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教学设计
终南别业 教案
终南别业教案教案标题:终南别业教案目标:1. 了解终南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2. 了解终南山的特色产业和传统手工艺;3. 学习终南山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终南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终南山的美丽景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2. 了解终南山的特色产业和传统手工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终南山的特色产业和传统手工艺,如茶叶、药材、织锦等。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色产业或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介绍。
3. 学习终南山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终南山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想法。
- 教师讲解终南山在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并提出相关问题。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终南山的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行动计划,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对本节课的喜欢程度、学到的知识等。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介绍终南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2. 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用于学生小组研究终南山的特色产业和传统手工艺。
3. 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终南山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的研究报告和介绍:评估学生对终南山特色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的了解程度。
2. 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终南别业》研讨课教案_1
《终南别业》教学讲稿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3、欣赏诗歌描绘得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诵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式导入(学生结合注释释题)学生自读,整体感悟1.教师范读。
后生练习。
2.推选学生朗诵,后师生评价。
再找一名同学,师评价后,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二)逐句研读,领悟诗情1.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教师讲解:颇,很。
强调作者王维对佛道的推崇和喜爱。
家,名词动用,安家,晚年安家在南山。
王维,作为朝廷要员,隐居于此,对此,你怎样理解呢?(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低。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在《使至塞上》中,他写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内心充满了无奈落寞。
于是,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从这点来看,他和陶渊明是非常相似的。
也许隐逸,是他们面对这种社会的一种态度。
)另外,唐朝当时佛教盛行,百姓对佛教的推崇,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个重要因素。
于是,终南山,便来了王维。
(幻灯片出示:隐逸因仕途不顺社会尚佛风熏染)2.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教师讲解:“每独往”说明了什么?独往赏景,不只一次,乃是生活中的常态。
说明王维对山水的热爱已到痴迷,陶渊明也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我常人有类似兴致时,能不能马上出行?为什么不能?(时间不自由、身心被外物所困。
就连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后经事通悟,决定归隐山林,在归园田居中,写下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的诗句。
“兴来每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胜事空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只有他自己知道。
其实当时,他买下辋川别墅后,曾遍请裴迪等好友,游览辋川别墅20处景观,后吟诗作赋,于是才有了流传于世的《辋川诗集》,可是,这似乎又与“胜事空自知”矛盾。
八年级语文下册《终南别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终南别业》这篇古文的字词、句式和主要内容,了解唐代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终南别业》,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分析古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古文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古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古文的基本句式、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待提高。此外,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方面,部分学生表现积极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问题探究的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终南别业》时,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古文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5.预习下一课的古诗文,提前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师将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课堂讲解:
1.教师对《终南别业》进行逐句讲解,分析句式、用词和意境。
终南别业教学设计
文思神远
—走进《终南别业》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理解运用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三种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运用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王维,人称“诗佛”,今天我们一起来温习王维的三首诗歌。
古语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王维在写诗的时候煞费苦心。
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思考:这三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诗歌,分析其情感,品析并总结出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1)看题目;(2)知作者,即知人论世;(3)明意象;……
3、走进《终南别业》:诵读,翻译,运用以上方法分析其情感。
4、我来试一试:运用以上把握情感的方法解读出王维的另外三首诗歌的情感。
5、作业布置:背诵《终南别业》。
(需斟酌的问题:1、标题可行否?2、各个环节小标题可行否?3、介绍作者要不要提到最前面?谢谢各位老师)。
终南别业 教学设计
终南别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感受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一、导入。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位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祁县)人,后随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外号“诗佛”。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神,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律,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南山陲(chuí)(2)生词释义。
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值:遇到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A.哪两句诗能体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试着描述这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B.“中岁颇好道”中的“颇”字有何妙处?(5)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终南别业的教案
终南别业的教案教案标题:终南别业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终南别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终南别业的相关诗词和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终南别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终南别业的起源和发展b. 终南别业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c. 终南别业的艺术特点和价值2. 终南别业的相关诗词和文学作品a. 选取经典的终南别业诗词进行解读b. 分析文学作品中对终南别业的描写手法和意境表达3. 文学鉴赏和创作a. 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b.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终南别业的理解和感受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终南别业的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终南别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艺术特点。
3. 诗词解读:选取经典的终南别业诗词,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终南别业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终南别业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绘画等形式。
6.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7.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终南别业的兴趣。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终南别业的景观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等方式表达对终南别业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主动发言、提问、讨论等。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内容表达、语言运用、创意等方面。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
终南别业 (王维)教案
终南别业 (王维)教案终南别业 (王维)教案终南别业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该诗以描绘终南山的景色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愉悦和领悟。
本教案将结合该诗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辅助材料。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准确表达终南别业这首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升审美品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难点:体会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诗歌《终南别业》的拓片或者插图。
2. 诗歌《终南别业》的复印件。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张终南山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终南山的特点、美丽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大自然的山水风景吗?为什么?步骤二:理解诗歌主题1. 分发《终南别业》的复印件,让学生默读。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b.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c. 诗歌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步骤三: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1.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整体结构,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由几个句子组成?有什么特点?b. 诗歌的押韵方式是什么?c. 有没有什么重复或对比的修辞手法?步骤四:感受诗歌情感表达1. 请学生闭目,并在心中想象终南山的景色。
2.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在心中勾勒出的终南山景色,并配以适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描写,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总结终南别业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描写手法。
2.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写一篇关于终南山的乡村风景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到户外进行郊游,观察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2. 让学生尝试写一篇山水田园诗,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观察。
终南别业 王维教案
终南别业王维教案《终南别业》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绝妙的山水田园诗。
该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终南山区宁静祥和的田园风景,以及王维的游览与别离的心情。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情感和精致的描写,成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典范之作。
同时,该诗又体现出王维“韦驮之念”的思想,对人生疲劳与追求境界的思考。
下面是一份以《终南别业》为主题的王维教案。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终南别业》(现代教育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教材分析:该课文属于九年级下册《唐宋诗选》模块,《唐宋诗选》模块内共有12首诗词,是该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终南别业》背景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3)掌握《终南别业》的基本内容;2. 能力目标:(1)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朗读诗词;(2)通过诗词欣赏形式,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1)感受王维的乡土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2)通过诗歌的感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终南别业》的意象和表达;(2)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朗读诗词。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诗人的诗意;(2)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询问学生对唐宋诗选模块的了解程度,并引入本课《终南别业》这首诗。
2. 新课呈现(10分钟)(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呈现《终南别业》的诗文形式。
(2)教师介绍《终南别业》的背景和主题。
3. 课文解读(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终南别业》。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理解诗歌的含义。
(3)教师解释不懂的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诗词鉴赏(20分钟)(1)教师分发学生诗词鉴赏表,并解释如何填写。
(2)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欣赏和分析,填写诗词鉴赏表。
(3)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终南别业王维教案
终南别业王维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王维《终南别业》一、教学背景分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著称。
《终南别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终南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本课将通过对《终南别业》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意境,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终南别业》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终南别业》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2. 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播放终南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终南山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 学习诗歌:教师朗读《终南别业》,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节奏。
3. 分析诗歌: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反思课程收获。
五、教学手段和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终南山的图片或视频。
2. 课件:整理诗歌的分析内容,辅助教学。
3. 教学资料:准备王维的生平资料和诗歌解析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诗歌赏析或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终南别业教案
《终南别业》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概述《终南别业》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下中古诗词部分的内容,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课时为两节课,90分钟。
本课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解读和赏析,通过解读诗的本身,来增进对王维的了解,学习王维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主要经历,做到知人论事。
2、学习理解本诗的写作技巧、诗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通过对本诗意境和主旨的把握,获得其情感体验,深化思想4、背诵、朗读、默写诗歌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初中二年级下册学生2.学生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4.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有一定的基础5、较多学生对王维的生平及经历较为陌生四、重难点分析重点:1、流畅、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借助注解、工具书梳理文意,理解全诗主要内容3、品味该诗写作技巧,体会其意境美和语言美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志趣难点: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五、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和技能a、能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灵活运用于日常写作中b、对王维的生平、经历、人生追求有整体感知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领会、感悟诗人随性、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b、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1、自主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的课堂氛围2、情景创设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影像、音乐等进行辅助引导,领悟诗的意境。
3、启发点拨法:老师进行引导七、资源与工具设计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下2、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3、多媒体教室八、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1.以“终南捷径”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2.列举反例,引出王维——导入新课3.简介王维——运用多媒体技术,力求绘声绘色4.朗诵诗歌——诵读体会诗歌音韵节奏之美5.解读诗意——梳理文意,体会诗歌意境6.把握诗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思想追求7.拓展迁移,走出诗歌,思考人生九、教学过程(重点)1、课题引入引导语:唐朝有个人叫卢藏用,他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终南别业》是八年级下学期的诗歌,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古诗赏析的能力,学生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王维的《杂诗》,能够进行比较阅读,能够对诗歌“诗中有画”的意境进行粗浅的赏析。
这个班级的学生不太善于表达,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所以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课前收集资料,课上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3、在学习中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学习中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终南别业》这首诗歌的有关资料,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等,并根据学习的需要,截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歌曲《初雪》:大家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喜欢这个这个节目吗?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很火,甚至超过了很多娱乐节目。
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是爱诗的,骨子里有诗的萌动,无数才子佳人,用诗词把他们的生活表现的美到了极致,无论失意还是悠闲,无论小桥流水还是大漠孤烟,无论欢声笑语还是仰天长叹,只要你懂,往事就在眼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中国人更愿意从古诗词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王维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维的《终南别业》,去品一品他从自然景物中流露出的情感。
二、寻“王维”之踪:1、作者介绍:明确: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蒲州人。
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终南别业 (王维)说课稿
终南别业 (王维)说课稿终南别业 (王维)说课稿【引言】(字数:150字)《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以“终南别业”为题,描绘了作者离开宫廷官职,退隐山野的心境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就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意境和语言特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题材】(字数:200字)《终南别业》这首诗的题材是山水田园,以及作者对其中景物的赞美和感慨。
诗中表现了作者退隐山林的意愿和追求自然宁静的心态,同时也凸显了作者深情的山水情怀。
通过诗中富有细腻深厚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深喜爱和对过往宫廷生活的向往。
【二、形式】(字数:200字)《终南别业》是一首七言绝句,共有四个句子,每句七个字。
句子整体语法结构完整,每个字的意境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
这种形式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流畅自然,抒发出了作者的感慨和情绪。
【三、意境】(字数:350字)诗的开头,“守愚园”的描写生动切实,在“山中宰社稷,园上栽桃李。
”一句中寄托了作者“愚园”的寓意,表达了作者退隐山野的选择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如“生如朝露,绿者几春晖”、“红树时节胜火”等来展示整个终南山的美丽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喜爱。
在表达对终南山景的歌颂之后,诗的末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给人一种既温馨又深情的感觉,展现了作者对亲友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句揭示了作者因离开宫廷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作者都牵挂着故乡的人和事。
【四、语言特点】(字数:200字)《终南别业》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让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其中,比喻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如将人生与朝露相比,“生如朝露,绿者几春晖”,表达了人生短暂即逝的情感。
此外,色彩的运用也让整个诗意更加鲜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春花秋月”和“往事”等词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更加深化了读者对作者心境的理解。
归园田居-终南别业
《归园田居》与《终南别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版第四册,是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写于他们隐居之后,反映他们闲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们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播放诵读录音山水田园诗派的资料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29课-------《诗词五首》中的两首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王维的《终南别业》。
二、陶渊明简介(教师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
)1、作者介绍: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
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
2、作品风格: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诵读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再齐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四、讨论分析诗题《归园田居》中的“归”字是回家之意,也是归隐的意思,“园田居”是诗人的住所。
理解这首诗歌,我们要着重理解诗题中的“归”字。
思考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
终南别业 王维教案
终南别业王维教案教案标题:终南别业王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及其作品《终南别业》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终南别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终南别业》的深层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课文《终南别业》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终南别业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王维和他的作品的了解程度。
导入:1. 分享王维的背景和他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对王维的诗歌产生兴趣。
2. 分析《终南别业》的题材、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核心教学:1.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理解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 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帮助学生揭示诗歌的深层思想。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2. 分享其他王维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总结回顾:1. 概括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读王维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朗读等。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对《终南别业》的感悟或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教学扩展: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其他王维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分享。
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终南别业 (王维)教学设计
终南别业 (王维)教学设计终南别业 (王维)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的背景以及他的作品《终南别业》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技巧,理解其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终南别业》的主题和意象。
2.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呈现王维的简介,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了解过王维的诗歌?它们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展示与分析1. 分发《终南别业》的全文给学生。
2.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然后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的标题《终南别业》是什么意思?它与诗歌的内容有何关联?- 诗中描绘的终南山景色如何?有哪些描写令你印象深刻?- 诗中的主人公是如何离开终南山的?- 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 引导学生比较《终南别业》与王维其他作品的异同点。
讨论与分享1. 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你们认为《终南别业》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和思考?- 你们有类似的体验或感受吗?请分享。
- 这首诗对你们有何启发或感悟?拓展阅读1. 提供其他王维的作品供学生阅读,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王维的诗歌,在课下阅读并写下对应的读后感。
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王维的作品《终南别业》的全文。
2. 简介王维的资料。
3. 表示目标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
2. 学习效果:学生对王维的作品和诗歌分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的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并写下读后感或评论。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以练习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第一课时
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讲读
备课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生平。
2、感受诗人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教学难点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个性批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三、【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别业》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3、欣赏诗歌描绘得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终南别业》通过描写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刻画了隐者形象,表现出诗人隐居终南山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情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作大乐丞。
后受宰相张九龄知遇,得为右拾遗。
后被贬,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有《王右丞集》。
2、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无常,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2、“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4、“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四、合作探究:
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
明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今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义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这是很有见地的。
可见,这两句诗便是一幅山水画。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富含哲理。
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这首五律,通过写诗人自己退隐山林后游山玩水,自由自在欣赏大自然的闲适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终南别业
中年厌俗信佛教;赏景兴致与乐趣;
随意而行好心情;遇叟交谈忘归期。
————闲适怡乐、热爱自然。