,负债率的上升可能会引致股东采取高风险的投资策略。

Brander Lewis假定寡头垄断者可以通过冒进的产出策略提高投资的风险。

1988年萨里格认为,债权人承担着谈判失败的大部分费用,却只能从谈判成功中获得一小部分利润,因此债权人在一定程度上给股东保了“与供应者谈判失败”的险。

因此债务能增加公司价值,即如果讨价还价能力或市场可选择供应者的余地越大,一个公司应该会有更多的债务。

三、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R·爱戢瑞,约翰·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t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朱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Andrade,Gregor and Stevcn Kaplan,1997.How Costly is Financial(not Economic)Distress?Evidence from Highly Lcveraged Transaction that Becane Distressed,Journal of Finance.V ol 53.1443—1494
[4]《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
[5]Jensen and Meckling 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